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综述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近年来,大气污染已成为我国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尤其是PM2.5污染已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PM2.5即指空气质量中的细颗粒物,它的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也是单位体积内颗粒数较多的细小颗粒物之一。

PM2.5主要是由燃煤、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等因素排放出的,因其颗粒小、活性大、易悬浮于空气中以及能够在人体内深入肺泡而引起威胁。

本文将从PM2.5的危害、主要治理手段及其效果等方面对大气污染进行探讨。

首先,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PM2.5污染不仅能够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还能够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长期暴露于PM2.5污染环境中还容易诱发癌症。

PM2.5的细小颗粒物较易进入呼吸道、支气管和肺泡,对人体的上下呼吸道组织可能造成永久性的损伤;同时,因这些颗粒物吸附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会进一步加剧它们的毒性。

大量的实验证明,PM2.5的对人体的影响与其他污染因素相比远远更为严重。

接下来,治理PM2.5的主要手段。

目前国内主要的治理PM2.5污染的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企业的治理,主要指废气净化、脱硫、脱硝等技术,考虑到其成本较高,还应大力推广能源清洁技术,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

(2)交通运输的治理,主要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限制排放标准以及减少机动车数量等方式减少PM2.5的排放。

(3)城市绿化的治理,通过种植、改造城市绿化带,吸附PM2.5颗粒物,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4)提高大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选择环保出行方式,如“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等,以减少PM2.5的排放。

再次,治理效果的评价。

近年来,治理PM2.5已经成为国内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课题,许多大城市也已经出台了各种治理政策。

但是治理的效果并不易于衡量,持续发展时期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的污染物治理模式以及人们日常行为等多种因素都使得治理工作并不容易。

PM2.5的污染现状对人类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PM2.5的污染现状对人类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三、PM2.5对人类的危害
大气中颗粒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取决于颗粒物的理 化性质,颗粒物的化学成分是主要致病因子。
四、治理PM2.5高排放的策略
• (一)、创新技术经济范式,转变为资源—产品—消 费—废物排放—再生资源的循环型技术经济范式。 • (二)、鼓励企业运用先进高效的生产技术和环保技 术,改造传统产业和落后生产工艺设备。 • (三)、改变价格形成机制 ,强化对所有企业的排污 管理。 • (四)、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制定政策鼓励机动 车生产厂家开发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机动车,提高 全国各地的成品油标准。
PM2.5的来源对人类的危害 及治理策略
李猛 2014121943 学科教学化学
主要内容
一、PM2.5的定义 二、PM2.5的主要来源
三、PM2.5对人类的危害
四、治理PM2.5高排放的策略 五、日常生活中应对PM2.5的建议
一、PM2.5的定义:
PM2.5(fine particulate matter )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PM2.5只 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 影响。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 为细颗粒物。
四、治理PM2.5高排放的策略
• (五)、提高汽柴油质量和市场准入标准,降低油气 中的硫等杂质含量,以便降低机动车尾气的PM2.5浓 度。 • (六)、大力开发新能源产业,加强非化石能源资源 的利用。 • (七)、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投入力度,催生和带动空 气治污细分产业群。 • (八)、加速纯电动汽车产业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 用。
三、PM2.5对人类的危害

《2024年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范文

《2024年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范文

《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空气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其中PM2.5(细颗粒物)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PM2.5因其微小的颗粒直径,能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以及防控措施。

二、PM2.5的来源PM2.5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道路扬尘、建筑施工、生活源排放等。

具体来说:1. 工业排放:钢铁、电力、化工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细小颗粒物是PM2.5的重要来源。

2. 机动车尾气: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如黑烟、氮氧化物等,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

3. 道路扬尘:道路交通扬起的尘土,在空气中悬浮,形成PM2.5。

4. 建筑施工:建筑工地产生的扬尘和水泥颗粒也是PM2.5的来源之一。

5. 生活源排放:如家庭烹饪、燃烧燃料等也会产生一定量的PM2.5。

三、PM2.5的现状目前,全球多个城市都面临着PM2.5超标的问题。

我国多个大中城市的PM2.5浓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

PM2.5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四、PM2.5的危害PM2.5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严重影响。

