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案犯罪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白银连环杀人案分析

白银连环杀人案分析

“白银连环杀人案”假设分析以下分析纯属个人根据“白银连环杀人案”9个案例进行的假设、分析!一、案件时间、星期、地点概括:1、1988年5月26日,以下简称880526、星期四、住宅。

2、 940727、星期三、住宅。

3、 980113、星期二、住宅。

4、 980119、星期一、住宅。

5、 980730、星期四、住宅。

6、 981130、星期一、住宅。

7、 001120、星期一、住宅。

8、 010522、星期二、住宅。

9、 020209、星期六、宾馆。

二、疑问:1、为什么88年至97年十年间只作案两次?2、为什么98年至02年六年间作案7次?特别是98年一年作案四次?3、为什么作案时间里没有星期五和星期天,是巧合?4、为什么第九次作案出现了前面没有出现过的星期六,而作案地点也就变成了前面作案地点没有出现过的宾馆?5、为什么第九次作案后随着星期和作案地点的变化,案件戛然而止?三、疑问假设、分析:1、疑问1分析:88年至97年的案犯应该较为年轻,且已过性成熟期,精力和欲望较强,性变态妄想和妄想付诸实施更为强烈,怎么十年中只案发了两次?有什么原因能缓解他的变态扭曲的心理而犯案较少?疑问1假设:1、88年后或94年后他在谈恋爱,甚至结婚?唯此才能缓解他更加强烈的变态心理?2、疑问2分析:98年至02年六年间犯案七次,特别是98年一年作案四次,一定是案犯在98年前的生活中出现了什么重大变故,唯一还能缓解、约束其病态心理的绳索断裂,变态妄想毫无顾忌的付诸实施。

疑问2假设:1、由此可假设案犯在98年前离过一次婚,甚至是一种冲突剧烈的离婚,使其本来病态的心理彻底病态了!3、疑问3分析:案犯似乎特意留出了星期五至星期天的时间,好像有什么比实施暴力侵害来满足其变态心理还要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他,他必须在这一时间在某一地点出现?;去见某一人?;去接某一人?;或这当中有他在路途上要花去的时间?疑问 3假设:1、在前八次案发日后的星期五下午4点或六点他要到某一学校或幼儿园的门口接孩子,或去某一地点等孩子。

高承勇白银杀人案分析

高承勇白银杀人案分析

1、1988年5月26日17时许,23岁白某被害家中,“颈部被切开,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下身赤裸,上身共有刀伤26处”。

2、1994年7月27日14时50分,19岁石某在单身宿舍遇害,“颈部被切开,上身共有刀伤36处”。

3、1998年1月16日16时许,29岁杨某被发现在家中遇害,调查证实杨某被害时间为1月13日,“颈部被切开,全身赤裸,上身共有刀伤16处,双耳及头顶部有13×24厘米皮肉缺失”。

4、1998年1月19日17时45分,27岁邓某在家中遇害,“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裤子被扒至膝盖处,颈部被刺割,上身共有刀伤8处,左乳头及背部30×24厘米皮肉缺失”。

5、1998年7月30日18时许,8岁女孩苗苗(化名)在家中遇害,“下身赤裸,颈部系有皮带,阴部被撕裂并检出精子”。

6、1998年11月30日11时许,崔某在家中被杀害,“颈部被切开,上身有22处刀伤,下身赤裸,双乳、双手及阴部缺失”。

7、2000年11月20日11时许,28岁罗某在家中被人杀害,“颈部被切开,裤子被扒至膝盖处,双手缺失”。

8、2001年5月22日9时许,28岁张某在白银区水川路的家中被害,“颈部等处有锐器伤16处,并遭强奸”。

9、2002年2月9日13时许,25岁朱某在宾馆客房中被害,“颈部被切开,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下身赤裸,遭到强奸”。

