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九》(节选)
3.2六节藏象论、五脏生成

掌握藏象的概念; 掌握五脏的性能及与四时的通应关系; 掌握五脏与五体、五华的关系; 了解“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理论。
四时五脏阴阳的藏象模型
[原 文]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 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 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少)阴,通于秋 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 在骨;为阴中之少(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 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 色苍;此为阳(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 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 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 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 于胆也。
3.“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十一”系传写之误,当校作“土” 《素问·玉机真脏论》:“胃者,五脏之本。” 张景岳:五脏六腑,共为十一,禀赋不同,情志亦异,必 滑寿:胆者,中正之官,而其经为少阳。少阳,相火也。 李东垣: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 字。“土脏”指脾脏及胃肠三焦膀胱等传化五腑。决,通 资胆气,庶得各成其用,故皆取决于胆也。 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居中,火独游行于其间,故曰 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 也,泄也。胆气疏泻,通降于土脏,土脏则能运化调畅。 张景岳: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 取决于胆云。 《素问·阴阳类论》:“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 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决乎此也。
肺
生之本,藏神
气之本,藏魄
面
毛 发 爪 唇
血脉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译文】展开全文【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麽道理?岐伯答到: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
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
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
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
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
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
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
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
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有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
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麽气?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
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原文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原文六节藏象论原文黄帝问曰: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
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
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阔,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
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
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六节藏象论民间中医网注释版

六节藏象论民间中医网注释版我们讲《黄帝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各以气命其脏,告诉大家什么意思呢?它是以气命其脏,出现气字,这五脏是由于五种气所化,根据气的性质命名的五脏心肝脾肺脏肾。
大家在这儿不用深研究到底是哪五种气化,咱们原先都讲了,只是再次提醒大家,各以其气命其脏。
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是气淫不分,不是形淫不分,《黄帝内经》充满了对气的描述。
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什么叫气迫呀,就是一股邪气过来逼迫你,你也可以用盛气,就是一股气压迫了另一股气叫气迫。
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是气至之时,不是别的。
见机而动,不啻终日,见那个机是什么机啊?气机来,比如脉气,邪气在经脉当中不断的鼓荡前行,它走到了某一个分间,拿手一摸,他这个邪气来也紧,很紧张地一下子过去了,好像鱼在水中一样,水微微一波动,你知道鱼来了,同样邪气来也是这样,正气来是宽以徐,非常舒畅的来,邪气来是非常硬紧的。
非常怪的气都是邪气,正大光明的舒缓和畅的气是正气。
这个不是嘴皮子上的功夫,是实际作为一个医生能够感觉到的。
下面我们讲针灸的时候都会谈到,感而通之就是我们要通过自身的感受,屋子温度高了低了是我们感受来的,不是说有一个指标在那儿放着。
像现在空调车一样,空调车很害人,夏天外边很热,一进空调车很凉快,再一出去又很热,这一冷一热就容易使人致病。
空调车的目的是让人寒,让人觉得舒服,现在不是了,是让人不舒服,不管是火车还是汽车,怎么可能把这个温度很准确的调到合适呢,不是大了就是小了,一般一调就是调大了,冷气放得太多,空调产生的冷气是硬冷气,很硬、很伤人、不和缓,就像勾兑的酒一样,很硬、伤人,酿造的酒和缓。
今天下午,我给自己勾兑了一个养阴茶,很简单,就是醋加白糖,酸甘化阴,喝起来很舒服。
但是这个醋不是买的醋,是黄酒来做的,花雕酒开盖儿之后,放时间长了,变酸了变成的那种醋。
《内经》六节藏象论篇

《内经》六节藏象论篇《内经》六节藏象论篇《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人与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
