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庄布点规划的问题与建议

关于村庄布点规划的问题与建议
关于村庄布点规划的问题与建议

关于村庄布点规划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是规划编制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镇仅安排镇级负责规划工作的人员,参照现有资料,自行编制,编的规划前瞻性和指导性不强。

二是面临土地瓶颈制约。村庄布点规划与现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于在编制时间上的不一致,出现两个规划“不匹配”问题,特别在近期将实施的中心村规划上表现尤为突出,因部分规划设计内容不符合土地总规,导致一些即将建设的工程无法落地动工。

三是资金投入压力较大。村庄布点规划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免涉及征地拆迁和新建,需要大量资金,而目前各地财政大多都不宽裕,完全依赖财政投入很难实现,规划的推进与实施资金筹措难度较大。

四是村庄违规建设依然存在。有些镇一边在搞新农村建设规划,一边农民又在违规建房,出现规划“真空”现象,镇村两级控违不力,措施不多,违规建设屡禁不止。

二、几点建议

一、结合镇情村情,认真谋划建设方案。要考虑重大基

础设施规划的影响,如码头港口、公路、煤矿等工程;要结合境内有多条交通干线形考虑村庄规划布点;中心村规模应适宜,以便民利民,提高服务效率为出发点;要兼顾考虑生态环境、产业定位、古老村落及历史文化遗址等因素;村庄布点规划建设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编制;村庄规890划布点建设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安排好时间节点。

二、加强引导,逐步推进。成立村庄布点工作组,宣传村庄布点、建设美好新村的意义,规划在具体实施时,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要靠前服务,精心指导,按照成熟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有序推进,防止盲目规划新村,大拆大建。

三、加大控违力度,不断规范农村建设行为。针对农户违规乱建现象,县镇相关部门要整合力量,加大巡查力度,畅通举报等信息渠道,实行网格化管理,从严查处违规建设行为;对新建房要依据规划实行“先审批,后建设”,切实从源头上控制私搭乱建问题,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及时总结先进经验、深入宣传先进典型,把美好乡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宣传到基层,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2014年全国村庄规划镇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名单

附件 2014年全国村庄规划、 镇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名单 村庄规划示范(14个): 北京市延庆县四海镇南湾村村庄规划 天津市滨海新区寨上街大神堂村发展规划 天津市蓟县下营镇郭家沟村庄建设规划 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黄北坪乡黄北坪村村庄规划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村庄规划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天池村堰头自然村村庄规划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五龙乡田岙村建设规划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屏峰村村庄规划 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黄柏镇向阳村村庄规划 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村美丽乡村规划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建设规划 重庆市秀山县清溪场镇大寨村村庄规划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康雄乡茶村村庄规划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东峡乡下脖项村村庄规划 镇规划示范(19个):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马村镇总体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总体规划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总体规划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蒋巷镇总体规划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上冶镇总体规划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总体规划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双龙镇总体规划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新沟镇镇规划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热水镇镇规划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镇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总体规划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总体规划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柳江镇总体规划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镇规划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站街镇总体规划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幸福镇总体规划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淡村镇总体规划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总体规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总体规划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7个):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村寨体系布局规划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福山区村庄布点规划

福山区村庄布点规划 1、布点规划总体情况 规划总行政村为231个,其中中心村4个、基层村85个,共撤并行政村148个,其中“村改居”82个,并入集镇所在地39个,并入中心村20个,行政撤消的弱小村7个。 规划中心村共4个,其中高疃镇2个,回里镇1个,张格庄镇1个。 规划基层村共85个,其中清洋街道办事处4个,福新街道办事处1个,门楼镇14个,回里镇9个,张格庄镇11个,高疃镇46个。 规划弱小村7个,其中回里镇2个,高疃镇5个。 经集聚发展及老岚水库建设迁移后,最终保留基层村61个,其中福新街道办事处1个、门楼镇14个,回里镇6个,张格庄镇7个,高疃镇33个。 2、布点规划分区情况 (1)中心城区: 依据福山分区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范围:北至同三高速路,南至门楼水库,东至外夹河,西至绕城高速路以东,规划总用地面积65平方公里。包括清洋街道办事处全部,福新街道办事处大部,高新技术产业区全部,门楼镇、高疃镇部分。现状行政村75个,人口66876人。 根据福山分区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划分,属居住用地内的村庄将按规划整体改造,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保证拟迁移村庄的安置;属工业用地及其他用地内的村庄,

