部编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PPT专家课件1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Ppt优秀完美课件

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Ppt优秀完美课件

再读这首诗,结合诗歌背景,说说诗人听 到笛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思乡的情怀。古人 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时也折柳。因“柳”和 “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折杨柳》曲伤 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 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儿。”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杨柳》曲, 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杨柳》为全诗点睛,也是 “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 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对所有客居洛阳城 的人讲的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 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 触之深,思乡之切。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 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 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 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
“凭君传四语报句平安中”表“达了凭诗人君怎样传的心语理?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马上相逢”写出了彼此行色匆匆,因“无纸笔”,所以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这两句诗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但每一个战士踏上征途后,他都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有如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戍辛勤久,玉 箸应啼别离后。 《折杨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PPT1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PPT1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 建筑历 史,认 识古代 人民的 聪明才 智,培 养学生 的科学 探究精 神和创 造能力 ,确立 马克思 主义的 唯物史 观。

3.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 等相关 知识的 教学, 使学生 认识奴 隶制度 的实质 ,提高 学生认 识历史 事件本 质特征 的能力 。
首联交代“早行”。颔联纯 用名词组成诗句,借助极具 典型特征的景物,写早行情 景宛然在目,是“意象 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颈联写刚上路的景色,暗扣题目。 尾联补出夜间在茅店思家的心情, 照应开头;梦中的景色与旅途中的 景色形成鲜明的对照。
1.请默写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人 教 部 编 版 九级语 文上册 课件: 课外古 诗词诵 读
4.请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默写完整。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 声 茅 店 月, 人 迹 板 桥 霜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 思 杜 陵 梦 ,凫 雁 满 回 塘。
人 教 部 编 版 九级语 文上册 课件: 课外古 诗词诵 读
人 教 部 编 版 九级语 文上册 课件: 课外古 诗词诵 读
人 教 部 编 版 九级语 文上册 课件: 课外古 诗词诵 读
10.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即景生情, 以景来寄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是: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11.《商山早行》中“ 鸡 声 茅 店 月 , 人 迹 板 桥 霜 ”一联纯用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宛然在 目,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12.《商山早行》中“ 因 思 杜 陵 梦 , 凫 雁 满 回 塘 ”两句诗描写了因寂静的环境而勾起了游子 的思乡梦境。
寂寂江山摇落处, 在无疑处有意设问, 怜君何事到天涯! ⇨ 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部编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部编版1

部编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部编版1
《式 微》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新课导入
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 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式微》 这首诗。
文学常识
1、《诗经》简介
①《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 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到 汉代时称为《诗经》, 共305篇。收集 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 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 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品读,感知画面美
例1:我看到一个女子在等他的丈夫, 她焦灼不安,眉头紧蹙,不断踮着脚 尖,太阳从她的眼前一点一点消失, 直至不见,她顿时面如死灰,惨白的 脸颊显出痛苦的神情。继而我看到她 对着这黑暗在倾诉她的忧伤。
品读,感知画面美
例2:我看到一个男子在田间拄着锄头 叹息,太阳虽已西沉,却仍是汗流浃背, 他抬起头看着夕阳毫不眷恋的下沉却无 能为力,他欲把腿起行,奈何今天的进 程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摇摇头继续干 活。直至黑暗把他们吞没。露水沾湿了 他们的衣裳,污泥爬上了他们的胸膛, 但是他们都无暇顾及。
背读,再享诗意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中考链接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
教学难手点: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①哪句话总领了这部分的内容? 缭绕:回环旋转。
答: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 学生思考回答后明确:因为第一次无论愉快不愉快,但感觉都是新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中考链接
4.“式微”和“微君之故”中“微” 的意思分别是( D ) A. 细小;(如果)不是。 B. 昏暗;微妙。 C. 衰微;微妙。 D. 昏暗;(如果)不是。
中考链接
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诗歌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紧接着交代原因,上下两章变 换两处文字,在巧妙的变换中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B. 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在泥地里劳作,主要是为歌颂劳动 人民的勤劳。 C. 全诗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就把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 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D. 这首《式微》“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词语解释
(1)南安,今江西大余。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 路过此地。军,宋代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名,或与府、 州同级,或与县同级。
(2)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 山上多梅树,故名梅岭,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
(3)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 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 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作者档案
文天祥(1236—1283),字宋 瑞。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 诗人,民族英雄。祥兴元年 (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 (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至元十 九年十二月,于大都就义。著有 《文山诗集》、《指南录》、《指 南后录》、《正气歌》等。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坚持数年抗元斗争,不幸被俘, 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梅岭所作。颈联上句“山河 千古在”,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 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国家的山河是永 远存在的,不会被侵略者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山 河有重光之日。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诗歌赏析
下句“城郭一时非”,是化用《丁令威歌》中 “城郭如故人民非”的句意,意思是说城郭被敌人 占领只是一时的,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这两句 对仗工整,声情激荡,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 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这首诗化用诗 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 示出民族正气。

