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学奥赛基础知识
信息学奥赛全部内容知识

信息学奥赛全部内容知识信息学奥赛作为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竞赛,考察的是选手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综合能力。
参与者需要掌握广泛的知识,包括算法、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等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信息学奥赛的全部内容知识。
一、算法与数据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是信息学奥赛中最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
算法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而数据结构是组织和存储数据的方式。
选手需要熟悉各种经典算法,如排序算法、查找算法、图算法等,同时掌握常见的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队列、树等。
在实际比赛中,能够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二、编程语言信息学奥赛的编程语言没有特定限制,但大多数选手使用的是C++或Java。
选手需要深入理解所使用的编程语言,包括语法、特性和库函数等。
熟练掌握编程语言可以提高代码编写效率,减少错误的产生。
在比赛中,选手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合理选择编程语言的特性和库函数,以实现高效的解题算法。
三、图论图论是信息学奥赛中常见的题目类型之一。
选手需要掌握图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
了解图的遍历、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等基本算法,并能够根据图的特性解决相关问题。
此外,选手还需了解图的表示方式,包括邻接矩阵、邻接表等,以便更好地解决图论问题。
四、动态规划动态规划是一种优化技术,常在信息学奥赛中用于解决具有重叠子问题的问题。
选手需要理解动态规划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设计状态转移方程、确定初始条件、以及最优解的选择。
熟练掌握动态规划的思想,可以在比赛中提高解题效率。
五、计算几何计算几何是信息学奥赛的一项知识点。
选手需要了解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
熟悉点、线、面等几何元素的性质,并能够根据题目要求,使用几何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数论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信息学奥赛中,数论常常用于解决与数字有关的问题。
选手需要掌握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质数判断、素数筛法等基本概念和算法。
在解题过程中,选手还需要注意数学证明的合法性和严谨性。
信息学奥赛基础知识点

信息学奥赛基础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信息学奥赛基础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信息学奥赛就是关于信息学方面的奥林匹克竞赛,简单说就像是信息学领域里的学霸争霸赛。
这里面包含好多知识,像计算机编程、算法设计、数据结构这些东西。
就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数学、逻辑等各方面。
②重要程度:在学科里那可是相当重要,因为它涵盖了很多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内容。
通过参加这个奥赛,既能锻炼思维能力,又能很好地深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
而且在以后想要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或者在这个领域做研究等都很有帮助。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像基本的算术运算、逻辑推理之类的。
还得懂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像怎么开机、打开文件这种最基础的操作,再往深一点就是对操作系统大概的了解之类的。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应用方面可多了。
比如说开发软件,掌握这些知识能优化算法,使软件运行得更快更高效。
在处理大数据的时候,信息学奥赛的那些算法思想在数据挖掘、分析里面就很有用。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它处于信息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顶端位置,牵扯到下面很多基本的知识单元,像是往上搭建的金字塔尖,需要下面的基础知识层层累叠起来支持。
②关联知识:和计算机语言、数学思维、算法优化等知识点联系紧密。
比如说你要实现一个算法可能得用一种编程语言来写,并且这个算法可能就是基于某个数学原理。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其实挺大的。
难点在于算法思维的建立,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像是要凭空去想象构建一个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关键在于多做多想多练,把各种算法模型刻在脑子里,还能灵活运用。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那肯定是重点。
考查方式多样,可能是给你个实际问题让你写程序解决,或者给个算法让你优化之类的。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信息学奥赛中的算法是指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步骤。
比如说要给一群学生按照成绩排名,你设计的一种比较成绩大小进行排序的过程就是算法。
而数据结构则是数据的组织存储方式,像把学生们的信息按顺序一个一个存放,或者按照树状结构存放等。
信息学奥赛考察的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能力:l 想象力与创造力;l 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l 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l 对客观问题和主观思维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l 人文精神:包括与人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恒心和毅力,审美能力等。
