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论文
我对经络的认识与运用

我对经络的认识与运用我几十年来从事经络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一无所知,到有所认识,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直至临床运用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喜有优,有苦有乐,从自治到临床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人体自身规律,即治疗内脏疾病,又可治疗体外筋肉疾病,而且易懂易操作的简易方法。
经络是与生自带的,维护人体生理功能的工具,它的主要功用是传递气血,在传递过程中调节脏腑,平衡阴阳,养生键身,防病祛病。
经络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始总是医学界争论的焦点。
经络是即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在疾病治疗的作用上,又能体现出来它的奇特作用。
人生下来就要不断与疾病抗衡,那么什么是疾病呢?疾病可以起出诸多的名称,其本质就是在气血运行中产生的瘀症,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
那么何为治病呢?治病就是通过一定方法,在加快气血循环的过程中,快速化除瘀滞,使气血循环畅通无阻,恢复脏腑的运转功能。
什么是气滞血瘀?指气机郁滞日久而致血行瘀阻的病机。
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若气行不畅,无法行血,则血停而瘀生矣。
《寿世保元》中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血证论》亦谓:“气结则血凝。
”气滞、血瘀互为因果,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又加重气滞。
在人体中运行穿梭的主要物质是气血,如果治病不解决气血,出现瘀堵不去化瘀,还会有其它的途径吗?这是勿容争论的事实,经络是自身携带的大药,调整经络是直接化瘀的最好方法,是中医领域的一大特色。
中外医学家对经络始终进行研究和探讨,从中发现气血流速,对人体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气血运行速度经过反复测试,得出了科学的结论,确定气血在人体中运行的速度为10公分/秒。
这就为经络的存在,经络为什么能治病,提出了科学的依据,这个定论充分证明,当机体气血运行速度达到10公分/秒,说明机体是处于健康的状态,如果机体气血运行速度低于10公分/秒,说明机体是不健康的,所以,气血运行速度,决定机体的健康。
医学经络的文章

医学经络的文章医学经络,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生物网络系统。
它是通过经脉和络脉连接起来的,贯穿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之间,起着调节和协调机体功能的作用。
经络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经络系统就开始形成。
随着胚胎的生长和发育,经络逐渐完善。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是主要的传导通道,络脉则是辅助的支配分支。
经脉主要分布在皮肤、肌肉、筋腱等组织中,络脉则分布在内脏和深层组织中。
经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和调节机体内的气血和营养物质。
经络中的气血通过脉搏的推动作用,流动于全身各个部位。
这种流动形式既有明显的方向性,又有周期性的变化。
经络系统还可以通过气血的流动来调节和协调机体的生理功能,如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等。
经络系统的研究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学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的一个重要调节系统,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对经络系统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经络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经络穴位的触诊、经络图的绘制和经络的功能测定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
同时,还可以通过调节经络系统来治疗一些疾病,如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系统的研究还可以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经络系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其作用机制和调节方式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用于中医的临床应用,还可以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医学经络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经络系统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经络系统的研究也可以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经络系统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其作用机制和调节方式的认识,为保障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经络腧穴养生论文

最早我对穴位感兴趣是源于我看医药影视剧《大长今》的时候,《大长今》讲述的是宫女徐长今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医道上取得非凡成就的故事。
剧中巧妙设置了中医类剧情和深入浅出的中医药知识。
其中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画面就是大长今对着一个标满了密密麻麻穴位的人体模具在学习。
那些星星点点的穴位像是浩瀚星空闪烁不定的繁星,深深地吸引着对穴位懵懂不知的我。
之后呢?见识了《天龙八部》玲珑棋局篇“笑穴”的狂狷魅力,又惊讶于《武林外传》盗圣白展堂的“葵花点穴手”,当然还有各种“穴到病除”的奇迹功效事迹……这些都让我对“经络腧穴养生”这门课的兴趣是愈加浓厚。
所以呢,选修这门课一方面是想让自己可以亲手去触摸浩瀚穴位知识海洋的一角,另一方面,是因为自身问题也有很多,像有时腿疼刺痛,有时眼涩难耐,有时脊椎有触电感……(唉。
问题好多,课上都不好意思提问= =)所以希望能通过学习相关穴位知识能让身体有所获益。
印象很深的就是老师第二节课给我们讲的有关穴位的手操,比如第一巧:虎口平击64次,是打击大肠经和合谷穴,主治预防及治疗颜面部位的疾病,如视力模糊、鼻炎、口齿疼痛、头痛及预防感冒。
那时我有点咳嗽和流鼻涕,生怕第二天就感冒了,所以特地多做了几组这个动作。
不知道真的是穴位的作用还是心理作用,后来真的没有感冒,很惊奇。
还有第六巧和第七巧:拳击左右掌心64次,经络是心经、心包络经和劳合穴。
主治消除疲劳及提神的作用。
之后碰到几节课特别困,想起课上讲的,特地运用了一下,效果相当好。
想起我们临近中高考的后几个月,每天睡眠总是不足,那时没有什么穴位知识,借鉴“悬梁刺股”就是用手用力地掐自己的大腿,效果并不是很好,没“文化”真可怕= =要早点接触穴位也可以对“穴”下手了。
