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

一、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了解孔子及其作品。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现象。

二、预习指导:

1.简介孔子:

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了解论语:

《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3.解题:

将:

伐:

4. 背景介绍: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5.成语积累: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辨析:分崩离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不同在于:分崩离析偏重于“分裂”;强调人心涣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溃”;强调彻底垮台。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三、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字音:

颛臾()()冉()有虎兕()出于柙()

3.翻译下列实词: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固而近于费()相夫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

为之辞()

4.一词多义:

是:

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无乃……与”()

过:

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于: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

6.古今异义:

有国有家者(古:今:)

东盟主:(古:今:)

7.特殊句式:

是社稷之臣也()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8.固定句式:

四、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熟读课文,要求背诵。

五.课后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翻译:

2.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

3.何以伐为?

翻译: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力,不能者止。”

翻译: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

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

7.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翻译:

8.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

五、学习小结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二

一、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通过文本分析了解对话体议论文表达形式。

二、预习指导:

课前知识回顾。

三、教学过程:

(一)文本分析:

(1)朗读第一段,思考: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2.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3.孔子反对攻伐颛臾,证明了他哲学思想中哪两个重要范畴(两个字)?

(2)朗读第二段思考:

4.“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

5.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3)阅读第三段思考:

6.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7.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二)问题探讨:

1.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

2.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

3.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三

一、学习目标:

通过习题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点。

二、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论.语(lún) 虎兕.(sì) 下脚.料(jué) 排山倒.海(dǎo)

B.买椟.还珠(dú) 搜.罗(shōu) 撒手锏(jiǎn) 啼饥号.寒(háo)

C.颛.臾(zhuān) 社稷.(jì) 落.不是(lào) 畏葸.不前(sī)

D.冉.有(rǎn) 独处.(chǔ) 乐陶.陶(táo) 荦.荦大端(luò)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 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

C.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 D.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覆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子见夫子乎③不患寡而患不均④时有患疟疾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育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7.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前来归附。

D.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文言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三角形的三线与三心导学案

三角形的三线与三心 河北省丰宁南满族自治县土城中学李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三角形的重心、外心与内心。 2.会利用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三角形的重心、外心与内心进行证明与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知识的来源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作知识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合作交流的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与探索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三角形的重心、外心与内心。 难点:知识的探究. 三、教法学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 二. 角平分线的作法(尺规作图) ①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OB于C、D两点; ②分别以C、D为圆心,大于CD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③过点P作射线OP,射线OP即为所求.

2.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做法(尺规作图) 提示: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只要作出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两点即可. 已知:线段AB[如图(1)]. 求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作法:如图(2) (1)分别以点A 、B 为圆心,以大于12 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C 和D 两点; (2)作直线CD . 直线CD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二)合作探究 一、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内心) 如图所示,已知△ABC 的角平分线BM ,CN 相交于点P ,那么AP 能否平分∠BAC ?请说明理由.由此题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分析:由题中条件可知,本题可以采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来解答,因此要作出点P 到三边的垂线段. 解:AP 平分∠BAC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同步学案:第11章 三角形

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三角形的边 「引入课」三角形的引入 视频助学 学习视频【三角形的引入】 「概念课」三角形的分类 学习目标 ? 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 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视频助学 请.先.思考..引导问题....,再看视频.... 【三角形的分类】,然后完成引导问题下方的摘要填空. 引导问题1 三角形如何按角进行分类?(00:00-00:26) 1. 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a :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和c :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2 三角形如何按边进行分类?(00:26-03:07) 2. 等腰三角形:有________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________,另外一条边叫做________,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________.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 AB AC =,B ∠和C ∠是____角,且B ∠____C ∠. 3. 等边三角形:____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________三角形.如图中,等边三角形ABC 中, ______AB ==,且______60A ===?∠. 4. 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和________________. 线上练习 完成视频后相应的【专项练习】 提出疑问 预习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没有解决呢?请你将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学习目标 ? 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 掌握三角形的构成条件 视频助学 请.先.思考..引导问题....,再看视频....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然后完成引导问题下方的摘要填空. 引导问题1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00:00-04:00) 1. 三角形两边之和________第三边. 证明:根据两点之间________最短 ∴有___AB BC +> ___AB AC +> ___BC AC +> 2. 我们可以快速验证任意三条线段是否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只需要比较相对 ________(短/长)的两条边的长度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如果________第三边,则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 3. 根据上述方法,请你算一算三条分别长为4cm ,6cm 和10cm 的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引导问题2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04:00-04:46) 4. 三角形两边之差________第三边. 证明: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 ______AB BC AB BC +>??→>- ______AB AC AC AB +>??→>- ______BC AC BC AC +>??→>-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形成多角度审视、评价人物,深度阅读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 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教学方法: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朗读法,讲解法,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简介孔子与《论语》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朗读疏通课文 1、教师范读,扫除文字障碍。 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颠diān 兕sì柙xiá椟dú 2、学生齐读全文,并且对照文后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师引导学生落实实词和文言句式。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于颛臾有事 (2)求,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列:职位 (4)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佐 (5)有国有家者国:国家家:大夫的封地 (6)萧墙之内:鲁国宫廷内部 (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服:归顺来:使……来 四、布置作业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教案 导学案 导读单

