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作业对林地径流水量的影响
森林对径流特征值影响初探

森林对径流特征值影响初探Ξ 张友静 方有清 (河海大学土木学院 南京 210024) (南京林业大学) 摘 要 森林具有较高的蒸发散。
在相同海拔带内,随森林覆被率的增加,径流系数减小;森林和成土母岩的性质对土壤通透性有着极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流域森林覆被率和母岩持水力的增加,浅层地下径流系数增加。
关键词 森林覆被率;径流;遥感中图分类号 S7181512森林的水文效益是森林多种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确评价森林的水文效益涉及到林业战略规划问题。
因此对它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笔者利用遥感资料对东南季风气候区的湘赣两江30个多个中等流域的下垫面进行了分析;提取了作为下垫面要素的森林覆被率、流域母岩持水力、平均高程等指标。
就森林覆被率对径流特征值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流域下垫面要素调查与计算径流是流域系统对降水的响应。
流域下垫面的差异直接影响流域系统对降水的输出。
因此,分析流域下垫面的结构与物质组成,对于分析森林对径流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利用遥感图象宏观、综合的特点,分析了流域下垫面,提取了影响径流特征值的若干指标。
111 森林覆被率利用陆地卫星遥感图象和CCT磁带数据对流域覆被类型进行目视判读和机助分类,并按下式统计流域森林覆被率:森林覆被率(◊)=针(阔)叶林面积+经济林面积+灌木林面积流域总面积(1)在目视判读中,由于陆地卫星M SS影像分辨率较低,以及地形等因素对反射光谱的影响,常产生同谱异物现象,造成误判。
为此,笔者对23块样区分别进行了目视判读和实况调查。
结果表明,目视判读值系统偏大。
其原因一方面是图象分辨率较低,图象比例尺较小(1∶250000),因而造成许多小块无林地判读不出。
另一方面则是误判。
将目视判读和实况调查结果进行回归,得式(2):f c实=01613 f1109c判(2)第20卷第2期南京林业大学学报V o l.20N o.2 1996年6月 Jou rnal of N an jing Fo restry U n iversity Jun.1996Ξ收稿日期:1995203231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6204203第一作者简介:张友静,男,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森林对水文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

森林对水文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12环境科学朱云浩 20121070171我方认为森林对水文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理由如下:第一,森林对水质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
众所周知,植被地表植物不足以影响大气环流,但会影响局部小气候,所以片面说森林对水质有积极影响是不对的。
迄今的森林水文学研究过于强调森林的水文效应"缺乏对影响森林水文过程各要素的综合分析。
并且,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林内降雨、树干茎流,pH大都低于大气降水,呈酸化趋势。
也就是说森林对林下降雨是有酸化的影响的,这当然是不利的影响。
据华中农业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兰陵溪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对水文过程及水质影响研究大气降水经过5种植被类型后TURB、EC值升高,DO含量下降。
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林内降雨、树干茎流,pH大都低于大气降水,呈酸化趋势。
据研究发现,森林增加水中钙镁含量和有机污染物含量,如鼎湖山地区气温较高,雨量丰富,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凋落物量及本气候带的分解速率较高,较多的有机质被分解和淋溶,使鼎湖山林区水体有机碳含量较高,这种情况在海南的热带雨林、亚热带井冈山保护区的地表水也存在。
可见,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丰富的地区地表水有机碳含量较高是较普遍的一种现象。
还有就是,森林会增加水中pb含量,据在秦岭辛家山锐齿栎林生态系统对水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携带各种物质进入锐齿栎森林生态系统并与冠层作用后,所形成的穿透降水中Pb的浓度有所提高。
穿透降水穿过枯枝落叶层时,枯穿水中Pb的浓度进一步升高,经过土壤层并以径流输出时,Pb径流中的浓度均降低。
研究表明pH 值为6.51的大气降水在经过系统的冠层和枯落层时变化不大,但在经过了土壤层后,径流水的pH 值升高了0.78,为7.29 E。
第二,森林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比不是积极的。
根据生态学报 2003年半干旱区人工林草地土壤旱化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23卷第8期的内容可知:土壤水分条件越好、植被群落密度愈大、植物个体生物量越大、单位面积产量越高、耗水量越多,而植物过量的蒸腾耗水造成根系分布范围出现土壤干旱,植物根系分布范围内土壤水分供应不能满足植物群落生长需求,致使土壤水分收支出现负平衡,因此,在水资源贫乏的半干旱区,森林对土壤蓄水量起着消极作用。
森林植被对河川径流及泥沙影响的分析

森林植被对河川径流及泥沙影响的分析
森林植被对河川径流及泥沙影响巨大。
森林植被可以通过减缓降雨的冲击,改善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流失,促进水质改善,从而改善河川径流及泥沙的状况。
首先,森林植被可以减缓降雨的冲击,有助于河川径流的稳定。
植物叶片可以吸收降雨,减缓雨水的冲击,防止河流暴涨,从而减少河川的污染和泥沙的输入。
其次,森林植被可以改善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流失。
植物根系可以抓住土壤,阻止水土流失,有助于河川水质的改善,减少泥沙的流失。
最后,森林植被可以促进水质改善,使河川径流及泥沙的状况得以改善。
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改善河川水质,有助于河川径流及泥沙的状况。
森林植被对河川径流及泥沙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减缓降雨的冲击、改善水土流失、促进水质改善,从而改善河川径流及泥沙的状况。
