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文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习题.doc

7《人文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习题.doc
7《人文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习题.doc

《人文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习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复习思考题

参考书:王恩涌等编著,《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

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辿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1、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2、阐述乡村聚落发展的基本特点。

3、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环境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4、城市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是什么?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有什么特点?

5、分析比较不同类型乡村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第八章I、政治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影响国家权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为什么需要对国家实力进行综合分析?

5、试说明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特点。

第九章

1、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

现在哪些方面?

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3、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

4、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

5、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简介

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2、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3、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4、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

5、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第二章文化地理学

1、义化和义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

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

3、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4、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5、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6、名词解释:

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

第三章人口地理学

1、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3、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4、试说明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

5、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LI增长的特点。

6、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7、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8、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9、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10、论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1、名词解释:入口构成、适度人口、人口密度、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

第四章经济地理学

1、简答农业起源的理论

2、论述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

3、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4、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举例说明其分布

5、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是什么?并说明其分布。

6、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工业布局有什么影响?出现的工业部门

是什么?形成哪些重要工业区?

7、论述北美和欧洲的主要工业节的特点。

8、简答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9、论述影响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0、论述现代工业发展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种族、民族与民俗地理学

1、种族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四大人种的分布状况如何?

3、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4、民族与国家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

5、为什么东方人无吃猪肉而西方人无吃牛肉?

A. B. C. D.

B 人地相关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

B.人地相关论

D.适应论

6、语言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 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J”)

1、 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人

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 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 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 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 首创地理学(Geography ) —■词的西文学者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

4、 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5、 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李特尔 C.洪堡 D.梁启超

6、 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 A.巳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

7、 “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 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 C.二元论

8、 “天地与我共生,

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

C.生态论

二、 填充题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 及其

()。

2、 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 决定论。

3、 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 口地理问

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 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 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 6、 ()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 地理学的基础

理论。

7、 ()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山人类选择 利用什

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 论。

8、 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 革

命”。

9、 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 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三、 名词解释

1. 现代地理学

2.二元论

3.人地关系适应论

4. 人文地理学

5.人地关系

6.人地相关论

7.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 9. 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10.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四、 问答题

1、 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 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 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 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 分析和

评价。

5、 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 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 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 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9、 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 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

1、 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 系有何

特征?

2、 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 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 并加

以分析和评价。

答案要点

一、 1 C ; 2 A 、C; 3 B; 4 B; 5 A,B; 6 B,C; 7 D; 8 A;

二、 填充题

1、 人文现象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神的意志生产关系

3、 文化 政治

4、 对立统一

5、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地理环境

6、 人地关系研究 人地关系论

7、 人地相关论

8、 行为革命

9、 经济地理 10、 区域性 综合性 社会性

三、 名词解释

1. 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 素相

互影响,相互联系。

2. 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 包括

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 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

3. 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 境及

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4. 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 成原

因的科学。

5. 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 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

6. 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 人地

互为因果。

7.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 间发

展即变化。

8. 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 扩

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不断加强。

9. 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 与人

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 素。

10.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 耗散结构。 四、 问答题

1、 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 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 本理论,人文地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 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 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 可以决定一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 克思主义的曲解。

3、 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人地相关论人地协调论

相同(I)人地相关(2)人地关系中人是主要因素

差异(1) 人地互为因果

(2)或自然论因果观(1)人地相互作用和

影响,人是最关键因素.(2)人地对立统一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拉采尔地理决定论(I)直接生理影响(2)心理影响(3) 对社会组织和经济的影响(4)对人类迁移和最后分配的影响评价:(I)进步意义:反种权,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现实意义

(2)消极方面:否定人地相关,否定的能动性,人地关系的直线化。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新的科学理论何方法论

(2)新的研究方法何手段。

(3)新的研究内容何方向。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人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取得人地协调;人地之间不是简单的因素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三个阶

段:包括地理繁荣阶段;否定人文地理阶段;人文

地理的复兴。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古地理环境(地质时期、纯自然环境)

现代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个层次的综合:

(1)人文地理与全球问题

(2)区域综合研究(3)特定社会现象和问题研究。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1)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之一,也是重要的发展方面之一。

(2)人地关系研究不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唯一课题。

(3)并非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1)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2)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的中心课题

(3)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的相对性、多样性、动态发展三大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地理环境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相同(I)否定人地关系(2)人地之间是因果关系

差异(I)地理环境为因了人类社会为果

(2)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1)人的意志为因,环境

发展为果

(2)否认地理环境的自然基础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何利用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人地关系是一种或多些的关系。

白吕纳的观点:(1)人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

(2)人地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

(3)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

评价:(1)较为完善和正确的人地观:认为人地相关,而人是积极的因素。

(2)全面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

(3)或然论的因果观。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文化具有三个特点,

即_____ 、 ____ 、______ 。

2、文化有三部分组成,即_______ 、_____ 、_______ 。

3、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________ 、 ______ 、 _____ 。

4、文化景观的构成包括_______ 、_____ 、_____ 和______ 个部分。

5、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 。

6、文化的扩展扩散分为________ 、_____ 和______ 三种类

二、解释题

1、文化景观

2、文化地理学

3、形态文化区

4、功能文化区

5、文化

6、物质文化

7、制度文化8、精神文化9、文化整合

三、问答题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义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阐述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

6、任意写出我国4个综合文化圈及其风俗文化特点。

四、分析题

1、以我国三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为例,说明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2、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4、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答案要点

一、填空题

1、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2、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3、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4、自然地理背景具象材料非具象材料氛围

5、战和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

6、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二、解释题

1、文化景观:附着在自然景观之上人类活动的烙印。

2、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组织的特征,形成及发展规律。

3、形态文化区:具体某种或多种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分布的地理范围。

4、功能文化区:根据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某种机能(机制) 而组织起来的地区。

5、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6、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7、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8、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

9、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体系中,各文化综合体,各综合体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三、问答题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1、 社会因素

2、 地区间迁移

3、 中低纬指向

附着在自然景观上人类活动的烙印

四个组成要素(1)自然地理背景(2)界象材料(3)非界象 材料(4)氛围

2、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五个方面: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起源和传播,文化区、 文化综合。

3、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的底色;同一自然景观可以产生不同的文 化景观。纯粹的自然景观几乎不存在。

4、 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一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文化一不同地域文化景观

5、 阐述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

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

6、 任意写出我国4个综合文化圈及其风俗文化特点。 略 四、分析题

I 、以我国三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为例,说明环境影响人们的生 活方

式。 略

2、 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形式文化区的特点

核心区: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相对来说 是该文化特征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

外围区:在核心区周围,该义化的典型性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 减弱。

边缘区:文化上的过渡带,在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 种文化特征,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 功能文化区的特点

