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
家庭教育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家庭教育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不可忽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围绕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
首先,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的问题。
家长希望子女能够取得好成绩、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但往往忽视了孩子们的独特性格和兴趣爱好。
过高的期望压力会给孩子们带来沉重的负担,造成他们的学习厌学、焦虑等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溺爱与过度保护。
许多家长对于子女的要求过于宽容和放纵,不愿让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
这种行为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日后在社会中难以适应。
此外,家长过度保护还会使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第三个问题是家庭教育中缺乏沟通与亲子交流。
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都存在双职工现象,父母往往忙于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
此外,家长们与孩子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无法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和困扰。
这种情况下,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到孤独和无助,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此外,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暴力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些家庭中存在着家长对子女施暴的现象,带给孩子们身心上的创伤。
这些暴力不仅破坏孩子的信任和安全感,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面对家庭教育中的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首先,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发展。
同时,家长要适度关注孩子的学业,不过分追求成绩,注重培养他们的素质和品德。
其次,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可以通过陪伴和亲子活动来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培养彼此之间的情感和信任。
家长还要尽量减少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他们有机会面对挑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家长要关注自身的行为和言辞,要善于倾听和理解孩子的需求。
建立良好的亲子交流渠道,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1. 缺乏沟通渠道:家长和子女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导致双方难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家长可能忽视了子女的需求和意见,而子女也可能不愿意向家长倾诉。
2. 语言障碍:由于代沟、文化差异或语言障碍,家长和子女之间的语言表达可能存在问题。
家长可能使用过于严厉或抽象的语言,子女难以理解;子女可能使用过于口头化的语言,家长难以听明白,造成彼此不了解的隔阂。
3. 忽视倾听:家长在与子女交流时往往只关注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而忽视了倾听子女的声音。
这种一方面倾向性的沟通方式,使子女感到被忽视和无法得到理解,从而导致沟通障碍。
4. 缺乏信任:家长和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的信任,使得沟通时双方都存在戒备心理。
家长可能担心子女说出不好的事情,而子女则可能对家长的批评和指责心存怀疑,导致沟通变得困难。
5. 情绪控制: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子女都可能存在情绪控制不佳的问题。
家长可能过于愤怒、焦虑或压力过大,导致对子女的沟通变得冲动和没有耐心;而子女可能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如情绪爆发或封闭)而无法与家长有效地沟通。
以上问题的成因分析如下:1. 社会变迁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家庭成员的生活压力增加、工作时间增长、互动时间减少等因素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时间有限,很难维持稳定而频繁的沟通,进而产生沟通问题。
2. 教育观念不同:家长和子女可能有不同的教育观念。
家长可能更注重学术成绩和规范,而子女则更看重自由和个性发展。
这种教育观念的冲突常常导致沟通难题的产生。
3. 情绪传递不良:家长和子女之间情绪传递不良是导致沟通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在情绪激动时,会以暴力、威胁或批评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使得子女对沟通持怀疑态度或恐惧心理,使沟通变得困难。
4.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成员可能存在沟通障碍。
不同的价值观、社交规范和语言表达方式等差异,使得家长和子女之间的沟通更加困难。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沟通问题主要包括沟通不畅、沟通方式不当、沟通内容不合理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成因可以从家庭环境、教育观念、社会因素等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问题有重要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良好的沟通氛围,家长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
家中有兄弟姐妹过多导致孩子们争夺父母关注,父母也难以平等地与每个子女进行交流。
家庭中存在着压抑、冷漠或暴力等不良的情绪态度,使得亲子之间缺乏亲近感和信任感。
教育观念也是影响亲子沟通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家长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和竞争,陷入功利主义的思维,对于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关注不够。
他们可能会过分关注孩子的表现,而忽略了与孩子的真实感受和心理需求。
一些家长对于亲子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知识,不了解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社会因素也会对亲子沟通造成一定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家长和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在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中,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变得更为困难。
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数字素养和网络教养,无法正确引导孩子进行网络沟通,导致了亲子之间的沟通隔阂。
