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人员个案分析

合集下载

毒枭吸毒案件分析报告

毒枭吸毒案件分析报告

毒枭吸毒案件分析报告本次报告旨在对近期发生的一起毒枭吸毒案件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对案件的详细梳理,我们旨在揭示案件背后的原因、过程以及可能的社会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案件背景该案件发生在2023年4月,涉及的主要人物为一名长期从事毒品交易的毒枭。

据警方调查,该毒枭不仅参与毒品贩卖,还涉嫌吸食毒品。

案件的发现源于一次警方的突击行动,行动中警方在其住所发现了大量毒品及吸食工具。

案件过程在案件侦查过程中,警方通过监控录像、线人信息以及现场勘查等多种手段,逐步锁定了毒枭的身份和活动轨迹。

通过对毒枭的审讯,警方得知其吸毒行为已持续数月,且毒品来源复杂,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毒枭还涉嫌组织和领导一个跨国毒品交易网络。

案件分析从案件的性质来看,毒枭吸毒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禁毒法规,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其吸毒行为可能是由于长期接触毒品而产生的依赖性,也可能是为了逃避警方追捕而采取的隐蔽手段。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毒枭的吸毒行为都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社会影响毒枭吸毒案件的曝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方面,公众对毒品犯罪的警惕性有所提高,对毒品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一方面,该案件也暴露出当前禁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如对毒品犯罪分子的监管不力、国际合作不足等问题。

预防与应对措施针对此类案件,我们提出以下预防和应对措施:首先,加强禁毒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防毒意识;其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毒品犯罪,切断毒品供应链;再次,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毒品犯罪;最后,完善法律法规,对毒品犯罪分子实施更为严厉的惩罚。

总结毒枭吸毒案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法律、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

通过对案件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毒品犯罪的成因和特点,还能够为今后的禁毒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有效遏制毒品犯罪,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毒品少年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毒品少年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毒品少年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名16岁的少年,名为小明(化名),因家庭环境和个人心理因素,不幸陷入毒品的泥潭。

小明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加之学校教育和同伴影响的缺失,导致小明在青春期的迷茫和冲动中,被不良群体所吸引,最终走上了吸毒的道路。

二、案例概述小明在初中时期,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加之受到周围不良群体的影响,开始接触并尝试吸毒。

起初,小明只是偶尔尝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毒品对其产生了依赖,逐渐演变成无法自控的吸毒行为。

这一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小明的身心健康,也对其学业和人际关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三、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缺乏对小明的关爱和教育,使得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心理因素:青春期的小明内心迷茫,对自我认同和未来方向感到困惑,这使得他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3. 社会环境:小明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存在吸毒的不良群体,这些群体通过各种手段诱导小明吸毒,加剧了小明的吸毒行为。

4. 教育缺失:学校在毒品预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干预小明的吸毒行为,导致问题逐渐恶化。

四、干预措施1. 家庭干预:小明的父母需要认识到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加强与小明的沟通和交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2. 心理干预: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小明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解决内心的困惑和冲突。

3. 社会支持:社区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提高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同时为吸毒青少年提供专业的戒毒服务和支持。

4. 法律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使其认识到吸毒行为的违法性和严重后果,增强法律意识。

五、案例反思小明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家庭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校要加强毒品预防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社会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防止不良群体的影响。

吸毒人员个案分析

吸毒人员个案分析

吸毒人员个案分析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强戒人员郭某某个别教育矫治方案一、基本情况郭某某,男,汉族,1972年9月6日出生,某县人,初中文化程度,未婚,户籍所在地:某县城镇派出所,家住某县供销社家属院1单元1号,无固定职业。

2011年2月14日因吸食毒品被石市公安局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戒毒期限自2011年2月14日—2013年2月13日。

二、主要成长经历该学员1972年9月出生于某县,1980年-1988年在某县中学上学至初中毕业,1988年-1990年在某县做服装生意,1990年-2008年10月在家待业,2008年10月-2010年9月因吸毒在五家渠下泉子劳教所服教。

