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态学简介
微生态系列知识(动物微生态学简介)

动物微生态学简介益生素制剂属于动物微生态制剂,要了解益生素,必先对动物微生态学作一个了解。
1、动物微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微生态学与免疫学、病毒学一样,都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1981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悉生生物学(Gnotobilogy)讨论会上,许多国际上知名的微生物学家如美国的M.Pollard,瑞典B.E.Gustaffson,荷兰Van der waaij,联邦德国V.Rushch,日本小泽敦及光冈知足和我国的魏曦教授等,卓有见识的认为,微生态学与遗传工程学,将共同成为二十一世纪两支生命科学的劲旅,为人类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2、什么叫动物微生态学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动物内环境(包括陆上动物、水生动物、特种动物和实验动物)相互关系的生命学科分支,是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学,也是新兴的边缘学科之一。
动物微生态学重点研究正常微生物所寄居的动物,及微生物对动物的生理效应(微生态平衡)、病理效应(微生态失调)和改善微观环境。
3、动物微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与宏观生态学的关系宏观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圈与地球本身相互关系的生物学科。
具体说,是研究生物与环境(有生命与无生命)相互关系的学科,由于生态层次不同,研究对象也不同,其理论与方法也必然有所差异。
从宏观生态学分化出微观生态学或超微观微生态学(也叫分子微生物态学)是必然的发展规律。
(2)与微生物生态学的关系微生物生态学是按生物类型分出的生态学分支,研究的对象是微生物与外环境(生命和非生命的)的关系,特别注意非生命环境如大气、水和土壤的关系。
而微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有生命的动物与正常微生物的关系。
(3)与悉生生物学的关系悉生生物学系通过无菌隔离技术饲养的悉生动物(包括无菌动物、单菌动物、双菌动物和多菌动物)研究独立生活的生物,或与微生物共同生活而无它种生物参加生活的一门学科,将该学科作为方法学引入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试题一、名词解释:1、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体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具有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生命科学分支。
2、生态区:在动物体内有许多区域的地理环境相近,但有含有许多性质相异的系统和器官。
3、峰顶群落:演替阶段到最后趋于稳定与环境达到平衡时就形成了峰顶,即群落形成已达到高峰。
所以称为峰顶群落。
4、定位转移:是指微生物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者是本来无微生物生存的位置上的一种现象。
5、感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动物体内原籍菌群或固有菌群发生易位数量发生增减或易主。
6、中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处于同一环境时不发生任何相互影响。
7、栖生:又叫单利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受利,另一方不受任何影响。
8、互生: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互相受益。
9、助生:又叫互惠共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共同生长的微生物互相受益的专性关系。
10、竞争:又叫拮抗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为获得能源空间或有限的生长因子而发生的争夺现象。
11、偏生:又叫单害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产生抑制对方生长的因子,前者本身不受影响或反而受益,后者的生长受到不利影响。
12、寄生:由寄主和寄生物组成,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其中直接获取营养使其遭受损害。
13、吞噬:是指一种微生物吞入并消化另一种微生物。
14、微生态平衡:是指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周边环境(包括寄主)之间的统一体。
15、微生态失调:正常微生物群之间以及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的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16、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镜或其它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
17、肠炎:是指肠道的卡他性、僵硬性、粘液性、出血性、纤维素性与坏死性炎症,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或下痢。
18、便秘:是大肠机械运动的异常,主要症状是排便困难、不适、直肠膨胀和不完全排空、整体消化道的排空时间延长。
第八讲 猪微生态学(一)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动物医学系
动物微生态技术
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引起腹泻的综合防治
1、通过建立管理程序减少断奶应激反应如采取 早期补料、逐步断奶、合理调整母猪泌乳量、仔猪 饮服电解质水溶液等措施。 2、尽量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污染,尽量做 到全进全出,产仔期间彻底消毒。对拉出的稀粪及 时消毒处理,可用石灰粉吸干,尽快清扫。 3、注意仔猪的保温,防止贼风侵入。保持猪舍 的干燥、清爽;未吃完的饲料应及时清理。 4、猪场要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结肠内的总菌数和活菌数在胃肠道生态系中数量最大。
包括链球菌属、乳酸杆菌属、真细菌属和梭菌属等、 纤维分解菌等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动物医学系
动物微生态技术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动物医学系
动物微生态技术
(二)猪肠道正常菌群微生态演替
1、初生仔猪肠道内基本是无菌的。 2、出生不久,大肠内最先增加的是产气荚膜杆菌、拟 杆菌、链球菌及肠杆菌。不久乳杆菌会形成优势菌。 3、到接近断奶时,拟杆菌、真细菌、双歧杆菌成为优 势菌群。 4、14日龄后,韦荣球菌、酵母菌开始出现。 5、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有高活性的反刍纤维素分解 菌属和半纤维素分解菌,成年猪体内纤维分解菌的 数量近似为生长猪的6.7倍。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动物医学系
