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每个人都会被这些古诗所吸引,不过最美的还是那一抹《琵琶行》。
琵琶行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写的《琵琶行》描述了他听到琵琶声后的心理变化,读了以后,我就深深地沉醉在里面,回味无穷。
这首诗通过叙事写景,用人物独白的方式叙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诗中主角--琵琶女的形象鲜明突出。
我还清楚地记得:夕阳西下,云霞满天,在皎洁的月光下,琵琶女拨动琴弦,似在向天地倾诉她的衷肠。
凄凉的夜色衬托着悲伤的情调,烘托了音乐的效果。
全诗从白居易的感受写起,一直到叙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构成一幅凄婉的音乐图画。
尤其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这首诗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
诗人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遭遇,他原来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曾为祖国建功立业。
可是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却让他经受了人间冷暖的考验,所以诗人不再有少年时的朝气蓬勃,也不再幻想什么,只求能保住小命就行。
这种心境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中可以看出。
最后四句中,诗人感慨:像我这样贬斥在外的人,即使有幸与朋友重逢,又何必要说那些感伤的话呢?然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两位主人公之间是有感情基础的,诗人将琵琶女的形象描绘得如此鲜明突出,正是由于她弹奏时技艺精湛的缘故。
再者,诗人所用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
全诗无论是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塑造琵琶女这个形象服务的。
虽然其中没有出现“我”字,但读者从字里行间却分明感到,这是作者自身在抒情。
第二、三句中“夕阳西下”的描写,暗示了时间推移,为“千呼万唤始出来”准备了环境;结尾一句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又以景物描写突出人物的感情活动。
一位擅弹琵琶的美丽女子,在艺术享受中融进自己满腔的激情,尽情尽致地弹奏,直到曲终情竭。
可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与封建社会中的达官贵人纵情声色、纸醉金迷的生活恰成鲜明的对照。
浅谈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浅谈唐诗中的音乐描写我国的音乐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不仅古代乐师给我们记录一些美妙的音乐,诗人们也用文字记载了当时乐师们高超的演奏技艺。
唐诗的音乐描写在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三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些诗皆是摹写声音的至文。
做为历代传送的名篇《琵琶行》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音乐摹写相当真切动人,诗人是这样记述这次音乐演奏的:先写转轴、拨弦、调音,在这两三声中,虽然未成曲调,却已脉脉含情了。
在一弦一音中,都倾述着自己的情思。
她先弹一首《霓裳羽衣曲》,接着又弹了一首《绿腰》,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宛如一阵急雨;小弦切切,柔和而细促,恰似一阵私语,嘈嘈切切错杂着,就好像大珠小珠落入玉盘一样。
一会又像花下的莺语,婉转流去;一会儿又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通,曲调是多么富于变化啊!渐渐地泉水冷涩,好像弦被折断了一样,声音凝住了。
但那是断若断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忽然,声音如银瓶咋破,水流喷泻,似铁骑突出,刀枪齐鸣。
音乐又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度展开,进入高潮。
这时她忽然用拨子一划,四根弦一奇发出声响,好似猛烈撕开丝帛一样,乐曲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了。
琵琶的演奏,抒发了艺人的复杂的感情。
诗人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述平生不得意”等诗句,就把诗中人物感情和乐曲联系起来,琵琶女年轻时曾风流一时,后来年长色衰,被人遗忘。
她一生饱经世间冷暖,深切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社会的黑暗。
她怨恨那种强欢卖笑的说话,对侮辱、摧残了自己身心的社会强烈不满,因此她把这种感情传于琴弦,使乐曲由婉转流畅到低沉难通,“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水冰下难。
”又由低下难通到异常缓慢,“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这种感情由悠悠的怨恨到压抑的激情,又到无声的抗议。
这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是无声的控诉,是苦涩的眼泪,她集聚了无穷的力量,压抑的“幽怨”一下子像破银瓶,突出重围,画作当心以画。
四根琴弦发出强烈的声音,这是从琵琶女心中迸发出的不平之声。
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赤壁赋》、《明湖居听书》音乐描写浅析

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赤壁赋》、《明湖居听书》音乐描写浅析
《琵琶行》
<i林黛玉去世时,安史幽燕掶她的尸体,并带着她的琵琶上淝水,淝水之处原本经常有流水欢腾的状况。
当安史演奏她的琵琶时,<C曲调有悲叹、哀恸之色,象征着林黛玉当时惨痛的双亲,痛不欲生。
最后安史和他的伙伴们要一起上黑水,以献殉守林黛玉,但并未成功,只能捧着琵琶上淝水,把她静静地送走了。
《赤壁赋》
<II曹操大军发电台,把荆州放弃到汉水南岸,它们在军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于是紧接
着发生了之后的赤壁之战。
曹操的军队历经了持久的考验,最终他们不敌吴臼的险势,此
时曹操在船中自作诗歌,弹奏琵琶。
曲调相当激昂宏壮,渲染了史诗般的场景,传达出被
迫赴死前可能心中存在的兴奋、紧张和厌恶之情,都通过这一曲琵琶之乐来表达出来。
《明湖居听书》
<III此曲的琵琶所弹奏的是《明湖居听书》,它描绘的是古人在明湖居尝试寻找方针、追求自然之境的故事。
曲调中沉静而又宁静,把古人的品位和敏锐的生活理念一路营造出来,心中弥漫着追求理想之本性。
乐曲中运用了高调点、中调阳台等节奏,以及长短变化、旋
律连接以及激情抒发等多种手法,在安定流畅的节奏中忍不住回荡着大自然景色中情感自
由而恬淡的神秘感,给聆听者带来一种不知名的感叹。
总的来说,三首琵琶音乐有着共同的诗情画意,都一一渲染出了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揭
示了历史背景下的故事。
这三首琵琶乐曲用声音诠释着诗人的情思,把他们的思想融入到
音乐中去,用一曲琵琶之声将无限美好传达出来,受众陶醉其中。
描写音乐的古诗

描写音乐的古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描写音乐的古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描写音乐的古诗钱起《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徒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陈季、王邕、庄若讷、魏璀四人所作《湘灵鼓瑟》神女泛瑶瑟,古祠严野亭。
楚云来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指徵幽契,繁声入杳冥。
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
调苦荆人怨,时遥帝子灵。
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临江仙秦观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从前曾经。
