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乐西公路:血肉筑成的抗战路】

【乐西公路:血肉筑成的抗战路】战略通道中国版图犹如一只雄鸡,西南边陲的云南恰如鸡腹。
在这只雄鸡的鸡腹柔软处,关系民族生死、国家存亡的历史,相隔700多年竟然惊人地重复。
19世纪中叶,蒙古人进攻南宋受阻于长江天险,忽必烈绕道川康进击云南,企图南北夹击四川,夺取战略大通道长江上游,然后顺水而下,势如破竹直入华中华南。
20世纪中叶,日本人在华中华南发动一系列会战未达到战略目的,借道缅甸突袭云南,既使中国腹背受敌,又可切断运送大部分援华物资的战略通道滇缅公路,以迫使中国投降。
这两次发生在中国西南边陲的重大战役,都围绕着一个目的:夺取战略通道。
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早已成为中国抗战的永恒记忆,而同一时期修筑的一条连接滇缅公路的抗战公路——乐(山)西(昌)公路,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公路建筑史上最悲壮的一页”,被文学家称为“用中华民族血肉筑成的长路”。
这条路在蒋介石的6次严令下完工,修筑公路的技术人员在手记中这样写道:“抗日卫国一寸山河一寸血,筑路架桥每米工程每米魂。
”其修筑过程的艰辛与惨烈可想而知。
乐西公路的修筑,始于中国半壁河山沦陷,日军狂轰滥炸陪都重庆,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候。
它起自乐山王浩儿,止于西昌邛海湖畔的缸窰,全长525公里。
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这条公路连接了滇缅公路、中印公路,支撑驼峰航线,成为构建抗日大后方基地公路网的一条重要战略通道。
此路自1939年5月开始路勘,至1941年底全线通车,共征集了川康地区彝汉等各族筑路民工20多万人。
由于缺粮、疲劳、疾病、工伤等原因,伤亡人数多达3万人,其中死亡4000多人,平均每公里便有8人献出生命。
至今,在乐西公路最艰险的路段蓑衣岭、岩窝沟,荒冢和残骨仍不难寻觅。
惊险的跳跃去寻访这一段老路的念头,在我心中由来已久。
2012年6月,乐西公路正式通车71周年,我终于踏上了这条抗战公路。
乐西公路自乐山跨青衣江,经峨眉、龙池,再傍大渡河北岸经新场、金口河后,突然跳跃似的脱离大渡河,朝西北方向遁入有“东方的诺亚方舟”之称的大瓦山逶迤险绝的群山,继而翻越多雨多雾、高寒缺氧、渺无人迹的蓑衣岭,穿行崖陡壁绝、深渊大壑、人称“魔鬼住所”的岩窝沟,再折向西南回到大渡河畔的汉源,继续傍大渡河至石棉。
血肉共筑抗战生命线

用锄头挖土,再 用竹 箕把泥土运到公路边倒下 。挖掘泥 土容易,可挖掘岩 石就麻 烦 了,一般是 由石 匠来承担 。 钻子敲击在岩石上, 一下又一下,石 匠们水滴石穿似 的 在岩石上开凿 出一个 圆孔,然后装上火药进行爆破 。对 新修公 路的压 辗则采取 这样 的办法 : 由石 匠把一块 大石 头做 成一个石磙,二三十人 拉着石磙来回辗压公路,直 到 能行车 方可。直到现在,这样 的石磙在 公路 沿线都随
由于工人生活 、住宿和卫 生条件 十分恶劣,工程进 度 曾一度十分缓慢 。怕 生病的工人们在进行混凝土浇灌
时, 即使 工作 到 晚 上1 点 , 也 要 不 辞 辛 苦 地 到 山上 去 住 0
宿 。为了加 工进程 ,桥梁施工相关负责人采取改一 陕施 天 吃 两顿饭 为三 顿饭 ; 改太 阳 出来之后 上班 为提 前上
时 严 重 缺 医 少 药 的 情 况 下 , 一 天 就 死 了好 几 人 。 石磙 有
工,6 日建成 ,跨径9 米 、载 重7 5 月5 0 . 吨。功果桥 建成
后 不 久 , 惠 通 桥 即开 工 建 设 。徐 以枋 通 过 多 方 努 力 , 找
到原 桥梁 设计 图纸 ,改 为跨径8 米 、载重1 吨 的悬 索 4 0
兼程 的筑路群众 ,分 别来 自汉族 、白族 、傣族 、景颇族 等十 多个 民族,老人 、妇女、孩子齐齐 出动,施工人 数
最 多 时 超过 了2 万 人 。 O 地 势 险 要 、 时 间 紧 迫 、 条 件 恶 劣 , 当 时 穿住 行 中,皆可 充分感 受 :
缅路 沿 线 , 开 始 了史 无前 例 、艰 苦 卓 绝 的 筑 路 历 程 。
民工们不仅每天要 工作1 、1 个小 时,劳动 强度相 3 4 当大,还经 常面临死亡的威胁 。在滇缅公路云龙县境 内 某地势险要处 的施 工过程 中,一个工作积极且胆大 的民 工,把绳子 吊在腰 问拴 于一棵树上,在石崖开辟道路, 其他4 民工 见后也学 着这个 办法, 把绳子 同拴在一棵 个
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读后感

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读后感
这滇缅公路啊,可不是一条普通的路。
它就像是从无到有冒出来的一个奇迹。
在当时那种艰苦得要命的条件下,物资匮乏到不行,工具也是少得可怜,但咱们中国人就是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你想啊,那是用血肉筑成的路。
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渗着劳工们的汗水或者血水。
这些劳工啊,来自四面八方,有普通的农民,有各行各业的小人物,他们就像一群蚂蚁似的,齐心协力。
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那就靠双手,靠肩膀,靠简单的锄头、畚箕这些简陋的家伙事儿。
这其中的艰辛,我现在光想想都觉得可怕。
可当时的人们呢,没有退缩,就那么咬牙坚持着。
就像一场超级艰难的马拉松,大家都知道终点很重要,那是抗战物资运输的生命线啊,要是没有这条路,咱们在战场上就少了很多补给,那可就危险了。
