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讲述了烛之武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秦师的英雄故事。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秦朝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创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体制。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六国之后,秦师东征越国之际。

知识点二:人物介绍主要人物:1. 烛之武:故事的主人公,是燕国的一位普通士兵,聪明勇敢。

2. 嬴政: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故事中为秦师的将领。

次要人物:1. 鲁宣公:燕国的国君,烛之武的主公。

2. 平原君:东方燕国的将领,鲁宣公的亲信。

3. 冯骜:燕国的将领,平原君的部下。

知识点三:故事梗概故事的开头,秦朝派遣大军东征越国,并抵达燕国的边境。

鲁宣公和平原君十分忧虑,决定派冯骜率军抵抗秦军。

燕国士兵人少势弱,平原君思考着如何让秦师退兵。

平原君想到烛之武,决定前往他的住处请教。

烛之武对平原君说,只要争取时间,等越国军队到达,燕国就能反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烛之武想到了一个计策。

烛之武准备了一些只有燕国士兵才有的特制烛台,并命令他们在秦军面前展示出来。

在夜晚,烛之武点燃这些特制烛台,瞒过了秦军,让他们误以为燕军已经整装待发。

秦军惊慌失措,以为燕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于是退兵。

燕国越国军队到达后,燕国开始反击,最终成功赶走了秦军。

平原君大为赞赏,并向鲁宣公提议让烛之武接任冯骜,成为燕国的将领。

知识点四: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烛之武智谋胜过秦军,成功保护了燕国安全的故事,表达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智慧的重要性。

故事中烛之武运用计谋,化解了燕国的危机,显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精神和民族气节。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象征着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要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要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知识要点归纳
一、文化文学常识



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 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其中的“传”指的是 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3、“公从之”中的“公”是对国君的尊称; “吾不能早用子”中的“子”是古代对男 子的尊称;“寡人”是诸侯谦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 的敬称。“行李”:出使的人。
二、重点字词(难以理解的字词) 1、犹不如人。 犹:尚且。 2、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注;根据自己 的学习掌握情 3、许之。 况归纳。 许,答应。 4、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三、通假字(4个)
1、共其乏困。 “共”通“供”
,“供应”
四、古今异义(2个)
3、既东封郑。 4、阙秦以利晋。
(七)意动用法
表示主语对宾语的主观态度, 可以译作“认为……怎么样”或 “把……当作(看作)……” 1、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1、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边远的地方 ②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庸俗,鄙陋,指目光短浅。 ③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身鄙野。 ④越国以鄙远。 把……当作边邑。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
1、邻之厚,君之薄。
厚:变得雄厚;薄:变得薄弱。
(四)形容词用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 远:远地
(五)动词用作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六)使动用法谓语表示主ຫໍສະໝຸດ 使宾语怎样,可 以译作“使……怎样”。

1、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撤退。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引言烛之武退秦师是指战国时期楚国将领烛之武通过巧妙的策略,成功击退了强大的秦国军队。

这一历史事件揭示了战争中智慧和战略的重要性,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具体经过、战略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各个国家割据争霸、战争频繁的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变幻和挑战的时代,各个国家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断进行战争,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楚国作为七雄之一,与秦国一直保持着紧张的关系。

2.秦国崛起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成为了战国七雄当中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以其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先进的军事制度成为战争的主导者,不断扩张其势力范围。

楚国作为秦国的对手,自然成为了秦国扩张的目标之一。

二、烛之武退秦师的经过1.楚秦战争前的准备烛之武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他深知楚国与秦国的紧张关系,因此在楚秦战争爆发前,他积极推动楚国的军事准备,并亲自带领军队进行训练和演习。

烛之武认识到,想要成功击退秦国,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和合理的战略布局。

2.烛之武的奇策在楚秦战争爆发后,秦国派出强大的军队进攻楚国。

面对强敌,烛之武运用了一系列奇策来对抗秦军。

首先,他放长线钓大鱼,故意虚张声势,让秦军以为楚军实力薄弱,从而不敢轻易进攻。

其次,他精心布置了驻地,设下埋伏,等待时机一举将秦军击退。

最终,在一个深夜,他利用烛之,偷袭了秦军的主力部队,造成巨大的混乱。

3.烛之武的勇气与智慧烛之武的退秦奇策展现了他的勇气与智慧。

在楚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他能够保持冷静思考、察觉到秦军的虚实,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

他勇敢地指挥了楚军,打破了传统战争思维的束缚,使用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计谋和战术,最终成功击退了秦国的入侵。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战略思想1.巧用兵力烛之武通过巧妙地运用兵力,成功地迷惑、消耗了秦军的实力。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在文言知识方面的总结如下:
1. 忠诚与奸诈:这是《论语》中常被提及的主题之一。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忠诚和坚持原则的表现,与奸诈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2. 义理与权谋:《墨子》中强调了以义理为基础的行为,反对权谋的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被视为一个追求义理的典范,抛弃了权谋手段,更倾向于道义之行。