的确,像我当初期望的那样,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穴位的知识,如合谷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二骨相合形如山谷,故名。
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解表泄热的作用。
天枢穴在脐中旁开2寸,仰卧,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了解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规律论文

了解十二经脉循行分布的规律【摘要】当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经济、文化水平均在升级,对自身的保健关注有加,自然就要了解人体的奥妙,那么十二经脉在头面部、颈项部、四肢、躯干部循行分布的规律一定要掌握。
【关键词】十二经脉;循行;规律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71-01自然界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规律。
人体的十二经脉也有它本身的规律。
如果我们能掌握这十二经脉巡行分布的规律,那么不但对十二经脉分布易于记忆,对其在经脉图谱、人体的所在部位也便于识别。
1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规律头面部的经脉看起来是相互交错难以分辨,在图谱、模型上也不易识别,但仔细分析,只有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在头面部,而手三阴经是从胸走手,足三阴经是从足到腹胸部,均不到头面部(指体表有穴之经而言)。
那么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分布的规律,从经脉循行路线可知,手阳明经在唇上人中穴处与督脉相交叉,足阳明经在唇下承浆穴处与任脉象交叉,皆在面“前”部;手少阳经绕耳轮内圈,足少阳经绕耳轮内圈,曲折循行,均在面“侧”部;足太阳经循行在头的“后”部,唯有手太阳经无规律可寻。
总之,手、足三阳经在头部循行的规律是: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侧”,太阳经在“后”。
2 十二经脉在颈部分布规律颈项部的经脉和头面部经脉一样,也只有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共六条经脉通过。
从颈前正中线(任脉)向后数,其中第一条线为足阳明经,第三条线为足少阳经,第六条线为足太阳经,这三条足阳经在颈部排列的次序相对之下是:足阳明经在“前”,足少阳经在“中”,足太阳经在“后”。
第二条线为手阳明经,第四条线为手少阳经,第五条线为手太阳经,这三条手阳经在颈项部排列的次序相对之下是:手阳明经在“前”,手少阳经在“中”,手太阳经在”后”。
由此可知,手、足共六条阳经在颈项部循行分布的规律是: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中”,太阳经在“后”。
3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分布规律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循环分布是:手阳明经起于食指末端,沿上肢外侧前缘循行上肩部。
中医经络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经络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经络的运行和调节,实现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经络实践教学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环节,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经络学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临床应用。
本文将从中医经络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医经络实践教学的目的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经络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学生了解经络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培养临床思维和辨证施治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医经络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中医经络实践教学的内容1. 经络学基础知识:讲解经络的起源、发展、分类、走向、功能等基本概念。
2. 经络系统:介绍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3. 经络腧穴:讲解腧穴的位置、分类、主治作用、操作方法等。
4. 经络诊断:学习经络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望、闻、问、切等。
5. 经络治疗:介绍经络治疗的常用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6. 临床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临床病例,使学生了解经络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四、中医经络实践教学的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经络学的基本理论。
2. 演示法:教师通过现场演示,使学生了解经络腧穴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临床病例,使学生了解经络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5.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中医经络实践教学的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强调安全操作: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学生的安全。
经络之脉,纵贯全身 人际之脉,通达寰宇 论文

经络之脉,纵贯全身人际之脉,通达寰宇一、引言经络是祖国医学基础研究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由此可见,经络纵贯全身,对于人身体的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人们满足了生理上的健康条件以后就会有更加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成功是我们追求的人生目标,拥有事业的成功才是完美的人生。
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成功、成才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甚至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都与他的人脉关系息息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很有才华和能力,却总得不到提拔和发展,其重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人脉关系。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归因于与别人相处,20%才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