中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位 置是明确。

功能联系:该区内部因某种功能活动而相互联系。

3、 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 表现。

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山于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 必然形成一种对环境的印象。这种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 就是环境感知。

环境感知是义化地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分析文化与地理 环境关系。

环境感知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共有。

人们一旦形成某种环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 解,就必然受己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 理解现实环境。其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其不全 面的理解为依据。

4、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居民从源地向四周不断 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就越来越大。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 分布区山I 日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 分布区内。

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 密联系。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 该文化传播到该地。速度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 点。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的不连续。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 人口分布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素特别是

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2、 人口在国家内部的空间移动包括()、()、和()。

3、 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指向、()指向和() 指向。

4、 计算人口经济密度时可以采用()、()、()等 经济指标。

5、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和() 来 实现的。

二、 解释题

1、人口分布

2、人口迁移

3、胡焕席线

4、人口算术密度

5、比较密度

6、国际人口迁移

三、 问答题

1、 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 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 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 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 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 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四、 分析题

1、 从中国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出发,谈谈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 影响。

2、 以周围一定区域范围为基础,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并通过 实际调

查,分析该区域人口空间流动的原因。

答案要点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城乡间迁移 城市间迁移 近海岸指向

平原指向

4、 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商品零售额

5、 气温 雨量 二、解释题

1、人口分布:一定时间内人以在一定地区范围的

空间分布状

况。

2、 人口迁移: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

3、 胡焕庸线:从黑龙江攻拜到云南腾冲,是中国人曰地理分 界线。

4、 人口算术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用每平方 千米常

住人口表示。

5、 比较密度: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

6、 国际人I 」迁移:人口跨越国界改变住所并达到一定时间的 迁移

活动。 三、问答题

1、 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自然因素:五大资源,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 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

历史和政治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

2、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分布特征:极不平衡

一般规律:四大人口密集区(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亚、 欧洲、北美洲东部;四类人口稀疏区,高纬、高海拔、湿热、 干旱

3、 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东西差异:胡焕庸线,圾琢-腾冲线 沿海与内地的差异 垂直差异:低地指向

4、 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发展中地区的城市化 发达地区的逆城市化

发展中地区人口空间分布与资源、经济空间分布的协调

5、 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永久性国际移民规模下降 非永久性劳务输出成为主流 国际难民增加:政治难民、生态难民

新龄业 ?!-年

职 、 、 、 12 3

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不断扩大 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

主要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州 主要人口迁出区:欧洲、拉丁美洲、亚洲 主流一一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6、 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规模不断扩大 组织性移民增加

城乡间迁移是主流:发达地区的逆城市化:发展中地区的城市 化 7、 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环境变化产生的刺激性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生态环境的变化;环境移民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四、分析题

1、 中国三大地形单元,典型的季风气候。东南部、沿海地区 及平原

地区土地资源、水热资源丰富,人口稠密。

2、 略

第四章

—、填充题

1、 人口增长是否过快,应比较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自然资源 的速

度、环境()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2、 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和()。

3、 人口的社会构成主要包括 ()、()、()、

()、()和()等。

4、 适度人口有()和()两种。

5、 人口因素的两重性是指人既是(),又是()。

二、 名词解释

1、适度人口

2、 人口转变

3、 人口构成

4、 人口年龄构成

5、 人口性别构成

三、 问答题

1、 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 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 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 引发的

问题。

4、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 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 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四、 分析题

1、 以具体的区域为例,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讨适度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的意

义。

答案要点

一、 填充题 自净 性别

文化教育婚姻家庭阶级民族种族

4、 经济适度人口

实力适度人口

5、 生产者消费者

二、 名词解释

1、 适度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理想人口 数

量。

2、 人口转变: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的转变

过程

3、 人口构成: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4、 人口年龄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 比例关

系。

5、 人II 性别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两性人口数量的 比例

关系。 三、 问答题 1、 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人口高速增长;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后果:(1)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南北冲突尖锐;(2)发展中国 家人口过剩,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

2、 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中国的人

口转变历程和模式 加速增长阶段(AG ) 负增长阶段(NG ) 高速增长阶段(HG ) 减速增长阶段(DG ) 波动增长阶段(FG ) 持续增长阶段(SG )

原因:经济发展、人口控制、社会经济变革对人口政策的冲击

3、 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 引发的

问题。

表现:世界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日趋显著 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4、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人口迁移特征:渔猎采集经济活动、人LI 的繁衍带来人I I 的迁 移。

人口分布特征: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疏散分布与相对集中, 人口密度极低

人口发展特征: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

5、 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高出生、高死亡 长期缓慢增长

波动性增长: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

6、 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

原始阶段:极高出生、极高死亡、极低增长 中间过度阶段: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现代阶段: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四、 分析题

1、 以具体的区域为例,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

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与: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人口的自然构成:

人口的社会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文化构成:

人口政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抑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2、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讨适度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的意

义。

意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制定, 对人口转变的影响

第五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J”)

1、 土地荒漠化包括

A.草场退化

B.土壤肥力下降

C. 土地沙漠化

D.森林锐减 2、 对我国人口问题的不正确阐述是 A. 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就业压力大 B. 人力资源投资不足,人口素质不高

C. 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 老年人I I 数量近年内迅速达到高峰,对社会福利保障带来巨 大

压力

3、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是属于问题

A.水污染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资源浪费

D.资源供需空间的分布不平衡

4、温室效应合全球变暖是属于问题。

A.臭氧空洞

B.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

C.光化学烟雾

D.热污染

5、我国的“北煤南运”是为了解决问题。

A.后备资源不足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资源供需的空间分布不平衡

D.资源消耗的迅速增长

6、人口迅速增加给许多国家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

A.资源短缺

B.人地矛盾尖锐

C.人口素质下降

D.营养不良

二、填空题

1、自然资源是指()的、()的物质和能量。

2、环境问题包括()和()。

3、从人类时空关系来定义,持续发展是() 且()的发展。

4、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最重大的是人口问题")问题和()问题。

5、资源供需不平衡包括资源供需()不平衡和资源供需不平衡。

6、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是指环境系统本身()的能力降低, ()增多。

二、解释题

1、持续发展

2、人口问题

3、环境问题

4、土地荒漠化

5、自然资源: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资源问题?

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3、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

4、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5、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

6、资源危机论和资源无限论各自观点如何?两者有何共识?

四、分析题

1、试以你所熟悉的某一区域为例,针对区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特点分析其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

3、什么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是什么?在持续发展研究中,如何发挥地理学的优势?

