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化

合集下载

天津的特色

天津的特色

天津的特色
天津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有许多独特的特色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天津的特色:
1.天津三绝:天津有三绝,分别是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麻花。

这些特色小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是天津饮食文化的代表。

2.盘山风景名胜区:盘山风景名胜区是天津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3.古文化街:古文化街是天津历史上的老商业街,保存了许多传统的建筑和文化,这里可以购买到各种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小吃。

4.津门故里:津门故里是指天津的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是了解天津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5.海河夜景: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夜幕降临后,海河两岸的夜景十分美丽,是拍照的好地方。

6.传统表演和民间艺术:天津有许多传统的表演和民间艺术,如京剧、评剧、相声等,这些表演形式在天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总之,天津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有许多值得探索和发现的特色和文化遗产。

天津文化习俗

天津文化习俗
天津的文化习俗
王柳
腊八节
天津的过年风俗 腊八儿: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 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 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 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 而且久放不坏。
大悲院
供果
腊月廿三 又称小年夜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 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
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
然会被认为是小人
二月二 龙抬头
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在这 “龙抬头”的日子里,天津 人吃煎焖子、烙饼、炒鸡蛋 和豆芽菜。煎焖子俗称煎龙 鳞,寓煎除害虫;烙出的饼 叫龙鳞饼,有保护龙身的意
思,老人们还从院门口向家
中方向撒灶灰和谷糠“引线 龙”。
正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庙会
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
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 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 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 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 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 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 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 动。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 区。
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 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 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 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正月初五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 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 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 咚响,,以示正在剁"小人"。 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 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 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这 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不
庙会上的美食
糖人
茶汤
泥人张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中国明代崇 祯年间,继承了宋、元绘画的 传统,,创立了鲜明活泼、喜 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 风格。2006年5月20日,该遗 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

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三、美食文化
天津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小吃和菜肴都是其独特的代表。狗不理包子、耳朵 眼炸糕、麻花等都是经典的天津小吃,以其美味口感和独特风味吸引了无数人 的味蕾。同时,八大碗、炒带子、津门烤鸭等菜肴也以其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美 味的口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腊八节、祭灶节、送穷节等都有独特的习俗。其 中,腊八节时人们会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寓意着吉祥如意、驱邪避灾;祭灶 节则是为了感谢灶王爷的保佑,祈求来年丰收安康;送穷节则是为了送走穷鬼, 迎接财运,寓意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这些节日习俗反映了天津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天津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 们应该从多个方面积极探索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以使它在现代 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天津,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具有丰富 多样的民俗文化。本次演示将就天津民俗文化的特点、形成与发展、传承与创 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天津民俗文化的特点
1、兼收并蓄的多元性
天津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北方、本土与外来的多元文化交融之地。这种多元文 化的特点在天津民俗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天津的民俗文化既有中原地区 的传统元素,又有北方地区的特色元素,更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元素。
二、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历史积淀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是古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也是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天津成为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地方。同时,天津自明代建城以 来,历经数百年沉淀,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天津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特别是近 代以来,天津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涌入,这使得天津的民俗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

天津有这十种文化交融

天津有这十种文化交融

天津:十种文化的交融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地处太平洋西岸环渤海弯边的华北平原东北部,位于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总面积 1.19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和港口城市。

天津建城600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

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以及多元化、兼容性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剖析和阐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天津地域文化是由海河文化、城厢文化、寺庙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漕运文化、商埠文化、码头文化、租界文化、慈善文化等10个方面融合而成的。

1、海河文化天津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

水是这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

贯穿天津的海河,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沟通起来,直接影响着天津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

天津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河海交汇形成的水文化。

以此为滥觞,又派生出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

可以说:“水”是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第一要义。

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天津从村落开始,就借助与水密切相关的鱼盐之利而发展;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天津又和黄河、长江水系相连,南粮北运以及盐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河海交织的航运码头,从而促进了漕运、商业、贸易的发展。

