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物理15个实验答案
上海市各区物理中考二模试卷精选汇编情景实验题及答案

情景实验题杨浦:19. 某小组同学想了解物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他们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金属导体,如铁、铜等,当温度升高时,导体中自由电子运动的阻力会增大,电阻就会不断变大。
半导体,如硅、锗等元素,它们原子核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挣脱束缚,也没有被原子核紧紧束缚,所以半导体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但温度升高,半导体原子最外层的电子获得能量,挣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所以电阻减小。
还有一些物体,如锰铜合金和镍络合金,其电阻随温度变化极小。
”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①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________________的电阻增大。
②根据上述信息可以判断,适宜制作定值电阻的材料是_________(选填“A”、“B”或“C”)。
A. 铁、铜B. 硅、锗C. 锰铜合金、镍络合金③当温度极高时,物质原子内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而逃逸,形成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共存的状态,成为等离子体。
你认为绝缘体成为等离子体后是否容易导电?你猜测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奉贤:16. 某小组同学根据图8(a)所示情景(小朋友玩“打水仗”游戏)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做出猜想:封闭在容器中的液体可以传递____ (21)______。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选用压力传感器、大小不等的针筒等器材,组成如图8(b)所示的装置。
将针筒A、B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橡皮管将两针筒连通,推动活塞,通过压力传感器可以测出施加在活塞S A和S B上的压力F A和F B。
已知S A<S B,记录实验数据。
①如果F≠F A表明:封闭在容器中的液体不能传递(22)__。
②如果对F B与S B和F A与S A 的比值大小进行比较是为了确定封闭在容器中的液体是否可以传递_____(23)___。
在得到肯定的实验结论的情况下,该小组同学认为利用类似的装置可以使F B =100F A即获得百倍大的压力,你认为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_____(24)_______。
上海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检测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两个完全相同的量筒内都盛有水,将质量相等的实心铝球和铜球分别放入量筒内浸没、此时水对量筒底部压强相等,则量筒对桌面的压强()A.放铝球的最大B.放铜球的最大C.一样大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2.如图,晨曦同学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时,先后将压强计探头伸入甲、乙两种液体中不同深度处,并经反复调整,使两次实验中U型管内液柱高度差Δh相等.若甲、乙液体在探头处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p甲<p乙,ρ甲=ρ乙B.p甲>p乙,ρ甲>ρ乙C.p甲<p乙,ρ甲<ρ乙D.p甲=p乙,ρ甲>ρ乙3.负压救护车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必需品之一,它与普通救护车的区别是车厢具有负压功能(即车内的气压低于车外),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可起到有效的阻隔作用。
下列物体处于负压状态的是()A.充完气的汽车轮胎B.高空飞行中的飞机机舱C.吸饮料时的吸管D.太空飞行中的“神舟九号”返回舱4.三个用铜、铁、铝制成的圆柱体,它们的质量相等,高度相同,把它们都竖放在水平桌面上,则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大小是()(ρ铜>ρ铁>ρ铝)A.铜柱最大B.铁柱最大C.铝柱最大D.三个圆柱一样大5.如图所示,小红手撑雨伞走在路上,一阵大风吹来,伞面被“吸”,将发生严重变形。
下列判断推理及其解释,正确的是()A.伞面被向下“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B.伞面被向下“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C.伞面被向上“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D.伞面被向上“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6.如图所示,盛有水的杯子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杯子重为G1,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为F1;杯内水重为G2,水对杯子底的压力为F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F1 =G1B.F1<G1C.F2=G2D.F2<G27.如图所示是体重为450N的跳水运动员,静止在跳板上准备起跳时的情景。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为450N,方向竖直向下B.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为450N,方向竖直向下C.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为450N,方向竖直向下D.跳板对运动员的摩擦力为450N,方向竖直向上8.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利用到了大气压强的是()A.给病人注射药液B.风车转动C.吸盘挂衣钩D.鹰在空中翱翔9.动物的进化使它们的身体结构功能更适应环境,下列用压强知识解释错误的是()A.