4、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综合福建自然、人文、经济的发展特点,试述21世纪福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和措施。

答案要点:

—、1 A,B,C; 2D; 3B; 4B; 5 C 6 C,D

二、填空题

1、自然界中存在可以被人们利用

2、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3、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满足后代人需要既符合局部利益又符合全球利益

4、资源环境

5、总量空间

6、自净有害物质

二、解释题

I、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可能;既满足局部人「I利益又不损害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

1、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发展、资源再生、环境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质量下降。

3、土地荒漠化:人类不合理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地退化。

4、自然资源: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人们可以利用的自然要素。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资源问题?

包括短期资源问题:资源贸易上的冲突引起的暂时性资源短缺。

长期资源问题:可再生资源再生速度和能力下降;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地区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贫困、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发达甬家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需求,大量消耗资源。

3、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

从要素构成,包括土地、森林、海洋、水、气候、矿藏等。

从经济利用,包括可重复利用(耗竭性、非耗竭性)不可重复利用。

从持续性,包括可再生、不可再生。

1、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1)人口数量方面: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就业压力持久: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增长;流动性民工潮的冲击。

(2)人口质量方面:教育投入不足,人I I文化科技素质低: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城市迅速发展。

2、人类对资源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充分重视资源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1)合理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能力。

(2)寻求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的方法和措施。

(3)寻求公正解决资源实际调配和交换问题的共同原则和途径。

3、资源危机论和资源无限论各自观点如何?两者有何共识?

四、分析题

1、试以你所熟悉的某一区域为例,针对区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特点分析其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

2、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

基本原则:(1)发展的原则(2)平等的原则(3)均衡的原则(4)多样性原则

区域可持续发展类型发展目标发展模式

贫困型脱贫只污染不治理、大污染小治理

温饱型巩固脱贫、谋求发展边污染边治理

小康型中等持续发展小污染大治理

高度型高级持续发展不污染只治理、能优化3、什么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是什么?在持续发展研究中,如何发挥地理学的优势?

既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既满足局部人I I利益又不损害全球利益的发展。

现实背景: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力生存空间的多维有限性, 人力社会发展重要的转型期。

地理学优势: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

4、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1)资源的供需不平衡:人口过度增长; 经济高速发展;环境破环、生态污染;资源的有限性;(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的资源问题:(1)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2)后备资源不足;(3)原材料进口量不断增加;(4)资源需求量不断上升。

5、综合福建自然、人文、经济的发展特点,试述21世纪福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和措施。

福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耕地减少,粮食保障困难(2)水土资源不合理利用;(3)矿产资源缺乏;(4)环境污染,志破

坏(5)海洋资源不合理利用。

措施和原则:(I)保护耕地;(2)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3)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循环;(4)增加教育投入, 提高.人口素质;(4)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建立节约型清?洁生产体系;(6)完善政府的调节机制;(7)综合调查,评估海洋资源,有效利用。

人文地理的一些习题

《人文地理学》试卷(考研提高部分)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1地理学的特性主要是()、();

1.2文化山()、()1和()三个层次组成。

1.3 第一产业指();第二产业指();

第三产业指()。

1.4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

1.5原始宗教主要指(),民族宗教主要有(),世

界三大宗教是()。

2.解释下列术语:(每个2分,共10分)

2.1文化2.2拉采尔2.3人口容量(人口承载力)

2.4综合国力2.5领土

3.辨析下列术语(指出相互区别,每个2分,共18分)

3.1形式文化区、功能义化区、与乡土文化区

3.2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

3.3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

3.4种族、民族、国民

3.5旅游的客源地与目的地

3.6文化景观与文化区

3.7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3.8环境、资源、能源

3.9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4.辨析题(每个2分,共11分)

4.1指出下列问题研究基本属于那种研究方法,为什么?

(1)中国的地方志;传统的区域地理学

(2)中心地理论、区位论;

(3)一批激进地理学家研究认为城乡地域差别是资本主义本身造成的;

(4)行为地理研究,文化地理研究、历史地理研究

(5)利用数理模型说明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

(6)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偏好,探讨生产力布局特点

(7)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不同

4.2指出下列现象属于那种扩散,说明原因

(1)传染病的扩散

(2)巴黎、罗马发布新时装的流行趋势,之后在香港、东京、上海开始流行,在以后在各省会大城市开始流行;最后在中小城市乃至农村流行。

(3)在没有现代媒介以前,新生产技术新生产工艺的流行。(4)中国饮食文化在欧美、东南亚的流行。

5.论述下列各题(88分)

5.1利用义化整合的思想论证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6分)

5.2利用人L I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 的现象的原因,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谈谈你对解决西部人才匮乏的办法(12分)。

5.3我国为什么南方的方言比北方的方言多。?

5.4分析中东地区和欧洲巴尔干地域冲突的潜在宗教影响因

7、我国七大方言的分布状况如何?

8、语言的传播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六章宗教地理学

1、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2、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右哪些影响?

3、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第七章聚落地理学

1、城市的概念?

2、城市体系有着怎样的等级规律?

3、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4、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原则?

5、简述城市内部地域的有关理论(3个模型)。

6、简要分析村落呈集聚现象的原因。

第八章旅游地理学

1、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2、什么是旅游决策,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到2003年止,我国已有4A以上景区愈千家。请你列举10 个以上你所在省4A景区的名称,并把它们按旅游地的开发类型进行分类。

5、结合你所在地的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谈谈该旅游景点开发对本区域的影响。

6、什么是旅游“示范效应”?你对旅游“示范效应”有什么看法。第九章政治地理学

1、政治地理要素有哪些组成?

2、如何理解政治地理过程?

3、国家政治地理哪些特征,如何体现?

4、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实力?

5、论述当代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并阐述当代的全球政治格局对我国的影响。

6、论述现代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

第十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1、人口的过快增长给人类带来什么问题?

2、可持续发展是怎么样提出来的?

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4、世纪之交的政治格局有哪些表现?

5、新的政治地理的有哪些特点?

6、政治格局与人地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7、什么是文化景观?

8、简述当前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9、当前文化景观建设表现在哪些方面?

10、结合实例,分析某个地方的文化景观建设情况。

素。(8分)

5.5分析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5.6试论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12分)5.7为什么说种族、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为什么各种族、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状况、文明程度又有很大差别?(12分)

5.8全球化将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反全球化的社会动因是什么?(12分)

5.9分析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意义.(10分)

1.第一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1.(Q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host and an end system List the types of end systems. Is a Web server an end system Answ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 Throughout this text, the words “host” and “end system” are used interchangeably. End systems inc lude PCs, workstations, Web servers, mail servers, Internet-connected PDAs, WebTVs, etc. 2.(Q2) The word protocol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diplomatic relations. Give an example of a diplomatic protocol. Answer: Suppose Alice, an ambassador of country A wants to invite Bob, an ambassador of country B, over for dinner. Alice doesn’t simply just call Bob on the phone and say, come to our dinner table now”. Instead, she calls Bob and suggests a date and time. Bob may respond by saying he’s not available that particular date, but he is available another date. Alice and Bob continue to send “messages” back and forth until they agree on a date and time. Bob then shows up at the embassy on the agreed date, hopefully not more than 15 minutes before or after the agreed time. Diplomatic protocols also allow for either Alice or Bob to politely cancel the engagement if they have reasonable excuses. 3.(Q3) What is a client program What is a server program Does a server program request and receive services from a client program Answer: A networking program usually has two programs, each running on a different host,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The program that initiates the communication is the client. Typically, the client program requests and receives services from the server program.

