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文化名城说明书
历史文化名城之天津

天 津 天 津 劝 业 场 · ·
天津劝业场建筑面积原为16500平方米,经过几次改 天津劝业场 建筑面积为29600平方米 平方米,为大型综合 造修建,现在建筑面积为 建筑面积为 平方米 大型综合 性开敞式商场。 性开敞式商场 天津劝业场于1926年开始筹建时,高星桥聘请法 年 籍工程师设计,建筑风格明显受折衷主义建筑形式的 建筑风格明显受折衷主义建筑形式的 影响。主体五层,转角局部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 影响 构。七层之上建有高耸的塔楼,由两层六角形的塔座、 两层圆形塔身和穹隆式的塔顶所组成,上面装有旗杆、 避雷针兼做装饰物。整栋建筑显得壮丽挺拔。 劝业场的匾额,为清末高官、近代天津著名大书 劝业场的匾额 法家华世奎老先生所书,后被有关权威部门列为中华 名匾。此为劝业场建筑文化增添了画龙点睛之效。 有关专家指出,天津劝业场是我国和津门近代优 天津劝业场是我国和津门近代优 秀建筑之一,也是我们中国和天津历史文化遗产的重 秀建筑之一 我们中国和天津历史文化遗产的重 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中国和天津的历史、文化发展 要组成部分之一 史和建设史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同天津市其 它古建筑、现代建筑一起展现着我国和天津市建筑艺 术、技术发展的延续性,因而也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 义、社会主义、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有人说:上海有个“大世界”,天津有个“劝业场”, 上海有个“ 上海有个 大世界” 天津有个“劝业场” 如果不去逛一逛,枉到津沪走一趟。劝业场这座近代 如果不去逛一逛,枉到津沪走一趟 优秀建筑已经成为天津的标志和象征之一,是津门建 筑文化具有典型特点的代表作。 2001年06月25日,天津劝业场大楼作为近现代重 年 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 史 文 化 保 护 名
1天津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1天津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六百多年的建城史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其丰富的历史建筑是天津对外亮出的"城市名片"之一。
然而伴随着大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大规模和高强度为主要特点的开发建设行为,使风貌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承与发展"成了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建设所必须面临的问题一、商业建筑的历史:西方第一个百货商店于1852年在巴黎产生,给营业空间带来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营业空间的扩大;二是内部空间有适当的划分。
我国市场的概念:《周礼.考工记》中的“左庙右社,前朝后市”2●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商业建筑存在一些问题:1.汽车、自行车、行人混杂。
2.商场周围缺少必要的步行广场和各类停车场。
3.商业建筑形象单调、缺少商业个性。
4.商场之中或周围缺少必要的文化娱乐及饮食休息等服务设施。
5.许多商店面前人行道狭窄,行人难以停留,失去了大量的“潜顾客”。
3新型的商业建筑,将远不是单指零售业建筑,而是满足人们的丰富心理需求的新建筑。
体验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继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望得到体验;可以说,将来的商业建筑的生存也将是靠出售某种体验:热闹、繁华、丰富、交往、表演(提供顾客表演的场所)。
符合当今时代的体验经济,成功地融购物功能于娱乐体验。
4以上是从零售形式变化的角度展望21世纪的商业建筑。
从建筑的特性来讲,未来的商业建筑也具有一般新建筑的诸多特征,如生态、信息化、个性化、高技术等。
5二、商业建筑分类:1.按经营方式分:综合商店;专业店;连锁店;百货公司;自选商场和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其他零售形式。
2.按坐落位置分:市中心区商业;居住区附近及其他市区商业;交通枢纽附近商业;市郊商业;非城市商业。
63.按规模分:大型商业;中型商业;小型商业。
4.按建筑空间类型分:单栋建筑;综合体建筑;商业街和步行商业街;地下商业建筑;商业区。
7三、消费者心理:现代人的生活消费行为,已由单纯的购物活动转向多元、综合的社会活动。
天津家乡城市文化介绍宣传PPT内容型模板景点美食民俗文化

古代建筑
天津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16 年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包括 独乐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楼教堂、义 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等。被列为世界文 化遗产的黄崖关古长城,有各种造型的 烽火台20多座,盘旋于群山峻岭之中, 四周风景优美如画。全市现有市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区县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100多处。著名的有天后宫、 玉皇阁、文庙、天主教堂、清真大寺、 大悲禅院、广东会馆,以及周恩来青年 时代在津位于天津市区南侧,紧靠水上公园景区,是以天津广播 电视塔为主体的景点。天塔即天津广播电视塔,高415米,建成时是亚 洲最高,世界上唯一一座“水中之塔”。