这些筑路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
也许他们很平凡,在平常的日子里就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老百姓,可是在这个大工程面前,他们展现出了无比巨大的力量。
他们就像一颗颗小小的螺丝钉,虽然不起眼,但是少了任何一颗,这个叫滇缅公路的大机器就运转不起来。
这也让我想到,咱们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从来就没怕过。
不管是多高的山,多深的沟,只要认定了一件事,就会想尽办法去完成它。
滇缅公路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它不仅仅是一条连接中缅的路,更是一座用中国人的坚韧、勇敢和牺牲精神铸就的丰碑。
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特别自豪。
这条路上承载的不只是汽车和物资,还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灵魂呢。
血肉铺就的滇缅公路记忆保山

血肉铺就的滇缅公路记忆保山滇缅公路(中国段后改称昆畹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起点为昆明,终点为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从昆明至畹町,全长959. 4公里。
滇缅公路修建过程分东西两段;东段由昆明至下关,长434. 8公里,于民国24年(1935)12月完成土路通车;西段由下关至畹町,长524. 6公里,于民国26年(1937)12月动工,至民国27年(1938)8月完成。
保山地区各族人民为修筑滇缅公路西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血肉铺就的滇缅路保山地区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历来是滇西的重镇,但长期以来交通不便,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北到昆明需走二十二个驿站;南出畹町,也有七个驿站。
因此,1935年底,滇缅公路的昆明至下关段通车后,云南省政府就准备修建滇缅公路西段。
最后决定滇缅公路西段从保山经龙陵、芒市、到畹町界河入缅。
修筑滇缅路的妇女儿童滇缅公路西段从下关至畹町,路长524.6公里,工程浩大。
为了加紧修筑,实行分段施工,除较大的桥梁、涵洞由政府派人修筑外,其余由凤仪(今大理市属区)、大理、蒙化(今巍山)、漾濞、永平、顺宁(今凤庆)、云龙、保山、龙陵、腾冲、镇康、昌宁等12个县和潞西、梁海、陇川、莲山、瑞丽等五个“设治局”划段包干完成土方工程。
各县(局)每日在路民工人数,最多的是保山县,每天须有28000人,总计要求17个县(局),每天须有115000民工上路工作。
20万民工抢修滇缅路1938年2月2日,全线全面动工。
沿途所经之地,大都是高山峡谷、急流险滩。
各族民工丢下地里的庄稼,舍弃挣钱糊口的活计,自带口粮和工具,义无反顾地汇集到筑路工地。
他们自己上山割茅草搭窝棚,有的住在山洞里,一张席子一堆草就是他们的床,一把野菜一撮杂粮就是一天的饭。
人力碾石压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在没有任何安全和医疗保障的条件下,用锄头、手锤、钻子、撬棍、十字镐、石碾、石滚等原始工具开山筑路。
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读后感

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读后感你能想象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什么高科技的机械,滇缅公路基本上就是靠着普通老百姓的双手和血肉一点一点地“抠”出来的。
这可不是什么轻松的活儿,那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一场超级大工程。
那些修路的人啊,他们就像一群无所畏惧的勇士。
有老人,有妇女,还有孩子,他们可能都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但是他们知道,这条路必须得修。
为了把侵略者赶出去,为了能让物资顺利地运进来,他们就拿着简陋的工具,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簸箕一簸箕地运土。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满是汗水和泥土的脸,能看到他们瘦骨嶙峋却充满力量的身躯。
这哪里是在修路,这简直就是在用生命书写着不屈服的誓言。
妇女们可能在家里原本是操持家务的,但是在这儿,她们扛起了和男人一样重的担子。
孩子们虽然力气小,可也在尽自己的一份力,就像一群小小的火苗,汇聚在一起就成了熊熊大火。
滇缅公路就像是一条生命线,它连接着希望。
每一寸路面都浸透着那些修路者的血汗,甚至是生命。
在修路的过程中,肯定有无数的危险,可能一不小心就掉下悬崖,或者被山体滑坡掩埋,但他们没有退缩。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和他们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安逸了。
有时候我们可能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抱怨个不停,比如说做个作业嫌累,干个工作嫌苦。