鲫鱼的身体呈梭形--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有利于水中游行B.骆驼的趾特别宽大--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有利于沙漠行走C.啄木鸟的喙又尖又长--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有利于摄食D.狗的犬齿很尖--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有利于撕咬食物10.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1Pa=1N·m2B.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正比C.物体的底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D.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压力的大小可能比重力大11.1648年帕斯卡做了著名的“裂桶实验”,如图所示。
上海民办尚德实验学校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测试(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中需要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B.记录水的温度的时间间隔相等比不相等好C.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D.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水的温度保持不变2.小明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
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3.关于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区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体温计与常用的液体温度计仅是长短不同而已B.体温计和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结构都相同C.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人体后再读数,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D.不仅使用体温计前需用力甩动,而且使用常用的液体温度计前也要甩动4.如图是新推出的一款甜品,因为在下面盛水的大碗里加了干冰,所以盛甜品的小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白气”。
拿起上面盛甜品的小碗,看到下面大碗里的液体在“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所形成的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C.大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D.大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碗中的水吸热后沸腾5.使用温度计测温度时,当温度计中的液柱变长时,始终保持不变的是液柱的()A.体积B.质量C.温度D.以上都不对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放热B.夏天,冰冻的饮料瓶冒“冷汗”是液化现象,放热C.秋天,大雾消散是升华现象,吸热D.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凝固现象,吸热7.如图所示,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过程的是()A.生成露珠B.晨雾消散C.冰雪消融D.出现白霜8.下表是小阳在实验室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关于该实验及表中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时间/min0124568910温度/°C909294989999999999B.如果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减小,水的沸点将会降低C.小阳测得水的沸点是99 CD.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升高9.两支内径不同、下端玻璃泡内装有相同质量水银的温度计,将它们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上升的高度一样,示数相同B.内径粗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C.内径细的升得高,示数也大D.内径粗的升得低,但示数相同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的温度没有达到沸点时,水是不能变为水蒸气的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冷藏是为了减缓蒸发C.夏天将-10℃的冰棒从冰箱取出,它会立即熔化D.使用干冰进行人工增雨过程中,干冰先升华后液化11.夏天吹电风扇人感到凉爽,这是因为()A.汗液蒸发使人体表面的温度下降B.室内的温度降低了C.吹过来的风的温度比室温低D.风把人体的温度传到了空气中12.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具有一定的熔点B.将冰水混合物放在0℃的房间里水会凝固,是因为水的凝固点为0℃C.夏天在地上洒水能降温,是利用了水的升华吸热D.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能防止菜被冻坏,是利用了水的凝固放热二、填空题13.杯子里的水放置一段时间后变干是_______现象;放在箱子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变小,最终消失是_____现象;水蒸气从气态直接转化为霜,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
上海启秀实验中学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测试(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能源、信息和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能、石油、风能都属于可再生能源B.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是利用核聚变来发电的C.条形码扫描器中的光敏二极管使用的材料是超导材料D.火电厂提供的电能是二次能源2.前段时间,“加水就能跑的神车”事件一度成为舆论热点,该汽车实际是利用车内水解制氢技术获得氢气,通过氢燃料电池给车提供动力(该技术成本很高,目前仍处在试验阶段),但被曲解为“加水就能跑”。
