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西方古代宫廷餐饮礼仪
中西餐饮礼仪的对比

中西餐饮礼仪的对比中西文化向来有着巨大的差异,那么中西餐饮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礼仪区别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中西餐饮礼仪的对比,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一、用餐氛围的差异由古至今,国人都非常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感情。
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崇尚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讲究面子排场,气氛之热烈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在用餐过程中,国人喜欢相互敬酒,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地喝。
主人还要劝客人进食,生怕客人吃不饱、吃不好,甚至会不断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盘子里夹菜,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意。
虽然从卫生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不足,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和合”、“团圆”的普遍心态,由此可以看出延承至今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格。
当然,大声喧哗的就餐方式已经为现代就餐礼仪所摒弃。
西方人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实行分餐制,每人各自点菜,各持一份,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不替他人取菜、不吸*、不劝酒;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嘴唇或咂嘴;可以与左右客人轻声交谈,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
其实,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际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客人之间。
与*饮食方式的差异更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话都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总是缺少了和乐融融的气氛。
二、席位安排的差异中式餐饮一般采用圆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厅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或取面门、朝阳,或依室内装饰所体现出的突出位置设定尊位。
通常服务员摆台时会以口布折叠成花、鸟等造型,尊位造型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
在民间吃饭,尊位可以是主人就座,但当有前辈、领导、长辈或认为是重要的客人时,尊位必须请最长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座,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1、历史起源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
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
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
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
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
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摆放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
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
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
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
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中西餐礼仪(推荐12篇)

中西餐礼仪(推荐12篇)中西餐礼仪第1篇中餐礼仪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西餐礼仪时下吃西餐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更不再是名人雅仕的IDENTITY。
不过常常光顾西餐厅的,始终还是那批人。
毕竟,西餐不如街头的经济快餐,5元钱就可以吃到两肉一菜一汤。
还有一些嘴上“爱”吃心里叫苦的家伙,根本上就是无奈于不争气的胃,只钟情于中华饮食文化。
也就是说,西餐的口味、吃法与中餐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不是人人都爱吃西餐。
只是偶尔光临西餐厅的人,大多是为了消费情调。