人是群居动物,人的成功只能来自于他所处的人群及所在的社会,只有在这个社会中游刃有余、八面玲珑,才可为事业的成功开拓宽广的道路,没有非凡的交际能力,免不了处处碰壁。
二、现存问题当今社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随着一次次的扩招,使得大学本科生的数量也极具膨胀。
而今当代大学生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脉的培养与扩充,从而阻碍了大学们今后的发展。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缺乏一定的交际能力。
现在有许多男生沉迷于电脑游戏而无法自拔,而女生则迷恋日韩电影或电视剧,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或机房度过,几乎很少和外界同学接触。
2.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卑等等原因拒绝和身边的人交谈。
3.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人脉的重要性,认为人脉网络可以毕业之后在发展,对之不以为然,或因骄傲自大,我行我素。
4.在班内或宿舍搞“小团体”,只跟固定的几个人接触,完全与世隔绝。
5.不肯付出,对待朋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在社团工作中太过功利化。
这些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是十分严重的,应把大学视作青年学生思考、对话、进行思想交锋,获得广阔视野去观察世界的殿堂,同时又是为自己以后的成功打下结实基础的四年,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扩充自己的人脉,只有人脉广了,才能通达寰宇,纵横四海。
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人体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张镱中国海洋大学摘要:经络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种表现,其在中国医学历史上已存在千年,很多中国经典的传统医书上都能够找到关于它的记述。
但由于人们因为经络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中经络学在临床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治疗效果令很多西方医学家为之震惊,使得经络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并且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再满足于经络这一抽象概念的描述,开始了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产生了针对人体经络研究的各种流派,并运用多种现代科学的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以科学的证据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
关键词人体经络证据历史方法经典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健康之源。
经络系统是人类健康防御、自身调整和组织再生的促进系统。
每个人都有经络,但是人们缺乏对它的理性认识。
当今世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且污染严重,致病菌的变异和繁殖日趋加剧,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大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和调整能力,及时快速地解除疲劳和亚健康状态,降低对传染病的易感性,认识人类自身防卫系统和调控系统——经络是十分重要的[1]。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经络学的研究,并对经络的实质提出了“神经论”“血管论”“淋巴管论”或“体液论”等等[2]。
笔者在这里将经络学的起源和发展做一简单概括,并着重阐述运用现代科技对于人体经络客观存在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希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经络学被更为广泛认可,从而积极发展经络理论,使其在临床医学中发挥其不可估摸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代经络的提出与经络学的发展经络学说是中国中医理论的重要核心之一,其形成理论形成有条理的系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湖南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其中有对于十一经脉的记载,而十二经脉的出现可以参看《内经》。
两汉之后,经脉被独立于血脉之外,成为中国古代医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
到了宋、元时代,经络发展为手足三阴三阳经及经脉气血流注模型,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及孙络、浮络等,并强调经络具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之功,认识到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2]。
古中医经络的现代认识与体会

和掌握,进而提高自己战胜病魔的信心,有效帮助病情的康
复与进一步发作,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后期对
某些疾病的预防,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毛作平等,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意义[ J] ,临床
合理用药杂志,2011(4) .
[2] 刘岩.运用护理程序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中华
学杂志,2003,9(6) :6-8.
[3] 张柳青. 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 黄帝内
经》 .中医学报,2016,31(10) :1513-1514.
[4] 赵云长.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形成刍议[ J] . 江西中医
药,1995(5) :41-42.
[5] 田代华,刘更生整理. 灵枢经(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明经络理论存在的特殊性,同时反映出经络方面的研究还有
很大的发展空间,古人不可能以肉眼看到或以手触摸到经
络,但十二经脉客观存在于人体是他们运用独特的方法所感
知的,其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 孟昭威.经络学说的起源形成及其展望( 续) .中国针
灸,1982(5) :25-28.