动物微生态技术
3、营养因子缺乏
原因: ⑴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尤其在妊娠后期,饲料 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均可影响 胎儿发育,继而引起出生后发育不良和抗病能力 下降。 ⑵仔猪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 物质或其它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 铁、铜,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而出现腹泻。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动物医学系
动物微生态技术
第十一讲 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动物医学系
动物微生态技术
2、适宜的水分
保证乳酸菌正常增殖和发酵的重要条件; 水分过多,原料不易压紧, 容易发霉腐烂, 汁液外 渗造成养分流失, 影响青贮质量; 一般原料适宜的含水量为65~75%。豆科牧草60~ 70%为宜,柔嫩的原料可低为60%。原料含水量过高 或过低应作处理调整。
心包炎 网胃炎 瘤胃炎 瓣胃阻塞
塑料薄膜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动物医学系
动物微生态技术
牛有四个胃,按 胃壁结构不同分为瘤
复 胃 消 化
胃、网胃(蜂巢胃)、
瓣胃(百叶)、皱胃
(有粘膜上皮,消化 腺分泌胃酸和各种胃 蛋白酶,又叫真胃, 其功能与单胃动物的
胃一样。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动物医学系
动物微生态技术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动物医学系
动物微生态技术
5、pH值
腐败菌:pH 6,含水量高,温度高; 酪酸菌:pH 5-6,嫩,含水量高,糖少; 乳酸菌:pH 5-4.2(4.2-3.8可发酵),30℃ (25-35℃),70%水分,糖多发酵最好。 pH 3.8以下,乳酸菌自身被抑制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动物医学系
动物微生态技术
瘤胃细菌作用
1、多数能发酵饲料的一种或多种糖,为其生 长提供能量来源。 2、分解纤维素、果胶等,产生甲酸、乙酸等, 参与机体代谢。 3、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利用尿素 。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动物医学系
动物微生态技术
2、瘤胃真菌
瘤胃真菌的作用
主要的一种厌氧性真菌是藻红真菌属,它是 一种首先侵袭植物纤维结构的瘤胃微生物,能从 内部使木质素纤维强度降低,使纤维物质在羊反 刍时易于被破碎,这就为纤维素分解菌在这些碎 粒上栖息、繁殖和消化创造了条件。瘤胃真菌也 可以发酵半纤维素、木聚糖、淀粉和糖类。
4动物微生态的营养调控

宿主 免疫:免疫缺陷、同位素照射、营养失 调、疾病等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都能引 起微生态失调。 遗传:不同种属的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组 成和数量不同。 生理功能:胃酸减少或增多,都会影响胃 内正常菌群减少;肠蠕动加快或减慢,都 会影响微生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
微生物菌群 自身状态 与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2、作用机理
(1)从微生物作用方式的角度 优势种群说: 微生物菌群中的优势种群对整个种 群起决定作用。 微生物夺氧说:微生物添加剂进入消化道后迅速 繁殖,消耗肠内的氧气,降低局部的氧分子浓度 膜菌群屏障说:有益微生物可竞争性抑制病原体 在肠细胞上定植,排除或控制潜在的病原体 “三流运转”理论:微生态制剂可通过改善机体免 疫系统和肠道功能,保证了微生态系统中基因 流、能量流和物质流的正常运转。
3、微生态失调与微生态平衡的转化
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的转化过程 互生 环境 生态平衡 微生物菌群平衡 抗生 偏生
生态失调 微生物菌 群失调
生态失调 微生物菌 群失调
4、微生态失调与动物健康
动物微生态失调 菌群失调、定位 转移和内源感染
影响动物的健康 和生产性能
第三节 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调控
营养供给与动物微生态环境的关系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对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调 控 化学益生素饲料添加剂的应用与动物微生 态环境的调控
微生态营养
Microecology and Nutrition
内容
概述 动物微生态营养原理 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调控
第一节 概述
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营养
一、微生态学
1、最早(1977):德国Rust提出,认 为: 微生态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2、康白:研究正常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其与宿主关系的学科 3、何明清: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内环 境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细胞水平和分子 水平的生态科学。
《动物微生态防制》PPT课件

26.瑞士乳杆菌(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28.胚芽乳杆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30.肠膜明串珠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32.啤酒片球菌( Pediococcus cerevisiae(damnosus) 34.费氏丙酸杆菌( Propionibacterium treudenreichii) 36.酿酒片球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38.二乙酰乳酸链球菌( Streptococcus diacetylactis) 40.中间链球菌( Streptococcus intermedius)
(3)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可使畜禽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甚至导致动物发病或死亡。
(4)抗生素在畜产品如肉、蛋、奶中残留,直 接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与安全,并对公共卫生 产生不良影响。