将在保证不降低生活水准的前提下,按规划整体迁移安置,从而一步到位实现“居住楼房化,管理社会化,资产经营股份化和公共服务城市化”,纳入城市管理。 (2)清洋街道办事处: 辖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30个居委会,人口25368人;5个社区居委会,人口46570人。除部分村庄外,全部包容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东黄埠、西黄埠、包家沟、钟家庄四个居委会,因位于中心城区边缘,一步到位,纳入城市管理,实施整体改造。 (3)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 辖区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6个居委会,人口10605人,全部包容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按福山分区总体规划用地性质划分,均在居住用地内,按规划实施改造。 (4)福新街道办事处: 辖区总面积21.47平方公里,16个居委会,人口9633人,大部分用地包容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 其中在楮佳疃、山前李家两居委会用地范围内规划福新居住小区,招贤、北十里堡、刘家埠、黄家、邢家山子、黄泥沟五个工业园区居委会和一个钼矿区居委会居民迁移到福新居住小区安置。在臧家、柳行居委会用地范围内规划臧家中心居住区,上庄、垆上、巨盆李家、小河子、大杨家五个工业园区居委会迁移到臧家中心居住区安置。以上居委会一步到位,纳入城市管理。 小杨家居委会因位于绕城高速路以外,作为基层村保留,行政隶属建议划到高疃镇管辖。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县域(县级市、区,下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依据《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是和《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配套的具体规定,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除遵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应单独编制。 第五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由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第六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七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采用的勘察、测量图件和资料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勘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 1 / 13

第二章基础资料调查 第八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资料等。 第九条自然条件 (一)气象资料:气候特征、全年气温变化、日照时数、风象变化、降水量及气象灾害等。 (二)水文资料:地表水的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流量等;地下水的资源分布、储量、水质、开采状态等;可利用外来水资源情况;行洪、蓄滞洪区分布范围、防洪标准及历年洪涝灾害发生情况等。 (三)地貌地质:各种地貌类型及空间分布、高程变化;地震、滑坡、塌陷、冲沟等地质灾害状况;地下矿产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矿产采空区、开采波及线的影响范围等。 第十条资源环境 (一)土地利用:全县耕地及其它各类用地面积、比例,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人均水平。 (二)人文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名称、位置及保护控制范围,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位置、控制范围及开发利用情况。 (三)环境保护: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状况,影响范围及治理措施等。 2 / 13

