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研究和应用新进展
纳米银材料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纳米银材料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和环境卫生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抵抗力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抗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纳米银材料应运而生。
一、纳米银材料的运用纳米银材料是指粒径小于100纳米的银颗粒。
它有一种独特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广泛的用途。
1.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纳米银可以用于制备抗菌肛门喷剂、消毒剂、手术器械、医用敷料和纱布等。
这些产品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和交叉感染,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2. 食品加工领域在食品加工领域,使用纳米银可以制造出高效的食品包装材料,并可以抑制细菌滋生,从而增强了食品的保鲜期。
3. 环保工程领域在环保工程领域,纳米银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废水处理工艺和废气处理设备。
二、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微乳化法、溶胶凝胶法、生物法等。
其中,化学还原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
化学还原法是将银盐还原成银粒子的一种化学反应。
通过在溶液中加入还原剂,可以使银离子逐步被还原,生成小颗粒的银粉末。
这种方法制备的银颗粒粒径较小、分散性良好、稳定性较高,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三、纳米银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纳米银的抗菌性能主要与粒径大小、表面电荷、杀菌机理等因素有关。
在研究中,发现纳米银具有以下几种抗菌方式:1. 破坏菌细胞膜纳米银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它的大量表面活性位点对菌细胞膜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和嵌入力。
2. 杀死细菌细胞纳米银等离子体会促进产生肝氧化酶、DNA的纤维化等缺氧血管新生因子,降低炎症介质的水平,可有效地杀死细菌细胞。
3. 导致氧化损伤纳米银通过与微生物细胞膜和蛋白质等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氧自由基和其他有毒物质,使微生物细胞膜受到氧化损伤而死亡。
总之,纳米银具有独特的抗菌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加工、环保工程等领域。
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纳米银材料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更加明亮的未来。
纳米银研究报告

纳米银研究报告纳米技术是一项前沿科技,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生物技术、多功能纳米材料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意义。
纳米银特别是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其用途日益广泛。
本文将对纳米银的特性和性能进行综述,以及纳米银的应用等进行全面探究。
1、纳米银的形成纳米银是一种金属纳米材料,它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机械搅拌法。
化学气相沉积法利用银离子催化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分解出气相中的银化合物,银粒子形成于表面,从而得到纳米银。
机械搅拌法是以氯化银、冰醋酸等银盐为起始物,并与其他还原剂经高速搅拌后,生成纳米银粒子。
2、纳米银的特性纳米银具有诸多优异的性能,其中表现出的最突出的优势之一,要数它的特异性吸收光谱特征,即它的吸收谱有较强的特异性,更有利于控制吸收的波长,可以根据不同应用做出准确的调节。
此外,纳米银具有抗菌、防腐蚀及磁性的性质。
由此可见,纳米银具有极为优异的性能。
3、纳米银的应用纳米银具有上述优良的性能,因此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用于抗菌和抗病毒方面比较明显。
纳米银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可以有效抑制内膜成分上的细菌,大大增加抗菌效果,并有效抑制病毒的生长。
此外,纳米银也可应用于电子材料,用于提升电子器件的性能,改善传感器的性能,和提高电池的储能量,从而促进电子产品的发展。
