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球公转导学案
公转导学案第一课时1

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2.通过分析理解“黄赤交角”及其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关系;3.掌握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学习重、难点】1.公转的运动规律及其特点;2.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地球公转(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概念: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由向运动。
2.方向:自向。
北极上空俯视为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俯视为时针方向。
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或不同)3.轨道:近似正圆的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交点或焦点)上对地球的影响:近日点:月初,远日点:月初。
问题探究1:1月份地球距太阳最近,而北半球却是严寒的冬天,这是为什么呢?4.速度:(1)平均速度平均角速度:平均线速度:(2)速度变化近日点最,角速度是线速度是远日点最,角速度是线速度是问题探究2:公转速度变化对两极极昼和极夜天数的影响?讨论:9月1日到次年5月1日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5.周期:日时分秒一个年(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知识拓展: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二)黄赤交角及影响1.黄赤交角的定义由于地球运动时地轴总是倾斜的,且倾斜的角度和方向总是不变,因此,地球自转的轨道---- 面与地球公转轨道------ 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目前角度为 。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 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 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 之间往返移动。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 ; 日,位于南纬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为 日。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为 日 时 分 秒 ,又叫做 。
活动:(1)阅读课本15页“黄赤交角”图和“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然后在图1-3-1中绘制“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曲线,注明A 、B 、C 三点处的日期,并在各点间画箭头表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原理及对四季变化的影响。
2. 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倾角等基本知识。
3. 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季节变化现象。
导学内容:一、地球的公转运动1. 地球的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且轨道呈椭圆的一部分,称为近日点,另一部分为遥日点。
2.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但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速度并非恒定。
3. 地球的公转倾角:地球的公转轴与垂直轨道的夹角称为倾角,地球的公转倾角约为23.5度。
二、四季变化的原因1. 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导致了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
2. 地球公转速度的不均匀:地球公转速度的不均匀也会影响不同季节的长度和气温。
3.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也是导致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四季变化的特点1. 春季:春分时,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气温逐渐回暖,植物开始发展。
2. 夏季:夏至时,北半球阳光最强,气温较高,南半球则是冬季。
3. 秋季:秋分时,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气温逐渐降低,植物开始落莫。
4. 冬季:冬至时,北半球阳光最弱,气温较低,南半球则是夏季。
导学任务:1. 请结合所学知识,诠释为什么地球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季节变化。
2. 请绘制一个地球公转轨道的示意图,并标注出近日点、遥日点以及地球的公转倾角。
3. 选择一个地区,描述该地区在四季变化中的气候特点,并诠释其原因。
4. 思考:如果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完全圆形,会对四季变化有什么影响?导学案答案:1. 地球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季节变化是因为地球的公转轨道倾斜,导致太阳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别。
2. 示意图略。
3. 以北京为例,北京地处北半球,春季气温逐渐回暖,夏季气温高,秋季气温降低,冬季气温寒冷。
这是因为北京在不同季节受到太阳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导致气温变化。
《地球的公转》 导学案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
3、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解释地球公转与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2、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约为 365 天 6 小时 9 分 10 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3、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不是均匀的,近日点(1 月初)速度较快,远日点(7 月初)速度较慢。
(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四季更替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始终保持 665°的夹角,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从而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形成了四季更替。
在北半球,一般把3、4、5 月划分为春季,6、7、8 月划分为夏季,9、10、11 月划分为秋季,12、1、2 月划分为冬季。
但对于南半球来说,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五带划分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温带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寒带位于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3、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和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相反。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一地点在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地球的公转》 导学案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轨道形状。
2、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地理现象。
3、能够运用地球公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
二、知识梳理(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呈顺时针方向。
2、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约为 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3、轨道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 1 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 7 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长短的变化(1)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2)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4)春、秋分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四季更替(1)从天文含义看,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 3、4、5 月划分为春季,6、7、8 月划分为夏季,9、10、11 月划分为秋季,12、1、2 月划分为冬季。
地球的运动(公转)导学案