成为中国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麽道理?【原文】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翻译】岐伯答到: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
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
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
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
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
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
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
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原文】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翻译】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原文】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节气.五行之气--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九篇六节藏象论(9.2)

节气.五行之气--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九篇六节藏象论(9.2)第二节节气、五行之气那第 67 页呢,六节脏象篇,他说,黄帝说他知道六六九九的意思了,那这个夫子云,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这个岐伯就说这个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这个怎么秘密呢,第 68 页诸位看,岐伯说五天呢为之一候,三候为之一气,五,三的话就是十五,十五天,十五天,所以呢这个十五天呢为一个气。
所以我们黄历上面的把一年365 天我们分成24 个节气,一个节气就两周,两周是一个节气,这就是十五天的一个气,有节气。
节气就是有属性的,就是有气,对这个,那我们比如说我们的春分,这个小满呢,芒种呢,这种都是属于节气的名称,六气谓之时,一个气是这个,两周嘛,等于十五天,那六乘十五是九十天,是一个季,所以说六个气呢为一个季节。
十,这里是时讲的是季节,就是三个月,四个季节呢就成为一岁,一年,那这个四个节气各从其主,肝、心、脾、肺、肾,那由于这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到了一年节气最后一天又开始循环了,又开始循环。
那这个就是,这个循环无端,人之一直这样循环下来,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这个节气的盛衰,四季的盛衰的话,虚实的所起,你不可以当医生的,不可以当医生的,所以我们常常在治病的时候随时要注意节气的改变,现在是春天了,夏天了,秋天了,我们摸到脉整个都要跟着变更的,都要变更的。
不能一年不管什么节气你就是以一个季节的脉为主,这个不对的,那黄帝问呢,五运,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五个运,如环无端,如果太过或不及怎么办,那岐伯说这五行之气本身是,它是并存的了,五气更立,本身各有所胜,各司其职。
那如果虚盛,有时候常常有一些过或不及的现象,这是,这个一定会有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所以我们常常台北有台风呀什么的,就是过了,这个现象,那黄帝就问了,平气,什么叫做正常呀?那岐伯说的很简单,没有过就是正常,这个不用我讲。
那黄帝就问了,那太过与不及怎么处理?岐伯说,我说过了,不讲了,在经也有了,这个常常是这种效果,我常常说讲过了,不回答了,那这个经在哪边呢?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第 19 篇,在玉机真藏论里面就有讲,节气太过的话怎么回事,那黄帝说那好吧,那什么叫所胜,五行所胜是什么意思?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就是所谓五行之胜,各有气命其脏这听起来好像这个没什么嘛,看我解释给你听。
《内经》六节藏象论篇

《内经
》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人与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成为中国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原文】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翻译】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麽气?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
【原文】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翻译】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翻译】岐伯答到: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原文】帝曰:请遂闻之。
【翻译】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
【原文】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翻译】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力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中再分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客气加临、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好医生。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第九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矣。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为一年,人则以九九这个数字的变化来配合天的运行,同时人又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来与天地相呼应,这些说法很早就听说了,但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岐伯回答说:您提的问题真是高明啊!请让我来一个一个地谈谈吧。
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分别用来表示天的度数和人的气数。
所谓天度,是用来计算日月行程的度数;所谓气数,是用来衡量生命的变化规律。
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运行有一定的秩序和对应位置,循环往复有固定的轨道和规律。
太阳的位置变化了一度,月亮就要变化十三度多。
所以大月、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而经过一段时间累积起来的时间正好形成了闰月。