2018版毛概重点章节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5.1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5.2如何把握理论的主要容 1、解放思想、实事的思想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的基本路线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三步走战略 6、改革开放理论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9、一国两制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5.3如何认识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8.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对社会主义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的基本依据。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深化。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我国需要解决的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之间产生的矛盾” 3、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下面三个方面: ①经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②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③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8.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新时代的涵: ○1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注意伟大胜利的时代。 ○2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 ○3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新时代的意义 ○1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完整版)模拟电路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 习题与思考题 ◆◆ 习题 7-1 在图P7-1所示的放大电路中,已知R 1=R 2=R 5=R 7=R 8=10k Ω,R 6=R 9=R 10=20k Ω: ① 试问R 3和R 4分别应选用多大的电阻; ② 列出u o1、u o2和u o 的表达式; ③ 设u I1=3V ,u I2=1V ,则输出电压u o =? 解: ① Ω=Ω==k k R R R 5)10//10(//213,Ω≈Ω==k k R R R 67.6)20//10(//654 ② 1111211010I I I o u u u R R u -=-=- =,2226525.1)2010 1()1(I I I o u u u R R u =+=+=, 2121217932)5.1(10 20 )(I I I I o o o u u u u u u R R u +=---=-- = ③ V V u u u I I o 9)1332(3221=?+?=+= 本题的意图是掌握反相输入、同相输入、差分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估算三种比例电路的输入输 出关系。 ◆◆ 习题 7-2 在图P7-2所示电路中,写出其 输出电压u O 的表达式。 解: I I I I o u R R u R R u R R u R R u ])1[()()1(4 5124 512 ++=--+ = 本题的意图是掌握反相输入和同相输入比例 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

◆◆ 习题 7-3 试证明图P7-3中,)(1122 1 I I o u u R R u -= )+( 解: 11 2 1)1(I o u R R u + = ))(1()1()1()1()1()1(122 122112122111221221121I I I I I I I o o u u R R u R R u R R u R R u R R R R u R R u R R u -+=+++ -=+++-=++- = 本题的意图是掌握反相输入和同相输入比例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 ◆◆ 习题 7-4 在图P7-4所示电路中,列出u O 的表达式。 解: 反馈组态应为深度电压串联负反馈,因此有uu uf F A &&1= I o R R I o uf uu u R R u u R R u R R R R R A R R R F )1()1(11 7373737373313+=???→?+=?+=+=?+==若&&

第1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半导体器件基础 1.试求图所示电路的输出电压Uo,忽略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阻。 解: (a)图分析: 1)若D1导通,忽略D1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阻,得等效电路如图所示,则U O=1V,U D2=1-4=-3V。即D1导通,D2截止。 2)若D2导通,忽略D2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阻,得等效电路如图所示,则U O=4V,在这种情况下,D1两端电压为U D1=4-1=3V,远超过二极管的导通电压,D1将因电流过大而烧毁,所以正常情况下,不因出现这种情况。 综上分析,正确的答案是U O= 1V。 (b)图分析: 1.由于输出端开路,所以D1、D2均受反向电压而截止,等效电路如图所示,所以U O=U I=10V。

2.图所示电路中, E

解: (a)图 当u I<E时,D截止,u O=E=5V; 当u I≥E时,D导通,u O=u I u O波形如图所示。 u I ωt 5V 10V uo ωt 5V 10V (b)图 当u I<-E=-5V时,D1导通D2截止,uo=E=5V; 当-E<u I<E时,D1导通D2截止,uo=E=5V; 当u I≥E=5V时,uo=u I 所以输出电压u o的波形与(a)图波形相同。 5.在图所示电路中,试求下列几种情况下输出端F的电位UF及各元件(R、DA、DB)中通过的电流:( 1 )UA=UB=0V;( 2 )UA= +3V,UB = 0 V。( 3 ) UA= UB = +3V。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可忽略不计。 解:(1)U A=U B=0V时,D A、D B都导通,在忽略二极管正向管压降的情况下,有:U F=0V mA k R U I F R 08 .3 9.3 12 12 = = - =

DS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线性表 2.1 填空题 (1)一半插入或删除的位置 (2)静态动态 (3)一定不一定 (4)头指针头结点的next 前一个元素的next 2.2 选择题 (1)A (2) DA GKHDA EL IAF IFA(IDA) (3)D (4)D (5) D 2.3 头指针:在带头结点的链表中,头指针存储头结点的地址;在不带头结点的链表中,头指针存放第一个元素结点的地址; 头结点:为了操作方便,在第一个元素结点前申请一个结点,其指针域存放第一个元素结点的地址,数据域可以什么都不放; 首元素结点:第一个元素的结点。 2.4已知顺序表L递增有序,写一算法,将X插入到线性表的适当位置上,以保持线性表的有序性。 void InserList(SeqList *L,ElemType x) { int i=L->last; if(L->last>=MAXSIZE-1) return FALSE; //顺序表已满 while(i>=0 && L->elem[i]>x) { L->elem[i+1]=L->elem[i]; i--; } L->elem[i+1]=x; L->last++; } 2.5 删除顺序表中从i开始的k个元素 int DelList(SeqList *L,int i,int k) { int j,l; if(i<=0||i>L->last) {printf("The Initial Position is Error!"); return 0;} if(k<=0) return 1; /*No Need to Delete*/ if(i+k-2>=L->last) L->last=L->last-k; /*modify the length*/

