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小区域水系规划实践——以江苏宿迁两河公园为例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河公园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河公园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对于城市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尤为重要。
海绵城市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城市发展理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并降低城市对水环境的影响。
滨河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通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设计来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
滨河公园作为城市与自然的连接纽带,既要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又要兼顾自然生态的保护。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雨水收集和利用、绿地设置与植物选择、水生态系统构建和水资源净化。
滨河公园的设计应该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池、下水道和雨水花园等设施来收集并利用雨水资源。
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浇灌植物、冲洗公园硬质地面以及补充河流和湖泊的水量。
还可以设计人工湿地,利用雨水和污水中的养分和有机物质,构建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的净化能力,降低水污染物的排放。
滨河公园的绿地设置和植物选择也需要符合海绵城市的理念。
应该选择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的植物,比如耐旱植物、耐寒植物和水生植物等,以适应不同的城市气候和环境条件。
可以增加植物的种类和密度,提高绿地覆盖率,增加蒸腾作用,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市水系统的压力。
滨河公园的设计应该注重构建水生态系统,以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可以通过湖泊、河流、人工湿地等水体系统的构建,形成水的循环、自净和自然净化的过程。
通过增加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加速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化,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提高水的质量。
还可以在滨河公园设计中引入生态模块,比如生物滤池、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等。
这些生态模块可以通过微地形设计和植被配置等手段来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
还可以设置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设施,来实现雨水的缓冲、蓄存和利用。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河公园设计可以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系统治水思路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系统治水思路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水资源十分缺乏,现如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将“海绵城市”和水环境治理结合起来,本文归纳总结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系统治水思路,提出水环境治理必须体现系统性、综合性,以问题为导向,从源头、过程、末端统筹布局;黑臭水体要和“海绵城市”建设整治相结合,坚持混错接改造和“海绵建设”并行;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排水规划设计,发挥水系统功能;切合实际的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还河湖水系自净能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环境;系统性;水生态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范围内相当比例水体的水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根据相关统计,2016年我国达不到饮用水源标准的Ⅳ类、Ⅴ类及劣Ⅴ类水体在河流、湖泊(水库)、省界水体及地表水中的占比分别高达28.8%、33.9%、32.9%及32.3%。
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小河流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疯长形成河面绿毯,更严重的形成黑臭水体,水域环境极差。
水环境的好坏与区域污染负荷密切相关,一旦污染负荷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水质恶化将不可避免,水生态系统也将面临崩溃的风险。
1海绵城市的发展情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一词最早被澳大利亚研究学者Budge用来描述城市对人口的吸附能力,而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认同用“海绵城市”这个词来描述一个城市的雨涝调蓄能力。
当降水丰沛时,可以将雨水吸纳、储存、净化等方式利用雨水。
而当干旱时又可以将自己储存吸纳的雨水释放进行补枯、供给到城市水循环系统,对城市进行弹性调控。
“海绵城市”最大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由传统的粗放式、高强度的建设方式转变成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进而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河公园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河公园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娱乐、运动、休闲、文化与教育活动场所。
在不少城市中,河流景观和城市公园通常是大多数居民接近美自然景观的最常见场所。