天津在明清两代是拱卫京师之门户、河海转运的枢纽、贸易繁茂的商埠。

在当时,粮、盐贸易为其两大经济支柱,而鱼、盐是天津两项重要的财源。

2、城厢文化老城厢是天津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从建城以来,直至20世纪20年代,老城厢始终是天津市的中心区。

1901年,城墙拆除,在原址建成东南西北四条马路。

老城分四个居住区,即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建筑风格和道路形成各有不同。

东北角和东南角多为商贾富户,建筑宏伟,院深宅大。

而西南城区,地势低洼,是贫苦百姓的居住地。

因此素有“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贱,西门贫” 之说。

城厢文化属于上层儒雅文化,如果说:明正德十一年(1516),天津记载中的第一座官署园林一一浣俗亭(筑于户部分司官署内),开创了天津上层儒雅文化建设的先河;那么,天津城四面的门额一一“拱北、定南、安西、镇东” ——和鼓楼上津门诗人梅宝璐撰联一一“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一一则是天津儒雅文化的典型昭示。

文学中形容天津文化底蕴

文学中形容天津文化底蕴

在文学中,天津的文化底蕴可以用许多形容词来形容。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描述:
1. 历史悠久:天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镇、古文化遗址等,这些为天津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 多元文化:天津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里汇聚了北方文化、南方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这些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天津文化。

3. 独特民俗:天津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天津快板、天津相声等,这些民俗文化丰富了天津的文化底蕴,也使得天津文化更加具有地方特色。

4. 艺术之都:天津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如戏剧、曲艺、音乐会等,这些艺术活动为天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使得天津成为了一个艺术之都。

5. 美食之都:天津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如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等,这些美食不仅具有地方特色,而且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天津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城市。

天津文化

天津文化

地名来源由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诗词之说“天津魅力天津(37张)”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楚国著名诗人屈原的诗歌中,他在《离骚》中写下了“朝发轫于天津兮”这一昂扬的诗句。

星官之说“天津”的名称来源于星官名“天津星”,《隋书·天文志》在记载“九坎东列星”时记载:“尾亦为九子箕,亦曰天津”。

河名之说“天津”源自河名“天津河”,《金史·河渠志》中记载:“通济河创设巡河官一员,与天津河同为一司,通管漕河闸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隶督水监”。

赐名之说天津夜景(30张)“天津”流传最广、史料最充分、记载最清楚的说法是源于皇帝的赐名,天津是“天子津渡”之意,是明朝皇帝朱棣夺取帝位成功,始发于渡过沽河,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传谕旨“筑城浚池,赐名天津”。

明朝文人李东阳的《重建三官庙碑记》,碑记里注有:“天津象征天子车马所渡之地”的词句。

清代乾隆初年,从浙江来天津的诗人汪沆,写出描写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词(通俗诗),诗中说:“天津名自长陵赐”。

长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

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乐二年,公元1404)给起的名字。

当时不是作为地名,而是作为军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卫。

中国第三大城市-天津现在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里还收藏一通《修建三官庙碑》,碑文中说“由此济渡沧州”,就是指朱棣这一段经历,也说明天津命名的来由。

[2]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

现在天津处于的位置原来是海洋,黄河改道前由泥沙冲积形成,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

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

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关于天津的传统文化记叙文

关于天津的传统文化记叙文

关于天津的传统文化记叙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天津,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不仅是现代化都市,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凝聚着天津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精神,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符号。

天津的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之一便是饮食文化。

天津被誉为“华北一绝”,拥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美食。

天津独有的“花卷煎饼果子”、“糕点西施”、“水煎包”等美食都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

这些小吃味道独特,做工精致,传承着天津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除了美食文化,天津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

京剧、高跷戏、相声、评弹等传统艺术在天津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

尤其是相声文化,在天津有着特殊的地位。

相声艺人们在天津以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传承着国粹,感染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