针对亲子沟通问题,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沟通质量。
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沟通环境。
尽量减少工作和其他事务的干扰,和孩子共同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在与孩子交流时,要注重倾听,培养孩子表达自己的能力,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
家长可以不断学习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
对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家长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
要意识到学习成绩并不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家长应加强对亲子教育的学习,了解科学的亲子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自身的示范和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和技巧。
在社会因素方面,家长可以加强对孩子的网络教育和引导。
亲子关系问题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系到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更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亲子关系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旨在对亲子关系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二、亲子关系问题现状1. 认知偏差在亲子关系中,认知偏差是导致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兴趣发展;另一方面,孩子对父母的期望产生误解,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
这种认知偏差使得双方难以有效沟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2.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是亲子关系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和挫折时,往往情绪失控,采取体罚、辱骂等不当方式,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孩子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也容易因为情绪波动而与父母产生矛盾。
3. 行为问题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行为问题,如撒谎、偷窃、逃学等。
父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4. 人格不健全部分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存在人格不健全的问题,如自私、冷漠、偏执等。
这些不良人格特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
5.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源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例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过于亲近他人,导致孩子感到被忽视;或者父母在孩子面前过于严厉,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三、亲子关系问题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观念滞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观念也应与时俱进。
然而,部分家庭仍沿用传统观念,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需求,导致亲子关系问题。
2. 父母教育水平不高父母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3. 社会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父母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这些压力使得父母在亲子关系中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现今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现今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了解社会的地方,也是塑造孩子性格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现代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现今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
二、物质过于优越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给予孩子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
然而,这种优越可能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和消费观念过强等问题。
父母应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适度奖惩、倡导劳动价值观等,以培养孩子责任感和节约意识。
三、生活节奏快使得亲子交流减少如今,许多家庭因为双职工或繁忙工作而导致亲子交流时间减少。
这将影响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亲密关系的建立。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家长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方式与孩子交流,如一起做家务、共同参加活动等,强化亲子关系。
四、教育观念陈旧导致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部分父母在教育中依然沿袭传统观念,过度强调功利和成绩。
他们把大量时间用于监督学业进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例如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父母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并尊重孩子自身特点和兴趣。
五、技术过度使用带来不良影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孩子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
但是,在没有恰当指导和限制条件下,频繁使用这些设备往往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科技产品,并设定合理的上网时间,确保他们获得健康而有益的信息。
六、家庭暴力和亲子关系不健康家庭暴力是一种严重破坏亲子关系的问题。
父母间的冲突会对孩子产生长期影响,导致他们心理上和行为上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社会需要加强对家庭暴力的宣传和教育,并提供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
同时,需要培养健康、平等、尊重他人的亲子关系观念。
七、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媒体和网络提供了许多消极或不正确的价值观。
