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4新课标卷古典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详解

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详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
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
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要答好名句默写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 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埃土、黄、疲 敝、狼居胥、赢、顾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答: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 卷语文试题详解
文本结构
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 学的改造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有哪些作 用及影响
增强了有关古史记载的可 信性
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 殷墟发掘
原文第2段:“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 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说明王国维的论文只是证明 《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并不是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 1.下全列部关内于容原都文是内真容实的的表。述D,项不“正王确国的维一写项的是《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 A.《殷史墟记甲·骨殷文本是纪商》代所后载期内王容公的贵真族实占性卜”吉的凶说时法写曲刻解在文龟意甲,或范兽围骨扩上大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 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 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 真实性。

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及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双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16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卷2)

2016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卷2)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2016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试题及赏析

2016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试题及赏析

2016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试题及赏析2016年新课标Ⅰ卷《金陵望汉江》赏析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全诗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

词语注释⑴派:河的支流。

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

盘:盘踞。

⑵横溃:泛滥。

豁:打开。

中国:中南地区。

⑶崔嵬: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用长,J-i皮涛的汹涌来比喻六朝动荡的政局。

迅湍:飞奔而下的激流。

⑷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

⑸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

⑹我君:指当朝皇帝唐玄宗。

混:混合,统一。

区宇:全国的范围。

⑺垂拱:垂衣拱手,无为而治。

指天下太平的景象。

众流安:各条江河均平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⑻任公子:《庄子·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

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钧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

这里用任公子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

⑼沧浪: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后人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

这句是说江流平静,天下安宁,用不着有所作为,暗中抒发壮志未酬的遗憾。

白话译文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创作背景此诗作年未详,或谓作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或谓作于天宝十五载至至德二载(756—757)之间。

2016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真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真题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6年高考古诗鉴赏题(高考必备)

2016年高考古诗鉴赏题(高考必备)
【答案】11.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 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借杜甫之典,呼应词开篇处的序“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
居山间”,表明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再借 汉言宋,表达对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的愤慨,讽刺宋朝求和讳战,斥退一切抗战者的弊端,批判奸佞之人的 阴险和卑劣。“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隐喻奸邪之辈阴险卑劣,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凉。
二、(2016 全国卷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11 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閶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閶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明”好,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解释含义,
“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尚嫌”“犹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 但身体强健,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
五、(2016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0-11 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最新精华解析版)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最新精华解析版)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年新课标语文全国卷Ⅲ古诗文阅读试题详注

2016年新课标语文全国卷Ⅲ古诗文阅读试题详注

2016年新课标语文全国卷Ⅲ古诗文阅读试题及诗歌鉴赏详注1、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县名,今属保定市。

2、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成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

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年号。

成化二十三年是西元1484年。

3、改庶吉士,改注庶吉士。

注意,“改”不是改任,是改注。

傅珪刚考中进士,还没授予官职,不会改任。

“改注”是古代官制术语。

考中进士的人,奉命到某有缺员的部门注册登记上任,这个部门发现按规定此人不能在此任职,退回吏部,到另一个有缺员的部门注册,称为“改注”。

庶吉士,官名。

考中进士的人,到翰林院练习办事,称“庶吉士”,跟现在说的见习、试用差不多。

庶吉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众多的贤人”。

庶,众。

吉士,贤士。

4、弘治中,弘治年间。

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号(1488----1504)。

5、授编修,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

6、寻兼司经局校书,不久又兼任司经局的校书。

寻,不久。

司经局,属于东宫的官署,掌管东宫的经书典籍。

校书,校订经书典籍。

7、与修 <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参与编撰<大明会典>,书成之后,被提升为左中允。

迁,升任。

左中允,东宫的属官,掌记注撰修。

8、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 <孝宗实录>。

明武宗继位后,因为感谢傅珪在东宫为自己效力,升任左谕德,兼任讲官,编撰<孝宗实录>。

武宗,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

以东宫恩,感谢他曾在东宫为自己效力。

武宗继位前是在东宫,那时傅珪是东宫的属官,所以这样说。

恩,感谢。

充,充任。

讲官,为皇族子弟讲解经书的官,史书上一般称为教授。

9、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当时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院的编修们,都不依附宦官刘瑾,刘瑾厌恶仇恨他们。

词臣,本来是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院编修,这里是指科举出身的正直朝臣。

刘瑾,宦官,弘治年间在东宫侍奉太子。

太子继位后(武宗)受到宠信,把持朝政,许多高官都依附他。

正德五年以谋反罪被凌迟处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浣溪沙·新年夜坐 万树·清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 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 “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 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C. “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 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D. 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 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处外乡,但仍能忍受。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 “年”重叠有何妙处?(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 “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 的不满之情。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 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 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 景。 E.“雕盘处”,“ 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 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2.这首诗感情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 析.(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宋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 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 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 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 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 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 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6分) 一、答案:1、CD(C.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写出水色可爱,D青山子规啼应是 白天游玩时所闻。) 2、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 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 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 “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 的不满之情。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 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 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 景。 E.“雕盘处”,“ 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 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浣溪沙·新年夜坐 万树·清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 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 “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 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C. “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 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D. 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 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处外乡,但仍能忍受。 参考答案1.CE(C非愤怒,而是无奈;D可堪,是不能忍受。鲁迅诗 云:敢有歌吟动哀。敢,就是不敢之意。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 听惯美好的音乐。 B. “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 觉美好绝伦。 C. “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 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 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 ,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 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宋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 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 ,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运用拟人 ,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 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 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 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 词具体分析。(6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清 史惟圆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 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 “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 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 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 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 “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衷 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参考答案 (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 法,是一种想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 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6 分) 参考答案 1)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1分),过去是“字字清妍 ”,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2分); 2)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1分)。注解中的“明亡 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理解为乱世心境 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清 史惟圆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 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 “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 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 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 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 “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衷 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2.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浣溪沙·新年夜坐 万树·清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 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6分) 参考答案 ①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 (2分) ;②“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咽”的味 道(夜夜夜、年年年), (2分)又表达出每年(年年) 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年华已经的悲哀中的意思。 (2分)
何人不起故园情
2016.11.23 思乡怀人诗鉴赏
当堂训练: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 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 绪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暮秋、衰荷、乱雨、冷月。原因: “无侣” (“单栖”)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 何新意? 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 教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 我安慰自我排遣,让人倍感凄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