具体来说:1. 人体健康:PM2.5能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2. 生态环境:PM2.5还会影响大气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五、防控措施为了减少PM2.5的排放和污染,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具体包括:1. 政策法规: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高污染行业和企业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

2. 工业治理:加强工业排放的治理和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排放。

3. 交通管理: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4. 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种植能够吸收PM2.5的植物,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pm2.5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及防治措施

pm2.5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及防治措施

pm2.5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及防治措施进入秋冬季节,室外雾霾天气肆虐,室内雾霾防护同样不可忽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因室内污染而致命人数,高达430万人。

在这些受害者中,约34%死于中风、26%死于缺血性心脏病、22%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12%死于儿童期肺炎,还有6%死于肺癌。

因此做好室内雾霾防护,对保障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室内雾霾的组成成分及危害造成室内雾霾的原因很多,大致可概括为:室内装修污染中的甲醛、苯、TVOC等有机污染物,以及二手烟雾、PM2.5、厨房油烟、花粉颗粒物、细菌病毒等空气污染物。

医学研究发现,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呼吸系统的危害,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儿童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

另外,颗粒污染物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及病毒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能够随PM2.5直接穿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是引发心脏病、高血压、免疫力降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要因素。

并且,有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程度与肺癌的发生和死亡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大气污染程度越严重,生活在大气污染环境中的人们患肺癌的可能性就越大。

室内雾霾防治措施室内雾霾防治可从减少污染源和后期防护两方面着手,比如装修尽量选用环保材料、不在室内吸烟、做饭的时候尽量开通窗户、不在室内存放垃圾、养殖室内绿植、安装空气净化器等方法,以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另外,还可通过增加室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来实现对室内空气污染的主动净化。

生态级负离子可以主动出击,捕捉空气中的小粒径微尘,使其凝聚而沉淀;能够打开甲醛、苯、TVOC等有机污染物的化学键,将其降解为无毒无味的二氧化碳和水;颠倒单细胞微生物病菌体内的电位极性,起到杀菌消毒的功效,从而实现对三态污染的全净化。

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首席专家陶名章介绍,目前我国综合采用生态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技术、具有负离子系统和污染物收集系统的生态级负离子生成机等专利技术的专业高端负离子产品,已能够实现人工生成等同于大自然的小粒径、高活性、自然扩散距离远的生态级负离子,可在室内营造一个森林般的呼吸环境。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大气污染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其中,PM2.5是大气污染中比较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具有较高的危害程度。

本文将探讨PM2.5的危害及治理。

PM2.5,即大气细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它们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类工业活动等,尤其是交通及工业领域中的废气排放对PM2.5的污染贡献较大。

在大气中,PM2.5会悬浮气态中并在空气流动中不断扩散,同时也会沉降到地表和水域中,给环境、人类和动物造成很多危害。

首先,PM2.5的长期暴露会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他们不仅可以引起人的眼睛、喉咙等器官刺激、疼痛等不适症状,而且对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有很大的影响。

医学研究表明,PM2.5进入呼吸系统后,可以直接侵入肺泡内部,干扰人体的氧气吸收,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加剧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同时,PM2.5还会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增加疾病的发生率。

其次,PM2.5的存在也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它们不仅能够在大气中形成雾霾天气,使得景观美丽度下降,同时也会破坏植被并影响生态平衡。

此外,PM2.5还会在大气中与其他污染物质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大气污染的程度。

为了治理PM2.5的污染,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治理。

目前,治理PM2.5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物理治理、化学治理和生物治理。

物理治理主要通过过滤和降尘等手段,将PM2.5的含量控制在可接受水平范围之内;化学治理则通过化学方法,将污染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生物治理则是利用生物活性,通过生物素等来降解PM2.5的污染。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倡导绿色环保生活等方式,降低PM2.5的排放。

