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第二章
温病学试题第二章温病的特点

温病学试题第二章温病的特点A型题1.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A.以发热为主症B.热象偏重C.易化燥伤阴D.具有传染性E.由温邪引起的2.温病的概念的外 是指: AA.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B.外感类疾病的总称C.指现代医学的传染病D.一门学科名称E.某一部经典著作的通称3.”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语出? BA.刘河间B.王叔和C.张仲景D.吴又可E.陆九芝4.”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 BA.王叔和B.庞安时C.吴又可D.雷少逸E.陆九芝5.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E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传性B.病因是感受温邪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D.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E.起能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6.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A.风温B.舂温C.暑温D.湿温E.伏暑7.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 EA.发热B.头痛C.脉数D.口渴E.局部红肿热痛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C.易出现险恶证候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9.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A.风邪B.温邪C.湿邪D.寒邪E.疟邪1O.温邪特异性的体现,下列哪项提法不对? E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11.认为温病是许多外感热病之总称的代表医家是: DA.郭雍B.王安道C.汪石山D.吴鞠通E.王孟英12.”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温疟”,见于下列哪部著作? DA.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热论D.温病条辨E.温热逢源13.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其主要依据是: BA.发病季节B.四时主气C.临床证候D.流行情况E.季节与主气结合14.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A.大头瘟B.秋燥C.伏暑D.春温E.温疫15.下列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论之”伤寒有五”的内容: DA中风 B.伤寒 C.湿温 D.暑温 E.热病16.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湿热类温病? EA.风温B.舂温C.秋燥D.暑温E.伏暑17.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温热类温病? EA.湿温B.暑温C.伏暑D.霍乱E.大头瘟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的临床分类方法? CA.根据病证性质B.根据发病迟早C.根据发病季节D.根据表里不同E.根据发病部位I9.下列哪种温病不属新感温病? AA.舂温B.风温C.秋燥D.大头瘟E.烂喉痧2O.下列哪种温病属于伏邪温病? CA.暑温B.湿温C.春温D.风温E.秋燥21.对于广义伤寒的定义,下列哪一种提法较为妥当? CA.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B.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C.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D.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E.除外风寒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22.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属其中 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E.具有传染性的温病可称之为温疫2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A.流行的性大小B.发病的缓急C.病情的轻重D.传染的强弱E.伤阴的程度24.”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语出: EA.吴又可B.余师愚C.王孟英D.雷少逸E.陆九芝B型题A.舂温B.风温C.湿温D.暑温E.大头瘟1.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 A2.以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是: E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金匮要略)3.”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や”,语出: A4.”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语出: CA.风温 B暑温 C.伏暑 D.秋燥 E.烂喉痧5.上述哪种温病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C6.上述哪种温病属于伏邪温病? C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C.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E.温疫是独立于温病之处的一种疾病7.温疫的概念是指: D8.陆九芝认为温病与温疫的区别是: BA.”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卢,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B.”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C.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张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病广义,温疫义狭D.温疫是独立于温病以外的一种疾病E.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9.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现代医家认为: C10.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陆九芝认为: BA.吴又可B.叶天士C.戴天章D.陆九芝E.余师愚11.所谓”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是哪位医家所说? A12.所谓”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别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是哪位医家所说? DA.所有的外感热病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A.具有传染性 D.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预防方法E.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13.温病概念的含义中包括: B14.温病学概念的含义中包括: DA.并列关系B.从属关系C.相同关系D.无关系E.继承与发展关系15.(难经)认为温病与广义伤寒是: B16.温病与狭义伤寒是: AA.发病季节B.四时主气C.流行情况D.特殊的临床证候E.季节与主气结合17.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根据是: B18.大头瘟、烂喉痧的命名根据是: DA.传染性强,流行显著B.多数具有传染性C.不具有传染性D.病情较轻E.病情较重19.温病是: B20温疫是: AA.湿温、霍乱、暑湿、伏暑B.舂温、伏暑C.风温、秋燥、暑温、春温D.大头瘟、湿温、疟疾E.疫疹、烂喉痧、霍乱21.属于伏温病的是: B22.属于温热类温病的是: CA.湿温、伏暑、霍乱B.暑湿、霍乱、秋燥C.舂温、风温、大头瘟D.疫疹、伏暑、烂喉痧E.暑温、舂温、疟疾23.