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微生物发酵

合集下载

第六章 微生物代谢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 微生物代谢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发酵2.呼吸作用3.有氧呼吸4.无氧呼吸5.异型乳酸发酵6.生物固氮7.硝化细菌8.光合细菌9.生物氧化10.初级代谢产物:11.次级代谢产物:12.巴斯德效应:13.Stickland反应:14.氧化磷酸化二、填空题1.微生物的4种糖酵解途径中,是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是产生4碳、5碳等中间产物,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前体物质的途径。

2.同型乳酸发酵是指葡萄糖经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

异型乳酸发酵经、和途径分解葡萄糖。

代谢终产物除乳酸外,还有。

3.微生物在糖酵解生成丙酮酸基础上进行的其他种类的发酵有丁二醇发酵、混合酸发酵、发酵和发酵等。

丁二醇发酵的主要产物是,发酵的主要产物是乳酸、乙酸、甲酸、乙醇。

4.产能代谢中,微生物通过磷酸化和磷酸化将某种物质氧化而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等高能分子中;光合微生物则通过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为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磷酸化既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作用过程中。

5.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是呼吸作用中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

6.巴斯德效应是发生在很多微生物中的现象,当微生物从转换到下,糖代谢速率,这是因为比发酵作用更加有效地获得能量。

7.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外源电子受体,像22322423、CO O 、S 、SO 、NO NO ----等无机化合物,或 等有机化合物。

8.化能自养微生物氧化 而获得能量和还原力。

能量的产生是通过 磷酸化形式,电子受体通常是O 2。

电子供体是 、 、 和 ,还原力的获得是逆呼吸链的方向进行传递, 能量。

9.微生物将空气中的N 2还原为NH 3的过程称为 。

该过程中根据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之间相互的关系。

【发酵工艺学总论】第六章-发酵经济学

【发酵工艺学总论】第六章-发酵经济学

(1)菌株选育对发酵成本的影响
▪ 一般来说,菌种选育约占生产成本的20%-60%,筛选 具有优良性能的菌株和对菌株进行改良是降低生产成 本的有效途径。
a 优良生产菌株的筛选
①提高筛选效率很重要 分离一支有价值的菌株并不容易,通常要花费 较长的时间和代价,甚至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仍一 无所获。
(1)菌株选育对发酵成本的影响
a 碳源(续)
▪ 在确定培养基配方时,不仅要比较它们的单耗成本,
而且还要考虑通风量与搅拌功率。 (黏度、溶氧)
▪ 工业废料的利用
▪ 优点:以此作为廉价C源,主要意义在其社会效益 显著,保护了环境 。
▪ 缺点:经济效益不如传统原料高。
(2)发酵培养基成本分析
b 矿物质(无机盐)
▪ 原材料中矿物质所占比重一般较小,其中较高的
本章内容
一、概述 二、影响发酵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的成本分析
(1)菌株选育 (2)发酵培养基 (3)无菌空气与通气搅拌 (4)动力费(加热、冷却) (5)培养方式 (6)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 (7)发酵规模 (8)市场经济信息分析及管理技术 三、发酵过程的经济学评价
一、概述
菌株 发酵工程原理 反应过程(代谢、工艺过程及控制)
搅拌转速亦会改变,应根据工艺要求设计,使整个运转费 最低。
(4)动力费(加热、冷却)成本分析
▪ 发酵生产中,需要加热与冷却的工序大体有: ▪ 培养基的加热灭菌(或者淀粉质原料的蒸煮糊化),
然后冷却到接种温度;
▪ 发酵罐及辅助设备的加热灭菌与冷却; ▪ 发酵热的冷却,发酵恒温; ▪ 产物提炼与纯化过程的蒸发、蒸馏、结晶、干燥等。 ▪ 节约冷却水用量的办法 ▪ 采用气升式发酵罐; ▪ 选育嗜热或耐热的生产菌株; ▪ 改变原料路线,少用烃类原料。

