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湿疹诊疗指南-2019年文档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治疗湿疹

中医针灸治疗湿疹

中医针灸治疗湿疹1. 引言1.1 背景介绍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其特征为红、肿、发痒和起泡。

传统的西方药物治疗方法可能会产生副作用或无法根除该问题。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中医针灸作为替代性治疗方式。

1.2 目标与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使用中医针灸治疗湿瘾的详尽信息,并解释其中涉及到的各个步骤和技术。

2. 中医理论背景知识在进行具体讲述之前,有必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 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国古老哲学思想对丰满事物两面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规定名称;- 经络系统:经络被认为负责运输气血并连接身体各部分以保持整体健康;- 刺激穴位: 使用不同类型(如压力)刺悼逐渐恢复正带流动.3.评估和诊断3.1 病史收集:医生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信息。

3.2 脉象触诊: 医生通过触摸脉搏来评估体内能量流动情况.4.治疗方法中医针灸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针刺 : 细长金属器具插入特定穴位以恢复平衡;- 按压:用指尖或按摩工具施加力度在身体上进行压迫;- 刮法:使用玛萨奇板轻柔地刮动皮肤表面.5.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匀饱康抚湿涕时,有必要采取一些额外的预防措施:a) 定期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b) 注意避免过敏原暴露;c)坚持锻炼并保证足够睡眠。

6.附件7.法律名词及注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药管理条例》第十五条:“对于不符合本办公室规定的中药,不得生产、销售或者使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第十六条:“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从事医疗器械的制造、进口(含代理)、销售及其它与医疗器械相关的商业活动。

”。

湿疹中医外治指南(草案)

湿疹中医外治指南(草案)

湿疹中医外治指南(草案)湿疹中医称之为湿疮,是一种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在慢性阶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藓样变为主要表现的瘙痒性、炎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随着中医药治疗湿疹有效经济、疗效客观化评价等需求的增长,制订湿疹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呼之欲出。

我院皮肤科受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委托,组织了相关人员在大量文献研究和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湿疹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

其中湿疹的中医外治是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方法多样、简便实用、经济安全、疗效可靠等特点,日益被医患所重视。

现将《湿疹中医外治指南(草案)》简述如下。

1.皮肤病中医外治概述1.1 总原则:①中医外治的主导思想:“辨证论治、皮损论治、分期论治、部位论治”相结合;②外治方法选用的原则:有效性、实用性、安全性、多样性。

③中医外治的目的:控制症状、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2 注意事项:①详细交代湿疹外治的操作步骤、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②药物浓度选择,因人而异,遵循由低浓度至高浓度的原则;③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过敏、慢性蓄积等反应;④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避免因中医外治而诱发的感染。

2.湿疹中医外治的一般规律①急性阶段——起红斑、丘疹、丘疱疹而无渗液者用洗剂外涂或湿敷、油剂、粉剂外扑;丘疱疹、水疱渗液过多者宜用溶液或洗剂湿敷法、中药冷喷、中药汤剂溻渍疗法;发展迅速,红、肿、热、痒明显者可予三棱针刺络放血法。

②亚急性阶段——红、肿、热、痒减轻,渗液及糜烂少者宜用中药外洗或浸浴、糊剂外搽、中药散剂外撒,可配合针刺及局部封闭疗法。

③慢性阶段——有角化、浸润、肥厚等情况,宜用软膏、霜剂、乳剂、喷雾剂等。

可酌情选用梅花针扣刺并拔罐放血疗法、刀片划痕疗法、封包疗法、自血疗法、艾灸、烟熏疗法。

3.湿疹中医外治的治疗方法:中药药浴(浸浴、坐浴、熏蒸、熏洗、溻渍);冷热湿敷(溶液、洗剂);喷雾疗法(冷热喷雾、药液瓶装喷雾剂);外用制剂涂擦(软膏、乳膏、霜剂、油剂、糊剂、酊剂、醑剂);散剂扑粉;封包疗法;针刺、三棱针刺络、梅花针扣刺;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放血疗法(三棱针刺络放血、梅花针扣刺拔罐放血);局部封闭疗法(自血穴位注射、中成药注射液穴位注射);艾灸、烟熏疗法、吹烘疗法。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勿容置疑,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