2010年9月-2011年2月无业。

三、违法事实2011年2月12日中午14时许,郭某某在某县文化路“大众洗浴”对面一网吧内用注射的方式吸食海洛因。

四、现实表现该强戒人员入所时戒毒态度不够端正,自称患有艾滋病、肺结核及丙肝,并以此为由不积极参加入所教育课程。

在管教民警对其进行耐心帮教后,目前戒毒态度较端正,能够积极参加学习和训练,并按时完成规定的任务。

在思想认识方面,能正视自己吸毒给社会、给家庭、给自己身体带来的危害。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一)、对彻底戒断毒品没有信心。

毒瘾好戒,心瘾难除,郭某某在第一次劳教戒毒后就很想彻底的戒除毒瘾,可是在出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又经不住毒品的诱惑和其他吸毒人员的劝说复吸上了。

两年强戒生活,生理毒瘾可以戒除,但是心里上对毒品海洛因的依赖却没有信心完全戒除。

(二)、担心走入社会后,难以走出“毒友圈”,戒毒先戒友,要想摆脱毒品海洛因的心瘾困扰就必须从自己的“毒友圈”里走出来。

这是大多数吸毒人员都难以做到的。

一方面是亲戚朋友的疏远,另一方面是脆弱的心理防线和“毒友”的诱惑。

(三)、担心亲戚朋友、社会健康群体的鄙视。

吸毒女案例分析报告书

吸毒女案例分析报告书

吸毒女案例分析报告书吸毒女案例分析报告书案例背景:A女,30岁,大专学历,单身,无固定职业,长期吸食毒品。

案例概述:A女长期吸食毒品,造成身体健康状况恶化,社交关系破裂,经济困境,精神状态不稳定。

她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曾多次劝阻她停止吸毒,但都无效。

案例分析:1. 身体健康状况恶化:长期吸食毒品导致A女身体状况恶化,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皮肤不好、容易疲劳等症状。

吸食毒品还会对内脏器官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2. 社交关系破裂:A女长期吸毒导致她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破裂。

由于吸毒行为被家人和朋友看作是对自己的伤害,他们逐渐疏远了A女。

A女在吸毒期间也开始与毒友为伍,与正常社会关系隔离。

3. 经济困境:长期吸毒导致A女的经济状况陷入困境。

她常因为购买毒品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支出,逐渐积累了大量债务,无力偿还。

她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也因为吸毒而失去了找工作的能力。

4. 精神状态不稳定:吸毒会对大脑产生严重的影响,使A女的精神状态不稳定。

她常常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易激动等症状。

她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异常,容易产生暴力倾向,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险。

案例解决方案:1. 治疗身体健康问题:首要解决A女的身体健康问题,包括营养补充、戒毒和进行药物治疗等。

医生和治疗师可以根据她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恢复社交关系:帮助A女重建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这可以通过开展家庭会谈、提供心理支持等方式实现。

同时,引导A女与毒友断交,并建立健康的社交圈子。

3. 解决经济问题:帮助A女重新融入社会,获得稳定的工作收入。

可以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辅导,帮助她重新获得就业能力并找到适合的工作。

4. 改善精神状态: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A女改善精神状态。

帮助她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正确处理情绪和压力。

结论:吸毒对A女造成了严重的身体、社交、经济和精神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包括戒毒、心理治疗、经济帮助等。

禁毒社工个案服务案例

禁毒社工个案服务案例

禁毒社工个案服务案例一、个案背景。

阿强(化名),男,35岁,有多年吸毒史。

他原本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小伙子,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家庭也算美满。

可自从沾上毒品后,一切都变了。

工作丢了,家人对他失望至极,朋友们也都离他而去。

阿强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感觉生活毫无希望,却又难以摆脱毒品的控制。

二、接案过程。

我第一次见到阿强的时候,他整个人看起来萎靡不振,眼神空洞。

那是在社区戒毒中心,我作为禁毒社工被分配负责他的个案。

我主动跟他打招呼:“嗨,阿强,我是你的社工[我的名字],以后我就陪着你一起打这戒毒的仗啦。

”阿强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一眼,没说话。

我心里明白,他对我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人肯定充满了怀疑和抵触。

三、预估问题。

1. 生理依赖。

阿强吸毒多年,身体已经对毒品产生了很强的生理依赖。

戒毒初期,他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比如头疼、失眠、浑身酸痛等,这是他戒毒路上的一大“拦路虎”。

