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两注意
三年级童话教学要求

三年级童话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童话教学,使学生了解童话的基本特征,如幻想、夸张、拟人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复述、表演或创作简单的童话故事。
3. 情感目标:通过童话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真善美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 童话的基本概念: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童话,以及童话与寓言、故事的区别。
2. 童话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如主题、风格、形式等,对童话进行分类。
3. 经典童话作品赏析:选取若干篇经典童话,如《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进行深入的阅读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童话的基本特征,能够分析童话作品中的想象、夸张、拟人等手法。
2.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自己创作简单的童话故事。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用于书写重要的概念和要点。
2. 投影仪:播放与童话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3. 教学软件:使用互动性强的教学软件,如PPT等,展示童话作品和相关素材。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已知的童话知识,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童话。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故事复述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童话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则简短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地引入主题。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童话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然后选取经典作品进行深入赏析。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并讨论故事中的主题、情节、角色等。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童话作品,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4.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童话创作练习,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童话特征和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童话故事。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和完善。
小学语文课堂童话故事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童话故事教学的有效策略一、选择合适的童话故事在进行童话故事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故事作为教学素材。
优秀的童话故事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
故事内容应当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语言简单易懂,情节生动有趣。
如《灰姑娘》、《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经典童话故事。
二、结合实际教学情景在讲述童话故事时,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景,利用课堂教具、图片、音频等多种教学资源,使故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场景描绘,配合音频播放故事中的对话和情景音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增强学生的阅读情感。
三、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讲述完童话故事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和思考。
这些问题可以是对情节的串讲、对人物的性格描述、对故事主题的思考等等,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童话故事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指定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表演对话和情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活动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进行创意绘画活动在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创意绘画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六、写作展示成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故事改编或自由创作,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的作品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展示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童话故事教学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
童话教学四忌

童话教学四忌丰都县水利学校:郎淑兰童话是古往今来,儿童文学中最受小读者欢迎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
它采用适宜于儿童想象的形式,把“神话的思想之痕迹”赋予其中,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无止境追求。
由于少儿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在童话教学中应该主动积极地调整阅读经验,调动起富于童趣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思维力,进入儿童的艺术世界,进行创造性阅读指导。
关注了十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总体感受是:童话阅读教学有四忌。
一、忌用“生活”诠释“童话”童话里的事物虽然来自日常生活,但却涂抹上了一层浪漫离奇的虚幻色彩,使之获得崭新的诠释和表现。
《笋芽儿》(人教版)里的笋芽儿虽然来自作家对山中竹笋成长过程的认知,然而,笋芽儿的成长经历却被作家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写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没有时间的具象,由“笋芽儿被叫醒了”到“我长大啦”,整个过程,只有神奇。
一觉醒来就长大了,这在生活中,是成人不能接受的,但在童话中,儿童是乐于接受的,他们没有生活经验的约束,神奇给他们带来愉悦。
春雨能弹奏乐曲,雷公有粗重的嗓音,桃花有红红的脸,柳树摇动长辫子……,人格化的形象给儿童以非凡的魅力。
童话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因此,我们教学中,千万不要联系生活规律和模式,不能用生活规律和模式来诠释童话里的人、事、物,否则,就破坏了儿童的赏美情趣。
二、忌用“定势”阻碍“创造”由于童话本身的幻想性特征,童话作品的内涵往往是蕴藏于表面的离奇之后,必须充分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来丰富、完善、补充和扩大作品的艺术形象,重建艺术形象,以真正读懂作品,让儿童最大限度获得美的熏陶和精神享受。
《泉水》(人教版)中所摄取的生活现象是平常而普通的。
如果仅从一般性阅读看,那么可以看出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场景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但指导儿童阅读时,仅明白“泉水”从山中流到大海,中途还灌溉了果园,是不够的。
应该帮助儿童去开展积极的想象和联想,泉水的快乐人生,泉水的一路乐于助人,泉水的友善待人……这些,都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在挖掘人与人之间,朋友之间以至亲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的本质方面,对儿童有深刻的借鉴作用和启迪作用。
童话的教学要点

童话的教学要点
1. 一定要让孩子们感受童话的神奇呀!比如说《白雪公主》,那七个小矮人多有趣呀,这多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呀!
2. 要引导孩子们理解童话里的寓意哦,就像《丑小鸭》,不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小瞧自己嘛,这道理多浅显易懂啊!
3. 得注重和孩子们互动呀!讲《小红帽》的时候,可以问问他们要是自己遇到大灰狼会怎么办,多有意思啊!
4. 让孩子们自己去演绎童话也很不错哟!像《三只小猪》,让他们分别扮演小猪和大灰狼,一定会超级好玩!
5. 要强调童话里的美好品质呢,《灰姑娘》的善良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多值得孩子们学习啊!
6. 鼓励孩子们自己编童话呀!说不定他们的想象力比我们还丰富呢,就像打开了一个神奇的盒子!
7. 千万别忘了培养孩子们对童话的热爱啊!想想我们小时候对童话的痴迷,不也很美好嘛!
结论:童话教学就是要丰富多彩,有趣好玩,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爱上童话呀!。
对童话教学的几点建议