1.并非警方认定的性变态,性动力在所有案件中体现得不明显,而是一种由对女性的憎恨所激发的仇恨心理,于是对受害者施以折磨,凶手更喜欢虐杀的快感。

2.全部的受害者均死于家中,所以应该可以推断出凶手并非警方所描绘的心理画像中的凶神恶煞的面容,而是忠厚老实、不起眼的面容,这样更能降低受害者的戒备心理。

3.天涯论坛上的犯罪经过很符合罪犯的行为特点,他们往往希望自己的所谓“杰作”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越多人关注此事,他的快感越强烈。

这类罪犯往往在实施犯罪后还要返回犯罪现场,重温犯罪过程的快感。

白银杀人案的专家分析

白银杀人案的专家分析

参与办案专家披露“高承勇变态奸杀11女”动机杀死11人的甘肃白银的“变态连环杀人案”嫌犯高承勇,终于在28年后落网。

媒体们拼凑出的图像却无法解释凶手为何如此残暴:一方面高承勇为人老实、家庭幸福,儿子双双考上大学,有着不错的工作;而另一边,其第一次犯案时刚刚结婚生子,儿子十岁那年又疯狂犯案四起,其中更有一个和自己孩子一般大的小女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专家、甘肃政法大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专家武伯欣曾参加过该案研究分析,同当地办案人员一起进行犯罪心理研判。

当时的办案情况是怎样?高承勇到底出于怎样的犯罪心理?作案的动机和心态到底会是怎样?武伯欣向成都商报记者给出了他的答案。

性变态作案时如机器Q:您当时如何参与这个案子的侦查工作?武伯欣:我们在公安大学有测试点,甘肃政法学院也有一个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生点,我在那担任导师组组长,所以带着研究生过去作为一个重点案件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2010年时我们到达过案发现场,和一线侦查员、公安干警一起研判,从犯罪心理痕迹、变态心理学科角度给出了各种意见,甘肃省公安厅的很多负责人也一起座谈,这个案件的整个过程是一直关注的。

当时的技术手段、工作方式有局限,白银的人口稀少,各方面的条件受到局限,技术条件也达不到,加上作案手段的娴熟,案件的侦破难度肯定是增加的。

性变态杀人并不是特例,在这之前我们用心理测试仪侦破过两起十五年前的疑案,其中也有杀5人的。

心理测试技术一般对疑难、久侦未破的案件作用明显。

如果当时白银有比较符合研判的犯罪嫌疑人,排查上来了,就可以做测试,可惜没有。

Q:凶手为何选择这些对象作案?武伯欣:这起案件性质上是性变态连环杀人。

性变态是指在人群当中,性满足对象和性满足方式与众不同,心理和行为偏离的正常人的规律和特点。

这种变态心理和行为特征,高承勇都具备。

性变态犯罪的发生前奏基本是一样,外界诱惑、发生性冲动。

但他对于外界诱惑的感受跟普通人肯定是不一样的,对别人来说可能只是普通的程度,或者有一些反应。

甘肃白银市连环杀人案凶手杀人原因及案件始末

甘肃白银市连环杀人案凶手杀人原因及案件始末

甘肃白银市连环杀人案凶手杀人原因及案件始末甘肃白银市连环杀人案始末_甘肃杀人案凶手杀人原因8月27日晚上,记者注意到,当地许多网民就嫌疑人高某作案这么多年之后仍能保持常人心态表示惊讶之外,还再度将此案的有关网帖翻出,并就之前公安部通报的有关情况进行印证,大呼嫌犯曾网爆作案动机白银连环杀人案凶手网上发帖自述作案动机记者注意到,这篇名为我谈一下白银市连环杀人案的网帖最早出现于2008年8月14日。

2012年2月,该帖子又以不同的网名出现在贴吧。

帖子大致勾画了一个身高1.77米、强壮、眉清目秀、外表冷漠、内心倔强、生于六十年代人到中年的男子,他过得并不好,患有乙肝,安然地住在白银,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杀人狂,甚至于在第一次作案后每天都在心惊胆颤中度过,但抵不住每次杀完人后的巨大快感,为了减少危险,他把作案的地点圈在离自己住处比较远的地方。

