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命与文艺之道(一)
自然与艺术探讨自然对艺术的启发思考自然与艺术的关系

自然与艺术探讨自然对艺术的启发思考自然与艺术的关系自然与艺术探讨:自然对艺术的启发思考自然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自然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然而二者之间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奇妙的关系。
自然作为我们生活的基础和创作的源泉,对艺术的启发和影响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自然对艺术的启发,并思考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自然的美赋予了艺术创作的灵感自然是充满美感的源泉,它的壮丽和多样性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
无论是雄伟的高山、流淌的江河,还是秀丽的花草、细致的昆虫,自然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独特的美。
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色彩和构图等元素。
例如,印象派画家梵高受到夜空中星星的点点闪烁所启发,创作了《星月夜》这一令人陶醉的作品。
二、自然的变化成为艺术表现的主题自然世界充满了各种变化和演化,这也成为了许多艺术作品的主题。
从季节的轮回到云雾的变幻,自然界的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无限的创作可能。
例如,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富士山》系列作品中,通过不同的季节、天气和视角呈现富士山的多变面貌,以此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思考。
三、自然的规律启示了艺术的构成原理自然界存在着种种规律和原理,这些规律的存在为艺术的构成提供了指导。
例如,黄金分割原理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比例关系,它被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
艺术作品中的构图、形态和色彩运用等都可以受到自然界规律的启示和引导。
古希腊的建筑师们就深受自然的规律所影响,他们将自然界的比例和几何形态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创造出了如帕台农神庙等令人惊叹的作品。
四、自然的独特性激发了对艺术的审美感受自然界的独特性使得人们对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感受。
自然的奇特形态、丰富色彩与人类审美的共鸣相互作用,为艺术赋予了独特的魅力。
例如,蜂巢般的大自然现象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运用,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解构和变形,呈现出富有韵律感和美感的作品,这也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审美观念。
自然、生命与文艺之道讲解

自然、生命与文艺之道一在中国古代的文艺论著中,有许多言论涉及“道”或“道”与文艺的关系。
但这些言论所论述的,却并不是一个问题。
例如:“文,虚器也;道,实指也。
文欲其工,犹弓矢之欲其良也。
弓矢可以御寇,亦可以为寇,非关弓矢之良与不良也。
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章学诚《言公》中)“字虽有质,迹本无为。
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
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虞世南《笔髓论》)依章学诚所说,则文是工具,道是目的。
道不是文艺自身的某种必需,而是外加于文艺的某种要求。
故无道仍可以有文。
而依虞世南所说,则道就是文艺自身的某种根本规律,故无道即无以为文。
不仅不同的人会有这样不同的言论,同一个人也会如此。
例如欧阳修,他说:“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
为道必求知古。
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发之以传后世。
”(《与张秀才第二书》)又说:“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以意,不可得而言。
”(《书梅圣俞稿后》)前一段话,言文以明道,与章学诚之论同调;而后一段话,言乐道深微,就与虞世南之论合流了。
这里显然有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
用今天的话说,章学诚及欧阳修的前一段话,谈的是文艺的外部规律问题,其中之“道”是社会政治之道;虞世南及欧阳修的后一段话,谈的是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其中之“道”是文艺自身之道,主要是文艺创作之道。
按照古代文论的习惯,前者称作文道论,后者称作“道艺论”。
从上面的引文中已经约略可见:“文道论”的道基本上是儒家之道,而“道艺论”的道则基本上是道家之道。
的确,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之道主要原于道家,庄子就是古代文论中的“道艺论”的奠基者。
二《庄子·天地》篇云:“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就是说,天地虽大,却有其共同的演化规律;万物虽多,却有其一致的处理原则。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ppt课件

卡通片《狮子王》
狮王木法沙带小狮子辛巴观看他们的国度时对儿子说: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但要 了解,还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
“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在这个生命圈里,都是相 互关联的!”
请同学们思考狮王的话里蕴含了什么道理? 试着说明生命与自然是怎样的关系?
