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联妙藏六典故
巧对对联故事

笑着对黄 山谷 说 : 我有
“
上联
,
,
柳 边 垂 钓 柳 丝 常 伴钓 丝 悬
, 。
。
你 要 是 在 三 步 棋 的 时 间 内对 不 上 来 就
耍 罚 你饮 三 杯 酒
”
。
日落 西 山 天 色 渐 晚 苏 东 坡 与 黄
,
黄 山 谷 望 着苏 学 士
“
山 谷 收 棋 归家
。
黄 山谷 见 晚霞 明 灿 回
, 。
松 下 围棋 松 子 每随 棋 子 落 ;
黄 山 谷 望 着 湖 边 的 青青 柳 丝 下 有
,
一
的 黄 山 谷 使 出浑 身 解 数 然 后 苏学 士
一
也拉 他不 动
。
松手 使 得 黄 山 谷 跌 了个
。
一
垂 钓 者 心 中 即得
。
一
联 但 是 黄 山谷
。 ,
。
仰 面 朝天
。
苏学士哈哈
,
笑 吟道 :
.
想 喝 苏东 坡为 他 斟 的那 杯酒 就 故 作 为
晚 霞 映水 渔 人 争 唱 《 江红 》 满 ;
难之 相 表示达 不出来
,
。
苏 东 坡 以为 真
பைடு நூலகம்
朔 雪 飞 空 农 夫 齐诵 《 天 乐 》 普
, 。
豳
冀
可 乐语 文
苏东 坡 巧 对 对联 的 故事
宋代 大文 学 家 苏 东坡 是
。
一
个很菩
的难 例 了 黄 山 谷 就 笑 吟 吟 地 倒 酒 递 到
,
欢 吟 诗作 赋 的 高 手 有 许 多 关 于 他 巧 出
名人巧对对联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巧对对联的故事有哪些古人的娱乐节目就是吟诗作对,大家一起一边喝着酒,一边对着对联,不失为一种乐趣。
今天店铺分享的是名人巧对对联的故事,希望你会喜欢。
名人巧对对联的故事:鲁迅鲁迅还小的时候在三味书屋上学,某次,夫子寿竟吾出了一个三字对联:独角兽。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对起来:双头蛇、三脚蟾、六耳猴、八脚虫、九头鸟、百足虫,真是五花八门,但寿先生都不满意。
鲁迅一直不做声,在认真地动脑筋。
他想起了《尔雅》一书中的句子,于是,他回答老师:“比目鱼。
”寿先生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说:“好,对得好!‘独’不是数词,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词,却有‘双’的意思。
”名人巧对对联的故事:宋庆龄联考孙中山一九二八年四月,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婚后半年的一天傍晚,他俩到公园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当时袁世凯复辟称帝)。
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来续个下联好吗?”中山先生微微一笑说:“庆龄,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难新郎来了。
好,请读出你的上联来。
”宋庆龄吟了上联: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中山先生轻轻念着上联,深感妻子才思敏捷,出此佳联。
他想:联中句子一语双关,园出“袁”,入或则为“国”字,而“或”的解释是:有人也。
显然,庆龄对我“逐袁”是抱有殷切期望的,我岂能辜负她的一片苦心,因此,下联既要对得工整,更应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
孙先生沉思片刻,下联便对了出来:余行道上不堪回首瞻前途。
下联妙语连珠,“道”字无首,添“余”即为“途”字,对仗工整,意思亦紧紧呼应上联。
宋庆龄连声称好。
同年六月六日,妄图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声讨中,忧愤交加,终于一命呜呼了。
名人巧对对联的故事:杨继盛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
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
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
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
关于巧对对联的故事

关于巧对对联的故事(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巧对对联的定义与特点2.巧对对联的来源与发展3.巧对对联的技巧与方法4.巧对对联的著名故事与应用5.巧对对联的现代价值与意义正文(篇1)一、巧对对联的定义与特点巧对对联,是指在字数、词性、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的两句诗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其主要特点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以及意义相关。
巧对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巧对对联的来源与发展巧对对联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巧对对联已逐渐成熟,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
明清两代,巧对对联更是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不仅在文人墨客之间广泛流传,还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三、巧对对联的技巧与方法要创作一副巧对对联,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要注意字数和词性的相对应;其次,要力求结构相同,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最后,要保证意义相关,做到上下联意境和谐、相互映衬。
此外,巧对对联还应注意避免一些忌讳,如重复使用相同词语、平仄不合等。
四、巧对对联的著名故事与应用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巧对对联的著名故事,如苏轼与佛印的巧对对联、纪晓岚为乾隆祝寿的巧对对联等。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巧对对联的艺术魅力,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巧对对联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春联,以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五、巧对对联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在现代社会,巧对对联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其次,巧对对联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智力水平;最后,巧对对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巧对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目录(篇2)1.巧对对联的定义与特点2.巧对对联的历史与发展3.巧对对联的技巧与方法4.经典巧对对联赏析5.巧对对联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正文(篇2)一、巧对对联的定义与特点巧对对联,又称对仗联,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汉语文学艺术形式。
数字入联--妙趣多多

