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试讲教案-心肺复苏(医学类)
原创心肺复苏试讲教案模板

原创心肺复苏试讲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步骤; 3. 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心肺复苏。
二、教学重点1.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2.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1.心肺复苏的概念和意义;2.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3.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心脏骤停事故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出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紧急性。
2.提供背景知识(10分钟)–介绍心肺复苏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作用和对生命的重要性。
3.演示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15分钟)–教师通过实际演示,在人体模型上展示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操作步骤,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心肺复苏技巧。
4.学生实践操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个人体模型和心肺复苏道具,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互相观摩和纠正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5.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训练(20分钟)–教师将切实情境导入到课堂中,模拟紧急情况,要求学生快速反应和处理,例如学生突然晕倒等。
6.总结和复习(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相关阅读材料进行巩固复习。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掌握情况,看是否能够准确操作心肺复苏步骤;2.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的训练效果评估。
六、教学延伸1.邀请医疗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心肺复苏的理解和学习;2.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导入相关学科知识,如急救道德伦理等。
七、教学资源1.人体模型;2.心肺复苏道具;3.相关阅读材料;4.课堂展示设备。
八、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情境导入、操作演示、学生实践操作和应急处理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心肺复苏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通过教学评估,发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有较大进步,能够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应对突发紧急情况的自救和救人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定义和意义2.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3. 心肺复苏的技巧和要点4.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5. 急救器材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技巧。
2. 演示法:演示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
4. 情景模拟法:模拟突发紧急情况,学生进行自救和救人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设置心肺复苏的操作演示区和学生练习区。
2. 教学器材准备: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器材(如急救包、绷带等)。
3. 教学资料准备:心肺复苏的教学PPT、教材或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重点讲解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
3. 演示:演示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过程。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5. 情景模拟:模拟突发紧急情况,学生进行自救和救人练习,提高实际应对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学生能够正确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
4. 学生能够在模拟紧急情况下,正确进行自救和救人。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急救人员来进行心肺复苏的实地演示和讲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急诊科,了解心肺复苏的实际应用。
3. 鼓励学生参加心肺复苏的认证课程,获得专业证书。
八、教学资源1. 心肺复苏的教学PPT和教材或手册。
心肺复苏教案

心肺复苏教案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的生命救护措施,可在心脏骤停时帮助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以下是一个700字的心肺复苏教案,介绍了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案主题:心肺复苏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2. 掌握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技巧。
3. 培养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反应能力。
教学准备:1. 模拟人偶。
2. 救护面罩和呼吸囊。
3. 讲解材料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一、引言(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适用场景。
2. 引出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
二、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2. 介绍心肺复苏的主要步骤:检查安全性、判断意识与呼吸、呼叫急救、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监测反馈。
三、示范(10分钟)1. 示范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技巧。
2. 示范正确的人工呼吸技巧。
3. 重点强调按压频率和深度的重要性。
四、练习(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个小组由两名学生组成,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一人进行人工呼吸。
2. 老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和姿势。
五、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10分钟)1. 提供一些心肺复苏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解决办法。
2. 回答学生的疑问,加深学生对心肺复苏的理解和掌握。
六、模拟演练(15分钟)1. 安排几个学生进行模拟演练。
2. 老师评估学生的操作并给予指导。
3. 强调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总结(5分钟)1. 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课程,提升自身的急救技能。
2. 推荐学生下载急救应用程序,随时了解最新的急救指导。
3. 鼓励学生加入社区志愿者团队,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模拟演练中的操作技巧和流程掌握情况。
2.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3. 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情况。
教学反思:心肺复苏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急救课程,学生通过实践和演练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技巧和应急反应能力。
心肺复苏试讲教案模板

心肺复苏试讲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 - 理解心肺复苏的定义和原理; - 熟悉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 - 掌握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1.心肺复苏的定义和原理2.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3.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法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心肺复苏的原理•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2. 教学难点•心肺复苏的应急处理方法四、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引起学生对心肺复苏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心肺复苏的定义和原理(5分钟)•定义:心肺复苏是指通过人工方式,使心跳停止的患者重新恢复自主心律,恢复呼吸,维持生命体征的一系列急救措施。
•原理:通过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代替心脏和肺部的功能,使供氧血流持续到达脑部和其他重要器官,维持生命体征。
b.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10分钟)•第一步:判断患者意识是否清醒,是否有反应。
•第二步:若患者没有反应,紧急呼救并寻找AED(自动体外除颤仪)。
•第三步:开始胸外按压,位置正确的方法是:双手交叉放在患者胸骨下缘,用上半身力量按压,胸骨下沉至少5厘米。
•第四步: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每按压30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第五步: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患者有反应或专业救护人员到达。
3. 演示示范(10分钟)老师进行真实演示,展示正确的心肺复苏步骤和技巧。
同时要求学生跟随示范进行模拟操作。
4. 分组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扮演患者和急救者,模拟实际情境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练习。
老师和助教提供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5. 知识总结(5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回答问题,对心肺复苏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加强日常练习和巩固。
五、教学资源和评估1. 教学资源•PPT或黑板•心肺复苏人体模型•AED演示设备•视频和图片资料2. 评估方式•分组练习中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流程是否顺畅•考察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进行口头提问或书面测试六、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相关的急救知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心肺复苏试讲教案8分钟