多目标交互:一个村庄布点规划框架的构想

多目标交互:一个村庄布点规划框架的构想 赵丹 摘要:村庄布局合理性对于推动城乡统筹进程、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既有的村庄布点规划实践和研究中,往往难以避免方法和视角相对单一的局限性。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多目标交互式的村庄布点规划框架,在多元的价值导向和利益诉求中寻求均衡,并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交互,以期增强规划结果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关键词:多目标交互村庄布点规划 村庄布局合理性对于推动城乡统筹进程、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既有的村庄布点规划实践中,往往采用自下而上政府逐级上报的方式确定保留村庄名录并进一步进行空间与体系的优化,这样的规划方法充分考虑了乡村的实际情况,高效的确定了选择成果,但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缺乏科学性、缺乏整体统筹的诟病。近年来,城市规划学界对村庄布点优化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多难以摆脱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的困境:或是基于某项技术,或是基于农民意愿调查,如宋小东[1]、陈有川[2]、叶育成[3]等,利用GIS平台定量分析村庄布局,但难以顾及农民意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可实施性;如马璇[4]、张如林[5]等,虽以农民意愿自下而上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措施和建议,但多为定性研究,缺乏客观数据的理性分析,不可避免地带来保留村庄的选择过于主观的问题。 为了更科学、更全面的展开村庄布点规划,本研究综合了两种研究思路,尝试提出多目标交互式的村庄布点规划。多目标是指并非从单一的城市利益诉求出发,而是从城、乡利益兼顾的角度,建立一个包括乡村自组织发展、资源最优化配置、差异化发展等多元的目标体系,力求布点规划结果更加科学和客观。交互是指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村庄布局交互为研究视角,一方面通过宏观的空间分析、经济社会分析、案例借鉴等研究方法对乡村聚落体系进行科学与全面的分析、判断与预测,另一方面研究重视自下而上的反馈,将初步方案在村镇实地进行深入的可行性校核与村民意愿校核以验证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从而最终确定村庄布点规划方案。 以多目标交互为理念,本文构建了一个村庄布点规划框架,由于篇幅有限,本文重在探讨框架本身的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在部分计算中以江苏省高邮市2013年数据为基础进行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村庄布点规划优化的思考和探索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村庄布点规划优化的思考和探索 近年来,由于受土地、资金、政策、规划等的限制,群众要求建房的呼声很高,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秀洲区通过“两新”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村土地整治等工作,解决了一部分农户建房问题,但是农民建房难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破解。 标签:村庄布点;规划;优化 1 我区农民建房基本情况 2005年开始,农民建房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建房从不需要使用土地指标,变成需要占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我区开始停批农民建房。2006年,我区制定了《秀洲区新农村规划编制导则》,明确居民点的布局原则上按规划建设区、整理过渡区和撤并控制区来进行规划,全区规划编制101个新农村,将原有的1868个居民点缩减为556个居民点。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两新”工程的要求下,我区开展了“1+X”两新社区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的编制,初步形成了“28+18”的城乡居民点格局,并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到目前为止,已启动21个新市镇社区和10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初步建成10个新市镇社区和3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其中4个通过市级验收。但“两新”工程因规划点过少、用地指标不足、资金成本过高等多方面因素只搬迁了少数农户。 2011年,针对“1+X”规划点建设用地空间不足、农转用指标紧张、面上分散的危旧房改造难于安排进点建房等实际问题,出台了《秀洲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实施意见(试行)》、《秀洲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文件,主要解决农村土地整治外危旧房的翻修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镇突破了该规定,大多翻修没有按照原地、原面积、原高度进行。因此,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危旧房改造管理的抄告单》,明确了农村危旧房改造计划由各镇上报区住建局汇总复查,区政府审议,统筹确定农村危旧房改造年度总量目标和当次各镇户数指标,严格控制原地翻建的规模,促进农民向规划点集聚。然而在操作中,农户都要求原地翻建并突破面积和高度的规定,要求进集聚点的几乎没有,因此一户也没有批过。2012年、2013年,通过对2009年、2010年立项的17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推进,搬迁集聚农户4000多户。 2013年开始,为解决农民建房需求压力和原先“1+X”规划实施难的問题,决定对原有“1+X”规划进行优化完善。通过突出“1”、增加“X”、完善“N”、保留“M”的方式,初步形成了“28+18+13+6”规划布局。 2 实际存在问题 2.1 规划难以实施 2009年,我区编制的“1+X”布点规划形成了“28+18”的格局,2013年初步调

山东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

山东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 为适应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推动村镇体系协调布局,规范全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根据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以及其他技术规范,制定本要点。 全省的县、县级市、城市具有村镇部分的区,可参考本要点编制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国家和山东省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等技术规范、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上位总体规划进行编制,与相关规划有机衔接。 一、规划内容 (一)县域村镇体系发展条件评价 1、区位分析。重点分析县域地理位置、辖区面积、中心城镇与周边城镇的空间关系,铁路、高速公路及其他主要公路等对外交通条件。 2、自然条件分析。分析县域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条件等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基础。分析县域历史沿革、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现状土地利用、社会架构等。 4、村镇体系布局现状。根据村镇体系现状,总结村镇体系在规模、职能、空间分布和内部关系上的基本特点。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 6、综合评价。根据发展条件分析,总结县域村镇体系发展的优劣势。