月亮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唐.白居易法曲法曲歌大定,积德重熙有馀庆。
永徽之人舞而咏,法曲法曲舞霓裳。
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
法曲法曲歌堂堂,堂堂之庆垂无疆。
中宗肃宗复鸿业,唐祚中兴万万叶。
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
以乱干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
乃知法曲本华风,苟能审音与政通。
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
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
〖玉声如乐〗唐.刘轲玉叩能旋止,人言与乐并。
繁音忽已阕,雅韵诎然清。
佩想停仙步,泉疑咽夜声。
曲终无异听,响极有馀情。
特达知难拟,玲珑岂易名。
昆山如可得,一片伫为荣。
〖杨柳枝词〗唐.刘禹锡塞上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嵩岳闻笙〗唐.刘希夷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
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
仙人不行见,乘月近吹笙。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
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描绘了南诏国的风景和当地音乐文化。
其中,作者对琵琶音乐的描写非常详细,展示了琵琶的美妙之处。
以下是《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第一章:琵琶的外观和音质作者首先对琵琶的外观进行了描写,称其形状如月,琴身细长,音箱起伏有致,琴弦细软,琴柄逶迤。
接着,作者描述了琵琶的音质,赞美琵琶的音色宛如天籁之音,能够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第二章:琵琶音乐的技巧作者详细介绍了琵琶音乐的技巧,包括指法、拨弦和弹奏的方式。
他描述了琵琶演奏者的手指翩翩起舞,灵活自如地拨动琴弦,音乐韵律流畅自然。
他还表达了对琵琶演奏技巧的敬佩之情。
第三章:琵琶音乐的表现力作者通过描写琵琶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来展示其表现力。
他描述了琵琶音乐中包含的悲怆、哀伤、感伤等情感,以及琵琶演奏者通过琴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第四章:琵琶音乐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作者描绘了琵琶音乐与自然景观的和谐融合,称琵琶音乐在南诏山水之间回荡,如同其中的一部分。
他以琵琶音乐为伴,走遍南诏山川,欣赏自然景色,并将其与琵琶音乐相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琵琶音乐的艺术价值作者认为琵琶音乐的艺术价值非常高。
他称琵琶音乐可以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妙之处。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南诏山川的图片和琵琶演奏视频。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作者或权利人对其所著作的独占使用权。
2.知识产权:指由人类智慧创造的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3.著作权法:是规定著作权保护范围,确认著作权归属权和著作权人权利的法律。
古诗词中侧面描写音乐的名句

古诗词中侧面描写音乐的名句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把琵琶歌女演奏琵琶后白居易等人沉迷其中的心理烘托得淋漓尽致。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贺《李凭箜篌引》)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和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极力烘托了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它不仅惊动了地上的皇帝,也惊动了天上的天帝。
乐声传到了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乐声传到了神山,教令神妪也感动不已;
乐声传到了海底,连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老鱼和瘦蛟也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乐声传到月宫,成天伐桂、劳累过度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儿,竟忘记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
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通过
这些神奇的想象,把李凭弹奏箜篌的技艺烘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对音乐的描写更是堪称经典,不仅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更深刻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一、音乐描写的层次性《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从初步试弦到高潮迭起,再到曲终人散,每一阶段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文章开篇,白居易便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点出了琵琶女演奏前的情感准备,那轻轻转动的琴轴和试探性的拨弦声,虽未形成完整的曲调,却已充满了深情厚意。
随后,音乐逐渐展开,“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琵琶女手指的灵活与乐曲的丰富变化。
到了高潮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运用生动的比喻,将琵琶声的急促与轻柔、杂乱与和谐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音乐渐渐平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以一种决绝而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这场音乐盛宴。
二、情感表达的丰富性《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不仅是对声音的描绘,更是对情感的抒发。
白居易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迁谪之悲与琵琶女的遭遇相共鸣,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琵琶女的音乐中既有“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欢快与明媚,也有“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幽怨与哀愁,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激昂与悲壮。
这些情感的交织与变化,不仅反映了琵琶女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映射出白居易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无奈感慨。
通过音乐,两人跨越了身份与地位的界限,实现了心灵的交流与慰藉。
三、艺术手法的独特性《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艺术手法独具匠心。
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有形可感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自然界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高低强弱;“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则以“冰泉冷涩”形容音乐的暂停与凝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
