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介绍

合集下载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上巳节、壮族歌圩节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三月三有什么风俗包五色糯米饭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或黄吉、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抢花炮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担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三月三介绍

三月三介绍

三月三介绍
三月三是中国湖南地区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日举行。

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三月三是在周朝时期的皇宫里举行的祭拜众神的大典,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三月三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节日。

广泛流传的民间活动包括:祭祖、踏青、放风筝、赛龟、唱山歌、打秋千、跳神舞、歌舞表演等。

在湖南、广西等地还有舞狮、舞龙和龙船竞渡等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祭祖活动。

三月三祭祖是中国民间的儒家传统,也是中国尊重祖先和追溯历史的象征。

在这一天,人们会提前准备好祭品,如鸡鸭鱼肉、水果、花等,然后整装待发,前往祖坟或祠堂。

在祭拜仪式中,人们有礼贤下士、感恩祖先的做法,向祖先敬奉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以此来追溯先祖的历史功德,感悟人类初心和情感纽带。

湖南以洞庭湖和岳阳楼为代表,广西以龙胜梯田为代表,在三月三这一天,还有许多地方会举行赏花、赏景等活动。

人们会携家带口,一同出行,沐浴暖阳,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在闲暇之余,还可以品尝美食,如蒸羊羔、红菜糟、板脚鸡、米粉、青酒等传统美食。

此外,三月三还是一个重要的婚嫁日。

在古代,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天举行婚礼,以求婚姻美满幸福。

如今,虽然这个传统已被淡化,但还是有一些人会选择在三月三这一天结婚。

三月三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习俗传统的体现,它丰富展现了中国乡土文化的魅力。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个传统节日依然保留了它的独特意义,值得我们传承。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农历三月初三,时近清明,是时天气暖和,大地返青,河水开流,百花盛开,鸟兽发情,求偶而鸣,人也处于激情勃发时期,是外出郊游和求偶欢会的绝佳时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三月三的简介,欢迎大家参考!【1】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

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三月三是广西法定假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上获悉:每年农历“三月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

具体放假时间,将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每年年初确定后公布。

2014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三月初三、初四放假两天,全区放假。

2015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4月20、21(三月初二、初三)全区放假两天,与周末凑成4天小长假。

2016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放假时间为4月9日(周六)、10日(周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初四。

因为今年“三月三”放假时间正逢周末,所以4月8日(周五)、11日(周一)补休,凑成4天小长假。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

每年,广西12个世代居住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壮族三月三”,占全区总人口的54%。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起源介绍)整理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起源介绍)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起源介绍)整理三月三,每到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进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退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

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三月三是什么节日,盼望对大家有关心。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

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去黄帝故里寻根拜祖。

《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春游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季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

黎族人称三月三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

畲族群众云集宗祠,自晨至暮,对唱盘歌,怀念始祖,并采撷乌稔树叶,取其嫩叶汁浸糯米炊制乌饭,款待来宾,以驱邪祈福。

起,“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月三节日起源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

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在壮族(传奇)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

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三月三风俗(作文)壮族传统歌节。

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壮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青年,都开快乐心地穿上盛装来参与,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

广西三月三的由来简介

广西三月三的由来简介

广西三月三的由来简介广西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传统节日,日期在农历的三月初三。

这个节日被广西壮族人民视为春天的象征,通常是一个欢乐、热闹的节日,各种传统活动和庆祝活动在这一天举行。

广西三月三节的由来与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俗信仰有关,是源于古代壮族人民对大地的祭祀和敬畏。

据传说,很久以前,壮族的祖先们居住在广西的大山之中。

那时,他们遭受了许多困苦和灾难,食物也变得非常稀缺。

于是,壮族民间开始传承一个传统的节日——三月三,来祈求丰收和安宁。

在这个节日里,壮族人民会集体举行祭祀活动,以感谢神明的恩赐和保佑。

他们会在山间选择一个开阔的地方,搭建起祭坛,将各种食物、酒水和鲜花供奉在祭坛上。

然后,壮族人民会一起唱歌、跳舞,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歌舞的内容通常是描述他们祖先的传说和壮族民间文化的故事,如《牛郎织女》等。

这些歌舞活动都是壮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三月三节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