(二)规划信息整合 1、上位规划。总结上位规划对本区和村镇发展的要求。 2、相关规划。总结已有相关规划的建设要点和协调任务。 3、下位规划。收集整理已编制和已批复的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工业区和开发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各类保护区规划等下位规划,查找规划存在的问题,明确整合内容。 (三)县域城乡统筹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 1、发展目标。提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近远期目标体系。 2、总体定位。明确全县发展定位。 3、发展战略。提出为实现发展目标需采取的发展战略。 (四)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1、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概括县域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总结产业发展的成绩和不足。 2、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提出县域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思。 3、重点产业规划。对县域的优势产业和战略产业进行规划指引。 4、产业空间布局。划分经济区,提出县域产业布局的总体形态和发展要点。 (五)城乡人口空间布局 1、县域城乡人口分布现状。总结人口及其城乡分布的现状特征。 2、县域人口规模预测。一般应通过多种不同方法预测县域人口近远期规模,提出综合方案。 3、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应通过多种不同方法确定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近远期预测值。 4、人口和城镇人口空间分配。根据对区域发展形势的客观判断,对人口和城镇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规划。

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

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精神,推进施实施《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指导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制定《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基本任务 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以下简称村庄布点规划)的任务是落实县(市、区)中心村布点,明确自然村数量,并分配到镇(乡)。中心村数量多、行政区域面积大的县(市、区)可以在村庄布点规划中只明确各镇(乡)中心村、自然村数量,在镇(乡)村庄体系规划中明确中心村、自然村布点。 1.3适用范围 《导则》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区域上的村庄布点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内的村庄建设,应遵守城市、镇总体规划。 1.4规划原则 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等本底要素,将生态、历史文化遗存等保护内容列入布点规划。同时,加强耕地保护,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科学编制村庄布点规划。 坚持引导与控制相结合。充分考虑丘陵、山区、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地域特征及产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宜地段引导建设,对重要生态地段的村庄进行有效控制,避让灾害易发地段。 坚持近期与长远相结合。兼顾现实需要,考虑长远发展,分步实施村庄布点规划。 1.5规划依据 (1)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 (2)城市、县城、镇总体规划;

(3)市、县国民经济与“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 (4)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6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规划近期至2016年,远期至2020年。 第二章村庄体系规划 2.1村庄分级 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原则上每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 2.2乡村人口预测 分析自然条件、资源基础和发展潜力,提出县(市、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县(市、区)域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分析城乡人口转移趋势和流向,预测县(市、区)域、各乡镇乡村人口规模。 乡村人口规模是指规划期末的常住乡村人口,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考虑人口迁移因素。乡村人口规模是配置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主要依据。 旅游型村庄要合理考虑持续性旅游人口。 2.3村庄体系 2.3.1数量分布 依据乡村人口预测,确定县(市、区)域中心村、自然村数量;结合各乡镇乡村人口分布,明确各乡镇中心村、自然村数量分布。 其中,县(市、区)域中心村数量依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确定。 2.3.2规模确定 依据县(市、区)域人口及村庄分布特点,确定适用于本县(市、区)域的中心村服务规模、集聚规模、自然村规模。

浅谈公众参与村庄规划

浅谈公众参与村庄规划 摘要:村庄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目前公众参与村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公众参与架构下村庄规划的新思路。 关键词:村庄规划;公众参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而村庄规划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如何对村庄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促进村庄规划的顺利实施一直以来都成为规划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大难题。而目前为止,公众参与村庄规划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方式,因为新农村建设必须是符合村民意愿,能够带给村民实惠并且得到村民拥护的,在这一基础上村民载参与到村庄规划中能够更有效的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村庄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含义 村庄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指政府为之服务的主体民众参与社会主义村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保证规划行为的民主与科学,使规划更能符合实际情况和切实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并确保规划工作的成功实施。公众参与村庄规划实质上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其目的是集思广益,使政府关于村庄的规划和建设能被当地民众认可和接受,以此来提高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公众可以在村庄规划的调研、目标制定、规划方案、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参与到村庄规划中来,提出自己对目前村庄的意见以及对村庄未来发展的看法供规划者参考。 2.公众参与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村庄规划的编制中也开始注重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比如规划前期在村庄的调研工作以及规划方案制定完成后的公示等,但公众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参与的不足依然存在。总得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公众参与村庄规划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的村庄规划建设中,村民参与只是少数农村社区的创新之举,大多数农村规划建设的各项活动几乎都与村民分离,成为乡村领导自我意志充分表现的舞台,只有极少数村民对于村庄的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多数村民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事关每一个公民甚至子孙后代发展的村庄大事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在村庄规划方案公示之后,得到的村民主动反馈的信息也很少,需要规划人员再次去村里面进行信息收集。因此,对农村社区决策产生影响的只是少部分人,这与真正意义上的村民参与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2 村庄布局规划要点 2.1 村庄布局规划的作用 编制各县(市、区)域的村庄布局规划,主要用于指导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2规划层面划分 村庄布局规划一般分为总体层面和详规层面。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属于总体层面,与县(市、区)域体系规划保持一致;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则属于建设性详细规划层面。 2.2.1 总体层面: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1)、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体系规划为依据,落实县(市、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2)、以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为依据,提出村庄撤并、迁移标准,明确迁移和保留的村庄的名称、地点、人口及用地规模;落实并调整近远期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 (3)、重点解决各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和新型社区的布点和发展规模;分区拟定村庄的各项建设标准; (4)、协调安排村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拟定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共建、共享方案; (5)、提出区域空间管制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 (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2.2.2 详规层面:村庄建设或整治规划

