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南京医药大学)春 温31页PPT

合集下载

2温病学概念--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2温病学概念--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
湿热类:湿温、伏暑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 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 秋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中, 如春温、伏暑等。
暑温、湿温初起时虽以里证为主,但其临床见证与当 时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所以一般仍将其归属于新感温病。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温病的发展趋向和过程来看:多由表入里,由 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温病类型虽然很多,但发 病初起,大多从卫分表证开始,病位较浅,病情较轻。随 着病程发展,病邪内传入里,病情随之加重,出现里热实 证。此后 ,如病变继续发展,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可出 现邪热更甚正气虚衰或邪虽不甚但正气衰败的严重局面。 但须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发展过程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临床上也有温病初起即病发于里出现里热见症而不从卫分 开始的;也有的温病由于邪势不重或治疗及时,在短时间 内病邪即渐消退,正气很快恢复而不出现严重的虚损见症。
4、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温邪是亢盛的阳热之邪,亢阳 伤阴是温病的基本表现,正如吴鞠通说:“温热,阳邪也, 阳盛伤人之阴也”。病在上焦多伤肺阴,症见口鼻、咽喉干 燥,干咳无痰,或有少许粘痰;病在中焦多伤胃阴,症见口 渴欲饮,食少,舌绛光亮如镜;病邪深入下焦多伤肝肾之阴, 症见低热,神倦,颧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甚而手足瘛, 舌干绛而痿等。
湿热性质的温病只有湿热化燥化火,才能导致阴津的 耗伤。湿热化燥化火呈渐进性的变化,故在病程中,可能 出现湿热未尽,而阴液已伤的复杂证候。若湿热反从寒化, 转变为寒湿病邪,又可伤人身阳气,这是湿热类温病的一 种特殊表现。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共36页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共36页
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28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1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 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 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 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 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 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 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 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經為血,血 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實則失氣,虛則遺 溺,名曰氣分”
医学课件 34
薛生白《湿热病篇》 • 对湿热病的病因,证候,病 机及诊治法则进行了专门研 究,有独到见解 • 湿热证提纲:“濕熱證,始 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 痞,舌白或黃,口渴不引飲” • 湿热证病理:“濕熱病邪自 口入,直趨中道,病屬陽明, 太陰經者居多” • 湿邪在表者当芳化宣透,对 于湿邪入里者,应三焦分治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九章 春温 PPT课件

第九章 春温 PPT课件

3.实验室检查:
三大常规、脑脊液或斑疹涂片等。
(二)鉴别诊断
风温 春温
初期症状
所阴
(温)邪袭肺卫 卫分 肺胃阴液
里热炽盛为主 气分或营分可兼表 肝肾阴伤
病因 病情
初起治疗
风热病邪,肺卫不固 温热病邪,阴精不足 较轻 急、重、快
辛散凉泄、透邪外出 辛凉清解,顾护阴液
四、辨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
1.辨证要点 辨初起证候-气分、营分,有无表证及新感属性 辨邪实正虚- 初期-邪实 中期-热炽阴伤并重 后期-邪少虚多 辨动风虚实
加减五承气汤 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脉沉弱或沉细 气液两虚- “阳明下证,峙立三法:热结液干之大实证,则 -攻补兼施,正邪合治 用大承气;偏于热结而液不干者,旁流是也, -新加黄龙汤 增液汤、当归、海参 则用调胃乘气;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则用 身热、 生大黄、 芒硝 增液,所以回护其虚,务存津液之心法也。”11 便秘、 条 党参、生甘草、姜汁 腹满 “肺热腑实-宣白承气汤 此处方于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不肯稍有遗憾 “其因阳明太热,津液枯燥,水不足以行舟, 硬痛, 之法。旧方以大承气加参、地、当归,须知正气 小肠热盛- 伴小便涓滴红赤,溺时疼痛,脉沉实 而结粪不下者,非增液不可。服增液两剂,法 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俱惫,尤重阴液消亡, 苔黄 -通腑泻热 赤芍、生地、黄连、黄柏 当自下,其或脏燥太甚之人,竟有不下者,则 燥裂, 不得再用枳、朴伤气而耗液。” -导赤承气汤 生大黄、芒硝 以增液合调胃承气汤,缓缓与服,约二时服半 脉沉 “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牛黄承气汤 其因火腑不通,左尺必现牢坚之脉,小肠热盛, 杯沃之,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 下注膀胱,小便必涓滴赤且痛也,则以导赤去淡 热结阴亏-伴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象沉细 通之阳药,加连、柏之苦通火腑,大黄、芒硝承 -攻下腑实,增液滋阴 胃气而通大肠,此二肠同治法也。” -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加硝、黄