除了祭祀仪式和歌舞表演,广西三月三节还有其他多样化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刀竹舞。

刀竹舞是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舞者手持竹竿和刀,配合音乐节奏,表演出精彩的舞蹈动作。

壮族人民相信,这种舞蹈能够驱鬼辟邪、祈求好运。

此外,还有竹筒酒、火龙舞、羌族街舞等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

广西三月三还是壮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时刻。

在节日期间,许多壮族人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饰,并进行民族舞蹈、歌曲、乐器等比赛和展示活动。

这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壮族传统文化的机会。

近年来,广西三月三以独特的节日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许多人慕名而来,一起参与庆祝活动,体验壮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这一天,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都洋溢着欢乐和喜悦的氛围,成千上万的游客将远道而来,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总的来说,广西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承载着丰收和幸福的愿望。

它不仅是壮族人民祭祀神明的活动,也是他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机会。

三月三介绍

三月三介绍

三月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上巳节”或“上巳祭”。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庆祝。

以下是关于三月三的一些介绍:
1. 起源和意义:三月三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平安健康、驱除疫病和邪恶。

这一天也被认为是阳气复苏、万物生发的时刻,人们通过祭祀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2. 习俗和活动:在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在家中或庙宇中设香案、燃香烛、献祭食品等。

此外,还有舞龙舞狮、踏青游玩、草地上放风筝、吃特色美食等传统习俗。

3. 地区特色:三月三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比较著名的有江南地区的草地放风筝、踏青游玩,以及湖北的登山祭祖等。

总的来说,三月三是一个与祭祀、庆祝春天到来相关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崇拜自然和祖先的传统观念,也是人们欢度春天、祈求吉祥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三月三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来历: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

在淮阳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二、风俗:1.农历三月初三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族人拜见祖先魂魄,吃蛋纪念祖先的日子。

2、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

沪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

”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壮族歌圩山歌是最具壮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古往今来深受百姓喜爱。

壮家人通过山歌来记录历史、描绘生活、传情达意等,只要山歌声一响,壮家人就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唱对应答,因而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壮族“歌圩”。

目前,“壮族三月三”歌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三月三”歌圩商标获得了国家工商局的正式授权;武鸣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获得“中国歌圩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

竹竿舞竹竿舞这一舞蹈盛行于多个民族,如壮族、京族、瑶族、佤族等,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已经在壮族人民中传播开来,并且发生演变。

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每逢“壮族三月三”佳节,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苗族苗族斗马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斗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人以马为乐,马为情而斗”。

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初的斗马其实并非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作为一种婚姻裁决举行的。

在苗寨里,如果几个后生都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姑娘不知道选择谁作为自己的伴侣,这时候,苗王就会组织斗马比赛,看哪个后生养的马斗赢了,姑娘就嫁给谁。

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

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

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一、由来三月三,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

据记载,三月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时候的祭祀活动。

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月三逐渐演变成一种庆祝春天到来的习俗。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在三月三这一天会庆祝农耕季节的开始。

他们会祭祀负责掌管农作物的神灵,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和家庭的平安。

这种祭祀活动经过数千年的传承,逐渐发展成了以游玩和欢庆为主的节日。

二、风俗1. 登高祈福三月三的主要风俗之一是登高。

人们会选择一些优美的山峰或高地,登上山顶,俯瞰周围的风景。

登高不仅可以欣赏到美景,也被视为一种祈福的仪式。

人们相信,登高可以让他们的心境愉悦,同时也能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

2. 插柳条三月三还有一个重要的风俗活动就是插柳条。

在这一天,人们会采集柳条并将其插在家中或院子里。

这个习俗起源于古代的柳树崇拜。

柳树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

插柳条的传统认为可以辟邪驱鬼,也可以祈求福运和健康。

3. 赛龙舟赛龙舟也是三月三的重要风俗之一。

龙舟赛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运动,源自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划龙舟。

据说,在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划龙舟寻找他的尸体,并散发食物以防他被鱼虾啃食。

这个习俗后来演变成为赛龙舟的比赛,成为三月三不可缺少的活动。

4. 吃粽子在三月三这个节日里,吃粽子也是一项重要的传统风俗。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豆沙、肉馅等原料制作而成的传统食物。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驱邪,祈求安康。

