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的创作历程

合集下载

吉林省长春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吉林省长春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9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本试卷包括两道大题,共28道小题。

共6页。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口口口口口。

(《诗经·蒹葭》)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杜甫《春望》) ;4.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孔子见贤思齐,以贤为师,曾有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求教的佳话。

《论语》中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6.真诚的友谊不会因离别而愁苦,不会因距离而淡漠。

只要心怀挚情,千山万水不再遥远。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对此是这样表述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7.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月,感月之阴晴圆缺,悟人之悲欢离合,从而生发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8.梁衡说:“好文章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

”《岳阳楼记》就是这样的典范,范仲淹在此文中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政治理想提炼为: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震寰宇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京派小说主要内容:1、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总的创作倾向。创作

京派小说主要内容:1、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总的创作倾向。创作

京派小说主要内容:1、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总的创作倾向。

创作倾向: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

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

2、废名与芦焚等其它京派小说作家(1)废名主要作品,特色和贡献及其影响(2)芦焚主要作品与艺术个性。

(3)萧乾、林微因、李健吾(4)“京派”的历史变迁一、京派及其主要作家“京派”是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文学的独立与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

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授与大学生。

这是不同于在上海商业文化中生存的文人,而是一群学者型的非职业化作家。

他们既反对左翼文学将文学从属于政治的文艺观,又反对海派将文学商业化的功利主义,是维护文学纯艺术性立场的理想主义者。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萧乾、芦焚、林徽因、凌叔华等人,另外文艺理论批评家有朱光潜、李健吾。

京派文学的主要文艺阵地有:1930年5月创刊于北平的《骆驼草》,接续《语丝》的余续;天津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由沈从文主编,成为京派文学开展期的重要文艺刊物,其1936年颁发的大公报文艺奖获奖人多为京派文学代表;1934年靳以、卞之琳与巴金、郑振铎合办《文学季刊》、《水星》等;1937年5月京派刊物《文学杂志》创刊,由朱光潜主编,一如既往的标榜京派文学“自由生发、自由讨论”的原则。

二、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三、京派小说的特征1,首先是独立的文学立场,文化保守主义色彩2,诚实、从容、宽厚的审美感情注意挖掘出普通人生命的庄重与坚忍,特别是女性的纯良。

主张个人自由,情绪内敛,理性节制。

3,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小说体式抒情体小说讽刺体小说文化小说:探索民族性格心理。

四、京派主要作家及其创作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1924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读书期间开始创作。

[整理版](一)“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

[整理版](一)“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

(一)“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答:(1)“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如下: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东北开始涌现一批创作以抗日为主题的小说家。

他们是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白朗、罗锋、骆宾基等人,时称为“东北作家群”。

(2)“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如下:1932年1月,李辉英发表以反日爱国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长篇小说《万宝山》;不欠(久),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丰年》、《人间集》,集子中的小说太多描写东北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抗日武装斗争。

1933年,萧军、萧红在哈尔滨出版短篇小说合集《跋涉》,受到东北文坛重视。

1934年,萧军创作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0月,他们到达上海。

次年,这两部小说由鲁迅列入他主编的《奴隶丛书》出版。

同年,舒群、罗烽和白朗也先后流亡到上海,着手创作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舒群创作了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战地》和中篇小说《秘密的故事》,罗烽创作了短篇小说《第七个坑》,白朗创作了短篇小说《生与死》,这些小说都反映了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精神。

端木蕻良创作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于1935年在上海出版。

他于1936年初到上海,创作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并发表了《紫鹭湖的优郁》、《浑河的急流》等短篇小说。

骆宾基于1936年5月到上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边陲线上》。

于是,1936年在上海形成了一个东北作家群体。

同年,上海的《作家》、《中流》、《文学》、《光明》、《海燕》和《文学界》等文学刊物,比较集中地刊载了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罗烽和白朗等东北作家的作品。

萧军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上海生活书店为东北作家群出版了《东北作家近作集》,收有李辉英、舒群、罗烽和白朗等人的作品。