在天津,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气息,那就是关于建筑文化。

天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古文化街、五大道等地方。

这些古建筑中凝聚着历史的痕迹,展现着天津城市的发展历程。

人们在这些古建筑中,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城市的底蕴。

天津的传统文化还表现在民俗文化方面。

天津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年画、灯笼、跳大神等。

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是天津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是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自我认同和情感共鸣的方式。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天津的文化底蕴,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这块土地。

天津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符号,它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也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和自豪。

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和考验。

天津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让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天津的传统文化将继续熠熠生辉,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大亮点。

【注意:文字仅供参考】。

第二篇示例:天津,古称"塞上之都",是一座充满着传统文化韵味的城市。

天津城市介绍

天津城市介绍

天津城市介绍
3. 建筑风格:天津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天津的建筑包括欧式建筑 、中式建筑和现代建筑等多种风格,如意式风格的意租界、英式风格的英租界等。这些建筑 给天津增添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4. 文化艺术:天津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之一。天津有许多艺术表演和展览,如天津 音乐厅的音乐会、天津美术馆的艺术展览等。此外,天津还有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天津民 间曲艺、天津鼓书等。
天津城市介绍
天津是中国北方的一座现代化城市,也是中国的直辖市之一。以下是天津的城市介绍:
1. 历史文化:天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城市,天津 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如天津古文化街、天津博物馆、天津大学等。天津还是中 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如京剧、评剧等。
2. 经济中心:天津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天津的经济以 制造业、金融、物流和服务业为主,涵盖了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天 津还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和外资引进基地。
5. 美食文化:天津以其丰富的美食文化而闻名。天津小吃是天津的特色之一,如狗不理包 子、耳朵眼炸糕、麻花等。此外,天津还有许多传统菜肴,如酱牛肉、糖醋里脊等,以其独
天津城市介绍
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总的来说,天津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艺 术和美食文化而吸引着游客和居民。天津的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北一个值得一游的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文化天津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特色。

表现在建城设卫、生产、商贸、文化、饮食、服饰、家族、民居、交通运输、人生礼仪、岁时节日、信仰及民间艺术与游艺竞技诸方面。

建城设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

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

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

朱棣为与朱允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上的“靖难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

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

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1.6万多人。

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

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天津是码头文化:天津是具有典型的码头文化的城市之一,又有不同程度的满族遗风。

而这些都具体的体现于天津的语言,饮食,风俗等各个方面。

天津有发展的优势,却又有临京的尴尬。

清代以来,天津周边地区水灾频仍,河北、山东、山西的大量难民挈妇将雏涌入天津。

他们面前无非两条主要出路:一是收破烂,回收废品糊口;二是干脚行,扛包装卸养家。

大批难民“闯码头”涌入天津的同时,也将他们各自的地方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和晋阳文化带到了天津。

以码头为特色的世俗文化表现在民间艺术上是曲艺,因而天津成为北方曲艺的大码头。

码头文化催生了天津特色食品: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等———就餐时不用碗筷,也不必正襟危坐,用荷叶一包或用纸一托,卷起来就咬,可边走边吃,既方便省时,又价廉实惠,吃起来瓷实,还不耽误扛包上跳———这就是码头文化在天津民间饮食上的典型体现。