心肺复苏试讲教案8分钟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试讲,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心肺复苏(CPR);•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技巧;•了解心肺复苏在紧急情况下的重要性;•能够在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二、教学内容1.心肺复苏的定义和原理;2.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技巧;3.心肺复苏应用场景;4.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技巧;•心肺复苏应用场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心肺复苏的重要性,以及心肺复苏在救护中的应用。
引发学生对于心肺复苏的兴趣。
2.讲解心肺复苏的定义和原理(2分钟)–介绍心肺复苏的定义: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救护手段,用于在呼吸和心跳停止时恢复血液循环。
–讲解心肺复苏的原理:通过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维持血液的循环,继续向重要器官供氧。
3.讲解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技巧(3分钟)–第一步:检查患者的安全性和意识情况;–第二步:检查患者的呼吸情况;–第三步:进行胸外按压;–第四步:进行人工呼吸;–第五步:持续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4.讲解心肺复苏的应用场景(1分钟)–卒中;–心脏骤停;–溺水;–电击;–窒息。
5.讲解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1分钟)–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应确保患者没有呼吸、没有脉搏,证实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保证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正确力度和频率;–若有条件,应尽快呼叫急救车辆,以便进行更全面的救治。
6.总结(1分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心肺复苏技巧,为突发紧急情况做好准备。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模拟心肺复苏的情景,加深对心肺复苏步骤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2.邀请专业救护人员来校进行实地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学习心肺复苏的操作过程;3.通过视频、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观看真实的心肺复苏救护情景,增强对心肺复苏重要性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进行测试;2.观察学生在小组练习中的表现和操作技巧;3.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心肺复苏的理解程度。
心肺复苏教案模板范文

心肺复苏教案模板范文心肺复苏教案是针对医护人员和公众进行的一种紧急救援技能培训,本文将介绍心肺复苏教案的模板范文,以供参考。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心肺复苏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肺复苏教案模板范文》篇1一、背景介绍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援技能,用于在突发情况下恢复患者的呼吸和心跳。
医护人员和公众都应该掌握这种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救援。
本教案旨在提供心肺复苏的培训,使学员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技能目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技能;3. 素质目标:增强救援意识,提高责任心和同情心,具备仁爱精神和慎独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2. 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3. 救援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4. 实际操作练习。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 PPT 等工具,对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进行详细讲解;2. 实践操作:将学员分为小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教练员在一旁指导;3. 情景模拟:设置模拟场景,让学员模拟救援过程,提高实战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2. 教学难点: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救援过程中心理素质的培养。
六、教学工具和材料1. 模拟人;2. 心肺复苏教学视频;3. PPT 教学课件;4. 医疗急救箱。
七、教学步骤1. 知识讲解: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实践操作: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教练员在一旁指导;3. 情景模拟:设置模拟场景,让学员模拟救援过程;4.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回答学员提出的问题。
《心肺复苏教案模板范文》篇2以下是一份心肺复苏教案模板范文:标题:心肺复苏教案设计摘要:本教案旨在教授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方法,提高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
心肺复苏 教案

