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萧乾

合集下载

吆喝1_精品文档

吆喝1_精品文档
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1. 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 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2. 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 春、夏、秋、冬。
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点 写的是什么?
• 重点写夜晚。 夜晚的吆喝声,作者写了哪几种?
• 卖馄饨的、卖硬面饽饽的、唱话 匣子的(没吆喝)、算卦的、乞 丐。
“馄饨喂——开锅!” 破折号表示什么?
• 表示声音的延长。 请你学一学卖馄饨的吆喝声。
写卖馄饨的,不仅写了吆喝声,还写
了独特的卖法。请找出来,读一读。
• 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 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 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 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 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 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 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要薄,馅儿要 大。
语文 八年级 下册
吆喝
作者
感知

阅读1
阅读2 阅读3
归纳
扩展
这是一个传奇 式的人物
萧乾
资深记者 作家、翻译家
1935年燕京 大学毕业照
二战时在欧洲当
随军记者
1943年放弃学位投 身新闻。二战中作为唯一 的中国记者,驰骋欧洲战 场,亲历腥风血雨,目睹 了纳粹的灭亡。之又采访 过联合国成立大会、泼茨 坦会议、纽伦堡审判纳粹 战犯,写下一批著名通讯, 名重一时。
属于侧面描写。作用:
1.突出“吆喝”的美妙动听,富有情趣, 引人入胜。
2.自然地引出“吆喝”,行文自然,轻 松自如,如风行水上,如随意聊天。
阅读 3-10 自然段
总领这一部分内容的是哪一句?
•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 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 没个停。

萧乾“为人生的人生采访”

萧乾“为人生的人生采访”

萧乾:“为人生的人生采访”作者:来源:《今传媒》2010年第06期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蒙古族。

祖籍黑龙江省兴安岭地区,生于北京。

1926年北京崇实中学学习,参加共青团,任崇德中学学生会主席兼校刊编辑。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

1931年任英文周刊《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文艺版主编,翻译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

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 ,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毕业。

开始任《大公报·文艺》主编,并兼旅行记者。

1939年受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邀请赴伦敦任教,同时兼《大公报》驻英记者,1942年入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当研究生,进行英国心理派小说研究。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燃然遍英伦,1944年放弃剑桥学位,毅然担任起《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随军记者,成为当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在战火迷漫的欧洲,他随英军几次横渡过德国潜艇出没的英吉利海峡,到达过美、法两个占领区的战场,也曾随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进入刚刚解放了的柏林。

从苏、美、英三国首脑讨论战后问题的波茨坦会议到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再到联合国成立大会,这些重大的历史性场面他都报道过。

每当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历史,这位老人总是感到很自豪。

正是他使当时的中国及时了解到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他创作了大量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剑桥书简》、《矛盾交响曲》、《血红的九月》、《伦敦三日记》、《银风筝下的伦敦》等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1946年回国继续在《大公报》工作,兼任复旦大学英文系和新闻系教授。

他的作品反映的题材虽重大,但并不以对政治、军事的观察和分析见长,而是善于从比比皆是的细节描写入手,娓娓道来,将英国人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形象地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魅力在其中。

萧乾《冷眼看台湾》

萧乾《冷眼看台湾》

冷眼看台湾“建设新的台湾”是高调先保持好根基方是正经萧乾一弧形的悲哀作为今日中国一个国民的厄运,莫惨于这个赤裸裸的事实:除了足迹未涉过的非洲莽丛,出了中国门槛,举目莫非乌托邦。

不说恍如隔世的欧、美,一片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南洋正用安定与繁荣吸引着中国的阔老,香港的华人显然比广州的同胞享受着几百倍以上的政治自由,然而连为日本剥削榨取了半世纪的台湾,一样经过九年的战争经验(轰炸,封锁,征敛)。

仅仅一水之隔,而情况也竞和这块为三民主义滋润了二十载的中因本土相形之厂,如此的不同!由上海而台湾,再由台湾而广州。

这个弧形的飞翔,给我的刺激太深刻了。

一边物价像风筝般升腾,槛楼的妇孺白天橡苍蝇般翱着肥胖的行人,晚上像垃圾般倒在大公司的冰冷台阶上,三轮车抽着签,交易所在水泄不通,工厂的烟囱由低微烯嘘而断了气,只要有一杆利枪,吃喝,什么都不愁。