信息学奥赛考察的知识与能力一、计算机基本常识1.信息输入输出基本原理(信息交换环境、文字图形多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方式)2.信息的表示与处理(信息编码、微处理部件MPU、内存储结构、指令,程序,和存储程序原理、程序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3.信息的存储、组织与管理(存储介质、存储器结构、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4.信息系统组成及互连网的基本知识(计算机构成原理、槽和端口的部件间可扩展互连方式、层次式的互连结构、互联网络、TCP/IP协议、HTTP协议、WEB应用的主要方式和特点)5.人机交互界面的基本概念(窗口系统、人和计算机交流信息的途径(文本及交互操作))6.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新特点、新应用等。
二、程序设计基本知识(1)数据结构1.程序语言中基本数据类型(字符、整数、长整数、浮点)2. 浮点运算中的精度和数值比较3.一维数组(串)与线性表4.记录类型(PASCAL)/ 结构类型(C)5.指针类型6.多维数组7.单链表及循环链表8.二叉树9.文件操作(从文本文件中读入数据,并输出到文本文件中)2)程序设计语言(3)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三、程序设计基本能力1.阅读理解程序的基本能力2.具有将简单问题抽象成适合计算机解决的模型的基本能力3.具有针对模型设计简单算法的基本能力4.程序流程描述(自然语言/伪码/NS图/其他)5.算法的实现能力6.程序调试基本能力7.设计测试数据的基本能力8.程序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估计四、程序设计基本算法1.初等算法(计数、统计、数学运算等)2.排序算法(冒泡法、插入排序、合并排序、快速排序)3.查找(顺序查找、二分法)5.离散数学知识的应用(如排列组合、简单图论、数理逻辑)6.分治思想7.模拟法8.贪心法9.简单搜索算法(深度优先广度优先)搜索中的剪枝10.动态规划的思想及基本算法一、全国信息学奥赛联赛全国信息学奥赛联赛全称是: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联赛。
信息学奥林匹克分区联赛的基础知识 PPT

3、下列哪个(些)不是个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 )。 A、主板 B、虚拟内存 C、电源 D、硬盘 E、 总线
4、一个文本屏幕有25列及80行,屏幕的左上角以(1,1)表示, 而右下角则以(80,25)表示,屏幕上每一个字符占用两字节 (byte),整个屏幕则以线性方式存储在电脑的存储器内,屏 幕左上角开始,位移为0,然后逐列逐列存储。求位于屏幕 (X,Y)的第一个字节的位移是( ) A、(Y*80+X)*2-1 B、((Y-1)*80+X-1)*2 C、(Y*80+X-1)*2 D、((Y-1)*80+X)*2-1
信息学奥林匹克 分区联赛的基础知识
初赛试题结构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 问题求解 第三部分 阅读程序 第四部分 完善程序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二、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三、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四、计算机中有关数及编码知识 五、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六、计算机信息安全知识
一、 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A、尘土 B、噪声 C、温度 D、湿度
4、在计算机中,ASCII码是几位二进制代码( )
A、7
B、8
C、12 D、16
5、下面四个不同进制的数,最小的一个数是( )
A、(11011001)2
B、(37)8
C、(75)10
D、(A7)16
资料
1 简述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 计算机硬件系统由哪五个基本部分组成?它
A)CPU的主时钟频率
B)CPU产品的系列号
C)每秒执行300百万条指令
信息学奥赛基础知识

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1)电子计算机的定义:是一种能够根据程序指令和要求,自动进行高速的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同时具有存储、记忆功能的电子集成设备。
(2)电子计算机的类型:巨型机、小巨型机、大中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和个人机(即微型计算机,亦称PC机)。
(3)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代,目前正在向第五代过渡。
第一代(1946-1956):电子管器件;机器语言或符号机器语言,科学计算应用为主。
结构上以CPU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速度慢,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1957-1963):晶体管器件;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高级语言,管理程序与操作系统;应用扩展至事务处理领域。
第三代(1964-1973):集成电路(IC)器件;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增加了多种外部设备;软件得到一定发展,计算机处理图象、文字和资料功能加强,远程终端联机系统,更完整的系统软件与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第四代(1974-):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器件;微型计算机;巨型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处理;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微型计算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代:4位和低档8位微处理器;如Intel4004、Intel8008;萌芽状态。
第二代:8位微处理器;如Intel8080、Intel8085、MC6800、Z80等;成长阶段。
第三代:16位微处理器;如Intel8086、Z8000、MC68000;成熟阶段。
第四代:32位微处理器。
如Z80000、MC68020、Intel386、486以及Pentium;全盛时期。
全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装配完成。
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1)科学计算:进行数值计算,针对计算数据量大和数值范围广的领域;(2)数据处理:对数据输入或输出量尤其巨大而计算过程则相对简单的事务进行处理;(3)过程控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自动控制,使之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可靠性;(4)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可使大量的图形实现交互式操作;(5)计算机网络: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小学信息学奥赛知识点总结