村庄规划“村民参与”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村庄规划“村民参与”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新一轮广州市村庄规划为村民能有效参与村庄规划的制定、实施、监督及分享利益的全过程,创新的建立了“村民参与”工作机制,为加强村庄规划的指导性,提高规划实施性和村民参与性作出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村庄规划村民参与广州 1 背景 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了关于科学规划村庄建设的工作部署,结合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广州市委市政府在2011年底提出从每个区、县级市中选取2至3个村庄开展规划编制,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庄规划,2013年至2014年通过示范经验,运用其形成的一套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机制,在广州市全面推广新一轮村庄规划。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充分发挥村民参与规划的主观能动性,将村庄规划从自上而下的传统规划转变为以村民意愿为主导的村规民约,是规划落地的关键,落实规划过程中的“村民参与”则是做好村庄规划的重要抓手。 “村民参与”是村庄规划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让村民介入工作环节的过程,涉及村庄规划实施中的多元主体。“村民参与”是本轮村庄规划的创新工作机制,旨在通过“村民参与”工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村民参与”为基础,形成一套具有广州特色的新农村规划体系样板,凸显村民参与的重要作用,为全国新农村规划树立标杆。 2 存在问题 回顾历次村庄规划,有些现象普遍存在:规划与村庄实际脱节,规划无法落地,村庄规划给村民的印象就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风一吹就飘在天上”,有些城中村改造甚至因为没有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没有充分沟通协商,造成拆迁安置成本剧增,导致陷入漫长的“谈判”之中,乃至依赖强拆而酿成流血冲突的不堪后果。 审视过往村庄规划,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三大方面的问题。第一,指导性弱。未能就如何提高村民在规划中的参与度建立系统的工作机制;第二,实施性弱。更多是偏向“单一式”的物质空间规划,未针对村民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寻求具体的实施路径;第三,参与性弱。公众参与度不高,关门做规划,村民当客人。 3 解决思路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结合新型城市化对村庄规划的要求,提出解决思路。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摘要:针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本文以桦川县为例,在分析县域自然资源条件、村庄规模及空间布局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县域村庄空间布局的发展策略、迁并方案、建设标准以及设施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村庄空间布局桦川县新农村基础设施 abstrac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demand, this paper takes huach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village scal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county village layout scheme, re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spatial layout of villages; huachuan county; new countryside; infra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f299.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是以改变村庄“散、小、多、乱”,优化村庄空间结构,完善村庄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的空间引导规划,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纵观近几年对县(市)