可人家在修滇缅公路的时候,那是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了。
我们真应该好好地向他们学习,要有那种为了目标勇往直前的劲头。
这条公路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要道,它更是一座丰碑,铭刻着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顽强和勇敢。
每次一想到这条公路的背后有着这样一群伟大的人,我就觉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得好好珍惜。
而且我们也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想那些用血肉筑路的先辈们,然后咬咬牙,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读后感400字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读后感400字
我是个男孩,所以看到书中那些关于女人、关于妻子和母亲的故事时感触很深。
这本书叫《血肉筑成的滇缅路》,记载了1942年,以保山为中心,由数万名中国军队官兵以鲜血和生命筑就的一条抗日战争生命线。
在生命线上留下一段又一段不朽的史话。
那时的滇缅路修筑的不仅是一条公路,它更像一座用精神和意志铸造而成的桥梁,联结着那些在滇缅战场上不畏牺牲的英雄们与祖国、家乡。
一个个生命、一声声叹息、一缕缕白发……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这片土地前赴后继,浴血奋战。
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爱国的伟大情怀值得我们去歌颂、去传承!我们也要学习书中的英雄: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们都能克服,因为他们心中有着祖国。
是啊,正是这样的爱国情怀,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让我们能够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战争中,人们只想保护自己,不顾别人。
- 1 -。
苏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血肉筑起的滇缅路》教案

教案:《血肉筑起的滇缅路》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滇缅公路的历史背景、修建过程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技能培养: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先辈英勇无畏精神的敬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课程内容安排: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或展示一组滇缅公路的老照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教师引导:“同学们,眼前这条蜿蜒曲折、布满历史痕迹的道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与国际援助之间最重要的生命线——滇缅公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那些用血肉筑起这条生命线的英雄们的故事。
”二、历史背景介绍(约10分钟)•讲述内容:o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沿海港口相继沦陷,国际援助通道被切断。
o战略意义:滇缅公路成为中国获取外部援助(尤其是军事装备和物资)的唯一陆上通道,对坚持抗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o地理挑战:从云南昆明到缅甸的腊戌,全长1146公里,途经高山峡谷、原始森林、瘴气弥漫的热带雨林,建设难度极大。
三、滇缅公路的修建(约15分钟)•分组阅读: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史料片段(如修建工人的日记、新闻报道、回忆录等),进行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o艰辛历程:讲述工人们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用简陋的工具,甚至手工挖掘,克服重重困难修建公路的故事。
o民众参与:强调不仅是专业工程队伍,还有大量当地民众自发参与,形成了全民动员的壮观景象。
o牺牲与贡献:介绍因修建公路而牺牲的工人和民众,以及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
四、滇缅公路的作用与影响(约15分钟)•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数据展示滇缅公路运输的物资数量,如每月平均运输量、关键物资的种类等。
•战略意义:o军事支持:大量武器、弹药、汽油等战略物资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有效支持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课件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第二节把滇缅公路与长城相类比有什么作 用?