4、纳米银可能存在的问题尽管纳米银具有诸多优异的性能,但是它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就是其有毒性,纳米银粒子可能会严重污染环境。
其次,纳米银易于堆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定的厚度,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性能,从而对应用的影响。
5、结论纳米银作为一种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纳米材料,具有多种优良的特性,并在抗菌、抗病毒、电子材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纳米银具有一定的毒性,并且容易积聚,需要在应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因此,未来应严格控制纳米银的生产和使用,以避免在应用过程中的污染和危害。
纳米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b 40000× Bar=100nm
肾小球和肾小囊腔边缘的足细胞足突上发现有纳 米银颗粒,但在肾小囊腔中未发现有纳米银颗粒
37
2周 20000× Bar=300nm
12周 20000× Bar=300nm
24周 40000× Bar=100nm
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纳米银颗粒
38
(2)肝 在对照组和微米银组动物肝脏超微病理
因此为了验证纳米银是否也是通过血液而分布 全身的,在试验中的每个时间点,从各组待杀动 物的股主动脉抽取了1ml动脉血,通过消解定容, 最后利用ICP-MS测定了其中的银含量。
31
血液银含量(ug)
0.1 0.08 0.06
对照组 纳米银1次 纳米银10次 微米银
0.04
0.02
0 2 4 8 12 18 24
33
所以仅根据本试验的ICP-MS的测试结果, 是无法分辨出进入体内的银是以离子形式存在 还是以颗粒形态存在,也就不能判断纳米银是 否具有能够在体内迁移的生物学特性。所以进 一步对各组动物体内各脏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 观测。
34
2.2 超微病理分析结果
35
(1)肾 在对照组和微米银组动物肾脏超微病理
脑 脾肺 0
脑 脾肺
肝 脑 脾肺肾
纳米银1次组 纳米银10次组
微米银组
25
肾脏银含量(ug)
10 9 8 7 6 5 4 3 2 1 0
2
对照组 纳米银1次 纳米银10次 微米银
4
8 12 18 24
时间(周)
图1-8 肾脏银含量变化曲线图
26
肝部银含量(ug)
8 7 6 5 4 3 2 1 0
42
40000× Bar=100nm
三角板纳米银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2095-6835(2023)03-0005-04三角板纳米银的研究进展耿爽,王倩,张润,孟卫(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98)摘要:银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可通过其尺寸和形貌的调控来实现。
三角板纳米银由于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因而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医疗诊断、生物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介绍了三角板纳米银的特殊光学性质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应用,并着重阐述了光诱导法、热还原法、超声化学法和生物合成4种经典方法的制备过程和原理。
关键词:三角板纳米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诱导法;热还原法中图分类号:TQ13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3.03.002银纳米粒子在光学、等离子体光子学和生物传感等领域具有普通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些性质与粒子的大小、形状、组成等密切相关,因而,制备形貌、尺寸可控的银纳米结构对于调控其功能至关重要。
目前已有纳米球、纳米立方体、纳米棒、纳米线、纳米板、纳米八面体、纳米十面体等不同形貌的银纳米粒子相继被制备,其中,三角板纳米银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在纳米材料科学、多相传感、制药、环境检测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
1三角板纳米银的应用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在交变电场的驱动下与入射光共同振荡,这种集体振荡被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与大块固体金属不同,金属纳米粒子的诱导电荷不能沿金属表面传播,而是被限制集中在粒子的表面,这种现象被称为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