第六章 微生物发酵机理

第六章 微生物发酵机理
① 酶活性的激活(activation) 前体激活:代谢途径中后面的酶促反应,可被该途径
中较前面的一个中间产物所促进。 代谢中间产物的反馈激活:代谢中间产物对该代谢途径
的前面的酶起激活作用。
2、酶活性的调节(细调)
② 酶活性的抑制(inhibition):代谢调节过程中所发生 的抑制现象主要是可逆的,大多是反馈抑制
1、酶合成的调节(粗调)
③酶合成调节的遗传机制:操纵子学说
操纵子是指基因组DNA分子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断 由启动子、调节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组成。
诱导型操纵子:效应物存在导致基因表达。 阻遏型操纵子:效应物存在导致基因表达的关闭。
乳糖操纵子的诱导机制
P R PO
z
ya
半乳糖苷 酶
半乳糖 苷渗透 酶
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末端产物的分支合成代谢途径中 ,调节方式较复杂,其共同特点是每个分支途径的末端 产物控制分支点后的第一个酶,同时每个末端产物又对 整个途径的第一个酶有部分的抑制作用,分支代谢的反 馈调节方式有多种:
顺序反馈抑制(sequential feedback inhibition) 同工酶的反馈抑制(isoenzyme feedback inhibition) 协同反馈抑制(concerted feedback inhibition) 累积反馈抑制(cumulative feedback inhibition) 超相加反馈抑制(cooperative feedback inhibition)
第六章 微生物发酵机理
第一节 微生物基础物质代谢 第二节 厌氧发酵产物的合成机制 第三节 好养发酵产物的合成机制
第一节 微生物基础物质代谢
一、微生物对培养基中碳源的代谢 二、微生物对培养基中氮源的代谢 三、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第六章发酵动力学

第六章发酵动力学

发酵装置-细胞回流式
F Se
(1 ) F X
F Xe
F , cX
细胞回流的单级连续发酵示意图
a: 再循环比率(回流比) c: 浓缩因子
2.2连续发酵动力学-理论
2.2.1单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定义: ① 稀释率 将单位时间内连续流入发酵罐中的新鲜培养基体积与 发酵罐内的培养液总体积的比值 D=F/V (h-1) F—流量(m3/h) V—培养液体积(m3) ② 理论停留时间
μ
残留的限制性底物浓度对微生物
比生长率的影响
Ks—底物亲和常数,速度 等于处于1/2μm时的底物浓 度,表征微生物对底物的亲 和力,两者成反比。
酶促反应动力学-米氏方程:
Vm [ s ] v K m [ s]
受单一底物酶促反应限制的微生物 生长动力学方程-Monod方程:

m s
Ks s
克P和每个有效电子所生成的细胞克数; ③ Yx/ATP:消耗每克分子的三磷酸腺苷生成的细胞克数。
基质消耗动力学 产物得率系数:
Yp/s , YP / O2 , YATP / s , YCO2 / s

消耗每克营养物(s)或每克分 子 氧 (O2) 生 成 的 产 物 (P) 、 ATP 或
CO2的克数。
细胞生长动力学
Decline(开始出现一种底物不足的限制):
若不存在抑制物时
Monod 模型:

m s
Ks s
m s
Ks s
t
ln x ln x0
t
x x0e
细胞生长动力学
式中: S—限制性基质浓度,mol/m3 Ks—底物亲和常数(也称半饱和速度常数),表示微生 物对底物的亲和力 , mol/m3 ; Ks越大,亲和力越 小, µ 越小。

