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梁板锚下应力测试

合集下载

酉沿高速桥梁锚下应力检测方案

酉沿高速桥梁锚下应力检测方案

重庆酉沿高速公路桥梁T梁锚下预应力专项质量检测实施方案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公路工程检测中心)二○一三年九月1.检测范围、内容、频率1.1 检测范围、内容检测对象为重庆酉沿高速公路桥梁T梁,检测范围与内容:预制20m、30m、40mT梁锚下预应力专项质量检测。

1.2 检测频率及原则按甲方要求进行检测,且总梁数不少于16片。

2.检测执行相关标准①《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 F80/1-2004);②《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③《桥梁预应力及索力张拉施工质量检测验收规程》CQJTG/T F81—2009;④合同要求。

3.检测原理、方法预制T梁锚下预应力检测方法:预制T梁张拉后未割断张拉段钢绞线时,采用现场反张拉法检测锚下有效预应力情况。

对空心板的混凝土均匀密实等质量情况,采用超声波透视法或地质雷达进行检测。

3.1 检测原理现场反拉法的基本原理:拉拔试验也就是一次再张拉过程。

即:对已张拉的预应力筋施加荷载,从而确定锚下有效预应力。

现场拉拔试验法一般只能在灌浆前进行检测。

由于预应力筋张拉后为了防止锈蚀和预应力松弛,必须尽快灌浆。

3.2 检测方法现场反拉法检测锚下预应力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只能在灌浆前进行拉拔试验检测。

采用现场检测,对已张拉预应力筋进行反张拉检测,通过施加短期分级荷载,通过力和位移间关系来判断和检测预应力筋工作预应力损失情况是否满足设计预应力要求,具体做法参照《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锚下预应力检测采用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研制的AP-10锚下预应力检测系统进行检测,AP-10锚下预应力检测系统目前已取得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证书。

锚下预应力检测详细过程:通过穿心千斤顶、油泵、配套油压表和测力计,采取分级加载的方法进行检测,预应力筋工作有效预应力检测反张拉预应力筋直至达到1.0倍设计荷载为止。

公路桥梁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

公路桥梁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

公路桥梁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一、引言公路桥梁是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桥梁安全则是保障交通运输顺畅的基础。

在桥梁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预应力技术被广泛应用,以增强桥梁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而预应力锚固部分是整个预应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桥梁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因此,对公路桥梁锚下预应力的检测技术规程的建立和实施至关重要,以确保桥梁的预应力系统安全可靠。

二、基本原理锚下预应力是指通过预先施加的拉力将桥梁的构件紧密连接在一起,以增加其整体强度和刚度。

锚固作为预应力系统的核心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桥梁的安全运行。

因此,对锚下预应力的检测技术要求高精度、高可靠性。

1.预应力锚固检测原理预应力锚固的检测主要基于以下原理:(1)延伸法:通过测量锚杆的长度和端部的横向位移,计算出其拉力值。

(2)变形法:通过监测锚固部位的应变变化,推算得出锚固的拉力大小。

(3)超声波检测法:利用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规律,测定锚固部位的力学性能。

2.锚固检测指标对于公路桥梁锚固部位的检测,主要需要关注以下指标:(1)预应力锚杆的拉力大小和分布情况。

(2)锚固端部的应力状态和应变变化。

(3)锚固的变形情况和变形趋势。

(4)锚固部位的材料性能和力学特性。

三、检测方法与步骤在公路桥梁锚下预应力检测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延伸法对于预应力锚杆的延伸法检测,主要步骤如下:(1)确定测量点位和测量方向,确定锚杆的起点和终点。