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 A24.属于新感类温病的是: BC型题A.湿温、伤寒B.风温、暑温C.两者皆有D.两者皆没有1.(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到的疾病有: A2.(温病条辨)中提到的疾病有: BA.风温、暑温B.秋燥、大头瘟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3.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 D4.属于新感温病的是: CA.温邪在人群中染易B.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5.温病的传染性是指: A6.温病的流行性是指: B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发热为主症B.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7.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是指: C8.温病病程发展具有的阶段性是指: DA.某些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或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B.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多见,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B..两者皆是 D.两者皆不是9.温病的地域性是指: B10.温病的季节性是指: AK型题1.温病的概念是: DA.以发热为主症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C.由温邪引起D.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温病的特点是: DA.有特异的致病因素B.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C.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D.共有的临床表现3.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有: DA.起病急骡、传变较快B.发热为主C.易出现险恶证候C.病程中易耗伤阴津4.温病分类是根据: AA.症证性质是否挟兼湿邪B.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C.发病的脆脏腑部位D.发病季节与四时主气X型题1.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 A C D E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脉相承、不可分割B.温病学可以完全包括(伤寒论)的内容C.温病学和(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D.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E. (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指的是: B C DA.所有的急性传染病B.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C. 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D. 具有温病特点的其它发热性疾病E.所有的寄生虫病3.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 A B C D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4.决定温病流行程度及范围的常见因素是: A B C DA.人体体质B.自然因素C.社会因素D.传染性强弱E.治疗得当与否5.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A.斑疹B.动风C.动血D.闭窍E.癌变6.温疫的特点是: A B C DA.发病急骤B.有强烈的传染性C.可以引起大流行D.病情多较险恶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7.温病的命名可根据: A BA.季节与主气结合B.特殊的临床证候C.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D.发病的迟早表里不同E.病情轻重8.湿温病的分类,可以根据: A B CA.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B.发病迟早表里不同C.发病的脏腑部位D.特殊的临床证候E.季节与主气结合9.根据病变部位,属于肺系温病有: A B CA.风温B.秋燥C.烂喉痧D.舂温E.湿温10.根据发病仪的迟早表里不同,可把温病分为: A BA.新感类温病B.伏邪类温病C.温热类温病D.湿热类温病E.脾胃肠类温病11.风温病之特点在于: A C EA.初起发热征恶寒,口征渴,舌边、尖红,脉浮数,咳嗽.B.初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无汗,脉浮紧C.邪多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D.邪多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膀胱经E.病因为风热病邪,初起治疗宣辛凉解表12.温疫概念是指: A CA.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B.外感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C.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D.温病中具有传染性E.也不引起流行的发热疾病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温病2.温疫3.流行性4.季节性5.新感温病6.伏邪温病7.天行8.地域性9.传染性10.伤寒二、填空题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__________为主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温邪的特性主要在于它是_______,故与内伤杂病的病因不用;它又具有________,故与风寒类外感疾病不同.3.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和过过来看,多数是由表传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实致虚.4.___________认为:温病的发生原因是云六淫之外的一种特殊致病物欣质,称之为____________.5.温病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_________,来势_______,传变_____,变化_________.6.温病根据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7.温病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邪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大类.8.温病的范围效广泛,_________中除外________的急性热病皆属于温病范围.9.温病病程中容易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险恶证候.10.(温病条辨.上焦篇)等一条说:”温病者,有风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效燥、有冬温、有温疟”.二、选择题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A.王叔和B.庞安时C.吴又可D.雷少逸E.陆九芝2.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A.风温B.舂温C.暑温D.湿温E.伏暑3.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A.发热B.头痛C.脉数D.口渴E.局部红肿热痛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A.流行的性大小B.发病的缓急C.病情的轻重D.传染的强弱E.伤阴的程度B型题A.舂温B.风温C.湿温D.暑温E.大头瘟1.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2.以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是: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金匮要略)3.”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や”,語出:4.”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语出:C型题A.