然而愁什么?大屠杀已在肇始。

谁也没安定,谁也是能抓点什么,就抓点什么。

连开学校的也像米店烟铺老板般高抬知识价码。

杂志封禁,文人逋逃,黄色的文化和官方的训词填满了智慧的真空。

冷呵,冷呵,我有什么穿什么,还哆哆嗦嗦在龙华机场的坪角,无助的望着灰黯的天空。

当机翼斜过草山,轮胎触到台北的土壤时,那温暖岂仅是气候的?论整洁,那真像由法国最肮脏的一个村镇进入了瑞士;宽坦有条理的马路旁绿着树群。

太平洋的春风温煦地吹来。

不但博物院,音乐厅,图书馆的门前没有上刺刀的武夫驻守,连长官公署要地,也没有穿军服面挂凶相的保镖人。

(日本时代就没有)我感到了舒服,友谊,因为我感到人民在这里是被信任着。

店窗比不上上海南京路的辉焊,美国货稀少得令我这上海客通身失了重心。

(台人俭朴是原因第一,本身能制造是第二,不迷信西洋货是第三。

)矿开了,油吸出来,甘蔗榨成了糖,硅沙石灰做成了水泥,豆饼变成了肥料,湖水运用成了发火发力的电——这里.天赋是被享受了。

中午尖笛—鸣.像潮水般男女工人由厂口涌出。

十天的巡游,没遇到一个乞丐,(也没遇到几位巨富或暴富)台北市府无须抽签或使用水龙机枪,因为人工也有了出路。

民国四大女记者研究

民国四大女记者研究

内容摘要
然而,女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首先,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许多女在求职过程中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这使得她们的就业机会和 职业晋升受到限制。其次,社会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新闻 行业中,女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成绩,这使得她们在事业发 展中更加艰辛。
一、萧红:勇敢追求自我价值的 文学才女
一、萧红:勇敢追求自我价值的文学才女
萧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和女,代表作品包括《生死场》、《呼兰河传》 等。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然而却选择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她曾在多 所大学就读,最终投身文学创作。萧红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探 索,同时也反映了她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在爱情经历上,她曾与多个男性有过 情感纠葛,但最终选择了与萧军共同度过了一段动人的时光。
三、女西医在社会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挑战
其次,女西医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方面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例如,面对 瘟疫和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女西医需要挺身而出,承担起防治和救助患者 的重任。然而,由于她们在卫生防疫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相对有限,往往面临着巨 大的压力和困难。
四、女西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四、女西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内容摘要
通过对历史资料和现有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女的职业身份认同和个人 身份认同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她们通过从事新闻工作实现了经济独立和社会 地位的提高,进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交网络和职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她们 往往强调自己在新闻业中的性别优势,如更具同理心、更善于发现细节等,从而 在职场中树立独特的专业形象。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民国时期,女的出现为新闻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性别 与职业身份认同的独特视角。本次演示将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深入研究,探讨性别 与职业对其身份认同的影响。

中外名记者研究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182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九年十月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二、课程内容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

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

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对我国从20年代前后和30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

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篇,约300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张季鸾,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总主笔,是一位著名的记者和报刊评论家。

银风筝在飞翔——从《银风筝下的伦敦》看萧乾的战地报道

银风筝在飞翔——从《银风筝下的伦敦》看萧乾的战地报道
想 要 表达 的思 想产 生认 同。萧 乾的 战 而作者 让 自己对 战争 中弱者 的无尽 同
的原稿 ,或什 么 纪念 品 ,木 乃伊 般站 民众 的悲 欢离 合 ,因而更容 易对 作者 无尽 期望与爱在作 者笔下融汇在一起 , 此 一句 ,作者 通 过对 水 、花草 、人 的 地 报道 正是 因为 有 了这种对 细节 的细 情 尽情 流淌 在纸 上 ,进一 步增 强 了报 生 动刻 画 ,营造 了轻 松 的氛 围,展现 腻 刻 画而 产生 的强 烈 的代 入感 ,获得 道 的感 染力 与亲 和力 ,赋 予报 道生命 了伦 敦人 民面对空 袭 的较 为乐观 的态 了 国内 民众 的普 遍认 同认 同 ,产 生 了 的力 量 。
而 减少 了” 入手 ,表现 了伦 敦人 民在 然 后 ,突然 跃下 ,把 自己当作 炸弹 , 苦难 中乐观抗 争 的精 神 ,更 通过 细腻 试验洞 口的安全 。” 的笔触展现 出萧乾别样 的报道特色 。
1 语言运用灵动俊逸 ,文学功底深厚
太人 及 中 国水 手工 人麇 集地 方。炸死
报道名篇。他的战地报 道富有特 色,从 《 银风筝下的伦 敦 》这篇他 的代表作 中我们就可 以品味萧乾这种别样的报道魅 力。 关键词 :萧乾 ; 《 银风 筝下的伦敦 》;战地报道特 色
《 银 风 筝下 的伦 敦 》写 于德 国法 个人 物鲜 活灵 动 的生命 。文 中这种精 对他们 的关怀 。 西 斯对 英 国伦敦 进行 连续空 袭轰 炸之 彩的细节刻 画比 比皆是 :
生 活 细节 ,通过 形象 的描 绘 ,赋予 每 受难 者 又不 吝 同情 ,字里 行 间充满 了 他 的报道 中不仅 会对 战场 现实情 况做
6 5
出详 细报道 ,更会 对发展 走 势做 出判 表 现 出 自己对 战争未 来走 向的预测 并 小人 物 的眼、嘴去 看去 听 战争 ,凸显 断 ,思 考富 有延 伸性 。例如萧 乾在 本 给予 民众 以信 心 和勇气 :虽 然此 时 的 的是 人 民的抗争 精神 ,抒 发 的是对 未