•
山
•
水
•
天空
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条件有什么样的关系
• 相互依存
总结
• 人类和各种生命的物种,原本就是自然的 一部分,又借助大自然的赐予求得生存与 发展。自然既是人类认识和掌握的对象, 又是维系生命物种的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作业
• 利用网络查找和搜集课本所选作品有关的 知识,进行阅读和摘录。
• 准备下节课内容。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第一单元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欣赏与评述
一、关于美术欣赏
• 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借助相应的材质,通过一定的 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媒介。
• 欣赏美术作品,就是要通过这种媒介的形式去透 析它所承载的内涵。优秀的美术作品都会通过美 的形式向人们展示相应的内容。
• 中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要结合历史去欣赏, 即该 作者创作该作品的特殊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更有 效地理解作品。
走进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术世界
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一头野牛?
野牛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公元前1500—1200年 西班牙)
稷神崇拜图 (将军崖岩画 新石器时代,中国江苏连云港市)
原始社会艺术作品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是什么?
自然与艺术的对话探讨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共生关系

自然与艺术的对话探讨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共生关系自然与艺术是两个看似相互对立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
自然是指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包括了大地、天空、动植物等;而艺术则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创造与再现。
本文将探讨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对话,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共生关系。
一、自然启迪艺术自然作为创作的源泉,始终为艺术家提供着灵感与思考的对象。
在自然中,艺术家能够感受到丰富的色彩、形态和节奏,从而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例如,印象派画家们通过观察自然中的光影变化和颜色反差,创造出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自然景观也成为了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如著名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通过观察自然中的几何形状和曲线,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机动性的建筑结构。
艺术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将自然中的美好与精神内涵转化为艺术作品,以此打动人们的心灵。
他们通过表现自然景物的细腻之处,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的美。
艺术作品中自然的元素的再现,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韵律。
因此,可以说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和灵感之源。
二、艺术呈现自然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再现,更是对自然的诠释和表达。
艺术作品中的自然元素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和艺术语言的表达,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独特的方式来呈现自然。
绘画作品中的自然元素通过色彩的选择、线条的运用、空间的布局等方式展现出来。
例如,在荷兰画家梵·高的《星夜》中,他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旋转的线条表达了自然中星空的壮丽与宇宙的浩瀚。
雕塑作品通过材料的选择和造型的塑造来展现自然的形态和纹理。
例如,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卡尔德的铁丝雕塑作品《红色走廊》中,他将自然中的分枝结构与线条抽象化,使观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动态与生命的力量。
音乐作品通过声音的和谐与演奏的技巧来打造自然的氛围。
例如,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他通过巨大的管弦音乐和声乐表现了自然中英雄主义与宿命论的冲突,营造出宏大的自然氛围。
文学与自然大自然中的美与人类的共生

文学与自然大自然中的美与人类的共生自古以来,文学与自然就有着紧密的联系。
大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命的力量,更源源不断地给予我们灵感与美的享受。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展现出大自然与人类的共生之美。
一、大自然的美与人的共生大自然是世界上最为壮丽、多样的艺术品,她的美丽无处不在。
山河湖海、草木花果,无不展示出它们独特的魅力。
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水源和氧气,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恩赐。
我们身处在大自然中,感受到它的力量和美丽,与之共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大自然的美丽给予人们灵感和创造力。
伟大的文学作品中不乏描写自然的篇章,如丰子恺的《日常生活中的自然》、鲁迅的《自然之美》等。
这些作品以生动细腻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无穷魅力,引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二、文学的力量与大自然的表达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描写细腻感人的语言,将大自然的美丽呈现给读者。