他甚至看到网上朋友们对这个连环杀人案的议论,特别是对他职业的推测感觉到好笑,因为他的职业是无业。

有网友再度翻出此帖说,可怕不大家都怀疑是他本人所写。

白银连环杀人案凶手网上发帖自述作案动机记者随后从白银市公安局了解到,经过27日的审讯结束,犯罪嫌疑人高某已被押往看守所羁押。

至于相关案情,该局有关负责人称,公安机关将会在适当时间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

法网难逃家族基因比对锁定凶手警方抽调精干专家围绕指纹和DNA检验深入侦查2001年白银市发生第八起案件后,该案于2001年8月被列为公安部部督案件。

另据记者了解,除了2015年3月省公安厅重启侦查工作外,1998年和2001年,白银警方都针对这一系列案件成立了专案组。

家族基因比对成破案突破口8月28日,记者从当年参与白银连环强奸杀人案专案组一名要求匿名的警察处获悉,抓获高承勇,突破口的确是网传的家族基因比对。

这名警官告诉记者,高承勇家族的一个人被外地警方抓获后,在比对基因时发现该人基因和白银连环强奸杀人案嫌疑人基因的相似度很高,办案机关在海量信息中找到与高承勇相关的关键信息,通过提取他的指纹和DNA,与当年命案现场留下的指纹和DNA进行信息比对,就此确定了他的嫌疑人身份。

白银事件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白银事件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白银事件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事件背景白银事件是指20世纪90年代中国甘肃省白银市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刑事案件。

事件的焦点是白银市连环杀人案,该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恐慌。

由于案件的复杂性和犯罪手段的残忍性,白银事件成为了中国刑事侦查史上一个重要的案例。

二、事件概况白银市连环杀人案自1994年起至2005年,涉及多起命案。

犯罪分子利用夜间作案,选择单身女性作为目标,作案手法残忍,社会影响恶劣。

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案件侦破进展缓慢,直到2005年才告破。

三、案件侦破过程白银市连环杀人案的侦破过程异常艰难。

案件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犯罪心理分析,侦破工作进展缓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警方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始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进行侦查。

通过DNA技术、心理分析、现场勘查等手段,逐步缩小了嫌疑人的范围。

四、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分析是白银事件侦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犯罪分子选择夜间作案,目标为单身女性,作案手法残忍,显示出其心理扭曲和极端的反社会倾向。

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细致分析,可以推测犯罪分子可能具有某种心理障碍,或者在社会关系中遭受了某种刺激,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

五、社会影响白银事件的发生,对白银市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事件的发生使得白银市的社会治安受到质疑,市民的安全感降低。

另一方面,事件也促使社会对犯罪预防和打击犯罪的重视,推动了社会治安体系的完善。

六、法律与道德的反思白银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法律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犯罪分子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更是对人类道德底线的挑战。

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七、总结白银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刑事案件,其侦破过程体现了中国刑事侦查技术的进步和法律体系的完善。

同时,事件也提醒了社会对犯罪预防的重视,以及对青少年教育的加强。

通过白银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维护。

“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心理分析

“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心理分析

“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心理分析作者:石勇来源:《蓝盾》2017年第12期被网民列为“中国十大恐怖连环杀人案”之一的“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了。

嫌犯高承勇被抓获且供认不讳。

28年,受害者的灵魂和家属的痛苦终得到告慰,法律的尊严终得到维护。

笼罩在甘肃白银这座小城28年的恐惧阴云,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也随之消散。

28年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有点痛苦),这个社会在高承勇面前,“识人能力”是很差劲的。