(2)使用测长仪器和测量工具,测量锚杆的长度和锚杆头部的横向位移。

(3)根据测量得到的长度和位移数据,计算出锚杆的拉力值。

(4)将测得的拉力值与设计值进行比较,判断锚杆的质量和可靠性。

2.变形法对于预应力锚固的变形法检测,主要步骤如下:(1)安装应变片或应变计,固定在锚固部位。

(2)使用传感器测量应变片或应变计的应变数据,并记录下来。

(3)根据应变数据的变化情况,推算出锚固的拉力大小。

(4)将推算得到的拉力值与设计值进行比较,判断锚杆的质量和可靠性。

预应力混凝土梁锚下预应力质量检测

预应力混凝土梁锚下预应力质量检测

预应力混凝土梁锚下预应力质量检测摘要:分析阐述混凝土预应力梁锚下应力检测原理和检测方法,采用现场拉拔法对A0大桥7-2号预制箱梁的锚下有效应力进行专项质量检测,检测结果符合地方标准要求。

关键词: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混凝土;质量前言预应力施工技术在当今桥梁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了桥梁施工中的关键课题。

如果预制混凝土梁的有效预应力过大,可能会导致梁的变形过大,如果预制梁的有效预应力过小,容易导致梁体出现下挠。

预应力筋的应力大小与不均匀度将影响梁体的线性和预应力筋自身的使用寿命。

1检测原理预制梁的施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钢筋的绑扎、立模,混凝土的浇筑、养护;第二阶段为预应力筋的安装、张拉;第三阶段为孔道灌浆、预应力筋的切割、封锚等。

对预制梁锚下预应力检测,采用现场反张拉法进行检测。

为了达到高精度检测,一般采用在第二阶段,预应力筋张拉后,且未割断钢绞线和灌浆前,采用反张拉法进行检测。

反张拉法检测预应力筋锚下应力的原理:拉拔试验是一次对预应力筋进行再次张拉的过程,对已张拉未灌浆的预应力筋进行张拉,从而确定并计算预应力筋的锚下有效应力。

预应力筋在张拉后若不尽快灌浆,可能会发生锈蚀,且预应力筋可能会松弛,而现场反张拉法锚下应力自动检测试验一般只能在张拉后灌浆前进行检测。

现场反张拉法锚下应力自动检测对已经张拉的预应力筋进行再次张拉,当锚下真实预应力(启动点A)、补偿孔道反向摩阻影响段内正向摩阻和克服孔道反向摩阻的力值和试验的张拉力达到平衡后,即预应力筋所受预应力即恢复到施工张拉锚固前,即达到检测张拉松动点,如图1 所示B点的状态。

对预应力筋施加张拉力,预应力筋的受力状态恢复到施工时的张拉锚固状态,继续张拉,达到图1所示的BC段,此时,施工(或理论计算)的P-S曲线的斜率和检测过程中BC的斜率相同。

再根据此斜率,寻找检测过程中的张拉松动点B,即可对预应力筋的锚下预应力标准值进行计算[1]。

图1 预应筋梁锚下应力检测原理图图1中的反张拉法锚下预应力检测的张拉应变P-S曲线,可以分为以下过程: 1)张拉力应变P-S曲线OA段,即当反张拉法检测张拉力Pj小于检测张拉启动张拉力PA时,而SA为检测张拉系统受力后的变形;2)张拉力应变P-S曲线AB段,即当反张拉法检测张拉力Pj在PA、PB之间时,表示锚固损失,即SB-SA表示预应力筋在张拉力作用下克服钢铰线和孔道间反向摩阻的变形量。

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方案

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方案

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方案(1)背景预应力锚索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如桥梁工程、边坡工程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预应力结构工程来说,有效预应力直接关系结构的变形和开裂,影响其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是其质量控制核心和工程的长久生命线。

因此,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需要通过有效手段检测和评估预应力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预应力结构出现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结构的安全运营。