村镇规划

村镇规划 一、城乡规划法的作用 1、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更有利于依法行政 2、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 3、为村镇规划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4、体现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5、构建了公众参与的制度框架 6、有助于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居民点的概念 居民点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三、村镇的基本特点、村镇规划的概念 1、特点(1)区域的特点:村镇在规模、分布、平面布局以及建筑形式、构造等方面也必然产生差别——平原和山区,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2)经济特点: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以农、收、副、渔业生产经济为主。 (3)基础设施特点:基础设施不足,发展落后 (4)村镇环境特点①村镇环境脏②环境建设乱③环境意识差 2、概念村镇总体规划是在全乡范围内进行的村镇布点规划和相应的各项建设的全面部署。是全乡山、水、田、林、路、村综合规划的组成部分。 四、规划新世纪现代化村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 2、珍惜土地原则; 3、近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原则; 4、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原则; 5、创造舒适、卫生居住环境原则; 6、发挥集镇基地作用原则; 7、保护名胜古迹原则; 8、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的原则; 9、可持续发展原则。 五、简要说明村镇规划的资料内容包含哪些 1、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 (1)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气象气候 (2)区域概况: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农业生产条件 (3)历史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历史沿革 2、社会经济资料 (1)人口结构:村镇现状总人口、职业构成、年龄构成、人口变动情况 (2)村镇建设管理情况(3)村镇工业发展状况(4)集市贸易 3、现有建筑物、工程设施与环境资料 (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与绿地(3)工程设施:交通运输、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4)环境资料 六、村镇体系结构层次划分分为哪四个层次 我国村镇的体系结构一般按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能进行层次划分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集镇--中心镇4个层次 (1)基层村:是村镇中从事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 没有或者只有简单的生活福利设施。在生产组织上,有的是一个村民小组,有的是几个村民小组,住户规模少则几户,多则百余户。 (2)中心村:是村镇中从事农业、家庭副业和工业生产活动的较大居民点,一般是一个行政村管理机构所在地。它拥有为本村庄和附近村庄服务的一些基本的生活福利设施。住户规模少则二三百户,多则五六百户。

浅谈村庄规划的重要性

浅谈村庄规划的重要性 【摘要】我国的农村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和鲜明的建设特点,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今后10—20年中将有数以亿计的农民迁入城市,几千年来稳定不变的农村必将出现重大变革。农村人口的锐减,必然带来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和居住环境的根本性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村庄规划建设将成为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村庄;村庄规划;综合功能配套;基础设施 村庄,是我国对农村居民点的统称,是农村居民共同生活、生产的定居场所。作为最典型的基层居民点,星罗棋布的分布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村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这就决定了村庄的规模和分布、布局形态以及建筑形态、建造方式等各具特色,村庄的物质环境包括住宅及其院落、公共设施(学校、商店和管理等建筑)、生产设施和街道等要素,从而形成了以居住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功能为主导的居住生活综合体。 我国的乡村,具有以下特点 1、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 农村是广大农民居住生活的场所,它充分反映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生活组织方式.土地耕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农村居民点是按照一定的耕作半径进行分布的。 由于气候、土壤、栽培作物和农业械化、水利化的不同,栽培和耕作牡术各有很大差异。以此为基础.可以将全国的农业地区划分为多种类型.其间的居民点分布充分反映了农业生产的挎点,例如,在我国华北的黄河中下游平原、淮河平原.是典型的两年二熟地区,这一带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村庄一般-相间400-—1000米分布,村庄布局整齐,街道大多东西走向,住宅以四合院为主.而在长江中下游的苏南和杭嘉湖地区,地势平坦低洼.河道纵横交错,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由于农业生产与水系关系紧密,形成了“村不离水”的特色,耕作半径都在100—200米之间,或称为“一肩之遥”的挑担能力范围之内,村落经常是只有几户人家集聚,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在200—300米之间. 村庄的内部建设也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居民点中要安排必要的生产建筑和各种放置生产资料的场所(如农机具仓库,畜舍)。这些设施又与田间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2、地域特点鲜明

安徽省美好乡村村庄布点规划导则2012

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精神,推进实施《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指导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制定《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基本任务 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以下简称村庄布点规划)的任务是落实县(市、区)中心村布点,明确自然村数量,并分配到镇(乡)。中心村数量多、行政区域面积大的县(市、区)可以在村庄布点规划中只明确各镇(乡)中心村、自然村数量,在镇(乡)村庄体系规划中明确中心村、自然村布点。 1.3适用范围 《导则》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区域上的村庄布点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内的村庄建设,应遵守城市、镇总体规划。 1.4规划原则 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等本底要素,将生态、历史文化遗存等保护内容列入布点规划。同时,加强耕地保护,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科学编制村庄布点规划。 坚持引导与控制相结合。充分考虑丘陵、山区、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地域特征及产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宜地段引导建设,对重要生态地段的村庄进行有效控制,避让灾害易发地段。 坚持近期与长远相结合。兼顾现实需要,考虑长远发展,分步实施村庄布点规划。 1.5规划依据 (1)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 (2)城市、县城、镇总体规划;