• 概要说明了滇缅路的巨大 的工程量; 全凭人力修筑; 工 期短、完成迅速。
• 使读者对滇缅路及其修筑情况有了一个总的基本的认识。
• 三、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来营造气氛和现场感。比如第二部 分,劳工工棚的简陋、恶劣、艰苦的特点。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这篇通讯被人评价为最能体现萧乾“新闻 敏感” 的作品,请简要分析哪些方面体现 了他的敏感?
• 1.敏锐地认识到了滇缅路的修建的新闻价值,把一条路放到抗战 全局的高度去衡量,引导人们关注战略补给线的重要意义。(牺 牲有意义)
事业。 • 二、赵阿栓及其伙伴 • 意外牺牲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三组人物
• 三、金塘子那对夫妇:规定外的一个炮眼,一家三口丧命。 • 不计报酬,乐于奉献 • 任劳任怨,不畏艰难 • 无私忘我 ,赤诚爱国 • 朗读妻子死亡的描写,感受作者营造的悲壮气氛以及作者的无
缘比崇敬之情。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这篇通讯的三个部分各自的视角是什么? 这样的组织使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
• 第一部分罗汉们,以全景的角度介绍路的修筑情况,塑造了筑路 劳工的群体形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 第二部分桥的历史,选取典型工序最为艰难的桥梁的修筑,表现 滇缅路血肉长成的特点。
• 第三部分历史的原料,从人的视角,选取典型的劳工形象来突出 筑成的特点。
• 使文章结构形成了从面到点,从事到人,从概述到具体,从群体 到典型个体的特点。
• 2.能敏锐地关注到普通民众所做出的奉献,发掘出其中所体现的 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修建惠通桥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写工程艰难的?
• 1.自然环境的恶劣 • 2.修筑的艰难 • 3.恶劣的生活条件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自然环境的恶劣:
• 水急滩险:怒江在踞势之险峻、脾气之古怪全国闻名 • 山势陡峻:害得汽车呜咽喘吁三小时的高黎贡山 • 气候异常:山上披雪,山下怒江温度热到118度
• 作者回忆幼时初次涉足罗汉堂的经验,以罗汉形象的庄严、 肃穆、诙谐带给自己的震撼,来类比筑路工人艰苦卓绝地从 事一项伟大工程带给自己的感动。
• 这是作者独特的个人感受,使评论带有鲜明、强烈的个性化 特点。
•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对劳动者的敬仰之情。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第二节把滇缅公路与长城相类比有什么作用?
战事业。 • 二、赵阿栓及其伙伴 • 意外牺牲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三组人物
• 三、金塘子那对夫妇:规定外的一个炮眼,一家三口丧命。 • 不计报酬,乐于奉献 • 任劳任怨,不畏艰难 • 无私忘我 ,赤诚爱国 • 朗读妻子死亡的描写,感受作者营造的悲壮气氛以及作者的
无缘比崇敬之情。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 使文章结构形成了从面到点,从事到人,从概述到具体,从 群体到典型个体的特点。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萧乾的通讯“基本上是用文字从事的写生”,作者 是如何扣住血肉筑成这一特点来描写的?