(2)检测依据1、《桥梁预应力及索力张拉施工质量检测验收规程》(CQJTG/T F81-2009)2、《桥梁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DB53/T 810-2016)3、《公路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定技术规程》(DB35/T 1638—2017)4、《公路桥梁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T/CECS G:D31-01-2017)5、《公路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定技术规程》(DB35/T 1638—2017)6、《重庆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预应力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 50-134-2017)7、《公路桥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规范》 (DB33/T 2154—2018)8、《公路桥梁锚口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DB14/T 1717-2018)9、《桥梁用预应力精轧螺纹钢筋张拉力检测方法》(JT/T 1265-2019)10、《公路水运工程预应力张拉有效应力检测技术规程》(DB36/T 1136-2019)11、《公路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T/CECSG:J51-01-2020)12、《桥梁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DBJ52/T 106-2021)13、《在用公路桥梁现场检测技术规程》(JTG/T 5214-2022)14、《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价技术规程》(DB32/T 4649-2024)(3)测试原理在外露单根钢绞线上安装集成式智能前端,千斤顶启动后钢绞线被张拉,当反拉力小于原有预应力时,夹片对钢绞线有紧固力,内部钢绞线不会发生位移。

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

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

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在现代工程建设中,预应力结构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锚下预应力作为预应力结构中的关键部分,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因此,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锚下预应力是指在预应力构件中,通过锚固装置将预应力筋的拉力传递到混凝土中的力。

它的存在使得混凝土构件在承受荷载之前就预先处于受压状态,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然而,由于施工工艺、材料质量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锚下预应力可能会出现损失或不均匀分布的情况,这就给结构的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隐患。

目前,常用的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油压千斤顶法油压千斤顶法是一种传统且较为直接的检测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在锚具外安装千斤顶,对预应力筋进行再次张拉,测量千斤顶的拉力和预应力筋的伸长量,然后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锚下预应力的大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直观,但缺点是需要对结构进行局部破坏,而且测量结果容易受到千斤顶精度和操作人员经验的影响。

二、压力传感器法压力传感器法是在锚垫板与锚具之间安装压力传感器,直接测量锚下压力。

该方法能够实时监测锚下预应力的变化,准确性较高,但压力传感器的安装较为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

三、应变片法应变片法是将应变片粘贴在预应力筋或混凝土表面,通过测量应变来推算锚下预应力。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但应变片的粘贴工艺要求较高,而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四、超声波法超声波法是利用超声波在预应力筋中的传播特性来检测锚下预应力。

当预应力筋受到拉力作用时,其内部的应力分布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波幅。

通过测量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间接推算出锚下预应力的大小。

超声波法具有无损检测的优点,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预应力筋的材质、直径等。

五、磁通量法磁通量法是基于铁磁性材料的磁弹效应来检测锚下预应力的。

当预应力筋受到拉力作用时,其磁导率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磁通量的变化来计算锚下预应力。

桥梁连续箱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及质量控制

桥梁连续箱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及质量控制

桥梁连续箱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及质量控制摘要:本文主要对桥梁连续箱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及质量控制进行研究。

技术分析后,提出了施工过程的改进措施,并进一步加强了质量改进的检测和监测。

在质量总结过程中,应组织测试公司的专家咨询团队及时的解决测试过程中的问题,对预应力设计进行质量进行沟通和交流,然后进行下一阶段的测试和验证。

第一阶段试验完成后,应根据抽样检查的次数和各桥梁预制项目的进度,适当商定试验时间,并及时进行试验后评估。

关键词:桥梁连续箱梁;锚下有效预应力;预应力检测;质量控制引言省道S540线阳江雅韶至白沙段扩建工程项目起于西部沿海高速雅韶收费站出口,起点桩号K0+000,经雅韶、岗列、城西、止于平冈接规划国道234 线(现状省道S277 线),终点桩号K17+857.245,路线全长17.857km,按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km/h。

桥梁3331.8 米/10 座,其中特大桥1187m/1座(漠阳江特大桥),大桥 1951m/3 座(那龙河大桥、三洲河大桥及漠阳江西大桥),中小桥 248m/7座。

一、项目概况1、那龙河大桥拟建那龙河大桥位于阳江市雅韶镇,地势较平缓,采用桥梁的形式上跨那龙河,桥型布置为12×16+6×30+(55+80+55)+6×30+11×16;该桥梁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预应力系统:主桥采用三向预应力系统,纵向预应力钢梁设有腹板梁、顶板梁和底板梁。