第六章 典型发酵过程动力学及模型

第六章 典型发酵过程动力学及模型

rX/rX rS/rX rP/rX
二、微生物生长动力学
1. 细胞反应的得率系数
对底物的细胞得率:
YX / S
生 成 细 胞 的 质 量 消 耗 底 物 的 质 量
rX rX0 Dm X = DmS rs0 rs
Dm X = DmO
对氧的细胞得率:
YX / O
生 成 细 胞 的 质 量 消 耗 氧 的 质 量
摄氧率 与 呼吸强度
四、
代谢产物生成动力学
相关型
部分相关型
非相关型
四、
代谢产物生成动力学
1)偶联型 也叫产物形成与细胞生长关联模式(相关模型),产物的形成和菌体 生长是平行的。在该模式中,产物形成速度与生长速度的关系 可表示为: rP = YP/X rx = YP/XμX = αμX qP = αμ
μ= μmS/(KsX+S) μ=KsSn
菌体生长,基质消耗
1959
1963 1972
Dabes等
尺田等 Bailey
S=Aμ+Bμ/(μm+μ)
μ2/K-(Ks+S)μ-μmS=0 μ= μmS/(Ks+S)-D 微生物维持代谢
1973
1975 1977
二、微生物生长动力学
5、无抑制、多种基质限制下的细胞生长动力学
一、 数字拟合法 根据小型试验、中型试验或生产装置上实测的数据,利用 现代辨识技术,找出个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而建立数学模 型的方法。
1.4 1.2 1 0.8 0.6 0.4 0.2 0 1 2 3 4 5 y = 3.5348e
细胞生长
微生物生化反应动力学
产物生成
发酵过程反应的描述

6 微生物工程 第六章 发酵动力学2

6 微生物工程 第六章 发酵动力学2
m S m
1 KS 1 1
max S max
1



1 KS

KS
斜率 max
1
max
1 S
Monod方程式双倒数图
求μm和 Ks。
解:将Monod方程变形:
1 1 Ks 1
m m S
以1/S为横坐标,1/μ为 纵坐标,得一条直线, 由直线与x轴和y轴相交, 分别求得:
分批发酵动力学-产物形成动力学
生长部分相关→生长部分偶联型:
柠檬酸、氨基酸发酵
dP dt

dX dt
X
qP

α: 与菌体生长相关的产物生成系数
β: 与菌体浓度相关的产物生成系数
产物间接由能量代谢生成,不是底物的 直接氧化产物,而是菌体内生物氧化过 程的主流产物(与初生代谢紧密关联)。
相关型
部分相关型
非相关型
产物合成相关、部分相关、非相关模型动力学示意图
分批培养中的产物形成:
Ⅰ型:生长偶联产物生成 ——菌体生长、碳源利 用和产物形成几乎在相同时间出现高峰。产物形 成直接与碳源利用有关。
Ⅱ型:生长与产物生成部分偶联——在生长开始后 并无产物生成,在生长继续进行到某一阶段才有 产物生成。产物形成间接与碳源利用有关。
分批发酵动力学-产物形成动力学
与生长不相关→无关联:抗生素发酵
dP X
dt
qp
若考虑到产物可能存在分解时,则
dP dt

X

kd P

qp X

kd P
产物生成与能量代谢不直接相关,通过细 胞进行的独特的生物合成反应而生成。

微生物第六章 - 1

微生物第六章 - 1

HK和PK途径的反应特点

分解: (磷酸解酮酶)

6-磷酸果糖+Pi → 4-磷酸赤藓糖+乙酰磷酸(HK)
5-磷酸木酮糖+Pi → 3-P甘油醛+乙酰-P

氧化:(葡萄糖脱氢酶;葡萄糖酸脱氢酶)(PK)

6-磷酸葡萄糖+NADP+→6-P葡萄糖酸+NADPH+H+ 6-P葡萄糖酸+NADP+→5-P核酮糖+NADPH+H++CO2
4-P赤藓糖+ 6-P果糖 → 7-P景天庚酮糖+3-P甘油醛

转醛反应:由转羟乙醛基酶(转醛酶)催化:
7-P景天庚酮糖+3-P甘油醛 → 5-P核糖+5-P木酮糖
25
碳架重排-转醛和转酮反应
转醛酶
转酮酶
26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HMP or PP要生理功能为产生NADPH和C3~C7的小分

3-磷酸甘油醛 +2Pi →1,3-二磷酸甘油酸+4e+4H+

2NAD++4e+4H+→ 2NADH+2H+ 14
底物水平磷酸化

化合物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形成的高能化合物中间体
的高能键水解,偶联ADP磷酸化形成ATP,这种产生
ATP的方式叫做底物水平磷酸化;