但是,由于城市化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例如城市洪水、水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成为城市公园设计和城市规划之中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针对以上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成为城市公园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一股新势力。
所谓海绵城市,它是一个回应城市环境问题的城市规划理念。
它采用一系列措施,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等自然水资源的功能,来应对城市面临的环境危机。
这种理念具有独特的优点和功能,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水污染、水资源不足、城市洪水等问题,同时还能够创造更加宜人的人居环境和更美好的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宜居性。
因此,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河公园设计成为了城市公园设计和城市规划中的热门话题。
城市滨河公园是城市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公园类型,它的设计不仅要关心公园的景观美、文化氛围、休闲设施、运动设施等方面,还要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水资源调节功能。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河公园设计考虑到雨水、污水收集、过滤、储存及再利用,具有突出的环保意义。
具体来说,城市滨河公园应具备以下几点:第一,合理设计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在城市内往往被泥土、混凝土、陡峭的高楼和其他障碍物所阻挡。
而在城市滨河公园中,应采用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各种面层渗透和地下水收集渗入地下水中。
雨水收集器宜搭建在公园四周高地或场地的最高点。
第二,妥善处理污水。
在城市滨河公园设计中,处理污水应视为一个重点。
可采用人工生态系统如水生有机床、沉淀池或微生物过滤器等,有效地将有机物转化为无害、可用的肥料和水源。
处理污水系统应建于公园内离休闲区和人員活动较远的区域,以保障公园内游客的健康和安全。
第三,建造雨水花园。
在滨河公园内建造一个雨水花园,将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水系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及案例

开放性(Openness)
——河岸畅通,无边界衔接
黄浦江两岸按照“迈向世界级滨水公共开 放空间”的工作愿景,要把黄浦江两岸打造为 “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 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
通过动迁企业、新建绿地、新增亲水岸线 等措施,全力推动公共环境空间还江于民。
历经了15年的不懈努力,在黄浦江滨江贯 通工程中,实现了将慢行道、跑步道和骑行道三 线合一,还与绿地、建筑、河流融为一体,具有 较强的艺术性,真正实现了“断点变亮点”,构 建了河岸畅通的开放性空间。
杨 树 浦 港
江 浦 黄
杨树浦港周家嘴路~上 海二钢厂滨河范围,拓展 滨河绿化面积3600平方 米,实施总长度200m。
工程位置
改造前
改造后
F
蓝绿融合 Fusion
I
管控明晰 Ident
N
亲近自然 Natural
E
功能延伸 Extend
蓝绿融合(Fusion)
水域控制线 蓝线
滨水绿化控制线 滨水建筑控制线
管控明晰(Ident)
1 扩充滨河缓冲带,退让蓝线
2 收集绿地地表径流汇至植草沟
3 雨水流经植草沟汇至雨水花园
4 初期雨水在雨水花园净化滞留 5 多余雨水溢流至浅水湿地
6
湿地水体利用涨落潮从木桩渗出与外河 水体进行交换
亲近自然(Natural)
功能延伸(Extend)
功能延伸(Extend)
虹口滨江景观步道 杨浦滨江步道
互联性(Network-based) ——断点互联,消除断头浜
《水利部关于印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城市河湖 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保护地下水系统,实施水生态修复,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在 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做好河湖水系连通工作。河网互联、消除断头浜是增强河道水动力, 增加水面率的主要措施。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河公园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河公园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和处理。
面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利用自然界的海绵效应,通过植被、湿地和绿地等手段,将雨水逐步渗透、蓄存、净化和利用的城市。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河公园设计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新趋势,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河公园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河公园需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植被,提高水资源的自然保持能力。
在公园规划设计中,可以通过设计湿地、水系和开敞的广场等多样化景观,以吸收、蓄存和净化雨水,将雨水资源转化为城市绿化的重要水源。
在公园中设置生态水面,凝聚雨水,通过植被的处理和光合作用,进行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效率。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还能够有效保护水资源,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河公园要注重防洪功能,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在公园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生态湿地、水系和水体景观,改变城市滨河地带的地貌格局,增加城市的滞洪容量,减少洪水的发生频率和损害程度。
可以通过设置自然护岸、湿地植被和河道整治等手段,提高城市滨河地带的抵御水灾的能力,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河公园需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素养。
在公园规划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多样化的生态景观、绿色休闲空间和科普教育基地等手段,吸引和引导城市居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素养。