人生的采访者——萧干的战地文学创作

人生的采访者——萧干的战地文学创作

读者在“ 轰炸时, 也有许 多趣 闻”在 最 ,
漆 黑的 日 , 敦 还 能 笑。 一栋破 屋 、 子 伦
送奶 的小车、 重机上全 悬着饱经风 举
霜的 国旗 , 颓壁上写着种种谐句。
是华林的《 新英雄主义》 。从这本书去
拓 展 他 的视 野 , 自己也 梦 想将 来做 现
化 的人物个体和细节 , 为人们展 示 了
机 轰炸 下不 忘 美容 的 英 国妇 女 , 至 甚
去世后 , 对他怀有深厚好 感的英国人
对他 的 文 学 创 作 给 予 了很 高 的评
价。英 国《 晤士报} 9 9 3月3 泰 19 年 1 日的报 道 中写道 : 萧乾是 中国战前 “ 最优秀的文学天才之一” 他的文学之路起 步很早 , 回忆 他
说, 自己走进 文学 圈子 , 因隔墙见 只
二,I
二! ! 坚曼兰 曼兰 坚 望! 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 ・ ・ ・ 屐 觅 影
茸 乾无疑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他
i 、 没有放 弃过他 的 文 学创 作 。 l从
他说 , 感觉的愁远 深于他们 , 我 我愁
的是这迷 离扑朔 的生命 。在从 事新
闻工作 的 日子 里 , 撰 写 并 出版 了多 他
战题材 , 却善 于从细 节描 写入 手 , 他
以 多彩 的笔 墨 , 现 了战 时 英 国伦 敦 展
许 多书 , 贪婪地 阅读 。他在这里读到 了一本对他 的生活非常有影响的书 ,
五花八 门的景 象, 将英 国人顽强不屈 的精 神 面貌形 象地表 现 出来。通过
他 敏 锐 捕 捉 到 的那 些 看似 微 小 、 活 生
常客 , 林徽 因客厅里的作 家后 来成 了

《枣核》教案6篇

《枣核》教案6篇

《枣核》教案6篇《枣核》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__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难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文本引读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整体感知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蹊跷()() qiā( ) 指一算故弄xuán( )虚mǎ nǎo( )( ) 姹紫yān( )红殷切()匀称()镶嵌() lí ba( )( )2、__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3、读完全文,你认为能表达__中心的一句话是文中的哪一句?五、研读探究1、__的前六段有没有交待同窗要枣核的用途?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在同窗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3、这篇__,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六、品读鉴赏结合课文思考下列句中的“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七、应用拓展: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崔涤《望韩公堆》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