生物化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生物化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生化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加入高浓度的中性盐,当达到一定的盐饱和度时,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__________并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____。 2、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___。 3、____RNA 分子指导蛋白质合成,_____RNA 分子用作蛋白质合成中活化氨基酸的载体。 4、根据维生素的溶解性质,可将维生素分为两类,即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是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方式。 6、糖酵解在细胞的_____________中进行 7、糖类除了作为能源之外,它还与生物大分子间识别有关,也是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碳骨架的共体。 8、脂肪是动物和许多植物主要的能源贮存形式,是由甘油与3分子_____________酯化而成的。 9、基因有两条链,作为模板指导转录的那条链称 _____________链。 10、以RNA 为模板合成DNA 称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糖的有氧氧化: 3、必需脂肪酸: 4、半保留复制: 三、问答题 1、蛋白质有哪些重要功能?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2、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3、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4、半保留复制:双链DNA 的复制方式,其中亲代链分离,每一子代DNA 分子由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组成。 三、问答题 2、DNA 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答:按Watson-Crick 模型,DNA 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 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 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 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3、怎样证明酶是蛋白质? 答:(1)酶能被酸、碱及蛋白酶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氨基酸,证明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2)酶具有蛋白质所具有的颜色反应,如双缩脲反应、茚三酮反应、米伦反应、乙醛酸反应。 (3)一切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如热、酸碱、紫外线等,同样可以使酶变性失活。

无机化学第四版第七章思考题与习题答案讲课教案

第七章固体的结构与性质 思考题 1.常用的硫粉是硫的微晶,熔点为11 2.8℃,溶于CS2,CCl4等溶剂中,试判断它属于哪一类晶体?分子晶体 2.已知下列两类晶体的熔点: (1) 物质NaF NaCl NaBr NaI 熔点/℃993 801 747 661 (2) 物质SiF4SiCl4SiBr4 SiI4 熔点/℃-90.2 -70 5.4 120.5 为什么钠的卤化物的熔点比相应硅的卤化物的熔点高? 而且熔点递变趋势相反? 因为钠的卤化物为离子晶体,硅的卤化物为分子晶体,所以钠的卤化物的熔点比相应硅的卤化物的熔点高,离子晶体的熔点主要取决于晶格能,NaF、NaCl、NaBr、NaI随着阴离子半径的逐渐增大,晶格能减小,所以熔点降低。分子晶体的熔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随着SiF4、SiCl4、SiBr4、SiI4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力逐渐增大,所以熔点逐渐升高。

3.当气态离子Ca2+,Sr2+,F-分别形成CaF2,SrF2晶体时,何者放出的能量多?为什么?形成CaF2晶体时放出的能量多。因为离子半径r(Ca2+)NaCl。所以NaF的熔点高于NaCl。 (2)BeO的熔点高于LiF;由于BeO中离子的电荷数是LiF 中离子电荷数的2倍。晶格能:BeO>LiF。所以BeO的熔点高于LiF。 (3)SiO2的熔点高于CO2;SiO2为原子晶体,而CO2为分子晶体。所以SiO2的熔点高于CO2。 (4)冰的熔点高于干冰(固态CO2);它们都属于分子晶体,但是冰分子中具有氢键。所以冰的熔点高于干冰。 (5)石墨软而导电,而金刚石坚硬且不导电。石墨具有层状结构,每个碳原子采用SP2杂化,层与层之间作用力较弱,同层碳原子之间存在大π键,大π键中的电子可以沿着层面运动。所以石墨软而导电。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采用SP3杂化,属于采用σ键连接的原子晶体。所以金刚石坚硬且不导电。

第三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三章思考题 刚体一般是由n (n 是一个很大得数目)个质点组成。为什么刚体的独立变量却不是3n 而是6或者更少 何谓物体的重心他和重心是不是 总是重合在一起的 试讨论图形的几何中心,质心和重心重合在一起的条件。 简化中心改变时,主矢和主矩是不是也随着改变如果要改变,会不会影响刚体的运动 已知一匀质棒,当它绕过其一端并垂直于棒的轴转动时,转动惯量为23 1 ml ,m 为棒的质量,l 为棒长。 问此棒绕通过离棒端为l 41且与上述轴线平行的另一轴线转动时,转动惯量是不是等于2 24131?? ? ??+l m ml 为什么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没有一条是通过质心的,那么平行轴定理式(3.5.12)能否应用如不能,可否加以修改后再用 在平面平行运动中,基点既然可以任意选择,你觉得选择那些特殊点作为基点比较好好处在哪里又在(3.7.1)及()两式中,哪些量与基点有关哪些量与基点无关 转动瞬心在无穷远处,意味着什么 刚体做平面平行运动时,能否对转动瞬心应用动量矩定理写出它的动力学方程为什么 当圆柱体以匀加速度自斜面滚下时,为什么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不能求出圆柱体和斜面之间的反作用力此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什么不列入是不是我们必须假定没有摩擦力没有摩擦力,圆柱体能不能滚 圆柱体沿斜面无滑动滚下时,它的线加速度与圆柱体的转动惯量有关,这是为什么但圆柱体沿斜面既滚且滑向下运动时,它的线加速度则与转动惯量无关这又是为什么 刚体做怎样的运动时,刚体内任一点的线速度才可以写为r ω?这时r 是不是等于该质点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为什么 刚体绕固定点转动时,r ω ?dt d 为什么叫转动加速度而不叫切向加速度又()r ωω??为什么叫向轴加速度而不叫向心加速度 在欧勒动力学方程中,既然坐标轴是固定在刚体上,随着刚体一起转动,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坐标系来研究刚体的运动 欧勒动力学方程中的第二项()21I I -y x ωω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解答 答:确定一质点在空间中得位置需要3个独立变量,只要确定了不共线三点的位置刚体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故须九个独立变量,但刚体不变形,此三点中人二点的连线长度不变,即有三个约束方程,所以

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网络安全 7-01 计算机网络都面临哪几种威胁?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的区别是什么?对于计算机网 络的安全措施都有哪些? 答:计算机网络面临以下的四种威胁:截获(),中断(),篡改(),伪造()。 网络安全的威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 主动攻击是指攻击者对某个连接中通过的进行各种处理。如有选择地更改、删除、 延迟这些。甚至还可将合成的或伪造的送入到一个连接中去。主动攻击又可进一步 划分为三种,即更改报文流;拒绝报文服务;伪造连接初始化。被动攻击是指观察和分析某一个协议数据单元而不干扰信息流。即使这些数据对 攻击者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它也可通过观察的协议控制信息部分,了解正在通信的协议 实体的地址和身份,研究的长度和传输的频度,以便了解所交换的数据的性质。这种被 动攻击又称为通信量分析。 还有一种特殊的主动攻击就是恶意程序的攻击。恶意程序种类繁多,对网络安全威胁 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计算机病毒;计算机蠕虫;特洛伊木马;

逻辑炸弹。 对付被动攻击可采用各种数据加密动技术,而对付主动攻击,则需加密技术与适当的 鉴别技术结合。 7-02 试解释以下名词:(1)重放攻击;(2)拒绝服务;(3)访问控制;(4)流量分析; (5)恶意程序。 答:(1)重放攻击:所谓重放攻击()就是攻击者发送一个目的主机已接收 过的包,来达到欺骗系统的目的,主要用于身份认证过程。(2)拒绝服务:( )指攻击者向因特网上的服务器不停地发送大量 分组,使因特网或服务器无法提供正常服务。 (3)访问控制:()也叫做存取控制或接入控制。必须对接入网络的权限 加以控制,并规定每个用户的接入权限。 (4)流量分析:通过观察的协议控制信息部分,了解正在通信的协议实体的地址和 身份,研究的长度和传输的频度,以便了解所交换的数据的某种性质。这种被动攻击又 称为流量分析()。 (5)恶意程序:恶意程序()通常是指带有攻击意图所编写的