[2] 李晓君.论经络与血脉的源流异同.中国中医基础医经络理ຫໍສະໝຸດ 的初步框架形成是古人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与
实践中,对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断深入探索的结
果。 以西汉时期的《 黄帝内经》 为代表,该著作论述了各条经
脉在人体内的循行;从整体与局部不同层面描述经脉在体内
发挥濡养、通利、调和等作用;由浅入深在解剖层面展开分
述;将经脉的构成进行宏观到微观的量化分类等,如原文所
可。 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经过创新才能发展,经络理论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人体经络
【摘要】中医的人体经络,是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筋膜间隙中,其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能量物质、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现代医学已知的几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未知的综合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遍布人体躯干四肢,在人体内组成一个复杂的循环往复的系统,如网状遍布全身。
经络之于人体,就好比河流之于大地,大大小小的经络在人体内的运行就像是河流在土地上不息的流动,繁杂之中却总有规律可循,也正是这些具有规律性的经络维持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完成人体机能活动联络,调节和反应等一系列过程。
本文主要阐述对人体经络的分布及部分功能和规律的总结。
【关键词】经络分布经络规律经脉诊治
1.经络初识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正确认识人体经络,了解经络的类别和分布是探索经络的第一步。
人体经络由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组成,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肺手太阴、心手厥阴经、心手少阴)、手三阳经(大肠手阳明、三焦手少阳、小肠手太阳)、足三阳经(胃足阳明、胆足少阳、膀胱足太阳)、足三阴经(脾足太阴、肝足厥阴、肾足少阴)。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
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有不同的运行轨迹,它们连接人体各处穴位,与天地之气相应,与阴阳四季相合。
若以一日为期,不同脉络随着一天之内时间段的改变此消彼长,十二时辰对应十二正经,子时,足少阳胆经骨髓造血;丑时,足厥阴肝经肝脏修复;寅时,手太阴肺经呼吸系统;卯时,手阳明大肠经大肠;辰时,足阳明胃经胃;巳时,足太阴脾经脾脏;午时,手少阴心经肝脏造血;未时,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申时,足太阳膀胱经膀胱;酉时,足少阴肾经肾脏;戌时,手厥阴心包经心脏、大脑;亥时,手少阳三焦经免疫系统修复。
若以一年为限,则不同月份分别对应十二正经,相互配合,即为人气所在。
正月建寅,主左足少阳经;二月建卯,主左足太阳经;三月建辰,主左足阳明经;四月建巳,主右足阳明经;五月建午,主右足太阳经;六月建未,主右足少阳经;七月建申,主右足少阳经;八月建酉,主右足太阳经;九月建戌,主右足阙阴经;十月建亥,主左足阙阴经;十一月建子,主左足太阴经;十二月建丑,主左足少阴经。
十二经脉散布全身,像十二条河流,内连五脏六腑,从其源受水而通行各处,五脏结合神气精魄的意识,六腑受纳水谷而传导变化,汲取精微之气输送于全身内外,经脉是受血而运营全身的通路,从此种意义来说,经络似河流而又高于河流的本质,其深浅、长短、气血多和少,皆与天地四时相应,通贯营卫之气,与人体各种疾病的形成和保持身体的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经络的现象和诊治规律
想要更好地了解经络,就要根据人体结构特征,由表及里,从外部到内部理清它的运行规律,“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中认为,经脉大多是不可见的,
真正可见的是经络现象而不是经络本身,所以要由诸多经络现象总结其基本规律,然后达到诊治疾病的目的。
百病的发生,一定先从皮部开始,病邪侵入皮肤就会使腠理开泄,邪气就会因此侵入脉络,停留不去,继而传入经脉、脏腑,在肠胃积聚,邪气停留过久,再一步步侵入就会使人体呈现逐渐虚弱的症状,络浅病轻时不及时治疗,就会成为大病。
因此对经络的观察始于皮肤,十二经脉在皮部有分属部位,以经脉循行的部位作为联系,在各经络的络点,有浮络的就是络脉,可以根据浮络的颜色判断其病理,青则有痛,黑则有痹,黄赤则有热,白则有寒,脉络中的邪气过盛,就会向内侵入本经。
当邪气侵入经络,阴阳无法调和,可运用九针进行调理,而九针之紧要所在,又在于明了经脉根结的情况,合理地使用补法和泄法来达到除病的目的,虚则补,盈则泄。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燋而弱也。
