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复习资料
毽球的基本技术讲解

毽球的基本技术讲解毽球技术是运动员在毽球比赛过程中所运用的恰当踢法和动作,因为比赛的形式复杂多变,为了适应这种情况,一个专业的运动员必须经过足够的训练以保证能够娴熟地掌握和运用毽球的各种技术。
正规的毽球基本技术动作主要包括六大类,也就是我们常说和常见的准备姿势与移动、起球、发球、踢传球、进攻、防守。
(一)准备姿势与移动1.准备姿势准备姿势:是运动员身体的一种等待状态,也就是在比赛赛场上未接球时所保持的状态,正规的比赛中,运动员所对的各式各样的来球,这就需要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姿势,做好不同的动作准备。
只有准备姿势正确合理,才有更多的可能合理应用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术,各种攻防技术才可能得到及时发挥。
总的来说,准备姿势对于身体随时随地由静止状态迅速变成动作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准备姿势一般分为两种:(1)左右开立准备姿势动作要领:两脚左右平行打开,大约与肩同样的宽度,这时脚跟一定要稍微提起,脚掌内扣的同时,两膝也要内扣,不过要稍弯曲,重心要保证在两脚中间,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放松上身并稍稍前倾,放松两臂,使其自然垂于体侧,两脚随时保持由静转动的待命状态,适度绷紧全身的肌肉,集中注意力,思考来球可能的方向。
该姿势常用于预判,在判断之后,便于运动员快速地完成左右方向上的由静到动的转变。
在移动后,防守对方攻球落点在中、前场时也需要保持该种准备姿势。
(2)前后开立准备姿势动作要领:两脚前后打开,大约与肩同宽,脚内侧务必要着地,两脚尖要正对前方,同时稍稍提起后脚跟,膝关节内扣但要保持一定的弯曲,身体重心微微前倾,两臂放松,自然垂下紧贴体侧,两脚微微抖动以保持发力的状态,精神必须高度集中,视线放在来球可能的方向,适当放松身体但要保持待动状态以应付一切的可能情况。
该姿势常用于接发球和后排防守预判移动中,便于运动员快速地完成前后方向上的由静到动的转变。
该种准备姿势要注意是后脚跟离地,身体重心要前倾,静中带动的状态要随时保持。
毽球理论课——精选推荐

毽球理论课教学内容:1、毽球发展概况2、怎样踢毽球3、毽球的基本技能教学目标:通过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有关毽球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及毽球的基本技能,从而为在中小学开展此项运动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毽球的基本技能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老师引导:“老师们,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一项既古老又新颖的运动技能。
说它古老,是因为在我们国家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说它新颖呢,是因为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普及。
这就是这几天我要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毽球’。
(拿出毽球向大家展示)毽子起源于汉代,盛于六朝隋唐,许多史书都有记载。
经过近代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毽球成为继武术之后又一个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并得到国际认同和接纳的项目,它是我国具有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性质的国际化体育项目。
”二、毽球运动发展史:1、毽球运动简介:毽球运动比赛场地为羽毛球的场地,长为11.88米,宽为6.1米,单人比赛场地长为11.88米,宽为5.18米,中间用球网相隔,网高女子1.5米,男子1.6米,比赛双方各一队,每队上场人数为3人,替补队员3人。
比赛由发球一方队员在发球区抛球用脚踢至对方的场地内,即比赛开始。
在比赛进行中,每方队员踢球不能超过四次,单人也不能超过三次,每人最多只能能踢两次,如超出即为犯规,由对方发球并得分。
毽球不能明显停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否则判为持球。
比赛时双方队员可以用除手臂以外的任何部位击球。
以前是发球得分制,现在是每球得分制。
并采用三局两胜制,团体比赛每局21分,单、双、混合比赛每局15分。
凡赢得发球权的队的队员,应该先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轮换一个位置再进行比赛。
所以说毽球运动它是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
2、特点:灵敏性——一个小小的、上下飞舞不定的毽子,踢毽者要在最有利的一刹那间来控制它,在空中完成各种接、落、跳、绕、踢的动作,过早过晚都要失败,这就需要做到反应快、时间准、动作灵敏、协调。