风温、暑温B.秋燥、大头瘟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2.属于新感温病的是: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发热为主症B.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3.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是指:4.温病病程发展具有的阶段性是指:K型题1.温病分类是根据:A.症证性质是否挟兼湿邪B.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C.发病的脆脏腑部位D.发病季节与四时主气2.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脉相承、不可分割B.温病学和(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C.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D.(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3. 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指的是:A.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B.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C.具有温病特点的其它发热性疾病D.所有的急性传染病4.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X型题1.决定温病流行程度及范围的常见因素是:A.人体体质B.自然因素C.社会因素D.传染性强弱E.治疗得当与否2.温疫的特点是:A.发病急骤B.有强烈的传染性C.可以引起大流行D.病情多较险恶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3.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A.斑疹B.动风C.动血D.闭窍E.癌变4.根据病变部位,属于肺系温病有:A.风温B.秋燥C.烂喉痧D.舂温E.湿温参考答案一、名河解释1.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3.是指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的特点. 4.是指温病的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发生及流行,或在某一季节发生较的特性.5.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6.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7.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出自(时后方).8.是指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在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地域较易发生而其它地域较少见的特性.9.传染性古代又称染易,即温病之邪可在人群中移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特性.10.伤寒有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之分.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广义的伤寒包括伤寒、温病.二、填空题1.发热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2.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3.由浅入深由轻到重4.吴又可疠气5.急骤较猛较快较多6.新感类温病伏邪类温病7.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8.外感热病风寒性质9.斑疹动血动风闭窍10.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三、选择题1.B 2B 3.E 4.E 5.A 6.E 7.A 8.C 9.D 10.C 11.C 12.D 13.A 14.E 15.A 16.E 17.BAC D 18.ABC 19.ABCD 20.ABC。
2.1第二章 温病学的概念(2)-9.14

• 冬春季节,卫气处于郁闭状态,卫外功能低下, 容易导致风热病邪侵犯肺卫,病变以上焦为主。
• 夏秋季节,脾胃功能呆滞,加之贪凉饮冷,更伤 脾胃,造成内湿停聚,容易感受湿热病邪。
地域性
(1)地形、气候条件不同,对温邪的形成和致病产 生影响。 (2)不同地域的人,体质类型、生活习惯、卫生条 件等均有差异,对不同温邪的感受性、传播、流行
• 气分:温邪由卫分传入气分,导致里热炽盛。 • 营分:温邪由气分传入营分,导致营热阴伤。 • 血分:温邪由营分传入血分,导致动血耗血。 • 恢复阶段:患者正气渐复,逐渐康复痊愈。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1)起病急,传变快 湿热类温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这是与温病中的
其它疾病相比较而言,不能与内科杂病中的慢性病
(二)温病与温疫、瘟疫
温疫: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
类疾病。由于属性温热,故称温疫。疫,指疾病的 流行言,《说文》称“疫,民皆疾也。” 瘟疫:瘟即疫,瘟疫即疫病的同义词。疾病具有强 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包含温疫,与温疫相对应的 寒疫,其属性寒凉,不属于温病范围。
(三)温病与温毒
概念:
①病因-温病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即温热毒邪。 ②疾病-温病中具有特殊表现的一类疾病,即温毒疾患。 特性: 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 范围: 大头瘟、烂喉痧、痄腮等。
温毒是温病中具有局部肿毒或发斑的一类特殊病证。
1、根据病邪性质:温热类和湿热类。
• 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
、疫疹、疟疾等。纯热无湿;多发于肺卫;起病较急
,传变较快,病程不长;热象显著,易伤阴津,病程
较短;治以清热祛邪为主。 • 湿热类:湿温、暑湿、伏暑、霍乱等。湿热兼;多 发于脾胃;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程较长;初起热 象不显著,湿邪偏盛或转化为寒湿时,易伤阳气,湿 热化燥化火,可耗伤阴津;治以清热祛湿为主。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1、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中医文献 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等方药。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
湿热疫、霍乱等。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 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如春温、伏暑等。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治疗特点 包括病种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 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 烂喉痧、暑热疫等。
湿热相兼
多为脾胃。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程较长,缠绵难解。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 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 著。初起多湿重热轻,继 之出现湿重于热或热重于 湿之证;后期既可燥化 伤阴,出现腑实、营、 血分证,亦可湿化伤阳,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 芳香、苦温、苦寒、淡渗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并列传染专 节。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 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 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古代所说的“天行”、“时行”就包含了流行的 意思。
温病学第二章课件

泄,故气泄。”
.