森林植被对降水径流的影响

森林植被对降水径流的影响- 水利治理简介:森林能否消减洪峰、能否调节枯水径流、能否增雨以及作用有多大,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
作者认为森林对降水的影响并不大,对径流的影响程度视流域的地理位置、降雨过程而不同。
关键字:森林植被降水水文学径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和粮食储备的增加,使我国可以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就森林、草地的水文作用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过分夸大了森林的作用,认为在西部干旱地区应该大力植树造林,通过森林调节水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如此则能造出多少秀美山川和万顷良田;通过森林消减洪峰,可以提高河流堤防标准、降低维护费用;通过森林降低水土流失,也能彻底根治多泥沙河流。
针对此种片面的夸大作用,许多学者特别是西部干旱、高寒地区的学者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不要片面的夸大森林的作用。
在水文领域,我们利用水箱模型、新安江模型、斯坦福模型、SHE模型等建立降水和径流之间的关系,在所有模型中都存在森林植被对径流的影响。
例如在新安江模型中植被情况通过蓄水容量、不透水面积、各层蒸发能力、B值等综合确定,斯坦福模型中假定植物截留量来考虑森林林冠的影响,水箱模型中通过调整孔口出流系数和高程计入森林影响。
各种模型都考虑了森林植被的影响,但影响的计入方式不同,则模型的施用性不同,由此而产生森林对径流影响计算的不同结果。
经过多年来学术界对森林与水的科学研究,许多模型的建立和很好的应用,学术界形成了一些共识,森林通过林冠和枯枝落叶层的截留作用以及特殊的森林土壤结构对降水进行了再分配,使林内的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历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影响了流域的水文过程,森林的多样结构也影响水分的蒸发。
此种流域水文过程也反作用于森林植物群落的构成,比如土壤含水量对物种进行选择,地表径流的水力梯度造成冲刷决定地表矮小植物的存活。
这种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森林对水文的影响非常复杂。
-森林作业对林地径流水量的影响

森林作业对林地径流水量的影响王冬摘要:本文阐述了森林作业对迹地径流流量的影响,不同的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对森林径流量的影响十分明显。
而对我国森林植被变化水文效应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由于存在各种差异,我国不同地区森林采伐的径流效应也各不相同,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森林作业;差异;径流流量The Impact of Forest Operations on The Cutting Sites ofRunoff FlowWang dongAbtrac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mpact of forest operations on the cutting sites of runoff flow, and the different harvesting methods and harvesting intensity on forest impact on runoff is very obvious. But the forest vegetation on the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changes i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various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our country's run-off effects of deforestation are also different. Finally,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forest operations can be provided.Key words: forest operations; difference; runoff flow1.引言水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物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水文效应是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水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的综合体现。
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L i n y e y u a n y i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林业得以发展的根本。
在对森林进行采伐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对环境和经济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在加快林业发展的同时,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质量。
林业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对林业资源进行利用,这不仅有益于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同时也拉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而采伐管理是林业发展及森林资源培育的重要环节,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采伐机制是促进林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1.森林采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和环境是互为统一的整体,同时二者又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林业的发展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利用,通过采伐来将成熟林进行加工,以木材和林产品的形式使其充分的发挥经济效益。
