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戊戌变法的背景: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
2.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戊戌政变。
3.戊戌变法的结果: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废,康梁等人逃亡,清朝政权更加衰落。
4.戊戌变法的评价:客观评价戊戌变法的意义和不足,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影响和评价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评价,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资料。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评价。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
2.历史资料: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文章、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 教案(一)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戊戌变法教案(一)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戊戌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教学思想: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师:对。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理解民族危机加深的社会根源。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理解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的贡献。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和启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巩固所学,提升认知。
6.课后拓展,延伸学习
-推荐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学生应学会尊重历史,尊重改革者,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学生应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性,培养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品质。
5.通过学习《戊戌变法》,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其深入的改革措施、影响以及改革失败的原因等方面可能仍存在理解不深、认识模糊的问题。
2.练习过程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归纳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影响及改革成败原因。
《戊戌变法》参考教案1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
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思路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
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
课前导学①学生分组查找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情况资料。
②学生预习本课,编写歌谣、做小报、结构图总结本课。
③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编排历史小短剧。
●○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板书设计●○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戊戌变法的专题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事件和人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思考。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意义、影响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作业设计:
-布置课后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戊戌变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戊戌变法吗?它发生在哪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接着,我会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如民族危机、国内外形势等,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探讨其成败得失。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初中历史课程中“戊戌变法”为主题,通过对该历史事件的深入学习,使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课程将围绕戊戌变法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善于思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变法发生的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变法结果及其影响。
(2)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理解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通过学习戊戌变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归纳和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史料分析、课堂讲解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历史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维度地审视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戊戌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和前进性。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戊戌变法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民族危机、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等事件,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必然性。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政变等重大事件,分析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能力。
4.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互动性。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4.告诉学生,历史的发展充满曲折,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整理戊戌变法的时间线,标注出关键事件,并简要说明每个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和心态,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感悟。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相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增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要求:不少于500字,结合教材内容,对史料进行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失败原因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区别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改革事业的艰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主要人物、改革措施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
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时间、条和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活动,公车上书及其影响,强学会的性质和活动,保国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宗旨,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和影响;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2.能力要求:(1)分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应诏统筹全局折》的意义。
(2)光绪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顽固派破坏变法的经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比较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的思想。
3.情感目标:19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
维新派把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结合起来,同顽固派展开了一场大战,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很大声势的政治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康、梁、谭等既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
时安排
2-3时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1)康、梁的维新思想及理论著作是重点。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
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
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2)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和教训是重点。
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
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事。
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2.难点分析:(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
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
(2)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是难点。
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概念,或给学生以思路提示。
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学生容易把阶级(阶层)与个人混为一
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
这需要教师在帮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强调阶级与个人的不同之处。
堂教学设计
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
战后不久,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
(板书第七节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
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
1.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
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
存。
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师: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指什么?
生:(随问随答)
师: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
师: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
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
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2.康、梁的维新思想及其理论著作
生:(阅读教材,总结思考回答)
师: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
(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
(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
()依靠清政府,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
(停顿,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我们再深想一个问题,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师: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停顿)使国家强大,同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由此可见,康、梁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进步性和爱国性。
康、梁是如何阐述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呢?
生:(阅读教材,了解万木草堂,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
师: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
生。
(朗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
师:破旧立新,这一破一立,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学习西方变法的强烈愿望。
由此我们看出,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把特点落实在教材上)我们仔细想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具有这一特点呢?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
生:(分成四人一组,充分讨论回答)
师:(为便于开阔思路,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变化的文字材料)
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
情况下,这样做就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
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这样看来,康有为是跪着造反。
3.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189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了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签和约,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即公车上书。
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确实说明维新思潮已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
生:(思考思潮与政治运动的区别,随想随答)
师:为更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体会维新运动走向全国并蓬勃开展)
师: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通过发表,写著作进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辩论,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