信号与系统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

第1章 习题答案 1-1 题1-1图所示信号中,哪些是连续信号?哪些是离散信号?哪些是周期信号?哪些是非周期信号?哪些是有始信号? 解: ① 连续信号:图(a )、(c )、(d ); ② 离散信号:图(b ); ③ 周期信号:图(d ); ④ 非周期信号:图(a )、(b )、(c ); ⑤有始信号:图(a )、(b )、(c )。 1-2 已知某系统的输入f(t)与输出y(t)的关系为y(t)=|f(t)|,试判定该系统是否为线性时不变系统。 解: 设T 为此系统的运算子,由已知条件可知: y(t)=T[f(t)]=|f(t)|,以下分别判定此系统的线性和时不变性。 ① 线性 1)可加性 不失一般性,设f(t)=f 1(t)+f 2(t),则 y 1(t)=T[f 1(t)]=|f 1(t)|,y 2(t)=T[f 2(t)]=|f 2(t)|,y(t)=T[f(t)]=T[f 1(t)+f 2(t)]=|f 1(t)+f 2(t)|,而 |f 1(t)|+|f 2(t)|≠|f 1(t)+f 2(t)| 即在f 1(t)→y 1(t)、f 2(t)→y 2(t)前提下,不存在f 1(t)+f 2(t)→y 1(t)+y 2(t),因此系统不具备可加性。 由此,即足以判定此系统为一非线性系统,而不需在判定系统是否具备齐次性特性。 2)齐次性 由已知条件,y(t)=T[f(t)]=|f(t)|,则T[af(t)]=|af(t)|≠a|f(t)|=ay(t) (其中a 为任一常数) 即在f(t)→y(t)前提下,不存在af(t)→ay(t),此系统不具备齐次性,由此亦可判定此系统为一非线性系统。 ② 时不变特性 由已知条件y(t)=T[f(t)]=|f(t)|,则y(t-t 0)=T[f(t-t 0)]=|f(t-t 0)|, 即由f(t)→y(t),可推出f(t-t 0)→y(t-t 0),因此,此系统具备时不变特性。 依据上述①、②两点,可判定此系统为一非线性时不变系统。 1-3 判定下列方程所表示系统的性质: )()()]([)()(3)(2)(2)()()2()()(3)(2)()()()()() (2''''''''0t f t y t y d t f t y t ty t y c t f t f t y t y t y b dx x f dt t df t y a t =+=++-+=+++=? 解:(a )① 线性 1)可加性 由 ?+=t dx x f dt t df t y 0)()()(可得?????→+=→+=??t t t y t f dx x f dt t df t y t y t f dx x f dt t df t y 01122011111)()()()()()()()()()(即即 则 ???+++=+++=+t t t dx x f x f t f t f dt d dx x f dt t df dx x f dt t df t y t y 0212102201121)]()([)]()([)()()()()()( 即在)()()()()()()()(21212211t y t y t f t f t y t f t y t f ++前提下,有、→→→,因此系统具备可加性。 2)齐次性 由)()(t y t f →即?+=t dx x f dt t df t y 0)()()(,设a 为任一常数,可得 )(])()([)()()]([)]([000t ay dx x f dt t df a dx x f a dt t df a dx x af t af dt d t t t =+=+=+??? 即)()(t ay t af →,因此,此系统亦具备齐次性。 由上述1)、2)两点,可判定此系统为一线性系统。

普通物理学第二版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 刚体力学 7.1.1 设地球绕日作圆周运动.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角速度为多少rad/s?估算地球赤道上一点因地球自转具有的线速度和向心加速度.估算地心因公转而具有的线速度和向心加速度(自己搜集所需数据). [解 答] 7.1.2 汽车发动机的转速在12s 内由1200rev/min 增加到3000rev/min.(1)假设转动是匀加速转动,求角加速度.(2)在此时间内,发动机转了多少转? [解 答] (1)22(30001200)1/60 1.57(rad /s )t 12ωπβ?-?= ==V V (2) 2222 20 ( )(30001200)302639(rad) 2215.7 π ωω θβ --= ==? 所以 转数=2639 420() 2π=转 7.1.3 某发动机飞轮在时间间隔t 内的角位移为 球t 时刻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解 答] 7.1.4 半径为0.1m 的圆盘在铅直平面内转动,在圆盘平面内建立O-xy 坐标系,原点在轴上.x 和y 轴沿水平和铅直向上的方向.边缘上一点A 当t=0时恰好在x 轴上,该点的角坐标满足2 1.2t t (:rad,t :s).θθ=+求(1)t=0时,(2)自t=0开始转45o 时,(3)转过90o 时,A 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在x 和y 轴上的投影. [解 答] (1) A ??t 0,1.2,R j 0.12j(m/s). 0,0.12(m/s) x y ωνωνν====∴==v (2)45θ=o 时,

由 2 A 1.2t t,t0.47(s) 4 2.14(rad/s) v R π θ ω ω =+== ∴= =? v v v 得 (3)当90 θ=o时,由 7.1.5 钢制炉门由两个各长1.5m的平行臂AB和CD支承,以角速度10rad/s ω=逆时针转动,求臂与铅直45o时门中心G的速度和加速度. [解答] 因炉门在铅直面内作平动,门中心G的速度、加速度与B或D点相同。所以: 7.1.6 收割机拔禾轮上面通常装4到6个压板.拔禾轮一边旋转,一边随收割机前进.压板转到下方才发挥作用,一方面把农作物压向切割器,另一方面把切割下来的作物铺放在收割台上,因此要求压板运动到下方时相对于作物的速度与收割机前进方向相反. 已知收割机前进速率为1.2m/s,拔禾轮直径1.5m,转速22rev/min,求压板运动到最低点挤压作物的速度. [解答] 取地面为基本参考系,收割机为运动参考系。 取收割机前进的方向为坐标系正方向 7.1.7 飞机沿水平方向飞行,螺旋桨尖端所在半径为150cm,发动机转速2000rev/min.(1)桨尖相对于飞机的线速率等于多少?(2)若飞机以250km/h的速率飞行,计算桨尖相对于地面速度的大小,并定性说明桨尖的轨迹. [解答] 取地球为基本参考系,飞机为运动参考系。 (1)研究桨头相对于运动参考系的运动: (2)研究桨头相对于基本参考系的运动: 由于桨头同时参与两个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