横向预应力为3 F,S15.2,水平预应力钢梁沿桥梁设计线布置在1m外,并沿桥梁单端交替拉伸。

垂直预应力钢筋采用高强度轧制变形钢筋JL32和沿桥梁延伸0.5m的金属波纹管。

箱梁腹板竖向预应力筋的调整[1]。

图1 那龙河大桥主桥纵向预应力体系示意图图2 那龙河大桥主桥横向预应力体系示意图2、漠阳江特大桥拟建K12+577.186 漠阳江特大桥位于阳江市江城区城西镇,地势较平缓,采用桥梁的形式上跨漠阳江,桥型布置为10×16+11×30+(55+80+55)+5×30+25+4×30+13×16;该桥梁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试验、不均匀度计算、检测验收记录、孔道压浆密实度无损检测

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试验、不均匀度计算、检测验收记录、孔道压浆密实度无损检测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试验方法A.1 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A.2 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的要求与数量按本标准执行,可参考 DBJ 50-134、CQJTG/T F81等标准执行。

A.3 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内容包括锚下有效预应力的力值大小、同束不均度、同断面不均度等。

A.4 锚下有效预应力的检测方法宜采用反拉法。

A.5 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的检测设备应满足,示值误差:±1%;测试准确度:±1.5%;重复准确度:1%。

A.6 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的检测设备须双标定,并在计量校准合格后方可用于现场检测。

A.7 根据设计张拉控制应力确定锚下预应力范围,当检测岀的锚下有效预应力值在公差范围内,则判为合格;反之为不合格。

A.8 试验步骤:A.8.1 设备安装——限位装置千斤顶泵站系统安装。

A.8.2 参数设置——张拉控制应力及其对应的锚下有效预应力设置。

A.8.3 实施检测——计算机对泵站系统发出指令进行张拉,千斤顶咬紧预应力筋带动央片沿轴线移动,当夹片脱离锚杯时,计算机系统自动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锚下有效预应力值。

A.9 当锚下有效预应力值检测不合格时,应具备分析不合格原因,并提供处理方案,待按更正后的方案施工后复检直至合格。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锚下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计算方法B.1 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是同一束中各单根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偏差程度,计算方法见公式(B.1):................................ (B.1)式中:U ——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P ——同一束中各单根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

B.2 有效预应力同断面不均匀度是同一断面上同类、同批号张拉的各束有效预应力最大值和最小值得偏差程度,计算方法见公式(B.2):............................. (B.2)式中:U ——有效预应力同断面不均匀度;N ——同一断面中各单根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平均值。