三角板纳米银因其结构特殊性,在300~800nm范围内有3个LSPR特征吸收峰,最强的面内偶极吸收峰的位置具有结构依赖性,可随三角板纳米银尺寸、厚度的变化发生位移,因此,可通过特征峰的移动或体系的颜色变化来实现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纳米银粒子的生物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Z HANG Qi n g s h a n ,YUE Xi u p i n g
( C o l l e g e o f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Ta i y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Ta i y u a n 0 3 0 0 2 4 ) Ab s t r a c t Th e me t h o d s a n d me c h a n i s m f o r b i o s y n t h e s i s o f s i l v e r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i n r e c e n t
定 基体 中分散 形成 的宏 观材 料[ 1 ] , 其优 异 性 能取 决 于本 身 独 特的微 观结 构 。纳 米 材 料具 有量 子 尺 寸 效 应 、 热、 电及 催 化 等特性 。 纳米 银 粒 子 具 有 独 特 的物 理 化 学 性 质 , 广 泛 应 用 于 催 化、 光 电学 、 光学 、 生物科学及制药等方 面_ 2 ] 。因此 , 研 究纳 米银 的制备方 法具 有重要 的 意义 。 目前 , 纳米 银 粒 子可 以通
纳米材 料是指 纳米 结 构按 照 一定 的方 式堆 积 或者 在 一
物 利用 , 有 利于 环保 , 植物 叶及 种子 资 源丰 富 , 具 有极 强 的再 生 能力 , 利 用果皮 、 植 物 叶及 种 子 等 的 提 取物 制 备 纳 米 银 粒 子 极具潜 力 。与微 生物相 比, 采用 果 皮及 植 物制 备银 粒 子 虽
纳米银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纳米银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纳米银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摘要: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电子、光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包括溶液法、化学合成法、物理气相法等制备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以及纳米银在抗菌、传感器和催化剂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纳米银;制备方法;应用研究一、引言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尺寸在纳米级别的材料,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纳米银作为一种典型的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导性、热导性和抗菌性能,因此在电子、光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1.溶液法溶液法是一种常见的纳米银制备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还原剂将银离子还原成银纳米颗粒。
常用的还原剂包括氢气、土石污泥和化学物质等。
溶液法的优点是制备过程简单、工艺稳定,但还原剂选择、反应条件控制和产物的纯度都是制备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制备纳米银的方法,常用的是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
溶胶-凝胶法是将金属前驱物通过溶胶-凝胶作用形成纳米银颗粒。
共沉淀法是通过混合合适的溶液使金属离子沉淀形成纳米银颗粒。
化学合成法的优点是可以制备出单分散、规律形状的纳米银颗粒,但其缺点是制备过程复杂、成本较高。
3.物理气相法物理气相法是通过物理的方式制备纳米银,常用的有蒸发法和溅射法。
蒸发法是通过加热源将银粒子蒸发,然后通过冷凝使其重结晶生成纳米银颗粒。
溅射法是通过高能粒子轰击固体靶材将材料溅射到基底上形成纳米银薄膜。
物理气相法的优点是可以制备大面积、高纯度的纳米银材料,但其缺点是设备复杂、工艺难度大。
三、纳米银材料的应用研究1.抗菌应用纳米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因此,在医疗领域中可以应用于制备抗菌纤维、抗菌涂层和抗菌药物等。
纳米银抗菌材料的优点是能够全面杀灭细菌,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纳米银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银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中。