抗生素的应用,在各国都遇到了上述类似的 情况。因此,唤醒了人们对正常微生物群的生 态平衡和生态失调问题的注意。
h
乳酸菌
种
厌氧菌
类
需氧菌
猪粪便中正常菌群数为1010个/g。
h
8
(2)鸡消化道正常菌群:
鸡嗉囊:乳杆菌占优势 腺胃、肌胃、小肠:与嗉囊内菌群类似。 盲肠:拟杆菌、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 乳杆菌、链球菌、肠杆菌等。 数量:总菌数达1011个/g内容物): 直肠:种类、数量与盲肠相似。
h
9
嗉囔粘膜细菌
h
10
健康鸡嗉囊黏膜壁细h菌分布状况(2) X200101
健康鸡嗉囊粘膜细菌
h
12
h
13
健康鸡盲肠黏膜壁细菌h 分布状况(1) X300014
动物微生物学知识

动物微生物学知识简介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科学,主要包括动物肠道微生物学、动物体内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及其应用、动物体内致病微生物的传播及防控等方面的知识。
动物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动物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机制、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以及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动物微生物学的知识。
动物微生物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以存在于动物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不同部位,并与动物形成共生关系。
在动物体内,微生物与宿主动物相互作用,对宿主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影响。
动物肠道微生物动物的消化道是微生物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其微生物群落组成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对于动物的营养吸收、免疫系统发育和维持肠道屏障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纤维、合成维生素和酶,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同时,肠道微生物也可以产生抗菌物质,对抗致病微生物的入侵。
动物体内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常见的有乳酸菌和酵母菌等。
益生菌可以通过抗菌活性、竞争性排除、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来保护宿主。
在动物生产中,适当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消化吸收率,减少百分率微生物的生长,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动物体内致病微生物动物体内也存在一些致病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动物的感染和疾病。
常见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致病微生物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并对其免疫系统和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导致一系列的疾病症状。
动物微生物学的应用动物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动物健康的维护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一些动物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
益生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免疫功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态。
在动物饲养中,添加益生菌可通过改善动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抵抗力,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饲料成本。
动物微生物学研究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和病原学

动物微生物学研究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和病原学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学科,涉及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和病原学方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和病原学。
一、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学动物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与宿主动物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在宿主的生理和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1 动物微生物的组成宿主动物的体内可以寄生多种微生物,具体组成与宿主的物种、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
例如,人类的肠道微生物主要由厌氧细菌构成,而草食性动物的瘤胃内存在大量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1.2 动物微生物的功能动物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的生理过程。
例如,肠道微生物可以参与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和免疫调节等重要过程。
此外,有些微生物还能合成维生素等对宿主有益的物质。
1.3 动物微生物的稳定性动物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是指微生物组成相对稳定,存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宿主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
二、动物微生物的病原学动物微生物有些可以引起疾病,这是动物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动物保健的关键内容。
2.1 动物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研究者通过采集动物样本,通过培养、PCR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和鉴定。
