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迁移or侵袭实验分析——LumaScope活细胞成像系统
细胞侵袭转移实验报告

细胞侵袭转移实验报告细胞侵袭转移是癌症进展和转移的重要特征之一。
了解细胞的侵袭转移机制对于癌症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研究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并探究其相关机制。
实验过程如下:1. 细胞培养与处理:选取一种具有侵袭能力的癌细胞株,如乳腺癌细胞MCF-7。
将细胞培养在含有适当营养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经过传代培养至适当细胞数目。
2. Transwell侵袭实验:将含有细胞的培养基加入到上游腔室中,下游腔室中加入含有化膜毛细孔的过滤膜,如Matrigel。
使细胞逐渐通过过滤膜向下游腔室侵袭。
培养一定时间后,取出过滤膜并使用染色剂染色,以观察和计数通过膜孔的细胞数量。
3. Western blot分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有关侵袭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如转录因子Snail和转录因子Slug、E-cadherin和N-cadherin等。
提取细胞总蛋白,经SDS-PAGE电泳分离,转移至聚乙烯二醇膜上,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结合。
通过免疫反应,使用化学发光显色剂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水平。
4. Real-time PCR分析: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包括Snail、Slug、E-cadherin和N-cadherin等。
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 后,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通过观察PCR曲线和计算Ct值,比较各样本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
实验结果如下:1. 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MCF-7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
染色显示通过过滤膜的细胞数量较多。
2.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nail、Slug和N-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较低。
这表明细胞侵袭转移相关的转录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异常。
3. Real-time PCR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Snail、Slug和N-cadherin的mRNA水平较高,而E-cadherin的mRNA水平较低。
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操作步骤(Transwell)

迁移实验(cell migration assay)实验介绍细胞迁移与侵袭实验将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小室内称上室,培养板内称下室,上下层培养液以聚碳酸酯膜相隔,将研究的细胞种在上室内,由于聚碳酸酯膜有通透性,下层培养液中的成分可以影响到上室内的细胞,应用不同孔径和经过不同处理的聚碳酸酯膜,就可以进行共培养、细胞趋化、细胞迁移、细胞侵袭等多种方面的研究。
实验步骤:1材料准备:可拍照显微镜,Transwell小室,孔径8μm,没包被胶的(Coster和Corning公司的也较常用),Transwell迁移实验的细胞培养板24孔板。
细胞培养板应当与购买的Transwell小室相配套,BD公司的Matrigel,无血清DMEM,(1%胎牛血清)DMEM和1640培养基,DMEM 完全培养基,1640完全培养基(也可加到20%血清),无菌PBS,棉签,胰酶,4%多聚甲醛固定液或者甲醇,结晶紫染液(0.1%(g/ml)PBS结晶紫)2步骤和流程2.1基质胶铺板:用BD公司的Matrigel 1:8(根据细胞产生mmp的量来决定)稀释,包被Transwell小室底部膜的上室面,置37℃30min使Matrigel聚合成凝胶。
使用前进行基底膜水化。
2.2制备细胞悬液①制备细胞悬液前可先让细胞撤血清饥饿12-24h,进一步去除血清的影响。
但这一步并不是必须的。
②消化细胞,终止消化后离心弃去培养液,(用PBS洗1-2遍),用含BSA的无血清培养基重悬。
调整细胞密度至5×105/ml。
2.3接种细胞①取细胞悬液100µl加入Transwell小室。
②24孔板下室一般加入600µl含20%FBS的培养基,特别注意的是,下层培养液和小室间常会有气泡产生,一旦产生气泡,下层培养液的趋化作用就减弱甚至消失了,在种板的时候要特别留心,一旦出现气泡,要将小室提起,去除气泡,再将小室放进培养板。
细胞迁移实验报告

细胞迁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迁移能力,深入了解细胞迁移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细胞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细胞骨架的重组、黏附分子的调节以及细胞内外信号传导等多个方面。
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划痕实验和 Transwell 小室实验两种方法来观察和定量分析细胞的迁移情况。
划痕实验是通过在细胞单层上制造线性划痕,模拟细胞损伤,然后在一定时间内观察细胞向划痕区域迁移的过程。
Transwell 小室实验则是利用具有通透性的膜将上下室隔开,细胞在上室接种后,能够通过膜上的小孔向下室迁移,通过对下室细胞的计数来评估细胞的迁移能力。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细胞株:选用了_____细胞株。