2. 心理障碍。

由于吸毒导致的社会关系破裂,阿强内心极度自卑和孤独。

他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被家人和朋友抛弃,对未来没有信心,缺乏戒毒的内在动力。

3. 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家人对阿强失望透顶,不愿再与他有过多联系;朋友也都远离他。

在戒毒过程中,他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支持网络,这使得他更容易在遇到困难时重新陷入毒品的怀抱。

四、服务计划。

1. 短期计划(1 3个月)帮助阿强缓解戒毒初期的生理不适。

我联系了社区的医疗资源,为他安排定期的身体检查和必要的药物辅助治疗,就像给他的身体来一场“大检修”。

与阿强建立信任关系。

我经常去看望他,和他聊天,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比如他以前喜欢的足球。

我会跟他聊最近的球赛,哪个球队踢得精彩,慢慢地,他开始愿意跟我多说几句话了。

2. 中期计划(3 6个月)开展心理辅导。

我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阿强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帮助他正视自己的过去,克服自卑心理。

我还鼓励他写日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都写出来,就像给心灵来一次大扫除。

吸毒人员个案撰写范文

吸毒人员个案撰写范文

吸毒人员个案撰写范文标题:吸毒人员个案撰写引言:吸毒是一种影响身心健康、破坏社会稳定的严重问题。

理解吸毒人员的个案,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吸毒问题的复杂性,并从中寻求解决之道。

本文将撰写一个吸毒人员个案,分析其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干预措施。

案例:李某,男性,30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企业担任高级销售经理。

28岁那年,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开始尝试吸毒。

最初,他只是偶尔在派对上使用毒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对工作也逐渐丧失了兴趣。

他的毒瘾不断加重,社交圈子也逐渐变得与吸毒有关。

由于频繁缺勤,李某被公司解雇,并开始频繁借贷以供毒品消费。

他的家庭关系也逐渐破裂,妻子对他的吸毒行为感到绝望,最终选择离婚。

成因分析:1. 工作压力:李某在工作中承受巨大的压力,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导致了身心疲惫,他寻求毒品的消遣与逃避。

2. 社交圈子:李某的社交圈开始与吸毒者接触,这些人为他提供了获取毒品的渠道,使他不断堕入深渊。

3. 心理压力:吸毒的暂时快感给予了李某短暂的满足感,他渐渐依赖于毒品来应对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导致他对事物的价值观产生扭曲。

影响分析:1. 健康问题:毒品滥用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危害,长期吸毒可能导致器官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2. 职业问题:吸毒导致李某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并丧失了职业发展的机会,给他的经济状况带来极大困扰。

3. 家庭问题:吸毒影响了李某与妻子的关系,最终导致离婚,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干预措施:1. 戒毒治疗:李某应该接受专业的戒毒治疗,通过戒毒师的指导和药物辅助戒毒,帮助他戒除毒瘾。

2. 心理支持:提供给李某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和积极的心态。

3. 职业重建:帮助李某重新找到适合的工作,并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为他重新走上正轨提供支持。

4. 社会支持:李某可以参加吸毒康复小组,与其他戒毒者互相支持和交流经验,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

社工介入吸毒人员个案分享

社工介入吸毒人员个案分享

社工介入吸毒人员个案分享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作者 | 何翠霞单位 | 佛山市南海区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案例背景黄某,吸食海洛因20多年,曾多次出入强戒所,2015年强制隔离戒毒出所。

黄某出所后希望改过自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黄某与妻子育有两个儿子,妻子患有智力障碍为二级残疾人员,大儿子也患有轻微智力障碍,两个儿子已外出工作,很少回家探望黄某。

妻子平时生活可以简单自理,但多数由黄某照顾。

问题分析及目标设定1、问题分析吸食毒品情况:黄某吸食海洛因20多年,曾多次出入强戒所,2015年强制隔离戒毒出所后改过自身,一直保持操守至今,戒毒情况稳定。

关爱支援团队到黄某家中探访,西岸社区梁书记与黄某倾谈身体状况:黄某2013年因遇上车祸,导致右腿至今行动不便需要依赖拐杖出入,同时,患有高血压脉管炎丙肝等病。

经济状况:黄某称车祸对自己身体和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车祸导致自己行动不便不能外出工作获得经济来源,靠妻子外出捡废物转卖来维持生计,房屋简陋,生活较为拮据困难。