下列对该事件的看法错误的是()A.对于热点事件要遵从科学原理,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B.该车行驶的能量最终来源于水,所以说水是一种能源C.水解技术制取氢气的过程一定要消耗其它能量D.氢燃料电池是将氢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3.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实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供人们使用。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时,将太阳能转化为()A.内能B.机械能C.电能D.化学能4.核能发电是利用铀原子核裂变时释放出的核能来加热水,用水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作为动力,推动蒸汽涡轮机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转子发电。
核能发电的能量传递和转化过程是()A.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B.核能,机械能,内能,电能C.核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D.核能,内能,化学能,电能5.能源、信息和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下列关于能源、材料、信息说法错误的是()A.太阳能、风能、石油都是可再生能源B.手机话筒的主要作用是把声音信号变成电信号C.半导体是制成集成电路(俗称芯片)的主要材料之一D.电饭锅煮饭时把电能转化为内能6.为打响蓝天保卫战,能源问题已成焦点,全球能源将发生巨大变革。
下列关于能源问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加剧地球温室效应B.太阳是人类的“能源之母”,煤、石油、风能、水能等能源都是间接来自太阳能C.我国最大的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应用了核聚变的原理D.能量的转化或转移具有方向性,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能是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B.卫星通信是依靠电磁波传递信息的C.核能是可再生能源D.电饭锅的电热丝可用超导材料8.下列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A.风能B.水能C.天然气D.太阳能9.能源的开发利用提倡节能环保,下列行为中符合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的是()A.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中B.交通工具选择燃油汽车C.道路照明采用太阳能路灯D.外出吃饭使用一次性筷子10.如图是一款太阳能LED灯,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LED灯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B.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D.太阳能是太阳内部发生核裂变释放的能量11.如图是一款太阳能座椅,椅子顶部安装的硅光电池板,可储备能量供晚间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硅光电池板是由超导材料制成的B.硅光电池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太阳能来源于太阳内部氢核的裂变D.太阳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12.能源、信息、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超导材料可用来制作电饭锅的发热体,且发热效率更高B.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都属于可再生能源C.手机的芯片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半导体D.卫星导航是利用超声波来定位导航二、填空题13.三峡发电站发电是把_____能转化为电能,从发电站到用电地区要实现远距离的电能输送,为了减少能量损失,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一般采用_____输电(选填“高压”或“低压”)。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电流与电路》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而且会变得蓬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梳子梳头后,梳子带电而头发不带电B.梳子与头发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C.头发变得蓬松是因为带上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D.头发变得蓬松是因为带上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2.如图所示,电动独轮车是新一代化步工具,它体形小巧、携带方便,而且依靠电力驱动,低碳环保,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某品牌独轮车工作原理:当电源开关S1闭合时指示灯亮起,人站在独轮车上开关S2自动闭合,电动机才能启动,开始运动。
下列电路设计符合上述要求的是()A.B.C.D.3.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验电器的金属球带负电,电流方向是从橡胶棒到金属箔B.验电器的金属球带负电,电流方向是从金属箔到橡胶棒C.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理来工作的D.验电器的金属球带正电,电流方向是从金属箔到橡胶棒4.电动自行车的两只手柄中,分别装有开关S1和S2,行驶中使用任何一只手柄刹车时,该手柄的开关就会立即断开,电动机停止工作。
从而起到减速刹车的作用。