其中,纳米银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纳米银材料的特性和制备方法、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研究趋势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纳米银材料的特性和制备方法1.特性:纳米银材料指的是粒径在1到100纳米的银颗粒,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
首先,它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使得其表面能够与生物分子充分接触;其次,因为其尺寸很小,纳米银材料能够在生物组织中穿透到更深处,为治疗和诊断提供更好的条件;此外,纳米银材料还具有优良的光学、热学和电学特性,可以应用于各种生物传感器、光学成像以及微纳加工等领域。
2.制备方法: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如化学还原法、物理气相沉积、激光烧蚀、电化学法、微乳液法等等。
其中,化学还原法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其通过还原银离子制备纳米银颗粒。
但是,由于化学还原法中存在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因此也有人开始关注绿色纳米银材料的制备,如生物还原法等。
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纳米银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纳米银材料在治疗感染方面的应用纳米银材料具有很强的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的能力,并且可以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烧伤创口感染、牙周病等。
2. 纳米银材料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纳米银材料的高敏感度和优异的光学、电学特性,使得它在生物传感器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如生物分子探测、细胞成像、荧光标记等。
3. 纳米银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纳米银材料可以被作为光热治疗、化疗和放射治疗的载体,以使得其提高了药物的作用效率、减少毒副作用。
同时,纳米银材料也有利于肿瘤的光热治疗,其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局部高温可以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三、未来研究趋势虽然纳米银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其应用,同时也要关注其安全性和环保性。
纳米银临床应用研究进1

纳米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银是一种亮白色金属,可杀灭细菌、真菌和霉菌。
自进入20世纪,I临床应用银化合物杀菌消毒、抗菌消炎逐渐广泛。
如磺胺嘧啶银用于治疗烧、烫伤;在日本,应用含氟化二氨银漱口水防治牙周炎、龋齿、口腔溃疡;美国还推出了一种羧酸银与乙醇复配液,经I临床试验证实治疗泪管炎、阴道感染、烧伤、细菌性感冒、面部粉刺等效果良好;瑞士某公司将硫酸氢银与过氧化氢复配作皮肤消毒液效果良好。
国内、外研究人员将纳米材料和技术与银的特性相结合,研制出纳米银材料应用于各领域,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了纳米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纳米银的抗菌原理纳米银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研制而成的新型抗菌产品,由于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传统无机抗菌剂无法比拟的抗菌效果,且安全性高、效力持久,是一种具有长效性和耐候性抗菌剂。
有关纳米银杀菌作用的原理,多数学者认为,超细状态银表面积极大,在水中呈Ag+,因此纳米银的杀菌作用主要与银离子有关,可与菌体中酶蛋白中的-SH迅速结合,供代谢关键酶失活,使致病菌不能代谢而死亡;其次,纳米银可与致病菌DNA碱基结合并形成交叉链接,置换嘌呤和嘧啶中相邻氮之间的氢键,使DNA变性而不能复制,导致致病菌失活。
纳米银的原子排列表面为介于固体和分子之间的“介态”,这种活性极强的纳米银微粒具备超强抗菌能力,可杀死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致病微生物。
此外,纳米银又是非抗生素类杀菌剂,目前没有任何细菌对银产生耐药性。
2 纳米银在临床中的应用2.1 在外科中的应用2.1.1 在烧烫伤、烧伤植皮中的应用。
磺胺嘧啶银(SD-Ag)作为传统治疗烧、烫伤的银制剂,在溶液中起抗菌作用的仅是Ag+ 。
