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焊缝着色渗透探伤实施细则
着色渗透探伤工作标准

着色渗透探伤工作标准一、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检查致密性金属材料(包括焊缝)、非金属材料(如玻璃、陶瓷、氟塑料)及其制品表面开口性的缺陷,如暴露于表面的裂纹、气孔、疏松、分层、未焊透及未熔合等缺陷。
着色渗透探伤工作标准二、原理利用液体的渗透现象、毛细作用和吸附原理来检查材料、制品表面的开口缺陷。
探伤时,将红色渗透剂施加在被检表面,如果被检表面存在缺陷,渗透剂便渗入缺陷内,当把表面多余渗透剂去除后,再施加白色显象剂,缺陷内的渗透剂便被吸出,从而在白色背景上呈现出红色缺陷迹痕。
三、对工件被检表面的要求1、被检表面及其周围25mm区域内应无油污、锈蚀、切屑、漆层及其它污物。
2、检查焊缝时,在焊缝表面及距焊缝边缘30mm内不应有氧化皮、焊渣、飞溅等污物。
3、机加工件表面的粗糙度应不大于 6.3√(光洁度∨5)。
渗透剂、清洗剂、四、渗透剂、清洗剂、显象剂的选择原则1、渗透剂应有良好的渗透性能、颜色鲜艳、对被检表面无腐蚀、对人体毒性小、剌激性小、挥发性小、易于清洗、并与被检容器内所使用的介质相容。
2、清洗剂应能去除被检表面的多余渗透剂又不会过洗。
对被检表面无腐蚀、对人体毒性小和剌激性小。
3、显象剂应能在被检表面上形成均匀的白色背景,对渗透剂有强的吸附性能,显示缺陷迹痕对比度好。
4、推荐几种着色探伤剂,见附录A。
5、用于检验和选用渗透探伤剂的对比试块见附录B。
五、操作程序(一)预清理在被检表面施加渗透剂前,应按 3.1和 3.2条要求,采用溶剂清洗、蒸气清洗、碱洗或机械方法进行处理。
然后,被检表面要进行充分干燥。
(二)渗透1、渗透方法的选用:(1)对焊缝和大部件作局部探伤时,宜采用刷涂或喷涂法,应注意被检表面在渗透时间内保持润湿状态;(2)对数量多、尺寸小的零件作探伤时,宜采用浸渍法。
2、渗透时间取决于渗透剂种类、被检工件的材质、预测缺陷的种类、大小以及被检表面状态和探伤时的环境温度。
当环境温度为5--50℃时,渗透时间通常在10--15min之间或按探伤剂说明书执行。
钢结构渗透检测方案

钢结构渗透检测方案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2. 检测人员 (2)3. 材料和工具 (2)4. 被检表面的制备 (2)5. 检测时机 (3)6. 检测技术 (3)7. 迹痕评定和质量分级 (4)8. 记录与标准 (5)9. 相关表格 (6)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方案规定了渗透检测人员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等。
1.2本方案依据JB4730标准的要求编写,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或制品在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2. 检测人员2.1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2.2检测人员必须每年检查一次身体,其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
渗透材料易燃、有毒、操作者应配带手套,口罩等劳保用品。
3. 材料和工具由I、II级人员按下列条件和工艺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
3.1渗透检测剂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组成,表1的渗透检测剂供选用。
表1注:同一检测件,不同类型的检测剂禁止混用。
3.2其它材料和工具3.2.1不锈钢刷子:对镍基合金、奥氏体不锈钢或钛及钛合金检测时,刷金属表面时需用不锈钢刷子。
3.2.2抹布:清除多余渗透剂的抹布采用干净的棉布、无毛棉纱或吸水纸等。
3.2.3照明灯:如果自然光线不足,可用白炽灯照明,在被检部位可见光照度应不少于500LX ,(约为80W日光灯在1m处的照度)。
4. 被检表面的制备被检表面(对于焊缝,在距焊缝边缘至少50mm范围内)应满足下列条件:4.1任何表面的凹凸不平。
焊渣、飞溅等必须处理到不掩盖和不干扰任何缺陷显示为度。
4.2必须清除表面的油污、锈蚀、氧化皮和灰尘等。
4.3表面可以打磨或机加工制备,但禁止使用喷砂或喷丸,以防堵塞缺陷开口。
4.4局部检测时,制备的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至少25mm。
4.5被检表面经检查人员认可。
5. 检测时机5.1渗透检测一般在最终成品上进行。
5.2焊接件在热处理后进行渗透检测。
钢结构焊缝射线照相检验实施细则