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是()A.B.C.D.5.关于静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送燃油的卡车后常拖一根接地的铁链,这是为了好看B.用带正电的小球甲靠近小球乙,若相互吸引,则乙球一定带负电C.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会越梳越蓬松D.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摩擦创造了负电荷6.把餐巾纸摩擦过的塑料吸管放在支架上,吸管能在水平面自由转动如图所示,手持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吸管B端,B端会远离橡胶棒,实验中()A.摩擦时,吸管失去了电子B.与吸管摩擦的餐巾纸一直不带电C.吸管带负电D.吸管不带电7.与图中实物图相对应的电路图是()A.B.C.D.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橡胶棒不易导电,因为它缺少电荷B.铜导线导电过程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不是电流的方向C.三个轻质小球靠近后如图甲所示,则a、b一定带同种电荷,b、c一定带异种电荷D.如图乙所示,将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正电荷会从玻璃棒传递到金属箔9.图甲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若两电流表的指针均指在图乙的位置,则通过灯L1和L2的电流大小分别是()A.1.8A 0.36A B.1.44A 0.36AC.0.36A 1.8A D.0.36A 1.44A10.带正电的玻璃棒慢慢靠近悬挂着的通草球时,发现通草球被吸引,这说明通草球()A.一定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D.可能不带电11.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A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带电,再用C棒去同时接触两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A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小,B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大。
(人教版)上海市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六章《电压电阻》测试(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所提供的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一节干电池电压15VB.中考跳绳合格,考生的跳绳功率约1500WC.家用电冰箱的工作电流约1AD.小明将一个鸡蛋从地上拿起并缓慢举过头顶,对鸡蛋做功约10J2.如下图是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连入电路的示意图,当刚开始实验时,其中连接正确的且滑片应该处于最右边的连接是()A.B.C.D.3.甲、乙两电阻分别是R甲=5Ω、R乙=10Ω。
并联后接在电源两端,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两端的电压大于乙两端的电压B.通过甲的电流与通过乙的电流相等C.甲两端的电压等于乙两端的电压D.甲的电功率与乙的电功率相等4.在实验中经常遇到现象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实验进行优化改进,下列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A.在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时,为了便于比较,被加热液体用水代替煤油B.在观察水的沸腾活动中,为了使水更快的沸腾,应使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C.在探究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时,为了方便读数,使用两个规格相同的小灯泡D.在探究电阻的影响因素时,为了更明显区别电阻的大小,在灯泡旁串联一个电流表5.欧姆不仅发现了欧姆定律,还研究了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如图有一个长方体的金属电阻,材料分布均匀,边长分别为a、b、c,且a>b>c电流沿箭头所指方向流过该金属时,其中电阻值最小的是()A.B.C .D .6.小明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下列对电路的分析错误的是( )A .1L 与2L 并联B .电流表1A 测量的是2L 的电流C .电流表2A 测量的是电路的总电流D .电压表V 只能测出1L 的电压7.如图所示电路,由于电路中有一处发生故障,导致两灯熄灭,电压表的示数为0,则下列关于电路故障判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定是灯泡1L 短路B .一定是灯泡1L 断路C .一定是灯泡2L 短路D .一定是灯泡2L 断路8.某电路中有两个电阻1R 和2R ,1R 、2R 两端的电压分别为1.5V 和4.5V ,则电源的电压是( )A .1.5VB .3VC .4.5VD .6V9.下列有关电学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B .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靠近电源正极的灯泡较亮C .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D .电流的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10.如图,A 为导线,BM 、CN 为两根相同的电阻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和A接触,P向右移动灯泡变暗B.S和B接触,P向右移动灯泡亮度变亮C.S和C接触,P向左移动灯泡变亮D.S和C接触,P向右移动灯泡亮度变暗11.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后,两盏灯均不亮,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有示数且较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1L短路B.1L断路C.2L短路D.2L断路12.小张同学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连接好了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泡L1、L2都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也无示数,则电路出现的故障是()A.L1断路B.L2断路C.L1短路D.L2短路二、填空题13.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盐水,将铜片和锌片放在盐水中制成一个盐水电池:用电压表测量出这个盐水电池的电压为_______V,锌片是盐水电池的____(选填“正”或“负”)极。14.如图所示,电阻箱的示数是______Ω。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上册物理 6.1 密度(实验篇)专题(上海各区)含答案