11
➢ 易直中心包 闭窍动风 ➢ 直接侵犯其它脏腑 -直犯心包、肝经、肺络 →卒然昏迷、痉厥及
咯血 ➢ 邵仙根: “暑之伤人也,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 ➢ 易于夹湿兼寒 ➢ 暑热致病每夹湿邪,成为暑湿病邪;天暑下迫,地湿上蒸。 ➢ 叶天士: “暑必兼湿”; ➢ 王孟英: “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不可误以湿热二
攻窜流走, 部位多发 既可内攻脏腑, 外窜肌腠, 又可上冲头面, 下结阴器 蕴结壅滞 结聚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气血凝滞→局部红肿热痛, 甚至发生溃烂
.
19
二、发病
(一)发病因素 1. 体质因素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 正气不足,正不胜邪-温病发病的决定因素 素禀体虚,御邪力弱 起居失慎,卫外失固 病邪太过,正不胜邪
• ②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 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Hale Waihona Puke 中发展较快, 一般来说,病程较短。
.
3
• ④与季节相关。各种温邪的发生及致病多与一定的季节有关, 由此而 温病的发生多有季节性。所以温邪又称为时令温邪, 或简称时邪。
• ⑤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 如风热病邪侵犯 的部位主要在肺, 暑热病邪的主要病位在足阳明胃, 湿热病邪则多犯足 太阴脾等。
➢ 病势缠绵, 传变较慢。 ➢ 湿属阴邪, 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 传变较慢, 病势缠绵难
解。
.
14
4. 燥热病邪 (1)定义 既具干燥特点又有温热性质的致病之邪-秋燥。 (2)形成条件 久晴无雨,秋阳以曝。 (3)致病特点: 病位以肺为主 燥金之气与肺脏相应-口鼻上受,先犯于肺→发热、微恶寒,干咳少痰、鼻干咽燥→咳嗽气急、胸满胁痛
温病学第二章详解

易于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属阴邪,重浊、腻滞-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恶寒、身重、身热不扬;头重 如裹、神情呆顿 ;脘痞腹胀 。
病至后期,湿困日久,阳气受损-阳气衰微→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浮肢肿 、小便短少、苔白舌淡、脉象沉细。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湿属阴邪,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难解。
3.湿热病邪
(1)定义 具有湿和热两重性质的外感病邪。
(2)形成条件 长夏之季,气温犹高,加之此时雨水较多,湿气偏重 ,故易形成湿热病邪-湿温
(3)致病特点:
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
薛生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 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初期,内外合邪,卫气(表里)同病→恶寒、身重、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便溏
一、温病的病因
(一)概述
1.概念
• 致病原因-温邪
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六淫温邪(各有其主令):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杂气(非六淫邪气):疠气和温毒 伏寒化温病邪(温热病邪),与时令邪气致病不符,从辨 证求因而来。
• 2.温病病因---温邪的共性: • ①从外感受。温邪都是通过口鼻或皮毛从外而侵袭人体,引起发病。 • ②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 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程中发展较快, 一般来说,病程较短。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 浮数。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易化燥伤阴
风与热两阳相合,极易劫伤津液 →口鼻唇咽等清窍干燥 叶天士:“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甚动血等热毒内陷营血分的里热证候;后期—— 气
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4、治疗特点: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
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三)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8
1、病势特点:起病缓慢,传变较慢,病程较 长,缠绵难解。
2、脉症特点:身热不甚,热势不扬,胸闷脘 痞,腹胀呕恶,身重肢倦,纳呆神呆,口粘不渴 或 渴不欲饮,苔粘腻滑润,脉濡等湿遏清阳,郁阻 气 机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3
(二)分类
1、确立温病病名的依据
(1)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如春温、冬 温等。
(2)以时令主气而命名:如风温、暑温、 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病候特点而命名:如伏暑、 大头瘟、烂喉痧等。
2、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6
卫气营血辨证分析