因此,踢毽子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反应、灵敏和动作协调的能力。
毽 球

毽球第一课时:基础理论与毽球概述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毽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2、大力推广毽球这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学会欣赏毽球运动,丰富校园文化。
二、介绍毽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毽球运动是从我国踢毽活动发展而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我国踢毽活动源于汉代,盛于六朝、隋唐,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宋代高承著《事物纪原》一书记载:“今日小儿以铅锡为钱,装鸡羽,呼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兼,拖抢、耸肩、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在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日的浙江杭州)踢毽子曾风靡一时。
《武林旧事》载:”以经营毽子为食者,则有数十家之多…”可见当时踢毽子是何等普及。
明清时,民间的踢毽水平已相当高。
清代阮葵生著《客余茶话》记载:“千态万状,高下远近旋转承接,不善铢黍,其中套数家门凡百十种。
”《帝今岁时记胜》记载:“手舞脚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团转相帮,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堕落…”到了近代我国踢毽子也很盛行。
陈忠著的《文华书院的体育活动》中对武汉文华书院1899年至1900年间学生活动的描述:“晚饭后,操场里呈现生气蓬勃的景象。
这儿一组学生在踢毽子,他们用脚板把毽子踢到高空中,或者用手甚至用脸来接毽子…”。
1947年广州市的三轮车工人闲暇时以绳代网,进行隔网对抗的踢毽“网毽”比赛。
解放后,广州市体委很快制定出《网毽竞赛规则》。
随后,网毽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得到推广发展。
1984年国家体委有关部门进一步对“网毽”运动进行挖掘、改进,逐步完善了毽球竞赛规则,正式将“网毽”定名“毽球”。
并列为国家的比赛项目,定期举办全国毽球锦标赛,全国职工毽球赛,全国甲级联赛,全国大、中、小学生毽球比赛等。
到1995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正式将毽球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
1996年将毽球正式列入全国农民运动会竞赛项目。
毽球运动场地设备简单,运用足球的技法、排球的战术及裁判法,进行个人或集体的对抗活动。
毽球教案2(2023版ppt)

评分标准:表演创意、技巧难度、团队配合、现场气氛等
02
奖项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团队奖等
03
比赛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也可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进行
04
毽球文化传播
7
毽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毽球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毽球文化随着华人移民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器材:毽球、毽球拍、毽球鞋、毽球服等
场地:室内外均可,要求平整、无障碍物,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
器材要求:毽球重量在100克左右,直径在10厘米左右,羽毛数量在10根左右
场地要求:室内场地要求通风良好,室外场地要求阳光充足,避免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影响比赛
毽球基本动作
2
踢毽子的基本动作
内踢:用脚内侧踢毽子,保持身体直立,脚部自然放松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
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进度安排
01
第一周:介绍毽球运动,讲解基本动作和技巧
02
第二周:练习基本动作和技巧,进行分组练习
03
第三周:学习简单的比赛规则和战术
04
第四周:进行分组比赛,总结比赛经验
05
第五周:学习更高难度的赛,总结比赛经验
社会活动:通过举办毽球比赛、表演和展览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毽球文化
谢谢
04
运动中的自我保护
1