数字入联妙趣多多滕敦庆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讲究平仄,工于对仗,言简意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一类对联,巧嵌数字于其中,更使对联妙趣横生。
如:上联: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下联: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
据说过去有位私塾先生,很有学问,所教的七个学生个个成才,皆考中进士。
这位私塾先生就有一个想法,想把他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嫁给他的学生,但是,他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对出他的上联。
他的上联就是: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当中的六个学生,听了先生的上联后,就纷纷动起脑筋来,但冥思苦想后也没有什么结果,只得一个个摇头而去。
剩下的一个,虽然平时寡言少语,但头脑灵活,做起学问来更扎实。
六个学生走后,他又独自思考了片刻,忽然对曰:“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
”私塾先生笑逐颜开,拍手称道:“真乃吾之贤婿也!”从全联看,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巧嵌联中,使对联妙趣横生。
当然,这副对联在对仗、平仄等方面并非十分严整,这是令人稍感不足之处。
数字入联让人耳目一新,但纯用数字组成联对,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吕蒙正仕途未达之时,家境贫寒,生活拮据。
有一年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而他家却是冷落凄清,毫无节日的那种热闹气氛,唯一有的就是贴在自家门上的那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这是一副漏字联。
漏字联,就是作者选用人们常用的话语,故意漏去一字或两字,而拟写的表情达意的一类对联。
理解这类对联,先得猜出所漏之字,然后才能理解全联,进而领会作者的意图。
吕蒙正的这副对联,就是运用了人们普遍使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照漏字联特点,巧妙入联。
此联上联“二三四五”缺“一”,下联“六七八九”缺“十”,即缺“一”少“十”,“一”与“衣”谐音,“十”与“食”谐音,其意为“缺衣少食”。
关于巧对对联的故事

关于巧对对联的故事摘要:1.引言2.对联的起源与特点3.巧对对联的故事背景4.故事一:苏东坡与佛印的巧对5.故事二:纪晓岚的巧妙对联6.故事三:诸葛亮与黄承儿的对联较量7.故事四:康熙皇帝与对联的故事8.巧对对联的意义与启示9.结语正文:1.引言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其简洁精炼、寓意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
巧对对联,更是在这一艺术形式上展现了人们的智慧与才情。
本文将介绍四个关于巧对对联的故事,以展示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2.对联的起源与特点对联起源于战国时期,成型于唐代,鼎盛于明清两代。
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节奏相同、平仄相调,同时要求内容相互关联、相互映衬。
3.巧对对联的故事背景在古代,文人墨客们喜欢相聚时以对联相互较量才情。
巧对对联,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以非常巧妙的方式应对对联,既展现了才子们的文学修养,也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4.故事一:苏东坡与佛印的巧对苏东坡与佛印是好友,两人常一起游玩、作诗。
一次,他们在游玩时看到一尊观音像,苏东坡出了一个上联:“观音坐莲,手托柳枝。
”佛印听后,立刻对了下联:“学士搂膝,脚踏莲花。
”这个对联巧妙地将两人所处的环境和对联主题相融合,展示了他们的才情。
5.故事二:纪晓岚的巧妙对联纪晓岚是清朝著名文人,他的才子之名传颂千古。
一次,一位自负的富商宴请纪晓岚,出了一道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纪晓岚听后,立刻对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
”这个对联以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示了纪晓岚的巧妙应对。
6.故事三:诸葛亮与黄承儿的对联较量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黄承儿是蜀汉时期的一位才子。
一次,诸葛亮与黄承儿谈论文学,黄承儿出了一个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诸葛亮听后,立刻对了下联:“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能弹?”这个对联以宇宙为背景,展示了两位才子的才情。
7.故事四:康熙皇帝与对联的故事康熙皇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他文治武功,才华横溢。
古今绝妙对联典故_对联故事