6.1 密度(实验篇)上海各区模拟试题一、实验题1.请利用图所示实验器材,结合初中物理所学的相关知识,设计测取完整鸭蛋密度的一种方法。
要求说明:(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需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测量工具测取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述实验主要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对于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测量,应该测___数据(选填“一组”或“多组”),为了得出比较完整的实验结论,还需选择___物质的物块进行实验(选填“相同”或“不同”)。
“测定某种液体的密度”实验的原理是____,主要实验器材有量筒、___、烧杯、待测液体等。
3.“测定物质的密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实验中需用量筒测量物体的_____;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如图所示,在探究当甲物体处于____状态时(选填“静止”或“向左加速运动”)二力的关系,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牛。
4.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为了得出普遍规律,要多次测量不同体积同种物质的质量,并选择______物质进行多次实验。
5.测定物质的密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通常测量质量的仪器是______,测量非规则物体体积的仪器是_____。
6.在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和_______。
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为了得出普遍规律,要选择_____物质进行多次测量(选填一种或多种)。
7.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实验中用_____测物体的质量。
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应先改变______进行研究,为了得出普遍规律,还需进一步改变_______继续探究。
上海启秀实验中学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测试(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中间空心的铁球、木球、铝球、铅球,若外形完全相同,质量和体积相等,则中间空心部分最大的是(ρρρρ>>>铅铁铝木)( ) A .铁球B .木球C .铝球D .铅球2.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 A .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C .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D .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起3.有甲、乙两个实心金属球,它们的质量之比:5:4m m =乙甲,体积之比为:1:2V V =乙甲,则这两种金属的密度之比:ρρ甲乙等于( )A .2:5B .5:2C .8:5D .5:84.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一种碳纤维材料,各项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密度是钢的四分之一,下列关于碳纤维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纤维材料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 .有两个等体积的实心航空器部件,分别用碳纤维材料和钢制成,它们的质量比为1:4C .用碳纤维材料制成的航空器部件,在地球上的质量要比在月球上的质量一样大D .碳纤维材料适合制作打夯的重锤5.某同学将一塑料瓶装的矿泉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第二天取出来时,发现瓶中的水全部结冰了,且瓶被胀的鼓起来了,就连瓶底都向外凸出了,如图所示。
关于瓶内的水结冰前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量不变,密度变小B .质量不变,密度变大C .质量变大,密度变大D .质量变小,密度不变6.两个相同的带刻度的烧杯分别装有水和未知液体,用天平测出装有水的烧杯总质量为m 1、装有未知液体的烧杯总质量为m 2,并分别读出水和未知液体的体积为V 1、V 2,现在m —V 图像中标出A 点(m 1,V 1)和B 点(m 2,V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液体仍为水B .该液体密度为0.9g/cm 3C .烧杯质量为40gD .60cm 3该液体质量为42g7.有甲、乙两实心金属块,ρ甲:ρ乙=2:1,m乙:m甲=3:1,那么V甲:V乙为()A.1:6B.2 :3C.3 :2D.6 :18.A、B、C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内,盛有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甲、乙、丙三种液体,如图所示,则比较甲、乙、丙三种液体的密度是()A.甲最大B.丙最大C.乙最大D.一样大9.称量某物体质量时,右盘中放有100g砝码一只,20g砝码一只,10g砝码一只,调节游码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天平恰好平衡,则被测物体的质量是()A.131g B.131.4g C.131.2g D.130g10.