各类湿疹可占皮肤科门诊量的20%。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人民的皮肤病谱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越来越多,据研究湿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要超过糖尿病等某些内科疾病。

由于湿疹的病因多种多样,难以寻找,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因此导致了诊断的困难和不一致性,由此带来的是治疗的不一致与不规范。

为了规范中国皮肤科医生乃至全科医生诊疗湿疹的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组织国内皮肤科免疫学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并推出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目的是规范我国在湿疹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

一、制定湿疹诊疗指南的背景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接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

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感染性皮肤病逐渐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却逐渐增加,近二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

因此应当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是瘙痒剧烈,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还可影响睡眠。

有一项研究,将湿疹和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高于糖尿病。

湿疹概念存在中外差别: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

对于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认识,中外皮肤科医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别是在我国存湿疹的诊断率远远高于特应性皮炎,而在国外湿疹的诊断越来越少,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认为是内源性特应性皮炎。

湿疹中医治疗

湿疹中医治疗

湿疹的中医治疗Hospital practice report湿疹(Eczema)源于543年希腊语(Ekzen)水沸之意,属形态学命名。

湿疹由内外多种因素所致,以渗出、瘙痒、多形性、易于复发为特征的皮肤炎症反应。

慢性期则局限、浸润、肥厚…属Ⅳ型变态反应。

二、病因1、外因(目前已有过敏原检测)(1)、气候:日光、紫外线、温度、湿度…(2)、环境:皮毛、植物、花粉、灰尘、化工、尾气…(3)、生活:化妆品、洗涤剂、化纤…(4)、食品:蛋白、肉、奶、蛋、添加剂、调料、防腐剂…2、内因(1)、消化:胃肠功能…(2)、精神:紧张、劳累…(3)、内分泌:更年期、妊娠、月经…(4)、代谢:蛋白、脂肪…(5)、遗传三、中医治疗1、急性湿疹610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浸淫疮…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侵溃肌肉,浸淫渐阔及遍体…”特点:起病急,进展快,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揩破湿烂,脂水频流,黄黏腥臭,浸淫四窜,瘙痒不绝…治法:清热凉血,除湿止痒。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 10 克、车前子 10 克、六一散10 克、黄芩 6 克、茯苓 10 克、生地 30 克、栀子 10 克、泽泻10 克、木通 6 克、水煎服,一日 2 次。

化裁:基底鲜红:丹皮、赤芍。

脂水浸渍:冬瓜皮、萆薢。

瘙痒剧烈:地肤子、白鲜皮。

外用:生地榆60克,马齿苋50克,黄柏40克。

水煎冷敷。

2、亚急性湿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

”特点:病程较久,基底发红,境界不清,丘疹或丘疱疹,粟粒大小,稀疏散在,部分融合,可有湿烂结痂,轻度浸润,瘙痒剧烈。

治法:除湿健脾,清热止痒。

处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厚朴10克、栀子10克、赤芍10克、六一散10克。

水煎服,一日2次。

化裁:基底鲜红:丹皮、玄参。

糜烂结痂:黄芩、黄连。

湿疹中医诊治方案

湿疹中医诊治方案
血虚风燥
病程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当归饮子
当归15g白芍15g
川芎15g生地黄15g
白蒺藜(炒)15g荆芥6g防风6g何首乌15g
黄芪15g甘草(炙)10g
皮肤烘热者,加黄芩、牡丹皮;
瘙痒甚者,加乌梢蛇、净蝉衣、炙僵蚕;
伴感染化脓者,加金银花、连翘、栀子;
萆薢30g薏苡仁30g赤茯苓15g黄柏15g丹皮15g泽泻15g滑石30克,通草6克,苍术(炒)9g牛膝6g
急性湿疹
初期仅有潮红、丘疹,或少量水疱无渗液时:
10%黄柏溶液、炉甘石洗剂外搽。
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煎汤温洗。
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Biblioteka 黄柏、生地、马齿笕、野菊花煎汤外洗;
10%黄柏溶液、三黄洗剂外洗湿敷。
伴有渗出者,加炒苍术、黄柏、生薏苡仁。
脾虚湿蕴
发病缓慢,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除湿胃苓汤
苍术(炒)9g厚朴(姜炒)9g陈皮9g、猪苓9g泽泻9g赤茯苓9g白术(土炒)9g滑石9g防风9g山栀子(生研)9g木通9g肉桂3g甘草(生)3g
痒感明显者,加白鲜皮;
若湿滞、食滞重者,加焦槟榔或伏龙肝。
辨证论治
内服法
外治法
针法
开单
中药湿敷:30元/次
中药熏药治疗:27元/次
先熏药,后湿敷,每日一次;
5-7天,一疗程
放血疗法:27元/次,隔日一次,2-3次一疗程
湿热浸淫
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脂水,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数。