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后,东北作家相继离沪。

他们除创作反映内地生活的作品外,仍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地区社会生活的作品,如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骆宾基的长篇小说《混沌》等,保持了东北作家创作上的特有气质。

萧乾与田园梦_用精神分析法看萧乾小说中的田园梦[1]

萧乾与田园梦_用精神分析法看萧乾小说中的田园梦[1]

第11卷第1期2009年1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Soc i a l Sc i ence of Hunan M ed i ca l Un i versityVol111 No11Jan.2009萧乾与田园梦———用精神分析法看萧乾小说中的田园梦周艺灵(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12)[摘要] 通过细读文本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的“梦的改装”理论,来阐释萧乾小说中的田园之梦特有的内涵。

从成人“移置”为儿童的独特视角,让我们领略到了萧乾小说的单纯之美。

诗意意象的创造和感性语言的运用,使萧乾的小说洋溢着意境之美。

[关键词] 萧乾;田园梦;改装;移置;象征[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09)01-0111-03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把诉诸文字的幻想(即作品),命名为“作家的白日梦”。

他说:“我不能略而不谈幻想与梦的关系。

我们在晚上所做的梦是这样的幻想,我们可以证实这一点。

语言家很早以前就以其无比的智慧对梦的本质问题作了定论,他们还给幻想创造定名为‘白日梦’。

”[1](33)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幻想呢?他答道:“我们可以肯定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

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一次对令人不能满足的现时的校正。

”[1](32)根据梦形成的特点,弗氏认为梦的工作要通过凝缩、移置、象征和润饰四个过程才能把梦的隐义改装成梦的显象。

从弗氏的精神分析法角度看,萧乾的创作幻想即他的白日梦是因为他的某些愿望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从而投入幻想的文字中进行改装。

萧乾创造的田园梦当然也运用了其中的手法。

生长于都市的萧乾并没有乡村的生活经验,然而贫富悬殊的城市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恐怖的陷阱”。

当他认识了沈从文后,京派作家的文化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于是他将精神驰骋于田园乡村,开始编织着自己的田园之梦,“他在作品中明显偏心于乡村的人物、故事和田野风光,他对乡村有一种天然的亲切与自如。

鉴赏萧乾文学作品《落日》中的温情杂感

鉴赏萧乾文学作品《落日》中的温情杂感

《落日》是一篇让人感受温情杂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萧乾笔下的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我们可以深刻领略到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作为我所提供的主题,我将在本文中尝试以从简到繁的方式,以全面评估并深度探讨《落日》中的温情杂感。

1. 初探《落日》《落日》这篇文学作品最初是以独特的笔调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文章开篇,萧乾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落日的静美和温柔。

这种温柔之美,不仅体现在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上,更深刻的是,透过这种温情之美,笔下的人物情感也在悄然传递。

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落日”这个主题词彰显着作品中的温情杂感,也成为我们深刻理解这篇作品的出发点。

2. 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在文章中,作者巧妙地通过对登场人物的情感描绘,使得温情和杂感得以充分体现。

在主人公与父亲的对话中,温馨和亲情在言语间流露。

这种亲情似乎像是落日般柔美,但又带着一丝忧伤和无奈。

这种情感的多维度表达使得文章格外生动和感人,也使得“温情杂感”这个主题词得以深刻体现。

3. 自然与情感的融合作为一名写手,我深深地被《落日》中的自然描绘所感染。

作者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融合在一起,如同落日之下,人的情感和自然景象相互呼应。

这种自然与情感的融合,使得文章在细节描写上更加生动丰富,也更加突显出主题中的温情与杂感。

4.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我对这个主题或概念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落日》这篇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让人产生温情杂感,正是因为它深刻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鸣。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忙碌和疲惫所笼罩,而《落日》正是通过温情和杂感的交织,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温柔与感悟的追求。

我认为这篇作品不仅在技法上娴熟,更在情感表达上深具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结回顾:通过对《落日》的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我们不仅了解了作品中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更体会到了作者对温情杂感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这篇文章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了《落日》这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温情杂感。