家庭情况:黄某与妻子育有两个儿子,妻子患有智力障碍为二级残疾人员,大儿子也患有轻微智力障碍,两个儿子已外出工作,很少回家探望黄某,家庭支持较少。

黄某现时虽生活拮据,但对妻子照顾有加,有家庭责任感。

心理状况:因为感觉车祸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一度认为生活没有了希望。

自身吸食毒品导致现在自己家徒四壁,案主感叹:不堪回首。

2、目标设定1)了解案主是否存在即时危机,提升案主的戒毒技巧,巩固案主的戒毒信念。

2)链接就业、救助资源帮助案主提高经济收入,链接志愿者资源关怀案主,链接义诊资源帮助案主了解一些健康咨询。

3)鼓励案主建立新的朋友圈和培养兴趣爱好,更加积极正向地生活。

理论依据1、人性化认知行为综合治疗的基本概念以Marlatt(1998)和Graham(2003)倡议的预防复吸模式作为基础,为案主提供两个层面的介入服务,一是预防复吸训练,另一个是培育平衡的生活方式。

毒品分析案例及分析报告

毒品分析案例及分析报告

毒品分析案例及分析报告近年来,毒品问题在社会中愈发突出,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深入理解毒品问题的本质以及相关的社会影响,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展示毒品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案例1:小明的毒品沉沦小明是一个年轻的大学生,乐观开朗且有一定的社交能力。

然而,由于某些个人原因,他开始尝试吸食毒品,一步步沉迷其中。

最初,他只是偶尔与朋友一起尝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难以自拔,对毒品上瘾。

渐渐地,他不再上课,怠于学业,甚至因犯罪行为而陷入困境。

案例分析:1.个人原因:小明可能因为自身的压力、情感问题、好奇、寻求刺激等原因尝试吸食毒品。

这些个人原因使得他变得脆弱,难以抗拒毒品的诱惑。

2.社交因素:小明的朋友圈里可能存在一些吸食毒品的人,他们以分享毒品的经验和刺激为乐。

这种社交因素会加剧小明对毒品的依赖,形成恶劣的社交环境。

3.影响力:小明可能受到了虚假宣传、网络信息的误导,导致对毒品存在错误认知,并对毒品产生过度正面的幻想。

这种“美化”影响使小明更容易接受毒品并沉迷其中。

4.缺乏正确的心理建设:小明可能缺乏正确的心理建设,无法应对生活中的困惑和压力。

他寻求毒品的快感来缓解困扰他的内心问题,但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5.个人责任:最终,小明自己对自己有最大的责任。

他应该意识到吸食毒品的危害并主动拒绝毒品,同时寻求帮助,接受康复治疗。

分析报告:以上案例展示了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是如何逐步沉沦于毒品的吸食和依赖之中。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毒品问题不仅仅是个体问题,还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关。

首先,对个人而言,毒品滥用往往是对压力、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等困扰的逃避。

因此,建立正确的心理建设意识和培养积极的心态对于预防和解决毒品问题至关重要。

其次,社交因素是影响一个人是否沉沦于毒品的重要因素之一。

孤立、无助、进入具有毒品消费的朋友圈等都会使一个人更容易受到毒品的引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毒人员个案分析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强戒人员郭某某个别教育矫治方案
一、基本情况
郭某某,男,汉族,1972年9月6日出生,某县人,初中文化程度,未婚,户籍所在地:某县城镇派出所,家住某县供销社家属院1单元1号,无固定职业。

2011年2月14日因吸食毒品被石市公安局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戒毒期限自2011年2月14日—2013年2月13日。

二、主要成长经历
该学员1972年9月出生于某县,1980年-1988年在某县中学上学至初中毕业,1988年-1990年在某县做服装生意,1990年-2008年10月在家待业,2008年10月-2010年9月因吸毒在五家渠下泉子劳教所服教。