某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mm()A.普通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是7B.茶杯的高度是10C.物理书的长度是258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11.小明用天平、量筒和烧杯,测量烧杯中某种液体的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第一部分 直接测量性实验 实验一 用天平测质量基础题 1、2、平衡螺母;左;游码3、右;113.24、已经;左;右;分度盘中央5、D6、A7、D 提高题 1、27;51 2、43.26克3、左;增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等臂4、C →D →B →A →E实验二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基础题1、用弹簧测力计测力;调零;2.22、0~5;0.2;弹簧测力计没有沿所测的力的方向放置。
3、力;面板上的零刻度;相同;0.2;0~5;3.0 提高题 1、(1)风对迎风面积相同的平纸片的作用力大小随风速的变大而变大(2)相同风速的风对迎风面积相同的纸片作用力的大小随迎风面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凹形纸片受到的力最大,凸形纸片受到的力最小。
2、竖直;0.2;3.4;①、②、④实验三 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基础题 1、D2、如右图实验目的:测定铁块的质量。
实验器材:小铁块、天平(附砝码)。
实验步骤:1.把天平放在 水平 桌面上,将 游码 移至左端零刻度处。
2.调节两端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在 水平位置 位置平衡。
3.将小铁块放置在天平的 左 盘。
4.向 右 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 标尺 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5.这时盘中砝码的 总质量 加上 游码对应的刻度 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断开;串联;正极;0.3;1.2;1.54、并联;如右图;总电压;电阻R2两端5、D6、V1;2.3;1.77、(1)断开(2)不能;此时电压表的“-”接线柱靠近电源正极。
(3)等于(4)只做一次实验,得到一组数据,归纳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提高题1、0~0.6;0~32、并联;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等于总电压。
拓展题1、(1)此时电压表的“-”接线柱在C点,靠近电源正极,不符合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2)不一定;更换两个阻值不同的导体组成串联电路,分别测定串联导体两端的电压。
(3)不正确;应多次实验,总结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2、(1)见下图(a)(2)L2;干路(3)见下图(b)3、(1)照明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并联的,它们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都是220伏。
(2)连接并联电路,测量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和总电压。
(3)①随支路1的阻值增大而增大。
②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4、(1)串联电路中两个导体对电流共同的阻碍效果可以用一个导体等效替代,这个导体的阻值等于串联导体的阻值之和。
(2)用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等效替代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共同的作用效果。
5、(1)并联电路中,总电阻小于任意一个并联电阻(2)串联电路中,总电阻大于任意一个串联电阻第二部分仪器的使用实验四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基础题1.长度;总电阻2.串联;最大阻值3.断开;右;滑动变阻器连接时将两个下端接线柱接入,相当于一个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连入两个上端的接线柱,相当于一根导线;灯发生故障或滑动变阻器发生断路故障。
5.B6.长度 提高题 1.越大2.(1)滑动变阻器; (2)电流表;(3)变大;变大;变小;变大。
3.滑动变阻器;电流表 4.D5.不变;变小6.变小;变大7.如右图 拓展题1.(1)保护电路,不因电流过大而导致元件损坏 (2)I=U/R=U/(R 1+R 0)=3伏/(25欧+5欧)=0.1安 (3)R 1'=R-R 0=U/I'-R 0=3伏/0.3安-5欧=5欧 △L=5厘米×(25欧-5欧)/25欧=4厘米 由表格得到拉力F=400牛。
2.(1)R=U/I=4.8伏/0.016安=300欧,所以压力为0牛 (2)I=U/R=4.8伏/240欧=0.02安(3)F m =p m S=1×107帕×2×10-4米2=2000牛,R m =60欧 I m =U/R m =4.8伏/60欧=0.08安第三部分 间接测量性实验 实验五 测定物质的密度基础题1.质量;体积;m Vρ=2.量筒;1.6×10-5;83.2;5.2×103 3.20;移动游码;22;1.1×1034. mVρ=;量筒;游码;左 5.(1)C →B →D →E →A (2)左(3)62;20;3.1×103 提高题 1.(1)175 (2)130(3)1.35×103;偏小 2.(1)②→④→⑥→⑤ (2)232m m V ρ-=1.方法一:器材:天平在调节平衡的天平两端放上烧杯,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盐水,天平往哪边沉,哪边是盐水方法二:器材,U 形管压强计把U 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烧杯的相同深度处,U 形管压强计两边高度差大的是盐水 2.(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1 在烧杯中倒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 2 把金属块放入烧杯中,待水完全溢出后,用天平测出此时 烧杯的总质量m 3 (2)ρ金=m 1ρ水/(m 1+ m 2- m 3)实验六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基础题1、⑴3。