确定冬至为一年的开始,用圭尺来测量太阳的影子,根据影子的长短变化就可以把一年到头的节气全部推算出来,这就是天度。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
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九分九野,九野分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黄帝说:我已经了解天度了,还想知道气数是如何与天度配合的?岐伯说:天以六十日为一节,六节就是一年,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就是一个甲子,甲子循环六次就是一年,这就是一年三百六十天的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九》(节选)[篇名解释]“节”,次也,度也,指一定的度数。
古人以甲子纪年、月、日、时辰等天度,甲代表十天干,子代表十二地支。
一个甲子之数六十日为一节,一年三百六十日为六节,故称“六节”。
“藏”,指居藏体内的脏腑、脏器;“象”,主要指脏腑、脏器表现于外的形态和现象,亦即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所以叫“藏象”。
由于本篇首先讨论六节之天度,其次又讨论藏象,因此篇名叫“六节藏象论”。
正如马莳注云:“篇内首问六六之节,后又问藏象何如,故名篇。
”[篇章大意]本篇讨论气象历法问题,文中阐述自然界天体运动的规律和气、候、时、岁的建立,属于运气学说的内容。
文中重点讨论了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及其与四时气候的关系,把人体和自然界做了广泛的联系,以此说明“天人相应”——“自然人体观”的道理。
[篇章结构]第一节人与自然相通(普教七版未选)第二节藏象[释译图析]人与自然相通(普教七版未选)万物由天地合气而生二、万物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万物由天地合气而生[原文]帝曰:善。
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⑴,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注解释义]帝曰:善。
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⑴,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气,指阴阳二气。
合,即相合。
形,指有形之万物。
变,变化,指阴阳多少之变化。
正名,即正定其名称。
有形之物皆由天地阴阳二气合化而成,各因其阴阳多少而确定为不同的名称。
黄帝问道:好。
我听说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合化而成。
由于天地阴阳之气变化多端,因此万物形态各异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有五气、五色、五味、五脏六腑、五志、五体等类。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天地的气运、阴阳的变化赋予万物,孰少孰多,可以给我讲讲吗?[图表分析]万物由天地合气而产生自天:天之阳气下降阴阳因其阴阳多少然→万物→五气、五色、五味、五脏六腑、五志、五体等界地:地之阴气上承作用而有不同名称[小结]原文曰:“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是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说明有形之万物均由天地阴阳二气合化而成,气是构成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共同原始物质。
然而天地阴阳之气变化多端,所以万物形态各异而有不同的名称。
万物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原文]歧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⑴,请陈其方⑵。
草生五色⑶,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⑶,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嗜欲⑷不同,各有所通。
天食⑸人以五气⑹,地食⑸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⑺,音声能彰⑻。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⑼,津液相成⑽,神乃自生⑾。
[注解释义]歧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⑴,请陈其方⑵。
⑴大神灵问:大,言其广泛重要。
神灵,指事物变化的道理深奥。
问,指黄帝所提的问题。
⑵请陈其方:陈,陈述。
方,大略。
歧伯回答说:你问得真详细啊!天地广阔,难以具体度量,这个问题广泛而深奥,请允许我作大略地陈述。
草生五色⑶,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⑶,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⑶草生五色、草生五味:草,在此泛指自然界的万物。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
自然界的植物生成五色、五味,而其变化是不可胜数的。
嗜欲⑷不同,各有所通。
⑷嗜欲:即嗜好。
万物自身对自然界有不同的嗜好。
天食⑸人以五气⑹,地食⑸人以五味。
⑸食:饲也,引申为供给。
⑹五气:即寒暑燥湿风五气,此指自然界的清气,亦即呼吸之气。
自然界供给人以五气和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⑺,音声能彰⑻。
⑺修明:明润的意思。
⑻音声能彰:彰,彰著、明显,引申为声音宏亮高昂。
自然界五气通过鼻腔吸入人体,运行于心肺,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功能正常则使面色红润光泽,声音洪亮高昂。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⑼,津液相成⑽,神乃自生⑾。
⑼气和而生:气,五脏之气。
生,化生、产生。
⑽津液相成:津液,是人体内水液的总称,这里指不同的营养物质。
相成,即和调之意。
⑾神乃自生: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言气血津液和调,神则自然而生。
饮食五味由口而入,经肠胃消化敷布以营养五脏之气。
水谷之气与五脏之气相合,推动气血营卫津液的生化机能,生命活动也随之健旺。
[图表分析]万物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以草为例———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以人为例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小结]自然万物因禀受阴阳二气的多少不均而形成了不同的形质特征,即“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而多少不均的原因,原文认为是“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如草生五色、五味,但“五色之变,不可胜视”、“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也正是由于阴阳二气的多少不均而造就了其不同的形质特征,也正因为事物内部本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嗜欲”与“所通”。