课题:11.1全等三角形(1)月日班级:姓名: 一、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全等形,什么是全等三角形. 2. 能指出什么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会找出对应顶点、对应 边、对应角,会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难点:找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二、问题导读单:阅读P1—4页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P2页中彩图中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与同学交流) 2.回答本页中的“小云朵”和“思考”问题(答案写在教材空白处) 3.说明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本节课中“思考2”问题,给我们带来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P3页中的“小纸鉴”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明“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图11.1—1 △ABC和△______全等,记做: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顶点有:A和__,B和__,C和__等对应. 对应边有:AB和____,BC和____,AC和____等对应. 对应角有: ∠A和____, ∠B和____, ∠C和____等对应. 图11.1—2 △ABC和△______全等,记做: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顶点有:A和__,B和__,C和__等对应. 对应边有:AB和____,BC和____,AC和____等对应. 对应角有: ∠A和____, ∠ABC和______, ∠ACB和________等对应. 图11.1—3 △ABC和△______全等,记做: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顶点有:A和__,B和__,C和__等对应. 对应边有:AB和____,BC和____,AC和____等对应. 对应角有: ∠BAC和____, ∠B和____, ∠C和____等对应. 7. 回答“思考3”问题,并说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光辉成就,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2、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着重识记并掌握文言实词,其中一些难写难认的,应注意辨清字形字音。 4、了解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记住例句。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论语》。论:编纂,编辑。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仁政” 孟子《孟子》,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法治” 墨:墨子《墨子》“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季氏将伐颛臾》 课文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知识链接】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思想 ①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②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统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⑤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⑥品德:“温、良、恭、俭、让”(“温”是温和的,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 “何以……为”。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预习案等、粉笔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案,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案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导读:《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思路】 《季氏将伐颛臾》被选入《语文读本》第一册。读本中的文章如何教学?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对之大包大揽,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于是,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但是选择什么内容作为学生进入文本的抓手呢?我绞尽脑汁想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最后,一个个孤零零的“曰”字触发了我的灵感:每一个人说话的情态、心态都各不相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发言其心理、表情也多有差异。我何不利用让学生为“曰”加修饰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和文章脉络呢?事实证明,这一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实录】 师:《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名篇,全文均由一组对话连缀而成。这些对话由六个“曰”字领起,大致可分为三个回合。大家能根据人物说话内容体会出说话人当时的情态吗?请同学们在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说话人情态的状语并说说理由。 【第一回合】 生:我在第一个“曰”前加“恭敬地”。因为冉有、季路是在和他们的老师说话,他们对老师一定是尊敬的。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含糊其辞地”。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

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悄悄地”。因为这事属于军事机密。 师:大家最赞成哪一种? 经过讨论,学生大多赞同添加“含糊其辞地”,认为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含糊其辞”既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板书:含糊其辞、试探) 那么,且看孔子怎样“曰”。 生:我加“旗帜鲜明地”。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生:前面用“含糊其辞地”,我就在这里用“毫不含糊地”,前后照应,使人物的性格互相映衬。 生:我加“理直气壮地”。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理由非常充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说的是颛臾受先王之封,是不可伐的;“且在邦域之内矣”,是说颛臾在鲁国境内,已是鲁国的附庸国,是不必伐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说颛臾是鲁国的臣属,是不当伐的。 生:我用“勃然大怒地”。因为孔子是先责备,再陈述理由。文中用了一个感叹号,可见孔子说话时的感情非常强烈。还有两处反问句,这是明显地表示孔子对季路和冉有的指责。 师(插话):标点是今人加的,古文没有标点。不过,此处加感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全等三角形复习导学案教案