忆萧乾先生(2013吉林长春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忆萧乾先生(2013吉林长春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忆萧乾先生舒乙每次走进萧乾先生的书房,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觉得萧乾先生活得很潇洒。

一般的知识分子,活得没有那么潇洒,或者,反过来说,别的人差不多都活得挺苦,主要是精神压力比较大,绷得紧,生活也比较单调,漫什么乐趣。

但是,走进萧乾先生的家就不一样。

萧乾先生在外面永远是西装革履,整整齐齐,一副绅士派头,但是在家里,爱趿拉着鞋,也就是说,一双老布鞋,不好好穿,踩着后帮,趿拉着走,舒服。

衣着也随便,以宽松为好。

并且强调,这是在自己家里,要着便装,怎么舒适怎么来。

他可以最洋,也可以最土。

萧乾先生的家,表面上看,极乱,极拥挤,到处是书,是东西,没有下脚的地儿。

但是,萧乾先生心中有数,要找什么书或者东西,手到擒来,一点都不费劲儿,准知道藏在哪儿。

政府一再劝他搬家,换一套大点的宽敞的公寓,建议了三次,都被萧乾先生拒绝。

不搬,坚决不搬。

搬一次家,少说一年之内,绝对找不着要用的东西,故而,到死也不搬。

地方小,不光不碍事,逢年过节,反而要张扬一下,拉几根绳子在头上,把世界各地朋友们寄来的贺年卡都张挂起来,五颜六色,像万国旗,客人一进门,先吓一跳,这就是萧乾先生的潇洒!萧乾先生有许多小发明。

譬如:书桌上有倾斜的板子,颇像制图版,省得老低头,防止颈椎病;把各种废药盒码在桌边的小板上,左右两行,放眼镜,放别针,放小工具;头上有专门的绳子挂着各种正在写的文稿,一抬头就能找着。

这么一来,萧乾先生的书桌很像一只大刺猬。

体积扩大了许多,张牙舞爪,处处都是机关,可是真实用啊。

客人坐下之后,谈得兴奋了,萧乾先生会出其不意地问:喝什么酒?是威士忌?白兰地?还是黄酒?他要边喝边谈,而且不就东西,白嘴喝酒。

拿出两个小杯子,各倒半杯,边喝边聊。

冬天,在室内,萧乾先生穿得很多,把羽绒大衣披在肩上,难道暖气不够吗?非也,通向阳台的门,是半开的,是要通风吗?非也,说小乌龟呆在阳台上,怕它冻着,开着门给小乌龟一点温暖。

其实,乌龟是冷血的,根本不怕冷。

吆喝

吆喝

(4)作者都评价了“吆喝”的哪些方面?
• 第11段评价了吆喝的内容 • 第12段评价了吆喝的音调
感受“吆喝”
• 请同学们再次找到文中的总起句和过渡句, 读一读,并自己总结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 同座之间进行一下交流。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 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 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 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 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 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 “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 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 介绍从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
感受“吆喝”
(1)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层意。 (2)作者是怎样引出“吆喝”的? (3)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吆喝”? 并找出标志顺序的词语。 (4)作者都评价了“吆喝”的哪些方面?
(1)先请同学们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并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层意,最好采用“ 吆喝”的句 式概括。
• 1-3段是引出吆喝 • 4-10段介绍吆喝 • 11-12段评价吆喝
结语: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 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 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 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 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 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 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 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 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 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 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 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品读“吆喝”
1. 快速跳读全文,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吆 喝”,看看课文的吆喝一共介绍了多少个? 都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试析新闻手段对萧乾小说的渗入