同时采伐并不是盲目的进行,采伐时根据森林资源可再生的特点,通过采育结合来实现森林资源的更新,同时保护森林资源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所以采伐如果在保护生态环境及森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就可以有效的实现森林的综合效益,推动林业的持续发展和利用,也可以充分的证明森林采伐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统一的关系。
2.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的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通常情况下进行森林采伐时都会对生态环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
2.1森林采伐对气候因子的影响当进行森林采伐时,则于采伐的方式不同,其对于光照、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也会有明显的区别。
当采伐时林地的光照则会由于采伐程度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增强,同时地表温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当采用皆伐时,对照区变化得于最小,地表温差则会存在着较大的变化。
而当林地进行采伐后,由于林木的减少,林地处于裸露的状态下,林地的湿度下降会较为明显,而由于太阳直射则会导致蒸发量增加的较快,这样就会对气候有一定的影响,使其向干燥方向发展。
2.2森林采伐对林地水分的影响由于森林中的树木的树冠能够有效的减缓降雨的强度,使雨水降落于地面的速度减慢,就这使地表径流的形成有所减缓,减少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林业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景观农业J I NG GU A N N O N GYE 林业经济与管理林业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肖继荣(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 森林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森林资源被消耗,过度的林业采伐会使森林生态系统逐渐退化,不仅不利于林业经济的发展,还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在进行林业采伐时,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环境因素,在确保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森林生态环境的质量。
关键词 森林资源;林业采伐;生态环境;影响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当科学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通过科学有效的采伐管理,保证林业发展的同时,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促进林业良性发展。
1 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的作用1.1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森林是人类重要的资源宝库,具有保护土壤、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功能,是自然界中天然的“制氧机”,可以说森林是地球的“肺”,在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后释放氧气,能够满足人类与动物的部分需求,也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1-4]。
1.2 净化生态环境 森林资源在自然环境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不仅能够降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避免沙尘侵蚀,还能够吸收自然环境中的高风险噪声,以此减轻过量风的危害。
此外,森林资源在经过光合作用后能够产生特殊的杀菌剂,能够消灭空气中一些有害细菌,产生新鲜的氧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并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
1.3 促进生态水循环 森林资源的蓄水功能强大,经过森林资源的有效调节,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中的水循环。
主要是因为森林资源能够控制土壤中的水分并涵养水源,起到平衡环境温度的作用,同时森林资源能够降低自然环境中的风险,避免水分快速蒸发,从而能够保持空气中的湿度,更好地调节和控制水循环,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1.4 调节生态环境温度 温度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生态因子,森林资源能够平衡环境中的温度,起到调节生态环境温度的作用。
林业生态系统服务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林业生态系统服务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在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林业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供给,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林业生态系统服务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为深入理解和扩大这一重要角色提供基础。
一、水资源与林业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之一。
它不仅支持着人类的生命活动,还是生态系统中的调节器和生态多样性的栖息地。
而林业作为人类最早开始的一种经济活动,也与水资源存在深刻的联系。
1.1 林业对水量的影响林地是地表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
树木通过其根系和植被覆盖,有助于增加土壤的渗透能力和保持土壤湿度,减少土壤侵蚀,从而影响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
此外,森林还有助于降低降雨强度,减缓洪水的形成,并调节河流的水量。