天塔内有多种娱乐观光的服务,最主要的便 是塔内的观景台,270米高的观光平台是塔内 的重点,登上平台整个津门风光尽收眼底, 尤其是夜晚时城市里华灯初上的夜景十分漂 亮,是摄影爱好者们的胜地。观光台上有望 远镜,不过需要付2元一次的使用费。另外塔 上还有售卖邮票、纪念币等纪念品,吃一种,做法就是将豆芽菜、香菜、 香干及酱豆腐汁、 味精、盐、香油、红粉皮和 馅后包在豆皮中两头包上然后接口和两头用面糊 封口,后用热油炸熟,外脆里香。一般用饼夹着 吃美味无比,直到今天,街边卖的大饼夹卷圈仍 是天津人常吃的早点之一。 卷圈曾经是过去卖豆浆的早点铺豆浆长时间熬煮 起的油皮,揭起后晾干,裹住调好的杂菜制作的 副产品,久而久之成为了天津特色之一
历史文化名城之天津

天津剪纸
风格独特,题材广泛,既 可用于装饰,也可作为工 艺品收藏。
泥人张彩塑
以粘土为原料,手工塑形、 涂色,形象逼真,富有生 活气息。
民俗活动与节庆
天津皇会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民众 自发组织盛大的庙会活动, 祭祀娘娘,同时进行商贸 交流。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通 过舞龙舞狮表演,祈求新 的一年平安吉祥。
历史文化名城之天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天津的历史文化背景 • 天津的建筑风格与古迹 • 天津的美食文化 • 天津的民俗文化与艺术 • 天津的现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天津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拥 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天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作 为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和贸易中 心,它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
端午赛龙舟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各村 镇自发组织龙舟队竞相划 船,欢度佳节。
06 天津的现代发展与未来展 望
城市现代化进程
城市更新与改造
近年来,天津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改造,对老旧 城区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 市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
科技创新发展
同参与历史建筑保护的良好氛围。
04 天津的美食文化
传统小吃与特色菜肴
总结词
天津的传统小吃和特色菜肴种类繁多,口味独特,深受游客和当地人的喜爱。
详细描述
天津的传统小吃包括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麻花等,这些小吃制作精良, 口感独特,是天津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天津的特色菜肴如鱼香肉 丝、锅贴、炒菜等也颇受欢迎,色香味俱佳。
美食街区与餐馆推荐
(推荐)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则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正确处理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天津市城市规划条例》,针对天津市实际情况,结合《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修编,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本次保护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面积11919.7平方公里。
规划重点在天津历史城区。
天津历史城区指1949年市区建成区范围,具体是指由光荣道、红旗路、咸阳路、旧津保道、青年路、长江道、卫津路、围堤道、东兴路、津塘路、红星路、京山铁路、金钟河大街、育红路、新开河、天泰路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53平方公里。
第三条在本次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二章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与保护框架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一条指导思想1.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文物古迹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
2.天津历史悠久,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保护好天津各历史时期(天津卫、殖民时期、北洋时期)的典型历史文化遗存,全面反映天津历史名城的价值。
3.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使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中得以持续发展。
第二条保护原则1.持真实性原则,保护真实历史文化遗存。
2.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坚持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环境进行保护。
