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音乐描写的手法

合集下载

谈李贺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表现手法

谈李贺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表现手法

谈李贺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表现手法○周建刚(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江苏 淮安 223003) [摘 要] 李贺以赋咏音乐为题材的诗歌构思奇谲,比附奇妙,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其中《李凭箜篌引》更是被历代诗评家们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之有音,视之无形,且稍纵即逝。

如何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无形、无色而难以捉摸的音乐形象,李贺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 李贺; 诗歌; 音乐; 表现手法[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2-0059-02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弹奏的诗篇很多,而其中对音乐表现得那样清灵、那样富有个性的,当属李贺的诗歌。

李贺这些以赋咏音乐为题材的诗歌构思奇谲,比附奇妙,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如《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歌》《申胡子筚篥歌》、《龙夜吟》、《蜀国弦》等。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之有音,视之无形,且稍纵即逝,如何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无形、无色而难以捉摸的音乐形象,李贺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以典喻乐李贺善于用典故来表现音乐的感人效果,营造一个神话传说中的天上人间、仙境与凡间交织而成的艺术境界,把人们引入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的音乐世界。

清人方扶南评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1]诗人以典喻乐的手法,用得非常巧妙灵活。

如在《李凭箜篌引》中,诗人借用大量典故,来描摹音乐的曼妙无比。

诗云: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本身的旋律如何优美,也没有直接展现李凭弹奏的技法,而是用一连串的典故为喻,来描写音乐的感人效果。

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手法优秀课件PPT

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手法优秀课件PPT

学习目标 • 掌握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描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乐的手法
• 正面描写 描摹声音(运用拟声词) 比喻(以声写声) 通感(以形写声) 夸张、拟人等
• 侧面烘托 通过环境烘托 通过其他事物对声音的感
受或反应表现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唐代】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能想出 什么好 办法解 决新中 国工业 化的问 题呢? 1.依据辐 射方向 确定“ 辐射源 ”,确定 辐射名 称和热 量传播 空间 2、假如由你来主持制定“一五计划” ,你将 优先发 展什么 ? 3.材料二中“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含义 是什么 ,邓小 平提出 它的根 本目的 是什么 ?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说明香 港问题 能最终 解决的 主要原 因(至 少列出2点), 并指出 其历史 意义。 5.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 世界反 法西斯 战争的 重要组 成部分 ; 6.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 月灭亡 中国的 战略计 划和“ 速战速 决”的 方针, 消耗了 日本的 军事和 经济实 力; 7.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中 国共产 党领导 的敌后 战场;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 括吸收 和反射. 9、含义: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其实 质是土 地退化 。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有何特点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有何特点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有何特点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诗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音乐描写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首先,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富有情感色彩。

古代文人雅士对音乐的热爱常常化作对心灵深处情感的倾诉。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但通过对雁的飞行和鸣叫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深远的情感和壮美的意境。

而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通过对曲笛声音的描摹,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常常与情感交融,形成了一种深邃的艺术韵味。

其次,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注重形象的描绘。

古代诗人往往通过对音乐的声音、乐器的形态以及演奏技巧的描写来表达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苏轼的《赤壁赋》中,他以“遥听千帆远,目送孤雁低”形象地描绘了音乐的远近和乐曲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力。

这种直观的描绘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感。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还强调了韵律与节奏的呼应。

音乐依靠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古诗词也常常通过对音乐中韵律感受的描写来表达对音乐的体验。

在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中,他运用了抑扬顿挫的语调,将诗歌与节奏感的音乐完美结合,塑造出豪放激昂的境界。

这样的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通过诗歌中的音乐描写感受到旋律的旋转和节奏的起伏。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还常常注重对音乐氛围的描绘。

古代文人常常以音乐的场景和环境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江河的广阔和鹳雀楼的高耸,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庄严和辽阔。

这样的描写方式使人在阅读古诗词时,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宏大。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通过丰富的情感色彩、形象的描绘、韵律与节奏的呼应以及对音乐氛围的描绘,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音乐描写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古代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得以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叙事艺术上,是唐诗发展中的一个高峰。

首先,是直接描写。

作者主要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比喻,从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来细腻地描写虚无飘渺、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曲的浊重沉响,节奏急促。

它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在乌云翻滚、电掣雷鸣之中,刷拉拉的一阵骤雨,扑打着大地。