而即使到现在,高承勇已被抓获,一些心理专家的分析,仍是些无意义的空话—他们比吃瓜群众高明点的地方就是掌握了一套冠名为“心理学”的术语。

这段时间以来,有两件事一直盘旋在我脑海里,难以放下。

一件是甘肃农妇杨改兰杀子事件。

有舆论认为是贫穷导致一个人绝望而杀子,并且抱持着一种同情。

说实话,看到这种在舆论市场上颇受欢迎的论调,我有一种绝望的感觉。

贫穷确实是一个可以影响到行为发生的背景(其实什么东西何尝不可以是背景?),但它并不是杨改兰残杀四个子女的原因。

真相可能并不愿意被人们所接受,那就是一种施虐-受虐型的家庭关系及对一个人心理的扭曲。

而那些同情她的人,在内心深处,不过是自我同情。

关于这个案例,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另一件,就是“白银连环杀人案”。

凶手高承勇,还有他一家人、周围群众的那些表现,让我涌上各种复杂的感受。

我发现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只会从一个人的行为、“人品”(对可见行为的道德评价)去看一个人,严重缺乏从心理上去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意识和能力—但一个人在心理上是什么样的人,才最能暴露他的本质,也才最能解释、预测他的行为。

高承勇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长达28年,跟他接触的人竟然无一知道!而在他被抓获后,也仍然有人“不敢相信”、“想不明白,他怎么会去杀人呢?”,因为他“看上去很老实”,“没什么异常”。

似乎,只要一个人看上去“老实”,行为上看不出“异常”,就没什么事或不会干出什么。

很打脸的是,那些“报复社会”的人和杨改兰、高承勇这类人,平时看上去都比较“老实”。

白银连环杀人案碎片以及无从计算的阴影面积谷雨故事

白银连环杀人案碎片以及无从计算的阴影面积谷雨故事

白银连环杀人案碎片,以及无从计算的阴影面积谷雨故事距离案件告破已逾一周,但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截至目前,因警方尚未通报审讯进展,这个让人惊惧不已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

它止于受害者家属陈年的悲伤,白银市民的心有余悸,网民的推理猜测,以及各路媒体的碎片报道。

在白银,我们和所有愿意谈论此案的人交谈,相对于办案人员吐露的只言片语,这起跨度长达28年的大案留下的阴影面积早已无从计算。

时间改变了一切,也最终给予了答案。

至少人们终于知道:那个犯下滔天之罪的真凶,名叫高承勇。

白银连环杀人案碎片撰文/高龙采访/高龙张慧聪刘东啸纪可成影像编辑/刘东啸张慧聪纪可成文字编辑/徐六味他来了。

在这座简陋的旱厕内,余秀兰听到了他的声音。

男厕和女厕之间的墙壁上开着一个月牙形的洞。

她听到了男厕内他的呼吸,那是一种戴着口罩的喘气声。

她心里发麻。

她本能地站起身来,从最里面的一个位置挪到靠门口的位置。

她听到他的脚步声了。

他从男厕出来,正朝女厕走来。

他近了。

更近了。

那是1998年12月22日,冬至,清晨6点40分,晨曦刚刚从白银市的地平线上挣扎出来。

▲邻居目击抓捕现场:他很镇定。

视频| 时长:2分钟51秒两岸在北岸,他是狡黠的杀手。

他耐心守候,蹑脚前行,为掩饰杀戮声开大音响。

在南岸,他出入舞厅,打斗,任别人的刀扎到他的大腿里。

1998年那个恐怖的冬至之前十年起,一个外乡人携带他的刀,把小城白银变成了一座犯罪的休眠火山。

他52岁了,是丈夫与父亲,两个儿子均已大学毕业,早年当过农民,流动的打工者,现在是一名杂货店主。

除了寡言,外表看起来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

从1988年5月至2002年2月,这个名叫高承勇的普通人,共实施杀人强奸案11起,杀死11人,年龄最小者仅8岁。

在长达28年内,此案悬而未破,被网友称为“建国以来十大悬案之首”。

得知高承勇落网后,白银籍民谣歌手张玮玮撰文写道,“感谢上苍,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那些杀戮和恐慌的记忆给几代白银人留下心理阴影。

白银案凶犯唯一一次评价自己:“我是个恶人”

白银案凶犯唯一一次评价自己:“我是个恶人”

白银案凶犯唯一一次评价自己:“我是个恶人”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20期9宗命案为何都围绕此货场日前,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检察院发布消息称,对被告人高承勇提起公诉,涉及罪名有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抢劫罪及侮辱尸体罪。