3.坚持分层次保护的原则,对不同的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切实有效地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4.坚持合理、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与保护内容第三条按照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三个保护层次对天津历史城区进行保护。
在市域范围重点对历史文化古城镇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保护要求。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的通知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日期】2012.01.23•【字号】规保字〔2012〕26号•【施行日期】2012.0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关于印发《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的通知局机关各处室、局系统各单位、各有关设计单位:《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业经2011年12月31日第14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管理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各区县规划(分)局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深入发掘本辖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历史镇村调查工作。
二、各区县规划(分)局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组织做好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用以指导保护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三、各设计单位应按照《标准》要求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切实落实《标准》中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各项保护要求。
二○一二年一月十七日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加强本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管理,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天津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本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内容、深度和成果要求,特制定《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技术标准》)。
第二条适用范围。
《技术标准》适用于市域范围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本《技术标准》所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指保存文物丰富,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能较完整的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并经规定程序申报、批准、公布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
天津旅游攻略 参观宗教建筑 感受宗教之美

天津旅游攻略参观宗教建筑感受宗教之美天津旅游攻略参观宗教建筑感受宗教之美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具有宗教意义的建筑。
这些宗教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宗教之美。
本文将为您带来天津旅游攻略中参观宗教建筑的介绍和体验分享。
1. 天后宫天津的宗教建筑以天后宫最为著名。
天后宫位于天津市河西区,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天后宫庙宇之一。
它始建于明朝,经历数百年的兴衰,如今已成为天津市重要的宗教和旅游景点之一。
2. 天塔寺天塔寺是天津市最古老、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坐落在天津市南开区的具体位置上,这座寺庙建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天塔寺以其精美的佛像雕刻和独特的佛教文化内涵而闻名。
参观者可以在这里静心感受佛教之美,领悟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3. 正觉寺正觉寺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道教寺庙,位于天津市河东区。
该寺庙建于清代,并在历史上多次重修和扩建。
正觉寺是一个以“和谐、平和、宁静、安抚”为主题的道教圣地,寺内供奉着众多道教神像和经文,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4. 铁佛寺铁佛寺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是一个以铜佛闻名的佛教寺庙。
铁佛寺的特色在于,庙内供奉着一尊高达33米的铜制佛像,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室外铜佛之一。
参观者可以在寺庙中欣赏到这尊宏伟的佛像,感受佛教信仰的力量和对生命的敬畏。
