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3.文学影响
先秦说理散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散文,主要是哲学 散文和政论散文,在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非 同一般的重要历史地位,但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深层 的、广泛的、久远的。大体上说“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 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 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在对话中夹杂有专题论文色彩, 使先秦说理散文初具规模。 其一,文意显豁,不含混, 不隐晦;语言质朴,不求华美,不 事雕瑑。前者是表达上的特点,后 者概括了《墨子》的文风。 其二,有的文章非常重视逻辑 推理。
第四节 孟轲与《孟子》
1、孟子学说的要点
第一,“仁政”说。 第二,“王道”说。 第三,重义非利说。 第四,劳心劳力说。 第五,性善说。
管鲍之交
3.《孙子》
产生于春秋末期,是我国 最早且保存完整的兵书。《孙 子》,也称《孙子兵法》、 《孙武子兵法》、《吴孙子兵 法》,又称为“兵经”、“武 经”。《汉书· 艺文志》说有 82篇,今本存13篇,是曹操删 削编定的。 这部军事著作,是春秋以 前作战经验的总结,提示了战 争的规律,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而且文理严密,语言流畅,也 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谋攻》 是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
6.《关尹子》
相传春秋末关尹 著,《汉书·艺文 志》说有9篇,隋、 唐书均没载,原本 已佚,南宋时始出 于永嘉孙定家,殆 出依托。是道家著 作,道家将它神秘 化,奉为经典,称 为《文始真经》。
7.《慎子》
战国时慎到 著,《汉 书·艺文志》 著录42篇,现 仅存7篇,内 容从“贵势” 和“齐万物” 思想出发,提 出法治主张。
2.文学成就
先秦说理散文是哲理与艺术的结晶,它在先秦理性精神 与新型审美理想的激荡中产生,既是艺术化形象了的哲学, 又是哲学化理性化了的艺术,他们虽意不在文学,却不仅具 有文学的特征,而且在文学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第一,寓言文学形式的广泛运用。 第二,自然和人物两个形象系列的着意刻画。 第三,说理文体制的逐步确立。 先秦诸子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有早期的语录体、 对话体,有战国末期成熟的专论体。先秦说理散文主要是哲 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也孕育了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

先秦散文复习资料

先秦散文复习资料

一、常识题1、散文是指按一定语法规范,把文字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结构的文章。

2、甲骨文于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3000多年。

3、殷商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至今保留在《尚书》中的《商书》。

4、《汲冢书》中《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因其原本写于竹简,所以称为《竹书纪年》。

5、春秋战国到秦朝建立,这是我国散文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这时期的散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思想活跃,内容丰富,文采斐然。

6、先秦叙事散文主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7、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有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即“四派”。

8、《史通•六家》说:“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9、《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句拗口,韩愈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指出了《尚书》语言的这一特点。

10、《春秋》叙事,“简而有法”,既简明扼要,又谨严有方,历来被文章家奉为典范.11、《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

12、《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13、《左传》特别擅长于描写战争,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战役: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

14、《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15、西汉成帝时,刘向受诏领校秘书,将所见各本加以整理、汇编,除去重复,得33篇,集为一书,以《战国策》名之。

16、到汉朝,《论语》有三种不同的本子:(1)《鲁论语》二十篇;(2)《齐论语》二十二篇;(3)《古论语》二十一篇。

17、《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8、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称为“亚圣”。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尚书》中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论语》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孟子》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成熟。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论语》。

(一)体制。

1、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

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3、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二)文学性体现在:1、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二、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老子》。

(一)老子自撰。

(二)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其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哲学理论基础是“道”,但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表现出作者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情感。

(三)艺术性。

采用大量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和《论语》相似都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征。

三、语录体—《孟子》。

(一)成书于战国中期,篇题撷取首章首句二三字,每篇非围绕着一个主题。

(二)记录孟子只言片语,一些章节就一个论点反复论述,形成对话体论辨文。

四、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特点—孟子之前的《墨子》、同时代的《庄子》。

(一)《墨子》。

1、反映主要思想和代表说理风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

2、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3、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4、未完全摆脱语录体影响,大量“子墨子曰”,表明是后学对墨子讲学辞的记录;5、段与段之间有密切联系,围绕同一个论题论述,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答案

