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复习课程教案-考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前准备区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知识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
2.汉武帝的“有为”(1)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和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安全。
(3)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形成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
3.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知识点三儒学成为正统1.原因(1)重用儒士: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汉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3)设立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同时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兴起的背、内容。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黄老之学)(1)含义:“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客观原因:汉初,经济残破,社会贫困,国力不强。
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措施:①减免田租;②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③士兵回家,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5)影响:积极: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匈奴侵犯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措施:汉武帝“有为”的表现:A、政治:必修①:P12、P14:①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②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③“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B、经济:必修②:P17: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案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前预备]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从秦朝到汉朝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调整。
法家思想在秦有深厚的传统,从商鞅到秦始皇,一百多年,秦都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峻法,高压政策,是导致秦朝统治残暴的基本原因之一,而秦朝正是因为统治残暴灭亡,这个教训十分深刻。
因此,西汉王朝建立后,重新选择治国思想。
西汉初期,比较推崇道家思想,虽然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采用,但是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实践表明,道家主张无为,比较消极,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面临着一系列影响统治稳定的问题,要求统治者要有所作为,同时,汉武帝作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和道家无为主张格格不入,因此选择了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汉武帝之所以独尊儒术,首先是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第二,儒家主张“仁”,以德治民,有利于缓和当时比较尖锐的阶级矛盾;第三,儒家重视教育和人才,符合当时汉武帝为加强统治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政策。
汉朝的儒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比较,从价值观、基本内容特别是哲学思想有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有着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汉朝的儒家学派追逐名利,逐步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在哲学上没有明显的唯心倾向,有的还有唯物主义倾向,如荀子就提出了不少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从董仲舒开始,儒家思想出现了神秘化,神学化的倾向,唯心主义成为儒家哲学的主流思想。
当然,汉朝的儒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也有所发挥和发展,如董仲舒就进一步发挥了仁政的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和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重视加强思想控制,但具体做法、措施有很大不同,因此效果就有很大区别。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早期曾经以“世官制”为主。
汉武帝时期,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识记汉初的无为而治,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概念。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理解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回顾儒学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1、汉初实行“无为”的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坏破严重,汉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武帝时实行“有为”的政策的原因A、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汉经济实力增强,社会繁荣。
B、但也存在许多问题:(1)、南北边境不宁。
(2)、王国威胁中央。
(3)、阶级矛盾激化。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历史贡献他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有《春秋繁露》。
贡献:他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A、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政治方面:用文人、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C、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为儒学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内容;3. 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含义;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过程;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展示当时各家学派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 讲授(1)背景和含义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激荡,以及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派的兴起。
然后,教师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含义:“罢黜百家”是指秦始皇以后,废除其他学派的地位和影响,只提倡儒家学说;“独尊儒术”是指将儒家学说确定为唯一的正统思想,并加以推广和实施。
(2)实施过程教师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教师通过讲解秦始皇焚书坑儒、建立法家秩序等事件,展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过程。
(3)影响教师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包括:①儒家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②强化中央集权,推行一统思想;③限制了思想的多元发展,导致学术落后和倒退。
3. 梳理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含义、实施过程和影响。
4. 提问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哪些?5.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评价1. 随堂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学生回答相关内容。
2. 教学问答:教师进行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4.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一篇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影响的短文。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论文: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论文要求结构清晰,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4.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责任感。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掌握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但对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具体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困惑。
3.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应用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并分析其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汉武帝为何选择独尊儒术,而不是其他学派?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导学案.doc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导学案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导学案一、温故思想家:一.荀子仁的思想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伦理2、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4、墨家创始人墨子的主张有哪些?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二、知新:问题探究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朝初年统治者为什么实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2、汉初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但社会也潜伏着新的危机:(1)王国问题:(2)土地问题:(3)边境问题:思考:你觉得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解决这一当务之急需要积极“有为” 的政治思想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呢?(1)最大问题:(2)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问题探究二: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董仲舒的儒学体系新在哪里?他把诸子百家中、、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有哪些?(1)政治思想: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实行“ ”和"”的主张。
②为了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来“ ”和“ ”学说。
(2)道德观: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和、、、、,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你认为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应该扬弃的?问题探究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为什么要尊儒?2、汉武帝是如何尊儒的?(1)思想上:接受董仲舒“ ” “ ”的建议。
(2)政治上: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①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使教育为所垄断。
②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得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大大提高了地位。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教育系统。
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汉武帝尊儒的结果怎样?1(1)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历史ⅲ人教新资料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

历史ⅲ人教新资料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程提纲【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一〕汉初的“无为”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历史纵横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
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
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
这引起惠帝的不满。
曹参对惠帝说: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惠帝说:不如。
曹参又说,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萧何。
那么他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变更呢?惠帝表示赞同。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
曹参的做法,就是继续实行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
〔二〕变“无为”为“有为”1、必要性: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可能性: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3、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过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生平、历史地位及贡献:董仲舒,西汉时期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
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汉武帝的用人政策:西汉前期,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
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亲自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
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
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7、(2010天津)《史记》载:汉武帝时,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 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 材料主要表明
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
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
汉武帝刘 彻(公元 前156年~ 前87年)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1: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 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2: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富商大贾 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 铁专卖、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军事、外交: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思想:接受新儒学
考试说明: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复习思路
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提出后的实践:汉武帝“独尊儒术” 四、结果:儒学成为正统
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无为而治” 表现: 休养生息政策
(道家)
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
“新” 新儒学
在何处?
董仲舒糅合了 道 家、 法 家、阴阳五行 家的思
想来改造儒学,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 系。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
2.新儒学的内容: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 “—臣—愚强以调为统诸一不,在适六应艺了之加科强、中孔央子集之权术的者需,要皆绝其道……
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新儒学被独尊
2.先秦儒学关注现实问题,而新儒学的神学 色彩浓厚。
3.先秦儒学与入仕不挂钩,而新儒学则“学 而优则仕”。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新儒学则长 期被当作“圣经”。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博览群书,专心致志(“三年不窥园”“乘马不知牝 牡”)经历文、景、武帝时代,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 家、是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 策》受赏识、为官
三、为推广儒学,汉武帝采取了哪
些尊儒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五经博士为教官;
——儒学垄断教育 3、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4、郡县设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四、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 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天神子化受皇命权于,天适,应天了下加受强命君于权天的子需”要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适应了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4)继承“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赋役
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 总之: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作为伦理
4、明清: 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时期。出现反对专制蒙 昧、倡导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想。
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孔子)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孟子、荀子)
→秦朝,遭到打击(焚书坑儒)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董仲舒)
考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国教的共同原因是( )
A.道德感召
B.君王爱好
D
C.信徒日众
D.统治需要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 书坑儒”是相同的。你认为上述观点是 否有道理?请说明理由。
有道理。 两者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质上都 是思想文化专制。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制: 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思考:如何正确看待董仲舒的思想?
①“大一统”主张值得发扬,它符合中国发展 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可取,应当鼓励各 种学术思想自由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 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 却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1、春秋战国:儒 子家荀创子立的和总发结展和时改期造。,由体孔系子更创加立完,整经,孟但 未受统治者重视。
2、西汉:儒家改造与独尊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形 成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神学体系;汉武帝独 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宋明: 儒学转型与成熟时期。宋代,程朱理学标 志着封建伦理体系形成;明初理学官学化, 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明代王阳 明心学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 唯心主义演变。
A. 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D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
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B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儒学成为官方哲学与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
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3、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1、(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0题)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C
2、(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3题)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 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 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C 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3、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 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 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 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 理解,不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