对童话教学的几点建议作者:张景霞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年第02期【摘要】提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唤起一线小学语文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关注,从童话自身的规律出发,发挥童话独特的价值,并将其更好地渗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童话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了儿童的喜欢。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童话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童话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一至十册的课本中,约有三十多篇。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童话题材的作品所占的篇幅比例就更加突出。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童话作品不仅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特点,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1.童话滋养儿童灵魂世界对于儿童来说,喜欢幻想是他们的天性。
而童话则用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情节,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充满趣味的幻想世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好奇心,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好的童话用质朴的感情和温暖的爱心感动读者,能让小朋友分辨出何为真、善、美,何为假、恶、丑,便能从源头上消除那些将来可能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童话作品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曾经对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十项要求,其中,第六项明确指出学生阅读门类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童话被放在了首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新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七项要求,其中第四项明确指出学生的阅读门类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童话依然放在了首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无论是任何时期的教学实践,童话这种最受儿童喜爱的文体,其地位和受关注程度都丝毫不受影响。
另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附录的第二部分“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中,提到了阅读材料除了课本外,还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童话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童话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童话教学这样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针对童话的文本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对策呢?(一)在想象中走进童话的神奇意境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小女孩在擦火柴的过程中产生的幻想。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上册童话《去年的树》第一部分时,可以重点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大树和鸟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为后面理解鸟儿与树分别的牵挂和经历千辛万寻找不到的悲伤情景埋下伏笔。
作者描写鸟儿和树根、大门、小姑娘的三次对话,是为了表现鸟儿寻找树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再次让学生想像,鸟儿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学生在想像中激活了思维,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猎人的捕杀,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狂风暴雨等,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它寻找朋友的脚步。
这一想象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小鸟对友谊和诺言的忠诚。
课文最后一部分,鸟儿和化身为灯火的大树告别的情景,引导学生第三次想像,想像鸟儿盯着灯火看时,可能在想些什么?想像分别重逢,却不是原来的好朋友大树时,鸟儿又会说些什么?这样的想像将学生带到一个独特的场景中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想像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大胆创新,激发质疑,不通讲课文,只讲关键处很多童话作品,因为情节曲折的缘故,篇幅相对其他体裁的文章而言较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胆创新,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
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理解课文。
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案《童话故事》

教案《童话故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童话故事》这一主题,内容涉及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童话故事的特点与魅力”。
具体内容包括童话故事的基本结构、人物设定、情节发展和寓意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童话故事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童话故事传递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童话故事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发展的创意。
重点: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魅力及创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童话故事的插画,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中的故事吗?它有什么特点?”2. 新课内容:讲解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魅力以及创作方法。
a. 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具有浓厚的想象力,以寓意为主,情节生动有趣。
b. 童话故事的魅力: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培养真善美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c. 童话故事的创作方法:人物设定、情节发展、寓意表达。
3.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们分成小组,以“森林里的奇遇”为主题,创作一个童话故事。
4. 例题讲解:分析经典童话故事《白雪公主》,让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基本结构和创作方法。
5. 随堂练习:请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编写一个简短的童话故事。
六、板书设计1. 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a. 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b. 浓厚的想象力c. 以寓意为主d. 情节生动有趣2. 童话故事的魅力a. 激发想象力b. 培养真善美价值观c. 传递正能量3. 童话故事的创作方法a. 人物设定b. 情节发展c. 寓意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海洋奇遇”为主题,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2. 答案:a. 故事人物:海豚、小鱼、海龟、海藻等。
b. 情节发展:描述海洋里的奇遇,如海豚救了小鱼,海龟带领大家找到了美味的海藻等。
小学语文教材童话的特点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童话的特点与教学策略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的特点1. 简单易懂:童话故事通常以简单的语言叙述,情节简洁明了,对小学生的阅读来说容易理解。
2. 情节曲折:童话故事的情节常常曲折离奇,富有想象力和趣味性,这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3. 道德教育:童话故事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寓意,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 符号丰富:童话故事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符号,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非常有益。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的教学策略1. 注重阅读指导: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亲自朗读童话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2. 创设情境:老师可以通过音乐、图书、图片等多种方式,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童话故事中的情节,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3. 提问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对童话故事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4. 配套练习:老师可以设置一些与童话故事相关的阅读理解、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创作表演:可以让学生们根据童话故事的情节编写小话剧剧本,进行小组表演,通过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对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童话故事中感受快乐、启发思维、培养情感、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在享受乐趣的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话教学两注意
发表时间:2012-05-02T13:20:25.4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4月总第54期供稿作者:刘拥军[导读] 功利化的第一种表现: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
◆刘拥军河北省武安市康二城镇车王口小学056300 摘要:童话作品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话作品时,喜欢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证明,如果使用恰当,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其中的形象,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关键词:语文教学童话注意事项教科书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
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
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
一、功利化
功利化的第一种表现: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
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
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
“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
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
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极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被强迫的负担。
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
这种倾向观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向儿童揭露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和独特的文化,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
它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将儿童时代设定为一个准备时期,“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
事实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成人文化则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成人文化则更多的是理性和重复。
”《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这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在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 《小猫钓鱼》进入语文课本以及批评“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正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识的表现。
这种成人文化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
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存在的,因此,尽管几千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被誉为“诗的国度”、“散文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少之又少。
因此,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次要功能。
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二、形式表演化
童话作品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话作品时,喜欢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证明,如果使用恰当,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其中的形象,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将童话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可算得上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能有效地弥补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文内容的补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滥用表演的现象,他们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与好看,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表演只是做给旁人观看的,在还没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有的表演许多学生参加,学生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表演得热热闹闹;还有的教学中,让每个学习小组轮番上台表演,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记住台词,思考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加入自己的想象练习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小鸭子、青蛙、大鱼、大乌龟、大白鹅。
表演化还有一种表现:一些教师将童话作品制成多媒体课件完完全全搬到屏幕上,声、光、色、形样样精美,颇为热闹与好看,但整个课堂缺乏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学习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