要实现PM2.5的治理,要加强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开展环保科普教育,号召公众共同参与。

综上所述,PM2.5的危害很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影响。

治理PM2.5的过程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大气污染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其中PM2.5更是居民关注的焦点。

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的直径只有人类头发直径的十分之一,因此能够悬浮在空气中。

PM2.5的危害:PM2.5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它的小直径使其能够穿透呼吸道到达肺部,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同时,PM2.5对心血管系统也有影响,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中风等,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长期暴露在PM2.5环境下的人,会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发生率升高。

治理PM2.5:治理PM2.5是个系统性工程。

首先,需要减少PM2.5排放。

这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清洁技术替代传统产业生产工艺,加强污染物治理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来实现。

另外,可以通过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清洁能源,进一步减少燃煤和石油的使用。

此外,针对城市PM2.5比较严重的地区,建立PM2.5排放限制区,限制机动车进入,从而减少PM2.5排放。

同时,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也应更加完善,对违反规定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追责。

除了减少PM2.5的排放,还需要进行室内和室外防护措施。

室内环境中的PM2.5来源主要是室内装修以及使用家居电器,因此,要采取合理的室内装修材料和减少室内用电量来减少室内PM2.5浓度。

对于室外PM2.5污染,可以通过合理佩戴口罩来减少其对人体的影响。

总之,治理PM2.5需要企业、政府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企业应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并推动相关立法,个人要积极采取减少交通耗油、节约能源等措施,从而减少PM2.5的排放。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环境,让人民过上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

PM2.5危害及正确有效防护措施

PM2.5危害及正确有效防护措施

PM2.5危害及正确有效防护措施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

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

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

总之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

PM2.5危害及正确有效防护措施戴口罩是大家第一个能想到的办法,但面对PM2.5,戴什么样的口罩是有学问的。

面对仅2.5微米的小颗粒,普通的棉纱口罩除了挡挡灰尘和心理作用外,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无论你戴多厚的棉纱口罩。

文献记载医用N95口罩对0.3微米的颗粒能挡住95%,也就是说这种口罩对PM2.5爆表的天气也是有效的。

在门诊工作中一般都是用普通的外科口罩,这种口罩对微粒的滤过率与N95口罩差不多,但由于不密封,所以在这种阴霾天不建议使用。

《2024年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范文

《2024年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范文

《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空气质量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PM2.5作为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浓度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空气质量的好坏。

了解PM2.5的来源、现状、危害及防控措施,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PM2.5的来源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来源主要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1. 自然源:主要包括风扬尘、土壤颗粒、植物花粉等。

2. 人为源:主要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燃煤取暖、建筑扬尘等。

其中,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排放是PM2.5的主要人为来源。

三、PM2.5的现状目前,全球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受到PM2.5的严重影响。

尤其在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PM2.5浓度往往超标,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我国多个城市也曾出现PM2.5超标的情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四、PM2.5的危害1. 对人体的危害:PM2.5颗粒物可以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环境中,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2.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PM2.5可以影响区域气候,加速雾霾天气的形成。

此外,PM2.5还会影响植物生长,降低农作物产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五、PM2.5的防控措施为降低PM2.5浓度,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1. 源头控制:加强工业排放、交通运输等人为源的管控,推动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2. 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应对PM2.5污染。

3.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地表植被对颗粒物的吸附能力,降低风扬尘等自然源的贡献。