一些案件细节也披露了出来。

白银市出租车司机梁师傅披露了高承勇曾经的打工轨迹。

他回忆,2006年5月之前,没有车、没有技术的人,就在胜利街货场、西部大市场、火车站等货场打零工、搞搬运,年均收入在28000元左右。

当时最多时,在胜利街货场“站工”(打短工)的有两三百人。

其中,就包括高承勇。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们经常见面。

那个时候,高承勇穿一条黄军裤,腰系一条发红的牛皮带,头戴现在娃娃们军训时戴得那种帽子,性格很好。

调查发现,高承勇在白银犯下的9宗命案有一个共同特点:所有凶案均以胜利街货场为中心,案发地点距此最近300米,最远1800米。

9宗命案均分布在胜利街货场周围。

梁师傅推断:“高承勇是在打零工时到附近踩点,不是正式的工作,没有固定作息时间,而且行动自由。

”他回忆,当时,高承勇曾长时间没有来“站工”,后来才得知他去了内蒙古等地打工,“2003年到2005年左右,我又见到了高承勇。

其中一段时间,高承勇买了一辆车跑出租,但是干了大概一年左右,他跟我说,不挣钱,所以就又开始来‘站工’。

”2006年5月以后,梁师傅开始跑出租,两人再无交集。

其实,根据目前警方说法及公开报道,2002年,正是高承勇“金盆洗手”的一年。

这一年,高承勇的大儿子上初中,成绩优异,其妻子就搬到白银陪读。

最初,高承勇一家住在东山路,然后搬至长通电缆厂小区,约在2006年前后搬到棉纺厂小区,也就是高曾残杀棉纺厂女工的地方。

一直到2012年3月,高妻张清凤在白银市工业学校内开小卖部时,一家人才从棉纺厂搬离。

白银市工业学校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约2年后,也就是2014年左右,高承勇才回家帮忙。

他认为自己是个恶人“白银案”侦办刑警王洋回忆,高承勇被抓捕后,冷静地谈论起如何杀人、逃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一、行为特征层面:
犯罪行为表现出系列作案的特征,侵害的对象与作案的手段方式较为固定而刻板:对象的特定化,多为二十多岁的单独活动的年轻女性,在选择对象时也可能还存在着其它的特征,如,体貌特征(相貌、服装、发式,行为特点与生活方式等等),这些对象的特征很可能与行为人早期遭受心理创伤有很大的关系,这些特征触发了犯罪人的极端仇恨感;行为模式上呈现虐待、杀害、奸尸或虐待、强奸、杀害的固定模式。

作案极为残忍,在虐待、强奸、杀害后,切割被害人的身体的部分皮肉或器官。

对于切割取走的身体部分,一是出于对女性极端的仇恨,在杀害之后,还要破坏其身体,还要取走她们的身体器官,以宣泄他内心的忿恨。

二是犯罪行为人把这些身体器官作为自我变态心理满足的战利品而收藏(如是,医学知识),三是犯罪行为人有吃人的变态癖好(食人魔)。

犯罪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表现为犯罪行为的周密的计划性与间隔性(犯罪的成功性很高,至今没有生还的被害人);虽然连续作案,但在犯罪的时间间隔上,不是固定的,(6—4-1988-2-1)。

这充分说明了犯罪行为人的精神控制力与智能较好,以达到反侦察的目的。

从这些犯罪行为的特点来看,显然,这是变态心理导致的疯狂犯罪,
犯罪人涉及两种变态心理现象:性变态与人格障碍。

色情狂—性变态中的虐待狂;杀人狂—人格障碍中的精神病态(也称悖德狂)。

是两种典型心理变态的相结合。

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色情杀人狂。

二、动机层面:性变态是指性行为的对象、方式与目的的严重偏离;
虐待狂,就是性方式的变态之一。

行为人通过虐待性对象使其肉体上产生剧烈的痛苦而达到性欲的替代满足与快乐的体验。

严重的就从虐待发展成为“杀人狂”。

本案的犯罪行为人正是通过残忍的性虐待
甚至凶杀而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被害人越痛苦,犯罪人就越到心理满足。