行者一定焦急得非要跑去避雨不可;又使读者似乎感受到,对方要把一腔话儿,像一阵急雨似的在瞬间倾诉出来。

“小弦切切如私语”,形容乐曲的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像是一股汩汩流水;又像是屋檐下呢喃燕语;更像是花前月下,一对恋人轻声细语,使人神秘而亲切。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音乐高低强弱的错落有致,清澈轻快。

听来,着实赏心悦目,大有在草原上跑马时忽快忽慢之感,令人心神摇荡不已,陶醉于《赛马》曲的意境之中。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音乐的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真如黄莺出谷,给人以全新的感受――阳光、鲜花、青山、翠林……无不历历在目。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表现了音乐由流畅变缓慢低咽进而凝滞不动的过程。

它把听者引入另一境界――由沐浴灿烂明媚的阳光,到置身于大雪飞扬的荒漠,大有凄清、孤寂与悲凉之感!“银瓶乍破水浆进”,形容音乐暂时休止后,突然爆发出强烈激昂的声音。

读到这,读者可领略到寒冬乍过,惊雷突响的情景;又宛如听到沉默多时的人们,猛然问的呐喊声。

这声音铿锵激越,让人心悸魂落。

“四弦一声如裂帛”,形容四弦一齐拨动时发出的一声最强音。

这声音,抑扬顿挫,如千钧霹雳。

它是琵琶女幽愁暗恨的全部倾吐,也是她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悲怆控诉。

白居易就是运用这种设喻手法,把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以及表现的音乐美,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读者的眼前,让读者闻其声,见其形。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琵琶行》历来被益为“摹写声音至文”(方扶南《李长古诗集批注》),是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

全诗以乐曲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写乐曲的生动美妙,写演奏技巧之高超。

诗人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卓越的文学技巧,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音乐,逼真地再现了完美的音乐形象,并赋予了它丰富的审美内涵。

1、准确的摹音。

诗人善于借助语言的声音来直接摹拟声音,主要手法是巧用叠词、双声叠韵等。

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地绘声拟音,增强了音响效果,加深了人们听觉的实感。

例如,叠词:瑟瑟、嘈嘈、切切……双声:掩抑、幽咽……叠韵:间关、阑于……等等,都准确到位地描摹了多资多彩的声音,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2、生动的比喻。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生动比喻来写虚缈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多种声音来比喻几个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细委婉;“珠落玉盘”,清脆圆润;“莺语花底”,宛转流利;“泉流冰下”,滞塞不畅;“冰泉冷涩”,低沉停顿;“银瓶乍破”,突然爆发;“铁骑突出”,激越雄壮;“声如裂帛”,强音收尾,嘎然而止。

这里以声喻声,以形绘声,声情并茂,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

3、鲜明的层次。

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第一乐段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出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

接着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

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手法 河北冀州中学弓新亚

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手法 河北冀州中学弓新亚

(1)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1 分)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1分)使 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 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 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1分)写出了分 别后的伤感和思念。(1分)(答“借景抒 情”“联想想象”的适当给一点分即可) (2)“独”突出了孑然独坐、愁对孤灯的形 象;(1分)“空”字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 的情景。(1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 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1 分)
古典诗歌中描写 音乐手法
河北冀州中学 弓新亚
• 音乐空灵微妙,孔子听到《韶》乐之后, 甚至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由此 可见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 • 如若将音乐用诗歌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那就又极难把握了,就需要诗人们运 用高超的艺术方法。 • 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 和李贺《李凭箜篌引》,曾被清人方扶 南称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些 诗歌为我们学习描写声音提供了很好 的借鉴。

李凭箜篌引
•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
听筝
柳中庸
• • • • •
正面描写
以声喻声(比喻、通感、想 象、联想) 以形写声(通感、想象) 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 叫“拟声法”吧。就是用我 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 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
白居易的《琵琶行》如“大弦嘈嘈 如急雨,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 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 “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 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 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 “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 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

诗歌鉴赏中的音乐描写

诗歌鉴赏中的音乐描写

诗歌鉴赏中的音乐描写作者:陶建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10期摘要:音乐空灵微妙,极难把握,要是用诗歌形式把它表现出来那就更难了。

因此,向来诗歌中多将音乐作为点缀,少有以音乐本身为描写对象的。

然而在唐朝,由于音乐的普及,诗人中有许多精通音律的人,有的甚至就是音乐家,再加上当时诗歌技艺的精进,唐诗中出现了大量以音乐本身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本文针对诗歌鉴赏中的音乐描写进行了论述,并列举了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以期能给同行带来启示。