2010年9月-2011年2月无业。

三、违法事实
2011年2月12日中午14时许,郭某某在某县文化路“大众洗浴”对面一网吧内用注射的方式吸食海洛因。

四、现实表现
该强戒人员入所时戒毒态度不够端正,自称患有艾滋病、肺结核及丙肝,并以此为由不积极参加入所教育课程。

在管教民警对其进行耐心帮教
后,目前戒毒态度较端正,能够积极参加学习和训练,并按时完成规定的任务。

在思想认识方面,能正视自己吸毒给社会、给家庭、给自己身体带来的危害。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
(一)、对彻底戒断毒品没有信心。

毒瘾好戒,心瘾难除,郭某某在第一次劳教戒毒后就很想彻底的戒除毒瘾,可是在出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又经不住毒品的诱惑和其他吸毒人员的劝说复吸上了。

两年强戒生活,生理毒瘾可以戒除,但是心里上对毒品海洛因的依赖却没有信心完全戒除。

(二)、担心走入社会后,难以走出“毒友圈”,戒毒先戒友,要想摆脱毒品海洛因的心瘾困扰就必须从自己的“毒友圈”里走出来。

这是大多数吸毒人员都难以做到的。

一方面是亲戚朋友的疏远,另一方面是脆弱的心理防线和“毒友”的诱惑。

(三)、担心亲戚朋友、社会健康群体的鄙视。

由于前期的吸毒行为给亲戚朋友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失去了亲戚朋友的信任,回到社会后很容易成为孤立的个体,被亲戚朋友、社会的健康群体所鄙视。

六、采取的措施
以正面教育为主导,以亲情教育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帮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解决学员郭某某的思想顾虑。

(一)、成立帮教小组,根据帮教小组民警的特长进行合理分配,民警王刚负责对郭某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民警周军负责对郭某某进行入所行为规范的教育,骆志强负责郭某某的亲情帮教和社会帮教。

(二)、积极引导郭某某,帮助其培养积极向上健康心理,严肃认真的处事态度。

克服其存在的自卑,狭隘、嫉妒、自私、自闭等不健康心理,逐步修复其被毒品海洛因摧残的意志。

(三)、在教期间规范管理,以管促变。

在一日生活制度的落实上,对其严格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求其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帮助郭某某养成做事严谨,不推诿的好习惯。

(四)、以法律教育为突破,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对自身罪错违法性的认识。

(五)、从亲情帮教和社区巩固戒毒成效两个方面入手。

提供一个其步入社会后仍能巩固戒毒成效的环境,防止解教后戒毒衔接工作不紧凑,出现真空状态的现象。

七、教育矫治要达到的目标:
(一)、帮助其摆脱“毒瘾好戒,心瘾难除”的恐惧心理;
(二)、帮助其修复被毒品海洛因摧残的意志;
(三)、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抵御“毒友”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

责任民警:王刚
2011年3月28日
强戒人员郭某某的个别教育矫治个案
一、基本情况
郭某某,男,汉族,1972年9月6日出生,某县人,初中文化程度,未婚,户籍所在地:某县城镇派出所,家住某县供销社家属院1单元1号,无固定职业。

2011年2月14日因吸食毒品被石市公安局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戒毒期限自2011年2月14日—2013年2月13日。

二、主要成长经历
该学员1972年9月出生于某县,1980年-1988年在某县中学上学至初中毕业,1988年-1990年在某县做服装生意,1990年-2008年10月在家待业,2008年10月-2010年9月因吸毒在五家渠下泉子劳教所服教。

2010年9月-2011年2月无业。

三、违法事实
2011年2月12日中午14时许,郭某某在某县文化路“大众洗浴”对面一网吧内用注射的方式吸食海洛因。

四、现实表现
该强戒人员入所时戒毒态度不够端正,自称患有艾滋病、肺结核及丙肝,并以此为由不积极参加入所教育课程。

在管教民警对其进行耐心帮教后,目前戒毒态度较端正,能够积极参加学习和训练,并按时完成规定的任务。

在思想认识方面,能正视自己吸毒给社会、给家庭、给自己身体带来的危害。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
(一)、对彻底戒断毒品没有信心。

毒瘾好戒,心瘾难除,郭某某在第一次劳教戒毒后就很想彻底的戒除毒瘾,可是在出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又经不住毒品的诱惑和其他吸毒人员的劝说复吸上了。