1.2 林业对水质的影响森林可以作为一个过滤系统,过滤降雨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净化水资源,保持水质的清洁和健康。
森林植被通过吸收和保持营养物质和污染物,防止它们进入水体,进而影响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健康。
二、2.1 净化水源林业生态系统服务通过过滤和蓄水的功能,能够对水源进行有效净化,并为我们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森林植物通过其根系和土壤层对水质进行过滤,吸收有害物质和营养物质,减少水中的污染物含量。
这对于提供健康和可靠的水资源至关重要。
2.2 水源涵养林业生态系统服务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水源涵养。
森林通过其植被覆盖和根系结构,有助于增加土壤的渗透能力和保持土壤湿度,减少径流流量,增加土壤水储备。
这一过程对于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和维护河流流量的平衡至关重要。
2.3 水量调节林业生态系统服务对于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水量调节方面。
森林的植被覆盖可以减缓雨水的降落速度,延长雨水的内流时间,减少土壤侵蚀和洪灾的风险。
此外,森林起到了一种缓冲作用,可以吸收过多的水分,并在干旱时释放水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作业对林地径流水量的影响王冬摘要:本文阐述了森林作业对迹地径流流量的影响,不同的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对森林径流量的影响十分明显。
而对我国森林植被变化水文效应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由于存在各种差异,我国不同地区森林采伐的径流效应也各不相同,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森林作业;差异;径流流量The Impact of Forest Operations on The Cutting Sites ofRunoff FlowWang dongAbtrac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mpact of forest operations on the cutting sites of runoff flow, and the different harvesting methods and harvesting intensity on forest impact on runoff is very obvious. But the forest vegetation on the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changes i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various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our country's run-off effects of deforestation are also different. Finally,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forest operations can be provided.Key words: forest operations; difference; runoff flow1.引言水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物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水文效应是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水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的综合体现。
径流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径流量是陆地上最重要的水文要素之一,是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
森林与径流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争论焦点是森林植被的存在能否提高流域的径流量。
森林植被变化对森林水文过程的影响将会改变水量平衡的各个环节,影响森林的水分状况和河川径流。
有关研究表明[1,2,3],森林采伐后,主要在3方面影响径流的状况:(1)土壤的物理性质发生一些变化。
这种变化一方面来自采伐时的破坏,另一方面来自降雨对土壤的冲刷力。
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将改变径流的分配状况,一般可使地表径流增加,而下渗径流相对减少。
(2)林木的蒸腾和截留作用减少甚至消失,这可能使径流量增大。
(3)降雨到达地面时的动能增大,对土壤的侵蚀力增加,并且雨水进入林地的方式单一。
值得注意的是,森林采伐后旺盛生长的草本植物的水文功能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缓冲采伐对水文的影响[4]。
森林采伐对径流量的影响是森林水文学长久以来关注的研究话题,在20世纪初,在欧洲就有研究森林采伐和未采伐森林产水量的对比试验,后来自身对比法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大大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资料[5]。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也进行了大量的类似研究[6~9],也有一些学者对森林变化的影响进行了估计[10],但仍然与国际上的基本估计相差无几[11,12],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森林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幅度相差较大。
这正说明了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效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不同地区只有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把握森林的水文功能,从而为森林生态工程的建设提供依据。
2.森林采伐对径流量的影响2.1不同采伐方式对径流量的影响在森林作业诸环节中,采伐方式对迹地径流的影响最为显著。
研究表明[13],间伐后系统3年内的径流系数递增变化较小,对照区径流系数平均年递增0.3%,而间伐区的径流系数平均年递增0.7%,最小和最大径流深与对照区无明显差异。
皆伐后系统3年内的径流系数递增变化较显著。
皆伐区的径流系数平均年递增10.7%,最小和最大月径流深与对照区差达13.1 mm。