古今绝妙对联典故1、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
众无以相对。
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皆喝彩。
2 、刘贡父善属对。
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
刘对道:四诗风雅颂。
王安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3、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
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
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4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胸中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
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
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
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击破水底天。
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5 、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
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伯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6、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农夫车水。
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7、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
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
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8、徐晞上任,守令率诸生相迎。
诸生以徐出身贫寒,相见时颇为无礼。
守令心中恼怒,乃出对考诸生: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诸生面面相觑,无人能对。
徐答曰: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诸生惊报,再也不敢小觑徐晞也!9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
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
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引人遐思的藏字联

引人遐思的藏字联藏字联是指人们在作对联时,有意空出某个字让别人去填补,而联意的重心则正在空出的字上。
它风趣幽默,让人遐思。
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一二三四五六七口;孝悌忠信礼仪廉口。
这副对联相传为清初一侠士题挂在洪承畴府的梁柱上。
上联末缺“八”,下联末缺“耻”,意在骂洪承畴降清是“王(忘)八”、“无耻”。
这层意思单从上联难以看出,把下联“礼仪廉耻”一配齐,就一目了然了。
北宋宰相吕蒙正,少年丧父失母,家境十分贫寒,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十分伤感,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口。
横批:南北,对联一贴出,穷朋友们个个前来观看,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妙。
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少食”、“无东西”。
清代内阁中书王文清为100岁老翁题写一联——人生不满口公今满;世上难逢口我独逢。
上联出自汉乐府《西门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下联出自俚语“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联语明明是题百岁老人的,却偏偏巧妙地隐去了最关键的“百”字,实为妙手天成。
清王朝宗室双富,别号“士卿”,是个贪赃腐败的小人。
他任职时,敲骨吸髓,盘剥百姓。
有人赠一副对联给他:士为知己口口;卿本佳人口口。
此联巧用集句藏字法,上联用《战国策》中的“士为知己者死”句,而隐去了“者死”,下联取自《北史》中的“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句,而隐去了“作贼”。
对联表面上赞扬双富,实则骂他戕害百姓,死期临头。
君子之交淡如口;醉翁之意不在口。
相传上联为明太祖朱元璋出,取自“君子之交淡如水”隐去“水”;下联为秀才徐文长所对,源自《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隐去“酒”字。
未必逢凶化口;何曾起死回口。
据闻,此联是嘲讽一名叫“吉生”的庸医。
“逢凶化吉”是一个成语,上联末仅有“逢凶化”三字,一看便知所缺的是个“吉”字;“起死回生”也是一个成语,下联末仅有“起死回”三字,一看便知所缺的是个“生”字。
把两个藏字取出来就是“吉生”,这样的构思实在是巧妙之极。
巧联妙藏六典故

