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师道”

合集下载

中华师道之我见一

中华师道之我见一

中华师道之我见
师道,解释有三层含义:1、犹师法。

指老师的学问或技艺体系。

2、为师之道。

3、指师之地位、作用以及尊师之风尚。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教育传统,师道在不断的传承中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教师最主要的职能是传授知识,延续文明。

教师垄断了教育资源,学生很少或者没有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是无所不知的知识楷模,备受社会尊崇。

如今的信息社会、网络时代,打破了学校教育和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垄断地位,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多样化了,电脑网络、书籍报刊、电影电视以及各种大众传媒都可以成为信息源,教师在课堂传授的信息在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逐渐下降,教师和学生之间已经不存在“闻道有先后”了,教师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垄断地位和权威已经受到撼动。

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是师道有尊严的伦理基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但是,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评价机制使教师的职业人格受到严重挑战。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教师是凡夫俗子,也是真实的经济人。

物质世界的诱惑同样适用于教师,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利用稀缺的教育资源中饱私囊,利用评。

师道与师德

师道与师德

师道与师德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与道密不可分,为师之道在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在言传身教。

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

师道是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师的灵魂,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道是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师的灵魂,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

要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以师德涵养教师心灵。

新时代需要打造一支师道高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以师德涵养教师心灵。

真正的教育只有从一个人的内心意识开始,才是最深刻、最有效的教育。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占有特殊的位置,能够陶冶学生品德,教导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才能,发展学生专长,因此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学记》作为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珍贵遗产,提出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在全国营造重视教育的风尚,为此教师要教学相长、善喻、长善救失、善教继志。

在“论教师”方面,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道尊严,不是师名尊严、师位尊严,而是要和师道连在一起。

教师能够获得社会尊重、内心生成尊严,皆在于有“道”。

教师能够获得社会尊重、内心生成尊严,皆在于有“道”。

我们的教师发展,教师真正职业的自豪感,其实是来自我们对传统师道的继承。

一位教师可能学历不高,也没有什么耀眼的社会头衔,但只要努力、敬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一样能够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在职场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立足新时代,发扬师道传统,重塑尊师重道的社会风范:知行合一,涵养师道,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师德的前提应该是让教师成为一个人,师德建设的本质应该是教师的自我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之师道

中国传统文化之师道

中国传统文化之师道何谓“道”?古代先贤对“道”有不同的解释。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显然道是自然、万物的本原。

《韩非子·解老》解释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jī,查考)也。

”道是万物之所以生的总原理,是宇宙、自然、人生之理、之法则、之规律。

“师”,泛指老师、教师。

唐代韩愈《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是人类思想和精神的传递者。

传播知识、教书育人是一门伟大的艺术。

因此,一个伟大的教师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师”与“道”密切结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是阐述作为教师的基本标准,指的是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

“道”是“师”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师”与“道”不可分离。

所谓师道,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师道是指兴办教育的理念和规律。

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意义,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等。

狭义的师道则是指做老师的原理和规律。

包括怎么当老师,怎么开展教学,怎样进行德育,怎样为人师表等。

一、师道宗师——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儒家创始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国人最崇拜的圣人。

他被中国封建统治者封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近代国际社会公推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还是中国师道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践行中国师道的楷模。

他是当然的师道宗师。

几千年来,为了纪念他,宣传他,传播他的学说,弘扬他的道德和精神,从京城到各地,建造了许多孔子庙。

这些孔子庙简称孔庙,又称文圣庙(与之相对应的是武圣庙即关羽庙),简称文庙。

少年儿童入校读书,第一件事是拜孔子像。

学校里每有大型活动,第一项礼仪是集体给孔子像鞠躬。

每年孔子诞辰日(阴历八月二十七),全国各地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孔子的名字,在中国,在世界华人圈子里,可谓妇孺皆知。

师道观的思想内涵

师道观的思想内涵

师道观的思想内涵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师道”可说是其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深入研究古代的“师道”,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这对今天的教育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朱熹对《中庸》中的“率性之谓道”的“道”字解释说:“道,犹路也。