***公司钢构作业指导书钢结构焊缝射线照相检验文件编号:版本号:编制:批准:生效日期:主题钢结构焊缝射线照相检验实施细则生效日期钢结构焊缝射线照相检验实施细则1. 检测依据1.1 GB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1.2 JGJ81-2002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1.3 TB10212-2009铁路钢桥制造规范1.4 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1.5 GB/T3323-2005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2. 适用范围:适用于2~50厚材厚度的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材料对接焊接、钢管对接、焊缝的X射线探伤。
3.设备仪器X射线机(型号)具备有足够的穿透力4. 检测技术要求4.1按照GB50205-2001规范中第5.2.4条的规定,当超声波探伤不能对缺陷作出判断时,应采射线探伤,其检验等级及缺陷分级按表1执行。
表14.2按照TB10212-2009规范中第4.9.14条的规定,对于母材厚度小于或等于30mm(不等厚对接时,按薄板计)的主要杆件受拉的横向、纵向对接缝除按表2的规定进行超声探伤外,还应按接头数量的10%(不少于一个焊接接头)射线照相检验。
探伤范围为焊缝两端各250~300mm,焊缝长度大于1200mm,中部加探250~300mm。
对表面余高不需磨平的十字交叉(包括T字交叉)对接焊缝应在十字交叉中心的120~150mm范围内进行100%射线照相检验。
射线透照技术等级采用B级(优化级),焊缝内部质量达应到II级。
4.3按照JTG/T F50-2011规范中第19.6条的规定,射线探伤的质量分级、检验方法、检验部位和等级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5.检测前的准备5.1 仪器准备: X射线机按操作规程训机5.2 材料准备:适用合格中胶片、增感屏、暗袋、像质计,配制相应要求的显、定影液、准备好各类铅字、箭头、中心标记,搭接标记、贴片框及防散射的铅垫板。
钢结构件渗透检测作业指导书

共7 页,第 1 页1.1 本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人员资格、所用设备、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等内容.1.2 本规定按JB/T4730.5 的要求编写.合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承压设备及其零部件、钢结构件等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方法和缺陷等级评定.2.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2.2 检测人员每年应检查一次身体.其矫正视力不低于1 . 0 ,不得有色盲和弱视.2.3 渗透材料易燃、有毒,操作者应配带手套\口罩等劳保用品.3.1. Ⅱ级人员按下列条件和工艺卡要求选择设备材料和试块.3.2 渗透检测剂3.2.1 渗透检测剂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组成,对同一检测件,不同类型的检测剂禁止混用.3.2.2 渗透检测剂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要附带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
3.2.3 对于喷罐式渗透检测剂,其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喷罐不得浮现泄露。
3.2.4 渗透检测剂必须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对工件无腐蚀,对人体基本无毒害作用。
3.2.5 对于镍基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剂蒸发后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的分量比不得超过1% 。
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3.2.6 对于奥氏体钢和钛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分量比不得超过1% 。
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3.3 检测现场3.3.1 检测现场应有足够的空间,能满足检测的要求,检测现场应保持清洁,荧光检测时暗处可见光照度应不大于20lx。
3.4 对照试块共7 页,第 2 页3.4.1 对照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检测剂性能和确定检测工艺参数,采用JB4730 规定的镀铬试块和铝合金试块。