2019年中医临床路径12-皮肤科.doc

2019年中医临床路径12-皮肤科.doc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267)粉刺(寻常性痤疮)中医临床路径 (272)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 (278)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 (283)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白(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的患者。

一、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白疕(TCD 编码:BWR170)。

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ICD-10 编码:L40.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8-94)(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

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临床常见证候: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

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白疕(寻常性银屑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白疕(TCD 编码为:BWR170)和寻常性银屑病(ICD-10 编码为:L40.001)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2)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患者;(3)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结缔组织病患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湿疹诊疗指南解读 (最新)

湿疹诊疗指南解读 (最新)

ICD-10湿疹与皮炎
1. 特应性皮炎。 2. 脂溢性皮炎。 3. 尿布皮炎。 4.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5. 刺激性皮炎。 6. 非特异性接触性皮炎。 7. 剥脱性皮炎。 8. 食入物质造成的皮炎(包括药疹)。

ICD-10


9. 慢性单纯性苔藓和痒疹。
10. 瘙痒症。
三、系统治疗

抗组胺药: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当抗组胺药止痒抗炎

抗生素:

对于伴有广泛感染者建议系统应用抗生素7-10天

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

有一定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急性发作或红斑瘙痒明 显者
三、系统治疗

糖皮质激素:

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适用于病因清楚、短 期可以祛除病因的患者;对于严重水肿、泛 发性皮疹、红皮病等为迅速控制症状也可以 短期应用,但必须慎重,以免发生全身不良 反应及病情反跳

湿疹

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 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瘙痒剧烈 容易复发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湿疹是临床诊断

临床上,凡是具备了瘙痒、红斑、丘疹、 水疱、脱屑、肥厚等特点,有渗出及融 合倾向的皮疹,均可诊为湿疹。
对皮炎湿疹的认识不统一
湿 痒 过敏 IV型变态反应 发物 湿毒

非特异者

诊断流程

排除类似湿疹的其它疾病

如疥疮、浅部真菌病、淋巴瘤等; 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选择性IgA缺乏症、 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等; 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

排除具有湿疹皮损的先天性疾病


排除其他各类病因或临床表现特异的皮炎

中医治疗湿疹(详细)

中医治疗湿疹(详细)

中醫治療濕疹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任何年齡的人都可患上,患上濕疹令人痕癢難耐.從中醫學說,濕疹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其臨床特點是多形性損害,有滲出傾向,患處是對稱分佈、痕癢,反復發作,容易演變慢性濕疹.濕疹是可以發致全身,也可局部位置出現,中醫文獻有不同的名稱,稱之為浸淫瘡、血風瘡、粟瘡、旋耳瘡、腎囊風、四彎風、乳頭風、臍瘡等。

雖然濕疹的病因比較復雜,急性多由感外感風濕熱毒、真菌、寄生蟲感染、藥物、花粉等過敏源,以致睥失健運,濕熱內蘊。

內外合邪,邪搏肌膚,則身發丘疹,痕癢。

若濕熱毒邪傷正,耗損陰血,生風化燥,則可遷延轉為慢性,病期難愈。

要治理濕疹需要較長時期,但透過一些針對醫治濕疹的口服中藥及外敷清洗患處,都能有理想的效果。

案例:陳太的幼女今年四歲半,嬰兒時期就開始患有濕疹,尤其手肘兩邊就最為嚴重,起初只出現一粒粒的紅疹,雖然多方求診接受療程,可是病情反復,在轉天氣時皮膚就更為痕癢,陳太指女兒因為癢不可耐,經常用手抓患處,引起發炎甚至嚴重時出水泡,晚上更因為皮膚痕癢而輾轉反側不能入睡,脾氣也因此暴燥,女兒的濕疹令陳太感到困擾.後在特區中醫院治療下得以痊癒.註:根據97年調查資料顯示,本港約有28%小兒患有濕疹,相對日本的24%和歐美的15至17%,明顯較多。