5. 清真大寺清真大寺是天津市最大的伊斯兰寺庙,也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兴建的清真寺之一。
这座寺庙建于明代,经历了多次重建和扩建。
清真大寺以其壮观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伊斯兰文化内涵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参观天津的宗教建筑,不仅可以欣赏到它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魅力,还能感受到各个宗教信仰背后蕴含的智慧和美学。
这些寺庙和清真寺以其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为天津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无论您是宗教信仰者还是对文化遗产感兴趣的旅行者,参观天津的宗教建筑都会给您带来独特的体验和启发。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天津

天津——沽水遍映近代史 天津——沽水遍映近代史
一 、历史的足迹
天津博物馆
1.海退河进大陆成 1.海退河进大陆成
东临渤海湾, 东临渤海湾, 北枕燕山旁。 北枕燕山旁。 石器时代曾汪洋; 石器时代曾汪洋; 三道贝壳堤, 三道贝壳堤, 无语话沧桑。 无语话沧桑。
贝 壳 堤
天津三道贝壳堤
贝壳
2.战国开发汉建县 2.战国开发汉建县
北 洋 大 清 邮 局 大 沽 船 坞 遗 址 三 条 石 工 业 遗 址
9.近代风云多悲壮
•鸦片战争以后,天津逐步沦为”九国租借”。西方列强多次进犯大沽口, 鸦片战争以后,天津逐步沦为”九国租借” 西方列强多次进犯大沽口, 同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同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1895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为中国近代军队的发展开了先河,也为他 1895年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为中国近代军队的发展开了先河, 自己篡取大总统之位创造了资本。 自己篡取大总统之位创造了资本。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又制造了“天津事变”。1936年4月,日军大批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又制造了“天津事变” 1936年 驻军海光寺,天津成为日本全面侵华的急先锋。1937年 30日 驻军海光寺,天津成为日本全面侵华的急先锋。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 略军侵占天津,对天津人民实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统治。 略军侵占天津,对天津人民实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统治。
大 牙关长城 大悲禅院
战国燕国示意图
天津蓟县东大井汉墓
3.曹杨开运河,海河水系成 曹杨开运河,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北征乌桓,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北征乌桓,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 ),曹操北征乌桓 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渠等人工河, 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渠等人工河,使华北平原水网全 面沟通。这也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 面沟通。这也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 •隋大业四年(608),随炀帝为东征高丽,下令开凿永济渠,利用沁 隋大业四年(608) 随炀帝为东征高丽,下令开凿永济渠, (608), 淇水、卫河水源,引水通航至天津(今海河水系), ),贯通南北 河、淇水、卫河水源,引水通航至天津(今海河水系),贯通南北 的大运河从此形成。 的大运河从此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历史沿革2004年是天津建城600周年。
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变迁,今天的天津人口已达1000多万,成为我国4个直辖市之一和拥有京津冀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的特大城市。
纵观天津城市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从蓟县围坊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远在公元前就已经有人在宝坻、宁河和天津北郊地区聚居。
西汉时期天津平原地带已成为富饶之地,汉王朝在此设立了5个县,作为开发渤海湾西部的基地。
东汉时期,无终(今蓟县)已比较繁荣发达。
从出土的别山墓群和邦均墓群发现,这里已有较多的居民聚落和小城镇。
图 1 运粮的漕船公元608年,隋炀帝强征百万人修建了南接沁水、北达涿县的永济渠,使天津地区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大动脉,初步形成河海交通枢纽格局,三岔河口成为运河入海的咽喉要冲。
至唐代,大规模的漕运使天津地区的重要地位凸现出来。
北宋时,宋、辽南北对峙,以界河(今海河)为分水岭,界河以北属辽,以南属宋。
澶渊之盟以后,宋朝的商船和官船聚集在泥沽寨。
真宗咸宁四年(公元1010年),在泥沽海口置海作务,造船令民入海捕鱼,在泥沽寨以西形成了许多寨铺。
众多寨铺的出现,为以后天津聚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代天津城市勃兴的契机是金元时期定都北京。