试析新闻手段对萧乾小说的渗入

【 摘
要l萧乾 的记者经历尤其是记者期间从 事的新闻写作 , 小说特别是后期的小说创作手法有着深 对其
捌的影响, 以说后期小说创作融 了新闻手段。他注重“ 可 小事” 以小见大, 通过小的故事情节来体现 当时社会时 代的大背景 , 大主题 ; 群像 式的人物塑造 方式 , 打破 以往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方式的格局 , 以一 系列的人 物特 点来
作 为一名新 闻记 者 , 萧乾熟知 新闻写作通常 是从“ 小
事 ” 人手 , 以小见大 , 取材于小 , 着眼于大。通过小 的新闻 事件来反映大 的社会现实主题 。“ ” 小 是事情小 , 常不起 通 眼, 比较 平凡 , 引不起大家的注意 。“ 是主题重大 , 着 大” 有 较强的普遍性 、 针对性和指导性 。 寓意深刻 , 意义深远 。这
陷的 “ ・ 九 一八 ” 事变 的社会状况 , 体现小说 主人公赵同学 对帝国主义的愤恨 以及那股为家报仇 , 捍卫祖 国的民族气
概。“ 以一枚邮票牵 引出充塞天地的 ‘ 还我山河 ’ 的爱国感
采用 的手段 、 方法在无形中对萧乾小说叙事的渗人 , 使得这

情, 一些场面令人联想到都德的《 最后一课》堪称三十年 ,
新闻报道的基本 表现 手法被萧乾延用到小说 创作当中。
他善于把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平常小事 , 放在大背景 中去识
别、 观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析 , 分 写成 小说 , 映当时的社会 情况 , 反 针砭 时
弊。 表现社会 重大 主题的时代意义。
小说< 邮票》 写了 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出于集 我”
展现小说 中的人物形象; 萧乾采用新闻特写 中常用的电影镜头的写法 , 使小说 故事情节充满动态的镜 头感。新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内容提要 前 言………………………………………………………………1 一、“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的创作历程……………………1 二、“心中唯有祖国和弱者”: 萧乾报告文学的基本主题……………………………7 三、“特写实际上就是用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报导”: 萧乾报告文学的艺术特色……………………………9 (一)“真实对特写比什么都更为重要”……………………9 (二)“我的特写基本上是用文字从事的素描与写生”……11 (三)“艺术加工主要是在剪裁上”…………………………13 结语………………………………………………………………15 注释……………………………………………………………16 参考文献………………………………………………………17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萧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耐人寻味的人物。他早年出身寒微,自幼失怙,靠半工半读,挣扎着求学。在大学读书时他就陆续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跻身于30年代“京派作家”的行列。大学毕业后萧乾即进入《大公报》,开始了职业记者的生涯,并先后到伦敦大学、剑桥大学任教、读书,同时以《大公报》驻欧记者的身份发表大量的二战时期欧洲战场的独具特色的报道,从而名噪一时。建国前,萧乾谢绝了剑桥大学的邀请回到了祖国。短暂的新生活之后,由于特定的时代原因,他被划成了右派,从此在文坛上销声匿迹了二十余年。古稀之年的萧乾终于得以昭雪,重又焕然操觚,发表了大量文学回忆文章和译著,并以耄耋之龄与文洁若开始了《尤利西斯》的翻译工作。直到本世纪的最后一年,萧乾带着未能全部完成的遗憾溘然长逝。 巴金认为萧乾是他的朋友中“最有才气” 〈1〉的三人之一。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教授也称其为现代文坛的“文学奇才” 〈2〉。的确,萧乾作为作家、记者、编辑、文学翻译家,他所表现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但是记者的职业、独特的经历和那个时代急剧变化的历史风云,把萧乾塑造成了一个杰出的“为人生”的作家,使他的人生和创作道路殊异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在他的写作生涯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特写报告,即报告文学〈3〉。虽然这些报告文学并非是萧乾在文坛上唯一的成就,但却使他的创作和人生放射着耀眼的异彩。第一,萧乾从事报告文学的时间很长,横跨现、当两代文学史,其作品在国内外产生过较为广泛的影响;第二,他是一个记者出身的作家,其创作不仅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而且体现着“记者文学”的共同特征;第三,他三十年代的作品与当今时尚的报告文学相比,风格迥异,自成一家,别具丰姿。研究萧乾的创作道路和报告文学作品,评析萧乾在文学上的独特贡献,对于回顾我国报告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是大有裨益的。