”为《黄帝内经·灵枢》中所诉针刺治疗足太阳的方法,即取用膀胱足太阳,泄有余,补不足。
经脉诊治的方法便是要知晓失去功能的脉的主要功能,此功能受阻,由症状判断其堵或是泄。
若堵,则取此病变部位对应的脉络开泄;反之,则用针补之。
施针还要考虑患者体质,不同体形的人,骨节有大有小,皮肤厚薄不一,血液清浊不同,气的运行有滑有涩,经脉有长有短,因此针刺的快慢,进针的深浅,取穴的多少都不一样,针刺的原则是:气滑的出针快;气涩出针慢,气滑用小针浅刺,快速出针;气涩的用大针深刺,留针。
运用针刺要懂得补泄逆顺的道理,否则易导致正邪相争,邪气实误用补法,正气虚却用泄法,就会使阴阳错乱,使人丧失精气,形气不合。
用针之慎重与否,关乎人的性命,使用前要审察五脏变化,脉象,经络的虚实,皮肤是粗是细,然后取用适当经穴进行治疗。
这样才能对症而治却不至于加重病情或致人丧命。
在日常生活中,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劳累程度不同,情志不同,经脉血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若受到惊吓,恐惧出于肾脏,气血妄行,会伤害肺脏;恐惧出于肝脏,就会伤害脾脏;受大惊时,恐惧出于肺脏,就会伤害心脏。
其它情绪或多或少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过度兴奋或过度愤怒导致人的晕厥,气血不顺,身体机能紊乱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因而在春秋冬夏四季阴阳变化之中,生病的原因也多是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饮食不规律和精力不足所致。
所以在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养成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不违背天地四时的规律,身体就会常常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一旦出现小的病症,注意饮食调节并配合药物治疗很快就能复原。
3.人体经络与自然的联系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之分,阴阳调和即为和谐所在,配合到人体,在腰之上的为阳,在腰之下的为阴,足的十二经脉,可和地支的十二月相应,因为月生于属阴的水,所以在下的都叫做阴,手的十指,可和天干的十日相应,因为日生于属阳的火,所以在上的都为阳,在“经络初识”
已经说明了经络与十二月份的对应关系。
而在治疗方面,阳气自左而右: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不能刺左足的三阳经。
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不能刺右足三阳经。
阴气由右而左: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不能刺右足的三阴经。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不能刺左足的三阴经。
四时气候变化与阴阳交替相契合,春气温暖,万物生长;夏气炎热,万物滋长;秋气清爽,万物收成;冬气凛冽,万物闭藏,阴气给万物形体,阳气给万物生机。
人体也是如此,如果四时失常,就会使阴阳运行不规律,闭塞不通。
春季对应肝脏,相应脉络为胆足少阳,肝足阙阴;夏季对应心脏,相应脉络为小肠手太阳,心手少阴;秋季对应肺,相应脉络为肺手太阴;冬季对应肾脏,相应脉络为肾足少阴。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四时气候与人体经络运行相和相行,四时变化,主导的经络便随之改变,人体内部气血和精气的集中部位就有所不同,所以要顺应
四时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养经脉血气。
4.对现代经络研究方向的了解
经络理论是中医药学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目前医学界主要致力于经络实质的探索与研究,不少专家与学者想要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客观化”、使中医的理论与现代科学“接轨”,从而提出各种具有说服力的假说,其中较为合理的有“经络血管说”、“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以及“经络的电磁效应说”等等。
关于经络实质的探索还在继续,中医的经典有其深奥和精妙之处,我们要加强交流和学习,摒弃抱残守缺的落后思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研究,最后综合所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
5.参考文献
【1】谢浩然.经络实质的整理研究.中国人体科学,1993;(4);156
【2】郭霭春.《黄帝内经白话解》.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
【3】范郁山,姚春。
曾绍球.经络与血管关系纵横谈.中医药学刊,2004,22(8):1541
【4】谢浩然.对经络实质的不同见解.中国气功,1998;
【5】张海晨.李振宁.关于经络实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