《全等三角形》复习(1) 【要点梳理】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叫做全等三角形. 2.对应点、对应角及书写注意点: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重合的边叫做.重合的角叫做.“全等”符号:,读作“”,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的字母写在的位置上.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2).4.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还有. 5.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6.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已知角的角平分线. 【基础训练】 1.如图1,点A、C、F在同一直线,点B在EC上,EC⊥AF,△ABC≌△EFC,CB、CF是对应边,且CF=4cm,BE=3cm,∠F=58°.则∠A=,BC=,AC=. 图1 图2 图3 图4 2.如图2,AD=AE,BE=CD,∠1=∠2=100°,∠BAE=60°,则∠CAE=. 3.如图3,除公共边AB外,根据下列括号内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横线上添加适当的条件,使△ABC≌△ABD全等. (1),.(SSS)(2),.(ASA). (3)∠1=∠2 ,.(SAS)(4),∠3=∠4.(AAS). 4.如图4,AE⊥BD于C,CB=CD,AC=EC,则AB与ED的关系是. 【例题讲解】 例1 如图,点A、C、D、B在同一直线上,AE=BF,AC=BD,AE∥BF.求证:FD∥EC. 例2如图,已知△ABC中,AB=A C. (1)作图:在AC上有一点D,延长BD,并在BD的延长线上取点E,使AE=AB,连AE,作∠EAC的平分线AF,AF交DE于点F(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在(1)的条件下,连接CF,求证:∠AEF=∠ACF.例3如图,AD∥BC,AB⊥BC,AD=AB,E为BC上一点,DF⊥AE于F.在AE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ABP与△DAF全等?若存在,请找出满足条件的点P,并给予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4如图,BF⊥AC于F,CE⊥AB于E,BF与CE交于点D,BF=CE. 求证:D在∠BAC的平分线上. 例5已知CD是经过∠BCA顶点C的一条直线,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点(不重合),且∠BEC=∠CFA=∠α. (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解决下面问题: ①若∠BCA=90°,∠a=90°,在图1中补全图形,则BE CF,EF|BE-AF|;(填>、<或=) ②如图2,若0°<∠BCA<180°,请添加一个关于∠α与∠BCA关系的条件,使①中的两个结论仍然成立,并证明两个结论成立; (2)如图3,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a=∠BCA,请写出EF、BE、AF三条线段数量关系(不要求证明).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主备人:施红梅 学习目标 1.落实重要词句,翻译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了解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材料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论语》中的“论”读“lún”,编辑、摘要的意思。“语”是指言谈的意思。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话体的特征。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仁”和“礼”。“仁”是指“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指周礼,强调等级。 《论语》精辟名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守礼的人与不同人有相应情形,但并不是为了与他们相同,不懂礼的小人同一情形下,他们也不是为相应(君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即普通人)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任重而道远” 等。 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不安的变革之中。当时,鲁恒公的后代季孙、孟孙、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三角形的内角导学案(先学后教教案) 人教版数学

三角形的内角导学案(先学后教教案) 人教版数学 【学习目的】 1.了解并会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会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处置求角有关的实践效果。【学习进程】 一、板书课题,提醒目的 (一)讲述:同窗们,我们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2.1三角形的内角。(师板书) 二、出示目的 (一)过渡语:学习目的是什么呢?请看投影: (二)屏幕显示 学习目的 1.了解并会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会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处置求角有关的实践效果。 三、指点自学 (一)过渡语:请大家依照指点(出示自学指点)停止自学竞赛。比谁学得紧张、效果好!竞赛末尾! (二)出示自学指点 自学指点 仔细看课本(P72-74练习前) ○1结合探求从两种不同的拼法中,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能证明。

○2留意例1的解题格式和步骤。 如有疑问,立刻讨教同窗或举手问教员。 7分钟后,要求会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做出检测题。四、先学 (一)先生看书,教员巡视,催促每一位先生仔细、紧张的自学,鼓舞先生质疑争辩。 (二)检测 1.过渡语:看完的请举手,能口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进程的请举手 2、检测题:P74: 1、2 3.先生练习,教员巡视。(搜集错误停止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更正: 过渡语:请看黑板,找一找哪里做错了?能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鼓舞尽量多的先生参与更正) (二)讨论: 评方法1:三位同窗板演的内容一同评 ABC求得对吗?估量效果不大。为什么要求ABC?(引导生说出假设求出ABC那么在三角形ABC中就有两个角是的,应用三角形内角和180就可以求出第三个角了。)师强调在哪个三角形中运用了三角形的定理。 评方法2:找先生说出解题思绪。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word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5、文言句式 ⑴.何以伐为() ⑵.无乃尔是过与()

第17讲 三角形的五心(习题导学案教案)(奥数实战演练习题)