初级教育学校信息学奥赛知识点总结信息学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处理的学科,它在初级教育学校阶段已经开始被归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息进步,初级教育学校生也需要通过参与信息学奥赛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初级教育学校信息学奥赛的知识点。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 计算机的组成部分:计算机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2. 二进制:计算机语言使用的是二进制,了解如何将十进制数转化为二进制数。
3. 硬件和软件:硬件是计算机的物理部分,软件是指各种程序和操作系统。
4. 输入和输出设备:了解计算机的各种输入和输出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耳机等。
二、编程基础知识1. 算法和流程图:进修如何编写算法和设计流程图,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表示问题解决的步骤。
2. 编程语言:了解什么是编程语言,如何用编程语言编写程序,例如使用Scratch进行编程。
3. 变量和数据类型:进修如何使用变量和数据类型来存储和处理数据。
4. 循环和条件语句:精通如何使用循环和条件语句来控制程序的流程和执行。
三、网络和安全知识1. 网络基础知识:了解互联网的观点、常见网络设备和网络毗连的方式。
2. 网页设计:进修如何设计简易的网页,包括使用HTML和CSS等技术。
3. 网络安全: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观点,如何保卫个人信息和防止网络攻击。
4. 文件管理和备份:精通如何管理文件和文件夹,以及如何进行文件备份。
四、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进修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如调查问卷、数据表格等。
2. 图表和统计分析:了解如何使用图表和统计分析工具来呈现和分析数据。
3. 数据的图像处理:进修使用图像处理工具对图像进行编辑、修饰和变换。
4. 查找和筛选:精通如何使用查找引擎进行信息查找和筛选。
五、计算机科学的应用领域1. 人工智能: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观点和应用领域,如机器进修、人脸识别等。
2. 虚拟现实:进修虚拟现实的原理和应用,如虚拟游戏、教育等。
信息学奥赛的考试内容

信息学奥赛的考试内容
信息学奥赛的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算法与数据结构:这是信息学奥赛的核心内容,主要考察学生掌握和运用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常见的算法包括排序、查找、图论、动态规划、贪心算法等;常见的数据结构包括数组、链表、队列、栈、二叉树、图等。
2.编程语言与编程技巧: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如C++、Java、Python等),了解其语法、特性和常用库函数,并能灵活运用编程技巧完成算法的实现。
3.计算机基础知识:围绕计算机发展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整体认识。
4.数学推理与证明能力:大部分信息学问题都涉及到数学原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才能理解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内在逻辑。
此外,证明性质、性能分析和算法正确性的能力也是信息学奥赛所要求的。
5.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学奥赛中会设计大量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考察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包括从题目中提炼关键信息,归纳总结、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以及实现算法、编写程序直至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6.思维创新能力:信息学奥赛不仅仅强调知识背景的积累,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竞赛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难度较大且需要创新思维的题目,来考察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以上是信息学奥赛的考试内容,仅供参考。
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官方网站或咨询专业人士。
小学生信息学奥赛文档

信息学奥赛初赛复习初赛考的知识点就是计算机基本常识、基本操作和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其中选择题考查的是知识,而问题解决类型的题目更加重视能力的考查。
一般说来,选择题只要多用心积累就可以了。
问题解决题目的模式比较固定,大家应当做做以前的题目。
写运行结果和程序填空也需要多做题目,并且培养良好的程序阅读和分析能力,就像语文的阅读理解一样。
近几年来,初赛的考查范围有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紧跟潮流了。
这就需要大家有比较广泛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简单的数据结构(例如栈、队列、树和图等)和简单的算法(例如排序、查找和搜索等),程序设计语言以及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例如排列组合)。
但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你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熟悉程度,再加上认真仔细的心态。
选择题一、硬件计算机发展可划分:1946年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这台计算机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
冯·诺依曼理论1944年,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工作方式的设想,为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尽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但计算机本身的体系结构并没有明显的突破,当今的计算机仍属于冯·诺依曼架构。
其理论要点如下:1、计算机硬件设备由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部分组成。
2、存储程序思想——把计算过程描述为由许多命令按一定顺序组成的程序,然后把程序和数据一起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对已存入的程序和数据处理后,输出结果。