3. 君臣关系:《左传》中强调了君臣间的忠诚、尊敬和合作。

烛之武退秦师表现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秦朝的不满,体现了古代君臣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中强调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的治理。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思想的积极践行。

5. 士人风范:烛之武退秦师所展现的品质和行动,可以看作是士人风范的体现。

士人在古代社会中担负着学问传承和社会道德的责任,他们追求的是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体现了对传统文化、道义准则和士人风范的尊重和追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第 1 页共 1 页。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集萃(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一、文言词句释义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日:“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拒绝)日:“臣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

”许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绳而(表修饰)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君知其难也。

焉(哪里)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承接)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既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表示希望、祈请)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同“悦”,高兴),与郑人盟(订立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之。

公日:“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表示祈使)还也。

”亦去(离开)之。

二、作文素材提炼应用角度一:慷慨赴难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步履蹒跚地迈向秦营。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烛之武运用智谋,成功说服秦国退兵的故事。

以下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归纳:一、作品背景1. 作者:《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史学家左丘明。

2. 创作年代:《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的历史。

3. 作品来源:《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个独立篇章,收录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故事梗概1. 晋国烛之武受命前往秦国,试图说服秦穆公退兵。

2. 烛之武通过分析时局,指出秦晋两国联姻的重要性,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

3. 烛之武因此成为晋国的英雄,被后人传颂。

三、人物形象1. 烛之武:聪明机智,善于辞令,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 秦穆公:明智且具有远见卓识,容易被说服。

四、文学艺术特点1. 语言运用: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使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人物描写:通过对烛之武的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其智谋和勇敢。

3. 时局分析:烛之武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深刻的了解,能准确把握秦穆公的心理。

五、历史意义1. 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 强调了智谋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3. 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为国家利益勇敢地去说服秦穆公。

六、影响及传承1. 烛之武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形象,其智谋和勇敢被广泛传颂。

2.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烛之武的故事被后世艺术家改编为戏曲、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

七、相关知识点1. 左丘明其他作品:《左传》以外的其他史著,如《国语》等。

2.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如城濮之战、桂陵之战等。

4. 古代史书的编年体:如《史记》、《汉书》等。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左丘明作品中的瑰宝。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救人的智者烛之武和他的学生文言,在秦师的压迫下,如何利用智慧和才能化解危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文言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1.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古代的中国,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强权政策。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人民的生活困苦,知识分子遭到压迫和迫害。

2.文言文的特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言文作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形式固定、用词古雅、语法繁复、含义深沉、修辞丰富等。

3.古代文化的渊源:故事中提到了烛之武的日记《道德经》和《尔雅》。

这两本书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思想。

《尔雅》则是一本古代汉语词典,收集了古代的词汇和用法。

4.思想家的智慧:烛之武作为一个思想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地化解了秦师的压迫。

故事中给出了一些思想家的智慧和处世哲学,比如“知己者,智则进,愚则退;知敌者,智则胜,愚则败。

”这些哲学思想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中重视智慧和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6.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故事中,烛之武是文言的老师,他对文言进行了训导和教育。

古代中国有着严格的教育制度,知识人士需要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来学习和传承知识。

这种教育制度也是保持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闪烁着智慧和智慧的文言故事,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智慧。

这些文言知识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对古代文化的了解,也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智慧和才能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 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 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 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重要实词例释
1、贰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二”的大写。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 副职。 ③ 贰则疑惑。 不专一。 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离心,背叛。 ⑤不迁怒,不贰过。 再,重复。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边远的地方。 ②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庸俗,鄙陋。 ③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看不起,轻视。
通 “缺”。 挖掘
侵损,削减。
5、微
①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
②微言大义 ③见微知著
幽微,精妙。
卑贱。
隐蔽,不显露。
如果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坏,破旧
② ③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因人之力以敝之。 损害,衰败。
重要虚词例释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总结字词句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13
古今异义 (古/今)
以为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 古义 :使者;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敢以烦执事 古义 :办事的官吏;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微夫人之力 古义 :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之 ①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 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④ 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其 ①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② 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③ 以其无礼 (郑国,代词)
文言虚词"其"字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 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应译为“他”“它(包括复 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唯君图之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3、许 ①“许之。”、“许君焦、瑕……” 答应,听从。 ② 杂然相许。 赞同。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约数。 ④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处所。
4、阙 ①宫阙。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城阙辅三秦 。
城楼 。
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裨补阙quē漏。
⑤若阙地及泉 jué
⑥若不阙秦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 “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 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 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 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 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 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 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 记》) ②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 飞》)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 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 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 (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 (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