1,3-二磷酸甘油酸 → 3-磷酸甘油酸+~Pi 磷酸稀醇式丙酮酸 → 丙酮酸+~Pi ADP+~Pi → ATP
再生,乙醇排出细胞;
丙酮酸脱羧酶
丙酮酸
乙醛+ CO2
乙醛+NADH
乙醇脱氢酶
乙醇+NAD+
总反应式:葡萄糖→2×乙醇+2CO2+2ATP 33
酿酒酵母的乙醇发酵

微生物第六章总结

微生物第六章总结
实验室中常用的好氧菌培养法有以下几类:(1)试管液体培养(2)三角瓶浅层液体培养(3)摇甁培养:又称振荡培养(4)台式发酵罐
2.厌氧菌的液体培养:厌氧罐,厌氧手套箱。
二, 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一)固态培养法
1.好氧菌的曲法培养
通风曲:是一种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都较高的现代大规模制曲技术,在我国酱油酿造业种广泛应用。
衰亡期的原因有:外界环境对继续生长越来越不利,从而引起细胞内的分解代谢明显超过合成代谢,继而导致大量菌体死亡。
三,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连续培养:又称开放培养,是相对于上述绘制典型生长曲线时所采用的那种单批培养或密闭培养而言的。
1.连续培养的类型:(1)按控制方式分<1>恒浊器:是一种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并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培养。<2>恒化器:与恒浊器相反,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的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某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装置。
3.生长限制因子: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
(三)稳定期: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特点是: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零,处在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
1. 生长产量常数Y(生长得率)可表示菌体产量与营养物的消耗关系:y=x-x0/c0-c=x-x0/c0(x为稳定期的细胞干重g/mL,x0为刚接种时的细胞干重,c0为限制性营养物的最初浓度g/mL,c为稳定期时限制性营养物的浓度)
(2)按培养器级数分:单级连续培养器和多级连续培养器两类。
2.连续培养用于生产实践称为连续发酵。连续发酵与单批发酵相比优点是:(1)高效(2)自控(3)产品质量较稳定(4)节约了大量动力。缺点是:(1)菌种易退化(2)易污染杂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7-14
• 发酵液pH变化是菌体代谢的综合结果,从代谢 曲线的pH值变化可以推测发酵罐中各种生化反
应的进展和pH变化异常的可能原因。
2013-7-14
例: 配制不同初始pH的培养基,摇瓶考察发酵情况
pH对产海藻酸裂解酶的影响
2013-7-14
异亮氨酸发酵
不同pH控制方式对目的突变株ISw330异亮氨酸摇瓶发酵 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1”表示只加CaC03控制pH值, “2”表示只加尿素控制,“3”表示CaC03和尿素联合控制pH 2013-7-14 值。
注意: ●实际上,呼吸临界氧值不一定与产物合成临界氧值相同。 ●生物合成临界氧浓度并不等于其最适氧浓度。 ●在培养过程中是不是维持溶氧越高越好?
2013-7-14
• 初级代谢的氨基酸发酵,需氧量的大小与氨基酸 的合成途径相关。据需氧要求可分为三类: • 第一类有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1n)、精氨酸
2013-7-14
⑵ 根据培养条件选择
• 温度选择还要根据培养条件综合考虑,灵活选择。 • 通气条件差时可适当降低温度,使菌呼吸速率降 低些,溶氧浓度也可髙些。 • 培养基稀薄时,温度也该低些。因为温度高营养 利用快,会使菌过早自溶。
2013-7-14
⑶ 根据菌生长情况 • 菌生长快,维持在较高温度时间要短些;菌生
6.7-7.3
6.2-6.5