我国的计算机发展情况·我国从1956年开始计算机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60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诞生;1964年我国研制成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19机;·1983年每秒运行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1992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0亿次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1997年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我国较有名的微型计算机品牌有:“联想”、“长城”、“方正”等;微型机的主要技术指标1、字长:知己算计能够直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学竞赛基础知识第一章计算机的概念、诞生与发展、应用、分类一、计算机的概念:是一种能迅速而高效的自动完成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它能按照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
阶段时间逻辑器件应用范围第一代1946——1958 真空电子管科学计算、军事研究第二代1959——1964 晶体管数据处理、事物处理第三代1965——1970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包括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第四代1971——至今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三、计算机的主要特点1、惊人的运算速度;2、很高的计算机精度;3、超强的存储能力;4、准确的逻辑判断能力;5、自动控制能力。
四、计算机的主要应用:1、数值计算:2、数据和信息处理:其特点是数据量大,但计算相对简单。
其中数据泛指计算机能处理的各种数字、图形、文字,以及声音、图像等信息。
数据处理指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加工、分析和传送的全过程。
3、过程控制:是生产自动化的重要技术内容和手段,是由计算机对所采集到的数据按一定方法经过计算,然后输出到指定执行机构去控制生产的过程。
4、计算机辅助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帮助人们完成各种任务,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等。
CAD:即Computer Aided Design的缩写,名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即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的缩写,名称为:计算机辅助制造。
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的缩写,名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CAT:即Computer Aided Testing的缩写,名称为:计算机辅助测试。
CAE:即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的缩写,名称为:计算机辅助工程。
5、人工智能:是指用计算机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领域。
五、计算机分类:1、按规模分: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计算机。
我们学校和家庭使用的计算机都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又称个人计算机,或简称PC机。
2、按用途分:专业计算机、通用计算机。
3、按原理分: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
六、微型机的主要技术指标1、字长:指计算机能够直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单位为位(BIT)。
2、主频:指计算机主时钟在一秒钟内发出的脉冲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3、内存容量:是标志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强弱的一向技术指标。
单位为字节(BYTE)。
8BIT=1BYTE 1024B=1KB 1024KB=1MB4、外存容量:一般指软盘、硬盘、光盘。
七、微型计算机时代1、第一代微型计算机通常把IBM-PC/XT及其兼容机称为第一代微型计算机。
2、第二代微型计算机286 AT机及其兼容机被称为第二代微型计算机。
3、第三代微型计算机386微机被称为第三代微型计算机。
4、第四代微型计算机486微机被称为第四代微型计算机。
5、第五代微型计算机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芯片。
八、多媒体计算机1984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台多媒体计算机时,人们并不在意,现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大大小小的计算机展览会上,多媒体总是最受庞的“公主”。
90年代初盛行的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世界高技术竞争的焦点。
多媒体,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浪潮中出现最多的三个名词。
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构成了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核心。
专家们称,80年代是个人计算机时代,90年代是多媒体时代。
什么是多媒体技术?以前的个人电脑只能处理文字和数字,这就是单媒体。
现在,个人电脑不仅能处理文字和数字,而且还能处理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这就是多媒体。
多媒体是将计算机,电视机,录相机和游戏机等技术融为一体,形成电脑与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的操作环境。
它可以接收外部图像,声音,各种媒体信息,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输出,实现输入输出方式的多元化,计算机只能输入输出文字,数据的局限,计算机开始能说会唱起来。
一台标准多媒体计算机包括主机,带音频视频功能的显示器,声像输入输出装置,通信与控制端口,只光盘驱动器,多媒体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
多媒体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构成了多媒体通信。
二、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1、诞生:1946年,美国为计算弹道轨迹而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名字叫ENIAC(埃尼阿克)。
在宾西法尼亚大学诞生。
2、发展: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硬件是软件赖以生存的驱壳,软件却是硬件的灵魂。
光只有硬件的裸机是无法工作的,而软件则必须存放在硬件中。
一、冯·诺依曼式的计算机体系结构1、存储程序式计算机:先将解题步骤用计算机语言写好,存储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然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按步骤执行。