孩子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并树立不正确的世界观。
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消解路径

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消解路径【摘要】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可能会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但这种方法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消解这种教育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尊重和理解的亲子关系,学会有效沟通和谈判技巧,接受家庭教育培训,寻求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制定清晰的家庭教育计划来改善教育方式。
最终目的是承认和改正错误的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只有在家长们意识到并改变不良教育方式时,才能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幸福。
【关键词】“棍棒教育”、“家庭教育”、“尊重”、“理解”、“沟通”、“谈判技巧”、“家庭教育培训”、“心理咨询”、“辅导”、“教育计划”、“改正错误的教育方式”、“和谐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1. 引言1.1 了解“棍棒教育”的定义"棍棒教育"通常指的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采用过于严厉或者体罚的方式进行约束和惩罚。
这种教育方式主要通过体罚或者言语上的严厉批评来强调权威和服从,以达到控制孩子行为的目的。
在很多家庭中,这种教育方式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棍棒教育"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了解"棍棒教育"的定义,对认识和改正这种教育方式非常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棍棒教育"的本质和危害,才能有效地帮助家长改善教育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健康和和谐的成长环境。
1.2 对“棍棒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清醒认识“棍棒教育”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使用体罚或暴力手段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违反了孩子的人权,还容易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体罚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影响其情绪健康和心理发展。
孩子在被体罚的过程中会感到恐惧、愤怒和无助,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其自信心和人际关系。
体罚也容易引发家庭关系的破裂。
2022家庭亲子关系冲突的原因和应对办法直播观后感(精选10篇)

2022家庭亲子关系冲突的原因和应对办法直播观后感(精选10篇)家庭亲子关系冲突的原因和应对办法是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直播公益讲座直播第二讲的主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庭亲子关系冲突的原因和应对办法直播观后感(10篇),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家庭亲子关系冲突的原因和应对办法直播观后感篇1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儿子准备做美术作业。
他从柜台上拿了墨水和笔,转身就往房间跑去。
也许是跑得太快了,儿子一不留神,只听“咚”的一声,儿子被父亲新买的白地毯绊倒在地。
墨水从瓶子里洒了出来,溅到了地毯上。
父亲闻声赶来,见儿子摔得不重,舒了一口气;但当他看到地毯上的墨渍时,又顿时火冒三丈。
他赶紧扶正墨水瓶,然后对儿子破口大骂:“你这个臭小子,知道这地毯多贵吗?你等着!”说罢,父亲去拿鞭子。
这下儿子急了,他趴在地毯上,望着那片墨渍不知所措。
忽然,他灵机一动:“咦,这难道不像凶猛的虎头吗?”说着,儿子用手指蘸着地毯上的墨水,画了起来。
这时,父亲举着鞭子,气势汹汹地来揍儿子了。
可儿子却悠然自得地趴在地毯上,两脚还不停地晃来晃去。
看着儿子那毫不在意的样子,父亲奇怪极了,走近一瞧,白地毯上多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老虎,儿子画得还不错嘛!父亲似乎对儿子的画画水平挺满意。
接着儿子又画了第二只,第三只,画到第四只时,父亲也忍不住了,他放下鞭子,举起墨水一倒,一条蜿蜒曲折的长龙边出现了。
它似乎在大显神威,张牙舞爪;又像在拖着长长的身子,遨游天际……不一会儿,一幅《龙虎争斗图》完成了。
这对父子艺术家得意洋洋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
爸爸夸道:“儿子,老虎画得真不错啊!”“老爸,你的龙也画得栩栩如生!”儿子回应着。
房子里传来父子俩轻松的笑声。
看来,在生活中只需多加思考,很多坏事也许就能“弄拙成巧”。
家庭亲子关系冲突的原因和应对办法直播观后感篇2有一天,父与子看了看天气说:“今天难得有蓝天白云,我们去岛上玩吧!”说着,他们跑向快艇,向一座小岛开去。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家庭教育是最为普遍和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
应该说,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家庭环境的差异和家庭教育的缺陷,一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看似琐碎细微,但是却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带来长久的影响。
一.情感关系问题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情感关系。
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好坏,以及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紧密相关。
如果父母之间缺乏亲密、和谐的感情,那么孩子们就会产生紧张、敌视和不信任等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可能会失去尊重父母和信任父母的能力,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影响。
二.缺乏交流对于孩子来说,沟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交流方式。
如果父母忽视对孩子的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感到孤独和孤单,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另外,父母也需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建立起一种积极、健康的关系。
三.过分保护有些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和挫折。
这样会导致孩子在以后社会生活中无法适应。
另外,过分的保护也会让孩子过分依赖父母,导致自我意识变差,缺乏自信心等问题。
四.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家庭教育现象。
如果父母之间存在身体冲突,或者向孩子施暴,那么孩子就会产生极度恐惧和心理创伤。
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会感到不安全,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心理成长。