不信问你身边的人:曾经有两个大男人相约去吃西餐的吗?西餐总是让人联想到烛光、钢琴、红酒、牛扒、沙律、忌廉汤和醇香的咖啡、WAITER或WAITRESS的微笑……初初热爱西餐的人,也许热爱的并不是如我们平常热爱中餐一样,热爱食物的色香味,而热爱仅仅因为牛扒和沙律是“西餐”,热爱的是西餐的感觉,那种能深深触动心灵的感觉。
中西餐桌礼仪

中西餐桌礼仪【荐】中西餐桌礼仪中西餐桌礼仪11、餐桌气氛上的比较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
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
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
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
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
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
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
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这体现了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
《中西餐礼仪》课件

03
邀请与回复
正式的西式宴请需提前发 出邀请,并确保宾客收到 。收到邀请后应尽。
座位安排
主人应引导宾客入座,主 宾应坐在主人的右侧,其 他宾客按顺序就座。
西式餐饮中的饮酒礼仪
酒水选择
在宴请中,酒水应与菜品搭配得当, 如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
中西餐礼仪
contents
目录
• 中西餐礼仪概述 • 中式餐饮礼仪 • 西式餐饮礼仪 • 中西餐饮礼仪比较 • 中西餐饮礼仪实践与案例分析
01
中西餐礼仪概述
中西餐礼仪的起源与历史
01
中国餐礼仪的起源与历史
02
中国餐礼仪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礼 仪和规矩逐渐形成,以表示对食物和客人的尊重。
西餐礼仪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以适 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05
中西餐饮礼仪实践与案例分析
中西餐饮礼仪实践要点
准时到达
参加正式的餐饮活动时,应准时到达,避免迟到或早退。
穿着得体
根据餐饮活动的正式程度,选择合适的服装,以示尊重。
中西餐饮礼仪实践要点
• 餐具使用:了解并掌握餐具的使用方法,避免失 礼。
敬酒
在饮酒时,应先向长辈或主人敬酒, 然后按顺序向其他宾客敬酒。
饮酒适度
饮酒时要适度,不要过量饮酒,以免 失态或影响健康。
筷子文化与使用礼仪
筷子的起源与意义
筷子是中国传统的餐具,起源于古代,代表着中华饮食文化。使用筷子时,要 注意姿势端正,不要戳、刺、叉食物。
筷子的忌讳
在用餐过程中,不要用筷子指向别人、在空中乱摆、插在饭中等等,这些行为 被视为不吉或不敬。
案例二
一家中国家庭邀请外国客人共进晚餐。在餐 桌上,主人不断向客人推荐各种菜肴,并强 迫客人尝试。分析:这个案例中,主人的行 为不符合餐饮礼仪。在餐饮活动中,应尊重 客人的意愿和食量,避免强迫或过分热情的 行为。
中西宴会礼仪

中西宴会礼仪 宴会是⼀种⼈和⼈之间的社交活动,不管是哪国还是哪种类型的宴会,都有它独特的礼仪规范需要遵守。
下⾯是店铺为⼤家准备的中西宴会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家! 中西宴会礼仪 中国宴会礼仪 ⼀、宴会的基本礼仪 (⼀)桌次安排。
按共同的惯例和习惯,桌次⾼低以离主桌远近⽽定(以⾯门为准),右⾼左低。
桌数较多时,要摆桌次牌。
多桌宴请时,宴请桌排列—般以最前⾯或居中的桌⼦为主桌。
宴会的席次安排,以礼宾次序为主要依据。
(⼆)座次安排。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更是⼀个强调等级之分的国度,所以,早在古时候,宴会的座次就已经很讲究了。
坐古时候那种四⽅的台案有严格的礼节,是要分尊卑主从的。
⼀般来说,⾯东者尊,位置是留给最尊贵的客⼈的。
《史记·项⽻本纪》中关于鸿门宴中就有⼀段论述,原⽂为:项王留沛公饮,项王东向坐,亚⽗南向坐,亚⽗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
在这⾥,本来东向是尊位,因该是刘邦的,但项⽻霸道,毫不客⽓的就抢了过来,当时正是项⽻踌躇满志的时候。
刘邦是个流氓,抢不过项⽻,⼜不⽢⼼,索性去坐了卑位,把局⾯搞搞乱。
范增⽼实,规规矩矩的坐了从位,也就是陪客的位置。
剩下了⼀个张良,⾃⼰的位置被⾃⼰的主公抢了去,剩了⼀个主位,实在没办法坐,也不敢坐,⼲脆站着了。
正式宴会,⼀般都事先安排座次,以便参加宴会者⼊席时井然有序,同时也是对客⼈的⼀种礼貌。
⼀般来讲,在正式的宴会座次中,强调以右为上,⾯门为上。
在具体安排座位时应考虑以下⼏点:⼀是以主⼈的位置为中⼼。
如有⼥主⼈参加,则以主⼈和⼥主⼈为中⼼,以靠近主⼈者为上,依次排列;⼆是要把主宾和夫⼈安排在最主要的位置。
通常是以右为上,即主⼈的右⼿是最主要的位置。
离门最远的、⾯对着门的位置是上座,离门最近的、背对着门的位置是下座,上座的右边是第⼆号位,左边是第三号位,依次类推;三是在遵从礼宾次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相邻者便于交谈;四是主⼈⽅⾯的陪客应尽可能插在客⼈之间,以便与客⼈交谈,避免⾃⼰的⼈坐在⼀起。