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明湖居听书》及其他

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明湖居听书》及其他巧妙地运用比喻,是描写音乐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
这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
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
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沾滞。
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
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
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
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
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听众的反映来体现音乐的艺术魅力。《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归客人不发都是因为深深地被音乐吸引。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结束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这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作者认为“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女第三次演奏后,用“满座重闻皆掩泣”从面上写出音乐感人至深的力量;用“江州司马青衫湿”从点上写出音乐能引起诗人情感上的共鸣,让诗人情不自禁感慨万千,泣涕唏嘘。笔者认为,从侧面烘托音乐的感染力比正面描摹乐声更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种艺术上的空白更能让读者回味无穷。这可与《省试湘灵鼓瑟》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无定法,除了上述技巧外,还可以从音乐的抑扬顿挫、高低急徐的角度描写音乐。《琵琶行》和《明湖居听书》都写出了音乐歌声从低到高,从舒缓到急促,并在高潮后戛然而止的跌宕起伏的过程。
高明的文学家就如同高明的乐师,他们以语言为琴瑟,懂得在恰切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技巧拨动读者内心深处的琴弦,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给我们如听仙乐,如遇知音绝妙感觉和审美享受,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感慨。
描写音乐,还可以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也叫移觉。最典型的莫过于刘鹗《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段。王小玉初唱时,人们听来“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将获得美妙歌声的听觉转化为“熨过”“伏贴”的感觉和吃了人参果而畅快的味觉;王小玉“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把王小玉的歌声转换成视觉形象,抛入天际的钢丝的形象让人感觉到了歌声的尖细而高亢。“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也是用视觉形象把旋律的跌宕起伏,歌声的千回百转表现出来。这两个例子是赋声以形的通感。王小玉唱到高潮时,“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从视觉的角度写听觉,不仅有烟火之形,还有绚烂之色,把歌者声形色兼备的高超技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人用露滴残荷的形象(“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盛开如笑靥的兰花(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神奇构思,真是形神兼备。以感觉写感觉的通感修辞手法调动了听众的所有感官,让他们潜心投入到欣赏这天籁之音的意境当中。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墓,秋云暗几重。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自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明湖居听书
《老残游记》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如《琵琶行》中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比喻音乐的突发激烈,以”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音乐的清脆尖锐,以“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裂帛”来比喻乐声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急促和激越。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昆山玉碎比喻音乐乍起时的高亢清脆,凤凰叫比喻乐声的清亮幽怨;李白的《听蜀僧睿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万壑松”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的铿锵有力。这种“以声喻声”“以声类声”,能达到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诗词乐韵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禅,起座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听蜀僧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诗文中的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描写
描写音乐,可以使用逼真的拟声词。
《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描摹大弦的浊杂粗重,“切切”描摹小弦的轻悠委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间关是鸟的婉转叫声,这里用来模拟琵琶声的婉转悦耳,幽咽是人低泣声,这里用来模拟琵琶声的低沉冷涩。
也可以使用贴切的比喻。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手法上,描写音乐,还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多彩音乐世界。
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中“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湘水女神鼓瑟,曲声袅袅,动人心弦.它吸引了名叫冯夷的水神,使他忍不住在水上跳起舞来.。这些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通过奇瑰的景象把音乐的强大魅力表现出来,的确是描写音乐的佳作。最典型的要数李贺《李凭箜篌引》。这首描写箜篌乐声的诗歌通篇充满奇异的想象,不仅有被音乐打动而触动愁怀的江娥和素女,还有正在听得入迷竟然忘记补天,导致石破天惊,秋雨倾泻的女娲;更有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的老鱼和瘦蛟,甚至有劳累不堪,听乐而忘眠的吴刚和任凭深夜的露水把皮毛浸湿也不肯离去的玉兔。试想,作者如果没有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如何写得出如此瑰丽奇幻的妙境?读者如果不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如何能体会这天上人间难得的飘飘仙乐?作者在创作上独辟蹊径,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