(3)市、县国民经济与“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 (4)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6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规划近期至2016年,远期至2020年。 第二章村庄体系规划 2.1 村庄分级 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原则上每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 2.2乡村人口预测 分析自然条件、资源基础和发展潜力,提出县(市、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县(市、区)域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分析城乡人口转移趋势和流向,预测县(市、区)域、各乡镇乡村人口规模。 乡村人口规模是指规划期末的常住乡村人口,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考虑人口迁移因素。乡村人口规模是配置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主要依据。 旅游型村庄要合理考虑持续性旅游人口。 2.3村庄体系 2.3.1数量分布 依据乡村人口预测,确定县(市、区)域中心村、自然村数量;结合各乡镇乡村人口分布,明确各乡镇中心村、自然村数量分布。 其中,县(市、区)域中心村数量依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确定。 2.3.2规模确定 依据县(市、区)域人口及村庄分布特点,确定适用于本县(市、区)域的中心村服务规模、集聚规模、自然村规模。

浅谈关于城乡规划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关于城乡规划的问题及建议 黄山区规划设计院余振华 自《城乡规划法》颁布施行以来,城乡建设有序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 一、村庄建设中村民建房的刚性需求与规划编制成果不相 适应。 一方面是规划的调查不够深入,村民建房意愿与规划要求相抵触,造成规划实施难以展开;一方面是规划的实施不到位,村民建房的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造成规划成果流于“纸上谈兵”。 二、城乡规划体系不完善,一些镇村规划覆盖不到位,造成 城乡建设不协调,各项建设相对混乱。 城乡建设涵盖及广,城乡规划体系庞大。在城乡基础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各自为战”,污水管网、给水管网、电力网、通信网络等建设缺乏统筹协调,主要表现在或道路重复开挖建设地下管网,或局部地段管网敷设不到位,或地下管网综合混乱,给城乡建设造成很大的困难;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上,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区范围与相邻镇规划区范围交叉,各自规划用地间不协调,给交叉部分的用地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镇总体规划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协调,主要表现在镇区用地建设与基本农田控制相冲突。在村庄规划上,与镇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不协调,主要表现

在村庄基础建设规划不完善或达不到要求。 三、城乡规划编制存在滞后性现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三、四线城市建设也在高速发展,一些规划的还来不及编制,城市建设已经扩张,本应该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造成了先实施后规划的现象,城乡规划编制滞后严重,给城乡规划与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四、城乡规划编制存在“利益偏好”现象 这些现象多存在于三四线城市,由于三四线城市的城乡规划编制水平良莠不齐,且城乡规划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甚至实施缺失,造成城乡规划编制重点更多趋向于编制委托主体的“利益偏好”关注。例如一些房地产企业,更多的注重容积率、建筑系数等指标方面的内容,而忽视绿化和地下管网建设的内容;在一些镇接收到“指令性”规划建设的要求下,更多的注重的是可操作性,而忽视规划的合理性。 五、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相关规划的法律地位 没有定性,规划依据相对混乱,对规划组织编制造成很 大困扰。 1、《城乡规划法》虽然指定了法定规划的内容,并明确了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但是由于对于专项规划,如消防专项规划等没有对其法律地位进行定性,因此是否能作为法定依据没有定论。

