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离骚》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精品课件27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精品 课件27 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精品 课件27 张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
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
讨论题
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
4、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使用原文诗 余独好修以为常。
句填空)
,
。 (刚正不阿,一 (洁身自好,自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精品 课件27 张
2、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 A、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B、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 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 ,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 替 ”两句启下。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 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精品 课件27 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精品 课件27 张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
01. 充分体会积极浪漫主
义的表现手法。
02. 学习比喻、对偶等手法的运 用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 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 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 因为因为诗人的情意是在楚国当时的特殊背 景下产生出来的,透过它们可以返照出楚国 朝政昏暗、群小盘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艰难的 情状,同时诗人保持高尚节操,献身理想的 崇高形象凸现纸面,栩栩如生。意境深邃, 撼人心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精品 课件27 张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
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
讨论题
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
4、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使用原文诗 余独好修以为常。
句填空)
,
。 (刚正不阿,一 (洁身自好,自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精品 课件27 张
2、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 A、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B、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 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 ,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 替 ”两句启下。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 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精品 课件27 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精品 课件27 张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
01. 充分体会积极浪漫主
义的表现手法。
02. 学习比喻、对偶等手法的运 用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 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 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 因为因为诗人的情意是在楚国当时的特殊背 景下产生出来的,透过它们可以返照出楚国 朝政昏暗、群小盘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艰难的 情状,同时诗人保持高尚节操,献身理想的 崇高形象凸现纸面,栩栩如生。意境深邃, 撼人心魄。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 离骚(35张PPT)

诗人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象征手 法,来表达自己的“举贤任能”、“修明法度” 的“美政”思想。
《离骚》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叙述诗人的政治理想、高尚的品格、遭谗被疏的经历以及决不同流合污 的意志。 2、通过一系列“上下求索”幻想境界的描写,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 苦闷抑郁心情。 3、描写诗人经过激烈的去国和留楚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不忍心离开自己 的祖国,并决心以身殉国。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速读课文,找出第1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 词,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2.因为“惠纕”“揽茝”遭嫉,被贬,反映出怎 样的现实?
通“彰”
繁多
芳香浓烈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美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受创而改变
湖北秭归
屈 原 墓
课文串讲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 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 部分共13节、52句。
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 流合污;
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
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 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 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 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与楚辞
1、 简介屈原
(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 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 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 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等。
《离骚》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叙述诗人的政治理想、高尚的品格、遭谗被疏的经历以及决不同流合污 的意志。 2、通过一系列“上下求索”幻想境界的描写,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 苦闷抑郁心情。 3、描写诗人经过激烈的去国和留楚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不忍心离开自己 的祖国,并决心以身殉国。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速读课文,找出第1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 词,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2.因为“惠纕”“揽茝”遭嫉,被贬,反映出怎 样的现实?
通“彰”
繁多
芳香浓烈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美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受创而改变
湖北秭归
屈 原 墓
课文串讲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 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 部分共13节、52句。
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 流合污;
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
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 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 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 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与楚辞
1、 简介屈原
(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 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 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 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离骚》课件(共34张PPT)

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 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 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 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 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 屈原联系起来。
• 再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 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 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 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最后,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 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 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 “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 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 “似”、“若”之类。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拍,随 文切分。
(2)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 什么?