这一步骤是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生长特性以及病原性的基础。
2.2 动物微生物的病原机制动物微生物引发疾病的机制多种多样。
例如,病原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细胞等方式导致组织损伤。
而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破坏宿主的免疫系统。
2.3 动物微生物的防控措施控制动物微生物引发疾病的传播是保障动物健康的重要手段。
对于某些已知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采取疫苗接种、卫生管理等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三、动物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动物微生物学是一个较为新兴的学科领域,近年来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
3.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宿主微生物组成的研究更加全面和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微生态学简介
益生素制剂属于动物微生态制剂,要了解益生素,必先对动物微生态学作一个了解。
1、动物微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微生态学与免疫学、病毒学一样,都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1981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悉生生物学(Gnotobilogy)讨论会上,许多国际上知名的微生物学家如美国的M.Pollard,瑞典B.E.Gustaffson,荷兰Van der waaij,联邦德国V.Rushch,日本小泽敦及光冈知足和我国的魏曦教授等,卓有见识的认为,微生态学与遗传工程学,将共同成为二十一世纪两支生命科学的劲旅,为人类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2、什么叫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动物内环境(包括陆上动物、水生动物、特种动物和实验动物)相互关系的生命学科分支,是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学,也是新兴的边缘学科之一。
动物微生态学重点研究正常微生物所寄居的动物,及微生物对动物的生理效应(微生态平衡)、病理效应(微生态失调)和改善微观环境。
3、动物微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宏观生态学的关系宏观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圈与地球本身相互关系的生物学科。
具体说,是研究生物与环境(有生命与无生命)相互关系的学科,由于生态层次不同,研究对象也不同,其理论与方法也必然有所差异。
从宏观生态学分化出微观生态学或超微观微生态学(也叫分子微生物态学)是必然的发展规律。
(2)与微生物生态学的关系微生物生态学是按生物类型分出的生态学分支,研究的对象是微生物与外环境(生命和非生命的)的关系,特别注意非生命环境如大气、水和土壤的关系。
而微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有生命的动物与正常微生物的关系。
(3)与悉生生物学的关系悉生生物学系通过无菌隔离技术饲养的悉生动物(包括无菌动物、单菌动物、双菌动物和多菌动物)研究独立生活的生物,或与微生物共同生活而无它种生物参加生活的一门学科,将该学科作为方法学引入微生态学。
(4)与兽医和医学微生学物的关系目前医学、兽医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和对动物体的致病性以及免疫、抗菌疗法等。
动物微生态学侧重于生态学,主要研究正常微生物群对动物的生理作用(包括免疫、营养、生物拮抗、生物刺激等)以及生态平衡、生态失调、生态调整等。
4、动物微生态学基本理论
A、空间结构理论,指动物微生态系统是由动物、微生物和环境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这个整体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相互联结成的立体交叉网络,这个网络就是微生态系统的多维空间结构,这个理论是动物微生态学基本理论。
B、三流运转学说。
所谓三流运转是指微生态系统中的能源流动、物质交换和基因传递。
动物、人类及植物的组织细胞与正常的微生物之间以及正常微生物与正常微生物之间都存在着能源的交换,如近年来通过电镜发现,肠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与菌体细胞壁上的菌毛极为贴近,并见有物质交换的迹象。
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通过分解与合成进行物质交换,动物体裂解的细胞与细胞外酶可为微生物利用,而微生物产生的酶、维生素、刺激素以及微生物
的细胞成分也将为动物体细胞利用。
微生态学中的基因传递是指在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有着广泛的基因交换。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质粒、温和性噬菌体和潜伏病毒等。
C、微生态失调理论是指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动物体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宏观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影响微生态平衡失调的因素很多,如抗生素疗法、激素疗法、免疫抑制疗法,细胞毒类药物及同位素照射等,这些因素都可降低动物体免疫功能,使微生态平衡转化为微生态失调。
对微生物的影响,抗生素的干扰作用是巨大的,对微生态平衡的影响最为突出。
抗生素既可促进耐药性菌株的增加,使内源性感染转变为外源性感染,又可直接引起动物免疫功能下降,甚至畸形,引起死亡。
D、微生态营养理论指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对其动物体的营养作用与动物体外有益微生物人工地进入体内,一则参与微生物拮抗以之防病,另则参与物质代谢,提供营养和生长刺激因子。
E、微生态防治理论是研究如何防治环境、动物体与微生物群之间的生态失调的理论与方法。
微生态防治理论提倡顺应微生态系统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改善微生态环境,建立生物量更高的微生态平衡。
5、动物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及分类
动物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动物微生态制剂是指根据微生态学基本理论,利用动物正常微生物群成员,或能促进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通过一系列工艺制成的活菌或死菌制剂,间接起到促进动物生长,调解动物免疫的作用。
动物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按照菌种的不同分为单菌制剂和复合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