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和思想与中医学(论文)

合集下载

从儒医看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中医

从儒医看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中医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从儒医看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中医学院:学系:专业:课程名称:学生姓名:学号:联系电话:指导教师:2015年12 月12 日目录1、绪论 (3)1.1文献综述 (3)1.2术语说明 (3)2、宋朝以前文人通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司马迁 (4)2.2嵇康 (4)2.3其他文人通医 (5)2.4特点总结 (5)3、宋以后的儒学与医学 (5)3.1范仲淹 (6)3.2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 (6)3.3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6)3.4特点总结 (7)4、儒家思想对中医发展的影响 (7)4.1积极影响 (8)4.1.1 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视仁义道德 (8)4.1.2 儒家主张精学博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8)4.1.3 儒家的哲学色彩对中医的影响 (8)4.2 消极影响 (8)4.2.1 儒家思想厚古薄今 (8)4.2.2 儒家思想重视封建伦理纲常 (9)4.2.3 科举考试制度重文轻理 (9)从儒医看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中医[摘要]“儒医”之称始于宋代,但宋朝之前通医之文人即有之。

列举历史上著名的儒医和通医文人,从其文学造诣及其医学方面的成就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中医的关系。

从宋朝以前,儒医概念尚未形成,儒家思想对医学的影响还不明显,文人还没有在意识形态上将“儒”和“医”密切联系起来。

发展到宋明时期文人从医与日俱增,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对中医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医;儒医;文人;1、绪论1.1文献综述从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对儒家文化与中医的研究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中庸之道与中医思想,讲求阴阳平衡。

第二,仁爱之道与中医精神,讲求行医之德。

第三,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对中医发展的禁锢。

乔靖、林亮(2013)研究了“孝悌”、“仁爱”、“中庸”等儒家代表思想从治病、养生及医德等方面影响中医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社会、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以下是儒家文化对中医的一些主要影响:
人文关怀和慈悲精神:儒家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注重对人的关怀和慈悲。

这种关怀和慈悲精神渗透到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医生在治疗患者时强调尊重、关爱和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

和谐与平衡观念:儒家强调和谐和平衡的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强调平衡和调和,通过调整身体的能量流动和平衡,达到健康和治疗的目的。

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儒家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个体的健康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

中医强调个体的健康与环境、社会和谐的关系,强调个体的健康对社会的贡献。

教育和传统知识的传承:儒家文化注重教育和传统知识的传承,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也承载了大量的传统知识和经验。

儒家的教育思想对中医教育和传承起到了推动和塑造的作用。

尊重自然和观察经验:儒家文化强调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经验的重视。

中医在研究和治疗中强调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借鉴经验,与儒家的自然观念和经验主义思维相契合。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对中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中医注重人文关怀、平衡调和、社会责任、教育传承和经验借鉴等方面。

这种影响使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科学,同时也与道德伦理、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相互关联。

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研究

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研究

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研究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之一,它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思想、文化伦理、政治制度等多个方面,并且及至今日,仍然对中国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之一,其形成和发展也深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对中医发展的思想基础、医疗伦理、医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揭示儒家文化对中医发展的积极贡献。

一、儒家文化对中医的思想基础儒家文化重视人伦道德,注重人的整体健康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与“人文”观念,认为人类生命宝贵、重视健康,这为中医在医疗上提出了基本的思想条件,即“种禀”、“同病异治”等观点。

儒家文化关注五行阴阳相互制约的思想,使中医的诊断治疗与阴阳五行的理论联系起来。

儒家警示人世的“逆境”与“寂寞”观念,使中医的理念理性化,情感化,对病人结交像远扬,汲取人文情感成分的治疗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二、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医疗伦理影响儒家文化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组成部分,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为社会和家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儒家强调“爱众”、“不争”、“谦虚”等伦理道德,也反映在中医的理念中,即视人整体性与道德为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强调医患关系的建立,强调医者对患者的同情、爱心、尊重,遵循医疗道德,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的利益和尊严,这就是具体的伦理道德实践。

儒家的伦理活动导向实践,即推动中医学者在完善医疗技术的同时,注重依循伦理义务和道德行为,以达到关心和保护人的健康和社会和谐共处的目的。

三、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医学实践影响儒家思想认为,人体内外环境是相互制约的,强调“以古为今之学”,‘静以修己’的观念,构成了中医的基本思想。