第1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简单组成规则间有何关系? 答:最基本的三角形规则,其间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图a 为三刚片三铰不共线情况。图b 为III 刚片改成链杆,两刚片一铰一杆不共线情况。图c 为I 、II 刚片间的铰改成两链杆(虚铰),两刚片三杆不全部平行、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图d 为三个实铰均改成两链杆(虚铰),变成三刚片每两刚片间用一虚铰相连、三虚铰不共线的情况。图e 为将I 、III 看成二元体,减二元体所成的情况。 2.实铰与虚铰有何差别? 答:从瞬间转动效应来说,实铰和虚铰是一样的。但是实铰的转动中心是不变的,而虚铰转动中心为瞬间的链杆交点,产生转动后瞬时转动中心是要变化的,也即“铰”的位置实铰不变,虚铰要发生变化。 3.试举例说明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的原因。接近瞬变的体系是否可作为结构? 答:如图所示AC 、CB 与大地三刚片由A 、B 、C 三铰彼此相连,因为三铰共线,体系瞬变。设该 体系受图示荷载P F 作用,体系C 点发生微小位移 δ,AC 、CB 分别转过微小角度α和β。微小位移 后三铰不再共线变成几何不变体系,在变形后的位置体系能平衡外荷P F ,取隔离体如图所 示,则列投影平衡方程可得 210 cos cos 0x F T T βα=?=∑,21P 0 sin sin y F T T F βα=+=∑ 由于位移δ非常小,因此cos cos 1βα≈≈,sin , sin ββαα≈≈,将此代入上式可得 21T T T ≈=,()P P F T F T βαβα +==?∞+, 由此可见,瞬变体系受荷作用后将产生巨大的内力,没有材料可以经受巨大内力而不破坏,因而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由上分析可见,虽三铰不共线,但当体系接近瞬变时,一样将产生巨大内力,因此也不能作为结构使用。 4.平面体系几何组成特征与其静力特征间关系如何? 答: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就能分析受力) 有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超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不能全部解决受力分析) 瞬变体系?受小的外力作用,瞬时可导致某些杆无穷大的内力 常变体系?除特定外力作用外,不能平衡 5. 系计算自由度有何作用? 答:当W >0时,可确定体系一定可变;当W <0且不可变时,可确定第4章超静定次数;W =0又不能用简单规则分析时,可用第2章零载法分析体系可变性。 6.作平面体系组成分析的基本思路、步骤如何? 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先设法化简,找刚片看能用什么规则分析。

第二章课后习题与答案要点

第2章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初步 1. 设有如下语句,请用相应的谓词公式分别把他们表示出来:s (1)有的人喜欢梅花,有的人喜欢菊花,有的人既喜欢梅花又喜欢菊花。 解:定义谓词d P(x):x是人 L(x,y):x喜欢y 其中,y的个体域是{梅花,菊花}。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P(x)→L(x, 梅花)∨L(x, 菊花)∨L(x, 梅花)∧L(x, 菊花)) (2) 有人每天下午都去打篮球。 解:定义谓词 P(x):x是人 B(x):x打篮球 A(y):y是下午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a (?x )(?y) (A(y)→B(x)∧P(x)) (3)新型计算机速度又快,存储容量又大。 解:定义谓词 NC(x):x是新型计算机 F(x):x速度快 B(x):x容量大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NC(x)→F(x)∧B(x)) (4) 不是每个计算机系的学生都喜欢在计算机上编程序。 解:定义谓词 S(x):x是计算机系学生 L(x, pragramming):x喜欢编程序 U(x,computer):x使用计算机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S(x)→L(x, pragramming)∧U(x,computer)) (5)凡是喜欢编程序的人都喜欢计算机。 解:定义谓词 P(x):x是人 L(x, y):x喜欢y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P(x)∧L(x,pragramming)→L(x, computer))

2 请对下列命题分别写出它们的语义网络: (1) 每个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 解: (2) 高老师从3月到7月给计算机系学生讲《计算机网络》课。 解: (3) 学习班的学员有男、有女、有研究生、有本科生。 解:参例2.14 (4) 创新公司在科海大街56号,刘洋是该公司的经理,他32岁、硕士学位。 解:参例2.10 (5) 红队与蓝队进行足球比赛,最后以3:2的比分结束。 解:

(完整版)分析化学各章节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误差与数据处理 1-1 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1)做平行测定的目的是减小系统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随机误差影响精密度,对准确度无影响。 (3)测定结果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高。 (4)只要多做几次平行测定,就可避免随机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1-2 下列情况,将造成哪类误差?如何改进? (1)天平两臂不等长(2)测定天然水硬度时,所用蒸馏水中含Ca2+。 1-3填空 (1)若只作两次平行测定,则精密度应用表示。 (2)对照试验的目的是,空白试验的目的是。 (3)F检验的目的是。 (4)为检验测定结果与标准值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应用检验。 (5)对一样品做六次平行测定,已知d1~d5分别为0、+0.0003、-0.0002、-0.0001、+0.0002,则d6为。 1-4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纯品FeSO4·7H2O中铁的质量分数,4次平行测定结果分别为20.10%,20.03%,20.04%,20.05%。计算测定结果的平均值、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及变异系数。 1-5有一铜矿样品,w(Cu) 经过两次平行测定,分别为24.87%和24.93%,而实际w(Cu)为25.05%,计算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和相对相差。 1-6某试样5次测定结果为:12.42%,12.34%,12.38%,12.33%,12.47%。用Q值检验法和4d检验法分别判断数据12.47%是否应舍弃?(P = 0.95) 1-7某分析人员测定试样中Cl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21.64%,21.62%,21.66%,21.58%。已知标准值为21.42%,问置信度为0.95时,分析结果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1-8 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某试样的结果如下: 10℃::96.5%,95.8%,97.1%,96.0% 37℃:94.2%,93.0%,95.0%,93.0%,94.5% 试比较两组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P = 0.95)温度对测定是否有影响?

