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读者阅读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安读者阅读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8-11—13

调查地点:雅安市雨城区

调查对象:主要商业街店铺

调查人员:《雅安周刊》实习生团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和口述调查法

调查目的:

1.了解本地居民的阅读习惯以及对阅读内容的喜好,作为周刊改版的依据

2.为《雅安周刊》做广告,起到市场宣传和推广的作用

调查内容:

1.获取信息的途径;网络·电视·报纸等

2.希望在本地报纸上看到哪些内容;新闻、生活、娱乐等

3.改版建议

调查结果概况:

雅安市民普遍不喜欢《雅安日报》,因其内容单调乏味枯燥,几乎没有看点,市民一般很少看;《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在雅安拥有可观的读者群,市民较为拥护这两份报纸;市民一般通过网络、电视、报纸获取信息(所占比例从大到小),其中少部分人是通过与别人聊天来获取信息的,习惯性看报纸的人不到5%;《雅安周刊》并不为人所共知,70%以上的市民是通过这次被采访,第一次听说《雅安周刊》,但是看过《雅安周刊》的读者,对《雅安周刊》的第一印象都比较不错,评价较高;被调查的市民因性别、年龄、性格、阅历的差异,阅读的内容的偏好很具特点,中年女性关心健康、情感类资讯,青年人关注娱乐、体育类信息,中年男性关心国内外时政新闻以及经济变化;调查过程中,偶尔会遇到市民不配合,个别态度比较恶劣,但大多数市民都表示愿意耽误几分钟时间完成填表;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的总体印象就是,雅安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人们关注的基本局限在自己的意识水平上,对外面的世界普遍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应有的进步意识已丧失殆尽;个别居民反应,周刊记者没有写出事情的真实情况,没有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实质性的信息很少。个人觉得,《雅安周刊》的媒体监督职责被强势利益人员操控,言论自由在雅安还只是一句空话。

8月9日,星期五,实习的同学在雅安日报大楼四楼会议室,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简单自我介绍之后,引导我们的周SIR,介绍了一下读者调查的具体内容,口授了一些调查经验,把我们九个人分成了四组,具体安排了每个小组的调查区域。周末休息,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可以写一两篇散文,同刊发表。星期一早上九点,到报社拿好调查表和馈赠周刊,开始调查。

开会前,认识了苗露阳,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行为谈吐我都很喜欢,在都江堰学生物科学,因为个人对新闻感兴趣,所以报名参加了这次暑假实习活动。

自我介绍的过程中,发现前来实习的同学,除了祝长怡和我,其他七位都是非新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言语表达都还不错,都有意愿将来要在媒体工作,因此感觉到今后就业的压力。

来自广安的邹雪丽,和我同在第三组,是川农林学院大一的学生,暑假没回家,留校实习。寒暄几句后,互换了号码,约定有事电话联系。

周末的时候,初步构思了一下散文的大概,就一个人沿着青衣江,在廊桥的周围街道收集素材,观察傍晚逛街的市民都在做些什么,脸部都有什么表情,说着什么话,回家立刻写了一篇游记——《廊桥夜话》。

一个人的日子,着实无聊,翻阅了上一期的《雅安周刊》,对第一则新闻挺感兴趣的,打算把它改写成一条消息,因为记者周代庆写的过于繁肿,事件的脉络不够清晰明了,看的昏昏沉沉,《保安履行职责遭业主捅伤》就这样被写出来了,没有给周代庆老师看过,自己觉得还马马虎虎。

好不容易熬到星期一,闷热的天气让人有些受不了,在《雅安周刊》工作间拿了相关的材料和工作证,调查随即开始。我们第三组被安排在雅安市中心的朝阳街和东大街以及沿江南路,沿街的店铺密密麻麻,工作量挺大。起初还觉得挺有意思,挺自豪兴奋的,没过多久,延续着那几句翻来覆去的话,让人心有不爽,也就不那么认真做事了,一上午下来,也就二三十份,是四个小组里面最少的一个组。

在调查之前,我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查准备,分析了市民被采访的心理,有些人会认为我们是来推销报纸的,不愿意配合我们调查,当然在调查的过程中,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甚至有两家店主还主动给我们钱,但是我们立刻表明周刊是免费赠送的,挽回了尴尬的局面。

由于自己平时比较关注《雅安周刊》,其三大版块、事件的取舍、市场状况都比较了解,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在旁边不停的介绍《雅安周刊》,逐渐的征询市民

对《雅安周刊》改版的意见和建议。

8月12日,采访蒙顶山茶叶专销店的时候,老板张女士给我的印象深刻。在踏入店门之前,我注意到店里茶几上放了一份报纸,从版面以及数量上可以断定,应该是《华西都市报》。表明身份之后,张女士将茶几下的矮凳取出,请我们坐。从面部以及穿着上来看,张女士也就四十出头,受过基础的教育,言谈较为随和。

邹雪利将上期的周刊寄给了张女士,张女士这是第一次看《雅安周刊》,听朋友们提过,以前好像不叫《雅安周刊》,叫《新城事周刊》。听到此,我都自愧不如,我知道《雅安周刊》在第一次改版之前叫另外一个名字,但始终想不起来,经这么一提醒,立马就醒悟过来,顺便补充了一句,第二次改版之后统一叫《雅安广播电视报》。

张女士在翻阅周刊的时候,被封面图片吸引,原来是一洪雅刺青男子的照片,询问我们这是怎么回事,邹雪丽立刻翻到了图片所在的版面,逐一给张女士讲解。

粗略游览了本地新闻后,张女士面带疑惑的对我们说,“前段时间,就在假日广场这里,我看见有一伙行骗的年轻人,把几个老头子的钱都骗走了,这个能不能上报啊?”“当然能啊”我回答道,“你打电话给报社,还有50元钱的爆料费。”但张女士立刻拒绝,“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然后表情怪异的喝了口茶。我猜测她肯定害怕被报复,只是建议我们去采访,其他的她不管。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雅安市民维权意识的滞后以及伸张正义的胆怯,个个安于现状的生活状况,只要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可以大而化之的置之不管,这是对法制社会的讽刺,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职责,除了负责传播信息,还要肩负起宣扬公正民主平等的启蒙任务,唤醒民众沉睡多年的道德标杆和价值追求,可谓任重而道远。

次日的中午,正当烈日当空,我们来到了位于川农门口的步步高专卖店,店主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他强烈的个人态度感染了我,虽然我是《雅安周刊》得实习生,而《雅安周刊》又是雅安日报社的附属刊物,与《雅安日报》是姐妹期刊,但我还是不喜欢《雅安日报》,和店主一样厌恶和不屑,因为《雅安日报》几乎没有任何看点,丧失了雅安本地居民的阅诉求,还占用了大量的报社人力资源。如果是想看报纸的话,肯定还是会选择“华西”或者“商报”。

回报社大楼,已经疲乏的大家,围在一起讨论下午调查的收获。第一组的张仙强反映他们在调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态度暴躁,言语拙劣的店主,用言语攻击《雅安日报》,对本地的报纸极为的反感和仇视。第二组的苗露阳说他们调查的华兴街、桃花巷、张家山路店铺规模太小,基本上只有老板一个人,所以就没有去采访。比较其他组的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