吃粽子的传统也与屈原的故事有关,因为屈原在投江自尽前,把糯米包成三角形的东西扔进江中,以招鱼虾以免他的尸体被吞食。

5.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也是三月三庆祝活动中的传统表演之一。

这一活动旨在迎接新的一年,驱逐邪恶。

人们会表演舞龙和舞狮,舞动身姿、饶有趣味。

舞龙舞狮还被认为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吉祥。

三、结语三月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庄重而喜庆的节日,同时也是人们欢庆春天、祈福丰收的时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荫动。

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

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幅
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

汉代,三月“上已”被确定为节日。

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

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

宋元时,上已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

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
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

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焦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一一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四说,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
上。

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一一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

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

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这几种传说,虽不是正史记载,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古今各地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歌会。

有的以峒场坡地举行歌圩。

有的在村头搭歌棚接歌手。

有的沿着公路边、寨边举行歌圩。

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

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据初步统计,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

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

传统着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当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连年举办。

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巴马、隆安、环江、柳江等县每年“三月三”都举行歌节或壮族三月三旅游节。

如武鸣县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壮族歌节,活动内容有千人竹杠阵表演及竞赛、广西第三届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广场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等。

又如上林县自200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六届三月三“石门龙母节”。

除了官办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三月三山歌会。

如柳城县崖山景区,荔浦县五登村,风山县袍里乡坡心村、长洲乡百乐村八龙屯,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平方村,鹿寨县平山镇石豆屯等等。

三月三歌会不仅在广西举行,也在外地举行。

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种形
式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

规模最大、办得较好的首推上海市。

该市自2009年以来,已连
续成功举行五届“广西三月三歌圩唱响大中国”系列活动。

真是:祖国处处闻歌声,浪漫歌圩满中国。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汉族
地区的玉林市,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歌会,已连续举行了五届,三月三山歌会响彻
南流江畔。

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举行抢花炮活
动,已连续举行第129届民族传统花炮节,是侗乡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活动,已有三四百年
的历史。

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
电影、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

此外,还有千人品茶、斗鸡、斗鸟等
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

广西“三月三”不仅是歌节,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

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县的
壮族同胞各家各户都举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扫墓。

所谓扫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焦到墓
地祭祀祖宗的坟墓。

桂西南壮语称扫墓为“参坟”,或“碑坟”。

扫墓节是壮族一年一度最
隆重、最庄严的节日,人们认为农历三月三是最重要的节日,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扫
墓,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

在壮族流传了千百年的
《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饭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
去拜坟山。

”这便是壮族三月三扫墓习俗的记录。

壮族扫墓,内容十分丰富。

通常是老少带
着祭品来到墓地,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
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

每当扫墓节,桂西大地满山
遍野,墓头挂钱飘扬,鞭炮声声不息。

既是一年一度聚会祭祖,也是开春踏青。

五色糯米饭是壮乡人们在三月三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

至于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
的来历,传说有四:
、是源于壮族“掘尾龙”传说中那条化成龙的小花蛇,小花蛇的身上有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所以人们为了纪念这条小花蛇的孝心之举,就在三月三时用枫叶等各种植物将糯米饭染成黑、红、黄、紫连同白色的糯米饭一起组成五色糯米饭祭祀先人。

二、是纪念壮族英雄韦达桂。

韦达桂被地主迫害致死后,壮民常拿糯米饭到其坟前参拜,有一天,参拜时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坟上各种植物的汁液落入糯米饭中将其染成五颜六色,韦达桂从坟中破土而出,化为巨龙腾空而去。

三、是有个孝顺青年每天上山打柴时都背着残疾老母亲以便照顾,无奈山上的猴子总是抢走青年为母亲准备的饭团,为了不让母亲挨饿,青年想出办法用枫叶将饭团染黑,饭团从此不被猴子抢走,后来人们就用各种植物染饭团。

四、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听到箩筐内的各种谷物抱怨说各种植物都有好看的花衣穿, 而稻谷的颜色又单调又难看,于是采摘各种植物于三月三蒸煮糯米饭讨好谷物之神,从此以后连年丰收。

从这四则传说来看,其主题分别是感念先辈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粮食丰收,这些主题是壮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内容,故五色糯米饭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