”“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

”所谓“师道”,就是指教师应走的道路或当行的道理。

师道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师道是指兴办教育的理念和规律,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意义,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等。

狭义的师道则是指做老师的原理和规律,包括怎样当老师、怎样开展教学、怎样进行德育、怎样为人师表等。

我国古代的“师道”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师德”有所不同。

在内涵上,“师德”一般表示为师者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师道”则更多地体现了为师者所应具有的内在人生理想和信念;在外延上,“师德”主要指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而“师道”除了指教师的这种职业道德之外,还包括了他们所应具有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等。

我国古代,“师道”的首倡者是开儒学之先,立道统之始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之后经由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守仁等人的不断继承和发扬,逐步形成为传统。

我国古代“师道”是由古代名儒大师们倡导和实践,并为当时广大教师所向往和追求,具有典型意义的为师理想、风范和行为的总括。

古代“师道”的内容博大精深,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志存高远,乐道自得这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名儒大师们所极力推崇,并广为师者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和信念。

它依次分为识道、志道和乐道三个层次。

所谓“识道”,即对教育作用和教师职业的认识。

《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说明教师职业极为重要。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这里把君师并称了。

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正礼”,“礼者,之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师道师能师品

师道师能师品

师道师能师品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诚一我今天开讲的题目是:师道、师能、师品。

我是作为一个从教年的普通教师,来谈我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主要想和大家在一起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按照我的体会,在一生的教师生涯中,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尊崇师道,锻炼师能,提升师品。

我先来谈尊崇师道。

什么是师道呢?一个是我们从事教育活动应遵循的规律。

另外一个就是作为一个教师,由此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也就是为师之道。

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新时代的教师可能他的任务不仅仅如此。

我觉得他应该有这样三方面的任务。

第一,他要传授知识。

第二,呢他要传承文明。

第三,他要培育德性。

那么要完成这样一个使命,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就应该自敬自重、无上荣光;乐道敬业、诲人不倦;安贫守贱、甘于奉献。

师道之一,自敬自重、无上荣光。

社会上经常这样来描述教师。

把教师比作蜡烛,比作园丁,比作春蚕。

其实这种比喻是不全面的。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

蜡烛是什么呢?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蜡炬成灰泪始干。

园丁呢,辛勤劳作,默默耕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培育了千万幼苗,把春色送给了人间。

春蚕呢,吃进去的是树叶,吐出来的是丝,而且是到死丝方尽。

以上对于老师的歌颂,只是强调了教师的奉献。

强调了教师的外在的社会作用,这不够。

马克思在岁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毕业论文。

题目叫做《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在文中这样写道,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里独立地进行创造。

我想,每一个已经选择当教师的人和可能选择当教师的人,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你是否看到了教师职业,能给人带来的内在的尊严。

你的职业劳动质量,是否已经达到了因创造而获得尊严和内心欢乐的水平。

如果你没有考虑这一点,我劝你先不要着急选择教师。

作为每一个教师,他应该有一种充满自豪的光荣感。

作为教师,他永远都是过去和未来之间活的环节。

师道姚卫伟原文摘抄

师道姚卫伟原文摘抄

师道姚卫伟原文摘抄引言概述:师道姚卫伟原文摘抄是指引用姚卫伟先生的原文,探讨师道的重要性以及姚卫伟在教育领域的贡献。

姚卫伟是中国教育界的杰出人物,他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姚卫伟的原文摘抄,包括师道的内涵、师道的实践、师道的培养、师道的价值以及姚卫伟的教育思想。

正文内容:1. 师道的内涵1.1 师道的定义:姚卫伟认为,师道是一种教育者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是一种道德和精神的传承。

1.2 师道的特点:姚卫伟强调师道应具有亲和力、责任感和专业性,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2. 师道的实践2.1 师道的方法:姚卫伟提倡师道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感教育和学生参与式教学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2 师道的案例:姚卫伟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分享了许多成功的师道案例,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等。

