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简介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作者简介 四

初中语文作者简介 四
•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 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 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 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3] 1963年,发 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 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 推选为顾问。
藤新一”之名取自他的名字。
萧 乾
作家简介
•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肖秉乾、 萧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 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 大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 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 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等人编 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 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 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二战时期整 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 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
•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星新一
星新一(ほし しんいち,1926.9.61997.12.30),本名星亲一,日本现代 科幻小说作家,被誉为“日本微型小说 鼻祖”。1926年9月6日生于日本东京, 父亲是制药公司经理,曾赴美留学,还 创办了药科大学,并担任过参议院议 员。星新一曾就读于日本东京女子高 等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念完中学后又 考入东京大学农学部园艺化学系,毕 业后进入东京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 代表作包括《ボッコちゃん》、《悪魔のい る天国》等等。此外也有写实作品。他 在日本与小松左京和筒井康隆并称“御 三家”。1997年去世。作品收在《星新一 作品全集》中。 《名侦探柯南》中的“工

原创1:第18课 吆喝

原创1:第18课 吆喝


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明净雅居 中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璀灿灯光下引 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呢?
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 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 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作者对老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情 感呢?
作者难忘的仅仅是这诸多的吆喝声吗?
感受民俗文化魅力萧乾Fra bibliotek大街小巷的
给声什 大让么 伙你样在 学至的你 一今叫的 学难卖记 。忘吆忆
?喝中 ,
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 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 家。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 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 根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 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 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 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萧乾 《北京城杂忆》
“近来我又想:一个城市要赶上时代,有些东西就得忍 痛牺牲掉。什刹海吃不着河鲜了,七月节也不再放荷灯。要 现代化,就得扔掉些东西。然而也不能全扔光了啊!”
——萧乾《北京城杂忆》
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民俗文化是一片土地,一座城市烙印在我们身上的 标记,是我们的感情的根系,灵魂的家园。如果把一片土 地,一座城市的记忆全扔光了,我们就不在属于这片土地、 这座城市,我们再从何处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故土 呢?让我们把这片土地,这座城市的记忆留存下来吧,让
它们成为我们对文化最温情的顾盼回眸。 这是一位有良知的作家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吆喝啊!
这样的热情与责任感,正是对“吆喝”这一种民俗文化 的尊重与传承!
民勤十大美食歌

翻译名家萧乾

翻译名家萧乾
翻译名家
——萧乾
简介: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 日),原名肖秉乾、萧炳乾。北京 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 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 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 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 埃德加· 斯诺等人编译了《中国简 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 集。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 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 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 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 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 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 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 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 次大战》,1994年这部百万字译作 问世即获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外国文 学图书一等奖。

翻译题材观:“选定自己最喜欢的作者”;反对合译、 抢译和无原则的重译

萧乾先生认为选择其他译者忽略了的但不该忽略的作家的作品 进行翻译对弥补空白有好处,但好的翻译不能这么产生。“纵 使狄更斯的作品多么缺乏译者,一个不能掌握他那悱恻和幽默 文笔的人也是翻不好的。倘若自己对海洋没有亲切的感受,提 笔去译约瑟.康拉德的小说或奥尼尔的戏剧也很难真切生动。一 个译曼斯菲尔德的人也应具有那样纤秀细腻的心灵。翻译不仅 仅是拓版;为了传神,对原作必须融会贯通。因此最妥帖的办 法就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和自己有着同样的情趣或类似 的生活经验的。”





翻译思想:

翻译标准:“首先是看对原作感情(而不是在字面 上)上忠不忠实”;翻译方法:“不要硬译”
萧乾先生有时用温度来区别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科技翻译是 冷的,容不得灵活。文学翻译是热的,(“热”指的是情感), 而译诗是热度尤其高的。因此科技翻译只能也只准许照字面译, 而文学翻译不能限于字面。谈到翻译标准,萧乾先生认为“衡 量文学翻译的标准首先是看对原作在感情(而不是在字面)上 忠不忠实,能不能把字里行间的(例如语气)译出来。倘若把 滑稽的作品译的一本正经,毫不可笑,或把催人泪下的原作译 的完全没有悲感,则无论字面上多么忠实,一个零件不丢,也 算不得忠实”。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标准突出了对“信”的理 解与强调,但在翻译实践中,他并没有因为强调“信”而忽略 了“达”与“雅”。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要忠实于原作