这篇通讯的三个部分各自的视角是什么?这样的 组织使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
• 第一部分罗汉们,以全景的角度介绍路的修筑情况,塑造了 筑路劳工的群体形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 第二部分桥的历史,选取典型工序最为艰难的桥梁的修筑, 表现滇缅路血肉长成的特点。
• 第三部分历史的原料,从人的视角,选取典型的劳工形象来 突出筑成的特点。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萧乾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作者及写作背景
• 萧乾 北京人,记者、作家、翻译家
• 滇缅路:中国政府1938年开始修建滇缅公路。公路与 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首都仰光港。滇 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 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 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 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为什么选择桥梁的修筑来表现“血肉筑成” 的特点?
• 在筑路过程中桥梁的修筑是最为艰难的,选取典型材料更有 表现力。
• 挖土铺石凭的还仅仅是傻力气,桥梁和崖石才是人类血肉的 吞噬者。
• 车轮下咯吱吱压着的有人骨啊!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 惠通桥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主要后方通道滇缅公路过怒江的 唯一桥梁,位于龙陵县境内。于1935年1月14日终于将土练 桥改建成纲缆吊桥,成为滇西惠通第桥一座钢缆吊桥,人车可通行。 1937年,抗战爆发,为支持全国抗战,国民政府抢修滇缅路, 为让桥与赶修中的滇缅路配套,又将桥改建成10级荷载公路 桥,1939年2月通车,惠通桥成为滇缅路上的咽喉桥梁。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修筑工程的艰难:
• 有哪些工种?重点写的是什么工种? • 铁工(印度人);木工(粤人); 石 工(云南人);负木料者。 • 1.寻觅运输木料艰难(半年/10个月),7.8天,几百人,近百
人…… • 2.炸崖修路艰难:120个昼夜,数万工人。美丽的死; 惨烈的死。 • 3.无形的死神威胁——瘴毒(贪婪的死神路工死于此的一县五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阅读“历史的原料” 这一部分,思考问题
• 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哪些人物作为历史的原料?这些 人各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题?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三组人物形象
• 一、龙潞段上的老人 • 60高龄,全家三代参与; 自觉宣传抗战 • 临死时安详的笑容 • 这是一个非常有民族觉悟的老人,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了抗
修建胜备桥是通过哪些方面写工程的艰难的?
• 1.通过修建过程来写 • 筑坝--淘水--筑围坝--下桥基 • 2.选取典型事件——遭遇洪水 • 不仅突出了工程的艰难,更写出了劳工付出的生命代价。 • 比如:可怕的魔手——壮烈惨绝的一晚——绝望的哭喊——
34个伙伴被卷走。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惠通桥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 1937年底滇缅公路开始修建。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 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 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 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 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对于中华民族的 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 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 从开工到通车,相隔仅仅9个月,举世震惊。
• 概要说明了滇缅路的巨大 的工程量; 全凭人力修筑; 工期短、完成迅速。
• 使读者对滇缅路及其修筑情况有了一个总的基本的认 识。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第三节,作者写车行在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 把筑路工比作罗汉,从不同的外貌、神情、年龄 、性别等方 面描写了筑路工人的群像。
• 特别强调了小罗汉们,把他们和同年龄的洋人娃娃对比,突 出他们劳作的情境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罗汉堂是什么样的?会给人什么感觉?为什么从 罗汉堂写起?(用意)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一种莫名的沉甸压在呼吸器官上”
六百,腾越石工一半生还)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生活条件的艰苦:
• 路途遥远 • 山路艰难崎岖 • 住处低洼潮湿 • 工棚简陋 • 生活物质匮乏(乞讨谋生)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桥的历史总结
• 桥梁的修筑最为艰难,选取最为艰难的胜备桥和惠通 桥的修筑作为写作材料,表现滇缅路血肉筑成的特点。 非常具有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