一.“未带地图的旅人” 〈4〉:萧乾的创作历程 萧乾1909年出生于北京的城市平民家庭,幼而失怙,“跟着妈妈到处寄居” 〈5〉,渡过了辛酸的童年。他织过地毯,送过牛奶,靠艰难的半工半读勉强维持着非正规的基础学业。1926年萧乾因参加北京崇实中学的CY组 织而被捕,后被学校保释。1930年,他考入燕京大学英文系并开始向报刊投稿。1933年开始在《水星》、《国闻周报》及《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小说、散文。到1938年短短五年间,萧乾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灰烬》,长篇小说《梦之谷》和散文集《小树叶》等。这些小说、散文,多半取材于作者早年的生活经历和见闻,其中有对自己童年寄人篱下的生活的回顾,有对社会底层的“弃妇、洋车夫、老家人和受人歧视的孩子形象”的刻划,还有一部分反映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收买灵魂”麻痹人们思想的现象。现代文学创作中接触帝国主义宗教侵略这一主题的尚不多见。萧乾创作这些小说时能博取各种文学流派的长处,却不“当它的奴隶”。作者善写人,把旧社会中各阶层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心理活动,描摹得栩栩如生;也娴于写景,如对旧北京风土人情的描写,绘声绘色,像一幅目不暇给的北国故都风情画。小说在艺术构思上也比较讲究,情节紧凑缜密,笔墨恰到好处,篇幅不太长,却有较大的容量。作家沈从文对这些作品极为欣赏,“觉得很好”,赞誉其“生气勃勃、勇敢结实” 〈6〉。