关键词:诗歌鉴赏;音乐描写;手法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10音乐空灵微妙,极难把握,要是用诗歌形式把它表现出来那就更难了。

因此,向来诗歌中多将音乐作为点缀,少有以音乐本身为描写对象的。

然而在唐朝,由于音乐的普及,诗人中有许多精通音律的人,有的甚至就是音乐家,再加上当时诗歌技艺的精进,唐诗中出现了大量以音乐本身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例如,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和李贺《李凭箜篌引》就是其中的姣姣者,曾被清人方扶南称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这些诗歌为我们学习描写声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概括起来,其描写音乐的手法有以下几种:一、摹拟音响法,即运用拟声词来描绘声音的写法例如:1.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2. 铿铿锵锵寒重重,盘涡蹙派鸣蛟龙。

(牛殳《方响歌》)例1用叠字拟声词“嘈嘈”和“切切”来摹拟急促的大弦声和轻细的小弦声。

例2用“铿铿锵锵”这个拟声词来表现方响深沉而凝重的声音。

二、以声写声法,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物声音的写法例如:3. 唯羡风流田太守,小金铃子耳边鸣。

(张祜《王家五弦》)4.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例3用耳边鸣响小金铃声来比拟五弦琵琶声的清脆悠扬。

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

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

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琵琶行》中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琵琶女的难言之痛的,而文中对音乐的描写更是细腻,以下是的琵琶行一文中诗人描写音乐所用的手法。