热身运动: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防止运动损伤
2
运动装备:穿着合适的运动服和运动鞋,防止滑倒和扭伤
3
运动强度: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4
毽球教案大学

教学对象:大学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毽球的基本知识、起源和发展。
2. 掌握毽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技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教学时间:8课时教学场地:室内体育馆教学器材:毽球若干、毽球架、标志盘、秒表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毽球基本知识及准备活动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毽球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毽球在我国体育史上的地位。
二、准备活动1. 整队、点名、宣布本节课内容。
2. 进行慢跑、关节活动等准备活动,让学生充分活动开身体。
三、基本知识讲解1. 毽球的种类、材质、规格。
2. 毽球的基本规则和比赛形式。
四、技术动作教学1. 教授毽球的基本动作:踢、抛、接、扣等。
2. 通过示范、分解教学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
五、实践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基本动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相观摩、交流,提高练习效果。
第二课时:毽球基本技术训练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毽球的基本知识和准备活动。
2. 强调基本技术动作的重要性。
二、基本技术训练1. 教授毽球的基本技术:踢球、抛球、接球、扣球等。
2. 通过示范、分解教学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技术。
三、实践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基本技术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相观摩、交流,提高练习效果。
第三课时:毽球战术训练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毽球的基本技术和准备活动。
2. 强调战术训练的重要性。
二、战术讲解1. 介绍毽球的进攻战术、防守战术和转换战术。
2. 分析不同战术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三、实践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战术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相观摩、交流,提高练习效果。
第四课时:毽球比赛规则及裁判法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毽球的基本知识和准备活动。
2. 强调比赛规则和裁判法的重要性。
二、比赛规则讲解1. 介绍毽球的比赛规则、计分方式、犯规等。
2. 分析比赛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大学生体育教程》第11章 毽球 教学课件

踢球是毽球的最基本技术。在进攻、防守以 及攻防的转换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 同的脚法就能踢出不同作用的球。有内测踢 球、外侧踢球、脚背踢球、前脚掌身后踢球、 倒勾踢球、凌空踢球和正面脚掌踢球。
第二节 毽球基Leabharlann 技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三)触球 在身体膝关节以上部位的踢球都叫触球,是毽球的接球方法之一,有点儿像足球中的停球,主要 是为了缓冲来球的力量和为下一个踢球动作(如进攻或传球)做过渡调整。这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一项毽球技术。触球的方法也很多,大约可分为大腿触球、胸部触球、头部触球、肩触球等。
1. 编排要合理
整套动作的编排要符合规则的要求。每个动作要 准确、不失误或少失误,一个花样和一个花样之 间不能混淆,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自然、流畅。 整套动作看上去要优美。
3. 变化要多样
一整套花样动作中,踢法要变化多端、穿插有序、 不单调,应由多个花样动作组成,在变化中要上 下、前后、快慢、难易结合,动作要灵活巧妙、 美观大方,这样才具有观赏性。
第三节 毽球基本战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五)基本进攻战术:在确定一个队的基本进攻战术时,首先要根据本方队员的具体情况、具体技术特点进行合 理恰当的阵容配备。