我国古今餐桌礼仪与西方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不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赞扬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目录展开中国古今餐桌礼仪古代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不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赞扬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古代礼仪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来宾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不。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阻碍,一些也被引进。
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古代礼仪图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接着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进展而来的。
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来宾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可过满。
上菜顺序依旧保持传统,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些程序不仅能够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
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特不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差不多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
中西方餐饮文化商务礼仪

中西方餐饮文化商务礼仪不同的名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名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从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和不同,可以使人们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提高跨文化意识。
餐饮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餐饮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古有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
人们把饮食文化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以饮食的好坏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
而盛大的节日也都与饮食相关联。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重视宴席座次礼仪、受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
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饮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
自清代以来,一些西餐礼仪被引进。
中西餐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在中国,圆形餐饮颇受欢迎。
因为圆形的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饮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
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
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
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的猪肉。
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宫廷宴会礼仪的介绍
● 饮食流程 宴桌先摆冷膳,后摆热膳。先进膳,吃汤饭。进膳必, 上奶茶。奶茶必,转宴。转宴必,上酒宴。酒宴必,进果 茶。果茶必,皇后妃嫔等退席,皇帝出座。 乾隆除夕大宴:首先由首席太监为乾隆呈献汤膳盒一 对:左一盒内有红白鸭子大菜汤膳盒梗米膳各一品,右一
盒内盛燕窝捶鸡汤、豆腐汤各一品。接着为后妃等送汤膳
中国与西方古代宫廷宴会礼仪
内容
● 中西方宫廷宴会礼仪介绍
● 中西方各自宴会所展现出来的政治或文化内涵
● 此项研究意义
清朝宫廷宴会礼仪的形成与完善
● 起始与发展 清朝宫廷筵宴制度最早始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在经过漫 长的发展后在康乾时期达到鼎盛。
努尔哈赤通过多年征服,建立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清朝宫廷宴会礼仪的介绍
● 片段感受
元旦日望,贝子贝勒公等每旗各进御前、中宫宴席牲酒。大设筵宴于崇政殿, 王以下俱排立候进。御宴毕,王以下、都统近前立,各官于原班立,捧爵官捧爵跪送,
进酒官跪接,兴,亦上前跪进,各官皆跪。进酒官退原处跪,候上举酒,王以下各官
退至原班照翼列坐,次设王以下各官桌,候上进馔,各官与各坐处,一跪一口叩头。 宴毕,鸣赞官替行一跪三叩头礼毕,上还宫,王以下各官跪送,候驾过。兴,各退。 其升殿、进桌、进酒、进馔、行礼。上还宫时俱作乐。
清朝宫廷宴会礼仪的政治意义
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连年征战之中,统治者越
来越感到“吃”是战争中最大的问题,也是对征战官兵最