3. 师道的培养3.1 师道的培养途径:姚卫伟认为,师道的培养应从师范教育开始,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情怀。

3.2 师道的培养方法:姚卫伟提出了师道培养的方法,如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师德修养等。

4. 师道的价值4.1 师道对学生的影响:姚卫伟认为,师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2 师道对社会的影响:姚卫伟指出,师道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师道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 姚卫伟的教育思想5.1 教育的目标:姚卫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人才。

5.2 教育的方法:姚卫伟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3 教育的价值:姚卫伟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通过对姚卫伟原文摘抄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师道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师道不仅是一种教育者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更是一种道德和精神的传承。

师道 亦有道

师道 亦有道

师道亦有道师道,顾名思义即为师者之道。

师者,指的是教育者、教育工作者,也包括家庭教育的父母。

而师者之道,则是指师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种准则、规范和态度。

“师道”也可以指作为学生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

这个概念,也可以在其他的环境中体现,比如团队的领导者对下属的教导,亦有师道之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师道的要求非常严格,古人对于师者的行为和修养有着极高的期望。

《孟子》中有云:“有子曰:师道无疆。

”意思是说老师的道理之广大无疆界。

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谈师道亦有道的重要性。

师道亦有道。

这句话的含义是指不仅教会人才,也要教书育人。

师者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师者应该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感染学生。

只有教师自己深明礼仪、忠恕、孝悌、廉洁、谦逊、宽容、公正、诚信等道德品质,并把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才能够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而不是只是一个教学内容的传递者。

师道亦有道体现了教育者的社会责任。

教育者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有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育有用之人的使命感。

教师应该把教育当成一种奉献,而不只是一份工作。

只有牢记社会责任,才能够在教育工作中心无旁骛,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师者之道还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学习习惯等都有所不同。

教育工作者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理解和包容每一个学生,不给学生贴上标签。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和潜力,教师应该悉心呵护,给予鼓励和指引。

师者之道还需要不断的自我提升和学习。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但同时也需要不断的自我提升和学习。

师道高尚师德师风

师道高尚师德师风

师道高尚师德师风师道高尚师德师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师道一直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范畴,师者,承担着为人师表的责任和使命。

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必备的品质,继承和践行着师道的精髓,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师道的含义、师德的内涵以及师风的体现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师道高尚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一、师道的含义师道,作为一种哲学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之中。

师道强调了教师的高尚品质和相应的行为准则。

师者,首先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学识,以示范和引领学生。

其次,师道还强调了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道德、知识和行为上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

二、师德的内涵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是教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具体而言,师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爱岗敬业: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

他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且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此来影响和激励学生。

2. 忠诚教育:教师应该坚守教育的宗旨,以真诚和正直的态度对待学生。

他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别差异的发展和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机会和关怀。

3. 尊重学生: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权益。

他们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身自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 严明纪律:教师应该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纪律要求,为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规范和榜样。

5. 持续学习: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研究水平,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学生的需求。

三、师风的体现师风是学校教育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教师的工作风貌和精神风貌。

正直、端庄、敬业、睿智等是师风的一些重要特征。

师风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严谨治学:教师要求自己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业和纪律,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2. 样范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