1
“一、二”配备
场上三名队员中有一 名主攻手和两名传球 手的组合形式。它是 最基本的阵容配备, 适用于最初阶段的比 赛战术。
2
“二、一”配备
场上三名队员中有一 名主攻手、一名副攻 手和一名传球手的组 合形式。这种阵容适 用于场上有勾球手、 踏球手各一人以及一 名二传手的阵容。
第四节 毽球运动竞赛
第五节 毽球运动常见损伤及预防
随着毽球运动普及程度的提高及比赛次数的增多,毽球运动水平及比赛激烈程度不断提升,伴随而来的运动
毽球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毽球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1. 毽球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B2. 毽球比赛中,每队上场的运动员人数是多少?A. 2人B. 3人C. 4人D. 5人答案:B3. 毽球比赛中,球落地后,运动员是否可以用手捡起?A. 可以B. 不可以C. 仅在特定情况下可以D. 仅在发球时可以答案:B4. 毽球比赛中,发球方在发球时,球必须从哪个位置发出?A. 场地的任何位置B. 场地的后场C. 场地的前场D. 场地的中线答案:D5. 在毽球比赛中,运动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击球?A. 手和脚B. 头和脚C. 手、脚和肩膀D. 脚和腿答案:D6. 毽球比赛中,球在对方场地内落地,发球方得几分?A. 1分B. 2分C. 3分D. 不得分答案:A7. 毽球比赛中,如果球在本方场地内落地,对方得几分?A. 1分B. 2分C. 3分D. 不得分答案:A8. 毽球比赛中,每局比赛的得分上限是多少?A. 15分B. 21分C. 25分D. 30分答案:B9. 毽球比赛中,决胜局的得分上限是多少?A. 15分C. 21分D. 25分答案:B10. 毽球比赛中,如果双方在一局比赛中得分相同,需要进行什么?A. 重赛B. 加赛C. 抽签决定胜者D. 直接判定平局答案:B11. 毽球比赛中,运动员在场上的位置是否有固定要求?A. 有B. 没有C. 仅在特定情况下有D. 仅在发球时有答案:B12. 毽球比赛中,运动员是否可以在场地外击球?A. 可以B. 不可以C. 仅在特定情况下可以D. 仅在发球时可以答案:B13. 毽球比赛中,运动员是否可以连续击球超过两次?A. 可以B. 不可以C. 仅在特定情况下可以D. 仅在发球时可以14. 毽球比赛中,如果球触网后落在对方场地内,应如何处理?A. 判对方得分B. 判发球方得分C. 重赛该球D. 直接判定平局答案:C15. 毽球比赛中,运动员是否可以用脚以外的身体部位发球?A. 可以B. 不可以C. 仅在特定情况下可以D. 仅在发球时可以答案:B。
毽球

第一章、简介-历史
据历史文献和出土 文物证明,起源于我国 汉代,盛行于六朝、隋、 唐。明、清时期,踢毽 子进一步发展,至清末 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
第二章、毽球运动
毽球比赛时曾有原则为“羽 毛球场地、排球规则、足球 动作”,但在实际诞生后, 最后一条并未落实。 从发球、主要攻防动作和集 体项目设定方面都与藤球十 分接近。 例如在进攻动作方面,目前 毽球的两种主要进攻动作 “高腿踏毽”和“外摆脚背 倒勾攻球”
第五章、毽球场地、器材
比赛场地采用羽毛场双打场地,长11.88米,宽 6.1米。场地上空6米以内(由地面计算)和场地 四周2米以内不得有障碍物。
第五章、毽球场地、器材
7米
6米
球网的中部顶端距地面垂直高度为1.60米(男子), 1.50米(女子)。 在球网的两端,垂直于边线和中线交接处,各系有一条 宽4厘米,长76厘米的白色带子,叫标志带.在球网上连接标 志带外侧应系有两根有韧性的杆,叫标志杆。
第五章、毽球场地、器材
毽球规格: 毽球由毽毛、毽垫等构成。 毽毛为四支白色或彩色鹅羽 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内,每支 羽毛宽3.20—3.50厘米。毽垫 直径3.80-4厘米,厚1.30-1.50 厘米。毛管高2.50厘米。 毽球的高度为13-15厘米。 毽球的重量为13-15克。
第六章、竞赛规、国际性赛事和对外交流: 1.1993年首届国际毽球邀请赛 在重庆举行, 2.1996年7月中国男女踺球队一 行10人访问了匈牙利、德国和芬 兰。 3.1998年中国毽球队分别赴越 南和德国进行交流。 4.2000年我国广东的中山和惠 州都举行了国际毽球邀请赛。 5.2000年中国花毽队赴香港表 演取得巨大成功。 6.2003年11月,东南亚运动在越 南举行,中国毽球协会派员观 摩了其中的毽球比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距两端线中点两侧各1米处向场外各画一条长20厘米与端线垂直的短线叫发球区线(此线不包括在发球区内)。发球区线向后无限延长的区域叫发球区。
第一款 球网
球网长7米,宽76厘米,网孔2厘米见方。球网上沿缝有4厘米宽的双层白布,用绳穿起,将球网张挂在网柱上。球网必须挂在中线的垂直上空。球网为深绿色。网柱安在中线以外,距边线45厘米处。
第十条暂停与公共暂停
第一款比赛成死球时,教练员或场上队长可以向裁判员请求停。
第二款 暂停时,教练员可以在场外进行指导,但场上员不得出场,不得与场外其他任何人讲话,场外人员也不得进入场内。
第三款 每局比赛中,每队可以请求两次暂停,每次暂停时间不得超过30秒钟。某队在一局中请求第三次暂停,应判该队违例并失1分。一局内,某方的暂停次数不得移至另一局使用。