混凝土预制梁锚下预应力检测

混凝土预制梁锚下预应力检测

2、人工伸长量测量有误差。管道不顺直,没有进行摩阻试验从而 会使伸长量不足,有的没有使用智能张拉设备更加不准确。每批次的钢 绞线伸长率弹性模量不一样,我们施工计算过程中没有按照试验结果来 。大部分工地试验室没有钢绞线检测资质,都是外委检测,外委检测周 期长没等到结果出来施工过程中钢绞线可能已用完。使用的千斤顶没有 按桥梁施工技术规范中要求的频率进行检定人工操作误差大,不同的人 操作起来也是不一样的结果。
**省预应力混凝土桥锚下预应力检测控制指标按照《**省交通质监站关于进一 步加强桥梁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管理的通知》一文的标准执行。该文对检测 控制指标做出明确规定: 检测控制指标见下表 :
***高速***合同段共计预制梁***6片,现已1#号梁场生产的***特大桥**-**箱梁 为检测对象,锚下预应力检测检测数据如下:
列举1#梁场一片箱梁的检测结果,但通过统计现场大量检测数据和 个人的检测经验。经分析得出我们张拉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张拉计算控制不准确。我们现场施工中预应力都是通过设计规 范等理论值来确定控制力的大小,还有一些通过自己的施工经验来计算 。孔道摩阻也基本是按理论值来计算,没有实际进行检测,对于长孔道 与短孔道都会是不一样的结果。
目前全世界预应力桥梁比例已占绝大多数,预应力桥梁的结构能够大大提 高抗裂性和耐久性。实际施工中预应力损失也是有很多复杂的影响因素,我 们目前需要对检测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进行解决,找出精准的计算方法,来提 高我们的锚下预应力检测合格率。经济较发达的广东、重庆、浙江等省份已 经开展采用反拉法原理对张拉后的锚下预应力进行检测。以检验我们施工后 的张拉应力值是否满足要求。通过抽检结果我们可以随时采取纠偏措施,增 加或减少张拉系数来调整张拉力值。经验得知实测值要高于理论值10kn左右 时,预应力损失总体趋势以及衰减规律上预应力实测值和理论值是大体相同 的,但是实测值都高于理论值,然而在后期预应力损失上再者基本相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应力桥梁梁板锚下应力测试方法
一、 测试方法 我们采用的是现行新方法:全自动反拉测试法。即在测试锚下应
力的过程中全程自动控制、自动加压、自动测读、自动记录。这与传 统的测试方法相比,能把在测试过程中由于一些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 差降到最低,其测试结果精确度高,更能真实反映梁板锚下的实际张 拉力。这种方法的测试条件:1、对于后张法梁板,应在梁板张拉后 至波纹管未注浆之前,并且预留有足够的自由端,这样便于千斤顶及 测试位移传感器的安装;2、对于先张法空心板,测试应在张拉后且 未浇筑混凝土之前进行。锚固完毕并经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切除端头 多余的预应力筋。
(3) 反拉力 F 反持续反拉,钢绞线与夹片之间发生滑动,两者之 间的静摩擦力已经消失,转而为滑动摩擦力,内外钢绞线之间的应力 已经调整完毕,此时由于夹片已经被拉动,两者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较 小,预应力锚索为外露段与自由段共同受拉,反拉力与伸长量之间又 出现与锚索材料相关的特性,三个力之间的关系为:F 反>F 静摩+F0。 通过对以上三个状态的分析可知,想求得预应力锚索自由段的应力 F0,可以通过较为直观的反拉力来求得。在第二个阶段中出现了反拉 力与有效预应力之间的等式关系,但由于在反拉力大到与静摩擦力与 有效预应力平衡一瞬间,且此时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小,而且不能计算 出钢绞线与夹片之间的摩擦力;当反拉力稍大于第二阶段的反拉力 时,钢绞线内外段预应力得以调整,仪器检测的应力和位移发生波动, 在 F-S 曲线图上将有所波动,当预应力调整完毕,内外钢绞线同时 受力,自由段钢绞线即将拉动时静摩擦力已经消失,而滑动摩擦力由 于没有滑动,摩擦力为零,此时的反拉力是锚索内外段调整后的应力, 因此不能作为有效预应力。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到锚索钢绞线与锚夹 具之间的摩擦力相对较大的反拉力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并且此时的反 拉力最小,因此可以采用第二阶段的反拉力作为最终的有效预应力, 即在图 1 这样的 F-S 曲线图上为 B 点所对应的应力。
图 1 采集的 F-S 曲线 (2) 反拉力 F 反继续增大,当反拉力增大到一定程度,使得:F 反=F 静摩+F0,此时由于锚索内外拉力非常接近,静摩擦力达到最小,
锚索在反拉力作用下达到一个平衡,锚索处在一个即将被拉动而没有 发生移动的状态,锚索的外露反拉段与自由段一同受力,锚索在这一 瞬间将调整受力。