巧联妙藏六典故闲读杂书,见一副赞美老师的对联,短短14字,竟然巧妙地运用了中学生应该了解、掌握的六个常见典故,且语意通畅,音韵和谐,毫无雕琢斧凿之痕,实属难得。
其联为:西席桃李满桑梓东坦龙蛇尽楷模此联的大意是:我的老师教书育人有方,得意门生遍及乡里;他的女婿们也都是龙蛇般的非常人物,个个堪称为人之楷模。
可贵的是此联在文脉畅达、韵律协调、琅琅上口的同时,自然巧妙地嵌入了六个典故,从而使联意丰赡,饶有情趣。
下面分别述之:西席:即老师。
古人除了尊称老师为夫子、先生、恩师外,何以还经常尊称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
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
故师曰西席。
此事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
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
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原来,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
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老师尊称为西席了。
桃李:喻指门生、学生。
典出《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要了解这段文言的意思,还须知道此话是何人对谁说的。
原来,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
后来因他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了北方。
在北方他遇到个叫子简的人,就大发牢骚,抱怨那些受自己培养、保举的人不肯为他出力。
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才可以在树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
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那么,不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满身长的刺还会刺人。
接着子简又说: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你选拔的人本来就是不应该选拔的啊!??这里子简以种树来喻育人,既形象又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联妙藏六典故
闲读杂书,见一副赞美老师的对联,短短14字,竟然巧妙地运用了中学生应该了解、掌握的六个常见典故,且语意通畅,音韵和谐,毫无雕琢斧凿之痕,实属难得。
其联为:西席桃李满桑梓
东坦龙蛇尽楷模
此联的大意是:我的老师教书育人有方,得意门生遍及乡里;他的女婿们也都是龙蛇般的非常人物,个个堪称为人之楷模。
可贵的是此联在文脉畅达、韵律协调、琅琅上口的同时,自然巧妙地嵌入了六个典故,从而使联意丰赡,饶有情趣。
下面分别述之:
西席:即“老师”。
古人除了尊称老师为“夫子”、“先生”、“恩师”外,何以还经常尊称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
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
故师曰西席。
”此事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
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
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原来,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西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
“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老师尊称为西席了。
桃李:喻指门生、学生。
典出《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要了解这段文言的意思,还须知道此话是何人对谁说的。
原来,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
后来因他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了北方。
在北方他遇到个叫子简的人,就大发牢骚,抱怨那些受自己培养、保举的人不肯为他出力。
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才可以在树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
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那么,不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满身长的刺还会刺人。
”接着子简又说:“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你选拔的人本来就是不应该选拔的啊!”——这里子简以“种树”来喻“育人”,既形象又深刻。
后来,人们就把老师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喻称为“桃李”。
并渐渐地把所教育的学生、栽培的后辈都称作“桃李”
了。
如“门墙桃李”、“桃李满天下”等。
桑梓:桑梓是桑树和梓树的合称,它们都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好树木,古人常常在庭院四周栽种这两种树,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
此典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四句诗的大意是:我见到了桑树和梓树,便想起家园四周父母也种了它们,引起了我对父母的怀念,于是便恭恭敬敬地对着它们。
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
基于这样的诗意,《后汉书》也曾有“松柏桑梓,犹宜恭肃(面对松柏桑梓,就应该表现出恭敬肃穆的样子)”的句子。
正因为桑树、梓树是父母亲手栽种的,它们生长于家乡,后人便用它们来代指家乡;又由于简洁顺口的需要,人们便把这两种树名合称为“桑梓”,因而,桑梓就渐渐地成为家乡的代称了。
如唐代大诗人柳宗元《闻黄鹂》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感伤之句。
此外,由上述意,古人还常常称家乡为“梓里”、“梓桑(诗词中因韵律需要有意颠倒)”。
东坦:据《辞源》“东坦”条注:指女婿,为“东床坦腹”的略语。
东坦何以指女婿呢?这与大书法家王羲之婚姻有关。
晋代太傅郗鉴想在丞相王导家物色个女婿,便派他的门生到王家代自己挑选。
门生来到东厢房王家子弟齐集的地方一个个相看了一番,回去向郗鉴报告说:“王家的小伙子都很好,难分上下。
不过,听说您要选女婿,他们个个都打扮得衣冠楚楚,举止文雅,希望能被选中,只有一个后生躺在东边的床上,敞开衣襟,露着肚皮,满不在乎,好像根本不知道您要选女婿似的。
”郗鉴听了,高兴地说:“这个人正是我要选的佳婿。
”于是郗太傅就把女儿许配给了这个人。
这个躺在床上袒露肚子的人就是后来成为大书法家的王羲之。
此故事作为美谈流传了下来,渐渐地人们就把好女婿称为“东床佳婿”、“东床坦腹”、“东床”和“东坦”等。
龙蛇:这里并非“龙”与“蛇”的合称,而是比喻非常的人物。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意思是:幽深的大山,广阔的水域,确实是生长龙蛇的地方。
据《辞海》中援引杜预的注释:“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
”意思也就是说,不寻常的地域环境,往往会生长出不寻常的事物,即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意。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其中“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两句也可以作为佐证。
此外,龙蛇一词还常常比喻隐匿、退隐;比喻矛戟等武器;形容盘曲的树枝;形容书法雄健洒脱,笔势豪放等等。
但就本对联内容来看,应该是喻指“非常的人物”——即有才干的杰出人物。
楷模:楷和模都是树名。
楷模一词,出自清代汪灏受康熙命所编的《广群芳谱》一书中。
楷树,即黄连树,这种树枝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
相传它生于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坟头。
孔子死后,其弟子三千在坟墓边守灵三年。
惟独子贡在孔子生病时因外出经商而未能探视,他则祭守六年。
子贡在奔丧时曾折树枝为哭丧棒,并将其插入墓旁,后来此树枝便萌发长成叶茂枝疏、干直质良的大树。
模树,据传说生长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主张“明德慎罚”、礼贤下士的周公坟上。
此树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其叶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泽纯正。
这两种树都因生长在圣贤的墓旁,其形状与质地又为人们所喜爱、钦敬,所以后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为师表的模范榜样人物称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