第二款 球网的高度
球网的中部顶端距地面垂直高度为1.60米(男子),1.50米(女子)。网的两端距地面的垂直高度必须相等,两端的高度与中间的高度相差不得超过2厘米。
第三款 标志杆与标志带
在球网的两端,垂直于边线和中线交接处,各系有一条宽4厘米,长76厘米的白色带子,叫标志带.在球网上连接标志带外侧应系有两根有韧性的杆,叫标志杆。两杆内侧相距6.10米(单人赛为5.18)米。标志杆长1.20米,直径1厘米,用玻璃纤维或类似的材料制成。标志杆应高出球网上沿44厘米,并用鲜明对比的颜色画上10厘米长的格纹。
毽球竞赛规则
第一章场地、设备与器材
比赛项目比赛设男、女团体(三人制),男、女单人,男、女双人,男女混合双人共七个项目。
第一款 场地面积
1. 比赛场地采用羽毛场双打场地,长11.88米,宽6.1米。场地上空6米以内(由地面计算)和场地四周2米以内不得有障碍物。
2. 单人比赛场地长11.88米、宽5.18米。
第二章比赛队的规定
第一款 比赛队由6人组成,上场队员3人,其中队长1人(左臂应佩带明显标志)。比赛前,各队应将参赛队员(包括替补队员)的姓名、号码登记在记分表上。未登记的队员不得参加比赛。
第二款 参加团体赛的人员可报名参加单人、双人、混合双人赛;参加双人和混合双人赛的队员经检录确认后,不得替换和变更。比赛中,某方队员因故不能继续比赛,则判该方失利。
2.团体赛发球时,2、3号位队员不得有任何掩护动作,否则,判由对方得1分。
3.比赛各局若出现20或14平,执行轮换发球法,即每方轮发1分球。
第二款 单人赛接发球有效区
单人赛每次发球均应落在单人赛接发球有效区内,否则判发球方失1分。
第三款 发球失误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判发球失误并失1分:
1.队员发球时,踏及端线或发球区线及其延长线;
2.球未过网或触及标志杆;
3.球从网下穿过;
4.球从标志杆及其延长高度以外过网;
5.球触及任何障碍物,或在进入对方场区前触及本队队员;
6.球落在界外;
7.发球延误时间超过5秒钟;
8.裁判员鸣哨后球坠落在地上。
第四款 重发球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须重发球:
1.比赛进行中,球挂在网上(最后一次击球挂网除外);
第三款 替补队员上场前,应在记录台附近作好准备,换人时不得超过15秒钟,否则判该队一次暂停。如该队在该局已暂停过两次,则判该队失1分。
第四款 教练员或场上队长请求换人时,应向载判员报告下场和上场队员的号码。
第五款 比赛中因故被取消比赛资格的队员,不能继续参加该场比赛,可由替补队员替换。如某队在该局已换人三次,或场外无人替换时,则判某队为负局。
第三款 队员的场上位置
站在靠近球网的两名队员从左至右分别为3号位和2号位队员,靠近端线的队员为1号队员(图2)。场上队员的位置必须与登记的轮转顺序相符合。
第四款 发球的位置
发球的一方,2、3号位的队员在发球队员的前方,彼此间相距不得少于两米。球发出后,双方队员可以在本方场区内任意交换位置。
第五款 每局比赛结束之前,队员的轮转顺序不得调换。
毽球的发展
从源于汉代的毽子发展到今天的毽球、花毽,从花式的多样性、观赏性、个人性到现在的群众性、对抗性,毽球运动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毽球运动水平也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技术动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头球、脚踏球、倒勾、凌空扫射等难新动作层出不穷,每次大赛都出现精彩的竞争场面。
毽球的分类
在当今的正规比赛中毽球运动已经发展为一种具对抗性质的竞技运动。而且发展迅速,技术动作、战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而毽球竞赛也被划分为多种类型。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单人赛。在场地中共两人进行比赛,每人占据一方,双方进行对踢。单人赛对个人的素质要求比较全面,而且对个人的体力要求也比较高。 2 团体赛。在场地中共六人进行比赛,双方各三人进行对踢。要打出高水平的比赛,无论是对整体的战术配合还是对个人的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比赛一般采取三盘两胜制,得分方法为具有发球权方造成对方死球才能得分,现代新规则为直接得分制。 3 单项赛。即踢毽比赛,一般分为三项,盘踢、磕踢、跳踢。规则为在一分钟内完成次数多少排出单项名次。单项赛要求运动员的基本功要扎实,既要求有速度又要求有准度,要踢好也有一定的难度。 4 花毽比赛。在北方流传至今的一种踢毽子比赛,南方较少。奇特点是观赏性强,花式繁多,其竞技性和对抗性与毽球相比相对较弱。其比赛要求分为规定动作与自选动动作两种。按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流畅性与难度进行评分。
2.比赛进行中,毽毛和毽垫在飞行时脱离;
3.裁判员鸣哨之前发球;
4.比赛进行中,其他人或物品进入场区。
第五款 团体赛发球次序错误
1.未按照记分表上登记的发球次序进行发球,叫做发球次序错误。
2.发球队员击球的一刹那,裁判员发现该队发球次序错误,则判该队失分,
并恢复正确位置。如犯规队已得分,取消该队因该次发球次序错误所得的分数。
第三章 比赛的规则
第九条比赛局数、得分、场区选择