中医注重对人体的全身、宏观和微观细节发生生理变化的探讨,中医医学思想和治疗手段强调“针对症状”、“根据病情动态调整”、“全面观察综合分析”等。

在治疗方面,中医采用针、药、气、按等方式,注重整体化和系统性的治疗,不以病的局部症状为目的,而是从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全面化的治疗,以素有“四即”的理念,即“病机即据、证立即治、药即权宜、采纳即施为”。

浅析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最终五篇)

浅析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最终五篇)

浅析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最终五篇)第一篇:浅析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浅析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摘要】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儒家阴阳、五行、中和、太极、运气学说为中医学理论建构提供了材料和原则;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医学中医学与传统文化思想二者唇齿相依,这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远古或较久以前在中国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世代流传至今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对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

、儒家经典文献中的中医药学素材“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春秋。

这些经典文献中都记载有中医药多方面的材料。

如《周易》中大量谈及阴阳学说、天地人相应观念、宇宙生成观念、太极图;《尚书》中对五行学说进行了清楚规范;《诗经》中记载近1000种中草药和15种病名;《周礼》中记载有周代医政制度;《春秋》中记载有医和的六邪致病思想和医和的医学活动;《论语》提倡的“仁义”、“忠恕”思想促成中医伦理产生;《礼记》中对中庸思想的阐述“中,不偏不倚”,“指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孟子》提到气与志的关系,“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2、儒家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中的运用中庸之道是中医理论思维核心【1】。

中医之“中”乃本意来自儒家的“致中和”思想。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唐宋各儒认为从舜尧到孔子有一道得传,就是“中”与“和”。

中和既是方法也是境界。

中医理论关于人的生理、病理、治法、养生的论述以中和为关键。

儒学与中医学

儒学与中医学

儒学与中医学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和儒家的学术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学者常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不少业医者精通儒学。

所以,中医学充分吸收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如中庸、仁爱、孝悌等思想学说,这些思想表现在对人体、疾病的认识,治疗原则,医德的形成等方面。

中医学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

然而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代,且受西方自然科学、逻辑学的影响,现在许多人对中医学的理论、经典、观念、逻辑都抱一种怀疑的态度。

医者也常常把中医学仅看成一种治病的技术,且常用现代医学的手段来证明中医学的疗效,所以很难将中医学思维运用到实践中去。

笔者通过中医学与儒家思想的对比研究,旨在梳理中医学哲学观念的来源,有利于学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以及医生的品德观等中医学的人文精髓,从而将中医药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

1孕育中医学的文化背景在历史的进程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盛世,自从周代礼崩乐坏之后,逐渐出现百家争鸣,百川汇流,形成以儒家为主的思想体系,而中医学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仁爱之道、孝悌之道在中医学的医理、医术、医德等方面都有体现。

2中医学与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乃是不偏不倚,无过之且无不及。

《论语·先进》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表明太过和不及一样不好。

《论语·雍也》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意思是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论文范文: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医思维及临床的影响

论文范文: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医思维及临床的影响

论文范文: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医思维及临床的影响导语: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文化一直作为主干。

中医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一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着巨大的贡献。

纵观中医学发展之历程,其兴衰每每与儒家相呼应;其学说也与儒学相贯通;医者也有儒者之风骨。

两者的溯源我们由此可见一斑:先秦时期,孔学自成一家,医学初具体系;两汉经学,各守家法,医分流派,专门授受;隋唐诸儒,缀集汉说,治义疏之学;宋明儒家,排弃旧说,代兴新说;金元医家,竟斥古方,各创一派;有清复古,医家承之;近代维新,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共同呈现出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变局。

儒文化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在重点阐述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医学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收集、归纳、整理研究了儒家文化对中医影响的古今文献,具体从儒家文化与中医学的渊源、儒家中庸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对中医思维及临床的影响。

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第一章引言1 研究背景儒家文化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有时被称作“儒家文明”。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指某种思想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及组织机构。

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上,文明与文化几乎是同义语。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保存最为完整者,又是唯一继续发挥着功能并仍旧产生着影响的中国学术,儒家文化乃中医药学的精神家园。