2、集中顺序过程控制:由控制器集中控制,严格按照程序的次序执行。
二、硬件系统计算机硬件是指有形的物理设备,它是计算机系统中实际物理设备的总称,由各种元器件和电子线路组成。
计算机硬件系统主要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分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并且由总线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其中:1、运算器是对数据进行运算和加工,完成算术和逻辑运算的部件;2、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中心,控制各部分协调工作,完成对指令的解释和执行;运算器和控制器被集成在一起,统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Centra l Processing Unit),是计算机的“中枢神经”。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心脏,CPU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系统的档次。
能够处理数据的位数是CPU的一个最重要的品质标志。
人们通常所说的8位机、16位机、32位机即指CPU可同时处理8位、16位、32位的二进制数据。
CPU、主存储器构成了计算机的主机,输入/输出设备和辅助存储器则统称为外部设备,简称外设。
存储器是记忆部件,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
3、主存储器又称内存或主存,它直接与CPU交换信息,是计算机的工作存储器,即当前正在运行的数据和程序都必须存放在主存内,它的存取速度快但容量较小(容量太大,成本昂贵)。
主存又可分为随机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和只读存储器ROM(R ead Only Memory)两类。
随机存储器RAM中的内容可以进行读写操作,但断电时RAM中的信息会丢失。
ROM的内容只能反复读取,而不能重新写入,因此在ROM 中存放固定不变的程序和数据,断电后其内容仍然保留。
4、辅助存储器又称外存,它需要通过内存才能与CPU联系,辅助存储器存取速度慢而容量较大。
硬磁盘(HDD):容量大、速度快、价格高。
软磁盘(FDD):容量小,速度慢,便于携带、价廉。
光盘(CD):容量较大、价格便宜、便于携带。
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要通过输入/输出设备来完成。
5、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数码相机(DC)、数码摄相机(DV)等向计算机输入数据与指令的设备。
1)文字输入设备:键盘、磁卡阅读机、条形码阅读机、纸带阅读机、卡片阅读机等;2)图形输入设备:光笔、鼠标器、数字化仪、触摸屏等;3)图像输入设备:扫描仪、数字式照相机、摄像头等;4)音频处理设备:声卡。
6、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向操作提供输出结果的设备。
1)显示设备:分辨率:如800×600像素(pixel);显示适配器(显卡);2)打印设备:击打式:如点阵(针式)打印机;非击打式:如喷墨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7、总线是连接计算机中各组成部件的一组物理信号线及相关的控制电路,总线一般都指系统总线。
系统总线上有三类信号:数据信号、地址信号和控制信号。
负责在部件间传输数据的一组信号线称为数据总线(DB);负责指出数据存放的存储位置的一组信号线(也可标识是哪一个I/O设备)称为地址总线(AB);在传输与交换数据时起控制作用的一组控制信号线称为控制总线(CB)。
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工作流程如图:三、多级存贮器体系为提高CPU的处理速度,当今计算机中大都配有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也称缓存,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高速存储器。
缓存的存取速度比内存要快,所以就提高了处理速度。
多数现代计算机都配有两级缓存。
一级缓存也叫做主缓存,或内部缓存,直接设计在CPU芯片内部。
一级缓存容量很小,通常在8KB ~ 64KB之间。
二级缓存也叫外部缓存,不在CPU内部而是独立的SRAM芯片,其速度比一级缓存稍慢,但容量较大,多在64KB ~ 2MB之间。
人们讨论缓存时,通常是指外部缓存。
存贮速度最快的而容量最小的要算CPU内部的寄存器。
当CUP需要指令或数据时,实际检索存储器的顺序是:首先检索一级缓存,然后二级缓存,再往后是RAM。
即寄存器-一级缓存-主存-二级缓存-辅存。
第三章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软件又称计算机程序,是控制计算机实现用户需求的计算机操作以及管理计算机自身资源的指令集合,是指在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和相关的数据及文档,是计算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可分成两大部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一、系统软件:是计算机最基本的软件,它负责实现操作者对计算最基本的操作,管理计算机的软件与硬件资源,具有通用性,主要由计算机厂家和软件公司开发提供。
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服务程序。
①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合理安排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一组软件集合,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
DOS、Windows、UNI X等是操作系统,Windows是最常用的操作系统。
②语言处理程序:将用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目标程序的程序。
③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计算机中所存储的大量数据进行组织、管理、查询并提供一定处理功能的大型计算机软件。
④服务程序:为计算机系统提供各种服务性、辅助性的程序。
二、应用软件: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所编写的软件的总称,涉及到计算机应用的各个领域。
绝大多数用户都需要使用应用软件,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如字表处理软件WPSoffice、Word、Excel等。
根据上述软硬件资源的关系,人们通常把一台完整的计算机划分成四个结构层次,称为四个平台。
它们从底层到高层分别为硬件平台、系统平台、应用支持平台和应用平台。
与用户直接相关、打交道最多的是应用平台。
三、几个相关概念1、指令:指令就是指挥机器工作的指示和命令,程序就是一系列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指令,执行程序的过程就是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一条指令包含操作码和地址码两个部分,操作码指示计算机怎么操作,地址码指定操作对象或操作数据在存贮器中的存放位置。
格式:操作码操作数地址指令:一组二进制代码,是规定计算机执行程序的一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