萧乾

萧乾

• 具体考察萧乾小说中的距离性 质,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
• 1.是童年视角小说,主要表现 为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心态上 的差异和对立。《篱下》、 《矮檐》、《落日》。“无心 的烧猪”。
• 2.是戏剧式的摹仿讽刺小说,表现为主人公 与其他人物、潜作者、读者在情感道德上 的对立、分歧。
• 《邮票》、《栗子》、《一只受了伤的小 猎犬》。“让艺术和社会良心自己去找妥 协、求水平、结姻缘。”
• 刘西渭:“他用力来体味全部的人生,不 是倾心于一个现象,便抹杀掉另一个的存 在,最后得出一个不公正的结论”。力求 全面地去体察现实人生,不做简单的道德 价值判断,不从现成的观念出发去演泽生 活,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而且也是艺 术家所应持的态度。
• 萧乾在创作中比较明确地意识 到“艺术之崇高处恰在于心理
《果园城记》
• 还乡者马叔敖所讲述的“凄凉而亲切”的 小城故事。
• 爱乡与厌乡的情绪纠结:

• 我缓缓向前,这里的一切全对我怀着情意。久违了呵!曾 经走过无数人的这河岸上的泥土,曾经被—代又—代人的 脚踩过,在我的脚下叹息似的沙沙的发出响声,一草一木 全现出笑容向我点头。你也许要说,所有的泥土都走过一 代又一代的人;而这里的黄中微微闪着金星的对于我却大 不相同,这里的每一粒沙都留着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 的生命。
《果园城》艺术特征
• 一、他改以前的“生活戏剧化”为“生活 散文化”,实现从“戏剧化”向“生活化” 和“散文化”的转变。
• 二、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真实的表现他内 心的爱恨情愁。他的笔轻松自如地往来于 “我”重回果园城后的所见、所闻、所忆、 所感和所思之间,显得自由、随意而从容。
• 三、在《果园城记》里作者仍 采用了过去惯用的讽刺,但只

《枣核》教案6篇

《枣核》教案6篇

《枣核》教案6篇《枣核》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__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难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文本引读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整体感知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蹊跷()() qiā( ) 指一算故弄xuán( )虚mǎ nǎo( )( ) 姹紫yān( )红殷切()匀称()镶嵌() lí ba( )( )2、__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3、读完全文,你认为能表达__中心的一句话是文中的哪一句?五、研读探究1、__的前六段有没有交待同窗要枣核的用途?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在同窗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3、这篇__,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六、品读鉴赏结合课文思考下列句中的“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七、应用拓展: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崔涤《望韩公堆》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

--班彪《北征赋》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杜甫《枣核》教案篇2[教学目标]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萧乾《吆喝》

萧乾《吆喝》
这些吆喝声是按时间顺序组织起来的。先按 “从早到晚”的顺序来介绍,再按“一年四季”的 顺序来介绍。
课文11—13自然段是评议性文字,分类别对吆喝声 进行赏析,从中找出代表作者看法的语句。
评议一: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 以也得变着法吸引顾客。
评议二: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 的低而深沉。
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 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 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 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 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 哪些叫卖者,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没个 停”的叫卖声。因为,只要看看“白天就更热闹了, 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 你门前展销”一句就可知要一一列举这种种叫卖声 几乎没有可能。于是,作者只有择其要者加以简介。 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 作。
(2)过渡自然,结构严密。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
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 贩的叫卖。”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 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 喝”。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 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 乞丐。
评议三: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课堂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从中 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介绍了北京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 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以及音 韵节奏等。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 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在介绍这 些吆喝声时总体上充满了怀念之情,那种对往事 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 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口 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有一点点地惋惜。

吆喝公开课

吆喝公开课

硬面-----------饽饽
喝了蜜的大柿子! 葫芦儿--------刚蘸得 烤白薯哇真热乎 小玩艺儿赛活的 卤煮喂,炸豆腐吆 冰棍儿----------三分嘞
【吆喝】 哎 这斗大的西瓜 你就船这么
大的个块儿咧 吃了呗呶快来哎
润嗓子 甜嘞 这两个 大俩哎

