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孟子二章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12页)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12页)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罗列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 共同点是什么?
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炼, 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小组讨论解答问题
2.担当大任的人必需从哪三个方面经受艰难苦难?磨炼目的 是什么? 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加强其 能力〕。
小组讨论解答问题
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先谈人,罗列同类事例,从各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
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论 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常常犯错误
通“横〞, 梗塞, 不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
了解, 明白
同“弼〞, 辅佐
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往往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干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
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遵守法律度的大臣和辅佐君 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 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消亡的危险,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 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子并称为“孔孟〞。主张执行 “ 仁政〞, 反著作, 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
害民。
著作。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 其文气势磅礴, 逻辑严密, 又
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长于比喻, 用形象化的事物和
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

高中语文:5.16孟子 二章 教案 沪教版第六册

高中语文:5.16孟子 二章 教案 沪教版第六册

十六《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的文气和语势,学会运用譬喻和寓言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了解孟子“性善论”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取义”、“养气”之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说明:“舍生取义”、“浩然之气”是本文体现的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孟子“取义”、“养气”之说的本质(即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来。

鉴于当代学生对孔孟之道的疏离可在分析课文之前先借钱穆、黄仁宇、鲍鹏山等知名学者作家对孟子的精辟独到的评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对作者及课文产生兴趣。

花一定时间带领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孟子充沛的文气与酣畅的语势。

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历史、评传资料,让“亚圣”形象鲜活饱满,吸引学生切实关注孟子的道德诉求与人格取向并鼓励他们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找出躬身饯行孟子学说的例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生动形象的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养气”。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与孔子同中有异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说明:本文所选孟子两章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第二阶段的对话体论辩文,较之《论语》式的语录体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

诵读此二章并充分感受孟子“气盛言宜”的论辩风格同时从文中提炼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

而让学生能真正走近孟子,深刻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不同于孔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对于“取义”、“养气”之说的解释不难传授,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传统儒家留给后世的这种高贵遗风,则需要教师细致真诚地引导。

“孔孟”虽然常常相提并论,但两者之间亦有很大不同,需要在对《论语》、《孟子》等相关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与比较之后,学生方能略知一二。

由于本文的重点并非孟子的政治思想,教师不必对孟子的“仁政”、“民本”、“王道”等思想做过多的延伸与拓展,而要尽量围绕孟子学说中有关道德实践与自我修养方面来展开教学工作。

孟子二章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二章是记录孟子语录的文言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品德,下面是yjbys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孟子二章的原文,想了解的朋友不要错过了!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孟子》是我国古代哲学领域里的一本重要著作,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其中的第二章,是本书的开篇,称为“天下篇”,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的开始。

本文旨在对孟子第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孟子的思想。

1. 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即所有人的本性都有善良的倾向。

他说:“人之初,性本善。

” 孟子进一步阐述,只有在社会环境和个人身心受到损害时,人的本性才可能受到污染,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保持或恢复人的本性,以充分发挥人的善良品质。

2. 人可远大:孟子强调人的可远大,即人拥有相对独立的思维能力,可以超越动物的本能反应,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行动方式。

他说:“人能养生,且知止足,可以远大也。

”3. 人性不能自足:孟子认为,虽然人性本善,但人性不能自足,需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他认为,在恶劣的环境下,人的本性很容易受到污染,所以人需要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来纠正和巩固本性。

4. 道德观念:孟子的道德观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和信。

他把“仁”视为人性的本质,认为必须根据仁义来统治人民。

同时,他认为,智慧和信任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体系更加完善和稳定。

5. 经济观念:孟子认为,经济是国家必须重视的一部分,必须注重国家经济状况的发展,为了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需要制定有序的经济政策。

6. 政治观念:孟子的政治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要稳定且长久,必须通过德治来实现,因为只有通过德治,才能使政治体系更加完善和稳定。

7. 治国理政:孟子的政治理论强调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管理者能够按照正义的原则来治理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变得繁荣和稳定。

8. 安全观念:在安全方面,孟子认为国家应该注重军事建设,强化边防防线,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必须建立和维护一个有力的军队。

9. 社会秩序:孟子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和谐、公正和规范的基础上。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二章》优秀PPT课件

《孟子二章》优秀PPT课件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26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quăn
fù yu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起,被任用 从 田间、田地
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捣土用的杵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
27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 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 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 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 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后来,人们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 、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孟子,学习他的两篇短文。
-
1
<<孟子>>二章
第一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第二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 3、理清课文思路。 4、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面的认识。
-
28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给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劳累
使……饥饿
kōng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他受到 贫困(之苦)
违 背
扰乱
用来(通过那样 的途径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 加
29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 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 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 业,(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 干。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具体可参考9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有明确的叙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

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孟子》二章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胡一之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的文气和语势,学会运用譬喻和寓言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了解孟子“性善论”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取义”、“养气”之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说明:“舍生取义”、“浩然之气”是本文体现的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孟子“取义”、“养气”之说的本质(即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来。

鉴于当代学生对孔孟之道的疏离可在分析课文之前先借钱穆、黄仁宇、鲍鹏山等知名学者作家对孟子的精辟独到的评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对作者及课文产生兴趣。

花一定时间带领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孟子充沛的文气与酣畅的语势。

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历史、评传资料,让“亚圣”形象鲜活饱满,吸引学生切实关注孟子的道德诉求与人格取向并鼓励他们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找出躬身饯行孟子学说的例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本文生动形象的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养气”。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与孔子同中有异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说明:本文所选孟子两章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第二阶段的对话体论辩文,较之《论语》式的语录体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

诵读此二章并充分感受孟子“气盛言宜”的论辩风格同时从文中提炼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

而让学生能真正走近孟子,深刻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不同于孔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对于“取义”、“养气”之说的解释不难传授,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传统儒家留给后世的这种高贵遗风,则需要教师细致真诚地引导。

“孔孟”虽然常常相提并论,但两者之间亦有很大不同,需要在对《论语》、《孟子》等相关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与比较之后,学生方能略知一二。

由于本文的重点并非孟子的政治思想,教师不必对孟子的“仁政”、“民本”、“王道”等思想做过多的延伸与拓展,而要尽量围绕孟子学说中有关道德实践与自我修养方面来展开教学工作。

教学过程
气势充沛、锋芒毕露、铺张扬厉、善于层层追问步步进逼,富于鼓动性——本文选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风格特征。

教师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孟子论辩艺术上,结合写作训练展开课堂教学。

从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导学生欣赏孟子辩才无碍、气盛言宜的文风,并进一步学习掌握这种手法在写作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由于课文选段集中体现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师也可以专门安排课时,提供充分的背景资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促成学生交流思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孟子独立精神与高尚人格的养成与个人性格元素、社会时代土壤的关系,尤其是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如果有学生对孟子的逻辑与道德有疑问,教师也可以借机展开讨论,将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于刑、墨、名等诸子百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务求让学生对传统道德伦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绝。

练习举隅
1、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中找出例证,简要说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孟子长于譬喻”,譬喻在现代修辞学中也被称为类比,请模仿《鱼我所欲也》中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可以选择下列某组观点中的一个进行尝试)。

(1)、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完成练习后可参看《孟子·告子》中相关的辩论)
(2)、内在的道德比外在的法制更重要/外在的法制比内在的道德更重要
(3)、爱情比生命更可贵/自由比爱情更可贵/自由比生命更可贵
3、在学习了本单元十七、十八课(《指南录》后序、《左忠毅公逸事》)之后,思考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后世文人志士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