可以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等活动,提升城市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关注度,增强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意识,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河公园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新趋势,它既能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和处理效率,又能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规划实践探究

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规划实践探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规划实践的相关内容。
在首先介绍了背景信息,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研究目的在于分析雨水花园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正文部分解析了海绵城市的理念,讨论了雨水花园规划的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实践探究的成果。
挑战与应对策略也得到了讨论。
在总结了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规划实践的成效,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展示,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花园、规划实践、理念、原则、案例分析、实践探究、挑战、应对策略、成效、发展方向、总结、环保、城市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城市中的雨水排放不畅、城市内涝频发、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建设具有海绵性质的城市,即城市具备吸收、储存、渗透、净化雨水的能力,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作为重要的绿色空间,旨在通过规划和设计合理的雨水花园,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宜居,并能够有效解决雨水管理问题。
通过对雨水花园规划实践的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海绵城市理念在实际落地中的应用和效果。
深入研究雨水花园规划原则、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究,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为建设更加可持续、宜居的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旨在探讨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规划的实践情况,探讨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规划的实践探究,从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海绵城市理念和雨水花园规划原则,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们旨在了解如何将雨水花园规划应用到海绵城市建设中,以达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水文循环、减缓城市水logging的目的。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给排水系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给排水系统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管线老化、排水设施不足、雨水排放不畅等。
我们需要更加先进和可持续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通过海绵城市理念来改善城市的给排水系统。
海绵城市,即“sponge city”,是一个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
它强调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来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使城市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污染,改善城市微气候,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将雨水纳入城市规划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美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绵城市中,雨水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达到了“运、蓄、渗、净”的目标,进而使城市具备保护自身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抗灾”能力的潜力。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和设计。
1. 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在传统城市给排水系统中,大量的雨水都直接排放到排水管道中,导致了排水系统的超负荷运行和雨水的浪费。
而在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如何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绿色屋顶等设施来收集雨水,并将其用于植被灌溉、景观水体补给、地下水补给等方面,从而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2. 水文地质环境的改善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水文地质环境。
需要通过合理的城市地表覆盖、地形设计、地下管网等手段,保持城市地表的透水性,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上涨。
还可以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溪流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的水文地质环境,降低城市的水文压力。