第17讲 三角形的五心 三角形中有许多重要的特殊点,特别是三角形的“五心”,在解题时有很多应用,在本节中将分别给予介绍. 三角形的“五心”指的是三角形的外心,内心,重心,垂心和旁心. 1、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外心(外接圆圆心).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距离相等. 都等于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斜边中点; 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 2、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内心(内切圆圆心). 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都等于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内切圆半径r 的计算: 设三角形面积为S ,并记p =12(a +b +c ),则r =S p . 特别的,在直角三角形中,有 r =12 (a +b -c ). 3、三角形的重心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上面的证明中,我们也得到了以下结论:三角形的重心到边的中点与到相应顶点的距离之比为 1∶ 2. 4、三角形的垂心 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垂心. 斜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与垂心这四个点中,任何三个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垂心就是第四个点.所以把这样的四个点称为一个“垂心组”. 5、三角形的旁心 三角形的一条内角平分线与另两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称为三角形的旁心(旁切圆圆心). 每个三角形都有三个旁切圆. A 类例题 例1 证明重心定理。 证法1 如图,D 、E 、F 为三边中点,设BE 、CF 交于G ,连接EF ,显然EF ∥=12 BC ,由三角形相似可得GB =2GE ,GC =2GF .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熟读乃至背诵课文,感受、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课时分配】 2课时 【学习方法】积累、诵读+探究 【知识衔接】 一、《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洁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写出孔子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他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幼年丧父。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生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叔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_《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1)

新课程学习2013年8月8日 课例交流 【设计理念】 文章的体式特点往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指引与导向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为语录体。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语气、心理、性格与意图,这一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季氏将伐颛臾》是经典的政论文,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到好的切入口。如语言切入口,在语言知识的分析中,逐步导向人文素养的提高;或人文思想切入口,让学生在体味人物言论中感受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得到精神思想上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了解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质疑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活得有勇气、有力量,而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也有一个梦想,他希望能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圆经世济民之梦,虽然历经坎坷,但他一直努力不让那枚思想的烛火被苍凉的冷风熄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走近孔子,感受他的人格与思想魅力。 2.请大家谈谈你对孔子及其思想了解多少。 3.检查预习。(幻灯片展示略) 二、初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三、精读 要求: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阅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2.针对知识难点自主合作、质疑问难;提交课堂共同讨论。 四、细品 1.解析文章题目,引出写作背景。 2.当两位学生把“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消息汇报给孔子时,孔子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提示]动怒(责备、反对)。 孔子对季氏伐附庸小国颛臾,非常不满: 第一段中他从三个层次来阐述,一是从历史上讲的,先王册封,不可伐;二是从地理上讲的,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三段“吾恐季孙之忧……”孔子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作出精辟论断:季氏伐颛臾的真正目的是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是要篡夺政权。 孔子对冉有、季路生气: ①不尽责任,含糊其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因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负有责任。(求!无乃而是过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②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引用、类比、比喻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地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③强词夺理。“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吾恐季孙之忧……”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 (理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朗读指导:要把孔子对冉有责怪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读表明季氏不该讨伐颛臾的三个理由时,应高昂、急促,要加强“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托词,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读得既坚决又委婉。 五、深究 讨论交流:孔子认为如“季氏”这样“有国有家者”应该如何做? 政治主张、治国理念: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要以德服人。幻灯片展示下列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和文本比较阅读,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突破难点。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提示]把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小结:孔子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明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善用教育方法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同时教育了学生。 六、活用 你怎么看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启发? [提示]孔子追求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颇为鲜明,情绪也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之美。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辛苦奔波却毫无所获,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令人敬仰。 八、课后作业 1.翻译、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查阅、搜集、整理《论语》中关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句。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第一中学)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文/刘秋元 32

《季氏将伐颛臾》自读学案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自读学案 一、文化常识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整理过《诗经》、《周易》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删修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司马迁称他为至圣。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礼。 2、《论语》中的“论”,应读lún,纂辑的意思;“语”,意为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二、课文解读 (一)第1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A、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你责备反问语气词 B、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以(之)为、把(它)作为 C、何以 ..伐为.为什么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2、翻译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3、理解 A、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告诉孔子时,为什么说季氏“有事”于颛臾,而不是直接说“伐”颛臾?据此,我们可以在“曰”前添加什么样的词语,表明两人告诉孔子此事时的神态或心理? 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表达比较委婉,另外称“伐”与事理不合,所以特意含糊其辞。(略)恭敬地、含糊其词地、悄悄地、心虚紧张地…… B、“何以伐为?”什么语气?可以看出孔子对季氏伐颛臾的态度如何?孔子的理由什么?反问语气,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理由有三点: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颛受先王之封,不可伐;2、“且在邦域之中矣”,它已经成为鲁国的附庸国,不必伐;3、“是社稷之臣也”,既然是鲁国的社稷之臣,不当伐。 (二)第2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却护持跌倒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B、且尔 ..言过.矣况且、而且你的错,犯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