3.4.2 铝合金试块主要用于以下两种情况:a) 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检验渗透检测剂能否满足要求,以及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性能的优劣;b) 对用于非标准温度下的渗透检测方法作出鉴定。
3.4.3 镀铬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着色渗透探伤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标准文件 岗位作业指导书

××××有限公司标准安全操作规程文件编号:XXX-XXX-XXX着色渗透探伤安全操作规程编制:审核:批准:版本:受控状态:20××年10月10日发布20××年10月10日实施标准、完整的Word版文档,下载后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适当修改,自由编辑,适合相关行业人员参考,实际使用请删除本行文字。
着色渗透探伤安全操作规程1着色渗透探伤剂易燃、有毒,因此操作中必须注意安全。
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探伤现场必须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并且远离火源。
操作人员应站在上风处,并不是边操作边饮食。
2实施探伤前、必须用镀铬试块检验探伤剂的灵敏度,检验探伤剂是否失效。
3探伤面积及其25mm范围内邻近区域上的氧化皮、油污等影响渗透剂渗入的物质,应彻底清除干净。
4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溶剂、水分必须充分干燥后,方可施加渗透剂。
5渗透剂应均匀的喷洒于探测面,探测面的温度在10℃~5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10min。
6清除多余的渗透剂时,应防止过清洗或清洗不足。
7显像剂施加应薄而均匀,使用前应充分摇晃,喷洒距离一般为300~400mm,喷洒角度为30°~40°。
显像时间不应小于7min。
8观察显示应在显像剂施加后7~60min内进行,缺陷显示的评定应在白光下进行,通常工件被检面处白光照度应大于1000Lx。
9试块使用后要用丙酮进行彻底清洗,清洗后再将试块放入装有丙酮和污水酒精混合液体的密封容器中保存。
生产岗位通用安全操作规程一、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工艺纪律、操作纪律、工作纪律。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巡回检查制度,禁止脱岗,禁止与生产无关的一切活动。
二、认真执行岗位安全操作细则,防止割伤、碰伤、棒伤、砸伤、烫伤、踩滑、跌倒及身体被卷入转动设备等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三、开机前,必须全面检查设备有无异常,安全保护设施完好、并确认无人在设备上作业,方能启动运转。
钢结构焊缝探伤检测方案及对策钢结构检测方法

钢结构焊缝探伤检测方案及对策钢结构检测方法目录一、现场探伤方案 (5)二、现场安装无损检测人员须知 (2)三、现场射线无损检测安全操作管理规程 (2)四、现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2)五、无损检测专用工艺规程 (19)现场射线探射方案编制人:批准人:一、探伤内容本工程为XXXXX,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需进行射线探伤。
二、探伤方案及时间本次探伤采用便携式X射线探伤设备进行,从20XX年X月XX日起每天22:00~23:00;00:30~6:00三、管理方案1.目的在进行X射线探伤工作时,射线对周围人员身体造成一定伤害,为了避免X 射线造成对人体的伤害,特制定本管理方案。
2.措施2.1因施工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X射线探伤时,要采取以下措施:a).探照前要设置防护区(以作业地点问为半径30m至40m)并经射线报警检测合格。
c).安全圈外的通道处,要设专人警戒,并设置报警装置。
d).由于是夜间现场探伤.设有红灯警示。
e).射线探伤人员和操作必须在安全圈外,或具备防护措施的操作室内操作。
f).由于道路在防护区以内,进出人员与车辆在专人的引导下通过。
2.2X射线设备和参数选用时应尽量避开施工人员集中的时间进行2.3在施工现场探伤应尽量避开施工人员集中的时间进行2.4射线操作人员持证上岗2.5射线探伤时,操作人员应在安全区域内进行操作2.6射线探伤完毕后,拆除隔离,进行正常生产活动3.职责项目经理;XX探伤人员:XX监护人员:XX四、作业区域详见示意图:现场射线无损检测安全操作管理规程受控状态编号 EO/JLYR.10.11-2010发布日期 XX实施日期 XX编制:XXX 审核:XXX 批准:XXX现场射线无损检测安全操作管理规程为了确保现场(野外)辐射场所专业人员和放射装置的安全,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列》及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和国家环保局批发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的相关规定,特制定本规程。
