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术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 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探究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

探究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

探究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中西美术学比较研究是美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旨在探讨中西两大文化背景下的美术表现形式、艺术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本文将从研究规律和意义两个方面对中西美术学比较研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一、研究规律1. 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西美术学比较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中西两大美术传统都源远流长,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表现方式。

对于这两大不同美术传统的研究比较,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美术教育和美术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2. 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西美术学比较研究需要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包括美术史、文化学、美学、艺术理论等。

这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拓展研究者的视野和思维,促进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推动美术学研究的融合创新。

3. 探索本土美术传统与国际艺术潮流的融合中西美术学比较研究旨在探索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艺术传统之间的契合与碰撞。

在这一研究中,人们不仅能够发现中西两种美术传统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还可以借鉴西方艺术潮流中的创新理念和表现方式,为中国传统美术注入新的活力。

4. 引领当代美术研究的新方向中西美术学比较研究有助于推动当代美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解决当代美术创作和教育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意义1.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中西美术学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通过对中西两大美术传统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2. 拓展美术教育的国际视野中西美术学比较研究对于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为美术教育提供更加多元和开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从中西美术传统中受益,培养出更加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得就是两大绘画体系,一就是以中国为代表得东方绘画,一就是以欧洲为代表得西洋绘画。

它们都就是人类得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得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得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得视线有洞而表达得,就是故事得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得,则就是事件得事实过程。

例如五代得顾闳中得(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得(最后得晚餐)就在同样得主题内容中更清晰得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得结构语言就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瞧得时间流程相与谐;“晚餐”则就是故事得典型瞬间与环境得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就是让空间服从时间得逻辑,主要人物得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多次出现,一个就是让时间服从空间得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得演变过程。

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得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得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得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无形可实得空白就是中国画独特得构成手段。

2·光影中国画得造型语言就是笔墨,西洋画得造型语言就是光影色彩,就是笔触。

中国画基本上就是由线条与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

而墨团与墨点只不过就是线得扩大与缩小。

所以中国画就是线得艺术。

它得形式美感,就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得音乐节奏得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就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得形式美感,就是由光色产生得韵律。

西洋画得空间构造、形象塑造就是借光影色彩与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得、浑圆立体、可以触摸得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得明暗与光影。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一、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中西美术史研究的差异性,根本的是文化的差异导致。

西方崇尚理性哲学,而中国思想以儒道释为主要代表。

其中禅宗讲究:不利文字、得意忘言;儒家天人合一等思想,映照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追求。

在宗教观上,西方认为宗教是文化语言、精神方向,比种族更重要;中国的宗教非常世俗化,在近现代社会革命中建立无神论之后,事实上我们更加容易自己制造无数的神。

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一种体现。

二、学术分科的传统中国古代历来不分科的学术传统,导致了一种模糊状态,中国美术作品的图像库也呈混乱状态。

中国的佛教徒认为:抄写是一种美德。

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书画界中也尤为盛行。

后人多对前人名家的临摹与复制,并仿造其风格进行创作,而且往往并不署名,这也导致原作与摹本流传中,真与假的界限更加模糊,加上后人理论著述的造神行为,使得对作品真实情况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古代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或者说是集二者与一身。

以董其昌为例,其提出的南北宗画论,对中国花坛影响深远。

董其昌是著名的书画大家,收藏家,又位居官位,集多种身份于一身。

这种状态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也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这或许反映了中国美术的传统。

其中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双重身份的兼备。

即美术史论家兼画家,或画家兼美术史论家,这一部分人较多,特别是国画界的居多。

一种是身份的转换。

原来是画家或雕塑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美术史论家;或原来是美术史论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画家。

三、中国美术史中的造神模式种种的问题也导致了目前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困境。

英雄主义情节和神话色彩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屡见不鲜,对艺术家的研究容易落入神仙模式。