卫→气→营→血
卫→营
三焦辨证分析
上焦(肺卫)→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逆传
上焦(心包)
(3)从病机转归来看,既可燥化伤阴,亦可湿 化伤阳。
(4)症状特点——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பைடு நூலகம்
(5)治则特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救阴、护 阳。
10/30/202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1
(五)温病与温疫 (自学) 1、了解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有几种看法 2、明确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一)温(瘟)疫的概念 1、“疫”的含义 2、“ 温”与“瘟”的含义 (二)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1、认为二者毫无区别:吴又可为代表 2、认为二者截然不同:陆玖芝为代表 3、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辨别温病与温疫异同的临床意义 ——指导温病防治
温病学题库(60页)

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温病的概念-------------------------------------------------------(1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22)第四章温病的辨证-------------------------------------------------------(35)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5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78)第七章温病的预防-------------------------------------------------------(97)第八章风温--------------------------------------------------------------- (102)第九章春温-----------------------------------------------------------------(119)第十章暑温-----------------------------------------------------------------(138)第十一章湿温-----------------------------------------------------------------(152)第十二章伏暑-----------------------------------------------------------------(164)第十三章秋燥-----------------------------------------------------------------(172)第十四章大头瘟--------------------------------------------------------------(181)第十五章烂喉痧--------------------------------------------------------------(186)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B;4、C;5、A;6、4、C;7、D;8、D;9、A;10、B,11、C;12、D;13、D;14、D;15、A;16、A;二.选择多项题1、AC;2、AD;3、BE;4、CE;5、BC6、BCE;7、ABC;8、ACDE;9、BCDE;10、ABE;11、AC;12、BDE;13、BD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一章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里热内迫特性显著 易伤血络,闭窍,动风
精选课件
16
➢易耗伤阴液 ➢初起→烦渴显著,小便短赤、舌红而少津 ➢后期→易耗损下焦肝肾之阴,导致真阴耗竭
(3)致病特点: ➢ 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
薛生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 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初期,内外合邪,卫气(表里)同病→恶寒、身重、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便溏
精选课件
13
➢ 易于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属阴邪,重浊、腻滞-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恶寒、身重、身热不扬;头重 如裹、神情呆顿 ;脘痞腹胀 。
精选课件
1
一、温病的病因
(一)概述 1.概念 • 致病原因-温邪
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六淫温邪(各有其主令):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杂气(非六淫邪气):疠气和温毒 伏寒化温病邪(温热病邪),与时令邪气致病不符,从辨 证求因而来。
精选课件
2
• 2.温病病因---温邪的共性: • ①从外感受。温邪都是通过口鼻或皮毛从外而侵袭人体,引起发病。
➢ 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念对温病病因学说有着深刻影响。
➢ 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或是外界的影响超过了机体的适 应能力,或是机体适应外界影响的能力下降,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 前人在阐述其病因时,联系自然界一年四季的不同气候变化来加以论 证,从而形成了“四时六气”的病因理论。