脚行胡同,在天津至少有两处,一在河北大街,一在中山路。

1982年,前者更名为新胜利胡同,后者更名为自强胡同。

原脚行胡同最初的居民,就是被封建把头剥削的搬运工人。

天津早期脚行主要集中在三岔口、针市街、海河码头和盐坨地区等地。

脚行把头们勾结官府,分界把持,形成封建割据的把头制度,大把头多为恶霸,残酷盘剥搬运工人,欺压百姓。

杨柳青年画、天津快板、泥人张等,把天津民俗文化张扬得淋漓尽致,坊间还流传着京剧大腕不到天津过一过就红不起来的说法。

天津具有独特的人文背景,码头文化塑造了天津人热情、开朗、幽默的性格,因而天津被称为笑的故乡,在这里产生过马三立为代表的众多相声名家。

近代天津码头,产生了以“熬刑”、“械斗”、“割肉”而全国闻名的“混混儿”现象。

天津混混儿,既是有组织的地痞流氓,也是本地盘内居民公共利益的保护者。

他们为争地盘的群殴械斗,骇人听闻;但见到地面上鬼秤骗人和偷盗行为,则出头揭露或奋勇追捕;每遇火灾,会奋不顾身前往扑救;在为地方公益出钱出力时,毫不含糊;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还能为国家豁出性命———电影《老少爷们儿上刑场》就以此为题材。

混混儿这个特殊的群体,是码头文化、平民文化、燕赵文化与游侠文化相互渗透而生成的一个畸形儿———集不法行为与侠义之举于一身,既遭人批判唾弃,又颇能得到几分敬重。

码头文化的流动性,赋予天津人更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码头文化的竞争性,赋予天津人更多的危机意识和较强的求生意志;码头文化的多元特征,则赋予天津人更多的自由精神和适应能力。

但也应看到,由于码头文化的主体成分是失去土地的北方农民,他们以“闯码头”的形式进入天津,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属于小农经济式的,在讲义气、抱团儿、性情豪爽淳朴之外,视野狭隘、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性格弱点也显而易见。

津门三绝:天津风味小吃的制作多以面粉为主料,有油炸、煎烙、稀食和粘甜食四大类。

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居首,被誉为“津门三绝”。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游者的遗憾。

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

狗不理包子好吃关键在于选料、配放、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

“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德聚号”,已有百余年历史,店主叫高贵友,他的乳名“狗子”。

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其名。

他的包子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卖包子忙的顾不上与顾客说话,人们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

”日久天长,喊顺了嘴。

包子出名了,高贵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记了。

狗不理包子不仅在历史上为慈禧太后喜爱;今天,也深得大众百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许多国家都已经“输入”了“狗不理”。

桂发祥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坐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送亲朋好友。

耳朵眼炸糕看上去不起眼的小炸糕,却始创于清代光绪年间。

店主刘万春,人称“炸糕刘”,在北门外大街窄小的耳朵眼胡同租店铺,尽管挂上“增盛成”的牌匾,但人们仍称为“耳朵眼炸糕”。

由于这种炸糕皮酥脆嫩,馅细腻香甜,所以很受食客的欢迎。

天津风筝魏:魏元泰生于清同治十一年 , 父亲魏长清 , 是鞋行手艺 , 当过店员 , 做过摊贩。

他生有三个儿子 , 一个是鞋匠 , 一个是木工 , 魏元泰年最幼 , 曾读书于私塾 , 因家计困难退学 ,十六岁到蒋记扎采铺当学徒 , 学做风筝 , 四年期满 , 由他父亲给他张罗开设了一个扎采铺 , 起名叫长清斋 , 从此他就以制做风筝为业。

风筝只是宫廷贵族的玩具,宋元以后,风筝逐渐普及于民间,明清时期更是广为流传。

天津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之乡,天津风筝由原产于中国的毛竹、绢、纸、矿物颜料等天然材料加工而成,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在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中可以看到,在当时,天津就已经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了。

民初年间,天津的风筝作坊和风筝艺人数不胜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风筝艺人魏元泰当时天津市面上出售的风筝画工普遍比较粗糙,骨架都是用纸捻来扎接,不能拆装折叠,存放十分不便。

喜欢风筝的文人们借助于清末时期天津文化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对民间风筝制作工艺进行了革新。