高的礼遇,为此,每有战果努尔哈赤都要举行犒赏宴、庆 功宴来犒劳官兵,而对于前来投诚的部落,统治者也会毫 不吝惜的大摆筵席。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宴会带有 笼络官兵、臣属的政治功能。 清朝建立后,疆域辽阔,物阜民丰,那么“吃”早已 不成其为问题。在高度统一的帝国之下,宫廷宴会又带有 了别的政治色彩。在这一时期,笼络臣下仅仅是宴会功能 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彰显皇恩、凸显国力、强调封建等 级制度是这一时期宴会最重要的功能。这一时期的每一次
清朝宫廷宴会礼仪的形成与完善
● 正式形成
清朝宫廷筵宴制度真正形成时期是在皇太极 时期。1636年,皇太极即位后,改“后金”为 “大清”,改“女真”族为“满洲”简称满族,
此后,封建制国家各项制度逐渐建立和健全,宫
廷筵宴制度也随之渐趋完备。 1636年正月,皇太极在祭天典礼即位之后, 举行了盛大的宫廷筵宴。在这次宴席之后皇太极 制定了较完备的宴会礼仪制度。
等高品质器具,他们不仅质地精美、做工精致,而且数量巨大。皇
帝寿宴所用器物,更是用料名贵、工艺精良、造型优美,不但具有 实用价值,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清朝宫廷宴会礼仪的介绍
● 座次
清朝宫廷宴会名目繁多,多达几十
种,由于与宴人员不同,自然各自宴会 的座次安排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却呈 现相同的特点,即礼仪尊卑、贵贱长幼、 主次相别、贵近庶远这种能够彰显封建 等级制度的排列。
宴会都明显突出封建统治者封建集权意识和封建等级观念。
西方宫廷宴会礼仪起源与概况
中世纪时期贵族礼仪基本是法国人和法国宫廷所 倡导的,并为其他各个宫廷所普遍效仿。而宫廷宴会 礼仪也不例外。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历史上梅罗文加王朝,
当时因拜占庭文化启发,因而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
仪。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 甚至专制。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 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 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亦纷纷面世。
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汉文二班第三组
西方宫廷宴会礼仪简介
● 祝酒 一般情况下,国王会提议喝第一杯酒,第一杯 酒之后主客就可以相互敬酒了。 中世纪的时候与现在不同,首骑士文化的影响, 当时敬酒必须是将杯中酒一口喝净的,否则会被认 为是对敬酒者的不尊敬。
西方宫廷宴会礼仪简介
●
刀叉的方法
西方宫廷宴会礼仪的作用
● ● ● ●
彰显王权,显示国王的尊贵与至高无上。 展现国力,凸显该国经济的发达(宴请外使)。 展现贵族的优雅,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 表明国王的嘉奖与鼓励,笼络人心。
●
显示自身的优雅与素养,赢得众人青睐。
研究目的及意义
餐桌礼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生
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故此东西方餐桌礼仪也不可避免的有所差
异。而宫廷餐桌礼仪作为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发展进程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 是对餐桌礼仪最讲究的一部分,对此的研究对于中西 方文化交际和日常交
清朝宫廷宴会礼仪的介绍
清朝宫廷筵宴严格遵循成规常例和皇家礼仪规范宴所用 宴桌、式样、桌面摆设,座次、菜品、所用餐具质地形状名 称等均有严格规制和区别。
● 餐桌的安排
除夕大宴为例:皇帝用金龙大宴桌,皇帝座位两边,分 摆头桌、二桌、三桌,左尊右卑,皇后、妃嫔、或皇子、贝 勒等均按地位和身份一次入座。
● 餐具 清宫御膳多用金、银、铜、锡、玉、玛瑙、水晶、象牙、细瓷
西方宫廷宴会礼仪简介
● 入座程序 总体上来讲,宴会入座大体为先主后宾、先女后男、先长后幼、先贵后 贱。那么在宫廷里,自然是由最高统治者先入座,然后与会者才能入座。与普 通家庭不同,宫廷宴会不是国王与王后各坐桌子一头,而是按男右女左的次序 共同坐在上位。紧靠国王坐的一般是最重要的来宾,然后再按照爵位的高低、 男女相间的方式分别就座。 ● 来宾介绍 来宾介绍的顺序与中国由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 。 在西方中世纪的宫廷,来宾介绍首先介绍最重要的来宾,这里的重要是指 主要要宴请的人,然后其余与会人员介绍一般遵循以下次序:先将男宾介绍 给女宾,再把女宾介绍给男宾;先把晚辈介绍给长辈,再把长辈介绍给晚辈; 先把下级介绍给上级,再把上级介绍给下级
和梗米膳各一品。接下来,帝后妃们看戏进奶茶,然后是 转宴大席。转宴时皇帝和内庭后妃们共宴。席上的肴馔先 从乾隆处转起,然后依次转给皇后、妃、嫔等。先转汤膳碗,再转小菜、点心、群膳,捶手、果钟、苏糕、鲍螺、 金羹匙、金匙、高头松棚果罩等,唯有花瓶、筷子、叉子和果盒不转。转宴大席毕,接着是酒宴。酒宴也要摆荤 素菜四十品、果子八品;后妃们酒宴桌摆荤素菜十五品、果子四品。乾隆用酒宴时,丹升大乐伴随而起。乾隆首 饮,后妃们依次饮,饮酒毕,乾隆离桌,后妃们遂离桌,至此,除夕筵宴便告结束。
—女真族,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国”政权。努尔哈赤在频繁的征 战过程中,越来越感到“吃”是战争中最大的问题也是对征战官兵 最高的礼遇,为此,每有战果努尔哈赤都要举行犒赏宴、庆功宴来 犒劳官兵。 此时,后金政权举行的筵宴较为粗糙和古朴——以兽肉、家禽、 家畜为主,而且等级制也不很明显——围圈聚坐炕上,传杯共饮、 大碗盛肉、操刀自食 ,没有官序、座位,但已具备宫中筵宴制度雏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