四环素 碱性脂肪酶
6.1-6.6 6.5-7.0
5.9-6.3 6.8-7.4
2013-7-14
二、发酵过程中影响发酵液pH变化的因素
引起发酵液pH下降的因素有: 1、培养基碳、氮比例不合适,碳源过多,特别是葡 萄糖过量或者中间补糖过多,溶解氧不足,使有机酸 大量积累而pH下降。 2、消泡剂(油)加量过多。 3、生理酸性物质的存在,氨被利用。 引起发酵液pH下降的因素有: 1、培养基碳、氮比不当,氮源过多,氨基氮释放; 2、生理碱性物质存在; 3、中间补料中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量过多。
一、溶氧控制的意义 微生物只能利用溶解于液体中的氧。溶氧(DO) 是需氧微生物生长所必需。在发酵过程中有多方面 的限制因素,而溶氧往往是最易成为控制因素。 氧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在25℃,1×105 Pa条件下,空气中的氧在纯水中溶解度 0.25mmol/L。在28℃氧在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只 有0.22 mmol/L。
2013-7-14
利福霉素发酵 时,pH选择试 验结果。
2013-7-14
pH的控制
• 通过中间补料控制合适的pH,采用补料的方法,可
以同时实现补充营养、延长发酵周期、调节pH和培 养液特性。
• 青霉素发酵中,通过调节补糖速率控制pH,比用恒
速加糖,pH由酸碱控制提高青霉素产量25%。
2013-7-14
2013-7-14
影响溶氧系数KL a 的因素
1、搅拌: (1)增加气液接触面积(打碎气泡),增加氧传 递面积;(2)使液体形成涡流,从而延长气泡在 液体中的停留时间;(3)增加液体的湍流程度, 降低气泡周围的液膜阻力,从而增加KL a值;(4) 减少菌丝结团,降低细胞壁表面的液膜阻力。
2013-7-14
2013-7-14
三、发酵过程中pH选择与控制
• 选择原则:既有利于菌体的生长繁殖,又最 大限度地合成代谢产物。
μ QP μ
QP
μ QP
a μ QP
b
c pH
d
2013-7-14 pH与菌体比生长速率(μ)和产物比生产速率(Qp)之间的关系
pH 选择
• 调节发酵培养基初始pH,在发酵过程中定时测定和 调节pH,以菌体生长达到最高值的pH为菌体生长的 合适pH,以产物合成达到最高值为产物合成合适的 pH。 • 利福霉素发酵,当pH7.0时,平均得率系数最大, 从经济角度考虑各种参数,平均得率系数最重要, 故pH7.0是生产利福霉素B的最佳条件。
2013-7-14
第二节 pH对发酵的影响和控制
一、pH值对菌体生长和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 菌种不同,对pH要求不同
• 菌种相同,pH不同,形成的产物不同
• 菌种生成和发酵的最适pH不同,形成的产物不同
2013-7-14
第二节 pH对发酵的影响和控制 pH对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合成影响的原因:
1.影响细胞膜所带电荷的状态,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和代谢产物分泌; 2.影响酶的活性,阻碍菌体的新陈代谢; 3.影响培养基中某些组分的解离,从而影响吸收;
2013-7-14
溶氧作为发酵异常的指标
• 生长过程从培养液中溶氧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菌 的生长生理状况。 • 发酵溶氧变化异常,可及时预告生产可能出现的 问题。
• 溶氧异常下降,原因?⑴ 、⑵、⑶ • 溶氧迅速(一般2~5h)跌到零,并长时间不回升。 这比无菌试验发现染菌要提前几个小时。溶氧升
OTR K L a (C* CL )
式中, KLa——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 m/h; c* ——氧在水中的饱和浓度,mmol/L; cL ——发酵液中的溶氧浓度, mmol/L。
凡是使KLa和c*增加的因素都能使发酵供氧改善。
• Kla反映了设备的供氧能力,发酵常用的设备为摇 瓶与发酵罐。
H/D太大,溶氧系数反而增加不大。一般在23之间为宜。
2013-7-14
6. 发酵罐体积
发酵罐体积大的氧利用率高,体积小的氧利
用率低。几何形状相同的条件下,发酵罐体积大
的氧利用率可达7-10%,而体积小的发酵罐利用
率只有3-5%。
2013-7-14
7、培养液的物理性质