Ag+ 除了与细菌的一些成分结合外,也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或与Cl-反应而沉淀,导致其抗菌能力下降,而纳米银敷料展示了一种新的银的形式Ag+ 与活性银的结合,可为创面持续提供一定浓度的动态活性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粒子在其他基质上形成薄膜 , 是纳米技术 由试 验 转向 实 际 应用 的 一个 重 要 环节。李 德 刚 等[ 2] 在油酸钠保护下用 NaBH 4 还原 AgNO3 , 制备 了纳米 银粒子 胶体 溶液 , 利 用相转 移剂 NaH 2 PO4 等, 使纳米银粒子在水/ 有机相界面之间形成薄膜 , 形成的纳米银粒子膜可以转移到玻璃等基质上。发 生相转移的原因是在相转移引发剂的作用下, 纳米 银粒子具有了双亲性, 可在水 / 有机界面上成膜, 并 且可以转移到湿的亲水性基质上。同时用石英晶体 微天平( QCM) 定量检测了纳米银粒子的相转移量 , 表明纳米银粒子胶体相转移的程度受相转移引发剂 用量的影响较大。司民真等 [ 3] 用单宁还原 AgNO3 , 在污水条件下制备了纳米银, 用 T EM 、 吸收光谱、 表 面强化拉曼散射 ( SERS) 光谱对该纳米银进行了研 究, 发现纳米银的粒径分布均匀, 平均粒径 11 nm, 吸收峰 422 nm, 常温下 放置 7 个月仍 具有较强 的 SERS 活性。 张庆敏等[ 4] 将 Ag NO 3 水溶液与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 AEO - 7 按一定比例混合, 体系中的 Ag + 被表面 活性剂分子 AEO - 7 还原成银的纳米颗粒。这一过 程中,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既是还原剂又是反应介质 和稳定剂。在合成过程中, 聚合乙烯类表面活性剂 的乙烯基形成了氢过氧化物, 从而有将 Ag 还原成
纳米技术是 21 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兴技术 , 广泛 应用于信息、 生物、 医药、 化工、 航空航天、 能源和国 防等领域, 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纳米粒子是指粒 子直径在 1~ 100 nm 之 间的粒子 , 也称 为超微 粒 子。纳米材料 的优异性能取决 于其独特的微 观结 构。纳米粒子具有小尺寸效应、 表面效应、 量子尺寸 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因而显示出不同于常规 材料的热、 光、 电、 磁、 催化和敏感等特性。 纳米银材料具有很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 在电 学、 光学和催化等众多方面具有十分优异的性能, 现 已广 泛应用 于陶瓷 材料、 环 保材 料和涂 料等许 多 领域
[ 1]
。 当银颗粒被镶嵌在不同的基底时 , 材料
表 现 出与 原 来 完 全 不同 的 电 学 和 光学 性 能 , 目 前 纳 米银 粒 子 的 研 究仍 然 是 热 点 , 应 用 前 景 较 为广阔。
以次磷酸钠 为还原剂、 六偏磷酸钠为 分散剂、
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为保护剂, 在 pH = 1~ 2、 温
溶胶 - 凝胶法 在玻 璃表 面制 备了含 纳米 银粒 子的 SiO 2 薄膜。发现多种因素影响 Ag 晶粒的大小, 主 要包括 Ag 离子的浓度、 镀膜时的提拉速度和热处 理温度等 , 进而会影响发光强度。薄膜中的纳米银 粒子尺寸越小且分散性越好 , 其光致发光强度越高。 通常对 Ag 粒子的光学性能的研究主要局限在 玻璃或水溶液媒介中 , 此时 , Ag 粒子的表面等离子 体共振 引起的吸收峰 在 400 nm 左右[ 17] , 改变 Ag 粒子周围介质就可改变其吸收峰位置, 从而可开发 新的光功能材料。赵高凌 用溶胶 - 凝胶法制备了 含纳 米 级 Ag 粒 子 的 T iO 2 薄 膜 , 对 薄 膜 进 行 了
图 1 纳米银粒子的 XRD 谱 Figure 1 XRD patterns of the product
基使金属阳离子还原。姚素薇等
[ 6]
通 过光还原方
法 , 利用高分子聚合物壳聚糖制备无机相纳米银粒 子。实验中发现, 随着光照时间的增长, 银离子不断 地被还原成新的银原子或纳米银粒子。在局部相区 内 , 高弹性的柔性壳聚糖大分子链段产生热运动 , 它 带动了附近的新生银原子或小的银离子运动 , 从而 聚集成更大的银粒子 ; 同时又由于线性壳聚糖薄膜 内存在相分离结构, 高分子网络的空间位阻作用使 得银粒子的进一步团聚受到限制。调整光照时间, 可得到粒径 10~ 30 nm 的银粒子。半导体表面沉 积贵金属如银等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捕捉光生电子的 有效表 面 改 性 方 法
2003 年第 12 期
杨玉 旺等 : 纳米银研究和应用新进展
9 左 右。另外 又采用
样品。样品呈褐色, 通过 XRA 和 T EM 分析表明在 T iO 2 表面存在金 属纳米银 粒子, 见图 2。沉积 的 Ag 大小并不一致 , 估计粒子直径在 10 nm 以内。
14 cm / min, 热处理温度 450