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答案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发展概况一.1.老子2.《道德经》3.道4.墨翟5.语录体6.《论语·子罕》7.《侍座章》8.荀子9. .荀子10. .荀子11.荀子12.《劝学》13. 《韩非子·外储说》14.韩非子15.韩非子16.《孟子》、《中庸》17.《韩非子·难一》、18.韩非二、名词解释1.诸子散文:所谓先秦说理散文,也就是指先秦诸子散文。

这是指先秦时代留下来的一批反映个人或者学派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的著作。

在这些著作中,有的属于弟子后学对先师言论的记录,有的是个人的著述加上弟子后学的补充,也有的则完全是个人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成就辉煌,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2.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3. “九流十家”:所谓“九流”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

“九流”再加上小说家,为“十家”。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4.稷下学派:由于社会形成的这种尊重人才的风气,使这些掌握着文化知识或仅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也给他们著说立说、学术交流、学术探讨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甚至在东方的齐国,三代齐王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设立学宫,专门为这些士提供生活、学术交流的条件,包括孟子、荀子、尹文子、宋銒、邹衍这样的名流就有70多人曾从不同的国家到过这里。

先后到过这里的学者更多达千人之众,史称稷下学派。

5.《老子》:《老子》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

老子,姓李,名耳,谥聃,故也称老聃,大约是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时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4
老子学说的精髓部分,是它的辩证法思 想。老子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 矛盾、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 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体。如: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 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第五 十八章)等。
15
(三)《老子》一书的文学特点 1、以韵为主,韵散相间的形式 《老子》的文体与《论语》的纯语录体
5
第二节 《论语》、《老子》、《墨子》
一、《论语》 (一)《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在 战国初年编辑成书。《论语》是先秦儒家学 派的代表作。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6
《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 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 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论语》在汉代有《古文论语》、《齐 论语》、《鲁论语》三种版本。西汉末张 禹以《鲁论语》为基础,综合《齐论语》 和《古文论语》,为《张侯论》。今本 《论语》基本上就是《张侯论》。
在“三言”中,寓言运用得是最多的。 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主干结构成篇的。
41
2、其寓言奇幻超常、变化万千,极具 浪漫特色
《庄子》中的寓言多数是非现实或动物 题材,以奇幻超常的想象,超越时空,超越 物我,诡怪无常,变化万千。
对于社会人生,孔子提倡“知其不可 而为之”积极进取的态度。还提出了许多 可贵的为人准则和学习态度、方法。
9
(三)《论语》的文学特征 1、语录体散文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片断,
全书二十篇,每篇若干章不等,形式短小简 约,尚未构成形式完整的单篇文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其他诸子著作:
1.《列子》
2.《管子》 3.《孙子》 4.《吕氏春秋》 5.《商君书》 6.《关尹子》 7.《慎子》 8.《申子》 9.《尹文子》 10.《鬼谷子》
第六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一)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
(二)形象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方式,对后代散文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三)寓言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独立成为一种 文学样式。
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体制。
《荀子》 《韩非子》
第一节 《论语》、《墨子》
孔子和《论语》
孔子的生平。
《论语》主要是孔子的言行录,内容广泛,涉及 政治、哲学、文艺、教育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孔于 思想和学说的重要文献,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此 书由孔子弟子及孔门后学辑录而成,成书约在春秋 战国之际。
(四)先秦说理散文风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 作家的创作风格。
(五)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 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墨子和《墨子》
墨子的生平。
《墨子》也是弟子所记,是墨家学说的一部丛 书,内容包括墨子讲学记录,“墨子及弟子的言行 以及墨家后学的一些专论。今存53篇,孙诒让 《墨子间诂》是今见最好的注本。
其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另外还主张尚贤、 尚同、节用等,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但 又主张天志、明鬼,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庄子》的文学价值 :
1.寓言为主,“三言”并用的创作方法。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3.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4.汪洋恣肆,诗意盎然的语言风格。 另外,有人说《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
第四节 荀卿与《荀子》
荀子的生平。荀子是集大成的思想家 。