锚索锚下预应力的反拉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对锚索的外露段施加与锚下预应力方向相反的拉力,采集并记录 拉伸位移数值和拉力数值,以拉伸位移为横坐标,拉力为纵坐标建立 拉伸位移和拉力二维坐标系,在二维坐标系内根据拉伸位移数值和拉 力数值建立拉伸位移-拉力曲线; b.计算拉伸位移-拉力曲线 的斜率,斜率为拉伸位移-拉力曲线上一点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比值; c.判断斜率变化情况,如果斜率稳定,继续施加拉力,如果斜率突 然变小,曲线上突变点对应的拉力数值即为锚下预应力数值。
不得少于 15%; 3、 连续梁、联系钢构桥等边、中跨合龙段预应力筋不得少于
20%; 4、 斜拉索、吊桥和系杆索不得少于 15%。
预应力张拉跟踪控制 在施工张拉过程中,利用全自动反拉测试装置对整个张拉过程进 行全程监控,以检验施工张拉应力的质量。
1、 张拉施工时,应对张拉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控; 2、 张拉跟踪监控频率:对一般桥不宜少于 10%,对连续
二、 测试原理 从理论上说,在理想的情况下,外锚段锚具与夹片的摩擦合力
F1、夹片与钢绞线的摩擦合力 F2、锚索自由段所受的拉力 F3、索体
与粘接剂之间的摩擦和粘接合力 F4、应该均相等,这样锚索体结构 才能平衡,因此,需要检测出预应力锚索的预应力是否在合理范围之 内,只需求出以上其中任意一个即可。由于预应力锚索预应力的主要 受力体为钢绞线,在一定的受力范围内,可以将其看成弹塑性材料, 采用反拉法,通过监控锚索体的伸长量 S 和反拉的力 F,进一步拟合 成 F-S 曲线,在这过程中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推算出预应力锚索的 有效预应力。
在反拉过程中有三个关系: (1)反拉开始时,反拉力慢慢增大,反拉力 F 反小于锚索与夹片之 间的静摩力和有效预应力,各个部件设备间空隙进一步被排除,在 F-S 预应力曲线上斜率慢慢增大,如图 1 中的 OA 段,然后随着空隙 全部被压紧,受力关系为外露段钢绞线的受拉,曲线的斜率区域稳定, 如图 1 中的 AB 段。
F 大到将锚索外露段和自由段一同受力时,曲线出现拐点,斜率明显 变化,据此推算出锚索的有效预应力,同时发出警报停止加压反拉, 不破坏锚索结构。
五、 测试内容 1、 摩阻力测试 A、 在梁体的两端装千斤顶后,连通全自动反拉测试装置同时
加压,并保持一定数值约 4MPa; B、 甲端封闭,另外一端张拉。张拉时分级加压,直至张拉控
为被动端,乙端作为主动端,张拉至控制吨位。圈口摩阻力 就为两端读数的差值,如此反复进行 3 次,取平均值; B、 把乙端封闭,甲端为主动端张拉,重复上述试验 3 次。取平 均值。 3、 锚下应力测试方法
在工作锚上安装限位器,在限位器上安装千斤顶,在千斤顶上安 装工作锚,利用预应力的特性,采用体外反拉的方法,用与锚下预应 力方向相反的拉力,在二维坐标系内建立拉伸位移-拉力曲线,分析 曲线斜率变化过程,如果斜率稳定,继续施加拉力,如果斜率突然变 小,曲线上突变点对应的拉力数值即为锚下预应力数值。根据拉伸位 移与拉力关系,能够准确的测得锚下预应力数值,及其相对应的位移 -拉力曲线。
2.预警终止反拉的两个标准 反拉法检测预应力锚索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被检测锚索的 不破损,在反拉检测法中,通过对检测过程进行监控,可以达到不破 损的目的。预警方法是设定一个检测标准,对于被检测的锚索,根据 各种影响因素,最终确定一个认为合格的预应力标准值上下限,对有 效预应力小于下限的锚索判断为不合格,而对于有效预应力大于上限 的则判断为超张拉而判定为不合格。在检测过程中,当反拉力和位移 一直增大,一直没有减缓的趋势时,当反拉力达到了设定的合格标准
六、 检测频率 《公路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 F50-2011》中虽没有对检测频率 做明确说明,但可借鉴其他地方同行业标准。其中,《重庆市公路工 程行业标准》CQJTG/T F81-2009 中,第 6 章“张拉施工质量检测” 第 6.1.2 条对预应力、索力检测频率做了规定,即根据桥梁安全等级、 预应力筋、索工作形式的不同,检测频率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检测以抽检为主,预应力筋不少于 10%; 2、 体外筋、环形筋、无粘结筋、竖向筋、负弯矩段预应力筋
制应力。如此反复 3 次,取两端压力差的平均值; C、 仍按上述方法,但乙端封闭,甲端张拉,取两端 3 次压力
差的平均值; D、 将上述两次压力差的平均值再次平均,即为孔道摩阻力的
测定值。 2、 锚圈口摩阻损失的测试
采用油压千斤的测试时,可在张拉台上或用一根直孔道钢筋 混凝土柱进行。两端均用锥形锚时,其测试步骤如下: A、 两端同时充油,游标数值均保持 4MPa;然后将甲端封闭作
梁桥、连续钢构桥不宜少于 20%,合龙段不宜少于 20%; 3、 多顶张拉同步性控制精度为±2%; 4、 张拉控制应力精度为±1.5% 5、 张拉至控制应力后,应保持足够的持荷时间。
测试原理图 三、 测试成果解释 1.数据整理与分析
锚下应力测试成果