也就是说,其犯罪动机是一种原始的本能(性本能与破坏本能)动机。

另一方面,性行为的目的的变态,脱离了性行为本来的意义(性满足),而是通过性虐待来替代性发泄内心存在对某些女性的极端仇恨。

(性行为—仇恨的联系)。

(我们想一想,从杀害被害的角度而言,在身上留下众多刀伤没有实质的意义,无论身前与身后,都没有必要,而这正说明其内强烈的仇恨。

)大多数被害人身体上都有众多的刀伤,并切割取走身体的部分皮肉或器官,这更突出地说明了仇恨的强烈程度与在行为方面的疯狂残忍的特点。

是一种象征性复仇:原来的直接者:死亡或已经被害,或不在其生活范围之中。

犯罪人是具有什么样的的心理状态呢?
是一变态心理者,类型是人格障碍者,三种之一
三、人格层面:这是典型的精神病态的特征,也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无情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是反社会性最突出、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类型。

它的主要特征是内心不具备基本的社会道德(没有基本的道德感),冷漠无情,没有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私,其行为始终具有反社会的倾向,认为自己对抗他人与社会的行为应该由别人来承担责任。

他会毫无疑问地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

如果没有侦破或身体活动的限制,会持续作案,直到老年生理与心理能量的自然降低。

据犯罪情况的推断,犯罪人最初作案时大约25岁。

现在大约40多岁。

在当前犯罪打击的形势下,变得更加计划性与狡猾。

另外,公布的协查公告中的指纹与DNA 信息,使受威慑,害怕。

但行为人的性格较为内向与孤僻
(独来独往,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工作生活单独,也可能是单独性强的工种),行为的隐蔽性很强,但最初的印象无特别,甚至可以给接触者产生较好的初次印象。

智慧中等或偏上,行为的计划性、预谋性很好。

》伪装性强
西方研究早而多,称之为是“一种没有疯狂症状的躁狂症,表面上具有正常人特征的疯子”。

所以也具有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别称谓。

无道德—极端自私内向与孤僻
伪装性强
四、成因分析:成长经历与生物学特征二方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变态心理者?
一是犯罪行为人具有严重的心理创伤,(幼儿期与青春期)。

尤其:是早成长期的心理创伤事件对于人的人格变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亲人虐待、遗弃、暴力、情感受冷漠,在孤独对抗中成长。

产生了报复心,也学习到了报复的方式。

更可能是青春期的关于与性关联的情感方面创伤事件,心理痛苦,积累,则促成了性方面对异性的仇恨与变态。

(替代性报复)。

被害人身上留下的众多刀伤,正好说明了这点,而且,刀伤的数目(8-16-22-26-36)不是偶然的,如是否年龄的数目,是否犯罪的日期(16-26),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切知道这些刀伤数目的具体含义,但是,好似犯罪人的是事前设计好的,(强奸//缺失)。

这些肯定对于犯罪行为人来说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或者说是不经意地传递了极端仇恨的信息。

从空间分析,犯罪行为绝大多数发生于固定区域,行为人可能与白银区较熟悉,二次发生在与供电部门、二次白银公司有关的地区(一般情况下,变态者犯罪者极少于同一地点重复作案),曾经可能在这些地方发生了对犯罪行为人来说非常相关性事件;尤其是1998年
二是消极的生物性因素的存在,多数的人格障碍与性变态都有不同程度地具有消极的生物性因素的基础,本案中也可能如此推断。

如家庭性心理疾病的遗传、生理性缺陷特别是性功能方面的障碍(自卑与仇恨心理的最初来源9案件中,在性犯罪仅2-3 起有强奸行为发生),甚至于存在着曾经精神病史,可以是精神病之后的一种消极的极端后遗症。

但非精神病人的犯罪行为(犯罪人具有相当的辨认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

性变态与精神病态相结合的色情杀人狂而实施的疯狂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