雖然濕疹只屬皮膚痕癢和出紅疹,但不能掉以輕心,醫學界研究指出,濕疹是哮喘和鼻敏感的誘因,故此患有濕疹需要及早更治及適當的作出調理.由中醫角度而言,濕疹主要分為三大類型:(一)濕熱型證見:皮膚可見紅斑、腫脹、丘疹、糜爛、滲液較多,痕癢較劇烈.加上有發熱,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瀉,小便短赤.舌質紅,笞黃膩,脈滑數或弦滑數.治法:清熱利濕,佐以祛風.材料:萆薢、黃柏、薏仁、滑石、丹皮、土茯、白蒺藜、三椏苦、火炭母.註:水煎服,每日一劑.(二)風熱型證見:皮膚見紅斑、丘疹、鱗屑、結痂,或有少量滲液.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滑數.治法:疏風清熱,佐以利濕.材料: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生石膏、魚腥草、金銀花.註:水煎服,每日一劑.(三)血虛風燥型證見:患部皮膚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癬樣變,色素沉著,脫屑,或見頭暈乏力,腰酸肢軟.舌質淡紅,或苔薄白.治法:養血祛風.村料:首烏、當歸、丹參、白癬皮、蛇床子、地膚子.註:水煎服,每日一劑.濕疹外洗治法材料:黃岑、川蓮、黃柏、苦參、百部、徐長卿.註:將所有村料煲水洗沬患處便可以.另有一包包的沖劑,一沖即飲,省卻煲藥的煩惱.其他資料小兒濕疹病徵- 皮膚痕癢及乾燥- 紅色的鱗屑- 通常在面部,繼後伸延到頸、手及腳內摺部位.- 嚴重的,皮膚抓損而有傷口.嬰兒期- 於雙頰、額部、頭皮及四肢.- 一般嬰兒濕疹在兩歲後逐漸好轉- 影響全身,時輕時重.兒童期- 多在六至十歲後出現.- 多見於肘窩..- 劇癢,常伴有抓痕血痂.- 特點是年齡越大,傾向慢性苔癬化及局限.成人期- 由兒童期延續而來,或突然在青春期出現.- 眼瞼、頸、肘窩四肢屈側上.- 多為局限性苔癬化和乾燥性丘疹.- 異位性濕疹的致敏因素.患上濕疹時注意事項:飲食宜清淡,不要過量進食肥膩、忌食海產,如魚、蝦、羊肉、螃蟹、鵝、蘑菇等物.宜適當進食一些滋補品如紅棗、蜂蜜、首烏、杞子等.由於精神刺激、繄張或過份疲勞可引致濕疹發作或加重,避免過份緊張,應盡量放鬆心情.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患處受到感染.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涼刺激,防止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引起病發.(註:相關資料刊登於2004年10月中新報健康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湿疹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

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

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

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

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

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

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干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
眼睑湿疹等;泛发性湿疹指多部位同时发生的湿疹。

湿疹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面积和皮疹的特点进行评分。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应与其他各类病因和临床表现特异的皮炎相鉴别,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淤积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②应与类似湿疹表现的疾病相鉴别,如浅部真菌病、疥疮、多形性日光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培拉格病和皮肤淋巴瘤等;③与少见的具有湿疹样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相鉴别,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选择性IgA缺乏症、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等。

五、治疗:
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应从整体考虑,兼顾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特别要注意治疗中的医疗安全。