4. 提高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加强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建设,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5. 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使用,降低交通尾气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M2.5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摘要:目前,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激烈,又加之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机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至空气中,造成空气中有毒可吸入粒子的浓度不断增加,其中以PM2.5的危害最为严重,它不仅可降低大气能见度,对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文章对PM2.5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探讨了PM2.5的来源,分析了其产生的危害,并就如何降低空气中PM2.5的浓度以及如何防止PM2.5的产生提出了详细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可吸入粒子PM2.5大气能见度PM2.5 hazards and control measures Abstract: Currentl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 of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and coupled with the irrational energy structure and the number of vehicles increasing, large number of pollutants are discharged into the air, resulting toxic concentrations of respirable particles in the air increasing, among the most serious hazards PM2.5, which not only reduces atmospheric visibility, and also put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the human health. article do a more in-depth research on PM2.5, and mainly introduces the sources of PM2.5, analysis its hazards, and some rational measures are proposed.Key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 respirable particles, PM2.5, atmospheric visibility引言PM2.5英文全称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

由于PM2.5其体积较小,因此能轻易穿透鼻纤毛,进而进入肺部,给人体造成损害,是空气中的有毒垃圾,PM2.5不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空气污染物,而是由来自许多不同的人为或自然污染源的大量不同化学成分组成的一种复杂而可变的大气污染物,例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1]。

当前,中国各地区的PM2.5的浓度越来越高,王玮[2]等解析中国PM2.5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PM2.5的污染程度较高,北方的北京市、山西省云岗地区、南方的广东省广州市、广西自治区柳州的PM2.5的浓度严重超标,这种污染粒子本身以及其所附着的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如SO42-、NH4+、Pb 等物质)均会严重损害当地居民的健康与环境质量。

下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关于PM2.5的研究进展,详细的阐述了PM2.5进入空气中的途径,并深入分析了PM2.5危害人类健康的机制,以及应该采取何种防治措施。

1.PM2.5的来源及组成1.1 PM2.5的来源我国的PM2.5污染十分严重,它的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形式有三种:①直接以固定形式排出的一次粒子,②在高温状态下以气态形式排出、在烟羽的稀释和冷却过程中凝结成固态的一次可凝结粒子;③由气态前体污染物通过大气化学反应而生成二次粒子。

PM2.5中的一次粒子主要产生于化石燃料燃烧( 主要是石油和煤炭) 和生物质燃料的燃烧,但在一些地区某些工业过程也能产生大量的一次PM2.5粒子,一次粒子的来源还包括道路场尘、矿物质的加工和精炼过程,而建筑施工、农田耕作、风蚀等过程对环境PM2.5的贡献则相对较小。

二次PM2.5的前体物质主要由前体物质SO4、NO X等物质在特定气象气候条件下通过多相化学反应而转化形成,在其转化过程中湿度起着关键作用,二次粒子前体物质的主要来源:SO4主要来源于燃煤燃油锅炉;NO X主要来源于锅炉、机动车;NH3主要来源于化肥生产、动物粪便、焦炭生产、控制NOX的锅炉等[3]。

1.2 PM2.5的组成PM2.5是一种粒径很小的颗粒物,其比表面积大,极易富集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其组成主要有: 无机元素: 硫、溴、氯、砷、铯、铜、铅、锌、铝、硅、钙、磷、钾、钒、钛、铁、锰等,元素碳( EC);有机碳( OC);水溶性无机盐: 硝酸盐、硫酸盐、铵盐;有机化合物: 挥性有机物( VOC)、多环芳烃( PAH)等;微生物: 细菌、病毒、霉菌等[4]。

这些物质存在于PM2.5的微粒中,使得PM2.5成为一种毒性很强的颗粒物,一旦被人和动物吸入体内,将会产生较强的毒作用,严重损害人与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造成死亡。

2. PM2.5的危害PM2.5的粒径十分微小,可进入肺中,它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悬浮时间长,且输送距离远,因而对大气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

2.1 对环境的危害2.1.1 波及范围广,残留时间长颗粒物中1微米以下的微粒沉降速度慢,在大气中存留时间久,在大气动力作用下能够吹送到很远的地方,污染往往波及很大区域,甚至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1.2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安全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给行车安全带来不便与隐患。

大气能见度主要是由大气颗粒物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决定的。

空气分子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小,其最大的视距(极限能见度)为100一300km(具体数值与光的波长有关)。