中国在艺术上讲究游戏,而不重术(美术),遵从乐趣即价值的观念。

这种独特的思想导致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西方相比,在观念和方法上有很大不同。

传统美术史方法论上英雄美术史观,其主要特征是用神话传说解释美术的起源和以线性发展的历史观描述美术史。

中西绘画美学特征比较

中西绘画美学特征比较

中西绘画美学特征比较
一、表现方式的差异
中西绘画美学的最大差异在于其表现方式的不同。

西方绘画追求真实的描绘,注重细节的表达,追求事物的立体感和逼真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常见的线性透视法,通过线条的透视关系使画面具有深度,并且着重描绘细微的细节。

相反,中方绘画则注重意境的表达,更加关注对象的气韵和精神。

中式绘画经常采用写意的形式,强调形神兼备,以少而不精,留白为美。

通过用笔的轻重和用色的运用,表达情感和思想,追求墨韵的和谐美。

二、意境与主题的差异
三、审美观念的差异
中西绘画美学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更加强调人文和个人的尊严,追求个体的充分发展和自由。

在西方绘画中,艺术家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西方绘画追求的是个人主义和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

相对而言,中方绘画的审美观念更加注重整体的和谐和平衡。

中方绘画更加注重社会的稳定和个体对社会的奉献。

中式绘画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美和统一的审美标准。

总结起来,中西绘画美学在表现方式、意境与主题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物象的真实描绘和个体情感的表达,而中方绘画更注重意境的表达和社会整体的和谐。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历史和价值观念,并且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表现。

人文主义视角下中西美术比较

人文主义视角下中西美术比较

人文主义视角下中西美术比较中西美术的比较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而人文主义从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出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主体性。

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对比中西美术,不仅可以理解两者间的异同,还可以发现其中的指导意义。

首先,中西美术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

西方美术强调透视法、光影、色彩的运用,追求写实和细致的艺术表现;而中华传统美术则更注重笔墨的韵味、韵律与意蕴,多以写意的方式表现出宇宙山水、花鸟虫鱼的自然之美。

其次,中西美术的题材和表达方式也有不同。

西方美术普遍关注人的个体经验和情感,追求对人物心理的描摹和深刻表现;中华传统美术则更注重表现整个自然环境,强调与自然融合的审美观念,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此外,中西美术的审美价值观也呈现出差异。

西方美术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创作的自由性,追求艺术家个体的独创性与想象力;中华传统美术则更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和秩序感,强调传统的规范和文化的延续。

然而,中西美术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也存在共通之处。

无论是西方美术还是中华传统美术,都关注人的尊严和个体的发展。

西方美术中的人物画和肖像,以及中华传统美术中的人物仕女画和山水画,都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同时,中西美术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活动所展示的都是艺术家对人类理想的追求。

总之,中西美术在表现形式、题材和审美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美术都关注和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主体性。

通过对比和理解,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即在创作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人的尊严和个体的情感,追求协调与和谐,传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相结合,从而实现人文主义在艺术中的价值转化和生命的升华。

探究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

探究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

探究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比较和分析西方美术和中国美术之间的异同和交叉影响。

本文将探究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

一、研究规律(一)历史背景比较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首先要考虑的是历史背景。

西方美术受到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而中国美术则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熏陶。

因此,比较研究应该首先从历史背景出发,找出两者的共性和差异。

(二)理论比较中西美术学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西方美术重视形式,而中国美术注重意境和笔墨功夫。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深入研究两种美术学理论,以明确两者的不同之处。

(三)艺术表现比较中西美术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目的和主题也有差异。

西方美术注重表现个性和感情,而中国美术更注重表现颜色和意境。

这种差异可以从风格、题材、技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二、意义(一)传承和发展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可以促进中西方美术的交流和融合,并有益于中西方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种美术的共性和互补之处,为学习和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促进文化交流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艺术的表现方式和内容往往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深入研究中西方美术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有助于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三)促进美术教育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对美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善用中西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把握两种美术的不同之处,使得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各自的特点和魅力,从而为美术教育的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综上所述,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和意义在当今的世界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交流、传承和发展、实现美术教育创新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美术比较研究
作者:任昆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4期
[摘要]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分别建立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中国花鸟画在漫长是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备的审美体系,同样,在西方画坛上的静物画也是如此。