孔 混凝
拉 后
试验 设计要 最大
实测 锚下
锚下

道 号
土龄 期
(天)
测 试 时
求张拉 张拉 力(kN) 力
有效 张拉

应力 损失
测 结 果

(kN) (kN)
(h)
N2 6
1
1551.备注 建议补张
位移-拉力曲线 7-6#梁板 N2 索锚下应力检测
完整的位移——拉力曲线应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OA 段) 为锚夹具与千斤顶之间的接触空隙位移,第二阶段(AB 段)为工作锚 与工具锚之间的伸长变形,第三阶段(BC 段)为大于实际施工锚下应 力测试值时梁体内部的锚索拉出值,其中第二阶段的拐点处即为实际 施工锚下应力。
值,系统就发出预警,以引起操作人员注意,当反拉力达到合格标准 的上限仍没有被拉动,马上停止反拉,则可以判定该锚索超载,有效 预应力被判定为不合格。
五、 判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T F05-2011 第 7 章“预应力混凝土工程”7.12 条中有明确规定,即张 拉锚固后,预应力筋在锚下的有效预应力应符合设计张拉控制应力, 两者的相对偏差应不超过±5%,且同一断面中的预应力束其有效预应 力的不均匀度应不超过±2%。
三、检测设备及仪器 检测过程主要有两大系统,反拉实现系统和数据采集记录分析系 统。反拉系统实际就是张拉系统,包括了空心千斤顶、高压油泵、油 管、锚夹具、锚垫板和限位板等。如果是采用的逐根钢绞线检测法的 话,可以采用单孔手提式千斤顶,手压油泵,还需要锚索接长器。数 据采集记录分析系统主要是应力采集记录和位移采集记录,还需要辅 助的磁性吸附底座,计算机分析软件。其中应力采集可以采用应力传 感器,目前用的较多的经济且够精度要求的是数显示锚索测力计,可 以配合锚索应力记录仪实用,而数显式位移计能精确到 1/100mm。 四、检测工艺 设备安装布置:工作锚后依次安装锚垫板,空心千斤顶,限位板, 应力计,限位板,工具锚垫板,工具锚和工具锚夹片。磁性表座吸附 在千斤顶表面,如果表面不能稳定吸附,需要设置支撑平台,安置表 座,但需要保证稳定牢靠,在检测过程中不能有丝毫晃动。位移传感 器顶在限位板上,记录伸长的位移,将位移传感器和应力传感器引出 线分别接到记录仪后接入计算机系统。 检测前,为了使锚索体各股预应力钢绞线在张拉时受力均匀,采 用单孔千斤顶对预应力钢绞线进行逐股预紧,所有预应力钢绞线全部 预紧完毕,此时安装好位移传感器,通过油泵加压,位移传感器产生 位移,应力计受压量测出应力,位移传感器和应力传感器将数据传入 记录仪内,通过记录仪传输到计算机系统,进行实时采集数据并进行 分析,同时利用软件显示 F-S 曲线,监控曲线的斜率变化。当反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