--班彪《北征赋》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杜甫《枣核》教案篇2[教学目标]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亲历欧洲风云
• 萧乾西行的当天,纳粹向波兰发动了攻击, 英国和法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 战正式爆发。 • 1940年到1941年,萧乾写下大量的特写作 品,如《初访伦敦》、《血红的九月》、 《矛盾交响曲》、《银风筝下的伦敦》等, 表现了时常处在德寇飞机轰炸下的英国民 众,种种顽强的战斗行为,反映了战时英 伦面貌和民族精神。
萧乾在欧洲战场上的报道是对欧洲战况的 记录,也是对国内人民抗战的鼓舞和支持。 他对英伦人民精神面貌的描写,是对战况 的报道,也是为了告诉中国人民,我们并 不孤独,我们要坚持。
三、投身新中国建设
• 萧乾这一时期的新闻特写,主要是面向国外读者 用英文撰写的。同时也应某些媒体之邀,用中文 写过一些新闻特写,报道“新中国对妓女、旧警 察和乞儿流氓的的改造,反映党对人民内部细致 耐心的工作”。 • 在反映开国初期新中国巨大历史变革的特写中, 萧乾关于土地改革的报道尤为突出。 • 1956年起,萧乾将工作重心移回新闻采写,从东 北到西南,从内地道边塞,走访了工厂、农村、 牧区、农庄,获得众多生活素材,写下位数可观 的新闻特写作品,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人民文 学》等报纸上。
萧乾与《大公报》(1935—1939)
《大公报》是萧乾走出校门后的 第一个岗位,也是萧乾一生工 作最久的地方。它为萧乾提供 了实现种种生活理想的机会, 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记者这一 行当,广泛接触生活,以从事 创作。
萧乾对于大公报副刊的理念
1“文艺副刊对许多作家来说,都起过摇篮作用。同时,不少 早期作也编过报纸副刊并使之成为发表作品的重要园地。 评判一个副刊,首先应看它发表过些什么作品— —尤其看它发表过多少青年作者的处女作” 2萧乾明白,报纸副刊先天的局限性正在于篇幅小而完全没 有弹性,无法在短期内系统地展示它独特的社会作用。 “我们了然副刊占不上文坛的上席,但也从未藐视其应有 之职责与价值。”他倡导报纸副刊应安于自己的平凡和寂 寞,用有分量的作品,任劳任怨地、于潜移默化中体现自 己的价值。这一思想反映了萧乾更加冷静、全面地审视报 纸副刊。
谢谢观看!
• 傅光明说:“未带地图的旅人”的由来源 于他(萧乾)在1929年 和杨刚的争论。他希 望自己能有像鲁滨孙那样漂泊,浪漫 的历 险,不带地图照样可以走路。他的出发点 是,大千世 界,光怪陆离,无奇不有,我 要的就是这种人生的体验、 去采访人生。 当时他的这种理想还是梦幻式的,但他的 幸 运也就在于,回顾90年的人生道路,他 真的做到了。
3萧乾更多地把《大公报》副刊向“非个人”的方向 引导,不论小说、诗歌、散文等普通文学作品, 还是书评、作品评论、文艺新闻,他都特别要求 内容本身的客观、理性,不趋炎附势,不逐潮赶 浪,一切以作品质量为评判标准。他曾提出《文 艺》的传统之一是尽量不登杂文,所登文章要求 是“分析的”、“理智的”,不捧不骂。而且, 所有评沈从文和萧乾作品的书评都一概不登。 “编者对自己有一告诫,即永不用自己的东西占 刊物地位。” 4最终,萧乾为《文艺》确定了“高质量、多品种、 重新人、通信息”的编辑理念。
萧乾的旅行记者生涯
萧乾的新闻采写活动曾前后出现过三次高 潮时期:一是抗战初期,他走遍岭东各县, 一直走到缅甸,写出了为数甚多的反映国 内抗战热情的特写作品;二是旅居欧洲期 间,作为大公报的一名特派记者,写下了 大量反映二战期间欧洲风貌的战地特写; 三是1949年至1956年,他亲眼目睹并亲身 感受着新旧中国翻天复的的的变化,采写 了众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闻特写作品。
一、抗战初期
• 萧乾有意识地以记者的眼光和笔触描摹状物, “对塞外城市作广泛的社会观察,不求对某些具 体的人与事有详细的了解,只求对当时塞外各地 的社会状况和生活风貌有真切的把握”。 • 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萧乾的创作达到了高潮。 他由上海辗转奔波武汉、昆明、香港、岭东和中 缅边境旅行采访。如《湘黔道上》、《贵阳书 简》、《一个爆破大队长的独白》、《刘粹刚之 死》等。
• 同年秋天,萧乾到岭东地区进行旅行采访。 这次走访,“使他看到了抗战的黑暗面, 他以记者的笔,向有关方面发出有力的呼 吁,以制止有悖于民族利益的蠢事。”如 《岭东的黑暗面》。 • 1939年春,萧乾做了他在国内阶段的最后 一次旅行采访。他来到中缅边境,采访滇 缅公路的筑路民工,写出“国内新闻特写 中的鼎力之作”《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三、坚持进步的编辑方针
萧乾认为所编的刊物应对社会进步起积极作用,这是萧 乾在报刊编辑活动中一贯坚持的。《文艺》“原先它穿的 仿佛是士大夫的长袍马褂……我经管后,新一代作家群 成为中坚力量,可以说穿的是学生装。在香港复刊后不 久,学生服也穿不住了。随着大时代形势的演变,刊物 换上了戎装”。 1938年8月13日,萧乾在香港《大公报· 文艺》复刊词 中说:“《文艺》过去从不登萎靡文章,现在仅仅那 样就不够了,我们要把文章变成信念和力量。”《文 艺》刊登了大量反映战争、宣传抗战、鼓舞斗志的文 章。
• 1943年,6月,萧乾放弃即将到手的硕士学位, 挂出大公报驻伦敦办事处的招牌,搜集重要信息, 迅速及时地把欧洲战况的最新消息拍发给国内读 者,正式开始驻外记者的工作。 • 1944年6月,萧乾去盟军军部领取了随军记者证,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一名中国记者, 亲眼目睹比并报道了法西斯帝国的灭亡。人们推 崇萧乾的战地特写,是“对欧洲情形最具权威的 报道,它不但是报告文学,更是欧洲发展史的重 要见证。