温病学8春温讲义课件

温病学8春温讲义课件

发病情况
一位35岁的男性,在初春时节出 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伴 有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
诊断过程
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 季节,确诊为春温病。
治疗过程
医生首先采用物理降温和补充体 液的方法缓解患者的症状,然后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使用 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的中药进行 治疗。经过3天的治疗,患者体温 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明显减轻。
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春温病以清热解毒、养阴润燥、透热达邪为原则 ,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中药治疗。
春温的最新研究进
05

研究成果
发病机制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春温的 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发现了一些新的病理生理 特征,为春温的诊断和治疗
提供了理论依据。
临床治疗方案优化
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 ,春温的治疗方案得到了不 断优化,疗效得到了显著提
常用方剂
如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石甘汤等 ,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
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春温需注意药量及配伍, 避免使用过于寒凉或温燥的药物, 以免损伤脾胃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
针灸治疗
01
02
03
常用穴位
针灸治疗春温常选用大椎 、风池、合谷、曲池等穴 位,以清热解表。
刺灸方法
一般采用泻法,以祛邪为 主,同时可配合艾灸以增 强疗效。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中医师 进行操作,切勿自行操作 。
其他疗法
推拿按摩
01
通过推拿按摩某些特定穴位,如太阳穴、风府穴等,可缓解春
温的一些症状。
饮食调理
02
适当食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等,有助于辅
助治疗春温。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春温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春温


热结肠腑 兼气液两虚

兼小肠热盛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

热灼营阴 内陷手足厥阴 出血、斑疹、

热盛动风
昏痉、正气外脱 风

医学课件ppt
7
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素问•热论》:“凡 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 发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2)热郁胸膈
症状:身热,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舌
黄,脉数。 辨证要点:热势不甚,心中懊憹,见于
初入气分,或病之后期。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有表者,加薄荷、牛蒡子、蝉衣等以透 表;热盛加清热之品;津伤者加天花粉等)
医学课件ppt
13
(3)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
热如焚,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 欠润,脉滑数。
扰神明而谵语者,用清心之品;热盛动风
者,加凉肝息风之品;气阴大伤者加人参)
医学课件ppt
15
(5)阳明热结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唇裂,苔焦
燥,脉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证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硝黄)
医学课件ppt
16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咽燥,唇裂舌焦,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春 温
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
医学课件ppt
1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日急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
第19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诊断依据】 •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 克氏征阳性等 •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证候。
第20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第30页/共43页
第十一章 伏暑
• 【诊断依据】 •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 舌绛少苔,甚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表 证。 •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 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 3、热燔气营(血) • (1)气营(血)两燔:P129 • (2)热盛动血:P130 • (3)热与血结:P130 • 4、热盛动风:P131 • 5、邪陷正衰:P132 • (1)热闭心包:P132 • (2)内闭外脱:P132 • (3)阳气暴脱:P133
第22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6、热灼真阴 • (1)真阴亏损: P133 • (2)阴虚风动: P134 • (3)阴虚火炽: P135 • 7、邪留阴分: P136
绪论
•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作。 •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 5、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学ppt教学课件

温病学ppt教学课件

(2)致病特点:
①致病力强:
常常无分老幼,众人触之即病。
②多从口、鼻而入,有 特异的病变定位:
疫疠病邪的感染途径以口鼻(空 气或饮食物)为主,不同性质的疫疠 病邪,对脏腑经络有不同的定位倾向。 吴又可:“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 某经络,专发为某病”。如湿热性质 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膜原,分表里九 传;燥热性质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胃, 传布于十二经。
(2)致病特点:
①多从口鼻而入,首犯 肺卫:风热病邪在侵袭人体 时,多先犯于上焦肺卫。出 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 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 卫表证。
②易损伤肺胃阴津:风与热都 属阳邪,风热相搏,最易耗损阴津, 即叶天士所说的“两阳相劫”。在 风温病变过程中,由于其病变重心 在肺,因此,风热致病初起即可见 肺津受伤,而见鼻咽干燥、口渴等 症;若邪传于胃,则多见肺胃阴液 受损,而见口渴、舌燥、便秘等症; 后期则以肺胃之阴液损伤为主。
③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客于脉络,可致局部血
脉阻滞,毒瘀互结,而形成肿毒特 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则破溃 糜烂等,病变多见于咽喉部位。温 毒结于阴器,可致睾丸肿胀疼痛等。 温毒引起的肌肤斑疹或皮下结节也 与其蕴结壅滞的致病特点有关。
疫疠病邪与温毒病邪实际 上都不是一种单一的病邪,而 各包括了多种病邪。
(1)形成条件:
温毒病邪的形成与时令气 候反常有关,乃邪气蕴结而成, 并多能引起流行。感受风热时 毒引起的温病是大头瘟,感受 温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烂喉痧。
(2)致病特点:
①具火热之性:
毒是一类致病力很强的病
因,具有火热之性,它能导致 人体高热、伤津耗阴、脏腑功 能严重失调和实质损害、气滞 血瘀等多种病理变化的产生。 因此,临床上应特别重视清热 解毒法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