公众参与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多元协同编制方法探究

LB_■- ■ 公众参与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多元协同编制方法探究Research on the Multi-Cooperative Compilation Method of Rura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吕静,靳云龙 LV Jing,JIN Yun-long (吉林建筑大学)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摘要】村庄规划从传统的脱离实际的规划程序,逐步向以村民为主体的“自下而上”式的规划决策转化。以蛟河市长青村为例, 探讨基于公众参与的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及实施决策。相比较于传统的村庄规划模式,多元主体参与的村庄规划编制流程从政府层 面、地域层面、主体诉求层面、技术层面等不同层次体现了村庄发展趋势与需求。以村民为主导,满足各主体利益诉求的前提下, 编制更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和实施细则。 [AbstracJ Rural planning i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and practical planning procedures to the "bottom-up* planning decisions with villagers as the main body. Take Changqing Village of Jiaohe C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and implementation decision of village planning in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plural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planning model, the process of rural planning and compilation involving plural groups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demands of villages from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level, regional level, main appeal level and technical level. On the premise of taking the villagers as the leading force and meeting the interest demands of all the subjects, a more practical planning scheme is formulated,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nd implementation rules are proposed. 【关键词】村庄规划;多元主体;公众参与;长青村 IKeywords] rural planning; plural groups ; public participation; changqing village 1引言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的重大发展战略,基本原则中指岀应在 战略实施过程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 重农民的主观诉求。新版《城乡规划法》 中对公民的参与做了明确要求,在进行 规划前期调研、中期编制、后期管理实 施中,公众参与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公 众的基本利益在人居环境建设中是尤为 重要的[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 背景下,农村的规划建设迎来了新的机 遇和挑战。2研究背景2.1传统乡村现状特征传统乡村大多以农业生产为主。农 业的主、副产品加工没有形成完整健 全的产业发展模式和链条,品种单一 升值困难。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科 技、信息服务滞后,难以适应市场发 展,整体综合经济实力不足,发展水平 不高⑵。乡村人口持续向城市地区转 移。人才的流失,使得村镇人口结构 失衡,陷入低文化教育、高老龄化的 困境[3\ 2.2村庄规划局限性传统村庄规划编制大多是以地方政 府为核心的的“单边主导”编制模式, 是一种“线性的伪参与”⑷。这个过程是 单一的线性的编制流程,是以政府(或 建设单位)和规划师为主导的“自上而 下”的规划编制模式。缺乏村民参与的 传统规划结论不切合实际,后期实施困 难重重。 106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8期.indd 1062019/8/20 14:42:34

县域新村总体规划文本2015.8.17

xx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xx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 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面临新形势 (4) 第三章规划目标 (4) 第四章上位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要点 (5) 第一节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 (5) 第二节县域城镇发展战略与结构规划 (6) 第三节县域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6) 第四节县域环境保护规划 (7) 第五章上位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调整 (8) 第一节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 (8) 第二节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与结构规划 (9) 第三节县域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1) 第四节县域生态环境、风景旅游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7) 第五节县域空间管制与综合防灾规划 (19) 第六章现状村庄综合分析 (21) 第七章县域新村建设布局规划 (22) 第八章县域农村基础设施规划 (27) 第九章县域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0 第十章县域新村规划设计、新村风貌与农房户型指引 (31) 第十一章县域新村防灾规划 (32) 第十二章分镇乡新村建设规划 (33) 第十三章县域新村建设时序规划 (39) 第十四章附则 (40) 南充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城乡规划法》和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聚居点)建设的意见》(川委办〔2010〕22号)文件精神,依据《四川省县域新村(聚居点)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编制《xx 县县域新村(聚居点)建设总体规划》,指导xx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条本规划是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村镇体系规划的延伸,是指导县域范围内的新村(聚居点)规划与建设的专项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经四川省住房与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若对本规划有重大的修订必须向审批机关提出调整评估报告,经审查同意后,依照相关规定组织调整。凡在本规划批准前编制的各项规划与本规划矛盾的均以本规划为准。需单独编制的详细规划及市政工程设计均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进行。 第四条本规划所称“村”指按行政建制设立的村;“新村(聚居点)”指聚居人口在50人以上的各种规模的农村居民点。 第五条文本中带有下划线的规定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六条规划期限 2011—2020年 第七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整个xx县域,2011年8月18日,因区划调整,光华乡被划入xx,现县域面积为1788平方公里。 第八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2005年第146号); 3、《镇规划标准》 4、《四川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川建村镇[2006]421号); 5、《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6、《四川省县域新村(聚居点)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办法》; 7、中共四川省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聚居点)建设的意见》(川委办〔2010〕22号); 8、《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9、《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0、《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1、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2、国家和四川省其它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九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新型村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核心,以设施配套为基础,以民主管理为保障,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根据区域特色,注重保持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传统,合理确定村庄发展目标与战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 南充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