儒家文化与中医学是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

无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则无中医学。

儒家文化早己与中医学融为一体,成为其思想指导、价值标准,与医德尺度。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

儒学创立于先秦时代,儒学的思想之源虽然可以追溯到孔子之前的上古社会,但孔子个人的创造性贡献仍然是十分巨大的。

儒学中的许多思想因子在孔子之前是潜在的或不系统的,它们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道”,是孔子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仁”为中心,倡导仁、礼并重,这样通过对人的本质与人伦关系的探讨,完成了儒家特有的价值体系的构建。

儒家人本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医学价值论文

儒家人本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医学价值论文

儒家人本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医学价值论文儒家人本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医学价值论文1儒家人本哲学的产生和形成儒家人本哲学的发展和确立与我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商朝以前,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强化王权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鬼神大加尊崇[1]。

《礼记表记》中也有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对鬼神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并把人们的行为和意愿看做是天、神意志的代表,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2],“民之所欲,天必从之”[3]。

进入春秋以后,“重人轻神”的思想逐步形成。

春秋中期已出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由当时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宰相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4]”,道出了人民在国家稳固、安危中的根本地位。

之后到了春秋末期,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和重视人在宇宙的中心地位和在社会的主体地位,并结合自己的学说,创立了人本主义哲学。

儒家人本哲学重视对人性的认识,认为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

儒家人本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仁”者,爱人。

要做到“仁”,就要做到以下5点:恭、宽、信、敏、惠。

具体来说,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遵循“忠恕之道”。

“修齐治平”在儒家人本哲学中体现了“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

2儒家人本哲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2.1儒家人本哲学的人性观与现代人类医学人具有运动性语言中枢和知觉性语言中枢的特殊结构,人是以语言拥有世界的动物,人们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引发情感、开放内心世界;同时,人也是唯一可以被语言符号伤害以及患语言疾病的动物,而且,人还是唯一可以通过语言符号医治的动物[8]。

人的疾病与健康,不仅仅涉及到生理、心理或社会某一个单一层面,而是他们的整合,且三者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根据现代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只有当三者是一种和谐统一的良好状态时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健康。

而某一方面的疾患都会牵涉和影响到其他方面,如心理或生理疾病所致社会功能损害和缺失,还有社会关系引发的心理和生理问题等。

儒家文化与传统医学探索中医药与儒学的关系

儒家文化与传统医学探索中医药与儒学的关系

儒家文化与传统医学探索中医药与儒学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儒家文化和传统医学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强调人的完善与道德修养,而传统医学则探索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防治。

这两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入交融的关系,即中医药与儒学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以及探索中医药与儒学的结合。

一、儒家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完善,即“仁爱”、“孝道”等。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与完善,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实践。

首先,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体现在中医的医疗理念中。

中医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而非单一的病症。

中医师注重与病人的交流和沟通,关心病人的身心健康,体现出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心仁术”。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使得中医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患者个体差异,关注其生活方式、情绪和环境等因素,以维系人的整体健康。

其次,儒家强调的“和谐”思想也对中医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注重人体内外的协调与平衡,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等方面的平衡,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这种“和谐”思想与儒家文化中的“和”相契合,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注重病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最后,儒家思想中的“孝道”理念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强调尊重、敬爱长辈和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伦理关系。

中医药传统上是在家庭之中代代相传的,通过弟子拜师、师父传承的方式传授医术。

这种传统的医道也强调师德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尊师重道和孝道理念。

二、中医药与儒学的结合中医药与儒学的结合体现为医学伦理和医学人文,将儒家价值观与传统医学相结合。

中医伦理是在中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

中医伦理的核心是尊重生命、救死扶伤。

这种伦理道德的根源即来自儒学中的仁义道德观念,强调医生对患者的仁爱之心和职业道德。

此外,中医药在实践中注重医学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中和思想与中医学
[摘要] 就儒家的“中和”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认为祖国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了儒家的中和思想, 其中和思想贯串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辫证、治疗等各个方面,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儒家中和中医学阴阳
一、儒家之中和思想
“中和”乃中正和合之义。