焊缝着色渗透探伤实验

灵敏度 试块
实验一—焊缝磁粉探伤实验
六、实验注意事项
1、被检试件渗透前表面污物一定要处理干净。 2、在整个渗透时间内被检试件表面渗透液始终保持湿 润状态。 3、被检试件表面多余渗透液去除要彻底,但不能将渗
实验一—焊缝磁粉探伤实验
六、实验注意事项
透液体擦拭掉。 4、被检试件表面干燥要充分,干燥时间不应过长。 5、显像之前,显像剂要充分摇匀。 6、渗透检测剂不要靠近明火,罐体不允许敲击。
实验一—焊缝磁粉探伤实验
七、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具体要求如 左表所示:
谢谢
13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焊件焊缝)
目的三
掌握灵敏度试片应用和选择
实验一—焊缝着色渗透探伤实验
二、实验设备
1、喷罐式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材 料:一套(其灵敏度符合实验要求); 2、灵敏度试块 1块 3、焊缝试板;1件 4、白光灯或手电筒;1只 5、放大镜;1只 6、钢丝刷、砂纸、角向磨光机等工具; 各1件 7、无绒布或纱布。若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预处理
自然干 燥去除
检测观 察
实验一—焊缝着色渗透探伤实验
五、实验数据处理
▪ A型试块用于渗透剂性能校验和环境温度低 于10℃或高于50℃时渗透时间确定 ▪ B型试块用于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检验
显像观 察
▪ 应在10~60分钟完成, 白光下进行,光照度应大 于等于1000 Lx,必要时, 可用5~10 倍放大镜观察 和添加辅助光源
焊缝着色渗透探伤实验
实验一—焊缝着色渗透探伤实验 内容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五、实验数据处理 六、实验注意事项 七、实验报告要求
钢焊缝渗透探伤实施细则

钢焊缝渗透探伤实施细则一、编制依据(1)《钢结构工程质量施工验收规范》GB 50205(2)《铸钢件渗透探伤及缺陷显示痕迹的评级方法》GB/T 9443(3)《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 4730(4)《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GB 5097(5)《控制渗透探伤质量的方法》ZB J04003二、编制目的为正确使用DPT-5型渗透检测剂检测钢结构焊缝的表面开口缺陷,保证检测精度,制定本细则。
三、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钢构件和焊缝表面开口缺陷的渗透探伤。
用DPT-5型渗透检测剂检测钢结构焊缝表面缺陷时,除应遵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四、操作人员凡使用渗透检测剂进行检测的人员,均应经专门培训方可进行测试。
五、渗透检测剂及试块1、渗透检测剂1.1 渗透检测剂一般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1.2渗透剂的质量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在每一批新的渗透剂中应取出500ml,贮藏在玻璃容器中作为样品保存起来,作为参照基准。
贮存温度为15~50℃,并应避免阳光照射。
②渗透剂应装在密封容器中,放在室温暗处保存。
各种渗透剂的相对密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的规定采用相对密度计进行校验,应保持相对密度不变。
③渗透剂的浓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规定进行校验。
校验方法是将10ml 待校验的渗透剂和基准渗透剂分别注入到盛有90ml无色煤油或其它惰性溶剂的量筒中,搅拌均匀。
然后将两种试剂分别放在比色计纳式试管中进行颜色浓度的比较。
被校验的渗透剂与基问候语渗透剂的颜色浓度差超过2.0%,应应作为不合格。
④对正在使用的渗透剂做外观检验,如发现有明显的混浊或沉淀物,变色或难以清洗,则应予报废。
⑤各种渗透剂用对比试块与基准渗透剂进行恨不能对比试验,当被检渗透剂显示缺陷的能力低于基准渗透剂时,应予报废。
⑥荧光渗透剂的荧光效率不得低于75%。
试验方法按GB 5097标准附录A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1.3显像剂的质量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对干式显像剂应经常进行检查,如发现粒子凝聚、有显著的残留荧光或性能低下者要废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构作业指导书钢结构焊缝着色渗透探伤文件编号:版本号:编制:批准:生效日期:钢结构焊缝着色渗透探伤实施细则1.目的为使测试人员在做渗透探伤时有章可循,并使其操作合乎规范。