五.亲子关系问题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往往会对孩子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亲子关系问题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缺少关注和关爱;2.对孩子进行过度表扬、责备或处罚;3.毫无根据的好恶分明,不讲道理;4.忽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5.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和权利。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家庭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摘要科教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教育,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起着基础的、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日益显露,社会上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家庭教育方式开始多样化起来,但其中存在的不足还是很多,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家庭教育的方式以及其中存在的亲子暴力现象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暴力科教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教育。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深入人心,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担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一种功能。
每一个人的社会化,不仅需要家庭的哺育,更需要家庭的教养。
人们都是在家庭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行为规范,学会生活自立的;在家庭中获得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掌握。
游戏、学习、劳动是人的社会活动三种主要形式。
未成年人一般主要从事游戏和学习,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步过渡到独立参加以劳动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
家庭不仅为儿童提供了人生最初的游戏和学习场所,而且引导他们从游戏过渡到学习,再从学习过渡到劳动。
这种引导,就是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们最初的生活环境,是人与社会的第一接触点,是儿童接受教育和学习社会的第一所天然学校。
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普遍提高,对家庭教育也是愈加重视。
然而,在人们不断努力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其中,家庭教育暴力是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存在。
提起暴力,人们总是认为只有以殴打、捆绑、禁闭等方式对人进行侵害才是暴力行为,殊不知其实言语辱骂、人身攻击、情感漠视等也是属于暴力之列。
因此,在对家庭教育进行研究时,这些暴力行为总是容易被忽视。
一、相关概念界定目前,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因此,各界对家庭教育开始关注多了起来。
(一)家庭教育就家庭教育的定义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总归来说,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二)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教养态度与教养行为的综合表现,它直接作用于孩子,对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教养态度是指父母训练或教导子女所特有的有关认知、情绪及行为图(或倾向);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教导或训练子所实际采取的行动与做法。
(三)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主要表现为行为暴力、言语暴力以及情感暴力,具体来说情感漠视、言语辱骂、殴打体罚、限制行为等都是在教育暴力之列。
二、家庭教养方式类型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autharitative)、专制型(uthoritarian)和宽容型(permissive)。
根据Baumrind观点,权威型的父母能对儿童的要求做出反应,并且给予儿童适度的控制,能最理想地促进儿童适应性行为和能力的发展。
相比之下,专制型的父母经常使用专断的权利(powerassertive)、禁止和惩罚等高控(high power)策略,强调儿童对父母的绝对服从。
因为父母禁止的策略与使用专断的权利策略可能与儿童的焦虑、恐惧和挫折感有关,所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会出现不良行为与适应问题,而这样情况下亲子冲突发生的频率较高。
林磊通过对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的研究,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五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式。
(林磊,1995)归纳起来可以将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类型:1.干预型家庭教育方式一种兼具控制性和灵活度的家庭教育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说明原因。
如果孩子违反,能够进行及时、适当的批评或惩罚。
他们和孩子进行适度的交流,能够听取孩子的意见,接纳孩子的观点,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还对孩子的优秀表现予以适当鼓励。
2.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这是一种控制性非常强的家庭教育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规则,并常常不解释规则的必要性,而是采用惩罚等强制手段迫使孩子遵守。
他们基本上不和孩子交流,甚至在惩罚的前后都不说明理由,造成孩子辛苦受罚却不知错在哪里,不小心再犯同样的错,便会遭到变本加厉的惩罚。
3.纵容型家庭教育方式这是一种注重交流与鼓励,却不注意管教的家庭教育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过多,对他们的关注无微不至,不让他们自食其力,对孩子作出很少或没有作出要求,凡事听之任之,甚至对他们的不当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变相地鼓励他们犯错误。
4.放弃型家庭教育方式这是一种既不管教也不关心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放弃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放弃了对孩子的养育,因此,他们基本上没有了解或了解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形成了对孩子管理的缺失。
总之,交流与鼓励和限制与惩罚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
在家庭的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使用这两个方面,既要多与孩子交流,和他保持亲密关系,又要管治孩子,和他保持一定距离。
当管制孩子时,你是他的父母,当和他交流时,你应该是他的朋友。
父母如果处理好这两个角色的转换,肯定能够使孩子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样,对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就本次研究而言,笔者还是比较赞同最后一种划分法,本次研究是小范围的探讨某一地区家庭教育行为中存在的暴力情况。