• • • • • •
• •
1947年,特写集《人生采访》出版。 1954年5月,与文洁若结婚,她是他第四任妻子。 1956年,译作《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好兵帅 克》、《大伟人江奈生· 魏尔德传》出版。 1957年,错划为“右派”。 1962年,译作《里柯克讽刺小品选》出版。 1964年,摘掉“右派”帽子。 1966年,被揪斗,抄家,所藏图书、研究资料及 文稿全部丢失。 1978年,开始着手翻译易卜生诗剧《培尔· 金特》。
• • • • •
1939年9月赴欧,开始了7年海外生涯, 一边当老师,一边做《大公报》驻英记者。 1943年,为奔赴欧洲大陆采访战局, 而放弃了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的硕士学位。 1944年秋,领到随军记者证,成为这 时中国“在西欧战场上唯一的记者”。 1945年3月,赴美国旧金山采访联合国 成立大会。7月,采访波茨坦会议。10月, 赴纽伦堡采访对纳粹的审判。 1946年3月回国。
萧乾对《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改革
一、以创新之举措增强刊物的功效 从遵循办刊宗旨和考虑读者接受这两方面出发,萧乾不断 想法开辟新的栏目以充实活跃版面,并不断发挥其积极作 用。萧乾改变《小公园》先前在版面编排上随意、不设专 门栏目的做法,他给《小公园》编排了新的栏目,如“文 艺通讯”、“名著介绍”、“文艺短论”。萧乾还开辟了 三个专栏:“文艺新闻”、“读者与编者”、“书报简 评”。经萧乾的精心编辑,《小公园》的“文艺新闻”传 递健康的文艺信息,保持高雅严肃的特色,促进文学的进 步与繁荣;“读者与编者”促进着编者与读者的交流与谈 心,给读者以帮助与指点,鼓励读者写更多好文章;“书 报简评”让读者了解哪些是好书,如何读好书,既为读者 提供信息,又给读者起指导作用。
• 1979年平反,确认“右派”为错划。4月编选 《萧乾散文特写选》,并写长篇文学回忆录《未 带地图的旅人》作为代序。5月开始着手编辑《杨 刚文集》。杨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传奇女子。 • 1980年,发表又一篇文学回忆录《一本褪色 的相册》。 • 1982年,发表散文《挚友、益友和畏友巴 金》,发表其又一篇长篇文学回忆录《在洋山洋 水面前》。 • 1987年5月,《北京城杂忆》出版。 • 1989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 1990年8月,与文洁若开始翻译《尤利西 斯》,历时四年。 • 1999年逝世。
新闻人萧乾
一个未带地图的旅人
2010106033 张继英
萧乾的生平


• •

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蒙古族。为遗腹子。 11岁时丧母。少年家境贫苦,有一位美裔堂嫂给了他英 文启蒙。 1928年冬,应同学之邀,去汕头一中学教国语。次 年春天,与一小学女教师相恋,初恋以悲剧告终。其成 名作中篇小说《梦之谷》就 是根据这个真实故 事而写成的。暑假进入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班。 1930年,因采访而结识沈从文。 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得到斯诺的赏识。 在沈从文编的《大公报》“文艺”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 说《蚕》。年底结识巴金。 1938年,发表中篇《梦之谷》。
二、重视编者、作者、读者的互动 萧乾于1935年7月进入天津《大公报》接手通俗副 刊《小公园》,他要改变其消闲、散淡、老气横 秋的稿件 录用原则等,从文章水准、内容与形式、篇幅等 方面要求作者提高创作技巧和艺术水平,并比喻 道:“好的文章,像一切好的艺术品一样,一看 便能辨认得出,像尊名窑出的磁器,好的文章有 着一种光泽:也许是透澈的思想,也许是奔放的 想像,在死的文字丛间焕放着美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