传热学第七章答案

第七章 思考题 1.什么叫膜状凝结,什么叫珠状凝结 ? 膜状凝结时热量传递过程的主要阻力在什么地方? 答:凝结液体在壁面上铺展成膜的凝结叫膜状凝结, 膜状凝结的主要热阻在液膜层, 凝结液 体在壁面上形成液珠的凝结叫珠状凝结。 2.在努塞尔关于膜状凝结理论分析的 8 条假定中,最主要的简化假定是哪两条 ? 答:第 3条,忽略液膜惯性力,使动量方程得以简化;第 5 条,膜内温度是线性的,即 膜内只有导热而无对流,简化了能量方程。 3.有人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平管外的凝结换热一定比竖直管强烈,这一说法 一定成立? 答;这一说法不一定成立,要看管的长径比。 4.为什么水平管外凝结换热只介绍层流的准则式?常压下的水蒸气在 t t s t w 10 ℃ 的水平管外凝结,如果要使液膜中出现湍流,试近似地估计一下水平管的直径要多大 ? 答:因为换热管径通常较小,水平管外凝结换热一般在层流范围。 9.161d 34 t s t w 34 g 2 3 14 53 4 r 4 由 t s 100 ℃ , 查表: r 2257 kJ /kg 由 t p 95 ℃,查表: 961.85kg / m 3 0.6815W / m K 298.7 10 6 kg/ m s 3 r d 976.3 1 2.07m t s t w g 2 3 3 即水平管管径达到 2.07m 时,流动状态才过渡到湍流。 5.试说明大 容器沸腾的 q~ t 曲线中各部分的换热机理 。 6.对于热流密度可控及壁面温度可控的两种换热情形,分别说明控制热流密度小于临界热 流密度及温差小于临界温差的意义,并针对上述两种情形分别举出一个工程应用实例。 答:对于热流密度可控的设备, 如电加热器, 控制热流密度小于临界热流密度,是为了防止 设备被烧毁,对于壁温可控的设备, 如冷凝蒸发器,控制温差小于临界温差,是为了防止设 备换热量下降。 7.试对比水平管外膜状凝结及水平管外膜态沸腾换热过程的异同。 答:稳定膜态沸腾与膜状凝 结在物理上同属相变换热,前者热量必须穿过热阻较大的汽 膜,后者热量必须穿过热阻较大的液膜,前者热量由里向外,后者热量由外向里。 8 .从换热表面的结构而言,强化凝结换热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 强化沸腾换热的基本思想是 什么? 答:从换热表面的结构而言, 强化凝结换热的基本思想是尽量减薄粘滞在换热表面上液膜的 厚度,强化沸腾换热的基本思想是尽量增加换热表面的汽化核心数。 9.在你学习过的对流换热中.表面传热系数计算式中显含换热温差的有哪几种换热方式? 其他换热方式中不显含温差是否意味着与温差没有任何关系 ? 答:表面传热系数计算式中显含换热温差的有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 不显含温差并不意味着 与温差无关,温差的影响隐含在公式适用范围和物件计算中。 对于水平横圆管: R e 4 dh t s t w r h 0.729 临界雷诺数 gr d t s t w Re c 1600 23

第一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简述信息经济的主要标志。 答:信息经济是指以信息为经济活动之基础,以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之主导产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结构,其主要标志有: (1)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其表现除了参与创造财富外,还表现在对质能资源的替代节约上,因此把信息当作资源来看待,不仅表现在对信息的重视上,还表现在对物质、能源的节约上。 (2)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开发和利用、采集、传输、控制、处理信息的技术手段。信息资源的开发,使信息量剧增,信息的经济功能骤显,如何把握瞬息万变的信息,为人们的经济生活服务,成为人类的一大难题。信息技术的适时出现,解决了人类的一大难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应用程度,也就成为信息经济成熟与否的一个指标。 (3)产品中的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在信息经济社会,产品中的信息含量增加,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但并不是说每一种产品的信息成分均大于其质能成分,而是就整体而言的,除了增加物质产品中的信息含量外,信息产品日益丰富。也就是说,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产品结构以信息密集型物质产品和信息产品为主。 (4)产业部门中信息劳动者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物质劳动者所占比例;就信息劳动者人数而言,将其限制在产业部门,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部门的劳动者,不包括非产业部门的信息劳动者,其中信息劳动者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农业、工业、服务业中任何一个部门物质劳动者所占的比例。 (5)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物质部门产值所占的比重;信息部门的产值一般是指产业化了的信息部门的产值,信息部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农业、工业、服务业中任何一个部门产值所占比重。 2.简要叙述信息经济形成的时代背景。 答:(1)人类需求的渐进。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质能经济的产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只有靠增加物质产品中的信息含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产业,才有可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促使质能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化。 (2)物质经济的滞胀。二战后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得不寻求对策,一方面实行大量资本输出,一方面按照“需求决定论”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向着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方向发展。 (3)质能资源的短缺。随着质能经济的发展,加之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资源的挥霍浪费,使质能资源频频告急,从1973年起,人类开始自觉主动地利用信息发展经济。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能就是热量吗? 答:不是,热是能量的一种,而热力学能包括内位能,内动能,化学能,原子能,电磁能,热力学能是状态参数,与过程无关,热与过程有关。 2.若在研究飞机发动机中工质的能量转换规律时把参考坐标建在飞 机上,工质的总能中是否包括外部储能?在以氢氧为燃料的电池系统中系统的热力学能是否包括氢氧的化学能? 答:不包括,相对飞机坐标系,外部储能为0; 以氢氧为燃料的电池系统的热力学能要包括化学能,因为系统中有化学反应 3.能否由基本能量方程得出功、热量和热力学能是相同性质的参数 结论? 答:不会,Q U W ?为热力学能的差值,非热力学能,热=?+可知,公式中的U 力学能为状态参数,与过程无关。 4.刚性绝热容器中间用隔板分为两部分,A 中存有高压空气,B 中保持真空,如图2-1 所示。若将隔板抽去,分析容器中空气的热力学能如何变化?若隔板上有一小孔,气体泄漏入 B 中,分析A、B 两部分压力相同时A、B 两部分气体的热力学能如何变化? 答:将隔板抽去,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u w w=所以容 =?+其中0 q=0 器中空气的热力学能不变。若有一小孔,以B 为热力系进行分析

2 1 2 2 222111()()22f f cv j C C Q dE h gz m h gz m W δδδδ=+++-+++ 只有流体的流入没有流出,0,0j Q W δδ==忽略动能、势能c v l l d E h m δ=l l dU h m δ=l l U h m δ?=。B 部分气体的热力学能增量为U ? ,A 部分气体的热力学能减少量为U ? 5.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方程式是否可以写成下列两种形式: 212121()()q q u u w w -=-+-,q u w =?+的形式,为什么? 答: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方程式不可以写成题中所述的形式。对于 q u w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功w 可以写成pv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一个针对任何情况的定律,不具有w =pv 这样一个必需条件。对于公式212121()()q q u u w w -=-+-,功和热量不是状态参数所以不能写成该式的形式。 6.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有时写成下列两种形式: q u w =?+ 2 1 q u pdV =?+? 分别讨论上述两式的适用范围. 答: q u w =?+适用于任何过程,任何工质。 2 1 q u pdV =?+? 可逆过程,任何工质 7.为什么推动功出现在开口系能量方程式中,而不出现在闭口系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