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自得。自得包含三层含义:自我得之,而不是 靠别人包办。“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自 己一了百了。”教师应起“点化”的作用,但归根结 蒂还得由学生自己消化;自觉地有所得,而不是迫于 外部压力不得不学,“凡学之不勤,必志之未笃也” ; 得之于己,即最终要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3、知行合一 。主要是就伦理道德而言,“知” 是“知善知恶”,“行”是“为善去恶”。
4)提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进度和考核标准,“一 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 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5)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善待学生,则“安 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 而不反。”“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 人继其志。”相反,强迫学习,师生对立,则 “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 其业,其去之必速。”
王阳明论师道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 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 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 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1、立志。王阳明认为,无志向的人,“譬如一块死 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所以他强调“务 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传习录》)立志与勤学 紧密相关:“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 事也。”只有立定志向,方能勤学不倦。
论中国师道
文殊书院国学堂
何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也。”(韩愈)教师 老师 师傅
何为“道”?“道”的本义就是道路、路径, 即指“路径和规律”。 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就必须知晓为师之道, 领会从教之理,才能为人指路、引人入圣,否则 就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危险。
一、古圣先贤的师道探索
1、志存高远,乐道自得。
2、学高身范,师道尊严 。 3、师生友善,教学相长。 4、以德为主,德才兼备。 5、诱导启发,因材施教。
三、当今师道的粗浅思考
敬畏讲台
站稳讲台
超越讲台
敬畏讲台:首先,教育神圣。“教育是国 计,更是民生。”一个学生,对班级而言数十分 之几,对学校而言几千分之一,而对一个家庭而 言则是百分之百;“教学生三年,为学生考虑三 十年,为民族考虑三百年。”其次,责任重大。 但丁:“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 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换 个角度说,只有品行没有知识的人是脆弱的,但 只有知识没有品行的人却是危险的。教师是奠基 者、引路者,不能让学生输在起点。更不能让未 来人才扼杀在自己手里。
⑵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荀子说:“不闻不 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 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⑶解蔽救偏,兼陈中衡。只有解除其蔽,以救其偏,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解蔽”之法就是“兼陈中衡”, 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不偏执于某一事 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 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 事物及其关系。四是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虚壹而 静,谓之大清明。”
教育的任务:知耻、求放心、明人伦。 知耻:“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 矣。”“耻之於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 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
求放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 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 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 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朱熹论师道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 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 洲病叟、逆翁,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 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 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 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 扬儒学的大师。
荀子论师道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 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 相通,故又称孙卿。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 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 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 东兰陵)令。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
1、尊师重学。“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 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 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 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 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我欲贱而贵,愚 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 》)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落则粪 本,弟子通利则思师。” (《致士》)
1、教育目的(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学习方法(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 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分段培养。人的教育分为“小学”、 “大学”两个阶段。“小学”以“教事”为主, 即具体的行为训练,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规 矩;“大学”以“教理”为主,重在探究“事物 之所以然”。
4、培养目标。国家有用之才,“国家建立学校之官, 遍及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进一步指出,修身 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读书为本。“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 本”。“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有在于居 敬而持志。”
孟子在继承孔子师道观的基础上,提出许多 新观点。 1、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 有浩然之气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居天下 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 大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4、儿童教育论。 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 心发展特点,他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 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 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 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注意顺应儿童的性 情,激发儿童的兴趣,以诱导、启发,来代替 “督”、“责”等传统手段。
二、传统师道的内涵归纳
2、教学理念: ⑴注重“积”、“渐”。他说:“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人积耨耕而 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 礼义而为君子。”(儒效)关注环境对人的影响,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儒效)。“可以为尧、 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 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3、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 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 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 诲之而已矣。”(《告子下》)“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4、学习方法:一是欲求自得。孟子曰:“君子深造 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 自得之也。”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尽心下》二是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孟子曰: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离娄上》)三是立志持志,磨练意志。“故天将 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 其所不能。”(《告子下》)
《礼记》论师道
《礼记》是古代“三礼之一。《礼记》中的《 大学》、《学记》两篇,集中提出了教育和师道 论。《大学》虽然只有2000余字,是一部古代教 育大纲,主要观点: 1)教育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学习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3)成才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 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 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 有思穷则施也。”(《荀子· 法行》 )
孟子论师道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 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 《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 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 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 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 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 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 多而乱曰秏。”(《修身》)
中国师道的首倡者,是开儒学之先、立道统之始的“万世师表” 孔子。之后,历经世代名儒大师的阐发和实践,逐渐踩出一条“大 路”,形成师道传统。下面,让我们沿着中国师道演进的轨迹,重 温古圣先哲关于师道真知灼见。
孔子论师道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8月27>~前479年 4月11日<农历2月11>),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学记》只有1229字,被认为是中国、世界第 一部教育典章制度。主要观点:
1)教学为先。“玉不琢,不成器。人2)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 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