心肺复苏教案教案标题:心肺复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心肺复苏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展示一段心肺复苏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1. 介绍心肺复苏的定义和背景知识,包括心脏骤停的原因和症状。
2. 解释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技巧。
3. 强调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顺序和比例,例如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
示范演练:1. 分组进行示范演练,让学生互相模拟心肺复苏的操作。
2. 指导学生正确的手法和力度,确保按压的深度和频率合理。
3. 鼓励学生互相提供反馈和改进意见,以提高操作技巧。
实践应用:1. 制定模拟情景,要求学生在模拟的急救场景中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2. 模拟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让学生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心肺复苏操作要点。
3. 强调团队合作和分工,模拟多人同时进行心肺复苏的情况。
总结反思:1. 回顾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全面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加深对心肺复苏的认识和理解。
3. 提醒学生心肺复苏技能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认证。
教案评估:1. 设计一份心肺复苏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模拟情景中的操作表现,评估其心肺复苏技能的熟练程度。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及时解答并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急救培训课程,提高其心肺复苏技能。
2.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提供心肺复苏急救服务。
3. 进一步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了解更多心肺复苏的研究和进展。
教案资源:1. 心肺复苏的视频和图片资料。
2. 心肺复苏的模拟器材和人工呼吸面罩。
3. 心肺复苏的相关文献和参考书籍。
以上是针对心肺复苏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希望能对你的教案撰写有所帮助。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肺复苏(CPR)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会正确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技巧。
3. 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流程。
4. 能够判断和处理心肺复苏过程中的紧急情况。
5. 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定义和重要性2. 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3. 胸外按压的正确技巧4. 人工呼吸的正确技巧5.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流程6. 紧急情况的处理7. 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练习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判断心跳呼吸停止的方法、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技巧等。
2. 演示法:教师或模型演示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流程。
3. 练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练习,互相模拟抢救过程。
4. 情景模拟法:设置模拟紧急情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应对和处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心肺复苏教程》或其他相关教材。
2. 教学幻灯片:制作心肺复苏的教学幻灯片,配合讲解和演示。
3. 模型:心肺复苏训练模型,用于学生实际操作练习。
4. 急救器材:如急救包、人工呼吸器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领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模拟紧急情况下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 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模拟紧急情况下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4.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在心肺复苏操作中的表现,相互学习和提高。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讲解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方法。
2. 第3-4课时:讲解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技巧,演示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流程。
3. 第5-6课时: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练习,互相模拟抢救过程。
4. 第7-8课时:设置模拟紧急情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应对和处理。
5. 第9-10课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和情景模拟,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严肃性和紧急情况下的操作要求,避免盲目操作导致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识别心脏骤停
10秒内判断呼吸、脉搏。如判断患者无反应时,立即进行初级心肺复苏。
(2)呼救
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通知并启动急救医疗系统,有条件者应寻找自动体外除颤仪(ADE)
(3)初级心肺复苏(BLS)
首先应使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面上。然后开始人工胸外按压(circulation,C)、开通气道(airway,A)和人工呼吸(breathing,B)。
终末事件期: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发生心脏骤停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1小时不等。典型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眩晕等。
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抽搐。
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生物学死亡发生时间长短取决于原发病性质以及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
1.熟悉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2.掌握初级和高级心肺复苏的方法、步骤;
3.了解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式:讲授法(运用类比、举例,联系生活实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首先简单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心肌梗死,由急性心肌梗死导入至心肺复苏。
(2)心源性猝死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 %以上,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男性较女性多见。我国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若以13亿人推算,我国每年心脏猝死的人数约为54.5万。
教 案
2018~2019学年第1学期
系(部)室
内科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
心肺复苏
专业、年级、班级
临床专业2016级1大班
主讲教师
赵红亮
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学院教务处
临床学院教案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题目: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教学目的要求:
B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首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持续吹气1秒以上。应用简易呼吸器,一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4)高级心肺复苏(ALS)
主要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测定必须持续监测,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③离子通道病: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3.病理生理
(1)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2)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窦性停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无脉电活动:电-机械分离。
4.临床表现
可分为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
前驱期:猝死前数天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亦可无前驱症状,瞬间心脏骤停。
C胸外按压部位在胸骨下半部、双乳之间。先以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胸骨上方,另一只手平行重叠在手背上,保证掌根部的横轴与胸骨长轴一致。不要压剑突。按压力量经手跟而向下,手指应抬离胸部。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应大于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不低于100次。尽可能减少中断,若中断时间控制在10秒以内。用力按压30次。儿童和婴儿方法相同,但按压幅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儿童约为5cm,婴儿约为4cm)。
早期除颤利用除颤仪瞬间释放高压电流经胸壁到心脏,是心肌细胞瞬间同时除极,终止恶性心律失常,从而是心脏恢复窦性心律。
A开通气道抬头仰颏法:以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头部后仰,并以另一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颏,使得下颌尖、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怀疑有颈部损伤者只能托举下颏而不能使头部后仰;若疑有气道异物,应从患者背部双手环抱于患者上腹部,用力、突击性挤压。
(5)复苏后处理
①原发病治疗。
②维持有效循环。
③维持呼吸。
④防治脑缺氧和水肿降体温32-34°C,维持12-24小时,脱水,高压氧。
⑤防治急性肾衰。
6.预后和预防
课堂小结
概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步骤
课后练习:
心肺复苏的初级生命支持(C、A、B)
参考书目: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二、学习新内容
1.概述:
(1)心脏骤停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氧、缺血。临床表现为扪不到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继之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若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死亡。一般认为,心脏停搏5~10s可出现眩晕或晕厥,超过15s可出现晕厥和抽搐,超过20s可出现昏迷;若心搏停止超过5min常可造成大脑严重损伤或死亡,即使复跳也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
①通气与氧供。
②电除颤、复律与起搏治疗
每延迟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位置最常为胸骨电极放置在右锁骨下,心尖电极放置在与左乳齐平的左胸下外侧。直流电复律,双相150-200J,单相波电除颤应选择360J。
③药物治疗
尽早开通静脉通道。肾上腺素为首选药物。可选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药物。对于心律失常可选用胺碘酮、利多卡因。
2.病因
(1)冠状动脉疾病:
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②冠状动脉痉挛。
③其他:如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在一组青年运动员在运动期间猝死,共22例,经尸检发现有2例属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2)非冠状动脉性疾病:
①原发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常发生猝死。
②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有主动脉瓣狭窄的病人约25%可致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