1.基础治疗:①患者教育:需要说明疾病的性质、可能转归、疾病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有无传染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过度清洗,对环境、饮食、使用防护用品、皮肤清洁方法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②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诊断试验,仔细查找各种可疑病因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以达到去除病因、治疗的目的,如干燥性湿疹应治疗使皮肤干燥的因素,感染性湿疹应治疗原发感染等;③保护皮肤屏障功能: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有破坏,易继发刺激性皮炎、感染及过敏而加重皮损,因此保护屏障功能非常重要。

应选用对患者皮肤无刺激的治疗,预防并适时处理继发感染,对皮肤干燥的亚急性及慢性湿疹加用保湿剂。

2.局部治疗:是虚疹脸疗的主要手段。

应根据皮损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急性期无水疱、糜烂、渗出时,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胶;大量渗出时应选择冷湿敷,如3%硼酸溶液、0.1%盐酸小檗碱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等;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用氧化锌油剂。

亚急性期皮损建议外用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乳膏。

慢性期皮损建议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或酊剂等,可合用保湿剂及角质松解剂,如 20%-40%尿素软膏、5%-10%水杨酸软膏等。

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依然是治疗湿疹的主要药物。

初始治疗应该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轻度湿疹建议选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重度肥厚性皮损建议选择强效糖皮质激素如哈西奈德、卤米松乳膏;中度湿疹建议选择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等。

儿童患者、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位皮损一般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即有效。

强效糖皮质激素连续应用一般不超过2周,以减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应。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毗美莫司乳膏对湿疹有治疗作用,且无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尤其适合头面部及间擦部位湿疹的治疗。

细菌定植和感染往往可诱发或加重湿疹,因此抗菌药物也是外用治疗的重要方面。

可选用各种抗菌药物的外用制剂,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的复方制剂。

其他外用药如焦油类、止痒剂、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制剂等,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应用。

3.系统治疗:①抗组胺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抗组胺药止痒抗炎;②抗生素:对于伴有广泛感染者建议系统应用抗生素7-10d;③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有一定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者;④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

但可用于病因明确、
短期可以祛除病因的患者,如接触因素、药物因素引起者或自身敏感性皮炎等;对于严重水肿、泛发性皮疹、红皮病等为迅速控制症状也可以短期应用,但必须慎重,以免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及病情反跳;⑤免疫抑制剂:应当慎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仅限于其他疗法无效、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证的重症患者,或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后、需减用或停用糖皮质激素时使用。

4.物理治疗:紫外线疗法包括UVA1(340-400nm)照射、UVA/UVB照射及窄谱UVB(310-315nm)照射,对慢性顽固性湿疹具有较好疗效
5.中医中药疗法:中药可以内治也可以外治,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中药提取物如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等对某些患者有效。

应注意中药也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

复诊及随防:本病易复发,建议患者定期复诊。

急性湿疹患者最好在治疗后1周、亚急性患者在治疗后1-2周、慢性患者在治疗后2-4周复诊一次。

复诊时评价疗效、病情变化、是否需进一步检查以及评价依从性等。

对于反复发作、持续不愈的病例,要注意分析其原因,‘常见的原因有:①刺激性因素:由于皮肤屏障功能的破坏,新的或弱刺激原、甚至正常情况下无刺激性的物质也成为刺激原。

注意治疗用药也可产生刺激;②忽略接触过敏原:忽略了家庭中、职业及业余爱好中的某些接触过敏原;③交叉过敏:注意仔细检查过敏原的交叉过敏原;④继发过敏:注意避免对药物(尤其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化学物质(如手套中的橡胶乳)产生继发过敏;⑤继发感染: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的应用,易引起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⑥不利因素:日光、炎热的环境、持续出汗,寒冷干燥均可使病情加重;⑦全身因素:如糖尿病患者易瘙痒、继发皮肤感染等湿疹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皮肤疾病,易反复发作,如果你被湿疹困扰很久可以是试试湿乐康,湿乐康是纯中药制剂无刺激、无副作用,和依赖性。

湿乐康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用清水清洁患处,然后晾干在用该产品。

2、拿棉签蘸湿乐康直接涂抹患处,涂抹均匀,待完全吸收即可。

3、每日2-3次,每次0.25g/平方厘米。

4、五盒一疗程,根据发病的时间不同,疗程也略有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