2、主要试剂:包括细胞培养基、胎牛血清、胰蛋白酶、PBS 缓冲液、结晶紫染液等。
3、实验器材:培养皿、Transwell 小室、移液器、显微镜等。
(二)实验方法1、细胞培养将_____细胞株接种在含有 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置于 37°C、5% CO₂的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融合度达到 80% 90%时进行传代和实验。
2、划痕实验(1)在 6 孔板中接种细胞,培养至融合度达到 90%以上。
(2)使用无菌的200 μL 移液器枪头在细胞单层上垂直划痕,形成无细胞的划痕区域。
(3)用 PBS 缓冲液轻轻冲洗细胞 2 3 次,去除脱落的细胞。
(4)加入无血清培养基,置于培养箱中培养,在 0 h、12 h、24 h 时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测量划痕宽度,计算细胞迁移率。
3、 Transwell 小室实验(1)将 Transwell 小室放入 24 孔板中,在上室加入无血清培养基预处理 30 分钟。
(2)消化收集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重悬,调整细胞浓度为_____个/mL。
(3)在上室加入200 μL 细胞悬液,下室加入600 μL 含 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
细胞的迁移性,趋化性和侵袭性的检测方法

细胞的迁移性,趋化性和侵袭性的检测方法Hilary Sherman;Pilar Pardo;Todd Upton【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390-393)【作者】Hilary Sherman;Pilar Pardo;Todd Upton【作者单位】200040 上海,康宁生命科学亚洲技术中心;200040 上海,康宁生命科学亚洲技术中心;200040 上海,康宁生命科学亚洲技术中心【正文语种】中文细胞的迁移性,是指细胞受到外来信号的刺激,由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特性,通常发生在比如伤口愈合、细胞分化、胚胎发育和肿瘤转移的过程中。
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相似,但不同的是,发生侵袭时,细胞需要降解一层胞外基质(ECM)或者基底膜基质(BME)进而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
当正常细胞发生炎症反应,或者肿瘤细胞发生转移时都需要细胞的侵袭性。
由此可见,了解这些特性的发生机制,对整个生物学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由康宁公司研发的 transwell 培养设备的出现,为在体外研究细胞的趋化性和侵袭性提供了一种相对简便的方法。
通常的侵袭检测系统是由胶原蛋白、纤连蛋白、层黏连蛋白等复杂的胞外基质和基底膜基质组成。
还有更复杂的检测手段是在复合蛋白层膜上培养单层表皮细胞。
将分泌多种生长因子的细胞培养在可渗透层膜上作为趋化源的系统,也可以用于趋化性检测或者更繁杂的侵袭性检测。
下面所述的方法步骤是基于 BME 层膜的细胞侵袭性检测,附以趋化性检测为例(对于不含 BMC 和 ECM 层膜的侵袭性检测也遵循类似的方法)。
这里具体列出了以康宁 96 孔transwell 设备为例的实验参数。
对于不同规格的系统可以根据下面表格中的数据调整材料或试剂的用量。
1.1.1 细胞系非侵袭性 MCF-7 细胞系(人类乳腺癌细胞)、侵袭性 HT1080 细胞系(人类纤维肉瘤细胞)均购自美国 ATCC。
活细胞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活细胞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导言活细胞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细胞学研究方法,它能够对活细胞内部的结构、分子运动和信号转导等生命过程进行实时的观察和记录。
本文主要介绍活细胞成像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及其在基础医学、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应用。
一、活细胞成像技术的原理活细胞成像技术是通过利用荧光探针、荧光蛋白等标记技术对细胞内的某些结构和分子进行特异性标记,然后使用显微镜等设备对标记物进行扫描和观察。
荧光探针的使用使得器械的分辨率较以往显微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而使得细胞内各种成分的动态变化、分布等特征得到了实时观察和记录,从而可以揭示细胞内复杂的生物过程。
二、活细胞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早期,显微镜是科学家研究细胞的基本工具,但是它只能观察死亡的、固定的细胞,无法捕捉到细胞内分子的运动和信号转导等生化生理过程。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光学显微镜技术的并进,活细胞成像技术才得以发展。
首先,一些新的荧光探针和荧光标记技术被开发出来,这些标记物可以对特定的生物分子进行特异性标记,通过显微镜等设备进行跟踪观察。
其次,近年来一些新兴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如:蛋白质工程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冷冻电镜技术等都大大推进了活细胞成像技术的研究进程。
三、活细胞成像技术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发现新的蛋白质功能活细胞成像技术可以将荧光标记的蛋白质定位在特定的细胞器、细胞膜等位置,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
这一技术使得科学家们能够直接观察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行为、相互作用等过程,从而发现新的蛋白质功能。