人与自然界相应,人也由天地阴阳二气合化而成。
人赖自然以生存,必须从自然界不断地摄取营养物质,而人类也由于阴阳二气的多少不均而造就了个体的差异,人体也因为由于阴阳二气的多少不均而造就了而有脏腑的差别,所以在摄取营养物质时也是所通不一。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从而构成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与特点,人的生命活动以五脏为本,其声音、面色作为生命的重要体征,赖心肺之气的推动和充养,神作为生命活动的主宰和重要特征,以五脏六腑共同化生、藏于五脏的精气为其物质基础。
[总结](第一节)本节原文从人与自然相通的观点出发,讨论了有形之万物均由天地阴阳二气合化而成,万物对自然物质的客观需求不同,各有选择,进而从自然到人,讨论了天地阴阳二气与五脏六腑的通应关系及其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藏象[原文]帝曰:藏象⑴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⑵,神之变⑶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⑷,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⑸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⑹,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⑺,封藏⑻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⑼,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⑽之本,魂⑾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⑿,此为阳中之少阳⒀,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⒁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⒂,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⒃,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⒄。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⒅。
[注解释义]帝曰:藏象⑴何如?⑴藏象:藏,脏也,亦有贮藏的含义,指居藏体内的脏腑、脏器。
象,形态、现象,有三义,一指脏腑、脏器表现于外的形态和现象,二指脏腑、脏器所通应的自然现象,三指脏腑、脏器的解剖现象,这里主要指第一个含义。
王冰:“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张介宾:“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黄帝问道:人体内脏功能表现于外的现象怎样?岐伯曰:心者,生之本⑵,神之变⑶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⑷,通于夏气。
⑵生之本:生,指生命;本,指根本。
⑶神之变: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
”律以下文,作“神之处”为是。
⑷阳中之太阳:前一个“阳”字指部位,后一个“阳”字指功能特性的五行分属。
心之位在膈肌之上,上为阳,故心脏处于阳位。
心有炎上的特点,属火,通于夏气,故心为阳脏。
这里心脏是以阳脏居于阳位,因此为阳中之阳。
太阳,即大阳,有阳气旺盛的含义。
歧伯回答说:心是生命的根本,神明变化的所在。
由于心藏神,以心所主之血脉为存在的物质基础,具有主宰脏腑协调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因此心脏在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宰作用,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心是藏神的处所、神明变化的所在。
心的荣华显露在面部,心的功用充实于血脉。
心的荣华之所以显露在面部,正是由于心主血脉,同时面部血脉又比较丰富的缘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譬如心气充足则血行流畅、血脉充盈,脉象就和缓有力、面色就红润有光泽;心气虚衰则血行无力或瘀滞,脉象就细弱无力或涩滞、面色就淡白或青暗。
所以说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时令而言,与夏天之气相应。
由于心脏是以阳脏居于阳位,与夏季都具有温热的特性、在五行均属火,而夏季炎暑流行又最易引起心火旺盛的病证。
因此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⑸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⑹,通于秋气。
⑸魄:《灵枢·本神》曰:“并精而出入者为之魄。
”即魄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生理本能,如五官的感觉、皮肤的冷热痛痒等知觉与手足四肢的活动、新生儿的吮指动作等动作。
⑹阳中之太阴:肺居胸中,当为阳,但其性主收敛、肃降,在五行属金,应于秋气,当为“少阴”。
《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少阴”,《灵枢·阴阳系日月》亦云:“肺为阳中之少阴”。
肺是一身之气的根本。
肺主管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宗气生成的主要器官;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即气的生成、交换、运动均与肺有密切关系,故云“肺者,气之本”。
肺是藏魄的处所。
由于肺主气,魄是以肺所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说“肺者,……魄之处也”。
如《灵枢·本神》曰:“肺藏气,气舍魄。
”肺的荣华显现在毫毛,肺的功用充实于皮肤。
皮肤、汗腺、毫毛统称“皮毛”,位居体表,属于机体的防卫系统。
肺之所以主管皮毛,是因为肺主宣发,能使卫气和津液输布于皮毛,从而实现肺脏润养皮毛、固密腠理、抵御外邪的作用。
譬如肺气充足则宣发正常,皮毛就得养而润泽光亮,腠理就致密而开合有度,卫外就正常而不得外感;肺气虚衰则宣发失常,皮毛就失润而憔悴枯槁,或腠理失密而开合失常、自汗盗汗,或卫外失常而易得外感。
因此说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肺为阳中之太阴(实为阳中之少阴),以时令而言,与秋气相应。
由于肺脏居于属阳的胸中,在五行属金,且应于秋气,如外感秋燥之邪最易伤肺引起肺燥证、肺本身得病也多从燥化出现肺阴虚的病证。
因此肺“为阳中之太阴(实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⑺,封藏⑻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⑼,通于冬气。
⑺蛰:藏也,指虫类之伏藏于土中。
肾主水,藏精,有蛰藏、潜藏的特点,故说“肾者主蛰”。
⑻封藏:闭藏、储藏,指肾藏精的功能。
⑼阴中之少阴:肾居下焦属阴,其功能特性以“藏精”为主而属水、应于冬季,故“少阴”当作“太阴”。
《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太阴”,《灵枢·阴阳系日月》也云:“肾为阴中之太阴。
”肾主蛰藏,是闭藏的根本,为藏精的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