地球的运动(公转)导学案孙吴县第一中学地理学科湘教版第一册 1.4地球的运动(公转) 导学案编写: 校审:【学习目标】1.说明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基本特征。
2.运用图示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绘制并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轨迹。
3.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4.阐述四季更替的原因以及五带划分的依据和界限。
5.学会判读和绘画日照图。
【学习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学习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我自信我能行地球公转基本特征1.概念:地球围绕的旋转运动。
2.轨道:接近正圆的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上。
地球公转轨道叫,公转轨道平面叫。
3.方向:自向。
4.周期:一个年,365日6时9分10秒。
5.速度:线速度约是30km,s,角速度约1?,天。
每年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 ;每年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
黄赤交角1.概念: 平面与平面的交角。
2.意义: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移动。
其周期是一个回归年,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
3.大小:目前是。
日期节气(北半球) 太阳直射点纬度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4.说出当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A、B、C、D位置时的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5.观察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图,总结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并在右面纬线简图上用曲线把规班级: 姓名:孙吴县第一中学地理学科湘教版第一册 1.4地球的运动(公转) 导学案编写: 校审:律表现出来。
6.请大家讨论并完成下表。
日期太阳直射的半球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3月21日,6月22日6月22日,9月23日9月23日,12月22日12月22日,3月21日在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 太阳直射一次;太阳不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的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是。
地球公转导学案

地球公转导学案
课题:地球的公转
学习目标:地球公转的特点
地球公转带来的自然地理现象
自学指导:
1、按要求读初课本(要求:眼、笔一致,眼看到哪里,笔指到哪里,对关键词语要圈、点、勾、画。
)
2、再读课本,并完成思考题:
①地球公转的特点有哪些?(同学们在组内演示地球公转)
②地球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会导致什么现象?(同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眼睛当做太阳,边演示边记录)
③太阳直射点在什么范围内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组内可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④地球上某一地点(以北京为例)一年中在太阳直射点移动时太阳的高度有何变化?(组内可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⑤太阳高度的高低对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热量有何影响?
⑥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对气温有何影响?气温的高低的变化就会形成四季的变化。
学情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自学情况,每组的发言人来发言,其他组来补充拓展,每组的同学要做好笔记。
质疑探究(老师精讲)
当堂训练。
《地球公转导学案》

《地球公转》导学案一、导入引入1. 观察实验:请同砚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地球上,感受地球公转的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地球是如何公转的呢?2. 提出问题: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原理是什么吗?地球公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二、观点诠释1.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盘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公转周期为一年。
2. 地球公转的原理是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地球盘绕太阳做椭圆运动。
3. 地球公转对我们的影响包括季节变化、昼夜交替、时间计算等。
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标:通过模拟地球公转的实验,观察太阳的光线对地球的照射情况。
2. 实验材料:手电筒、地球仪、小球等。
3. 实验步骤:a. 将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小球代表地球上的物体。
b. 将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小球在不同位置时受到的光线照射情况。
c. 旋转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观察太阳光线对地球的照射情况的变化。
4. 实验结论:地球公转是导致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不同季节地球接受太阳光线的照射水平不同。
四、拓展延伸1. 了解地球公转的历史:提及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椭圆轨道定律。
2. 探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干系:说明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3. 讨论地球公转对生物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植物发展等。
五、小结反思1. 总结地球公转的原理和影响。
2. 反思地球公转是如何影响我们平时生活的。
3. 对地球公转的认识是否有了更新和深化?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公转的知识。
2. 观察太阳在不同季节的高度角变化,思考其与地球公转的干系。
3.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水平如何?3. 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有哪些值得必定和改进的地方?。
地球公转导学案