烤白薯哇
热乎呃
硬面—— 饽饽啊
葫芦儿 葫芦儿冰糖多呵 【吆喝】 大糖葫芦儿呵 蜜来哎 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 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 哎 大糖葫芦儿呵 哎 扛串儿 哎 小朋友 扛串儿 大糖葫芦儿呵
三、悟吆喝,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
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跳 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映吆喝人生活处境的 关键词句。
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 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 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四、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1、曾如此鲜活地飘荡在老北京 城胡同院落里的吆喝,如今怎 样了呢? 2、最后一段“现在北京城倒还 剩一种吆喝”,你从中读出了 作者回想这记忆中的吆喝声时 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老 北 京 记 忆
吆 喝
萧 乾作者简Leabharlann :萧乾(1910年1月27日
――1999年2月10日)
原名萧秉乾,生于北 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 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 家、作家。主要作品有 《梦之谷》、《人生百 味》、《莎士比亚戏剧 故事集》、《北京城杂 忆》等。
掌握重点的字的读音: 招徕( Iáі )钳形( qіán ) 铁铉( xuàn) 囿于( yòu )隔阂( hé ) 小钹( bó ) 佐料( zuŏ )饽饽( bō ) 兜里( dōu ) 雪花酪( Iào )海棠( táng )卤煮( Iŭ ) 嘞( Iei ) 蘸( zhàn ) 山楂( zhā ) 荞麦( qiáo ) 马趴( pā ) 荸荠( bí)( qí) 馄饨(hún )( tún) 秫秸杆(shú)( jie )

●萧乾

●萧乾

●萧乾己回英国去了。

萧乾的后半生还是比较幸福的。

共和国后,他名声不好,还带着个孩子,却遇到了翻译家文洁若,终于建立了一个温馨家庭。

两人于1954年结婚,共同走过四十五年,直到萧乾去世。

文洁若很爱萧乾,写有大量回忆文章。

民国女子,很多都是学校迷。

王树藏和萧乾结婚,却仍保留着读书的权利。

婚后不久,她便赴日本读书。

七七事变,王树藏回国,与失业的萧乾逃难到武汉。

正在编中小学教科书杨振声和沈从文收容了二人,一起度过艰难的8个月。

这也是他俩相处时间最长的一次。

1938年8月,小两口辗转到昆明。

王树藏改名王育常,进西南联大历史系,萧乾只身赴香港编港版《大公报》文艺副刊。

王育常相貌端正,诚实,朴素,大方,少语,是公认的好姑娘。

她和陈蕴珍成为莫逆之交。

形影不离的两人搬出女生宿舍,受邀住在沈从文家的一间房子。

一度,这里是文坛一景:陈蕴珍埋头给巴金写信,王树藏捧读萧乾的香港来鸿——因为视力不济,她总将信举在眼底下,友人笑其是闻信。

一间狭小的屋里盛开着两朵文艺爱情花。

后来翻译〈呼啸山庄〉的杨苡加入,铿锵三人行形成联大独特风景线。

陈蕴珍最小,王育常遂以小三子呼之,这个打着浓浓友情烙印的昵称后来演变成了萧珊。

陈蕴珍总是喊王育常姐姐,她的确像邻家姐姐,对男女同学关怀备至,大家便都唤其姐姐来。

可想而知,王育常的亲和力有多强。

恩师沈从文、铮友巴金都对王育常抱有好感。

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个像红高梁般朴实、黄金作心肠的好姑娘。

商人重利轻别离,好姑娘王育常重读书而轻别离。

轻的直接后果是她损失了一代才子,一朵花未绽开便凋零,一段恋爱尚未来得及开展便夭折。

萧乾就读崇实时,一个美国教育家曾对学校的一部分学生进行智力测验,萧乾的成绩最好,属于超常智慧。

他的情商更高。

他的心灵深处有丰富的情感矿藏,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叶子未必愿意充分挖掘。

萧乾一直对小叶子抱着歉,他定位于是自己遗弃了小叶子。

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不竟然。

小叶子在婚姻中其实一直包着黄老的无为而治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