2.揭示细胞代谢 pathway通过活细胞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跟踪监测蛋白质、核酸、糖类等生物分子在各个代谢途径中的转移和转化,分析细胞的代谢轨迹,进而从分子层面上揭示细胞代谢路径。
4.观察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信号转导是从细胞表面开始,通过内部的复杂途径进行的分子交互过程,进而影响到细胞内复杂的生理过程。
活细胞成像技术可以直接标记、监测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变化,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深入分析该类通路的调控机制。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实验准备:细胞,24孔板,transwell小室(8µm,24孔板专用),ECM Gel,10%FBS+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10 µ、200 µL、1000 µL移液器及配套枪头,1.5 mL EP 管,冰盒实验设计:实验分组一般分为阴性组(上下层均没有趋化因素),实验组(按照实验需要,上层或者下层加入趋化因素),对照组(趋化因素与实验组中的相反)。
如果有特别需要,可以再加上阳性组(上下层都有趋化因素)。
实验操作(请细读注意事项):一、细胞侵袭实验1.ECM Gel原液提前1 h放在4 ℃冰箱中解冻,实验前转移到冰盒中。
2.将1.5 mL EP、枪头盒、transwell放在24孔板里面后,置于冰上预冷。
3.根据自己的使用量,按照ECM Gel : 无血清培养基=1 : 7.5在冰上稀释成使用液。
4.把枪头剪去一小段(约3 µm)后在冰上吸取40 µL/孔ECM Gel使用液轻轻加入transwell上室中,加入时慢慢移动枪头,保证液体平铺在底部。
5.放在37 ℃孵箱15 min,让胶凝固。
6.消化、离心、计数细胞后,按照2.5x104 / mL用无血清培养基稀释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如果细胞很多,这一步可以提前,在4、5之前做)。
7.按照每孔200 µL,将细胞悬液加入transwell上室,同时在transwell下室加入10%FBS+培养基500 µL,放入37 ℃孵箱培养。
8.若干小时后取出,吸去transwell上室多余液体,用PBS清洗两次,用棉棒在上室中轻轻转动,吸干水分并擦去膜内侧的细胞。
9.在上室中加入结晶紫染液,染色5 min,回收染液,用流水缓缓冲去染液,再次用棉棒在上室中轻轻转动,吸干水分。
10.在正置显微镜上放置一块载玻片,将transwell小孔倒置放在上面,拍照。
11.在100倍视野下,对膜的上下左右及中间计数,做平均数。
细胞的侵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侵袭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观察并分析细胞侵袭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迁移能力。
3. 探讨不同实验条件下细胞侵袭能力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细胞侵袭是指细胞穿越细胞外基质(ECM)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肿瘤的侵袭转移、组织修复和炎症反应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侵袭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细胞与ECM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
本实验采用Transwell小室法,通过观察细胞在ECM上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评估细胞的侵袭能力。
三、实验材料1. 细胞:肿瘤细胞系A和正常细胞系B。
2. ECM:胶原蛋白I型、IV型。
3. Transwell小室:8μm孔径。
4. 培养基: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
5. 细胞培养试剂:青霉素、链霉素。
6. 实验仪器:倒置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离心机、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肿瘤细胞系A和正常细胞系B接种于6孔板,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2. ECM包被:将Transwell小室的上室铺上胶原蛋白I型和IV型ECM,下室加入DMEM培养基。
3. 细胞侵袭实验:将细胞悬液加入Transwell小室的上室,下室加入含有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24小时。
4. 洗涤:用PBS洗涤Transwell小室,去除未侵袭的细胞。
5. 染色:用结晶紫染色细胞,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
6. 图像分析: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侵袭细胞,并使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侵袭细胞数。
五、实验结果1. 肿瘤细胞系A在ECM上的侵袭能力明显强于正常细胞系B。
2. 随着ECM浓度的增加,肿瘤细胞系A的侵袭能力逐渐减弱。
3. 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肿瘤细胞系A的侵袭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六、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肿瘤细胞系A在ECM上的侵袭能力明显强于正常细胞系B,这可能与肿瘤细胞系A的ECM受体表达和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有关。
此外,ECM浓度对肿瘤细胞系A的侵袭能力具有调节作用,提示ECM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细胞迁移实验报告