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的比较中,要以宽广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索,认识和发现其中内在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花鸟画西方静物画比较
一、起源与发展比较
1.中国花鸟画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花鸟画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石器时代,原始人用石刻或陶器表现着日常的生产生活,所见所感。

隋唐五代之后,花鸟画逐渐独立成科,成为中国传统绘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花鸟画在隋唐以后开始繁荣发展,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重要时期,花鸟画日渐成熟。

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鼎盛时期。

明末至清朝,花鸟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近现代,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花鸟画融合了西方绘画思想,技法等,新的民族特色花鸟艺术形成并发展。

2.西方静物画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静物画源于欧洲,在起源上,西方的静物画与中国的花鸟画大致相同,可追溯到爱琴文明中的陶器彩绘、壁画等。

早期的静物在欧洲的美术史中不过是人物画中的背景和道具,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的倡导使艺术的关注转向人的自身。

于是,静物画逐渐的从人物画的从属地位中发展起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

二、美学思想比较
中国花鸟画与传统文化紧紧相连。

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乐”、“美善”、“德治教化”等。

表现在艺术审美中,就是提倡以宗法社会的道德精神为美为本,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

道家思想主张返朴归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截然不同,哲学、科学被应用到了艺术领域。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之源,事物的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美与数的和谐。

如著名的“黄金分割定
律”。

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艺术的“摹仿说”,明确的肯定了艺术的本质是摹仿,艺术不仅是对现实的摹仿,而且更为真实。

由此看来,在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中,东方的审美思想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而西方则侧重于对现实的再现,追求理性。

三、表现题材比较
广义上的花鸟则是除了人物、山水之外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水果蔬菜等。

画家用独特的目光赋予小生灵鲜活旺盛的生命力。

徐渭,明末一代花鸟画大师。

他往往赋予所绘事物强烈的主观感情,直抒胸中意气,他的作品震撼人心,极具感染力。

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所呈现的“动”不同,从“静物”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它突出的是“静”。

西方静物画通常描绘的是采摘后的花卉、蔬菜瓜果、死后的飞禽走兽甚至是标本等。

四、画面构成语言比较
1.构图比较
中国人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构图观,在对构图的把握中可以概括为“灵活”。

中国花鸟画多采用“折枝法”和“截取法”构图,“折枝法”是由枝头折取一枝用来写生,“截取法”则是在花草繁密的变化中,截取其最美的一角或一段作为表现内容。

西方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构图中也表现出来,西方静物画采取组合的方法,有目的的将物品进行排列组合,以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来处理画面的关系。

2.造型比较
中国画花鸟画的造型中注重的是“线”的应用,繁复的事物往往通过几条富有生命的线条就表达了出来。

通过在造型上的似与不似,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西方静物画注重写实,对现实的再现。

以真为美,追求逼真。

强调通过光影色彩的变化对比,真实的再现对象。

3.色彩比较
用墨,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

中国花鸟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

一个画家成功与否往往离不开用墨,齐白石画虾妇孺皆知,他的作品墨色浓重清淡把握妙到绝处,他笔下的虾通透明亮,栩栩如生。

西方的静物画则是在调色盘上调出颜色,再在画布上进行涂抹,追求色彩在不同光影下的变化。

同是使用明暗手法,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和质感。

追求色彩质感的逼真。

结尾
纵观中西艺术,无论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同如何不同,都是艺术家对艺术独特的理解,引领人们走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花鸟画注重绘画内在情感的表达,西方静物画注重外在事物的表象,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不一样的艺术风格,都为世界艺术的发展史上添加了别样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油画家工作是报告——解读静物》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1版
[2]《美学教程》贾涛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