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

•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 之不惮烦?”
•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2)善用比喻和寓言
• 《孟子》书中还使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和寓 言,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使晦 涩的道理明朗化
攘鸡者
• 《滕文公》下“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 兹未能,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 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 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 王曰:“弃之。” •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 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 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下》
二难推理
•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 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 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 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五十步笑百步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 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 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 笑百步,则何如?”
杯水车薪
•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 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 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 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 牛山之木 • 缘木求鱼 • 一曝十寒 • 鱼和熊掌
起承转合 循序渐进
爱与不忍之辩——发端——恻隐之心——起




不为不能之辩——推恩——推广善心——承




所为所欲之辩——称霸——霸道危险——转


4.先秦说理散文

4.先秦说理散文
是诗, 诗意与哲思交融莫辨 浑融含蓄,喻意象征
先秦说理散文
庄子其人
《外物》:“庄子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 侯” 《列御寇》:“处穷闾 槁项黄馘” 巷,困窘织履,
《山木》:“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 履而过魏王”
艺术特色
想象奇幻,富于夸张,奇诡壮丽, ★想象奇幻,富于夸张,奇诡壮丽,具有浓郁的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浪漫主义色彩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以比喻、寓言结构文章、阐述哲理,新颖巧妙, ★以比喻、寓言结构文章、阐述哲理,新颖巧妙, 含蓄深远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以寓言结构文章,使寓言成为文章主体 以寓言结构文章, 其寓言的寓意具有多义性、 其寓言的寓意具有多义性、不可确指性 其寓言构思新颖巧妙, 其寓言构思新颖巧妙,寓意含蓄深远 笔法抑扬辟阖,变化无端,形成飘渺奇变、 ★笔法抑扬辟阖,变化无端,形成飘渺奇变、意 寄寓之言,意在于此,而寄于彼” 到笔随的文风 “寄寓之言,意在于此,而寄于彼” 语言生动准确,丰富新奇, ★语言生动准确,丰富新奇,并具有诗歌语言的 特点
先秦说理散文
孔子 1、家世血统: 、家世血统: 始祖:微仲 始祖: 五代祖: 五代祖:木金父
《论语》 论语》
六代祖:孔父嘉 六代祖: 父亲: 父亲:叔梁纥
“以勇力闻于诸侯” 以勇力闻于诸侯” 母亲: 母亲:颜征在 兄:孟皮
先秦说理散文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语言平易雅正,形象隽永 语言平易雅正, 说理言近旨远, 说理言近旨远,词约义丰
先秦说理散文
一、产生与发展 1、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 社会变革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百家争鸣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
先秦说理散文
一、产生与发展 3、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时间 春秋至战国初 战国中期 战国后期 代表作品 《论语》、《墨子》 论语》 墨子》 《孟子》、《庄子》 孟子》 庄子》 《荀子》、《韩非子》 荀子》 韩非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尚书》中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论语》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孟子》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成熟。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论语》。

(一)体制。

1、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

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3、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二)文学性体现在:1、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二、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老子》。

(一)老子自撰。

(二)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其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哲学理论基础是“道”,但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表现出作者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情感。

(三)艺术性。

采用大量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和《论语》相似都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征。

三、语录体—《孟子》。

(一)成书于战国中期,篇题撷取首章首句二三字,每篇非围绕着一个主题。

(二)记录孟子只言片语,一些章节就一个论点反复论述,形成对话体论辨文。

四、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特点—孟子之前的《墨子》、同时代的《庄子》。

(一)《墨子》。

1、反映主要思想和代表说理风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

2、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3、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4、未完全摆脱语录体影响,大量“子墨子曰”,表明是后学对墨子讲学辞的记录;5、段与段之间有密切联系,围绕同一个论题论述,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二)《庄子》。

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可算抒情性说理文。

五、战国末,《荀子》、《韩非子》中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有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此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一、体制。