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比喻语言,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塑造与大自然相融合,传达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例如,茨威格的《追忆似水年华》中,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依赖;莎士比亚的诗剧《暴风雨》中,通过自然的风暴来映衬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人与大自然的共生大自然与人类共生的关系十分密切。
它不仅给予我们所需要的养分和资源,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心灵的归宿,是我们寻求安宁与宁静的源泉。
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愈发重要。
面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破坏与生态失衡,我们应当加强与大自然的联系,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文学与自然的共生文学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表达,传递给读者对大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大自然也是文学的灵感来源。
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背景都是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和壮丽景观。
黑格尔《美学》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

黑格尔《美学》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1)自然美: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纯感性物质的、自在的,无美可言,谈不上精神理念。
出现了人,生命才有美可言。
自然美是因人而美,只有在自然形象附合某种概念(精神),体现出精神的灌注与精神相统一时才显出美。
“有生命的自然物之所以美,既不是为了它本身,也不是由于它本身为了要显现美创造出来的。
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意识而美。
”自然美的几种情况都是为人而美的。
如自然物的外在和谐具有愉悦动人的效果,体现一种内在情感或精神意蕴而显得美。
自然景象感发、契合某种心情、与人的情绪相对应、契合。
自然物显出某种精神的特点。
(2)艺术美:艺术美是内在精神心灵的自由体现在外在事物中。
艺术是主体心灵的外观体现。
它主要把生气、精神灌注于生命形象,要对外在事物进行“清洗”,抛却偶然不符合心灵要求的东西,把本质特征显示出来。
艺术家在“想象”中把意蕴与形式、情感熔于一炉。
因此,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表现更高的理想、更严肃的目的,是有目的的精神劳动。
艺术美是人的实践与创造,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只有在人把他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了一种博大的完整性。
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使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
艺术正是按照人的心灵需要来人化自然,人化环境的实践活动。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在外在世界留下人心灵的烙印,复现人自身的人性化世界。
美的创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实践方式。
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上,黑格尔强调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现的美,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就比自然要高多少。
”。
自然与艺术探讨自然对艺术的启发思考自然与艺术的关系

自然与艺术探讨自然对艺术的启发思考自然与艺术的关系自然界是我们生活的基础,而艺术则是我们对自然的一种创造性表达。
自然与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的启发。
本文将从自然对艺术的启发和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然对艺术的启发自然对艺术的启发是无处不在的。
自然世界中的景色、形态和色彩都能激发艺术家创作的灵感。
自然的美丽景观常常成为艺术作品的题材,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将自然界中的美呈现给大众。
比如,大自然中的绚丽夕阳、壮丽的山脉和清澈的湖泊都是艺术家喜欢描绘的对象。
除了景观之外,自然中的生物也给艺术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动物和植物的形态、纹理和色彩都是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元素。
艺术家通过对自然界中生物的观察和感悟,将其转化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此外,自然的规律和变化也对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然界中的节奏、对称和比例等规律成为了艺术作品中的基本元素。
艺术家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和体验,将其运用到作品中,以实现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自然与艺术的关系自然与艺术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艺术是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表达,而自然则向艺术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素材。
首先,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然的再创造。
艺术家通过对自然进行观察和思考,将自然的元素与自己的创造力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可以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可以是对自然规律的演绎,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自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表达形式。
其次,艺术能够提升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热爱。
通过艺术作品的表现,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恢弘。
艺术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情感共鸣,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和保护自然。
而自然则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艺术更加多样化和生动活泼。