萧乾从1936年起,把主要精力逐渐转移到报告文学的写作上。这一转就是四十余年。萧乾的创作体裁的转变,绝非偶然。萧乾在执笔创作之日起就主张写实,他认为“伟大的作品在实质上多是自传的”,“在文坛上有成就的人也莫不是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接近” 〈7〉。他早期的作品也都带有自叙传的性质,在写过自己的经历、生活、感受并收获了累累硕果之后,萧乾感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太浅”,“无知”,“对人性、对社会没有较深刻的理解”,“极难写出忠于时代”的作品,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因此他决定选择“接触人生最广泛的”、“跑江湖的旅行记者”,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他设想以记者这一职业,先“扩展自己生命的天际线”,而把小说创作作为“最终鹄的”;即使将来写不成小说,“至少在这大时代里,我曾充了一员消息的传达者”,把经历中有价值的东西,随时“报告给大众” 〈8〉。于是在大学的最后两年,萧乾由英文系转到了新闻系。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教师是讲授“特写”课程的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最使他受启发的是斯诺关于新闻和文学关系的精辟论述。斯诺认为新闻和文学并不是两码事,新闻是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斯诺常常讲起著名作家狄更斯、萧伯纳早年的记者生涯,强调要当一个好记者就必须有较好的文学修养,而记者可以了解多种多样的人生,这种经历会使创作更具有现实感。在斯诺的启发下,萧乾发现了一条 沟通文学和新闻的理想桥梁——特写(报告文学)。它既是带有浓厚文学色彩的新闻,又是以新闻事件为题材的文学。对于立志写小说的萧乾来说,它不仅是一种从生活中收集小说素材的方法,也是锻炼自己文字写生功力的途径。1934年,萧乾在大学暑假期间,乘坐货车在平绥线上考察了塞外风貌,并写下了他平生第一篇报告文学《平绥道上》,登在《国闻周报》上(1979年把题目改为《平绥琐记》)。这是萧乾写旅行报告文学的开始。萧乾的出手之作,便显示了他善于勾描人生的才能。1935年,萧乾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大公报》,主编文艺副刊。他向大公报社长胡霖提出了想广泛接触社会的要求,得到同意后,兼任了该报的旅行记者。 从1935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是萧乾记者生涯的早期阶段。1935年,他怀着“采访人生”的夙愿,来到了山东和苏北的灾区,翔实而具体地报道了因黄河泛滥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在他所写的这一组文章中,《流民图》有着重大影响。这篇作品以1935年秋到1936年初春黄河泛滥时山东农村的生活状况为背景,塑造了“流民”的群像,描述了灾民的悲惨生活际遇,也用含蓄、曲折、隐密的笔致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水政与赈灾中的种种骗局,表现了作者的正义与良知。《流民图》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萧乾早期的报告文学作品,虽然现实感很强,但由于过多地关注下层人们悲惨的苦难的生活,从而使这一时期的作品被一种抑郁低沉的调子所笼罩。即使在描绘山水的《雁荡山》等作品中,亦有人世的困扰与艰难。正如作者所说:“对那段黑暗的日子,我从不曾粉饰过。主观上,我一直站在受难者一边,用文字把他们的苦难忠实地记录下来。然而,我没有看到一个不会有苦难的新天地。因此,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片哀吟而己。”〈9〉这既是作者深刻的自我剖析,也可视作对其早期作品的一个概括描述。 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的报告文学写作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萧乾在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的旗帜下,改变了前一阶段郁闷的笔调,怀着为被蹂躏的同胞呼喊和向黑暗进攻的真挚情感,一方面歌颂了劳动群众、爱国知识分子和国民党下层官兵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一方面,也揭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限制群众抗日,打击抗日力量的行径。这一阶段,他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较大成功的作品有《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一个爆破大队长的自白》、《林炎发入狱》、《湘黔道上》等篇。写于1939年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中,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西南人民为建成这一工程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精 神和牺牲精神。他们在悬崖上炸石开路,在原始森林中伐木造桥,洪汛、瘴疠、陡峭的山崖夺去了成千上万民工的生命。作者满含真情,以简练的笔触写下了几个令人难忘的形象,真实地表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爱国激情,讴歌他们所建立的不朽功业。1939年,萧乾到岭东地区采访时,意外地“碰上”一起爱国农民的冤狱。他愤笔写下了《林炎发入狱》。由于萧乾翔实地报道了林炎发被迫害的事实,把反动势力的丑恶面目公之于众,迫使他们不得不释放了林炎发。作者也从中体会到了文学为现实服务所产生的力量。 这一阶段的报告文学创作使萧乾深刻地体会到:“一个艺术者正紧要一条坚实的体格以支持工作的久长,一具清澄、健全的心以体解事物内在的魂质,不然,其传达的经验亦是病态的。”〈10〉他正是以清澄、健全的心去感受生活,在民族解放血与火的洗礼中,在严酷的阶级对立的现实面前,分辨出光明与黑暗,对美好的积极向上的事物由衷地歌颂,对丑恶的消极的落后的现象则举笔直刺。 萧乾这一阶段的报告文学的风格发生了很大改变。首先,除了少数作品如《林炎发入狱》属于提供材料、启示读者自己去鉴别、思考外,多数作品的政论性有所加强。他常常就某一社会现象抒写感受,或淋漓尽致,或略作点拨,启发人民去思考更多的生活内容。《湘黔道上》的“三个检查员”一章,就用了好几节文字来谈战时边境检查员应是怎样的战士之后,笔锋一转,便带出与之相反的形象,从而使人们具体地感知了现实的边卡检查是由什么样的官僚机构掌握着。《岭东的黑暗面》结尾的一句话:“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说不上效率;而没有一个廉洁的政府,就谈不上领导。”这既是对岭东所见的国民党党政机构种种丑恶现象的本质概括,又含蓄地启示着人们去思考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来领导抗战。其次,专题性的报告增多了,主题的开掘也更为深刻。报告文学要及时报道生活中所出现的为读者迫切需要了解的事件,要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主题。《一个爆破大队长的自白》写于1938年秋,在我国报告文学史上是较早写敌后游击活动的一篇。作者针对当时有的人对抗战前途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精神状态,报道了八路军在华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根据地的生动事实。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只是把握住生动的题材还不够,还要善于从中提炼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来。《一个爆破大队长的自白》提示了战争最深厚的力量蕴于民众之中、预告了抗战必胜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