3.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自然湿地、生物滞留池等,它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的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绿色基础设施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景观价值,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4. 多元化排水设施的建设在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多元化排水设施的建设。
城市滨水区规划中水资源的改造和利用——宿迁古黄河风光带景观规划的水资源调控与分析

城市滨水区规划中水资源的改造和利用——宿迁古黄河风光
带景观规划的水资源调控与分析
白杨;冯宇钧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06(000)017
【摘要】宿迁是东陇海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苏北地区新兴的中心城市,以轻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为特色的生态型园林化滨湖城市。
“酒都花乡、生态宿迁”。
宿迁是幸运的,对中国产生最重要影响的自然河流——黄河、对中国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人工河流——运河,宛如两条彩练穿过宿迁,并且串联起洪泽湖、骆马湖两颗明珠。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白杨;冯宇钧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相关文献】
1.滨水地区的营建与城市发展--宿迁市古黄河与京杭大运河风光带概念性城市设计
2.黄河村落黄河文化——郑州市金水区任庄村新农村改造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
3.中小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以宿迁市京杭大运河为例
4.水资源利用与
城市可持续发展——贵州省山区城市水资源问题与城市规划应对5.宿迁市黄河故道及以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小区域水系规划实践——以江苏宿迁两河公园为例陈凌,幺贵鹏,郭豫炜摘要:在整体社会对于提高生态环境效益比较重视的今天,如何将生态因素结合到对水系的规划设计中,为打造一个更人性化、更科学的城市环境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立足于新城开发建设的背景,在城市水系设计的过程中关注可持续发展,通过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贯彻到宿迁两河公园水系规划的设计中,在提高城市蓄水和治涝能力的同时,通过LID技术收集雨水补给湖体,在保障水安全的同时,维护了水生态,保护了水环境。
希望本工程能够对类似的新城水系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 LID技术水系规划设计防洪排涝,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1 引言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不断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到城里来看海”,已成为一句流行语。
传统雨洪管理理念通过加大下水道和河道的尺寸、渠化河道断面等手段来将雨水迅速排入大江大河,加重了下游负担的同时导致本地水资源白白流失得不到利用,引发一系列的径流污染、水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有鉴于此,近年来许多专家建议,参考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建设海绵城市的办法,来解决或者减轻上述问题。
“海绵城市”一词是当下最火爆的名词之一,这一概念有着不同但是相近的表述:。
但无论如何,海绵城市不是简单指蓄水、下渗等雨水排水系统的简单改进,而是一场城市水系统的综合革命。
有的研究尝试给出的海绵城市定义是:以城市为集水区,通过水系统的自我调节,最大限度地降低水资源消耗、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适应气候的变化、服务于生态平衡,实现了水资源健康循环的城市。
传统的公园、社区的水系规划,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景观河(湖)的效果,通常以维持常水位为目的,较少考虑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问题;然而传统方法设计的景观水体在水源补给和水质保持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到了枯水期水位下降较快, 或要高成本地使用自来水补水,这不仅费用高而且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笔者在参与宿迁两河公园的设计的过程中,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利用LID技术减轻城市的内涝危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并将收集的雨水可作为景观湖的重要补给水源和小区的公共用水,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 案例分析根据宿迁市政府的初步意向,为更好适应城市协调发展,贯彻“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规划在宿迁中心城区南部划定一块5.5平方公里的区域,结合两河公园的建设,作为宿迁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建设示范区,并通过对两河公园及其周边地区功能、空间、环境的整体设计,打造文化品位、生活情趣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城市新名片;其中,河湖水系作为城市的生命活力之源,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城市生态景观系统规划的重中之重。
图1 两河公园位置示意图考虑到邻近宿迁高铁枢纽站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方,因此在整合两河公园用地的基础上,结合取土工程,开挖水体,平整地形,并对两河公园及其周边地块的水系进行优化调整,以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优化的城市功能布局。
2.1 现状水系情况场地位于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环城南路南侧、发展大道西侧、华夏大道东侧、开发区大道北侧,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其中两河公园用地约1.7平方公里。
场地横跨古黄河,穿越不同地貌单元,有高岗地、有低洼农田,地势起伏较大,中间河汊、沟塘较多,总体来说北高南低(场地标高由26.0左右降低至19.0左右,黄海高程,以下同)、中间高两侧低(古黄河沿岸两侧高程反而较高,周边场地雨水无法直接排入古黄河)。