共7篇,主要记录孟子谈话,孟子和其弟子共著。

二、艺术特点。

(一)长于论辩。

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始,逐步走向成熟。

1、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却更具艺术表现力,具文学散文的性质。

2、运用逻辑推理、类比推理、二难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

如《梁惠王下》、《公孙丑下》(受不受金)。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1、其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说有些牵强,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2、少数就近取譬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气势浩然。

1、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使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2、大量使排偶、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

(四)语言明白晓暢,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一、体制。

先秦说理文中《庄子》最具文学价值。

(一)《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部分。

内篇庄子所作,外、杂篇庄子后学。

(二)思想。

1、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保持独立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2、源于又发展了老子思想。

“道”是其哲学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3、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神上冲出个体,生命融入宇宙万物,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4、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二、创作方法。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名人言语,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大都用“三言”形式说理,有时融为一体。

“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二)结构线索模糊隐秘,思想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纽带,把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融为有机体。

内篇多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下,用寓言从不同角度层面,加以展示,最后避开逻辑推理,以寓言作结,是哲理抒情散文。

三、想象和虚构。

这些寓言具超常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刘熙载《艺概·文概》)。

(一)哲学思想精深玄奥,具神秘色彩,适合用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暗示。

(二)从“道”的立场看,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时空无限,宇宙无穷,站在宇宙高度看待万物,因而,其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局限和物我分别,恢诡谲怪,变化万千。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三)想象诡奇是为表达其哲学思想。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奇幻的想象还反映了他对现实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

“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

”(《艺概·文概》)《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情感曲折的流露,如接舆歌中,表现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人间世》)。

三、形象恢诡的论辩。

(一)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体味其中的哲理,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二)站在相对主义立场提出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近于诡辩。

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逻辑上并不严密。

如《马蹄》。

四、诗意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

方东树:“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昭昧詹言》);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如《齐物论》写大风。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植根现实的寓言一、《荀子》(一)概述:1、荀子名况,字卿。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2、与孟子思想的比较:孟子:继承仁义学说荀子:继承礼乐学说;内在之仁,主张性善外在之礼,主张性恶;重义轻利重义不轻利;专法先王兼法后王;专尚王道兼尚霸道。

3、现存32篇,大多说理散文,另有《成相》、《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二)“君子必辩”(《非相》)。

1、思想的深邃,理论严整,说理清晰,论辩透辟,各章相应,逻辑周密。

2、思想:《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提出“性”和“伪”。

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教化,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

“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认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

所以异而众者,伪也。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3、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

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

4、文辞也相互呼应,如《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

5、荀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

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首尾一贯,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三)艺术性。

1、用常见事物为譬喻,把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如《劝学》;2、排比句法或用韵语,增强气势,调谐音节,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韩非子》(一)概述。

是战国末期法家乃至诸子学说集大成者。

继承荀子学说,发展成刑名法术之学;借鉴老子思想,对“道”赋予法术内涵,主张刚强有为;继承前期法家法、术、势,将三者冶为一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思想和文风。

《韩非子》多针对现实而发,主张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文风峻峭犀利,如《说难》。

长篇大论的如《显学》、《五蠹》、《孤愤》等,波澜壮阔;短篇多就一个问题论述,辞旨简洁爽利,如《难一》、《难二》、《难三》、《难四》中28个短篇。

以论辩透彻,逻辑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集大成者。

(三)寓言故事最具文学意味,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1、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偶用,在《庄子》中为阐明中心思想,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文学体裁;2、韩非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辑为寓言故事集,如《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

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体现了其法家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3、取材于历史,通过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反映自己的观点。

如《庄子·人间世》和《大宗师》中论心斋和坐忘的孔子,是一个醉心于道学的形象;《韩非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行罚的孔子,是冷峻的法家形象。

4、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外储说左上》)。

(四)题材平实,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如《外储说左上》“棘刺母猴”。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一、思想。

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深厚,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和作品的审美风范。

二、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

(一)后世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

(二)确立了说理文体制。

拟语录体和对话体的,如《法言》。

(三)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具形象性和抒情性。

(四)先秦说理散文中的寓言本为说理存在,但独立成为一种表现手法或文学样式;以对话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

(五)影响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六)语言表现力。

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