以朱竹轩为代表的几位天津文人对风筝进行了研究改进。

改进之一是用丝线代替纸捻,这样风筝就显得美观漂亮了。

第二个改进是用翎毛管衔接骨架,把风筝的身躯、翅膀、头连接起来,这样在不放飞时可以拆下来存放。

第三个改进的办法就是风筝的头都是用模子扣的,很有立体感。

天津风筝种类繁多,但以软翅为主。

软翅风筝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撑,下面是软性的布或绢等材料,适合制作禽鸟或者昆虫,如鹰、蝴蝶、燕子、仙鹤、凤凰、蜻蜓等等。

还可以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

例如用很多蝴蝶围绕着花丛而组成“百花齐放”,用很多鸟围绕着风凰组成“百乌朝凤”等。

民国年间,天津风筝最为杰出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魏元泰。

魏元泰生于1872年,由于家境贫困,年少辍学,十六岁到扎彩铺当学徒,学得了一手扎风筝的好手艺。

学徒期满后,由父亲给他张罗开了一间扎彩铺,起名“魏记长清斋扎彩铺”,从此他就以做风筝为业。

魏元泰师法前人、不断创新,在传统风筝工艺基础上进行改革,形成了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特技精湛和便于携带的五大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风筝技艺在天津可谓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风筝魏”这一称号也开始闻名于坊间里巷。

魏元泰还有一手没有流传下来的绝活,外间少有人知道。

风筝魏的革新里还有一个绝活叫蒲绷。

就是拿蒲草做成弓弦,搁在风筝上发出声响。

这个绝活只有他能做,没能传下来。

1912年,魏元泰的十一件作品被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商部选送美国旧金山,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地区万国博览会并获得奖牌,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这也是中国风筝艺人第一次将中国的风筝放飞到世界的天空。

风筝魏的发展经久不衰,在魏元泰第二代传人魏慎行,第三代传人魏永昌、魏永珍,第四代传人魏国秋的继承和不断创新下,风筝魏的风筝已经达到了1000多个品种。

后来,风筝魏的风筝多次出访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天津与世界各国民间文化交流的信使和纽带。

飞机的发明者美国莱特兄弟的后代也因风筝而与风筝魏结缘。

天津有许多民间风筝队,经常组织放飞活动、参加比赛,进行交流,切磋技艺;同时,放风筝已经成了很多天津人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

在春秋两季的清晨和傍晚,特别是在节假日里,天津大大小小的广场、公园都可以看到许多风筝爱好者放风筝,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风筝在天空中竞相飞舞。

那时,他已年逾花甲了,成天坐在那间小门脸窗前,自做自卖大小形式不同的风风筝魏制作筝。

据说,他制做的风筝,确能独出心裁,非常精巧玲珑。

有的风筝的竹架,不是用线结扎,都是钻了孔,串在一起,再用胶粘住,每一个风筝的各个接头的地方,都有铜箍,能够拆散折叠。

就是一个五丈长的大娱蛤风筝,也能拆散了,放在一个一尺长的盒子里,到要放的时候,临时再装配起来,携带非常方便。

因而他的制品行销国内外各地,他也被人称为“风筝魏”,驰名遐迩。

风筝魏是天津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制作的风筝,故称风筝魏。

魏元泰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浓厚兴趣。

为了提高扎风筝的造诣,他反复研究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以及它们的身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并应用于风筝的制作。

以前的风筝,以硬翅为主,造型简单,色彩也比较单调,为整体式。

他扎的风筝可以拆展折叠,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

他研制的平板式、弓子式、立体式、串式和袖珍式风筝近200余种。

在着色上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上使用的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使之更加适合高空放飞的特点。

1914年,他带着风筝,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了金牌奖章和证书。

后来魏元泰的侄子魏慎行,侄孙魏永昌继承了他的事业,都在天津工艺美术厂工作,担任工艺师,并培养了许多徒弟,他们设计的新样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天津泥人张:泥人张始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

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风格,其作品取材广泛,塑造人物生动,塑与绘的结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

其艺术地位获得国际认可。

泥人张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成为我国泥塑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天津泥人张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民间美术品,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

期间,经过创始、乃至世界认可。

令人万分喜爱。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