⑵实验器材;实验原理。
⑶步骤(2)中没有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阻值最大处;实验中只测了一次数据,可能误差比较大。
2、R =U /I ;B ;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153、(1)如右图 (2)3; 10; (3)10.4。
提高题 1、(1)B (2)所测的电阻值为12.4欧 2、(1) 断开; (2) b ; (3) 10.1欧(4)见右图;二个电阻串联,一个电键S 1并联在待测电阻两端,测量S 1断开和闭合时的电流表示数并记录。
(答案正确均可)物理量 序号电压 (伏)电流 (安) 电阻 (欧)112.1 20.212.53 4.5 12.5A SS 1R 1 R x3、4、① R x 短路,滑动变阻器都接在下接线柱相当于定值电阻。
② 6。
3.2。
11.4。
5、实验七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1、(1)见右图;断开;(2)0.6;使小灯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
2、(1)实验目的; (2) P =UI(3)电压表;0.75;3、闭合电键前,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比较小;2.5;0.2;0.5。
4、(1)A ; (2)小灯;b ;0.755、小灯短路;6;10;0.836。
6、(1)见右图(2)0.38;B ;0.8367、(1)见右图;(2)小灯短路 (3)2.2;R 滑=U /I =6伏/0.3安=20欧I 额=I 滑=U 滑/R 滑′=2.2伏/10欧=0.22安电压 (伏) 电流 (安) 电阻 (欧) 电阻平均值 (欧)1 2.0 0.2 10.0 10.22 2.4 0.24 10.0 33.00.2810.7物理量 实验序号电压U x(伏)电流I x (安) 电阻R x (欧) 电阻R x 平均值 (欧)1 2.1 0.12 17.5 17.42 2.8 0.16 17.5 34.50.2617.3实验序号物理量 L0.6 3A3 15 V SSL3 15VA0.6 3P 额=U 额I 额=3.8伏×0.22安=0.836瓦 8、(1)见右图;(3)0.3;4.5;2.33; 3.8;1.14 9、0.3;2.2或3.8;0.66或1.14 10、①改变小灯两端电压; ②左;③变阻器R 断路;灯L 和变阻器R 同时断路或灯L 短路变阻器R 断路; ④0.5;10。
提高题 11、(1)B(2)见右图(3)滑动变阻器选用了A 、B 两个接线柱(4)0.8(5)不成;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2、3.8;1.14;5;4.5。
3、①见右图 ②由于U 额=U -U 滑=2伏, 所以两电压表示数为U =4.5伏;U 滑=2.5伏 由I 额=P 额/U 额可得:I 额最小=0.2安;I 额最大=0.6安 当变阻器为“10Ω 1.5A ”时,I 额=I 滑=U 滑/R 滑=0.5安 此时P 额=U 额I 额=1瓦 当变阻器为“20Ω 2A ”时,I 额=I 滑=U 滑/R 滑=0.25安 此时P 额=U 额I 额=0.5瓦 当变阻器为“50Ω 1A ”时,I 额=I 滑=U 滑/R 滑=0.1安 不可能4、0.16;4.5;0.22;0.484。
5、0.3;P 额=U 额I 额 1.0瓦<(U -7.5伏)×0.3安<1.9瓦 若电源电压U 为12伏,小灯的额定电压为4.5伏, 小灯的额定功率P 额=4.5伏×0.3安=1.35瓦;若电源电压U 为13.5伏,小灯的额定电压为6.3伏, 小灯的额定功率P 额=6.3伏×0.3安=1.89瓦。
6、①灯泡不亮 。
②闭合电键前,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为最小。
③0.6。
④6.5。
-0 3- 3 1-+ABC D P - VSVR7、(1)小明(2)甲;0.84瓦(3)I2=P变阻器/U变阻器=1.05瓦/3.5伏=0.3安Array P2=U2I2=2.5伏×0.3安=0.75瓦8、(1)见右图(2)0.875瓦。
(3)U=U甲+ R滑I=2.5伏+10欧×0.35安=6伏U乙=U-U滑=6伏-2.2伏=3.8伏P乙=U乙I=3.8伏×0.35安=1.33瓦第四部分验证性试验实验八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基础题1、重力;弹簧测力计;F1-F2;ρ水g(V2-V1)2、定量;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弹簧测力计;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
3、①定量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之间的关系;②(V2-V1);ρ液g(V2-V1);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④用其它液体。
提高题1、①当物体浸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②当物体排开液体水的体积相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容器中水的多少无关。
2、①(a)和(c)或(b)和(d)。
②物体的密度越大,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越小。
拓展题1、(a)或(b);当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当体积相同时,圆柱体密度小;(圆柱体的)密度;同种材料、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不同材料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不同,密度小的圆柱体的露出体积所占总体积的比例大。
2、(1)水面高度(小船浸入深度、排开水)。
(2)A;B;(它)排开水的重力。
(3)正确;在水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该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无关。
实验九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1、同一高度;放大2、同一高度;(a)。
3、0~40;70~80。
4、凸透镜;同一高度;同时在光具座上不停地左右移动蜡烛和光屏;使物距大于焦距后,只移动光屏找像。
5、同一高度;光屏;清晰程度;不能。
提高题1、⑴当物距大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所成的实像是缩小、倒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