两河公园用地范围内主要水体是西民便河,根据《宿迁经济开发区防洪排涝规划》,西民便河河道底宽23-28米,河底坡降1/15000,河底高程16.20-14.50米,主河槽内坡比为1:3,20年一遇排涝流量为103立方米/秒,20年一遇水位为19.6米。
现状水系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划范围内农田水网密布;二是树仁河河口以上地面工程涝水可以自排,基本不存在内涝问题,但树仁河河口以下地面较低,存在一定内涝威胁;三是西民便河作为骨干河道,需要承泄上游来水。
2.2 原设计方案介绍及主要问题分析基于传统的设计思路,提出了第一轮设计方案,设计要点如下:(1)公园主要水体为从北到南、自高而低的四个湖及其连接的水系,其中面积最大的两个湖和西民便河串联;(2)为了维持公园湖体平时较高的水面,也为了将西民便河上游受城区污水污染的河水(一般情况下水体水质为劣五类)挡在区外,避免污染公园,规划在入湖口和出湖口分别设置节制闸,并在区外沿富康大道西侧新敷设一条暗渠连通西民便河上游和树仁河;平时不排涝时西民便河少且脏的上游来水可通过改道暗渠流至下游树仁河,避免直接进入公园水体,排涝时开闸,让涝水通过公园水体进入下游。
(3)规划范围内地形高差变化较大,规划通过节制闸、拦水坝等方式,对不同水体的水位进行控制;各湖平时水位保持恒定,不足时自古黄河通过自然高差引水至A 湖,然后自北向南通过高差自然引水至公园水体。
图2 工程范围和水系现状示意图原设计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公园水体基本没有起到雨水调蓄的作用,不能减轻城市内涝危害;(2)水体的补给依赖于古黄河,但古黄河也是通过泵站从骆马湖引水,引水措施不经济节约,可实施性较差;同时完全没有考虑雨水补给的可行性。
(3)在作为主要排涝通道上的西民便河主河道上建设节制闸,不但导致河道流动变缓、变成污水沟,而且影响汛期排涝,开启节制闸不及时将导致城区内涝问题加重。
(4)应结合自然生态的景观设计方法,尝试考虑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控制水位。
总而言之,新一轮的调整方案,应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用尽可能自然生态的办法,解决“水多了怎么办?”、“水少了怎么办?”、“水脏了怎么办”这三个核心问题。
2.3 方案优化及关键问题研究根据以上修改要求,经过多方案比对,提出了优化后的方案,要点如下:(1)通过调整民便河的河道走向,以及合理设计地形和设置闸站,将民便河与公园主要水体(A 、B 、C 湖)隔离开来,在公园内部形成一条民便河的专用河道,这样既不影响民便河排涝,又可避免民便河上游污染水体对公园主要水体的影响,同时还能尽量扩大湖体的面积,增加调蓄容积,提升景观效果。
(2)公园水体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在雨水补给不足的情况下,优先采用民便河水进行补充,补水量应控制在湖体自净能力范围,并通过人工湿地、图3 原水系规划方案示意图图4 优化水系规划方案示意图雨水花园等生态措施进行预处理后再补充水体(在无法利用雨水的极端情况下,才考虑河道和再生水补水等途径)。
考虑平时蒸发造成的水量损失和汛期的水量调蓄,允许水体水位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为了保证水位变化后岸线的景观效果,可对驳岸和滨水植物带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关键问题的具体解决详见下文。
2.3.1 雨水排放和调蓄设计优化方案将民便河的排水与公园场地的排水分开考虑,互不干扰:(1)在公园内部为民便河预留了专用河道,河道断面符合上位规划的要求;主河道上避免设置影响过水的构筑物或岛屿。
(2)公园场地的雨水先排入A、B 、C 、D等内部水体,再排入民便河;除A 湖水位远高于民便河、D湖直接和民便河连通外,B 、C 湖均是达到蓄水的高水位后,再溢流至民便河。
图5 雨水排放通道示意图图6 水位控制方案示意图公园及周边水体水位控制详见下表。
表1 本次规划范围内水位控制一览表西民在非雨季,公园水体(主要是B、C湖)维持常水位或者较低的水位,在水位以上的区域可以建造绿地、公园、停车场等;发生暴雨时,则利用这些场所作为调蓄空间;暴雨过后,雨水继续下渗或外排,公园水体回到常水位。
图7 降雨过程中雨水调蓄示意图(一)图8 降雨过程中雨水调蓄示意图(二)两河公园水体最大能提供55.1万立方米的调蓄量;宿迁市20年一遇最大两小时设计暴雨强度为120.3L/hm2·s。
城市开发建设径流系数按0.45计算,根据计算,两河公园水体可以补偿28.27平方公里城市建设开发建设导致增加的雨水径流量,西民便河20年一遇排涝峰值流量由103立方米/秒降至96立方米/秒,20年一遇水位由19.60米降低至19.46米。
可以看出,公园水体作为城市新增水面,不但可以增加调蓄面积,补偿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增加的径流量;而且可以消减洪峰流量和洪峰水位,降低城市内涝的危害。
2.3.2 雨水利用和补充水体设计2.3.2.1 公园水体补水分析规划两河公园景观湖的水面面积约为37公顷(其中A、B、C三个湖共32公顷,因为D湖5公顷);综合考虑景观湖的水面规模、安全保护、补水成本、水质保持等多方面因素, 确定湖体平均水深为1.5米,则水容量为55.5万立方米。
下表为宿迁多年平均降雨量和蒸发量情况。
表2 宿迁多年平均降雨量和蒸发量一览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宿迁全年降水量是大于蒸发量的,而且1、6、7、8月降水量是大于蒸发量的,但是多余的雨水很难蓄住(因为缺乏必要的调蓄空间),特别是汛期雨水,除了补充和维持高水位,很难用来补充其余月份流失的水量;因此在其余各月蒸发量均大于降雨量的情况下,在不考虑公园绿地雨水地面径流补充和地下渗透流失的情况下,如需维持常水位,以32公顷水面考虑(即只考虑A、B、C三个湖,因为D湖直接与民便河相连,无法控制水位),月最大补水量为约1.2万立方米,月最小补水量约为0.2万立方米,全年总补水量为4.8万立方米,还不到公园总水体容量的10%。
但是如果换个思路,如果湖体不需要维持常水位了,即湖体在景观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水体的经常性波动了,还需要再定期的补水吗?如果不从外部补充水源,理论上在最不利情况下(当年9月至来年5月),因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在不考虑公园绿地雨水地面径流补充和地下渗透流失的情况下,水面平均降低约0.15米,这对于1.5米的常水位水深,是完全可以接受;因此一般情况下平时不需要补水,可以容许水位有一处程度波动,即最低水位容许低于常水位0.3米、最高水位容许高于常水位0.5米。
除非出现1-2个月不降雨的极端情况,加上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下渗严重,才可能需要从外部补充水源(具体补充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否则一般情况下不需进行补水。
图9 一般年份公园水体(B、C湖)涨落示意图两河公园水体具体的补水路径详见下图。
图10 补水路径示意图2.3.2.2 LID技术和雨水收集利用(1)对周边地块的要求两河公园的景观湖规模较大, 可作为所在片区最重要的中转库。
景观湖承接降雨和地表径流,高水位的时候甚至可为周边社区提供绿地浇灌用水、道路冲洗用水及其他用水。
因此, 两河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设计以景观湖为中心, 补水具体流程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