“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 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 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 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 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 完,等待下句补充。
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 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
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
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
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
粽子样。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 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 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 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 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 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 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 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离骚 》课件45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10)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芰荷、芙蓉都是清洁美好的事物,比喻高尚的 道德。芰荷,这里指菱叶和荷叶; 芙蓉,荷花。 衣裳:古代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裁剪荷叶做成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衣。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不吾知:宾前,不知吾,不了解我。
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的内心确实是美 好的。
④揽茞(
chǎi)
⑤谣·诼(zhuó)
⑥偭
·
(miǎn)
⑦忳 ( tún ) ⑧鸷鸟(zhì ) ⑨延伫( zhù)
⑩兰皋( ɡāo) ⑪椒丘(jiāo ) ⑫芰荷(jì )
⑬岌 ( jí ) ⑭杂糅(róu )
第一段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太息:叹息
掩涕: 掩面流泪。
民生:万民的生存(人生) 艰:艰难。
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 伤。 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 上就被贬官。 贬黜我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啊,给我加 罪是因为我爱好花香。 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纵 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 始终不能明了我心迹啊,我 怨恨我那君王过分荒唐。 众女子嫉妒我长得美貌啊,放 出谣言说我行为放荡。 本来世俗就崇尚投机取巧啊,任 意而为将规矩背向。 违背准蝇而追求弯曲啊,竟相把苟 合奉迎作为榜样。 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彷徨,忍受着此时 的穷困我好不心伤。 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我 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 雄鹰和凡鸟不可能生活在 一起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方枘(ruì)圆凿自然不能 结合啊,道路不同哪能有相同的思想。 忍受着委屈而压 抑着意志啊,忍受强加的罪过又将耻辱品尝。 保持清白 为正道而死啊,古圣先贤都认为应该是这样。
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离骚》教学课件(共12张PPT)

离骚/LI SAO
含有牢骚不平之意,就是屈原遭谗言被驱 逐之后,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思。
诗词解释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太息:叹息 民生:百姓的生活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屈原形象
忧国忧民
洁身自好
坚持真理
嫉恶如仇
忠贞不移
“浪漫主义”是什么?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 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 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 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离 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
赵朴初题屈原祠
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 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作者简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屈原
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 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 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 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 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楚辞介绍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 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 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 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 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风骚”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离骚课件(共57张PPT)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 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 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 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创作缘由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 《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 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 “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 是屈原面临个 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课文分析
1·本节选部分,让你认识 到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血统高贵 内修外美 自强不息 忧国忧民 嫉恶如仇 赤胆忠心 品德高尚
器宇不凡 志趣高洁 勤奋不懈 勇于担当 毫不畏惧 忧心如醉 才华横溢
2· 屈原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写自己的身世?
• 说明自己的血统高贵,表明自己是楚 国的正统血脉,强调自己对楚国有一份历 史的责任感,自己对国家的兴衰负有不可 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 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 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 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 明白了。
朗读指导
• 音读 意读 情读
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兮” 为语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 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 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 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5课离骚课件

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 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抗外国的侵 犯。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 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②不同意。赞扬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 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 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 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及胸 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候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 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是爱国 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 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 神吗?
2.有人认为屈原的爱国其实就是“忠君”,你同意 吗?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提示:言之成理即可。 ①同意。屈原的爱国其实就是“忠君”。战国后期 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争斗, 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 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 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
《离骚》。”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史记·屈 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屈原的“忧愁幽思”,是和楚国的政治 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见,《离骚》是屈原根据 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 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地抒写了 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称它为诗人 的自传。
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情,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 家,主张美政,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他追求真理, 坚强不屈,“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 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行与 行为的示范,也给他们以力量。
《离骚》课件29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 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 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让我们走进《离骚》…………
贰
走进离骚
贰
初读解题 a“离骚者,犹离忧也”(就是“遭受忧愁”。离,通
“罹”,遭受,遭遇)——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
壹
说说你印象中的屈原……
爱国政治家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 楚怀王的宠信。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 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被谗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游于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 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 投汩罗江自尽。
贰
出身高贵、降生祥瑞、气度非凡、名号尊贵
屈原自恋吗?
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之子孙,是恩 深而义厚也。——王逸《楚辞章句》
自爱—存君兴国、热爱宗族
贰
品读探究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修,文中理解为美好的(形容词),但也有修饰、打 扮、修炼(动词)之意。如果作“修炼”解,那么下 文诗歌中,屈原作了哪些“才能”的“修炼”呢?