第一款 各项比赛采用三局两胜每球得分制,团体赛每局21分,其他各项每局15分。
第二款 比赛前抽签获胜的一方选择一个场区或另一个场区;发球或接发球,第一局结束后双方交换场区和发球。
第三款 决胜局开始前,正裁判员召集双方队长重新选择场区或发球。决胜局比赛中,任何一队先得10或8分时两队应交换场区。交换时,不得进行场外指导。交换场区后,双方队员的轮转位置不得变换。经记录员查对后,由原发球队队员继续发球。如未及时交换场区,一旦裁判员或任何一方发现时,应立即交换,比分不变。
第二款 界线
比赛场地应按平面图(图1)画出清晰的界限,线宽4厘米,线的宽度包括在场地面积之内。较长的两条边界叫边线,较短的叫端线。连接场地两边线的中点与端线平行的的线叫中线。中线将场地分为均等的的两个场区。在中线两侧各画一条与中线平行的线叫限制线(此线包括在限制区内)。中线至限制线的距离为1.98米。
毽球的变而来,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在花毽的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基础上,增加了对抗性,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为一体,是一种隔网相争的体育项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1984年,原国家体委将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组织了全国毽球邀请赛。在政府和体育部门的倡导下,毽球运动在北京、湖北、山东、广东、上海、陕西、河南、山西及东北各省广泛开展,各地相继组织了各种类型的毽球比赛,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参加到了这项活动之中,充分显示了毽球运动的强大生命力。
毽球介绍
毽球的起源
踢毽子,是我国一项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活动。经常进行这项活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健康。在古都北京,踢毽子还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翔翎。 踢毽子起源于什么时候?又是何人首创?这早就是我国体育专家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有一种传说认为;毽“创自辕黄帝”。当时叫“毱”,不叫毽,是练习武士的一种器具。“毱”在中华大字典中解释为“皮毛丸”显然,“皮毛丸”与毽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又一传说认为:“创自岳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质,抛足而戏,以释军闷。”此种传说没有可靠的佐证,而且,“箭”与“毽”又不相同。也是不足为信的。 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中记载: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时(公元467——499年)人,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并将他收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宋朝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明、清时期,踢毽子进一步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也就更多了。明代进士、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锺,杨柳儿死踢毽子。”踢毽子已成为民谚的内容,而且发展到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至清未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养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并提,一些人以会踢毽子而自荣。因此,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用功苦练,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以北京为例,每遇城乡庙会,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观摩、比赛,培养新手,甚是热闹。
第十四条 团体赛的轮转顺序
第一款 某队取得发球权时,先按顺时针方到1号位队员发球。
第二款 新的一局开始前,可以变换本队队(图6)交给记录员。
第三款 每局比赛结束之前,队员的轮转顺
第十五条 比赛进行中的击球与附加动作
第 局位置表
第六款 团体赛接发球的位置错误
1.接发球方队员的位置
①2、3号位队员至少有一只脚的一部分比1号位队员的双脚距中线更近.
②2、3号位队员至少有一只脚的一部分比1号位队员的双脚距左(右)边线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