琵琶行诗人描写音乐用的手法诗人描写音乐用了比喻的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弹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像阵阵疾雨;小弦弹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就好像人在窃窃私语.自此至以下十四句,借助语言摹写音乐的时候,都运用了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这两句是说弹奏琵琶音响之精微.用“嘈嘈”、“切切”这两叠字词摹声,又用“急雨”、“私语”,使它形象化.琵琶有四弦或五弦,“大弦”指其中最粗的弦,“小弦”指其中最细的弦.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前一句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这里再用后一句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重音叠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有时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宛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有时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间关”,形容莺声宛转.“幽咽”,指悲抑哽塞.这里,诗人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分别表现出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冰下的流泉,渐渐地冻结了;那弦也像被冻住了,快要断绝;就这样,弦声越来越弱,暂时停歇下来.诗人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将变化多端的音乐描绘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作者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出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铺垫.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声音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此时,虽然静默无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无暇细味.而“无声”之时,给人以时间去思绪,体味曲中之情;同时将听者引向未来,因为不知道下面又会怎样.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强音,就像银瓶突然迸裂,里面的水浆喷溅而出;又像铁骑冲出、刀枪撞击一样,是那样雄壮铿锵,激越昂扬.当听者置身“无声”之境时,满以为就要结束了.谁知“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已积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可压抑,终于在这里爆发出来.于是,全曲推向高潮.琵琶行原文: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3:
秋 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1)①以景结情。 (手法) ②诗人想象清晨来到烟雨迷蒙的桐江垂钓,把钓舟系在秋叶正红 的枫树上。 (翻译) ③烟雨迷蒙,诗人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强化了诗歌由沧桑感, 苍凉感和人生短暂的空虚感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意境情感) ④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术语)
例 4: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赏析: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①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比喻,以声写声。(手法)
听蜀僧睿弹琴
②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我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翻译) ③ “一挥手”写出了蜀僧弹琴时潇洒的动作和气定神闲的从容 姿态;比喻,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 传神地表现出琴声极其宏伟、铿锵有力的特点。(分析) ④表现了蜀僧弹琴技艺的高超。(作用)
描写音乐的手法
正面描写: 对弹奏者的动作、神态等的描写 描摹声音(运用拟声词) 比喻(以声写声) 通感(以形写声) 夸张、拟人等 联想、想象
侧面烘托:通过环境的烘托 通过其他事物、人对声音的感受或反应表现
例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①比喻、以声写声。 (手法) ②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翻译) ③把大弦的粗重之声比作急雨声,小弦的轻细之声比作私语声; 用急雨声、私语声来形容大弦的粗重之声与小弦的轻细之声; (分析) ④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琵琶乐声的粗重繁密与轻柔细致,表现了琵 琶女弹奏技艺的精妙。 (作用:音乐特点,弹奏者技艺高超)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 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 再飘游。 (侧面描写)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 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 弹奏箜篌。(侧面描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 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 开怀欢笑。(正面描写)以声写声; 以形写声(乐声凄凉、愉悦),通感,听觉转换成视觉。
练习5:
野 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 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 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④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练习7: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 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 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 的天帝。(侧面描写)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 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引落了漫天绵 绵秋雨。(侧面描写)想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 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 悠悠。 (侧面描写)想象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 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 寒飕飕!(侧面描写)想象
例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①夸张、通感、以形写声。 (手法) ②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翻译) ③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的形象,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 刀枪鸣的视觉景象来形容听觉所闻的声音。 (分析)
④突出了琵琶乐声的激越雄壮、高亢激昂,形象地表现了琵琶女 弹奏技艺的精妙。 (作用:音乐特点,弹奏者技艺高超)
例7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①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 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海涯。 ②思亲之情(盼子思夫)(概括情感)。颈联运用想象、联想(手 法),诗人由低沉、幽咽的筝声想象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 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愁;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 而望月长叹。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孤独、愁苦和思念之情。(结合 诗句分析) ③对远方身处困境的亲人的担忧之情(概括情感) 。尾联直抒 胸臆(手法),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 恨,亲人被贬到南陲海涯,南北远离,又遭厄运,怎不牵挂、担 忧?(结合诗句分析)
练习3:
秋 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 [zé] 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①因醉后独倚高阁,天地狭小、国家残败、偏安一隅而愁。诗人 酒后独倚高楼,感叹无奈愁苦于国家在战争中的节节败退,领 土不断丧失。 ②因年迈多病,时光飞逝而愁。中年多病,时光易逝,迫近晚年。 ③因报国无门,无人赏识而愁。诗人虽深经百战,却不得重用。 ④因国家战火不断而愁。诗人深夜无眠,战争中的画角声声不断, 边关不宁,战火不息,不禁无奈悲苦。
②侧面烘托写听者的感受:烘托琴音美妙,技艺高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惭愧呀,我空有一双耳朵,不会欣 赏音乐。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但是听了颖师的琴声之后,我先是 在一旁起坐不安……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仓皇中我急忙伸手阻止了这一弹奏, 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颖师你高超的琴艺,一会儿把 我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我置入悲苦的地狱,就好像同 时把冰火投入了我的胸膛。
例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①叠词、拟声词。 (手法) ②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翻译) 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琵琶乐声的粗重繁密与轻柔细致的特点。 (分析:音乐特点) ④使音乐更加贴切形象,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精妙。 (作用:弹奏者技艺高超) ⑤音乐美。
例3: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①侧面描写、用环境烘托。 (手法) ②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一轮皎洁的 明月,万籁俱寂。 (翻译) ③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烘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 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分析:环境特点,与音乐关系) ④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琵琶乐声的优美动听,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 技艺的高超绝妙(作用:音乐特点,弹奏者技艺高超)
练习7: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 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 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 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 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听蜀僧睿弹琴
例 4: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赏析: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 ①侧面描写,环境烘托。(手法) ②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 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 满天空。(翻译) ③烘托了天色的昏暗,说明时间过得很快,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 声而不自知的状态,(分析) ④从侧面写出了琴声的优美动听,蜀僧技艺的高超。(作用)
练习5:
野 望(唐)杜甫
①首联借景抒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 万里桥。作者借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传 达了忧国之情; 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②颔联直抒胸臆。写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 不禁涕泪涟涟。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直接而强烈 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③颈联直抒胸臆。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 答圣明朝廷。直接而强烈地表达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的无 奈和郁闷之情。 ④尾联直抒胸臆。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 人悲伤怅惘。直接而强烈地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例 6: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
箜篌乐声的美妙感人,李凭演奏技艺高超。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 磨之际窃窃私语,谈情说怨。 以声写声 细柔婉转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 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以形写声、通感(用视觉写听觉)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接着又转成风和日丽,远处 飘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漂浮不定,若有若 无。 琴声柔和,宛转悠扬。 以形写声、通感(用视觉写听觉)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 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以声写声 和声中主调高扬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声调由高滑低,戛然而止, 就像攀登险峰,在再也无法升高分寸的时候突然失足跌落,直跌 到谷底。
练习3:
秋 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 [zé] 狭窄。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1)①虚写(想象)。(手法) ②诗人想象清晨来到烟雨迷蒙的桐江垂钓,把钓舟系在秋叶正红 的枫树上。 (翻译) ③借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 暗含报国无门、无人赏识、山河破碎的无奈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赏析: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①侧面烘托,写听琴的感受。(手法) ②诗人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 愉悦。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 合在一起,听者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 (翻译,分析) ③从侧面写出了琴声的优美动听,蜀僧技艺的高超。(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