将家庭教养行为细致分类,更贴近地区实情也可以更加细致具体的对各种家庭教养行为进行探讨,也更容易探讨出不同家庭教养类型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有利于探究家庭教育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三、亲子教育中暴力现象的相关理论(一)家庭系统理论杜赫提出了关于家庭系统理论的若干假设:①家庭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病态主要因素;②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③家庭的健康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个别家庭成员是否被尊重的平衡点上;④家庭越有弹性,就越有良好的功能;⑤家庭互动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具有的婚姻和亲子关系角度探讨;⑥个人问题常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及家庭价值观有关。
从中可以看出:家庭有着特殊的亲情和道义关系,这是非常自然的优越教育条件。
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邓伟志,2006)(二)社会认知模型该模型致力于了解家庭成员“如何认知他们的家庭环境,如何认知他们的角色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家庭的影响。
Smetana认为,随着青少年不断成长,他们的独立意识也不断增强,在家庭中争取自由、权利的需求不断提高。
但是他们的父母仍保持着社会传统、规则和责任,并希望以此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和信念,促使其完成社会化任务。
当双方的社会认知观点不一致时,父母就可能在权力上支配子女甚至产生暴力现象。
(Smetana,1995)四、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家庭中道德问题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青少年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家庭教育的跨国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不是单一维度的,它与许多其他诸如学校教育、儿童身心健康等的关系密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总结家庭教育中好的做法,避免家长使用无效或低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还处于零散的相关问题的探索中。
种种的关系探讨表明家庭教育中需要尝试了解的问题还很多。
五、家庭教育中暴力的研究1998年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组织的创新性平行模式辅导小组通过研究发现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影响亲子冲突的重要因素。
很多父母在日常家庭教养行为中都存在着暴力行为。
与儿童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在我国,无论是在社会舆论、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干预措施上,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大多集中于家庭中的已婚妇女,甚至把儿童排除在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之外。
叶晖在“现阶段我国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探析”一文中指出:“尽管家庭暴力一词明显带有中立性,但无论是官方的还是学术界的调查资料都表明,家庭暴力几乎始终表现为一种针对性别的犯罪,且受害者多为女性”。
与此相联系,在对家庭暴力特征的分析上亦未包括对儿童的直接伤害,而只是家庭暴力造成的夫妻关系和家庭结构问题对儿童的间接伤害:“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人的身心造成巨大创伤。
而且会直接导致家庭和婚姻的破裂,尤其对家庭中的青少年成长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叶晖,2005)在人们探索理解家庭暴力的原因观察到,受虐的儿童在长大后通常也会虐待他们自己的子女,但是这种循环的方式并不是原因之一,此外,靠公共救济的失业人员在对自己家人施虐中,与经济困难伴随着的紧张无疑在家庭暴力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家庭中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可能间接导致了对子女的虐待,而施虐症和神经病症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和冲突发生时的冲突解决方式,故其会调节亲子冲突的水平和对双方的影响程度。
杨丽珠等的研究指出,在民主教养方式下,孩子很容易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关系;而溺爱、放任、专制的教养方式却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这些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出现高频亲子冲突。
总之,在目前的暴力研究情况中,大部分学者把重心都放在了婚姻暴力和儿童受虐的情况上。
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受到传统“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观念的影响,暴力行为具有隐蔽性与高发性的的特点。
正是由于其隐蔽性的特点,所以人们在对家庭暴力进行研究时,总是容易忽视掉家庭教育中的暴力行为,但其实,暴力行为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参考文献[1]邓伟志,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2]关颖.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及其社会干预[J].当代青年研究.2006(05)[3]郭延庆.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国医刊.2000,Vol35,No10[4]刘宝花.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与神经症关系的多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1999,Vol13,No3[5]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04)[6]骆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进展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9)[7]吴静静,当代中国家庭“冷暴力”现象的伦理思考[J].今日南国,2009(7)[8]叶晖.现阶段我国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探析.前沿.2005(01)[9]张媛,刘艳,陶云.试论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伤害[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0]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Carolyn,U.S,Willard,W.H.Conflict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2]Smetanna J G.Context,conflict,and constraint in parent-adolescent authority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1995,47:2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