两年强戒生活,生理毒瘾可以戒除,但是心里上对毒品海洛因的依赖却没有信心完全戒除。

(二)、担心走入社会后,难以走出“毒友圈”,戒毒先戒友,要想摆脱毒品海洛因的心瘾困扰就必须从自己的“毒友圈”里走出来。

这是大多数吸毒人员都难以做到的。

一方面是亲戚朋友的疏远,另一方面是脆弱的心理防线和“毒友”的诱惑。

(三)、担心亲戚朋友、社会健康群体的鄙视。

由于前期的吸毒行为给亲戚朋友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失去了亲戚朋友的信任,回到社会后很容易成为孤立的个体,被亲戚朋友、社会的健康群体所鄙视。

六、教育实施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在认真研究分析郭某某存在思想上的恐惧和顾虑后,采取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导,以亲情教育、社区教育巩固戒毒成效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帮教戒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解决郭某某解教前的恐惧心理和后顾之忧。

(一)、帮助郭某某,使其在服教期间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针对吸毒类劳教人员的个别教育,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下增强他们的是非辨别力,提高对不良思想侵蚀的免疫力、专题心理辅导员要定期给郭某某进行心理健康咨询辅导。

帮助他摆脱自卑、狭隘、妒忌、自私、自闭等不健康心理的困扰。

通过健康心理辅导修复郭某某被毒品摧残的意志。

(二)、帮助郭某某,使其在教期间培养严肃认真的处事态度。

让郭某某在日常学习、生活、劳动中逐步端正严肃认真的处事态度。

在具体工作中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帮助其养成办事不拖沓、不推
诿的习惯。

经常自我警醒,干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

遇到困难要有克服的信心,学会在困难和挫折中磨练坚强的意志。

敢于在错误面前承担责任,在失败面前不言气馁,逐步实现思想上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的转变。

(三)、充分发挥亲情帮教的作用。

郭某某的母亲对其非常关心,每个月都来场所探视。

要充分发挥亲情对吸毒人员郭某某的帮教作用,让其摆脱被亲友、社会健康群体鄙视的不健康心理。

让他在需要亲人关心时得到亲人的关心,在需要亲人帮助时亲人伸出无私关爱的双手。

让亲人的关爱融入郭某某的心里理,填充郭某某回归社会后的心理空虚。

管教民警也要经常送去关心和帮助,劝诫其远离吸食毒品的朋友,拥有健康的朋友圈、生活圈。

六、教育矫治效果
(一)、通过对吸毒劳教人员郭某某的帮教,使其逐渐摆脱了“毒瘾好戒,心瘾难除”的恐惧心理。

对毒品海洛因的心理依赖程度逐步减轻。

(二)、帮助其修复被毒品海洛因摧残的意志。

通过在教期间不间断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其摆脱自卑、狭隘、嫉妒、自私、自闭等不健康心理的困扰,学会了在困难和挫折中磨练坚强的意志,磨练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品性。

(三)、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了防御“毒友”侵蚀的能力。

通过正面教育、警醒告诫,帮助吸毒人员郭某某在服教期间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了是非好坏的辨别能力。

树立起了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

七、矫治心得
(一)、对吸毒劳教人员郭某某在教期间应该从严管理,要严出威力,“严”出约束力,同时做到严中有教。

从一日生活制度抓起,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矫正其在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和散漫作风。

(二)、对吸毒劳教人员郭某某的教育要有深度,让其充分认识到毒品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的伤害。

明白自己给亲人朋友带来的伤害,只能是自己在真正戒毒后用心去弥补。

(三)、给予劳教人员郭某某在服教期间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多种形式的关心和帮助,让他感觉到政府的关心、民警的关心、重塑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四)、注重家庭社会帮教的长效性,扎实有效地展开劳教所与家庭的合作关系。

正确引导劳教人员亲属参与帮教工作,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帮助纠正不正确的家庭观念,被扭曲的生存法则,错误的处事原则。

积极
联系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所举办知识讲座,提高戒毒劳教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不断增强成功戒毒的信心和毅力。

责任民警:王刚
2011年3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