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粘度、离子浓度等都会 影响气体的溶解度,还影响液体的湍动以及界面 和液膜的阻力,因而影响传递效率。
响不明显;
• 第三类,有亮氨酸、濒氨酸(Val)和苯丙氨酸(Phe),
仅在供氧受限、细胞呼吸受抑制时,才能获得最
大量的氨基酸,如果供氧充足,产物生成反而受 到抑制。
2013-7-14
三、供氧与微生物呼吸及代谢产物的关系
需氧方面 微生物的“需氧” 可用耗氧速率或呼吸强度来表示: 呼吸强度(respiratory strength):单位质量的细 胞干重在单位时间的耗氧量。单位为 mmol O2/(g · 干细胞 · ,用Qo2表示 h) 耗氧速率(oxygen uptake rate):指单位体积的培 养液在单位时间的耗氧量。单位为 mmol O2/(L· h), 用r表示
2013-7-14
两者的关系:
r QO2 X
式中,r ——耗氧速率,mmol O2/(L· h);
QO2——呼吸强度,mmol O2/(g· h); X ——菌浓,g/L。
2013-7-14
在发酵过程中,影响耗氧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培养基成分和补料 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显著影响耗氧;培养液营养 丰富,菌体生长快,耗氧量大;发酵浓度高,耗氧 量大;发酵过程补料或补糖,微生物对氧的摄取量 随着增大。
2013-7-14
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应保持供氧与耗氧的 平衡,满足微生物对氧的利用。
2013-7-14
二、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
临界氧浓度:满足微生物呼吸的最低溶氧浓度,如 对产物而言,是不影响产物合成所允许的最低浓度。 用C临界表示。 如果溶解氧浓度低于临界值,细胞的比耗氧速 率就会大大下降,细胞处于半厌氧状态,代谢活动 受到阻碍。
2、空气的线速度
溶氧系数K Lα是随空气量的增加而增大的,当 增加通风量时,空气的线速度也就相应地增大,从 而增加了溶氧,氧传递系数K Lα相应地也增大。 但空气速度过大,则可使叶轮发生过载,即叶 轮不能分散空气,气体不经分散而沿搅拌器缓慢运 动的中心迅速上升而逸出。
2013-7-14
3、 空气分布管
2013-7-14
2.菌龄影响耗氧: 呼吸旺盛,耗氧力强,发酵后期菌体处于衰老状 态,耗氧能力自然减弱。
3.发酵条件影响耗氧:
在最适条件下发酵,耗氧量大。
发酵过程中,排除有毒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挥发性
的有机酸和过量的氨,也有利于提高菌体的摄氧量。
2013-7-14
供氧方面 在单位体积培养液中氧的传递速率OTR可表示为:
长慢,维持较高温度时间可长些。培养条件适宜, 如营养丰富,通气能满足,那么前期温度可髙些, 以利于菌的生长。 • 总的来说,温度的选择根据菌种生长阶段及培 养条件综合考虑。要通过反复实践来定出最适温 度。
2013-7-14
2. 温度的控制
• 设施:在发酵罐上安装夹套和蛇管,通过循环冷
却水控制。 • 冷却介质:深井水或冷冻水 • 控制方式: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
发酵液中泡沫的大量形成会使菌体与泡沫形
成稳定的乳浊液,影响到氧传递系数。
2013-7-14
若发酵液中溶氧保持不变,即供氧=需氧,则
K L a(c * cL ) QO2 X
使供需失去平衡的因子也会改变溶氧浓度。
2013-7-14
三、发酵过程溶解氧的变化
图 谷氨酸发酵时正常和异常的溶氧曲线
———正常发酵溶氧曲线; 异常发 酵溶氧曲线; 异常发酵光密度曲线
2013-7-14
一般好氧微生物临界溶解氧浓度很低,约为 0.003-0.05mmol/L,需氧量一般为25-100mmol/
(L· h)。其临界溶解氧浓度大约是饱和浓度的1%-25%。
2013-7-14
• 为避免发酵处于限氧条件下,需要考查每一种
发酵产物的临界氧浓度和最适溶氧浓度,并使
发酵过程保持在最适溶氧浓度。
2013-7-14
pH的控制
• 在培养液的缓冲能力不强的情况下,pH可反映菌的
生理状况,如pH上升超过最适值,意味菌处在饥饿 状态,可加糖调节,但加糖过量又会使pH下降。用 氨水中和有机酸时,过量的NH3会使微生物中毒。用 NaOH或Ca(OH)2调节pH,需注意培养基的离子强度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