在实际的大气中由于颗粒物的存在,能见度一般远远低于这一数值。

大气能见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物体和环境之间失去了对比度,以及大气细颗粒和气体污染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减弱了光信号。

PM2.5对光的吸收效应几乎全部是由碳黑(也称元素碳)和含有碳黑的颗粒物造成的。

尽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碳黑仅占人为颗粒物排放量的1.1%一2.5%和全部颗粒物排放量的0.2%一1.0%。

但其引起的消光效应却要高得多,在某些地方甚至可以使能见度降低一半以上[5]。

2.1.3 对物质有腐蚀作用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化学转化生成的硫酸和硝酸微粒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酸雨会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对建筑,金属等破坏力也极强。

2.1.4 影响气候变化大气中大量的颗粒物,干扰太阳和地面的辐射,从而对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气候发生影响2.2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能长期悬浮于空气中,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1/10大小,鼻腔及呼吸道对其起不到过滤作用,可以直接通过人体的呼吸道,进入肺部,PM2.5易沉积在肺泡内,沉积于肺泡区后,由于区表面积大,肺泡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可溶性部分很容易被吸入到血液,作用到全身,对组织和器官等均会造成损害,并能影响肺部气体交换功能(肺泡 ),诱发或加重肺部疾病,严重的可诱发肺癌恶性疾病[5-6]。

长期处于高浓度PM2.5的空气境中,人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会受到严重伤害。

呼吸系统的症状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呼吸困难、咳嗽、加重哮喘、降低肺功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等。

心血管症状包括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

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都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

2011年,京津冀地区因区域内燃煤电厂空气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数高达9900人,其中北京市近2000人,天津市1200人,河北省6700人,京津冀地区燃煤电厂造成的健康危害评估研究)中指出,在京津冀区域燃煤电厂导致了850例肺癌死亡,新生儿夭折190例,儿童哮喘9300例和慢性支气管炎12000例[1,7,8]。

3. PM2.5的防治措施3.1 加快完善监控体系,严格执行监控标准。

我国PM2.5检测仍处于起步阶段,PM2.5标准低于发达国家仍属正常,但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的健康,加快完善PM2.5监测监控体系显得非常重要,在新PM2.5的标准或于2016年与国际接轨之际,政府也鼓励各地主动实施新标准,新的监控标准一经建立,应动用行政力量加以严格执行,确保行之有效。

3.2 针对超标行为建立严厉的惩罚制度严厉的惩罚制度是的重要监督手段,可以引导全民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健康发展,制定细化严格的惩罚量化标准,使执行者做到有具体的可执行依据,减少惩罚争议,使惩戒更容易行之有效。

严格监督执行空气质量标准,对超标行为进行严厉惩罚,无论是法律行政惩罚还是严苛的经济惩罚,甚至从重惩罚。

3.3 加快产业调整步伐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存在着矛盾,能源结构不尽合理,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里,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占绝大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改造传统产业结构,通过采取淘汰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产能的举措,调整能源结构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加快调整步伐,要认清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利益,正确对待既得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将产业结构合理化建立在产业架构利益长远化的基础上,既改善了资源大量消耗与生态的严重破坏,更关键的是降低大气污染,改善生存环境。

3.4 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大气污染治理不能仅仅限于政府的管理更应该是全民行为,加快新能源的投入研究,大力推广新能源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发展,增强节能意识,广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另一重要途径。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以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为目标,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其次应从道德的方面重视低碳生活,具体可以从买节能车,小排量车做起,减少尾气排放,缓减空气污染压力,除了道德层面的教育引导外,还必须有制度的约束,如果这些制度再辅之以惩戒措施,将会更现实化,也将便于操作。

3.5改进除尘技术PM2.5受其来源不同的影响难以控制,不但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一次粒子,还必须控制极具难度的形成二次粒子的前体物,如NOx、SO2、VOC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