陈平伯:“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
精选课件
4
3.温病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
(l)以“辨证求因”为立论基础和认识方法 ➢ 温病病因学说主要是以临床证候为依据
• 钱天来:“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
➢ “辨证求因”既是建立病因理论的基础,又是临床认识病因的方法 ➢ 与现代病原生物学以实验观察为立论基础和认识方法截然有别
精选课件
5
(2)从“天人相应”观念出发,联系四时气候变化推求病因。
◆气候反常,应寒反暖
吴坤安:“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
精选课件
8
• (3)致病特点 ➢ 多从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卫
风热病邪侵袭人体多先犯及上焦肺系和肌表 病位-肺卫(风性轻扬,升散、疏泄) 病机-肺卫失宣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
浮数。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 易化燥伤阴
风与热两阳相合,极易劫伤津液 →口鼻唇咽等清窍干燥 叶天士:“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
精选课件
9
➢ 变化迅速
风性“善行数变”;“热变最速” -致病后变化较为迅速→来势较急,传变较快 而消退亦较快。
2.暑热病邪 (1)定义 是由火热之气化生,发生在夏季的一种温邪。 (2)形成条件 在炎夏盛暑的高温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致病温邪,
病至后期,湿困日久,阳气受损-阳气衰微→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浮肢肿 、小便短少、苔白舌淡、脉象沉细。
➢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湿属阴邪,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难解。
精选课件
14
4. 燥热病邪 (1)定义 既具干燥特点又有温热性质的致病之邪-秋燥。 (2)形成条件 久晴无雨,秋阳以曝。 (3)致病特点: ➢ 病位以肺为主
燥金之气与肺脏相应-口鼻上受,先犯于肺→发热、微恶寒,干咳少痰、鼻干咽燥→咳嗽气急、 胸满胁痛、咽干舌燥→肺胃阴伤
➢ 易致津液干燥
《素问》:“燥盛则干” 燥与热俱能消耗津液-津液干燥→口鼻唇咽干燥,干咳无痰→呛咳无痰、鼻咽干燥、口干作渴、
舌苔干燥。
➢ 易从火化 耳鸣,目赤,咽痛。
精选课件
15
5.温热病邪 (1)定义 是一种致病后即有里热炽盛证候的外感温邪,可导致春温 。 (2)形成条件 发生与春季,里热偏盛,不兼有四时主气的临床意义
揭示发病特点
区分证候类型 指导立法制方
精选课件
7
二、“六淫”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 (1)定义 风邪从热而化或与热相合,既有风邪的特点,又有温热的性
质,是导致风温病的主要原因。 (2)形成条件
◆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
叶天士:“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 吴鞠通:“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邵仙根:“暑之伤人也,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
➢ 易于夹湿兼寒
暑热致病每夹湿邪,成为暑湿病邪;天暑下迫,地湿上蒸。 叶天士:“暑必兼湿”; 王孟英:“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 为暑也。”
恣食生冷,贪凉露宿-夹湿兼寒
精选课件
12
3.湿热病邪 (1)定义 具有湿和热两重性质的外感病邪。 (2)形成条件 长夏之季,气温犹高,加之此时雨水较多,湿气偏重 ,故易形成湿热病邪-湿温
具有典型的火热性质-暑温。
• 朱丹溪:“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火也。” • 雷少逸:“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
精选课件
10
(3)致病特点
➢ 伤人急速 先入阳明气分
暑为纯阳,炎热酷烈-传变极速→初起即见阳明气分证-壮热、大汗、头晕面 赤、心烦口渴、脉洪大等 。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 暑性酷烈 易于损伤津气
里热耗损,汗泄太过-津气俱损,甚至津气欲脱 →烦渴自汗,倦怠少气,呼吸 浅促,脉虚而无力,甚至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虚大。
《内经》“壮火食气”,“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 泄。”
精选课件
11
➢ 易直中心包 闭窍动风
直接侵犯其它脏腑 -直犯心包、肝经、肺络 →卒然昏迷、痉厥及咯血
• ②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 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程中发展较快 ,一般来说,病程较短。
精选课件
3
• ④与季节相关。各种温邪的发生及致病多与一定的季节有关,由此而 温病的发生多有季节性。所以温邪又称为时令温邪,或简称时邪。
• ⑤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如风热病邪侵犯 的部位主要在肺,暑热病邪的主要病位在足阳明胃,湿热病邪则多犯 足太阴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