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完整版PPT

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完整版PPT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拣《尽定寒 风枝波不·莫肯听栖穿,林寂打寞叶沙声惊洲》冷。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在诗词、散文方 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为“唐宋八大 家” 之一。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于黄州遇东坡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东坡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答李端叔》)说道: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东坡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答李端叔》)说道: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东坡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答李端叔》)说道: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情思的物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第1课时(共29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第1课时(共29张ppt)

自我研学
背景简介
月亮是李白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他写过不少咏月的 作品,《峨眉山月歌》是最早的一首。这首诗写于他出蜀 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当时,李白怀着建功立业的政 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 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升腾 起丝丝缕缕的留恋之情。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首句 点题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首诗从“峨眉山月”写起, 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首句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 还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整体感知
诗词释义
指清溪驿,在四川犍 为峨眉山附近。
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 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 南津关,由瞿塘峡、巫 峡、西陵峡组成 。
朗读指导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qiāng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yú 州。
太白诗风
整体感知
诗词释义
峨眉山月歌 半圆的秋月,即上弦
月或下弦月。
江名,即今青衣
李白
江,在峨眉山东。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译文 秋高气爽,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 江那清澈的水面,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在中国古代,落花意象的寓意很多,比如形容人衰 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等。在本诗中,“落花时节”比 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家 国情怀。
合作探究
2.《江南逢李龟年》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 零的感慨之情。
板书设计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
我喜欢“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被俘后随元军北行途中路过梅岭的所见所感,抒写了作者的悲苦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对元人 的蔑视以及饿死殉国、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 ”诵读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
还能到哪里去分辨真和假?眼睁睁地看着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儿都飞光啊! 诵读古诗,读出每个句子的节奏。
为国家间无论怎样争斗,终究会在历史的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长河中渐渐湮灭,在无尽的沧桑中被遗忘, 四年,与鲁王监国密通事发被捕,押解南京。
品读古诗 结合诗歌内容和课本解说,思考:这首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作者抗清的坎坷经历以及 被俘后与故乡诀别的不舍,表达了对山河 沦陷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 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体现出作者视 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从这两句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作 者一直盼望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时运不济, 命运多舛,恢复国土、重整山河的宏愿一 次次落空,令作者感到深深的失望。
课外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 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 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本节课, 让我们诵读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南安军
文天祥
写作背景
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 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 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 军时写此诗。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幻灯片42张)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幻灯片42张)

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 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 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 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 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犯者,反对屈辱求和, 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故 乡闲居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 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 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 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亲人(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 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是写眼前的景还是 想象中的景?如何理解“涨”字?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 错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 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 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 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 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 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 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 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 低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 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 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 性情是一致的。
谭嗣同早年曾在故乡湖南倡办时务学 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 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 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 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 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原文: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sŎu)人狂。
四、小 结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 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 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一反过去文人悲秋 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唤醒人 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让人们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迁移拓展 (一)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分析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突出的特点是 不畏严表寒现了诗人不的屈性不格挠。松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诗人写松的理由是 挺拔 诗人常以此表现
坚贞。,正直

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 这句诗的大意是: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 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归纳提升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 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 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 情怀。
秋词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sŎu)人狂。
诗的大意
大意: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
菊的特点是 凌寒诗人借菊花来现
高洁的品。格
拓展延伸
❖ 1、诗仙——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 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 2、诗圣——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 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 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其诗被称为“诗 史”。
秋 色 五 彩 缤 纷


刘 禹 锡
便晴我自 引空言古 诗一秋逢 情鹤日秋 到排胜悲 碧云春寂 霄上朝寥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的进取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一、了解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 诗人,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 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 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 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 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第一句中的“自古”有 什么作用?合作探究
自古,包含一切, 也有例外,为什么还这 么说?是为了突出下文 的“我”。反映作者的 豪迈的气概。
为什么诗人直率坦言 “我言秋日胜春朝”?
因为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合作探究
问题4、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 答: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 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 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 市)后写的。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仍保持着高昂的进 取精神。
二、诗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说说所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昂扬 积极 乐观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 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 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请
具体分析一下。
❖ 对比手法。
合作探究
❖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 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也确实是这 样,在文人的笔下,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 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 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 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作者心中, 秋天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 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
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现“秋日胜春朝”?


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 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 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 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 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 ”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 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 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三、学习《秋词》(其一)
1、诵读作品,细读注释,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集体交流) 2、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 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 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 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问题4、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 寂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 春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 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 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 豁达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 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 上了蓝天。
❖ 3、诗鬼——李贺(790-816),字长吉,晚唐诗人。一生 体弱多病,27岁逝世。今存诗242首。他的诗作有讽刺黑暗 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的,据统计,他的作品中出现“死”字 20多个,“老”字50多个,尤其是写神仙鬼魅的作品,常常 让人感到幽灵出没,阴森可怖。因此,后人称李贺为“诗 鬼”。
4、诗神——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 名爱国诗人,一生写有9000多首诗,被后人尊称为“诗神”。 (另一说“诗神”是苏轼,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 帜独树,人称诗神。) 5、诗奴——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年出家为僧, 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 人称其为“诗奴”。 6、诗魔——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也 有“诗王”之称。 7、诗佛——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 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山水诗最为后人所 称颂,他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 因而也被人们称为“诗隐”。 8、诗豪——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 梦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