帝之苗裔, 朕考伯庸。 摄提孟陬, 庚寅吾降。 皇览余度, 锡余嘉名。 名余曰平, 字余曰原。
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 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 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则相对 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这两种形式体现了不同地 域的文化特色。
贰
《离骚》的象喻系统:一是香草之喻 ,二是美人之喻,三是男女君臣之喻,四是求女 之喻。这四个层面虽各有侧重,内涵不同,但又转相生发,互为依托。
让我们走进《离骚》…………
贰
走进离骚
贰
初读解题 a“离骚者,犹离忧也”(就是“遭受忧愁”。离,通
“罹”,遭受,遭遇)——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
壹
说说你印象中的屈原……
爱国政治家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 楚怀王的宠信。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 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被谗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游于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 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 投汩罗江自尽。
贰
出身高贵、降生祥瑞、气度非凡、名号尊贵
屈原自恋吗?
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之子孙,是恩 深而义厚也。——王逸《楚辞章句》
自爱—存君兴国、热爱宗族
贰
品读探究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修,文中理解为美好的(形容词),但也有修饰、打 扮、修炼(动词)之意。如果作“修炼”解,那么下 文诗歌中,屈原作了哪些“才能”的“修炼”呢?
帝之苗裔, 朕考伯庸。 摄提孟陬, 庚寅吾降。 皇览余度, 锡余嘉名。 名余曰平, 字余曰原。
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 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 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则相对 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这两种形式体现了不同地 域的文化特色。
贰
《离骚》的象喻系统:一是香草之喻 ,二是美人之喻,三是男女君臣之喻,四是求女 之喻。这四个层面虽各有侧重,内涵不同,但又转相生发,互为依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是第一部分:叙述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 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 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 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 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 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 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 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 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 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 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 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 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忧国忧民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 衣着﹑外貌: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 佩缤纷其繁饰兮 • 既替余以蕙纕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 ——象征诗人远大高尚的志向和品德 • 神态﹑动作: • 长太息以掩涕兮 忳郁邑余侘傺兮 延伫乎吾将反 • 回朕车以复路兮 步余马于兰皋兮 驰椒丘且焉止息 • 退将复修吾初服 忽反顾以游目兮 ——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洁身自好﹑忠贞不移的 高贵品质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 ( 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 ( 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 (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 ( 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
天 江 问 咽 千 万 声 语 悲 吊 斯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 故 人 诗人。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国
名人之一。(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英 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意大利诗人但丁)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
屈 原 的 作 品
作品影响: 1.开创了文人为诗的时代 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
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
4.忧国忧民的理想主义精神
屈原者,名平,字原,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 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 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 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 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 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 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 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 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 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 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司马迁《屈原列传》
遭遇苦难挫折,屈原是如何 选择的?如果你面临屈原的这种 人生困境,你会怎么办?
屈原的选择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 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 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 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 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 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 遂自投汨罗以死。
合作探究: “离骚”者,犹离忧也。 1、从课文中看,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 2、《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遭遇苦难挫折,屈原是如何选择的?如果你面临屈 原的这种人生困境,你会怎么办?
4 、探究文中的比兴手法
忧:
民生疾苦 进谏不纳被贬 君王荒唐没有准则 小人嫉妒“谣诼” 世俗工巧、违背准绳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 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诵读要领: • 听读课文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
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 拉
(开头八句,叙述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 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汩(yù)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 (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 (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 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 (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长语气。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 (我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 (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 (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 ( 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 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 给了他们以力量。 • 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孙中山:“振兴中华” • 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 我的祖国和人民。”
离 骚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 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 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 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 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及顷襄王的放逐。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 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 的政治理想。
根据评价,填诗句
1、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修身洁行,一如既往 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5、洁身自好,至死不渝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忧 国 忧 民 , 热 爱 祖 国 长 太 息 以 掩 涕 兮 , 哀 民 生 之 多 艰 。
概括屈原形象: 忧国忧民 坚持真理 洁身自好 嫉恶如仇 忠贞不移
探究《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
所说: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於君。 请从诗中找出,分析各自的寓意。
参考答案: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 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 “蛾眉”(即美貌)比拟自己的美德,以 “众女” 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 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 鸟,这 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 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 衣着佩 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 人的品德更加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