公元1153年,金王朝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由于北京集中了庞大的政府机构,驻有大量军队,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北京。
当时运往北京的漕粮,大部分来自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经“三岔口”运往北京。
此时三岔河口成为了南方通达京师的漕运枢纽,开始有大量居民在三岔河口附近自然集聚。
出于保卫中都与安全运输的需要,在公元1214年,金王朝在三岔河口设立直沽寨,三岔河口由单纯的漕运枢纽开始发展成为漕运与军事相结合的畿南重镇。
其后,自元代起,随着居民点的扩大,“直沽寨”就被简称为“直沽”,不管是河运或海运,直沽寨都是必由之地,后来“直沽”逐渐成为天津的代名词了。
1279年,元统一中国,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为加速南粮北运,满足首都的需要,元统治者将南北大运河全线通航,并采取了“海运为主,河运为辅”的方针,不管是河运或海运,直沽寨成为进京的必由之路。
随着漕运量的增大和盐业的发展,元王朝对直沽的重视和控制亦趋加强。
在公元1316年,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使其成为保卫大都与河海联运的中转站。
南北运输、河海联运促使天津沿河一带迅速繁荣,“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的诗句,反映了漕运给天津带来的商业与贸易的兴盛。
宗教这时也在直沽兴盛起来,元朝政府为稳定民心,确保漕运安全,正式认可了妈祖文化。
大约在1314-1320年,先后修建了两座天妃(妈祖)庙。
这两座天妃庙,在北方的港口中建立最早,规模也最大。
在天津设卫之前,直沽寨已非常繁华,城市经济活动已有很大发展。
二、早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回北京,出于安全保卫的目的,明永乐二年(1404年)在三岔河口西南处设卫筑城,揭开了天津城市历史的新篇章。
卫城只是军事城堡的性质,其主要职能是屏蔽京畿、保护漕运和军事防卫。
卫城城垣呈1.5×1.0公里的矩形,城墙周围长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初建时为土城,后图 2 清代天津城乡图改砖城。
至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又重建,城址略向南移。
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后,天津城墙被拆除。
卫城整体布局符合传统的河港城市形态,可概括为一城一市:官府衙署、卫戍机构在城内,商贸活动在城外。
城内布局具有我国传统手法,即“方城十字街”形式,中建鼓楼,高三层,四面穿心,通四大街。
城里建有镇、道、府、县等衙署,还有文庙、城隍庙等公共建筑,它们布置在东西中轴线以北,东西中轴线以南主要是民居。
城外的发展明显快于城内,紧靠南运河和海河的城北、城东地区是商业区,商业区沿东西向发展。
这种局部封闭、总体开敞的空间格局,是历史上天津独具特色的地方。
由于地处北方水陆要冲和漕运咽喉,明代漕运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促进了造船业、河海运输业的崛起,而交通业的发展又促使盐业、商贸、手工业等迅速发展,经济开始急剧繁荣,到明代中后期,天津已经初步发展成为北方商品的集散地,重要的工商业大商埠。
公元1664年清兵入关,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变化,国内的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缓慢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作为河口都市的天津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首先合并“天津三卫”为“天津卫”;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下辖武清、静海、青县;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改天津州为天津府,下属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等六县一州。
在短短七年里,政治建制的一升图 3天津清末街景再升,表明了天津政治、经济地位日趋重要。
清朝初年的天津,河、海、陆交通运输业高度发达,成为规模巨大的河漕和盐业的储运枢纽,商业和金融业快速发展,同全国甚至海外的的经济联系空前密切,例如“洋行”、“钱铺”等国内汇兑业首先在天津出现。
而各地商旅纷纷放舟北洋,出现了“万商辐驺之盛,亘古未有”的景象,对天津城市发展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船户、盐商、铺户、鱼贩等主要集中在东门外、北门外、东北角、西北角,城内主要是衙署和居民,这反映出天津的发展和水路交通的关系。
由于城北毗邻南运河,城东紧靠海河,东北城角是南北运河汇流入海河的三岔河口,因此,城北的针市街、估衣街、锅店街、侯家后、竹竿巷、城东的宫南、宫北大街、小洋货街等都成为繁华的市井。
同时城外居住区也迅速扩大,以三岔河口为基点沿海河发展,与城内连成一片,初步形成月牙形的带状城市布局。
在这个时期天津文化繁荣,集中表现为寺庙众多,为全国罕见,其中以城东南最密集,城市空间呈现出沿海河两岸向海口方向发展趋势。
到开埠前,天津作为一个内向型、封闭型的封建贸易城市和华北的经济中心,人口已达3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是京畿第一大城市。
三、近代的天津图 4 1917年天津市区图1860年,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签定了《北京条约》与《天津条约》,此成为天津城市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以前,天津是一个封建性质的城市,城市的职能主要是为北京的封建王朝服务;之后,则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城市,城市的主要职能是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服务。