细胞迁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细胞迁移是多细胞生物发育、伤口愈合、免疫反应等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实验旨在研究特定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迁移能力,以深入了解细胞迁移的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细胞迁移是指细胞在化学信号、物理刺激或细胞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驱动下,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划痕实验和 Transwell 实验两种方法来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
划痕实验是通过在培养的细胞单层上制造一个人工的“伤口”,然后在一定时间内观察细胞向伤口区域迁移并填补空缺的情况。
Transwell 实验则是利用一种具有通透性的膜,将培养板分为上下两室。
细胞接种在上室,下室中添加了吸引细胞迁移的化学物质。
经过一段时间后,检测穿过膜到达下室的细胞数量,以评估细胞的迁移能力。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一)细胞株选用了_____细胞株。
(二)实验试剂1、细胞培养基:_____。
2、胎牛血清(FBS)。
3、胰蛋白酶。
4、磷酸盐缓冲液(PBS)。
5、结晶紫染液。
(三)实验仪器1、超净工作台。
2、二氧化碳培养箱。
3、倒置显微镜。
4、移液器。
5、 Transwell 小室。
四、实验步骤(一)划痕实验1、细胞培养将_____细胞接种在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培养基和 10% FBS,置于 37℃、5% CO₂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融合度达到 80%-90%。
2、划痕制造使用无菌的200 μL 移液器吸头在细胞单层上垂直划痕,形成一个均匀的“伤口”。
用 PBS 轻轻冲洗细胞 2-3 次,去除脱落的细胞。
3、培养与观察加入无血清的培养基,置于培养箱中培养。
在 0 h、12 h、24 h 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记录细胞迁移的情况。
(二)Transwell 实验1、 Transwell 小室准备将 Transwell 小室放入 24 孔板中,在上室加入100 μL 无血清培养基,室温下放置 30 分钟,使膜湿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迁移/侵袭实验分析
——LumaScope活细胞成像系统
细胞迁移实验是普遍应用于评价损伤修复、贴壁肿瘤细胞转移或血管再生等的典型实验。
传统方法是应用无菌枪头(Tip)在细胞培养容器上划痕来实现。
但是此种方法无法实现在不同孔中划出同样大小的划痕。
Oris TM迁移/侵袭试剂盒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方法,在培养容器中生成一个圆形区域。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观察不同方向的细胞迁移。
LumaScope活细胞成像系统具备传统显微镜的功能,可应用于细胞或组织培养实验室的日常细胞观察。
如细胞状态实时检测、远程传送和监控、细胞计数、形态观察、染色观察等。
LumaScope可放置于培养箱中实现细胞的长时间的连续成像和定点监测。
这种应用大大提高了实验过程检测的便捷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描述如何结合LumaScope与Oris TM迁移/侵袭试剂盒来实现细胞迁移/侵袭实验。
实验结果可通过Image J软件来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细胞迁移的数量和速度数据。
细胞迁移分析:
Day 1:am 9:00插入Stoppers,接种细胞;
pm 4:00(根据细胞贴附状况),拔除stoppers,PBS洗一遍后加入新鲜培养液。
Day 2:根据要观察的时间点设置LumaScope成像参数进行成像,并进行量化分析。
细胞侵袭分析:
Day 1:am 9:00包被薄层BME(用无血清培养液制备),插入stoppers,接种细胞;
pm 4:00 (根据细胞状况),拔除stoppers,包被厚层BME(含血清生长因子),再在第二层gel上面加上一层无血清培养液
Day 2:根据要观察的时间点设置LumaScope成像参数进行成像,并进行量化。
一、材料
●Oris TM迁移/侵袭试剂盒
●细胞、培养容器和培养液
●CO2培养箱
●LumaScope活细胞成像系统
●Image J软件(含Mtracking插件)
二、操作方法
1、根据上述Oris TM迁移/侵袭试剂盒使用说明培养细胞;
2、75%乙醇消毒LumaScope系统及相关部件;
3、将LumaScope系统放入CO2培养箱中,并连接到控制电脑(建议使用10倍或20倍
物镜)
4、将培养容器置于LumaScope载物台上,聚焦并找到目标视野;
5、设置Time Lapse程序(包括光源、成像参数和保存路径等),建议成像间隔时间为
20-30min;
6、启动程序,系统将自动运行,直至结束;
7、实验结果可通过Image J软件进行分析。
Lumascope成像系统于培养箱中成像
三、实验结果
LumaScope系统能够自动化获取并保存用户所设置的不同时间点的细胞照片。
避免了反复开关培养箱来观察细胞的麻烦,并且能够保证整个成像过程环境条件的均一性。
通过Image J的阈值和界限设置功能,计算圆形区域内的细胞数。
四、结论
LumaScope活细胞成像系统是应用于活细胞成像研究的一款小巧、紧凑和智能的系统。
Oris TM迁移/侵袭试剂盒能够在不同的细胞培养孔中形成精确大小的区域。
利用LumaScope能够轻松获取不同时间点的细胞照片。
LumaScope与Image J软件的联合应用是一种非常经济和便捷的分析细胞迁移/侵袭实验的方法。
LumaScope显微镜产品详细信息可浏览:
Etaluma公司网页/products/lumascope
吉泰公司网页/product/ins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