2.适用范围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探伤方法是一种用于探测非多孔性的金属或其它材料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有效方法,可以用这种方法探测的典型缺陷有:裂缝、裂纹、折迭、冷隔、分层及气孔。
3.检测依据1.1 GB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1.2 JGJ81-2002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1.3 TB10212-2009铁路钢桥制造规范1.4 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1.5 JB/T6062-2007无损检测焊缝渗透检测4.检验方法概述渗透法的原理是先对被检验的表面施加液体渗透剂,并让它渗入缺陷中,然后除去所有多余的渗透剂,干燥零件,再施加一种显像剂。
显像剂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一种吸收剂,将已经渗入缺陷中的渗透剂吸出来;二是作为一种本底的衬托,以加强渗透剂迹像的能见度。
5. 检测技术要求按照JGJ81-2002规程中第7.3.10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表面检测,若工件为非铁磁性材料应采用渗透探伤。
a,外观检查发现裂纹时,应对该批中同类焊缝进行100%的表面检测;b,外观检查怀疑有裂纹时,应对怀疑的部位进行表面探伤;c,设计图纸规定进行表面探伤时;d,检查员认为有必要时。
6.人员要求所有从事渗透探伤的检验员应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渗透探伤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Ⅰ级检验员具有现场操作资格,但必须在Ⅱ级或Ⅲ级人员的指导或监督下进行,Ⅱ级或Ⅲ级人员可以编制渗透探伤工艺规程和工艺卡以及签发审核检验报告。
渗透探伤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
并每年检查1次,不得有色盲。
7.检测器材7.1液体渗透检验材料应按表-1进行:表-17.2溶剂去除型渗透剂渗透剂应按照标准相关规定进行保存和做相对密度校验,对于散装渗透剂应提取基准渗透剂,并做浓度校验和性能对比试验,正在使用中的渗透剂应进行外观检查。
对用于镍基合金、奥氏体不锈钢及钛材的所有渗透剂,应对渗透剂中硫、氯、氟元素含量按照标准进行测定和控制7.3显像剂显像剂应经常进行外观检查和做比重校验,对不合格的显像剂予以报废。
7.4检验过程中必须用同种类型的渗透剂(包括所有渗透剂、溶剂或清洗剂、显像剂等)。
来自不同组合或不同制造厂的渗透材料的相互混合是不允许的。
7.5试块7.5.1铝合金度块(A型对比试块)用于渗透剂性能对比试验。
7.5.2镀铬试块(B型试块)用于检验渗透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7.5.3试块使用后应按标准进行清洗并保存。
8.工作程序8.1检测准备8.1.1测试前可由项目负责人或有关人员前往现场踏勘,了解现场基本情况以及检测数量等。
8.1.2标识:用与受检面有较大反差的油漆标明工件号、焊缝号、焊工号、部位等标识。
8.1.3表面制备一般来说,保持零件的焊接、滚轧、铸造或锻造后的状态,就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如果表面的高低不平有可能遮蔽某些不能允许的不连续,则可以要求打磨、切削加工或其它方法制备表面。
每次作液体渗透检验之前,需要检验的表面以及相邻的至少为30mm。
的区域内应当是干燥的,而且不应有任何可能堵塞表面开口或干扰检验进行的污垢、油脂、纤维屑、焊剂、焊接飞溅、涂层、油及其它外来物质。
8.1.4灵敏度检验:每次探伤前,用人工缺陷试块(铝合金试块,镀铬试块)来鉴别渗透探伤灵敏度,检查探伤使用剂、探伤用具是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确定正常后才能进行探伤。
8.2现场检测8.2.1预清洗:可以采用的典型清洗剂,有去污剂、有机溶剂、除锈溶剂以及除漆剂等,也可以采用除油处理和超声波清洗方法。
8.2.2干燥:清洗后让零件被检验区域充分干燥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液体残留物,都会妨碍渗透剂的渗入。
干燥时,可将零件放在干燥箱中加温,采用红外线灯泡、强制热风,或放在环境温度下自然干燥。
零件温度不应超过50℃。
干燥的最小时间间隔,应能保证在施加渗透剂之前使清洗剂全部蒸发掉。