Y A NG Y u -w ang , LI U J ing -l i ( T ianjin Chem ical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T ianjin 300131, China) Abstract : L at est advances in t he researches in and applicat ion of nanoparticle silver w ere review ed. Diff erent physicochem ical preparation methods f or nanopart icle silver w ere described, including chem ical reduction, photoreduct ion, electrochemistry, sol gel and vacuum st eam - plating. T he applicat ion of nanopart icle silver in antibiotic materials and cat alysis w as out lined and problems w ith it s preparat ion as w ell as development trends in t his field pointed out . Key words: nanopart icle; silver; research; applicat ion CLC number : TQ426. 8; T F123. 7+ 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8- 1143( 2003) 12- 0007- 06
+
。井 立 强 等
[ 8]
利 用 此法 在
ZnO 纳米粒子表面光催化还原 AgNO 3 , 合成了不同 沉积量的 Ag/ ZnO 复合纳米粒子。分析表明, 沉积 上的贵金属主要以原子态为主。他们还初步探讨了 贵金属在 ZnO 纳米粒子表面形成原子簇的原因。 采用有机物为溶剂 , 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水对制 备过程的影响。李宏涛等 [ 9] 使用有机物作为溶剂, 利用光还原法制备纳米银微粉。在适宜的温度、 反 应时间以及反应物浓度等条件下, 从银盐和碘化物 出发制备纳米银微粉 , 并避免了干燥过程中纳米银 粒子 的表 面收缩 硬化。在有 蔗糖 存在 的条件 下, Han M inghan 等[ 10] 利用不同浓度 Ag + 在 T iO 2 上进 行光还原反应, 制备了纳米银载量不同的 Ag/ T iO 2
[ 1- 9]
1
纳米银的制备
纳米银粒子的制备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化学
法有溶胶凝胶法、 电镀法、 氧化还原法和真空蒸镀法 等。化学法制备的银颗粒最小可达几纳米 , 操作简 单 , 容易控制。缺点是得到的银颗粒不易转移和组 装 , 而且容易包含杂质 , 且容易发生聚集。物理法主 要是真空蒸镀、 溅射镀和离子镀等。 1. 1 化学还原法 银离子极易被还原 , 常用的还原方法有化学还 原、 电化学还原和光化学还原。化学还原法是利用 化学反应中的氧化还原方法 , 将银盐中的银阳离子 还原成 原子 银, 从而 制备出 纳米 银粒 子。顾 大明 等
收稿日 期 : 2003- 09- 09 作者简 介 : 杨玉旺 , 男 , 工程师 , 从事催化剂以及载体的研究工作。
8 度 40~ 42
工 业 催化
2003 年第 12 期
条件下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 得到紫红色 ) 3 h, 得到粉末状产物。透
单质 Ag 的能力。纳米银颗粒生长到一定时间后不 再继续增大 , 表明颗粒的长大是自由生成过程, 并不 发生颗粒聚集, 控制体系中反应物的浓度、 含量及反 应时间可得到不同大小的纳米银颗粒, 颗粒的平均 粒径一般小于 10 nm 。郭立俊等[ 5] 利用化学还原的 方法制备了纳米银胶 , 通过研究纳米银粒子与吸附 质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 Ag 钠米粒子表面的结构与 性质。结果表明, 纳米银粒子表面存在一定量的活 性位 , 银粒子主要通过这些活性位与外来吸附质发 生相互作用; 溴离子具有诱导活性位和增加银粒子 表面活性的作用。在溴离子的作用下, 纳米银粒子 与吸附质形成新的复合体 , 表现为复合体新吸附峰 的出现、 吸附质拉曼振动模的增强以及荧光的淬灭。 1. 2 光还原法 光还原法的机理一般认为是在有机物存在下, 金属阳离子在光照的条件下 , 由有机物产生的自由
2003 年 12 月 第 11 卷 第 12 期
工业催化 I NDU ST RIA L CA T ALY SIS
Dec. 2003 Vo l. 11 N o. 1应用新进展
杨玉旺, 刘敬利
( 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天津 300131) 摘 要: 包括化学还原法、 光学还原法 、 电化学法 、 溶胶 - 凝胶法和真空蒸镀等 。 简述了纳米银在抗
[ 18]
图 2 纳米银粒子的 TEM 图 Figure 2 TEM pictures of nanoparticle silver
XRD 、 T EM 和 XPS 等测 试, 发现 在 空气 中 600~ 800 进行热处理可形成含 4~ 45 nm 的金属银粒 子的锐钛矿和金红石多晶薄膜, 银微粒子随热处理 温度升高而增长, 这些薄膜在可用光区有一个较宽 的吸收峰, 且随着热处理的进行 , 该峰变宽且向长波 段方向偏移。 1. 5 激光烧蚀法 利用激光照射金属表面, 制备 化学纯净 的金 属胶体, 即为激光烧蚀法。此法避免了其他方法如 化学氧化还原法中电离出的阴离子或阳离子等杂质 的影响。杜勇等[ 19] 利用 Nd: YAG 激光器 1064 nm 激发光照射金属 Ag 表面, 通过控制光照时间 , 制备 出合适的纳米金属 Ag 胶体。利用 T EM, 对胶体银 粒子的尺寸及形态进行观测表明, 这些胶体为粒径 介于 5~ 35 nm 的纳米体系 , 并对其进行了紫外 -可 见吸收光谱的研究。 Fojt ik Anton 等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