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的性质给后来天津城市空间格局、城市风貌带来了极其深刻影响。
天津的租界开辟于1860年,在最初的10年,在津外国人很少(1860年只有外侨13人),大部分住在城里。
英租界依照戈登的计划,填垫基地,修筑码头,建了一批房屋,但都比较简陋,像样的建筑也只有颠地洋行大楼(后为英国领事馆)。
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外国人纷纷迁往租界。
从此英、法租界面貌开始变化,中街(今解放北路)逐渐出现西洋建筑。
后来,租界沿海河上游两岸快速拓展,城市形态也由东西向延伸转为沿海河呈西北——东南走向伸展。
原有城市布局被打乱,城市中心向东南转移,紫竹林一带的租界地区逐渐取代三岔河口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商贸中心。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津,进一步扩大了租界范围,城区规模急剧扩大。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九国租界达到15平方公里,是老城的9.3倍,城市以海河为轴线向东南拉长了近5公里。
列强在各自租界内开设洋行、把持海关、输出资本、武装走私,使租界成了真正的“国中之国”。
因受外部因素干扰较少,租界区的商业、文化、娱乐业急剧繁荣,对天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一方面租界区内地块割据现象严重,列强按各自利益的需要自行建设,独自规划路网,各自进行功能布局安排,使整个城市布局支离破碎;另一方面,列强在租界内按照自己的审美和意愿进行建筑活动,从而使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建筑纷纷涌现。
今天的解放路是租界区内较早形成的一条街,是英、法、德领事馆、俱乐部所在地,又是洋行、银行集中的地方,因此它的建筑在外观造型上保存了很多西洋古典建筑的手法。
英租界经过历史上两次拓展,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建设较好的租界区。
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租界劝业场一带进入极盛时期,除商场和商店外,仅影剧院、饭馆、舞厅等就有六十家,居全市之冠,著名的建筑如浙江兴业银行、惠中饭店、交通旅馆、中原公司、国民饭店、中国大戏院、渤海大楼等,因此被誉为“东方的小巴黎”。
日本在租界内开辟旭街(今和平路)及今山东路以北的马路,并先后修建大和公园(今八一礼堂)、公会堂、领事馆,以及居留民团事务所等。
同时,还建了一些高级豪华住宅,著名的如静园、张园等。
意租界由于位置适中,靠近车站,建设较快。
意租界工部局对建筑要求严格,临街建筑形式不许雷同,所以建筑造型优美,风格多样。
其他的如德、奥、俄、比租界都纷纷在自己的租界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建设活动。
1901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接管天津,为摆脱租界控制,开始实行“新政”。
通过建设河北新区来与租界区抗衡,开辟了北站和一条自大胡同北端渡河直通北站的大经路(今中山路),又开辟出与大经路直交的纬路,并在这一带建直隶工艺总局、北洋铁工厂、教育品制造所和实习工厂、劝工陈列所、北洋法政学堂、北洋高等女学堂、直隶高等工业学堂。
此时的天津是典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城市开始由内向、封闭的封建贸易城市向外向、开放型的贸易城市转变,形成了特有的“拼盘式”城市布局。
由旧市区、新市区和租界区相连的市区范围,面积为16.5平方公里,其中租界区9.91平方公里;租界与旧市区间隔地带——南市,处于三不管状态,鱼龙混杂,成为中外明暗势力的交汇点;灾民图 5 天津租界建筑图6天津空间演变图在边缘简房栖身,使得城市向四周外摊。
就这样,近代的天津随着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迅速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
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大量商品与资本输出,天津的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很快成为华北对外贸易中心。
在贸易和商业发展的基础上,近代工业突破手工业的范畴。
1860年英商开办打包厂,陆续又建立了一些为外贸服务的加工或半加工制品的打包、鞣皮、冷冻等工业,继而兴起的是官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军事工业和一些带有民用性质的近代工业。
1894年以后,私人办工厂逐渐兴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此时期的天津,已成为北方的工业基地,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20世纪初,反侵略、学习西方科技的洋务运动,使天津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
在这段时期,租界成为了西方宗教势力的活动基地,满清政府的遗老遗少也将天津视为安身养老之地,间接地促进了文化业的巨大发展。
到解放前,天津的市区人口达到186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较1860年增加了10倍之多。
天津已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影响中国经济政治的重要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