森林植被能有效地改善年径流量的分配格局。
研究表明[14],对照区和间伐区年枯水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分别为37.2%和39.8%,大于皆伐区的30.1%。
李耀翔[7]等为了说明不同采伐方式引起的迹地径流的变化情况,选取了某林业局水文站的一些原始数据。
该局对5个集水区进行了综合性实验,将2个集水区的林木皆伐后,于次年进行炼山、全垦整地、营林;2个集水区进行强度为50%的间伐;1个集水区保留为对照。
采伐后这3个区年径流量和径流变幅的变化各不相同,间伐后系统的径流系数递增变化较小,这个区域的径流系数伐后有增,但是不十分显著。
皆伐区迹地伐后径流量变化较为明显,这是由于皆伐后的迹地无上层乔木等覆盖、雨水直接冲刷地表面、相对降水强度大,汇水时间也相对较短。
所以,皆伐采伐方式对迹地地表径流量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皆伐后迹地径流量明显增大(表1)。
表1 各集水区径流量、径流系数比较2.2不同采伐强度对径流量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采伐强度的大小对迹地径流量的变化也息息相关。
魏晓华[13]等对蒙古栎林进行不同采伐强度来研究其径流的影响。
由表1可见,在蒙古栎林作业中皆伐使林地的地表径流增加7.8%,壤中流增加3.3%,总径流量增加14.4%,而下渗流减少12.1%。
这说明采伐强度对径流量的影响显著。
表1 不同采伐强度对径流的影响采伐强度地表径流(mm)(占总径流量%)壤中流(mm)(占总径流量%)下渗流(mm)(占总径流量%)总径流量(mm)(占总径流量%)保留林(郁闭度0.95) 13.65(6.4)5.65(2.7)192.8(90.9)212.10(100.0)疏伐林(郁闭度0.6) 13.14(3.4)16.96(8.2)183.87(88.4)213.97(100.0)皆伐迹地34.4(14.2)17.70(7.0)191.3(78.8)242.77(100.0)3 我国不同地区森林砍伐的径流效应分析3.1 东北地区东北林业大学在帽儿山的蒙古栎采伐实验[14]表明,采伐改变了森林径流的分配,疏伐对总径流量影响较小,而皆伐会较大程度地增加年径流量。
经50%疏伐,使郁闭度从0.95降低到0.6,径流量仅增加1.9mm,增加百分比为0.88%,皆伐迹地径流增加了30.7mm,净增加14.46%。
森林采伐对径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比例,而下渗径流降低,与保留林相比,皆伐迹地地表径流增加152%,壤中流增加88.3%,下渗径流减少。
在径流成分中,皆伐迹地的增加量最为明显,红松阔叶林对比研究表明,其增加量可以达到588%,而白桦林增加为47.4%[15]。
在东北地区,森林采伐使径流增加可解释为林冠截留降低和融雪速度的增加,采伐减少了凋落物的蓄积量,使其分解,导致地表蓄水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比例增大。
虽然东北地区森林采伐引起森林覆盖度降低可增加径流,但是在较大流域面积的河川径流量却随森林覆盖度增加而增加,这恰好与小区测定的结果相反。
据相关研究分析,松花江流域森林覆盖度增加10%,河川径流量可以增加23.8mm。
有些学者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森林的积雪效应,森林的融雪径流增加了河川径流[16]。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可能还有尺度增大产生的加成效应。
美国也有森林砍伐增加径流的观测结果与森林覆盖度对大流域的径流具有正效应的相关分析结果相左的现象。
在700hm2 独立流域森林的皆伐,年产流量可以增加40~400mm,森林产生的径流比草本植被少。
但是,俄罗斯基于10000km2或更大流域的年流量与森林覆盖度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与几十km2观测结果相反的结论:森林对产生河川流量有正效应。
美国水文学家在美国北部140个小于260km2的流域发现相似的相关关系,多元统计分析及来自俄勒冈和加利福利亚州的数据表明:当河道长度大于15~30km(流域大小指标)时,森林对径流的影响为正,很少出现负效应[17]。
3. 2 黄土高原区黄土高原区气候干旱,林区降水量较少,仅仅为400~600mm,土壤蒸发强烈。
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透水性能强,森林植被主要为辽东栎、桦、杨、椴、榆树组成的次生性落叶阔叶林和由侧柏、油松等组成的温带针叶林。
据黄土高原对有林和无林流域降水和径流的相对变化量的资料统计表明,黄土高原区森林覆盖度增加会普遍降低河川径流量,森林覆盖率平均每增加10% 将减少径流量1.67mm,会增加流域降水量4.12mm[3],而吉县的清水河60~80年代资料却表明,森林植被恢复后会显著减少流域的降水量[31]。
这说明了在黄土高原区森林盖度增加会降低流域的径流量。
在黄土高原区,森林盖度增加10%,流域蒸发散平均增加4.99mm。
森林覆盖率增加引起径流量降低可以理解为森林覆盖度增加引起的流域蒸发大于森林增加降水的效应产生的结果。
在位于汾河流域的石质山地却出现与其它地区不一致的情况,森林覆盖率增加有增加年径流量的作用。
刘昌明[3]等认为这是地面物质组成的差异引起的。
黄土林区林下有较深的黄土层,透水能力极强,是巨大的蓄水层。
森林大量增加雨水入渗,使之贮藏于土中,由于黄土深厚,水分还未来得及下渗到地下水层便源源不断地蒸发掉了。
因此,深厚的黄土层与森林渗水作用配合,造成土壤蒸发与森林蒸腾极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土壤蒸发力加大,而使径流减少。
而在石质山区,由于森林长在土层浅薄的石质山地上,浅薄的土壤遇水容易饱和,并且在相对不透水的岩石界面上,极易产生壤中径流。
在这种情况下,森林并不减少地表径流与壤中流,而是有利于径流的形成,使得径流量比周围非林区大。
刘昌明等分析了黄土高原年径流量及其成分随森林覆盖度变化的曲线,发现黄土高原流域年径流量随森林覆盖度增加而降低,即森林具有减少河川径流的作用。
在径流量的两个组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中,地表径流随森林覆盖度增加呈直线降低,而地下径流有随覆盖度增加而微弱上升的趋势,地下径流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森林覆盖率降低地表径流的趋势。
这可能是在黄土高原区树木根系分布较深,植物蒸腾形成的巨大蒸腾拉力提升地下水,表现为地下径流补偿年径流的现象。
3. 3 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各流域森林砍伐或多林与少林的流域对比统计数据表明,森林植被盖度降低会导致流域的径流量减少。
例如在岷江上游的米亚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砍伐显著地降低了流域的产水量,从两个对比试验沟观测数据可以看出,森林覆盖度降低10%,可以降低径流量70mm 左右,森林砍伐降低河川径流效应明显[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