最后,自然和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艺术则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再创造,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美好和丰富的精神体验。
现代文I篇:艺术与自然关系主题阅读与答案解析(2022届临沂一模)

现代文I篇:艺术与自然关系主题阅读与答案解析(2022届临沂一模)(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
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
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
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
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
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
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
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
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响,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材料二: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生命与文艺之道(一)一在中国古代的文艺论着中,有许多言论涉及“道”或“道”与文艺的关系。
但这些言论所论述的,却并不是一个问题。
例如:“文,虚器也;道,实指也。
文欲其工,犹弓矢之欲其良也。
弓矢可以御寇,亦可以为寇,非关弓矢之良与不良也。
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章学诚《言公》中)“字虽有质,迹本无为。
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
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虞世南《笔髓论》)依章学诚所说,则文是工具,道是目的。
道不是文艺自身的某种必需,而是外加于文艺的某种要求。
故无道仍可以有文。
而依虞世南所说,则道就是文艺自身的某种根本规律,故无道即无以为文。
不仅不同的人会有这样不同的言论,同一个人也会如此。
例如欧阳修,他说:“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
为道必求知古。
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发之以传后世。
”(《与张秀才第二书》)又说:“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以意,不可得而言。
”(《书梅圣俞稿后》)前一段话,言文以明道,与章学诚之论同调;而后一段话,言乐道深微,就与虞世南之论合流了。
这里显然有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
用今天的话说,章学诚及欧阳修的前一段话,谈的是文艺的外部规律问题,其中之“道”是社会政治之道;虞世南及欧阳修的后一段话,谈的是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其中之“道”是文艺自身之道,主要是文艺创作之道。
按照古代文论的习惯,前者称作文道论,后者称作“道艺论”。
从上面的引文中已经约略可见:“文道论”的道基本上是儒家之道,而“道艺论”的道则基本上是道家之道。
的确,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之道主要原于道家,庄子就是古代文论中的“道艺论”的奠基者。
二《庄子·天地》篇云:“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就是说,天地虽大,却有其共同的演化规律;万物虽多,却有其一致的处理原则。
这个规律和原则,就是“道”。
故下文提出:“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
”意即只要用“道”去对待,万事万物皆可应付自如。
“万物之应备”,就包括技艺:“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
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自上而下言之,道通于天,施于地,行于万物,贯穿于政事,支配着技艺。
以通于天地万事万物而言,谓之“道”;以万事万物得于道、存于己而言,谓之“德”;依道而行,就是“义”;依道治人,就是“事”;依道治艺,就是“技”。
“道”、“德”、“义”、“事”、“技”,“道”一以贯之。
自下而上言之,技艺合于政事,政事合于义理,义理合于德,德合于道,道合于天。
亦一以通之,曰“道”。
总之,“道”涵盖万物,统摄万事。
庄子所说的“道”,当然是道家的自然之道。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默而百姓定。
”(同上)这种持自然之道一以统万、无事不遂的思想,老子已经说过。
如谓:“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二十二章)但他还没有把这种思想同技艺联系起来。
以自然之道统摄技艺之事,这是庄子“道艺论”的基本宗旨。
关于这个基本宗旨的实际贯彻,庄子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来阐发的。
归纳起来,这些寓言故事主要阐发了以下几个要点。
一曰“道进乎技”。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技艺之事就是技艺之事,只要掌握技艺就行了。
而庄子恰恰是要强调:技艺之事非只技艺而已,只有从“技”的层次越入“道”的层次,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绝妙境地。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殷汤乐名)之舞,乃中《经首》(尧乐《咸池》章名)之会”,犹如美妙的艺术表演。
梁惠王赞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养生主》)“进乎技”就是超于技。
“梓庆削木为锯,见者惊犹鬼神”。
人问之:“子何术以为焉?”梓庆回答:“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达生》)“一”就是“其治一也”的“道”。
“佝偻者承蜩(以竿醮胶黏蝉)”,像伸手拾取一般轻而易举。
或问:“子巧乎?有道邪?”答曰:“我有道也。
”(同上)只有“一丈夫蹈水”的故事云“吾无道”,但意思是说不应逞一己之私志而应遵循自然之道,即所谓“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同上),还是强调“道进乎技”的。
二曰“以天合天”。
超越技术的“道”虽然就是自然之道,但体现于技艺之事也不能不有更为具体的内容。
“梓庆削木为锯”的故事说:梓庆削木为锯,见者惊犹鬼神。
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臣将为锯,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
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
当是时也,无公朝(忘记朝廷。
郭象注:“无公朝,则企慕之心绝矣。
”),其巧专而外滑(外扰而滑乱不定)消。
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锯然后加手焉。
不然,则已。
则以天合天。