其实质是无太过,无不及,乃是世界万物得以形成和存在的最佳状态,就是使宇宙万事万物达到平衡、和谐的一切规律和方法的努力。

“中和”思想贯穿了《周易》的始终,“中和”为贵、为吉是《周易》倡导的主题思想。

《周易》六爻的卦,分为“内卦”(下卦)与“外卦”(上卦)。

“内卦”正中间的“二”和“外卦”正中间的“五”因为在中间,称为“得中”,其比“三”或“上”的地位更好。

对事物采取中和的态度,不偏不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

如《周易》同人卦()有“集结和同”之意“同人”的下卦是“离”,象征火;上卦是“乾”,代表天。

火光明,向上升,与天相同,所以是“同人”的形象。

又“六二”中正,与“九五”相应,也是“同人”的形象。

下卦“离”是火,象征光明,上卦“乾”刚健,六二与九五中正,相互呼应,这正是君子的正道,唯有君子的行为,才能沟通天下的意志,促成世界大同。

“中和”二字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中庸》。

《中庸》开篇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还没有表露时(即不偏不倚,保持固有的本性时)的状态是“中”,表露出来恰到好处合乎自然的“理”叫做“和”。

“中”是大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

中和,即中正和谐之意,中是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和是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好方式和最高境界,人的修养能达到中和的境界(“致中和”)就会产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理想效果。

中和思想是儒学思想的精髓。

“中和”在儒家哲学中成为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可须
臾偏离,是儒家修道和行为处事的准则,也是其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

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中和思想作为规范人的社会行为、“礼”的实践标准,逐渐升华为一种世界观,用以描述概括世界内在的、最后的本质。

而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的先秦两汉时期,正是儒家思想正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奠定其正统地位的时期,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之精髓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中和思想成为中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为了可能。

儒家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秩序,提出“中和”思想,正是为了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并保持它的平衡或和谐。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人体要保持其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下去。

“中和”这种哲学思想正好反映了中医学这种本质的内在要求,因而“中和”思想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二、中和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和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在中医的理、法、方、药等方面都体现着中和思想。

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和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
中和思想的核心是平衡与和谐。

这种平衡与和谐的思想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如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世界万物都有普遍的联系,处在无休止的运动中,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这种作用维持在一定的动态平衡也就是中和的范围内,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意味着健康,所谓“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

若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的平衡失调,则人体由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汗出”等。

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阴阳平衡失调,治
疗的原则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即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此外,五行的生克制化,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人的情志活动,都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

只有保持这种无“太过”、无“不及”的状态,一切才能归于平和,才能使人的生命活动、自然现象及世界万事万物在有序的“治”的状态下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否则就会出现“逆”的病的状态或异常的存在、变化和发展。

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在于纠正失“中和”的无序状态,使其达到“中和”有序。

中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辨证论治思想、生命观、发病观、对病和“证”的治疗等,无不是围绕着不偏不倚的“中和”思想来展开的。

“中和”思想虽源于哲学,但它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医学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成了中医学的“核心”和“灵魂”。

这种思想之所以能贯穿于中医学的始终,主要的不是外在的影响,而是中医学内在本质的必然选择。

2、中和思想对中医学养生防病、诊疗用药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的实践证实,“中和”思想不仅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指导诊疗用药、养生防病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2.1、中和思想对中医诊疗用药的影响
中和思想的“时中”观就是根据不同的时间、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中医学诊断的主要目的是找出机体不和谐的原因,以便进行调理。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终始》曰:“平人者不病。

”平人就是健康人。

诊病时按阴阳平衡理论,“偏阴偏阳谓之疾”着眼于偏离功能平衡态的失调表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之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亦。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即阴阳的偏盛(过)偏衰
(不及)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

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的治疗观,一言以蔽之,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而如何调?主要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临证处方用药上要求进止有度而适中。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伤其正也。

”中医药治病的关键是调整机体的生命机能,调动机体主动的驱邪、抗病、康复能力,使机体阴阳恢复平衡而病愈。

2.2、中和思想对中医养生防病的影响
阴阳和合的“中和之气”是万物消长存亡的根本,是生命的源泉。

中医学认为人只要能够顺应天地中和之气就可以达到保养生命的目的,所谓“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意即如此。

具体来说,《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即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不但要使自身与外界环境相调和,还必须保持内环境的协调,保持五脏系统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以及形神的统一,从而“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综上所述,儒家中和思想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渗透在中医学理法方药的方方面面。

同时中医学又很好的发展了中和思想,成为儒家中和思想的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