8.2.3渗透:用喷涂方法将渗透剂施加于受检表面,使整个零件或其被检验部位均为渗透剂所覆盖,在10℃-52℃的温度范围内,渗透时间一般不少于10min。
8.2.4清洗:在施加的渗透剂达到规定的渗透时间后,应先用不起毛的布或吸湿纸擦去多余的溶剂清洗型渗透剂,直至绝大部分剩余渗透剂被除去,再用溶剂润湿不起毛的布或吸湿纸轻擦表面,以除去残留的渗透剂痕迹,且拭擦时应往同一方向。
为了尽量避免将不连续性中的渗透剂清除掉,要注意防止使用过多的溶剂。
在施加渗透剂以后到显像之前的阶段中,禁止用溶剂冲洗表面。
8.2.5显象:清洗后在受检表面施加一层薄且均匀的显象,施加显象剂时,喷嘴被检面距离为300~400mm,喷涂方向与被检面夹角为30°~40°。
禁止用浸渍或流布的方法对零件施加非水基显像剂,因为这样会通过显像剂的溶剂作用使不连续性中的渗透剂被大量冲洗(溶解)掉。
观察前,显像剂保持在零件上的时间应不少于7min。
湿显像剂膜干燥后立即开始计算显像时间。
8.2.6观察:着色法(溶剂去除型)应施加显像剂后7-60min内用肉眼观察,要求有充足的照明以保证不降低检验灵敏度,建议检验场所的最小光线强度为1000 lx。
当受检表面有缺陷存在,即在白色的显象剂上显示出红色图象:必要时,可用5-10倍放大镜观察,以免遗漏微细裂纹。
8.2.7记录:渗透相关显示的缺陷作好详细记录,缺陷的部位、长度、条数以及探伤人员和探伤日期都应标识在返修部位和记录在表格中,必要时应进行拍照。
8.3质量评定:按照JGJ81-2002规程中第7.3.13条的规定,磁粉探伤焊缝表面质量判定应按JGJ81-2002规程中7.2.3条执行。
8.4后清洗:如果残留的渗透剂或显像剂会干扰以后的加工过程或使用要求,则必须进行检验后的清洗。
如果残留的渗透剂检查材料会在使用过程中与其它成分相结合而产生腐蚀,则这样的清洗尤为重要。
可采用合适的清洗技术,如机械清洗、溶剂浸渍或超声清洗。
8.5检查中异常现象的处理:当检测结束时,用对比试块验证渗透剂失效,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供需双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其他需要时:经返修后的部位。
以上情况之一发生,则需复验。
进行复验时,必须对被检面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前次检验时所留下的痕迹,必要时,应用有机溶剂进行浸泡,当确认洗干净后,再重复上述操作程序。
9.安全9.1 安全:上工地戴好安全帽,上高空注意系好安全带,遵守现场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9.2渗透探伤使用剂系易燃、微毒液体,操作时要严禁火种和采取必要的通风措施,尚需采取防毒措施,以防操作人员中毒。
10.相关质量记录表格10.1无损检测委托单10.2渗透检测工艺卡10.3渗透检测记录表11.检验报告,书面报告应包括至少下列信息:被检验区域中特定区域的整体液体渗透材料的类型零件表面制备要求预清洗和干燥的详细工艺施加渗透剂、渗透剂滞留时间及表面温度的详细工艺显象时间检验后清洗的详细过程评定结果附录:非标准温度时的方法1.概述当液体渗透检验不可能在(10~52℃)范围内进行时,则要对用其它温度检验的方法作出鉴定。
为此,要使用一个带有淬火裂纹的铝试块,本章中称为液体渗透对比试块。
2.液体渗透对比试块液体渗透对比试块应按JB4730-2005采用LY12硬铝合金制作,厚度为10mm,表面尺寸为50×75mm。
图A-1 液体渗透对比试块用喷灯、本生灯或类似的装置在试块中央部位加热到510~530℃,然后迅速投入冷水中,通过淬火处理产生条状和网状的细裂纹,再在试块中间加工一个直槽,使得试块分成两部分。
为了在以后的操作中便于识别,将试块的一片标上“A”,另一片标上“B”,见图A -1。
3.对比试块的使用3.1如果需要鉴定低于10℃温度的液体渗透检查方法,则要等试块和所有的材料都冷却到预定的检验温度之后,才将拟采用的方法用于“B”试块。
并对试块“A”采用原先已经证明是适合于10~52℃温度范围的标准检验方法,然后比较“A”和“B”两试块裂纹的显示迹像。
如果在拟采用的条件下,“B”试块上得到的迹像基本上和在10~52℃温度范围检验时所得到的相同,则可以认为该准备采用的方法经过鉴定是可用的。
3.2如果拟采用的检验温度高于52℃,则在整个检验过程中需将试块“B”保持在这一温度,应按上述3.1对预拟温度下的试块“B”和在10~52℃范围内的试块“A”进行裂纹显示迹像的比较。
3.3当温度低于10℃时,方法的鉴定应在该温度至10℃范围进行。
3.4当温度超过52℃时,应制定出温度的上下限,并限在该温度下进行方法的鉴定。
3.5当采用着色渗透剂时,代替3.1和3.2的要求,允许对标准温度和非标准温度使用单个对比试块,并用照相方法进行比较。
3.5.1当采用单个对比试块和照相技术时,可以采用3.1和3.2中的所述的处理细节(适用时),在两次处理过程之间,应将试块彻底洗干净。
先对在非标准温度下处理的对比试块进行照相,然后对在标准温度下处理的对比试块照相。
比较两张照片中的裂纹显示迹像,应采用上述3.1中所述的用于鉴定的同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