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庄子·达生》)这里的中心思想是“以天合天”,即以自己之“天”会合外物之“天”。
“入山林”之前的“斋以静心”云云,说的是排除一切意识,返回自己之“天”。
这是一系列“忘”的过程:从“庆赏爵禄”的功利意识,到“非誉巧拙”的名誉意识,直至“吾有四肢形体”的自我意识。
排除了一切有意识的意识,人便进入了无意识的意识状态,亦即无思无虑的自然心态,这就是返回了自己之“天”。
“然后入山林,观天性”云云,说的是以自己的自然之心,体会外物的自然本性,达到会合外物之“天”。
“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锯然后加手焉”,就是强调心与物的自然契合:当发现林木之自然形躯即酷似一锯,如已恍然见锯于眼前之时,始加手以成之。
故最后归结为“以天合天”。
需要再作一点说明的是:排除自我意识,这是“斋以静心”的最终目的和要义所在。
庄子之所谓“心斋”、“坐忘”,要义均在于此;只不过“心斋”是个渐进的过程,“坐忘”则顿时而至罢了。
《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即忘记自我,“同于大通”即通于万物。
《齐物论》又云:“南郭子綦隐几而卧,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偶。
……子綦曰:‘……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丧其偶”即丧失对象。
忘记了自我,我就不再是主体;我不是主体,物也就不再是对象了。
故“吾丧我”与“丧其偶”乃是一件事的两面。
也就是说,只有排除了自我意识,才能改变物我对峙的格局,才能实现心与物的自由交往、自然契合。
其它的寓言故事又进一步丰富了“以天合天”的思想。
有的着重强调排除一切意识,回归自己之天。
如“佝偻者承蜩”里说:“吾处身也,若橛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就是排除了一切意念的干扰,直至“忘吾有四肢形体”的无意识状态。
此即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达生》)。
《庄子·田子方》所述老聃“游心于物之初”的状态,就是“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又如“津人操舟若神”中提出:“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
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矣。
凡外重者内拙。
”(《达生》)“外”者,胜负、得失等等皆“外”也。
“外”系于心,便会顾虑重重、精神拘桎,无以发挥内在的天巧。
只有全然无骛于外、无扰于心,才能“巧专而外滑消”。
还有一个故事直接谈到文艺,即“宋元君将画图”: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有一史后至,@①@①然不屈,受揖不立,因之舍。
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赢。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田子方》)“众史”者,皆存心求成、有意作画者也。
故而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这种“外”系于心的紧张状态,怎能作画?只有那位“后至者”,不矜不挫,无思无虑,自在从容,毫无做意,一派安闲悦适的自然神态。
如此方是“真画者也”。
有的着重强调与物自由交往,会合外物之天。
“疱丁解牛”之所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工@②旋而盖规矩”之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达生》),都是指那种心与物契合无间的境界。
“一丈夫蹈水”的故事更云:孔子于“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之处,“见一丈夫游之”,“数百步而出,披发行歌而游行塘下”。
因问:“蹈水有道乎?”丈夫回答:“亡,吾无道。
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
与齐(通“脐”,指水之漩涡)俱入,与汩(水滚出处)俱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
”又问:“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回答:“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达生》)这位蹈水者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化进了外物。
“生于陵而安于陵”,“长于水而安于水”,毫无一己之私志。
故能“与齐俱入,与汩俱出”,已无物我之界限。
“不知吾所以然而然”,那正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无思无虑而从容中道的心理境界。
他说“吾无道”,是指“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而这就是他的“道”。
三曰“形全精复”。
庄子许多有关技艺的故事,本不是为了谈技艺,而是为了谈养生。
这一点是常被以往的论家所忽略的。
“庖丁解牛”的故事出自《养生主》。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高论,说的是:“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梓庆削木为锯”以及“佝偻者承蜩”、“津人操舟若神”、“工@②旋而盖规矩”、“一丈夫蹈水”等皆出自《达生》篇。
所谓“达生”,就是通达生命之情。
该篇之所论,皆在于阐明:返回自己的自然生命,便可融入天地的大生命,从而获得最旺盛的生命。
即所谓“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文中还有个“纪@③子为王养斗鸡”的故事,说的就是使斗鸡逐渐内敛,以恢复其天德之全。
此时外表呆若木鸡,实际上却是生命最旺盛的状态。
细看前述庄子那些有关技艺的言论,不难发现,其实也是启人进入“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生命状态。
这样,庄子的技艺之道就同生命联系起来了。
所以,“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生命意识,也应视为庄子“道艺论”的内容。
虽然它不是与“道进乎技”、“以天合天”并列的一个单独的要点,但却是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
庄子的“道艺论”还只是技艺理论,而不能算是文艺理论。
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道艺论”,就是在庄子“道艺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道艺论”,首先也是辨明“道”与“艺”、或“道”与“技”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有的着眼于创作道路,强调以道事艺。
如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
当其有事,已知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
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
若忖短长于隘度,算妍媸于陋目,凝觚舐墨,依违良久,乃绘物之赘疣也,宁置于齿牙间哉!”“遗去机巧”,就是超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