地球公转导学案教学案:地球公转一、导入地球公转是我们学习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原理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关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并探索地球公转对于地球产生的影响。
二、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1. 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作椭圆形轨道运动的现象。
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即365.24天。
2. 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约29.8公里。
3. 地球公转的倾角和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轨道与黄道面倾斜约23.5度,这个倾角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位置接收到的阳光量有所不同,从而引起四季的变化。
三、地球公转对地球的影响1. 影响温度与昼夜的交替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昼夜交替现象。
公转过程中,地球的自转使得太阳只能同时照射到地球的一半,所以地球的各个地区经历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 引起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使得太阳光照在地球上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太阳直射的区域面积最大,温度升高,形成夏季;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时,太阳直射的区域面积最小,温度降低,形成冬季。
3. 影响生物生长与生态系统地球公转对生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
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和日照时间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规律,也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实践探究1. 利用模型演示地球公转的方式通过制作模型,模拟地球公转的轨迹和速度,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地球公转的过程,并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原理。
2. 分析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通过观察并记录不同时期的气温和日照时间,让学生发现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3. 探究地球公转对生物生长的影响观察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动物的行为规律,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对生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思考如何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学法指导】
1、独学(15分钟)
(1)读课本及相关资料用黑色笔做相关标记。
(2)填写导学案。
2、对学(5分钟)相互检查预习结果,提出预习疑问。
3、群学、小组展示(20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老师补充指导(5分钟)。
【自学导航】梳理主干知识
一、地球公转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地球公转。
二、地球公转的特征
1、方向:_______________ (在图中用箭头标出)
2、旋转中心:___________
3、周期:一恒星年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速度
5、沿着地球公转的方向,从远日点——近日点——远日点,地球的公转速度先变____再变_____.(选:快慢)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过地心且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______________;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黄赤交角。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____________。
2)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称____________)是有变化的。
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_________
,最南到达______________。
北半球__________(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____________;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到了__________(9月23
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__;冬至日(__________)太阳直射_________;
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返,_________(_________),太阳直射___________;
到了__________,太阳再次直射23°26′N。
3)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纬23°26′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北回归线。
4)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_________。
2、昼夜长短
1)昼夜长短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是北半球的夏半年,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_________的季节;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________________,纬度越高,________________,北极四周出现____________,其中夏至日北半
球昼______,夜_____,____________出现极昼现象。
3)自________至__________,是北半球的冬半年,也是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_________的季节;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________________,纬度越高___________,北极四周出现___________,其中冬至日北半球昼______夜______,____________出现极夜现象。
4)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____________,获得日照时间_______,都是_____小时。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规律:从所在纬度向递减。
2)随季节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_____
夏至日一年中的最大值出现在___________及其以北各纬度
一年中的最小值出现在___________各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_____
冬至日一年中的最大值出现在___________及其以北各纬度
一年中的最小值出现在___________各纬度
春、秋分日: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4、四季更替和五带
1) 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________
2) 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_________,据此可划分为________。
3) 天文含义上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_________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_________的季节;________和_______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4) 在北温带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_________划分为春季,_________划分为夏季,_________划分为秋季,_________划分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_______。
(你知道吗?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②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③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最明显。
)
5)仔细阅读教材,在图中标出五带、及特殊的纬度线和南北极圈。
北极
南极
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
A点近日点___________ 最_________
B点________ ___________ 最_________
我展示我精彩我快乐我成功
【合作探究】知识的深层剖析
探究一、根据教材16页的内容和活动提示,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轨迹。
探究二、教材19页“读图思考”
读“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图,完成下列问题:
1、夏至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此时66°34′N纬度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_,66°34′S纬度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____。
(你能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与纬度之间的关系吗?)
2、分别归纳二分二至日此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你还记得计算昼长的方法吗?)
3、极昼、极夜分别的什么时候出现?且相应出现在什么地区?
4、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探究三、黄赤交角对五带的影响。
黄赤交角不是固定不变的,
(1)当黄赤交角=30°时,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分别是多少?此时五带该怎样划分?
(2)当黄赤交角=20°时,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分别是多少?此时五带该怎样划分?
你能总结出五带随黄赤交角的变化趋势吗?【展示提升】
1、各组进行所分配任务的展示(5分钟)组长主持参照展示议题分派好组员任务,同时进行组内预演,准备精彩展示。
2、各组进行展示(15分钟)
3、点评组进行点评(10分钟)
4、质疑、教师升华(10分钟)
5、总结归纳、整理笔记(5分钟)
【课堂检测】
1.下表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资料,据此比较北极和南极极夜
持续天数。
时间日地距离角速度线速度
1月初(近日
点)
1.471亿km 61′/d 30.3km/s
7月初(远日
点)
1.521亿km 57′/d 29.3km/s
A.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多于南极B.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相等
C.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少于南极D.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相比时多时少
如图所示为6月22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昼夜长短比例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
长),回答2—5题:
2.甲、乙、丙、丁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右偏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4.上空最容易出现极光现象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5.三个月后,贵阳的昼夜长短情况与目前四地昼夜长短情况相似的是()
A.甲B.乙C.丙D.丁
6、读右图”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
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是。
(2)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段。
(3)此时A、B、D、E四地的地方时应
是、、、。
(4)此时A、E昼夜长短是A昼长小时,E昼长小
时。
(5)再过三个月,B地处在季节。
23°26′N
0°
23°26′S
E
我展示我精彩我快乐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